说课标说教材-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运用科学记录本, 达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 流。
教 学 建 议
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 而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他们走出去亲近自 然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平时,他们除了在校 学习,业余时间几乎都被各种“班”给占领 了,但如果没有这些实践,学生的自主探究 将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学习第一课“我们周 围的土壤”时,我组织学生到室外观察马路 边的土壤、操场边的土壤,以及科学实验园 的土壤,他们就会把这些土壤收集起来,做 上标记,带到教室里仔细的观察,研究,通 过自己的观察,他们会提出质疑。
四是编排合理,注重方式。 如《观察土壤》一课读入部分提示: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用筛网过滤土壤, 仔细观察筛网上留下的东西。意图是提醒学生注意动手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促进了学生 独立思考的能力。
注重多种形式教学 的有机结合
注重单元知识点之间 整合,搭建学生实践 探究的平台
科学课程的教学 应具有一定的灵 活性
评价建议
灵活运用评价方法
小组评价 班级评价 教师评价
阶段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课堂模式
初步感知 大胆放手 动手操作 分析收获 升华成果 提出疑问 猜想假设 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 实践应用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教材的编写体例
内 容 体 系
教材的编写特点
一是教材内容丰富,关注生活。 二是联系生活,注重实践。 三是专题组织,系统建构。 如第一组《我们周围的土壤》《了解土壤》《肥沃的土壤》《土壤的保护》,让学生通过集中学 习与土壤相关的材料,促使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 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相处的意识。热爱大自然。
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 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 一系列活动知道科学探究中问 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 收集到的的事实证据为基础, 会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 分析归纳概括,整理加工,并 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能 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 法收集证据
让学生知道土壤是岩石风化 后和动植物腐烂变成的微粒 等组合的物质 让学生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 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 地物质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科学探究 1让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 过程中注重证据 2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 期科学探究活动 3愿意合作与交流 4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重要性。
孩子们有可能会问,土壤……带着 疑问,为学习第二课“了解土壤” 肥沃的土壤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 的去观察土壤外观,了解土壤的特 征;去实验,去合作交流去探究, 去查阅资料,逐一分析出土壤的构 成,土壤类型、渗水性等等特征, 还有些孩子,他们把家里的一些植 物带到学校里来,通过比较,他们 就会动手研究哪些土壤更适合哪些 植物生长,自己制作一些适合自己 植物的肥料,通过这些活动,孩子 们就会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就会
说课标,促成长
课标:《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 三年级下册》
课程目标
总目标:促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 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 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 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
的新发展。
本册教材的具体目标
1.科学知识方面:
通过本册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一般性质,知道
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作用 2.科学探究方面: 使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运用 已有知识提出假设,对假设问题认真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学会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
wenku.baidu.com
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不是把每一课单 独来教,而是把整个单元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通过学生反复的观察----质疑---实践--探究 这一系列的活动,最终得出结论,不但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合理运用科学记录本,达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科学离不开实验,课堂上,科学本 是学生记录实验现象、设计制作方案 的实验报告单;课后,它是学生进行 调查、研究的记录本。从作业本上, 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思考、探究的足迹,真正了解到每个 学生在课堂、课后的思维与研究轨迹 。同时,我还将它作为与学生书面交 流的桥梁,每次批改作业时,不再是 单纯的打个等级,而是对于他们的点 滴进步与期望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交 流。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的心 里,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