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教学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10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10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6e40610e7c1cfad6185fa7a4.png)
4.作者逸事 (1)王安石三难苏轼
第三十四页,共126页。
王安石觉得苏轼既有才气,又有傲气,应该煞一煞他的傲 气,于是先后三次拟出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句,苏东坡虽善 于赋对,终敌不过王安石,每每无以应对,深感惭愧。
王安石出的第一个上联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王安石出联那年闰八月,正月立春,12 月又立春,所以说 是个“两头春”。他的上联构思巧妙,词句凝练,数字用得自 然。苏东坡虽是才子,只因事属罕见,一时寻对不出,被王安 石难住,“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
第三十八页,共126页。
王安石按照先生的话,每日写文章,足足写秃了一百支笔, 但仍未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又找到杜子野问:“先生, 我怎么还没有找到生花笔?”杜子野没有说什么,而是饱蘸墨 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过了几年,王安石写秃了九百九十八支笔。一天深夜,他 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支笔写策论,颇觉文思泉涌,行笔如云,一 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地跳起来喊:“我找到了, 我找到生花笔了……”
第二十六页,共126页。
1.走近作者
第二十七页,共126页。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 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庆历二年(1042)登 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 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 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江苏南 京市),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 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 忧愤去世,卒谥文。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赤壁赋》语文说课稿
![《赤壁赋》语文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f3d26c8ee06eff9aff807ff.png)
《赤壁赋》语文说课稿《赤壁赋》语文说课稿1一、说教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个单元的课文不仅描绘了优美的山川风物,而且融情于景,将作者的个人情感与志趣融入写景之中。
《赤壁赋》是一篇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文章,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一曲极其哀怨的萧声,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二人讨论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
特别是文章中关于“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很难弄懂。
该阶段的学生在文言词汇上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单独处理文章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文章。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文章生字词,学习文言词汇。
2、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作者和客人的情感变化。
3、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文章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主人公情感变化为我的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文章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人教版寄情山水说课稿
![人教版寄情山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92bf44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e.png)
人教版寄情山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寄情山水》。
这篇课文选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游记散文。
通过对小石潭及其周边山水景色的细致描绘,柳宗元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了解游记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激发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重点讲解《小石潭记》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小石潭的清澈、宁静与美丽。
2. 语言知识:讲解文中的生僻字、成语和修辞手法,如“潺潺”、“澄澈”、“濯清涟而不妖”等,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汇。
3. 写作技巧:分析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如观察角度的选择、情感的抒发、景与情的结合等,指导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实践演练:安排学生进行模拟写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石潭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背景。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发音,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新词:教师讲解文中的生僻字和成语,学生跟读并记忆。
4. 分析内容: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峡》说课稿(精选3篇)
![《三峡》说课稿(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f7a5f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a.png)
《三峡》说课稿《三峡》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峡》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峡》说课稿1一、说教材《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
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
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
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
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一)创设情境感受美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
因此,授课时可用语言描述激发学习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
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习,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谋篇布局的技巧例析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谋篇布局的技巧例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c0ac5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b.png)
语文课堂YUWEN KETANG教师•TEACHER2021年1月Jan.2021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谋篇布局的技巧例析林玉春2,林子昕3(1.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2.内蒙古赤峰市新惠中学,内蒙古自治区赤峰024000;3.赤峰学院,内蒙古自治区赤峰024000)摘要: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鉴赏、解读此类散文时,大多只关注“言”而忽视“文”,为此需要文言并重,在关注“文”的过程中,可以另辟蹊径从章法的视角去解析此类散文的布 局谋篇技巧,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文章以三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为例,比较分析了此类散文记事、绘景、抒情和说理的写法技巧,明确了此类散文的鉴赏重点,为鉴赏此类散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游记散文;谋篇布局;议论说理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7-25文章编号:1674-120X(2021 ) 02-0040-02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而古代山水游记类 散文又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学好古代山水游记类 散文至关重要。
但是在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教学中,许多 教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言"的教学上,把一篇文章肢解得 七零八碎,侧重于语言文字的解析,给学生讲特殊句式、虚 词用法、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并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不能只把 重点放在‘'言”上,而忽略了“文”的教学,正如钱梦龙先 生所强调的那样“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 的任意堆砌”m,或者割裂了 ’‘文”与“言”的联系,没有 有机结合起来。
因为这样的教学会遏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 升,缺失审美的鉴赏与创造,阻断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并 且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也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不能有机整合 在一起,形成体系。
为此,我们在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时,在关注“言”的同时要关注‘‘文'’。
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fbe022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3.png)
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教材分析: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
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教学设想:《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本课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
山水游记类散文教学策略
![山水游记类散文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90d27d0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a.png)
山水游记类散文教学策略山水游记是一种特殊的散文形式,它以描绘山水风景为主题,融入了游记的元素,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和观赏性。
在散文写作教学中,如何教授学生撰写山水游记类散文,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写作技巧。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山水游记类散文作品,帮助他们对这种文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可以选择一些著名的山水游记作品,如《红楼梦》中的描写西湖风景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山水游记散文的魅力和艺术特点。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山水游记类散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山水游记类散文一般以行走的经历为线索,通过作者的感受和描述来展示山水之美。
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引子、游历过程和感悟三个部分。
引子部分可以用于引出游记的缘起,游历过程则是详细描述作者所见所闻,感悟部分则是作者的情感体会和思考。
在语言上,山水游记类散文通常以生动形象的描写为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来传达作者的感受。
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写作,让他们亲身体验山水之美,从而获得丰富的素材。
可以选择一些优美的山水景点作为写作的实践基地,要求学生用心感受并记录下自己对风景的观察和感受。
在实地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具体的语言表达出对山水景色的独特感受。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和反思。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教师可以提供具体的指导意见,帮助学生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反思,思考自己在写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学生可以逐步掌握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感受山水之美,学生还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节意识,引导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和感悟来描绘山水之美,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和意义。
兰亭集序说课稿(优秀8篇)
![兰亭集序说课稿(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c2b25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3.png)
兰亭集序说课稿(优秀8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必修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二、说目标《兰亭集序》体现了魏晋时期散文抒情色彩浓郁的特点,文章文风清淡,语言静雅,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
根据课文的文言文的特点和艺术特色,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与讲授法进行教学。
五、说学法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研读文言文的思维方法。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d67fe3d5a8102d276a22f0a.png)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规律的探讨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规律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963df8f7fd5360cbb1adbc4.png)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规律的探讨山水游记散文是古代文学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唐宋的散文,不管是其思想内容还是其艺术成就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巅峰,因此,我们有责任来了解它,继承它的优良传统。
高中必修教材选取了其中的好多篇章作为教学内容,高考也常常选取其中的某篇文章作为阅读欣赏文本,但许多学生不了解此类文章的特点,不会阅读,或者阅读中把握不住重点,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古今山水游记散文的一般区别,在论述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一些特点基础上,重点总结了阅读欣赏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一些规律方法,以期对师生在教学和学习中有点裨益,如此笔者也就很欣慰了。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和现代山水游记散文相比,不管是篇幅长短、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等都有其独特之处。
如果我们把握了它们的特点,就不难阅读此类文章。
总的说来,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篇幅短小精悍,結构紧凑,内容集中现代山水游记短则上千字,长则几万字;而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大多在千字左右,而且因为内容的相对集中单一,不枝不蔓。
结构上多表现出紧凑严密等特点。
这固然和其语言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文言文呈现出凝练隽永这一特点且大量使用省略句式;而白话文明快易懂、表意具体详尽。
但笔者觉得主要是和古人写作目的密不可分。
古人写作山水不重在写景,而重抒情崇说理,因而描写景物绝不很详尽,侧重点非常明显,该写的写,该略的只字不提,该详的浓墨重彩,该略的惜墨如金。
而今人写作此类文章则不然,大多以写景抒情为主,或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表现登山游水的点点滴滴感悟,写景状物常常占据了大量篇幅,有点类似“汉大赋”结构,此其一也。
二、表现手法由于写作目的的不同,内容的不同,古代山水游记常常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大多以议论为主,而今以记叙描写为主。
了解了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大体特点,我们在阅读欣赏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观其景文中哪些文字是写景的,什么地方的景,景物具有什么特点等等,抓住了景物这一条线索,基本上就把握了文章的脉络。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16.2 登泰山记》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16.2 登泰山记》优秀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2c3ac6ba5e9856a5712604c.png)
7.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登泰山记》是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
学习本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积极意义。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3.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要在课前预习中反复诵读,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杜甫的《望岳》引出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品山水情意,悟作者性灵--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品山水情意,悟作者性灵--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43f1414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6.png)
品山水情意,悟作者性灵--古代山水
游记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身临其境悟山水情意——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山川秀美,溪山仙韵,令人凝神驻足,古往今来,历代诗人以其“情浓云意淡”的叙述绘画出景色美妙的景象,其中带有芬芳的性灵也引发无数诗人的联想与思索,其中也有许多优秀的游记类散文创作,充分展示了古代文人雅士对山水的情爱,及其高超的文学技巧。
针对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教学,可以穿越时空,进行实地游历,让学生在实
际景观中,品悟山水情意,感受其间泉水潺潺滴滴,桃花迷人,花开满山色,其种
种景观开启了学生对古人叙述的思路,磨练其对联想思索的能力,让他们理解并领悟古人文字之间所蕴含的灵感精神。
此外,还可以利用教师布置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探讨,在此过程中,
学生在欣赏精美的文字之余,还可以把握其中的文学技巧,进一步的分析揣摩古代文人雅士通过叙述感受山水之美的细节,以及其中蕴含的语言特点,深深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进而激发其创造能力。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令人惊叹其诗情画意,用细腻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美丽
的景象,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景中,悟山水情意,懂得文字的灵动与魅力,更加热爱文学文化,借以提升自身的对语言表达的能力,实践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16《赤壁赋》《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赤壁赋》《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672c0d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9.png)
16《赤壁赋》《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自然情怀群文教学设计:《赤壁赋》《登泰山记》一、教学指南(一)教学目标1. 通过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揣摩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把握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2.通过比较进一步分析两位作者不同的情感表达的异同,感悟整个文人突破自身精神困境的途径,寻找自我的精神启迪和治愈方法。
3.通过拓展阅读、写文艺评论和阅读笔记等形式感受作品独特的语言之美,了解游记散文的不同体例形式,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吟诵与分析中学习古代游记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体味作者乐观的心态和精神治愈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拓展阅读学习不同体例散文的不同特点,领会作者情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三)课时安排4 课时。
(四)学习建议精读优秀的山水游记散文,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寻找自把整个单元整合起来,考虑“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通过诵读、比较、品味等方法,结合写作的时代、地点等,感受作家的个性、情感。
我的自然山水,从经典散文中获得精神的启迪,继承民族的审美传统,以审美的眼光关照自然。
找到与自我精神相契合的山水,获得心灵的慰藉与人生启迪,写下自我个性化的感悟。
(五)课前研学5.1 预习作业熟读课文,能准确流畅背诵;自学课下注释,初步完成单元相关练习。
尽量借助搜索工具或其他途径获取与课文有关的作者、时代和文体信息。
5.2 阅读指导吟诵并注意诗词的用韵以及随之产生的情感的起伏变化,关注景、情、理的交融、主客问答、游记散文的写法。
在同类诗作中比较异同,发现特色。
5.3 写作准备学习推荐词和文艺评论的写法。
5.4 知识清单根据课下注释自学本课字词、文学常识(词),并可以关注“自然情怀”单元主题文学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如诗歌、戏剧、影视、音乐、绘画、工艺等,也可以是精神和商业文化方面)。
语文教学: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语文教学: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fe23e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7.png)
语文教学: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XXX新课标《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对山水游记文言文的考查,和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一样,有两个能力层面的要求:理解和分析综合。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研究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此考点涉及到18个文言虚词。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
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三是断句。
(5)筛选文中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
这需要我们静心阅读,细心比对。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央意思。
初中语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0b2191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9.png)
初中语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教学策略
彭秀峰
【期刊名称】《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年(卷),期】2024()2
【摘要】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是初中语文文言文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文本类型。
学生不仅可以在游记散文中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能从中体会到文人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哲学理念,其教学价值不言而喻。
然而当下的游记散文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诸多问题。
为此,笔者在分析探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试图寻找最佳的教学策略,使游记散文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希望能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彭秀峰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街道初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品山水情意,悟作者性灵——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2.掌握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规律
3.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谋篇布局的技巧例析
4.学习任务群视域下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研习教学研究——以《赤壁赋》及《登泰山记》组合阅读教学为例
5.论读写结合教学之“可为”与“有为”——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读写结合教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登泰山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3a7c52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f.png)
原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注释:
○1以:在。
○2乘:登,升。
○3限:界限,指城墙。
○4至于:到达。
古今异义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5麓:山脚。
○6蹬:台阶,石阶;
○7有:通“又”。
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提问:“乘”应该理解为“登、升”还是“冒”的意思?
《说文解字》载:“覆也。
从入桀。
桀,黠也。
軍法曰乘。
,古文乘从几。
食陵切〖注〗椉。
,古文乘。
文三重一。
”
明确:“乘”为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木,表示人爬在树上。
“大”象“人”正面。
其本义为“登、升”。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奔赴泰安的过程?
明确:“乘”“历”“穿”“越”。
追问:连用四个动词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几个动词连用,简洁地描写了作者乘风驭雪,穿山越岭,马不停蹄直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游记散文考查要点
• 重点实词、虚词 • 理解内容:所记之事,所抒之情,所 发之议论 • 分析技巧
品山水之情意 立个性之情操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教学
高考文言文分类 • • • • • • 正史传记 叙事散文 议论• • •
《始得西山宴游记》 《赤壁赋》 《兰亭集序》
山水游记散文的基本要素
游记作为一种纪游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它至少 应该包括三个因素: 第一,所至,即作者游程; 第二,所见,包括作者耳闻目睹的山水景物,名胜古 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第三,所感,即作者观感,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 所想。 “不管游记是采用赋、序、书、记等哪种体裁来 写,只要它具有这一基本格局,便可算作游记。” • ——梅新林、俞樟华《中国游记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