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第二篇文言文历年真题汇编
2019-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试题汇编之文言文二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1分)游京师郭南废园记(清)汪琬①出宣武门,横径菜市,穿尾巷而南,得废地数亩,有胜国时民家故园在焉。
予居京师十年,游其地者屡矣,最后偕二三子会饮于此,箕踞偃松之下,相羊杂花之间。
予与二三子皆乐之,日中而往,及晡而后返。
②予乃告二三子曰:“昔孔子乐以忘忧,子渊氏箪瓢陋巷,不改其乐,此皆至人。
惟道德之适而性命之安,是以无所往而不乐也。
至于吾党则不然,学焉而不足,养焉而不充,纷纷然劫之以忧患,而济之以私欲,斯二者日相寻而未已,则其所不乐者不既多乎?苟非有所寄焉,亦何以逌然①而笑,洒然而歌,悠然而有会心也哉!”③然则吾与二三子取酒以为欢,撷芳以为玩,盖亦出于无聊之思,不得已而寄诸斯园以相乐也,非所谓乐其乐者也。
夫必能乐其乐,然后命之曰“至人”。
[注]①逌然:闲适自得的样子。
21.赏析第②自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逌然而笑”“洒然而歌”“悠然而有会心”构成排比,突出游园时闲适自得的情态,“笑”“歌”“会心”表现快乐的心情渐次朗然,有层进意味。
全句以反问语气,慨叹有所寄托才能快乐,发人深思。
得分明细:(1)排比1分,若没有“排比”这个修辞术语,则需要在语意上表达出排比的意思,如“三句话结构相似”。
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不给分。
(2)反问(感叹)1分。
(3)感情内涵,比如,有所寄托、闲适、豁达,1分。
要有具体文本内容,如果太过空,不得分。
如果将意思理解为与原文相反的“无所寄托而快乐”不得分。
(4)情感的三层递进,1分,基本无人写出。
22.以下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BA.作者借游园经历记叙在京师期间的闲适生活。
B.叙事、议论衔接自然,情趣与理趣融为一炉。
C.作者以游园为契机,向友人讲授求学之道。
D.语言简洁明朗,句式参差多变,富有气势。
23.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关于“乐”的两重境界的认识。
(5分)作者区分了“有所寄”之乐和“至人”之乐两重境界,世俗之人因为学养不足,忧患欲望太多,容易引起诸多不快乐,需要通过寄托于物获得快乐。
上海高考复习--文言文2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24.(2020•上海)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守约轩记(明)祁顺①东莞有隐德君子曰谢先生叔仁,尝以约名轩。
其子济领贡来京师,因征余言,为守约轩记。
余曰:“善哉,先生之名轩也。
《语》不云乎,‘以约失之者鲜矣’。
斯约也,用之于身而身修,行之于家而家齐,传之于后可以纳子孙于无过之地。
约之义其大矣哉。
”②世有侈然自放者,骄肆而流荡,盘乐而荒汰,踰分渎礼,罹愆致咎,君子无取焉。
君子存之心者,确乎其不放;行之身者,介乎其不苟。
至于一事一物,莫不道义之是循,礼法之是遵。
故居处取其蔽风雨,而不慕乎高堂广厦也;饮食取其充饥渴,而不尚乎食前方丈也;衣服取其适寒暑,而不愿乎轻裘文绣也。
一榻虽小,容身之外吾何求?百亩匪多,恒产之外吾何忧?寂澹而优游,谨饬而清修,其外由由,其中休休①。
行寡悔而言寡尤,视彼踰分渎礼者,奚啻《韶》濮之与薰莸②。
③先生循理安分,躬俭勤而蹈规矩,□无忝于约之义矣。
所以修其身、齐其家,以贻其后,又焉往乎不获哉?余以是而知名轩之善也。
虽然,自守非难,而能世其家范为难。
请为先生记之,俾揭于轩,匪徒昭示于今,抑后之人将有所观感,而相守于无穷也。
④于是乎书。
[注]①其外由由,其中休休:由由,愉悦的样子。
休休,安乐的样子。
②《韶》濮之与薰莸:《韶》,即《韶》乐,风格雅正。
濮,古水名,濮上以侈靡之乐闻名。
薰,一种香草。
莸,一种臭草。
(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且B.岂C.盖D.然(2)分析第①段引用《论语》“以约失之者鲜矣”这句话在说理上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②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A.骈散结合B.排比铺陈C.正反对比D.欲扬先抑(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25.(2019•上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爱山楼记[宋]彭汝砺①人情得所乐则喜,然皆累于物。
徇名者劳,徇利者忧,驰骋田猎者危,乐酒者荒,溺色者亡。
山水可以无累矣,□好之者鲜,知所以好之者尤鲜。
樵夫野老,出入耕息,日夕于是,乌知所以好之?佛老之宫,深据险阻,得其形势,乌知所以好之?②屏山在饶州浮梁东南,其秀丽出数重,其广绵亘数百里。
上海高考真题文言文汇编(2010-2019,春考+秋考,附答案译文)
2010年春考文言文(一)①樟树滩违衢州二十里,岸有大樟树,故以名滩。
余以二月初十晚泊滩上,欲登岸往观之,会天雨,道湿不可行。
已而雨歇,月朦胧欲出,轻云蔽之,余与同舟六七人,呼从者秉炬上。
居人燎其干以垣,枝叶皆扶疏垂垣外。
余辈先入门视其干,高数丈,分数枝,四面横斜而下,余辈手相牵环抱之,凡六人乃周,更上一二尺则更大矣。
其枝干披离甚古,往往出人意外。
顶甚平,可列坐十余人,非梯不能上也。
秉炬照之,但见纠结轮囷,蜿蜒攫拿,若群龙相斗。
枝之出于垣外者皆成干,屈曲下属地。
其北一枝尤奇,直入土中,大数十围,类自为一树,不属于干者。
然其文理皆成龙形,腾挪宛转,若龙之升于天。
自垣内视之,则系干之别枝若虹之垂地,首尾无端不可测。
居人以为神,祠而祀之。
②呜呼!樟乃名材。
而其托本也大,其植基也固,含日月之精,受雨露之润,多历年所,遂魁然独出其奇于人间。
而彼榆栎之属,拳曲臃肿,无故而离立于其旁,何为也哉。
17.(4 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樟树滩违.衢州二十里()(2)大数十围,类.自为一树()(3)而其托本.也大()(4)而彼榆栎之属.,拳曲臃肿()18.(2 分)下列加点词与“祠而祀之”中的“祠”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会天雨.,道湿不可行B.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D.道.芷阳间行E.侣鱼虾而友.麋鹿19.(2 分)下列加点词与“若虹之垂地”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A.则系干之.别枝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D.耳得之.而为声20.(6 分)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凡六人乃周,更上一二尺则更大矣。
(“凡”、“周”、前一个“更”各一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枝之出于垣外者皆成干,屈曲下属地。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二)
2020高三二模:文言文(二)2020二模·长宁区吾庐记(清)魏禧①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
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
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
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②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
”或曰:“其少衰□?其将怀安也?”③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
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
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
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
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
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④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
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
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
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耍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
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之使守其家。
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
’夫若是者,吾所不能也。
吾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⑤庐既成,余为之记。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注]①季子礼:魏禧之弟,名礼,自号季子。
②垩以蜃灰:涂刷蚌壳粉。
垩,涂刷。
蜃灰,蚌壳烧成的灰。
③选耍趑趄:怯懦不前。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乎B.然C.之D.矣22.对第④段“余笑曰”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季子冒险危而游与饰其庐都要借债,所以性质相同。
上海高考(春季)文言文阅读汇编(2003~2013)
上海高考(春季)文言文阅读汇编(2003~2013)2013年春季(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6—18题。
(8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犹蒙矜.育 (2)过蒙拔擢.(3)但以刘日薄.西山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17.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为”字与例句中“为”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特为尤甚。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B.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石钟山记》)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18.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2分)A.且臣少仕伪朝。
(《陈情表》)B.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项脊轩志》)C.又试之鸡。
(《促织》)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七)阅读下文,完成第19—21题。
(10分)①常衮性刚急,为政苛细,不合众心。
②元载、王缙之为相也,上日赐以御馔,可食十人,遂为故事。
丁巳四月,以常衮为门下侍郎,并同平章①事。
八月,常衮上言:‚餐钱已多,乞停面馔。
‛许之。
③衮又欲辞堂封②,同列不可而止。
时人讥衮,以为朝廷厚禄,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
④臣光曰:君子耻食浮于人,衮之辞禄,廉耻存焉,与夫固位贪禄者,不犹愈乎!诗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如衮者,亦未可以深讥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平章:当时相当于宰相。
②堂封:宰相的封邑。
19.第⑧段画线部分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
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文二静安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送秦中诸人引 (金)元好问①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
至于山川之,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
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
②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
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
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鄂、杜①间风物,则喜气津津然动于颜间。
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
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
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仲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
然予以家在嵩前,署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
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③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
若夫闲居之乐,淡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①蓝田、鄂(hu)、杜:均为地名,在今西安附近。
②结夏课:参加科考的文人在夏日会集读书习文称“结夏课”。
③靳:吝惜。
④辋川:关中地名,王维晚年隐居于辋川别墅。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分A.也B.矣C.乎D.焉22.对本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引”是近于“序”的文体,本文是为送友人归秦中作的赠序。
B.首段描写秦中山川壮丽、人情质朴,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从原文明显可见,作者向往田园生活主要是因为当时政局混乱。
D.本文笔触含蓄委婉,描述了恬淡闲适、清高自守者的生活情趣。
23.第②段是怎样抒写作者对秦中的向往之情的?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24.第③段议论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5.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集
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题集(一)分析与综合(一)一、阅读下方,完成1—4 题。
睌次鄂州①卢纶②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③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由江西经湖北汉阳抵湖南途中所作,原诗注曰:“至德中作”。
鄂州,在湖北境内,汉阳之东。
②卢纶:唐朝著名诗人,山西蒲州人(今山西永济)。
③旧业:这里指田园家计,功名事业。
1. 对首联二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云开天睛,远处汉阳城依稀可见。
至此,船只是行了一天的路程。
B. 天睛云开,回首远离而去的汉阳城,船行走到现在仅是一天航程。
C. 云开天睛,远处汉阳城虽已依稀可见。
但行船还需要一天的航程。
D. 天睛云开,向前方远远地眺望汉阳城,只不过仅剩一天的航程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写“睌次鄂州”情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3. 引起诗人“归心对月明”的原因是□□□□□。
4. 诗的最后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认为这样的结尾增强了诗的“社会意义”。
请根据诗的内容,试作分析。
答:二、阅读下文,完成5—8 题。
小隐自题林逋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尝怜①古图画,多半写樵渔②。
[注释]①怜:喜爱的意思。
②樵渔:即樵夫渔夫。
5. 从全诗内容看,诗人是围绕着□□□的描写,一层层展开的。
(用原诗中的词句回答)6. 诗人说“尝怜古图画”的原因是_______ 。
(用自己语言回答)7. 对“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一联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爱酒多醉,妨碍了我写作;在春光中,我常荷锄劳作,感受田家艰辛。
B. 因为爱酒常醉,妨碍了我读书;但春日里,我常荷锄劳作,品尝田家之乐。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2008高考上海语文试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 _________ 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
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
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
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
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
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
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
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
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23. 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 •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 .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 •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 _。
(1分)25 •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3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 •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4分)22、答案: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23、答案:C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二)
2020高三二模:文言文(二)2020二模•长宁区吾庐记(清)魏禧①季子礼,既倦于游一一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
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
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
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②客曰:“斗绝之LiJ,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
”或曰:“其少衰□ ?其将怀安也?”③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
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
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
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
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
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④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
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
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
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耍越超,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
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之使守其家。
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
’夫若是者,吾所不能也。
吾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⑤庐既成,余为之记。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注]①季子礼:魏禧之弟,名礼,自号季子。
②垩以蜃灰:涂刷蚌壳粉。
垩,涂刷。
蜃灰,蚌壳烧成的灰。
③选耍越超:怯懦不前。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乎B.然C.之D.矣22.对第④段“余笑曰”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季子冒险危而游与饰其庐都要借债,所以性质相同。
B.季子本是性格懦弱的人,鼓励其出游是为了锻炼他。
2023届上海市高考复习:历年真题(文学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
2023届上海市高考复习:历年真题(文学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一、【2022ꞏ上海杨浦ꞏ高三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九华山记(清)施闰章①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儿、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
是说也,尝窃疑之。
而李太白□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
予舟过江上。
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人云。
②其山,外峻中夷。
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瑰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
由山麓褰裳,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以静。
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①。
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②。
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
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
道士③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宁复知有云壑乎?③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
其上有堆云洞、师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④手书。
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有东岩燕坐诗。
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
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
绝壁矗立,乱山无数。
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
青则结绿⑤,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
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
惜余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④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先,徐子道林。
注:①化城:化城寺。
②金地藏塔:金地藏坐化后的肉身塔,又称地藏坟。
③道士:这里指和尚。
④王文成:明代哲学家王守仁。
⑤结绿:宝玉名。
1.第①段□中应填入的虚词是()A.以B.则C.其D.之2.对第①段“疑”内容或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怀疑刘禹锡、李太白极推崇九华山的传闻的真实性。
B.作者用怀疑前人说法引出自己游览九华山的经历与感受。
C.作者用怀疑前人说法引出自己对九华山佛教盛行的反思。
D.作者的怀疑贯穿全文,最后仍未释疑,希望再游览十日。
3.结合文本,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的作用。
4.联系第②、③段,分析作者心目中“九华之胜”的特征。
2019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含答案分析及译文)(精校Word版)
2019年高三二模文言文二汇编宝山区(五)阅读下文。
完成第21—25题。
(13分)《锦帆集》序 (明)江盈科①锦帆泾者,吴王当日所载楼船箫鼓,与其美人西施行乐歌舞之地也。
阅今数千年,霸业烟销,美人黄土,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
姑苏吴治,实踞其上,此水抱邑治如环。
乙未之岁,余友中郎袁君①来宰吴,殚力图民,昕夕②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
逾明年,君以过劳成疾,上书乞归,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②君性超悟,深于名理,才敏妙,娴于词赋。
第一行作吏,都成废阁③。
间或触景起兴,感事摅④辞,有所题咏撰著,越二年,亦遂成帙。
其行也,友人方子公稍稍裒次,付诸梓⑤,问题于君,君自标曰《锦帆集》。
盖不佞尝诣吴署谒君,君指此水骄余曰:“是锦帆泾也,吴王霸业之馀,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而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劳与余等。
余因叹曰:同一锦帆泾耳,当吴王之时,满船箫鼓,及吴令之身,两部鞭箠⑥;吴王用之,红妹绿娥,左歌右弦:吴令御之,疲民瘵黎,朝拊暮煦。
昔何以乐,今何以苦?丈夫七尺相肖,胡所遭之苦乐顿异乃尔!虽然,人生有涯,苦乐有穷,惟山水为无尽。
操有穷之具,游无尽之间,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 ]?③君诗词暨杂著载在兹编者,[1]大端机自己出,思从底抽,摭景眼前,运精象外。
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
[2]嗟嗟!后霸业而尽者,此水乎?与此水而俱无尽者,兹集乎? [3]夫君齿最少,获取更多资料请关注“儒愿学堂”,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
异日名山之业,未可涯诶。
[4]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倘亦吴王有知,乞灵中郎之笔,不靳西施为君捧砚,而令掞藻⑦见奇有如是耶?④余所莅治,百花洲在其前,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不能有所题咏撰著,俾此洲托以传也,则百花洲之遭,不逮兹泾远矣。
假使西施有灵,问江郎梦中之笔安在,不佞无辞置对矣。
(选自《江盈科集》) [注释]①中部袁君:袁宏道,字中郎。
②昕夕:朝暮。
③一行作吏:一旦做了官。
近五年上海语文高考真题之文言文阅读二
近五年高考真题之文言文阅读二2010年:(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九疑山图记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
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
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
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
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
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
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2分)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2011年:(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稼说送张琥苏轼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
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
2024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文言文二》
2024高三二模文言文二汇编【24二模徐汇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
(11分)录田父语〔宋〕宋祁①①岁维孟冬,京县大穰;户既还定,乡无捐瘠;室家溱溱②,厥声载路。
□□先生命从者具柴毂适野而观之:汁者满篝,稆者如茨,饁者③弗仇饷,锄者无德色,籴不闭邻,输不争承,欣欣然以尽四肢之敏。
②先生乃揖田父,进而劳之曰:“丈人甚苦暴露,勤且至矣!虽然,有秋之时,少而百囷,大则万箱。
或者其天幸然!其帝力然!”③田父俯而笑,仰而应,曰:“何言之鄙也!子未知农事矣。
夫春膏之烝,夏阳之暴,我且踦跂竭作,扬芟捽屮④,以趋天泽;秋气含收,冬物盖藏,我又州处不迁,亟屋除田,以复地力:今日之获,自我得之,胡‘幸’而‘天’也?且我俯有拾,仰有取,合锄以时,衰征⑤以期,阜乎财求,明乎实利,吏不能夺吾时,官不能暴吾余:今日乐之,自我享之,胡‘力’而‘帝’也?吾春秋高,阅天下事多矣!未始见不昏作而邀天幸,不强勉以希帝力也。
”遂去不顾。
④先生引车而归,从者曰:“夫子何让也?我直彼曲,请得还辩之。
”先生曰:“不可。
浅丈夫悻悻然,盗天功以私己力,乃自记之矣。
奚独父之诛焉?”〔注〕①宋祁:宋仁宗时工部尚书,文中“先生”乃自称。
②溱溱:繁盛的样子。
③饁者:送酒食到田间的人。
④扬芟捽屮:除去各种杂草。
⑤衰征:按土地肥瘠程度征税。
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1分)A.然而B.且夫C. 已而D. 于是21.下列对第①段京郊之景的描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户户安居故土,人丁兴旺。
B.粮草堆积如山,五谷丰熟。
C.家家自给自足,无需互通。
D.人人开心劳作,各司其职。
22.田父认为作者“言之鄙”并予以反驳,结合第②③段内容加以分析。
(4分)23.第④段画线句仅仅是批评田父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看法。
(4分)20.(1分)D21.(2分)C22.(4分)答案示例:田父认为作者“丰收靠上天的保祐和皇帝的恩赐”的看法是浅陋的,我既不靠“天”也不靠“帝”,我的丰收之“获”是自己懂得并能顺时辛勤耕种与收藏,丰收之“乐”是自己能按时纳税,官吏不能剥夺我劳作的权利和成果。
上海高考文言文二(08-19)汇编
2008年-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汇编2008年(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
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
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
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
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
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
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
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
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
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_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 _。
(1分)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3分)(1)_ _ _(2)_ _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4分)_ _22、答案: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23、答案:C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24、答案:1分动25、答案: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层次大意的能力。
上海市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上海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宋)苏洵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①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②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
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③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
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
”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啖:吃B. 未成而废废:停止C. 游京师游:游学D. 建大旆建:树立(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又以亲戚故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B. 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臣为韩王送沛公C. 安知其至此?则或咎其欲出者D. 吾于昌言独有感也月出于东山之上(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 先:先府君,此处指苏洵之父苏序;先,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上海高考语文真题第一部分一、古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为学一首示子侄彭端淑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弗之怠,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②而下,尤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归而告以状,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①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
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清代名臣、《四库全书》总篡官纪昀,为解元时即得彭端淑提携,后成为清代学术界权威。
②买舟:租船。
1.下列对划线句子的划分中正确的一项是:( )A.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B.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C.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D.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2.与“归而告以状”在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久而弗之怠B.贫者语于富者曰C.子何恃而往D.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未能也”中“尤”通“犹”。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上海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上海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来护儿)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A.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呈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答案】 D【解析】【分析】句子“所住”是所字结构,不要断开;“护儿”作后句主语,前面断开。
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附参考译文】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
遇上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就回了乡里。
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然有建立功名的志向。
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贺若弼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财物一千段。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
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
勤苦厉精,以夜继日。
年十二,便能属文。
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即引于宣猷堂论难,为儒者所称。
及简文嗣位,尤加礼接。
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语文高考第二篇文言文近年真题汇编目录第一部分:近年高考文言文二真题 (2)《勿斋记》2016年高考 (2)《静者居记》2015年高考 (3)《治学》2014年高考 (4)《许氏吴兴溪亭记》2013年高考 (5)《潭州东池戴氏堂记》2012年高考 (6)《稼说送张琥》2011年高考 (8)《九疑山图记》2010年高考 (9)《桂》2009 (10)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11)2016年高考参考答案 (11)2015年高考参考答案 (12)2014年高考参考答案 (12)2013年高考参考答案 (12)2012年高考参考答案 (13)2011年高考参考答案 (14)2010年高考参考答案 (15)2009年高考参考答案 (15)第一部分:近年高考文言文二真题《勿斋记》2016年高考(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勿斋记(明)朱舜水○1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
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
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
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
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余亦有之矣![注]①传心:传授道统。
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狂夫”借指作者,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
(用自己的话作答。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者居记》2015年高考(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2分)静者居记(明)高启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子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
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③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
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
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
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
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
《传》曰:‘居天下之广居。
’广居,仁也。
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
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④客未有以应。
张君起而谢曰:‚_________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
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矣 B.乎 C..耶 D.也22.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作者觉得要随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2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吾知其所勉②居不静而静者③居静而非静者④吾知其所警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25.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学》2014年高考(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治学(东汉)徐幹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民之初载,其矇未知。
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
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
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
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
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
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
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
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兮B、哉C、夫D、矣23、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25、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氏吴兴溪亭记》2013年高考(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许氏吴兴溪亭记权德舆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
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
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棁,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巘,纫结萝薜,世教鄙之。
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
青苍在目,潺湲激砌。
晴烟阴岚,明晦万状。
鸥飞鱼游,不惊不喁。
时时归云,来冒茅栋。
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
②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
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
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
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①于胸中。
③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
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②,皆有嘉闻。
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
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③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
【注】①滑:乱。
②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
③大来:指吉祥亨通。
22.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23.分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简析第①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