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化_风_论汉代乐舞美学思想之_乐治_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式汉代乐舞理论浅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式汉代乐舞理论浅谈作者:毛宁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03期【摘要】汉代,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是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作为这一时代意识形态组成部分之一的乐舞理论,对于前代各家乐舞观点采长补短,形成一种融会各家各派思想的独特风格。
本文主要论述汉代的乐舞理论,即乐以言情、郑乐胜雅、舞以尽意、礼乐互补、雅俗共赏、推崇雅乐、穷尽物态六种乐舞理论,并以汉代的舞蹈史实作为乐舞理论的表现特征加以佐证。
后通过汉代开放包容的学理氛围反思当下艺术学术界的个别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汉代乐舞;《淮南鸿烈》;《史记》;礼乐【中图分类号】J7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3-139-03【本文著录格式】毛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式汉代乐舞理论浅谈[J].中国民族博览,2022,02(03):139-141.汉代,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是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这一朝代,舞蹈活动普遍兴盛,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舞蹈作品和舞人、西域乐舞杂技幻术和边疆少数民族舞蹈的传入、乐府等乐舞机构的成立以及乐舞理论的“百花齐放”之盛况等,都为汉代成为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第二个集大成的时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习乐尚舞是汉代社会性的文化景观,汉代舞蹈那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也是“泱泱汉风”的标志。
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在整个汉初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是黄老之学与刑名之言,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逐渐被抬上了统治思想的地位。
但即使汉武帝时期有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但实际上仍然是一种更完善的综合性的哲学观念,这一时期的儒学已不再是孔子创立的原始儒学,也不是孟子、荀子发展了的战国儒学,而是经过汉儒改造更新过了的儒学——经学,是既保存着原始儒学基本精神,又整合进了当时其他各家思想学说的、“新”的儒学形态[1]。
汉朝文化艺术的辉煌时期音乐舞蹈绘等
汉朝文化艺术的辉煌时期音乐舞蹈绘等汉朝文化艺术的辉煌时期:音乐、舞蹈、绘画等汉朝(前206年- 前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文化艺术领域展现出了辉煌的时期。
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在汉朝达到了顶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一、音乐汉朝时期,音乐在宫廷、社会生活和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宫廷音乐团队称为乐府,由乐师组成,主要负责演奏和表演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
在乐府中,乐师们通过演奏器乐、歌唱和舞蹈等形式,将音乐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乐府的领导下,各种乐器如琴、瑟、筝、笛子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此外,汉代音乐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西域音乐和与西域音乐形成对比的南方音乐。
汉朝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华丽的曲调,成为汉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舞蹈汉朝时期的舞蹈艺术丰富多样,既有宫廷舞蹈,也有民间舞蹈。
宫廷舞蹈以流线型的动作为主,注重舞者的形象和动作的协调。
而民间舞蹈则更加贴近生活,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喜怒哀乐。
不论是宫廷舞蹈还是民间舞蹈,都展示了汉朝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汉代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称为剑舞。
剑舞是一种具有武术特点的舞蹈形式,舞者手持剑刃,在舞台上展示出精湛的剑术动作,既表现了舞者的技巧,也展示了汉朝的武力实力。
三、绘画汉代绘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以丹青技艺著称,为后世绘画艺术奠定了基础。
汉朝的画家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场景的描绘,频繁运用山水、花鸟等元素,以增加作品的艺术价值。
绘画作品通常采用水墨画的形式,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艺术享受。
著名的汉代画家有张萱、张彭、关羽等,他们的作品多表现出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的场景,展示了汉代社会的兴盛和人文景观的美丽。
四、其它文化艺术形式除了音乐、舞蹈、绘画外,汉朝文化艺术还涉及到许多其他形式,如书法、雕塑、戏剧等。
汉代的书法注重笔画的规范和字形的美感,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雕塑方面,以石刻为主要表现形式,雕塑作品多以神话、历史人物和动物为题材,各具特色。
汉代乐舞研究
前言一、研究汉代乐舞的意义乐舞是一种社会存在,具有社会特征,折射社会风貌。
当“乐”和“礼”结合,互为表里。
一个时代的礼乐体系直接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社会意识。
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都可以通过乐舞来反映。
1、乐舞是国家礼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从很早开始中国的乐舞就和“礼”这个抽象的概念结合。
在殷商时期礼乐一体,礼即是乐,乐即是礼1。
在祭祀活动中,乐舞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是一种进献、取悦神灵的礼物2。
在礼仪活动中,乐舞是礼义的传达者,礼乐教化的载体。
汉王朝全面实践了构筑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就国家礼乐而言,乐舞是国家礼乐制度的有机组成成分。
乐舞与祭祀、礼仪程序是典仪活动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和礼仪程序要通过乐舞展开。
因此,汉代国家典仪用乐研究有利于研究国家祭祀、礼仪程序。
乐舞是国家礼仪制度的体现。
汉惠帝命令叔孙通立宗庙礼仪,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3。
汉武帝建设国家郊祀体系,“作十九章之歌”4。
王莽元始改制,改革国家郊祀祭祀方式和用乐制度,“《周官》天墬之祀,乐有别有合。
”5将祭祀用乐一分为二。
东汉时期,国家礼乐制度建设开始于光武帝。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记载“益州传送公孙述瞽师,郊庙乐器,葆车,舆辇,于是法物始备。
”光武帝初创了郊庙乐器。
汉明帝、汉章帝时期制定宗庙用乐6。
另外汉章帝还整理了食举乐体系7。
纵观两汉,国家礼仪制度建设重要内容之一是礼乐建设。
因此,乐舞可以反映出国家礼仪制度的变迁。
乐舞体现国家礼乐思想。
汉代在周礼和秦仪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礼乐体系逐步体现出皇权至上的思想。
汉高祖、汉惠帝时代建立了以“孝”为主的社会道德准则;汉武帝时代建立起以泰一为至高神的社1参见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页;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9页;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2参见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浅析《舞赋》中汉代舞蹈的美学观
浅析《舞赋》中汉代舞蹈的美学观【摘要】汉代舞蹈作为古代中国文化遗产之一,其美学观在《舞赋》中得到了充分的探讨和阐述。
本文从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入手,分析了《舞赋》对汉代舞蹈美学观的描绘,探讨了汉代舞蹈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美学观对汉代舞蹈艺术的影响。
结合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展示了汉代舞蹈美学观的丰富多彩,强调了美学观对汉代舞蹈的重要性和值得深入探讨和传承的意义。
汉代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引领着我们探索和传承古代舞蹈文化的宝贵遗产。
【关键词】汉代舞蹈,美学观,舞赋,审美特征,意义和价值,影响,传承与发展,丰富多彩,重要意义,探讨,传承。
1. 引言1.1 介绍《舞赋》所讨论的汉代舞蹈《舞赋》是一部汉代文献,是研究汉代舞蹈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在这部文献中,详细记录了汉代舞蹈的形式、动作、服饰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了解汉代舞蹈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舞赋》中描述了不同类型的舞蹈,包括宫廷舞蹈、祭祀舞蹈、娱乐舞蹈等,展现了汉代舞蹈的丰富多彩。
通过对《舞赋》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汉代舞蹈的风采和魅力,了解汉代人对舞蹈艺术的追求和理解。
《舞赋》所记录的汉代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审美观念,对我们深入了解汉代舞蹈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天,通过对《舞赋》中所描述的汉代舞蹈进行研究和传承,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汉代文化,感受汉代舞蹈所传递的美学观念和价值观。
1.2 探讨美学观在汉代舞蹈中的作用汉代舞蹈作为中国古代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观在舞蹈表演和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美学观是指对美的认识、追求和表达,它涵盖了审美感觉、审美情感以及审美理性等方面,是人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的总和。
在汉代舞蹈中,美学观不仅仅是指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评价和观赏,更涉及到舞蹈的形式、结构、节奏、动作等方面的美感追求和体现。
汉代舞蹈中的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舞蹈形式和动作的审美追求,汉代舞蹈注重舞者的形体美和动作的流畅优美,通过精心设计的舞蹈编排和精彩的舞蹈动作展现出汉代人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汉朝的乐舞文化古代音乐与舞蹈的繁荣
汉朝的乐舞文化古代音乐与舞蹈的繁荣汉朝的乐舞文化:古代音乐与舞蹈的繁荣汉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繁荣的时期之一,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有重要的发展,还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乐舞文化是汉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的乐舞文化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形式,凝聚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情感,成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音乐在汉朝乐舞文化中的地位在汉朝的乐舞文化中,音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汉代的音乐多样丰富,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等多种类型。
宫廷音乐是汉朝皇室和贵族阶级之间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通过音乐表达情感、激发士气,并增强人们对汉朝皇室的认同感。
宗教音乐在汉朝的乐舞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用于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通过音乐的力量来凝聚人心,表达对神灵的崇敬之情。
而民间音乐则是汉朝乐舞文化中最为广泛流传的形式,通过简单易学的曲调和歌词,将人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汉朝舞蹈的多样性与艺术价值乐舞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舞蹈。
汉朝时期的舞蹈种类繁多,包括宫廷舞、宗教舞和民间舞等。
宫廷舞是表现皇室与贵族阶级高雅气质和生活乐趣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注重舞姿的轻盈舒展和优雅流畅,舞者的身姿动作婉转有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宗教舞是为了祭祀和宗教仪式而编排的一种舞蹈形式。
它通过舞姿的热烈激昂和舞者的感染力,唤起信众对神圣的敬畏之情,传达出一种宗教仪式的庄严与神秘感。
而民间舞则以生动活泼、朴实无华的形式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代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汉朝舞蹈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汉朝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出人们的所思所感,使人们对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同时,汉朝舞蹈也对后世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代舞蹈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乐舞文化的社会功能与影响汉朝的乐舞文化在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与影响。
浅谈汉代舞蹈的艺术审美与气质之说
浅谈汉代舞蹈的艺术审美与气质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空前统一的时期,是中华民族文化大整合大创造的时期,也是舞蹈艺术重大发展的时期。
其时,中国与西方交通道路已开,南亚及中东文化亦渐流入中国。
在新的时代精神激荡下,汉代的乐舞冲出了古乐舞的羁绊,民间舞蹈畅通地走进宫廷,百戏技艺空前兴盛,北方乐舞与南方乐舞亲密交融,汉族乐舞与外夷乐舞相互综合,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峰时期。
在汉代社会文化发展中,中原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始终处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文化积淀丰厚,经济富庶繁华,文人名流荟萃,社会娱乐活动风行,乐舞活动十分兴盛。
中原汉代乐舞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中原汉代文人张衡、傅毅、卞兰等所着的乐舞大赋,到定格在中原汉画像石砖、壁画中千姿百态的乐舞形象,作为“泱泱汉风”的标志,中原汉代舞蹈的舞容舞韵,不仅生动展现了汉代乐舞文化的灿烂繁盛,更显示出了独具一格、气度非凡的神采与风范。
一、艺、技相融,以舞为重我国古代的“乐”是由诗、歌、曲、舞组成,那么究竟以何为骨干?古代舞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乐以舞为主”,回答的即是这一问题。
魏名臣王朗上奏的表章中说:“凡音乐以舞为主,自黄帝《云门》至周《大武》,皆太庙舞。
乐,所以乐君之德;舞,所以象君之功。
”表中所说的自《云门》至《大武》,包括了从黄帝中经尧、舜、禹、汤到周武王时的所谓六代乐,除《云门》、《大武》外,还有尧乐《咸池》、舜乐《大韶》、禹乐《大夏》、汤乐《大濩》。
这些由于史书记载而传下名字来的最古老的雅乐,都主要是指舞蹈而言,所以王朗以此为论据,说明“凡音乐以舞为主”的观点。
我国古代的舞论强调没有舞就没有整个乐,真正的乐是以舞的存在而完成的。
“乐以舞为主”的观点,深刻积淀着音乐舞蹈起源发展的古老历史。
正是“乐以舞为主”,中原的舞蹈才由公元前2070年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6年的汉代,以迅猛的速度获得了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与飞跃。
尧、舜、禹时的纪功之舞,讲究的是仪式感,动作相对简单,偏重行列造型和场面气势。
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第一篇: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汉承楚风,汉代乐舞继承了“楚舞”风格。
以折腰、舞袖来表现轻柔、飘逸的舞姿是“楚舞”的主要特征,汉代舞蹈文物充分显示了楚人的这种审美趣味。
汉画像石更是有“汉风楚韵”之说。
在山东临沂白庄和沂南县北寨等地汉墓出土的大量画像石中,有许多形象直观的乐舞图像,如腾挪踢跳、刚劲有力的“盘鼓舞”;有高髻细腰舞女表演的婀娜多姿的“巾舞”、“长袖舞”等,以巾绸的柔软回旋、飘逸多变,以长袖的抛曳环绕、飘动飞舞而体现宇宙的空旷无垠,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观察汉代出土文物上那些绚丽多彩、神色飞动的舞蹈场面,在我们清晰地感受其洒脱飘逸的同时,还给人一种“古拙凝重”之感。
不管是杂技、舞蹈或是百戏表演,多见塌腰突臀、重力下沉的体态动作,且不显漂浮无力。
如山东梁公林汉画像石上的三位长袖舞女,体态飘逸、舞袖轻柔,但其上方中间的舞者却呈臀部下沉的屈膝造型,给人以某种凝重感。
这里的凝重绝非沉重,有人认为这是汉人自信,是其坚实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种气韵生动的精神写照。
汉代舞蹈受江淮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俗乐舞的发展高潮,既有北方坚实、舒朗、厚重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影响下的洒脱、俏丽、敬事鬼神的谶纬情节。
受董仲舒易学思想天人宇宙观的影响,人们创造了幽冥与昆山仙界的奇想,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又为汉代文化注入了灵动飘渺的气韵,使得汉乐舞外观奔放古拙实则意蕴纤巧。
汉代精神是一种“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雄浑气魄,是中华民族青春勃发的“少年时代”特有的乐观性格的体现,是一种崇尚阳刚、大气磅礴的英雄情怀,汉代乐舞的百戏场面是这种精神特征的典型体现。
作为俗乐舞文化的一个高峰,汉代乐舞百戏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汉乐舞百戏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从汉代舞蹈文物和汉赋所描述的恢弘浪漫的歌舞乐艺及幻术杂耍的表演场景中,可以看出汉代乐舞百戏对后世的舞蹈及相关表演艺术发展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汉代舞蹈思想与舞蹈美的特征研究
汉代舞蹈思想与舞蹈美的特征研究作者:毕庄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1期摘要:秦汉时期,“以文制武”思想的广泛传播,汉代乐舞的发展达到高峰。
自此乐舞形成了继“周”之后的第二大高峰。
无论宫廷民间、贫富贵贱,凡宴享游乐、婚丧仪式都会有不同形式的歌舞表演,舞蹈作为精神文化追求形式的一种,也被赋予了记录历史的重任,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思想、宗教以及审美要求。
舞蹈的轻盈之美、拙朴之美、韵律之美、线条之美、融合之美,反映了汉人独有的审美境界,关键词:汉代舞蹈思想舞蹈美的特征一、汉代乐舞中的儒家思想舞蹈作为人的身体动态文化,它的形态往往是基于对人的身体的特殊文化限制。
西汉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文化广泛传播,并且和玄学相互融合,发展出秉承老子儒家思想同时与当时统治阶层对“法”和礼教相融合的独特的思想文化主流。
(一)“以舞相属”体现儒家思想“入世”思想1.“以舞相属”在汉代颇为风行,因为这种舞蹈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往来,而这样的舞蹈形式本身属于礼节性的舞蹈,因此它的意义就不仅仅是跳舞本身。
2.舞蹈形态对“入世”思想的诠释在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雕舞女雕塑中,舞女坐上上扬在头侧做托掌翻袖,右手在身旁缠袖提襟,舞姿别致,体态柔美,但却不乏朴拙凝重之感。
所以汉代舞蹈具有浓郁的世俗品格和现世意味,张扬着这个时代朴拙率真的人性风采和雄壮豪迈的人格精神。
(二)汉代乐舞中儒家等级观念的体现1.汉代舞者等级划分对儒家尊崇等级观念的体现汉代的舞蹈者,被严格分为三种类型:娼、歌舞者、舞姬。
(1)倡。
倡是奴隶身份的职业性技人,无人身自由,通常被当作商品买卖,甚至做礼物送人。
(2)歌舞者。
歌舞者是非奴隶身份的专业歌舞艺人,要接受严格的舞蹈训练。
(3)舞姬。
舞姬是贵族中有身份的业余舞者。
汉高祖宠姬戚夫人,燕刺王的华容夫人,少帝妻唐姬,汉成帝皇后赵飞燕都属舞姬。
2.道具舞蹈对儒家等级思想的折射汉代手持道具舞有两种:一是手持兵器舞,《剑舞》、《刀舞》、《棍舞》、《干舞》、《戚舞》等;一是手持乐器舞,如《建鼓舞》、《铎舞》、《鞞舞》、《磬舞》等。
汉代舞蹈思想与舞蹈美的特征研究
、
汉 代 乐 舞 中 的儒 家 思 想
赵飞燕的“ 掌上 舞 ” 、 李 延 年 及 妹 妹 李 夫 人 的“ 长袖舞 ” 皆轻盈飘逸。 婀 娜 自然
( 二) 汉 代 乐 舞 拙 朴 之 美
舞蹈 作 为 人 的身 体 动 态 文化 . 它 的 形 态往往 是基于对 人的身体 的特殊 文化 限 制 。 西 汉 至 汉 武 帝 时期 , “ 罢 黜百 家 , 独 尊
( m -) 汉代 民间 “ 百戏 ” 中道 家 崇 拜 神
器 舞 的古 拙 朴 素 . 都 体 现 了 汉 代 乐 舞 拙 朴
自然 的特 点 。
往来 . 而 这样 的舞 蹈 形 式 本 身 属 于 礼 节 性
的舞蹈 . 因此 它 的意 义 就 不 仅 仅 是 跳 舞 本
仙 的体 现
“ 角抵 百戏” 是 汉 代 最 辉 煌 的 乐 舞 艺
幻思想。
蹈 具 有 浓 郁 的 世 俗 品格 和 现 世 意 味 . 张 扬 着 这 个 时 代 朴拙 率 真 的 人 性 风 采 和 雄 壮
豪迈 的人 格 精 神
曲和 大型 舞 蹈 。 “ 相合大曲”包括 “ 解” 、 “ 艳” 、 “ 趋” 、 “ 乱” 。“ 解” 指 歌 曲段 落 , 代 表 着 一 定 的 乐 舞 内容 . 音 乐节奏快 速 , 情 绪
( 三) 汉 代 乐 舞 韵 律 之 美 汉 代舞蹈 的发展离 不开 美妙 的舞 曲 和诗赋 。 帝 王 及 民 间 对 舞蹈 的推 崇 也 促 进
了歌 舞 曲 的发 展 。 在 汉 代 . “ 相合大 曲” 成 为最具代表 性 的民间歌舞 曲 所谓 “ 相 合” .是 指 汉 朝 北 方 各 地 民 间 流 行 的各 种
汉朝的乐舞与戏曲文化
汉朝的乐舞与戏曲文化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乐舞与戏曲文化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汉朝的乐舞丰富多样,戏曲文化也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本文将从乐舞和戏曲两个方面来探讨汉朝的文化特色。
一、乐舞文化汉朝是中国乐舞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宫廷乐舞与民间乐舞共同促进了乐舞的繁荣。
在宫廷中,乐舞被广泛用于举行宴会、庆祝仪式和祭祀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舞曲”和“歌舞”。
舞曲是宫廷乐舞的一种形式,根据乐曲的旋律、节奏和整体感觉编排舞蹈动作。
而歌舞则是乐曲与歌词的结合,舞者通过歌唱和舞蹈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与宫廷乐舞相对应的是民间乐舞。
汉朝时期,民间乐舞更加生动活泼,多样性也更加丰富。
民间乐舞分为宗教舞蹈、农耕舞蹈和社交舞蹈三类。
宗教舞蹈是乡村居民和花神庙会等宗教仪式上表演的舞蹈形式。
农耕舞蹈是在农耕季节举行的庆丰收仪式上表演的舞蹈,舞蹈动作灵活、欢快。
社交舞蹈则是在婚礼等社交场合上表演的舞蹈形式,以舞伴之间的默契和协作为特点。
二、戏曲文化汉朝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各种戏曲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播。
在汉朝,传统的戏曲形态有两种,一种是“乐府”形式,一种是“清破”形式。
“乐府”是一种以民间音乐和歌谣为基础的戏曲形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
这些戏曲作品通过歌唱和朗诵的形式来表达剧情和角色的心情,极大地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力。
而“清破”则是以京剧为代表的,包括以话本形式演出的戏剧。
京剧是一种典型的汉服戏曲,它的表演形式独特,包括唱腔、舞蹈、表演和化妆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了传统的戏曲形态,汉朝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即“雜劇”。
雜劇是一种结合了歌、舞、乐的表演形式,以喜剧为主题,通过幽默的情节、活泼的表演和欢快的音乐来让人们放松身心、娱乐身心。
总结起来,汉朝的乐舞与戏曲文化丰富多彩,为后世的乐舞和戏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宫廷乐舞还是民间乐舞,都表现出了丰富的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汉代乐舞美学思想分析
汉代乐舞美学思想分析作者:赵晓婕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0期摘要:汉代是中国舞蹈繁荣的时代。
汉代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传世的舞蹈文献和文物都很丰富。
两汉诗赋中也有不少篇章写到舞蹈,甚至还有专门描写舞蹈的著作,如东汉傅毅的《舞赋》、《淮南子》等。
本文对汉代乐舞的历史背景作简要概述、对《舞赋》和《淮南子》的乐舞美学思想所反映的汉代舞蹈形式的多样性进行分析,重点从舞之形式、情之表达以及技之高超角度来阐述,总結汉代乐舞美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汉代;乐舞美学思想;形态特征一、概述(一)汉代舞蹈的历史背景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兴起的时期,国力雄厚,经济发达。
政治、经济、艺术都发展迅速,舞蹈在这样的条件下蓬勃发展。
尊儒、仁德的政治世界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与先秦舞蹈相比,其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一个飞跃。
在汉代舞蹈中,更注重以舞蹈为主要艺术形式,以舞蹈为媒介,将技术和艺术情感融入音乐之中。
这种舞蹈形式决定了舞蹈艺术发展的审美风格。
汉代舞蹈吸收了许多历史时期和民族舞蹈的特点,以海纳百川的思想丰富了舞蹈的形式和艺术情感,并辅以音乐,衬托出舞蹈的节奏和情感特征。
简言之,汉代舞蹈艺术美学更注重气势的表现,运用了沉重的心灵。
强烈的情绪与轻柔优雅的动作相结合。
在舞蹈具有观赏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舞蹈艺术的氛围来引导和展示。
因此,对于舞蹈来说,这不仅是对舞蹈风格的诠释,也是汉代全盛时期的表现。
(二)汉代乐舞美学思想汉代乐舞美学思想是促进汉代俗乐舞文化形成高峰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与汉代文人儒士对当时社会歌舞百戏的审美情趣分不开。
汉代美学虽然不如春秋战国时代的美学有清楚的分界,取长补短,综合、继承了前代的儒、墨、道、法、纵横阴阳等各家学派观点,形成了一种融汇各家各派思想的“杂霸而治”的风格。
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名义上是儒家一派,实际是综合各派之所长而形成的一种更为完善的美学观念。
这种综合性的汉代美学思想对当时社会歌舞艺术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浅析汉代乐舞的美学风格
浅析汉代乐舞的美学风格作者:陈浩来源:《商情》2013年第49期摘要:汉代是封建社会时期乐舞文化的第二次大飞跃时期,乐舞的发展对中国后世的舞蹈艺术发展产生了深刻且长远的影响。
随着封建社会的飞速发展,在汉代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这个时期的独有的乐舞美学风格。
关键词:粗犷质朴迷幻飞动汉代乐舞在先秦乐舞的基础上做到了继承与发扬,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
汉代乐舞的美学风格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舞蹈作品美感的认知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汉代乐舞概述汉代的“乐”和“舞”并不是合称的,是分开的称谓,但是表现的形式上来说,“乐”和“舞”密不可分。
所以在汉代,“乐”既包括乐,又包括舞。
汉代乐舞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乐舞一些主要特点,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
汉代乐舞分为雅乐和俗乐两个部分,其主要功能集中体现在祭祀、朝飨等。
通过汉武帝大一统的实行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汉代乐舞也融入了当时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域乐舞,成为中国乐舞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汉代乐舞的典型代表为礼仪乐舞(雅乐)、俗乐舞(杂舞)、角抵百戏、中外各族乐舞等”。
雅乐主要是郊庙朝飨之乐,主要代表作有《大风歌》、《灵星舞》、《巴渝舞》等;俗乐舞主要是徒手舞和长袖舞、手持兵器、边唱边舞的歌舞;角抵百戏,是最原始的舞蹈形态,有些竞技的成分。
主要代表作有《盘鼓舞》、《总会先唱》、《东海黄公》等;中外各民族乐舞主要是四夷乐、胡乐、胡舞。
二、汉代乐舞的美学风格1、粗犷质朴之美汉代人无拘无束、大气豪迈的性格使汉代乐舞具有粗犷质朴的美学风格。
由于俗乐舞的迅速发展,使乐舞的内容和形式更多的加入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内容,加之疆域辽阔和统治者开明的政策,使得民间乐舞具有跟外域交流发展和结合的契机。
这些乐舞,都显示出了粗犷、质朴的美学风格。
除俗乐外,雅舞也有充分体现。
虽为雅舞,但也都颠覆了传统乐舞庄严肃穆的特点,展示出了汉代独有的粗犷质朴之美。
《巴俞舞》是汉代著名的雅舞,是一种充满力量,粗犷、矫健的乐舞。
汉朝的音乐与舞蹈艺术的辉煌时代
汉朝的音乐与舞蹈艺术的辉煌时代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音乐与舞蹈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盛誉。
在汉朝的漫长岁月里,音乐与舞蹈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现了华夏民族优美多样的艺术风貌。
本文将从音乐和舞蹈两个方面来展开,探讨汉朝音乐与舞蹈艺术的辉煌时代。
一、汉朝的音乐艺术1. 宫廷音乐汉朝宫廷音乐是最为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宫廷音乐以乐府音乐为代表,乐府是一种古老的音乐体裁,具有鲜明的汉族特色。
乐府音乐不仅在宫廷中演奏,也广为演唱于庙堂、祭祀等场合。
汉朝皇帝特别重视宫廷音乐,不仅他们本身热衷于音乐创作,还积极赞助音乐家的创作。
2. 民间音乐汉朝的民间音乐丰富多样,各地方民间音乐有各自的特色。
在汉朝,民间音乐融合了多种乐器和音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音乐。
例如,河南陇东乐、巴蜀乐等,都是汉朝时期著名的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活跃于宴会、婚礼、葬礼等各种社交场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汉朝的民间音乐也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宗教音乐汉朝宗教音乐主要包括道教音乐和佛教音乐。
道教音乐属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其庄严、神秘的音调独树一帜。
佛教音乐则在汉朝传入中国,以其柔和安静的音调感染了许多人的心灵。
宗教音乐既起到了宗教信仰的表达和礼仪的辅助作用,也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被广泛地传颂。
二、汉朝的舞蹈艺术1. 宫廷舞蹈汉朝宫廷舞蹈以宴会舞为主要形式,宴会舞由专业舞蹈演员表演,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和谐。
这些舞蹈多样化且富有节奏感,既有舞蹈家独自表演的独舞,也有多人集体舞蹈,其舞姿优美动人,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2. 民间舞蹈汉朝的民间舞蹈形式丰富多样,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民间舞蹈常常伴随着喜庆的节日和庆典,例如春节、农历七夕等。
民间舞蹈多以群舞的形式出现,人们手挽手,舞动身体,表达快乐与团结的心情。
3. 仪式舞蹈汉朝的仪式舞蹈是一种庄严神圣的舞蹈形式,与宗教信仰和社会礼仪紧密相关。
从“以舞相属”管窥汉代乐舞
I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从“以舞相属”管窥汉代乐舞康平息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摘要:乐舞文化作为汉代最有特色的文化内容之一,是我国古代乐舞艺术的第二次兴盛。
而汉代乐舞的兴盛与传统“礼乐”文化的浸润密不可分,汉代流行“以舞相属”的社会风尚即是其最好的表征。
探究"以舞相属”风尚在汉代社会文化中无可或缺的作用,透过它不仅可以感受古代"礼乐”精神之光的折射,同时可以感受在礼乐文化浸润之下两汉乐舞艺术的多元形态与美学内涵。
关键词:以舞相属汉代乐舞礼乐文化乐舞文化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8-0043-03艺术的第一属性是社会性。
一个时代的艺术,往往就是其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汉乐舞亦是被文化所裹挟的艺术,本身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虽说汉承秦制,但是汉代却重新采纳了被秦代所摒弃的儒家思想,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与此同时成立了官方的音乐机构汉乐府。
正因如此,礼乐文化于两汉再一次得到了强化。
“以舞相属”的社会风尚作为汉代乐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彰显了汉代的礼乐精神。
具体来讲,“以舞相属”就是在古代聚会与宴乐场合中,主人用舞蹈表达自己作为宴会主人的礼节,而另一方面,客人也会同样以舞蹈来表示自己的谢意。
如果客人不以舞为报的话,宾主二人往往会结下冤仇,这恰似《礼记》中“来而不往非礼也”的生动注解。
借助这样一种“以舞会友”的方式,社会阶层之间不仅得到了深入交流,同时在“以舞相属”的过程中也巧妙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意图或者个人意图。
通过探究这样的社会风尚,一方面领略汉代乐舞的迷人魅力,其次启发我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更好的遵循“礼”的规范,同时也为汉代乐舞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彰显礼乐精神的“交谊舞”(一)“以舞相属”的渊源乐舞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重要作用。
自“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时期起,乐舞精神就一直留存于古代社会文化之中。
论汉代俗乐舞风尚
D0NG Ye
( S c h o o l o f H u m a n i t i e s ,Y a n t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 Y a n t a i 2 6 4 0 0 5,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 t h e P r e—Q i n C u l t u r e 。 t h e h i e r a r c h i c s y s t e m o f r i t e s a n d mu s i c w a s a b o l i s h e d g r a d u a l l y
局 所 带 来 的 多种 文 化 融 合 的 结 果 。
[ 关键词 ]汉代 ;俗 乐舞 ;百戏 ;乐府 ;文化融合 [ 中图分类号 ]I 2 0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 0 0 0—3 5 4 1( 2 0 1 3 )0 3— 0 0 9 8— 0 5
On t h e Fa s h i o n o f t h e Fo l k Mu s i c a n d Da n c e o f Ha n Dy n a s t y
o f t h e r u l i n g c l a s s , t h e f a s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e c o n o m y , t h e p o p u l a r i t y o f t h e f a a h i o n o f e n j o y i n g m u s i c a s w e l l a s p e o p l e p a y i n g mo r e
乐舞化_风_论汉代乐舞美学思想之_乐治_
收稿日期:2010 03 20作者简介:袁禾(1956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舞蹈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2009年度重大项目 隋唐五代文学艺术思想史!(项目批准号:2009jj d750006)研究成果之一,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金资助。
文章编号:1674 3180(2010)03 0083 05乐舞化 风!*论汉代乐舞美学思想之 乐治!袁 禾(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学系,北京 100081)摘要: 乐治!是指由于乐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了社会的安定和谐而引起的对 治!的快乐,是汉代乐舞审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春秋战国沿至汉代的乐舞享乐之风导致的官乱民散,汉儒特别强调乐舞在社会教化方面的意义,他们的这种深信不移,归根结底是因为乐舞与人情、人性、人的生命密切相连。
关键词:乐治;乐舞;教化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Moralization function of Dance with Music On Joy in Order !in Aesthetics of Dance with Music in Han DynastyYuan HeAbstract: Joy in order !means pleasure in the social order and rule because the dance with music plays a role in moraliz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It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aes thetic ideology of the dance with music in the Han Dynasty.Since the pursuit of hedonism in the dance with music is passed do wn from the Spring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as a result of which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public have gone astray,Confucians in the Han Dynasty particu larly stress the function of moralization of the dance with music.The reason for their firm beliefs lies i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nce with music and humanity.Key words:joy in order;dance with music;moralization 汉代乐舞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充分继承了先秦乐舞思想,并且大大丰富完善了先秦儒家乐舞美学理论。
论汉代音乐的发展和音乐审美思想
论汉代音乐的发展和音乐审美思想【摘要】汉代音乐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最具有代表性,最具艺术魅力,形成了集各种音乐风格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汉代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社会政治、历史及各种音乐审美观念的影响和制约,逐渐形成了汉代音乐典型的时代性,完美的艺术性,深邃的思想性,广袤的社会性,全新的开放性,广泛的普及性等特征。
因此,汉代音乐艺术使整个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汉代音乐继承发展丰富普及作为整个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汉代音乐文化,在几千年的传统音乐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许多学者、专家用一生致力于汉代音乐这一研究,然而,汉代音乐丰富的音乐形式、内容和独特的音乐审美思想令许多专家、学者惊叹不已。
一、汉代音乐文化概况汉代音乐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并有新的发展,以中原地区的汉族为主体,并融合各民族文化为一体,体现前所未有的融合性、丰富性,在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接连出现了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时期。
中古伎乐的发展,延续着春秋以来散乐发展的遗绪,体现着世俗的特点,从汉高祖、刘邦起,统治者,对民间音乐有所偏爱,这就影响了民间音乐的发展,这时期,统治者改组,扩大了音乐机构“乐府”,使其更大规模地收集、整理民间音乐,并利用民间音乐创作新曲,以供统治者了解民情,巩固统治和享乐之用,乐府的建立对音乐的发展起了集中推动作用,通往西域的交通路线——“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各民族间与亚洲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得到了促进,北方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结合,产生了中国初期的鼓吹乐,其实鼓吹乐就是以汉代打击乐器为主的乐种,后来又吸收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合成的一种音乐形式,以及当时绽开的新花——百戏,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变化莫测,具有很强的刺激性,一经兴起即受各阶层的喜爱,因而百戏在汉代的发展是十分繁荣和普及的。
《礼记·乐记》中乐舞的美学思想及其意境
《礼记·乐记》中乐舞的美学思想及其意境在《礼记乐记》中,乐舞被描述为一种华美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和意蕴,吸引着众多读者。
例如,在《礼记乐记》中提到,“乐舞之乐有三:始于虚,中于实,终于虚”(礼记乐记),从中可以看出乐舞美学思想是以“虚实交替”为基础的。
“虚实交替”指挥乐舞中的模仿、延续、折衷和张力,既有虚拟的,也有实际的。
虚拟的意味着,乐舞的表演者可以通过表演的动作和姿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实际的意思则是,乐舞的表演者必须要遵循着乐舞的流程和规则。
乐舞以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和意蕴,体现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象,比如乐舞中的“虚实交替”传达出“和谐”的理念,而折衷、张力则代表了“包容性”的思考方式,而“尊卑”的概念则代表了“礼仪”的价值。
此外,乐舞也被视为一种游戏,表演者通过乐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会受到乐舞的细碎的结构的支配,从而达到艺术本质的意境。
乐舞的美学思想和意蕴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增添了色彩,乐舞以其节奏化、细腻化、和谐化的表演形式,渲染出中国文化的神韵和风采,引领着传统舞蹈文化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带来了一股浓郁的气息。
乐舞的美学思想和意境也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它让我们坚持着和谐处世的理念,它也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表演,而不是一味的竞争。
乐舞让我们坚守着老规矩,尊重传统,维护行为准则,也决不容许任何蛮横无理的行为伤害他人。
因此,乐舞美学思想和意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价值观,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长久以来的发展,也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总结乐舞的美学思想和意蕴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历史渊源。
乐舞自古已有,古人用它来欣赏美,并最终形成了一系列高雅的舞蹈文化,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乐舞可以说是一种以美学、历史、宗教为框架的艺术形式,它体现着一种深层的文化意义,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股动感的活力,让我们走入一个充满艺术风采的世界之中。
汉代乐舞中的多方面统一
汉代乐舞中的多方面统一摘要: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舞蹈蓬勃发展的时期之一。
在统治阶层,歌舞是日常娱乐消遣的方式,更是生活的一种形式。
统治阶层对歌舞的喜好使得歌舞风尚波及整个社会。
歌舞在社会各个阶层盛行必然带来汉代乐舞百花齐放,无论是百戏中的俗乐舞还是巾舞、袖舞、鼓舞等道具舞蹈,都在中国舞蹈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纷繁复杂的汉代乐舞在多样中处处流露着统一的元素。
在舞蹈思想上,流露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统一的情怀;在舞韵上,体现着古朴与柔美、象与意融合的审美意境;在舞动上,展现着表演与技艺共存及"物";我合一的舞蹈形态。
正是这些多样中的统一赋予汉代乐舞最亮丽的色彩,为大大促进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全面升华和蓬勃繁盛、为唐代舞蹈发展高峰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汉代乐舞; 多样统一; 舞思; 舞韵; 舞动;Abstract:The Han Dynasty was one of the periods in which the feudal society of China flourished. In the ruling class, singing and dancing is a way of daily entertainment, and it is a form of life. Due to the preference of the ruling class for singing and dancing, the singing and dancing style has spread to the whole society. The popularization of songs and dances in all walks of life will inevitably bring a lot of music and dance to the Han Dynasty. Whether it is the folk music and dance in acrobatics or prop dance such as towel dance, sleeve dance and drum dance, it has left a glorious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ance. The complex music and dance in the Han Dynasty has a unified element in the diversity. In the thought of dance, the thought of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and the feelings of the unity of realism and romanticism are revealed; in the rhyme of dance, the aesthetic conception of simplicity and softnes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image and meaning are embodied; in the movement of dance, the coexistence of performance and skill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objects and subjects are displayed. It is the variety in unity that endows the music and dance of the Han Dynasty with the brightest colors, greatly promotes the comprehensive sublimation and flourishing of ancient dance art, and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eak of dance development in Tang Dynasty.Keyword:music and dance in the Han Dynasty; variety in unity; thought of dance; rhythm of dance; movement of dance;汉朝是秦朝之后又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与秦相比,其在国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相对发达,为歌舞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乐舞载"道"——论汉代乐舞美学思想之"乐天地"
乐舞载"道"——论汉代乐舞美学思想之"乐天地"袁禾【期刊名称】《文化艺术研究》【年(卷),期】2012(000)003【摘要】受董仲舒“天人合一”学说的影响,在先秦时就已经形成的乐舞通天地、和人神的思想在汉代得到了更加完善的诠释。
汉儒们认为,宇宙秩序中的日月星辰、四时节令,与社会秩序中各阶层的人构成一个互感互动、规律运转的宇宙整体,形成“合一”的性质。
作为反映天地运动秩序的“乐”,正是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万物合一的标志,乐舞正是天地之和的审美形式,其最高境界是“乐天地”。
“乐天地”的意义指向不仅仅在天地自然,更在于“人”。
只有天地乾坤、阴阳刚柔、人伦道德都融洽一致,才能获得“天地为之和”的“乐天地”的最高审美境界。
%Influenced by Dong Zhongshu' s theory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ile thought that dance accompanied by music has a direct access to heaven and earth and connect man and gods, which is formed in the Pre-Qin period, is further interpreted in a more sophisticated way inthe Han Dy- nasty. Confucians at the time believed that the sun, moon, stars and seasons in the cosmic order and man from all classes in the social order constitute a whole universe running by rules in an interactive manner and therefore achieving "harmony". Music, as a reflection of movement orders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is a symbol of harmony between man' s essential power and all living things; as an aesthetic formof universal harmony, dance accompanied by music is meant to achievethe highest end of "joy in heaven and earth", the meaning of which is oriented toward not only the universe and nature, but man. Onlywhen the heaven and earth, yin and yang, firmness and softness, human relations and ethics are all of friendly terms, can the highest state of "joy in heaven and earth" be obtained.【总页数】5页(P51-55)【作者】袁禾【作者单位】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701【相关文献】1.乐舞传神俑偶华彩r——徐州博物馆馆藏汉代乐舞俑艺术浅述 [J], 张辉2.从洛阳汉墓出土乐舞俑管窥汉代民间乐舞的风貌——以洛阳苗南新村汉墓为例[J], 宋歌;李闪3.汉代乐舞美学思想分析\r ——从《舞赋》和《淮南子》看汉代舞蹈形式的多样性 [J], 赵晓婕4.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J], 韩坤5.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J], 韩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 03 20作者简介:袁禾(1956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舞蹈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2009年度重大项目 隋唐五代文学艺术思想史!(项目批准号:2009jj d750006)研究成果之一,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金资助。
文章编号:1674 3180(2010)03 0083 05乐舞化 风!*论汉代乐舞美学思想之 乐治!袁 禾(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学系,北京 100081)摘要: 乐治!是指由于乐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了社会的安定和谐而引起的对 治!的快乐,是汉代乐舞审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春秋战国沿至汉代的乐舞享乐之风导致的官乱民散,汉儒特别强调乐舞在社会教化方面的意义,他们的这种深信不移,归根结底是因为乐舞与人情、人性、人的生命密切相连。
关键词:乐治;乐舞;教化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Moralization function of Dance with Music On Joy in Order !in Aesthetics of Dance with Music in Han DynastyYuan HeAbstract: Joy in order !means pleasure in the social order and rule because the dance with music plays a role in moraliz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It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aes thetic ideology of the dance with music in the Han Dynasty.Since the pursuit of hedonism in the dance with music is passed do wn from the Spring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as a result of which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public have gone astray,Confucians in the Han Dynasty particu larly stress the function of moralization of the dance with music.The reason for their firm beliefs lies i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nce with music and humanity.Key words:joy in order;dance with music;moralization 汉代乐舞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充分继承了先秦乐舞思想,并且大大丰富完善了先秦儒家乐舞美学理论。
尤为重要的是,汉代人将 乐!视为天地精神的象征,2010年5月第3卷 第3期文化艺术研究Studies in Culture &ArtMay,2010Vol 3 No 3更加深入细致地阐发、论述了礼乐与天地乾坤的关系,对整个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班固(32 92)∀白虎通义#礼乐∃云:乐(乐舞)者,乐(快乐)也。
!在这里,班固表达了与∀礼记∃之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同样的意思,指出乐舞能给人带来快乐。
乐舞引起的快乐是一种审美快感。
中国古人习惯于用乐!(快乐)来概括其美感体验和喜悦之情,如:治世之音安以乐!、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业![1]、耳知其乐也![2]%%可见,乐! (快乐)是中国思维、中国文字对审美快感的表述。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将人情之乐!(审美快感)做了三种层级的分类,只是在提法上与西方美学之谓审美快感!不同而已。
西方也有把审美快感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的:一般快感、痛感和深层的快感。
[3]中国汉代学者则将不同的审美快感称为小乐!、中乐!、上乐!。
汉代道教的经典著作∀太平经∃有记:乐(乐舞),小具小得其意者,以乐(快乐)人;中具中得其意者,以乐治;上具上得其意者,以乐天地。
得乐人法者,人为其悦喜;得乐治法者,治为其平安;得乐天地法者,天地为其和。
!∀太平经∃将乐!(乐舞)分为小、中、上三个层级并分别对应悦喜!、平安!、和!三种美感体验,而此三种美感体验又来自对乐!的得其意!和得其法!。
得其意!指对乐舞的感知理解,得其法!指获得其美感的途径。
三种美感相对应的境界由低到高分别为乐人、乐治、乐天地。
乐人!,是使人快乐,乐人!之乐是单纯的娱乐快感,悦喜而已,此乃美感的初级层面;乐治!,指快乐于乐教形成的人心向善和社会得到治理,这是从心理上获得的一种平安之乐、顺达之美,属于中级层面的快感;乐天地!,是快乐于天地有序、神人以和,天地人融融乐乐、精神相交,这是中国美学所讲的审美快感的最高层面,是乐舞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这一境界,乐舞已不再停留于娱乐、教化的功利目的方面而进入了审美与哲理的层级。
不同的乐舞引起不同层面的快乐。
故审美快感的三乐!分别指女乐(乐舞)!及自娱乐舞之乐!(快乐)、礼乐!之乐!和天乐!之乐!。
礼乐!之乐!在西周以后,随着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在一般意义上仅存在于理论中;女乐!之乐!从上古一直延续到清末;天乐!之乐!数千年来都是中国人理想中的追求。
三乐!形成三境!,即:乐舞达欢! 乐人 初境乐舞化风! 乐治 中境乐舞载道! 乐天地 上境在此主要探讨中境 乐治!。
乐治!是由于乐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了社会的安定而引起的对治!的快乐。
∀史记#乐书∃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
!又说: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天下治而万民欢,这就是最简单的乐治!道理。
那么,怎样才能得万国之欢心!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乐教!。
∀淮南子∃谓:欲美和者,必先始于∀阳阿∃、∀采菱∃。
![4]∀阳阿∃、∀采菱∃为楚地民间歌舞,∀淮南子∃主张利用民众所喜爱的歌舞为引导,使全社会进入美善和乐的秩序。
建安七子!之一的徐(171 218)在其∀艺纪∃中重申∀周礼∃所定的入学习舞的制度,他说:艺者,所以事成德者也。
%%艺者,德之枝叶也!;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
%%君子者,表里称而本末度者也。
故言貌称乎心志,艺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肢)。
纯粹内实,光辉外著。
![5]徐认为,通过乐教这种美育手段,可以达到培养人的目的,这就如同从艺之人是通过具体的事来彰显道德一样。
艺术教育能使人表里如一,本末有辨,形成貌与心同,德与艺谐,举止优雅,风采卓著的由内至外的美,有利于社会的风化。
司马迁(约前145或135 ?)云: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
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6]。
乐舞的作用能畅四肢,美形容,和心志,故乐舞教育是一种通过身形音声的训练,促使人的精神和肉体高度和谐的情感教育,能够移风易俗,使人们获得治!的平安。
乐舞之移风易俗早在先秦美学思想中已经成为定论,汉代学者将此命题推向了极致。
陆贾(约前240 前170)∀新语∃云:调之以管弦丝竹之音,设钟鼓歌舞之乐,以节奢#84# 文化艺术研究第3卷侈,正风俗,通文雅。
![7]举丝竹弦管、歌咏舞蹈的目的在于节奢侈,正风俗、通文雅!,中心是正风俗!。
∀毛诗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指出了风!具有风俗!和风化!的内涵。
风!作为风俗!时,是理念,是行为,是心理,可曰习惯曰好尚曰风气;风!作为教化!时,是方式,是功能,是目的,可曰教育曰影响曰风化。
把握好风!的这两个内涵,就把握了乐舞的化!(风化)与乐!(快乐),也就能够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并且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8]。
所以,风!也是面貌,是气象,是潮流,是方向,具有引导和催化的作用。
故移风易俗!实则就是改变潮流和方向。
而风俗!与风化!,当前者影响甚至阻碍了社会发展时,是被改造的对象,而后者作为教化的一种作用过程,具有改造者的功能。
二者统一在乐舞化风!的活动中,故设明堂、辟雍以示之,扬干戚、昭∀雅∃、∀颂∃以风之![9]。
由是,汉儒对西周国子之歌九德、诵六诗、习六舞![10]大加肯定,认为故圣王修礼文,设庠序,陈钟鼓,天子辟雍,诸侯泮宫,所以行德化![11]。
∀乐记#乐施篇∃谓: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
!汉成帝时,刘向进言: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
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
![10]同样指出了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学校进行乐舞教育对风化天下的作用,而且非常肯定地下结论说,只要礼乐并举,就不可能出现天下不被治理的情况。
汉代对先秦时期乐舞教化的命题予以强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春秋战国沿至汉代的乐舞享乐之风导致的官乱民散。
史籍有载: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道而议,分徒而讼。
于是博学以疑圣,华诬以胁众,弦歌鼓舞,缘饰∀诗∃、∀书∃,以买名誉于天下。
%%是故百姓曼衍于淫荒之陂,而失其大宗之本。
[12]及至乱主,%%乃始撞大钟,击鸣鼓,吹竽笙,弹琴瑟,是犹贯甲胄而入宗庙,被罗纨而从军旅,失乐之所由生矣。
[13]今汉郊庙诗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调均,又不协于钟律。
而内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于朝廷。
[10]是时,郑声尤甚。
黄门名倡丙强、景武之属,富显于世;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过度,至与人主争女乐。
[10]由此可见,乐舞之乐人!是一个被汉代社会所普遍接受的思想,而对于乐舞之带来社会和谐的平安!之乐的审美追求似乎在逐渐淡化,这便激发起汉儒学者振兴乐教的心志,在其著作中纷纷发表乐教言论,以求回归礼乐之本,反人道之正!。
∀春秋繁露∃云:是故作乐者,必反天下之所始乐于己以为本。
!董仲舒(前179 前104)在此明确指出:凡创制乐舞,应以天下民众最初对王者的悦纳、拥戴为前提、为根本。
所以,舜时,民乐其昭尧之业也,故∀韶∃。
韶者,昭也。
禹之时,民乐其三圣相继,故∀夏∃。
夏者,大也。
汤之时,民乐其救之于患害也,故∀∃。
者,救也。
文王之时,民乐其同师征伐也,故∀武∃。
武者,伐也。
四者,天下同乐之,一也,其所同乐之端不可一也。
![14]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的乐舞,都是基于人民对他们功德的拥戴,其乐于己(君王自己)!的性质是相同的,只是乐!的具体内容不一样。
班固亦持同样观点: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武王作∀武∃,周公作∀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