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倡美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力提倡美育

摘要:美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们的审美趣味,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美好理想,这正是美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所在。本文从美育的概念、历史、要素、功用等方面阐述在当代中国我们应大力倡导美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美育历史要素功用倡导

在我以文字的铺陈大力提倡美育之前,让我们先来读一首德国著名诗人赫尔德林的诗。

致大自然

当我还在你的面纱旁游戏,

还像花儿依傍在你身旁,

还倾听你每一声心跳,

它将我温柔颤抖的心环绕,

当我还像你一样满怀信仰和渴望,

站在你的图像前,

为我的泪寻找一个场所,

为我的爱寻找一个世界;

当我的心还向着太阳,

以为阳光听得见它的跃动,

它把星星称作兄弟,

把春天当作神的旋律;

当小树林里气息浮动,

你的灵魂,你欢乐的灵魂,

在寂静的心之波里摇荡,

那时金色的日子将我怀抱。

不知你是否有种被打动的感觉抑或共鸣?诗是美的化身。诗人用他那近神般的情感,把自然中的“可泣之凄美”,作“婉约之表达”,把稍纵即逝的瞬间化为唯叹唯美的永恒,从而沟通天人,沟通有限和无限,使你在当下的曾经拥有中,体味着那种充分自由的情境,那种充分去时间化了的永远的地久与天长。

美育是一个历史概念。美育对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现代生产力,培育新的社会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现代性层面上讲,美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们的审美趣味,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美好理想。当代社会是一个哲学、艺术、宗教、科学等既均衡发展又互为张力的时代。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而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言,在当代中国我们大力倡导美育,强调美育,推广美育,有着特别重

要的意义。

一、美育的内涵和外延

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主要是指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进行的教育。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艺术活动是以创造审美价值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艺术价值是一种新的、特殊的审美价值。广义的美育是利用一切审美价值对人进行教育。这些审美价值包括知情义神四个方面。意志的表现行为属于伦理学的审美,知识的表现行为属于科学审美,情感的表现行为属于美学审美(狭义),神性的表现属于宗教审美。宗教意识具有审美根源,对神的信仰本身就蕴涵着浓重的审美情感。

(一)科学研究中的审美价值---求知。

科学家从事艰辛的科学研究的根本动机是对自然的“预定和谐”的一种宗教式的虔诚情感,科学家们带着神圣的激情和伟大的想象力来探索和发现自然,并从中获得完美和谐的快乐(满足感)。科学中的审美主义,是在对自然世界和谐完美秩序信念的基础上,认为科学研究的内在动机,不是出于实用目的,甚至也不是为了认识自然真理,而是为了发现和展示自然世界和谐完美的秩序;科学的审美感,是引导和推动科学理论发现的力量,是鉴别一个科学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科学不仅要解决人对于自然世界无知的问题,而且要面对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意义的问题。一个真正可以理解的宇宙,必须同时是一个显示出对人有意义的宇宙。爱因斯坦所代表的科学的审美主义,不仅具有在科学体制内部坚持经典科学原则的意义,而且包含了深刻的人性理想和形而上学动机。它的意义超越了科学领域,是在面对科学揭示的宇宙图景的无限性和不确定性时的一次对整体性和确定性的激情的维护。它的确在这个无神时代具有宗教的意义,而且是一次悲剧性的抗争。因此,我们应当在坚持人类关于世界的整体信念的意义上,来理解20世纪科学的审美主义运动,而不能只限于科学内部来认定其是与非。

(二)伦理学的审美---道德。

以崇善为旨归的伦理与审美具有历史亲缘性及内涵的某种统一性。美育致力于研究人的审美活动特别是审美人的造就,他既是理解审美活动的过程,又是陶铸灵魂的过程,它致力于实现个体人格的完满和群体生存的和谐,这既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伦理学所企求接近的理想境地。

美育引导人们造就完整道德人格。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建构体现人类生存完满性的形象,真与善内含其中。正如黑格尔所说,真与善只有在美中才能实现水乳交融。放眼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古人的理想人格主要取道德维度,侧重于持善。审美总是潜在地引导人们扬弃单向度的追求,培养和造就完整的人格,这种人格既享受感官的快乐,又热衷于认识世界,且保持道德良知,具有崇高的信念。或者说,审美人最为全面地占有人的本质,持善与寻真在求美中达到有机统一。

美育促进人们营造和谐环境。高扬道德精神具有自律性质,服从社会伦理则有较多他律成分,二者的最佳结合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当今世界的很大区域,人们的伦理关系主要依靠宗教来维系。可是由特定教义确定的伦理关系很难与发展中的社会生活相同步,况且不同教派之间的排他性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严重威胁。审美无须借助神的意旨就可以启迪人们既厚德载物又自强不息。

王国维曾指出,处在审美境界中的人自合于道德法则,“一人如此,则犹入圣域;社会如此,则成华胥之国。”斯言信哉!造就完整人格,臻于自由境界,促进人际和谐,既是审美学的宗旨,也是伦理学之所期。

(三)美学(狭义)意义的审美---艺术。

狭义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作为实施美育的核心和主要手段,具有最好的思想性、整体性与可操作性。艺术是人类心灵的伟大创造,是许多高尚心灵的展示,艺术的形象性与情感性对心灵具有最强的渗透与感染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艺术的高雅情操来建立人们最早的认知结构,并为形成高水平的认知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与创造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与认识基础。

学生通过艺术教育这所情感学校来丰富和培养高尚情感,艺术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亚里士多德说:“音乐之所以必须学习不只是为了一种益处,而是为了教育,为了心灵的净化,为了理智的享受,为了紧张劳动后的精神宽驰与修养。”从古代智者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教育对于实现美育的培养目标有重要的作用。美育要培养塑造高尚人格,人格的形成又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而艺术则包涵了十分丰富的情感,因而没有什么东西比艺术能更有效地塑造人格。

当你欣赏颜真卿、王羲之、赵孟頫书法的时候,当你诵读陶渊明、苏轼、王维、李白的诗赋的时候,当你倾听莫扎特、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的时候,当你迷恋于拉斐尔《西斯廷圣母》、席罗姆《法庭上的夫丽涅》、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时候,当你阅读《汤姆叔叔的小屋》、《复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时候,你无不充满了一种优美、崇高、悲情、喜悦的力量……

(四)、宗教的审美---信仰。

宗教的审美意义在席勒那里得到了充分的体证。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神变成了审美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帝则是席勒极力批判的。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席勒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但在席勒看来,真正的自由的人还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二步,它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中的卡尔〃穆尔正是这样的典型。

所以审美活动(终极意义上)是一种“显现”,被信仰、宗教精神以及神性(信仰之维)照亮。这种意义上,审美活动仅仅是受命而吟,仅仅是一位传言的使者赫尔墨斯,必须要先聆听“命”他有所言说的“命”,然后才能有所“言”。“终有一死的人说,因为他们听。”因此,是信仰、宗教精神以及神性(信仰之维)莅临于审美活动而不是相反,否则,审美活动就无异于西壬女妖的诱惑人的歌声。审美和宗教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内涵,但审美不可以完全取代宗教。

二、美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是一种广义上的美育,其中乐是一种狭义上的美育。朱光潜先生认为,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儒家从这两个观念建立起一套学说体系。孔子极爱音乐,是中国古代最早懂得音乐的人之一。孔子强调美育、德育的结合,他的教育宗旨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学诗、学礼,最终还是归于美育。孔子把音乐教育放在远离佞人之前,特别慨叹诗亡乐坏,把美育和国家兴衰联系起来。

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在美育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对后世美育发展有着很深远的意义。他认为,美育的内容主要是艺术教育,他把艺术完全变成为他的社会政治理想服务的工具。艺术教育的内容应当是敬神的、善良的、勇敢的。柏拉图十分注意美育的方法,他深知艺术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美育应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