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b2b8f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a8.png)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卷(附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怪癖.(pǐ)埋.(mán)怨炽.热(zhì)铩.羽而归(shà)B.摭.拾(zhé)愀.然(qiǎo)攫.取(jué)锲.而不舍(qì)C.菜圃.(pǔ)搭讪.(shàn)灰烬.(jìn)汗流浃.背(jiā)D.舳.舻(zhú)打夯.(hāng)蛟.龙(jiǎo)倚歌而和.(hè)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廖廓逻辑慰藉至高无尚曝背谈天B.喧嚣犄角奇诡毛骨耸然贻然自得C.贫脊涟漪游弋魂牵梦萦盖莫能外D.炫耀迷惘宣泄怨天尤人妄自菲薄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别字,许多老师不以为然....,觉得这些问题不必较真,学生长大了自然会解决。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
D.这个罪犯的父亲就是横行乡里的痞子,如今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他的父亲还坏。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②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异境。
③孩子,坦率地说,我无法抑制对你的期望,我希望你能考进大学,我不能在自己孩子面前唱反升学主义的高调,我希望你能从心所欲地享受读书之乐。
④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A.倒影蛰居尽管控制 B.侧影闲居所以抑制C.倒影闲居所以控制D.侧影蛰居尽管抑制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伦敦作为第30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其规划中的奥运村就在船坞区,因该地土地价格低廉,所以吸引了福特汽车等国际财团前来开发船坞区的改造。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e5c48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02.png)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岁月(tuó)恣意妄为(zì)B. 雕梁画栋(diāo)震耳欲聋(zhèn)C. 沧海桑田(cāng)比比皆是(bǐ)D. 美轮美奂(lún)荡然无存(dà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全靠老师的辛勤教导。
B.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 他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是成绩却一直上不去。
D.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仔细研究才能解决。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读起来让人赏心悦目。
B. 在这次比赛中,他发挥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C. 她的能力确实出类拔萃,是我们团队的中坚力量。
D. 他的演讲激情澎湃,令人热血沸腾。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昨天去了北京,明天又要去上海。
”B. “这个月我挣了三千元,还欠了五千元。
”C. “我想去图书馆,你呢?”D. “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比喻)B. “他的眼睛像鹰一样锐利。
”(拟人)C. “他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剑,刺痛了我的心。
”(比喻)D. “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
”(夸张)6.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是我们班最优秀的学生。
”改句:“我们班最优秀的学生是他。
”(主动句改为被动句) B. 原句:“他的成绩提高了。
”改句:“他的成绩被提高了。
”(主动句改为被动句)C. 原句:“我们明天去公园。
”改句:“公园我们去明天。
”(定语后置)D. 原句:“他一直努力学习。
”改句:“努力学习他一直。
”(状语后置)7. 下列各句中,用词不当的一项是:A. “他这次考试失利,感到非常沮丧。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上册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274b4c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e.png)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恍若隔世惊涛骇浪毫厘不爽B. 落井下石面面俱到谦逊有礼C. 妙手偶得震耳欲聋声东击西D. 沧海一粟惊弓之鸟一毛不拔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在新时代,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在一代代青年人的奋斗中变为现实。
B. 为了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我们特制定以下措施:一、加强安全教育;二、定期检查设备;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C. 经过几天的努力,我们的志愿者队伍已经壮大到了100人,他们分布在各个社区,为居民提供各种帮助。
D. 他的演讲生动形象,引经据典,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使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他怀着满腔热血,投身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
B.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班以微弱优势战胜了对手。
C. 他总是默默无闻地为大家服务,从不张扬自己。
D. 她的绘画作品色彩斑斓,充满生机。
二、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0分)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而面对困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有的人选择勇敢地面对,有的人选择逃避,还有的人选择放弃。
那么,面对困境,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首先,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
信念是人生的指南针,它能够指引我们走出困境。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正如古人所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
”只有坚定信念,我们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其次,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
困境是暂时的,而心态却是长久的。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度过难关。
同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将困境转化为动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
最后,我们要善于寻找方法。
困境并非无解,只要我们善于寻找方法,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d6d74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6d.png)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汉族,历史很长,开化较早,人口众多。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仪式,这就必然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
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例如本来是一种攘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
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
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
解放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九改为老人节)。
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
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做相应的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
(摘编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材料二传统节日面临的冲击,来自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方面,主要是节日内容的独特性和明晰性被模糊了,因为传统节日很大一部分属于时令性的,与中华民族独特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联,例如元旦、春节、立春、寒食、冬至等,这一系列传统节日以农耕社会对时令变化的固有依赖为前提,在当代社会,这一依赖的固有性弱化了,甚至逐渐消失,这导致了以时令性为基础的传统节日在内容上弱化。
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57e844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b.png)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美轮美奂(huàn)沦为笑柄(bǐng)B. 鸿篇巨制(zhì)翻箱倒柜(gài)C. 纵横捭阖(bǎi)融会贯通(huì)D. 瞒天过海(mán)风驰电掣(chè)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高科技产品不断问世。
B. 他的演讲充满了激情,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感动。
C.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D. 由于天气的原因,原定于明天的比赛推迟到下周。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雨后的彩虹,宛如一座七彩的桥梁。
B. 他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蜜蜂,在知识的海洋中辛勤地采集。
C. 那笑声,如同一串串银铃,在山谷中回荡。
D.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他踌躇满志,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B. 这本书图文并茂,深受读者喜爱。
C. 她虚怀若谷,从不自满。
D. 那位专家娓娓道来,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二、阅读理解(40分)(一)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爱,就是行动林清玄爱,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说:“爱就是包容。
”我认为,包容只是爱的表现形式之一,爱更需要通过行动来体现。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老奶奶提着很多东西,行动不便。
车到站了,老奶奶还没有下来,车上的乘客都开始抱怨。
这时,一个年轻人站起来,主动帮老奶奶拿东西,然后搀扶她下车。
他的行动让车厢里充满了温暖。
爱,就是帮助别人。
当我们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给予帮助,这就是爱。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小朋友摔倒,膝盖破了。
我立刻上前,帮他包扎伤口,并送他回家。
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帮助,但我相信,这份爱会传递下去。
爱,就是关心。
关心他人,关注他们的需求,这就是爱。
河南省郑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
![河南省郑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3ffd6e4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05.png)
河南省郑州市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原文】①绿皮火车上,绿皮车厢里,我第一次看到了这么多的绿皮人。
绿皮人,就是农民。
他们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有十七八岁的少年,有三十来岁的中年,也有四十来岁的壮年。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城市,他们有的一身尘土,有的满脸疲惫,有的衣衫褴褛,有的步履蹒跚。
但他们的眼睛都充满了希望。
②绿皮人,就是农民。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城市,为了生活,为了生计,为了子女的未来。
他们没有豪华的轿车,没有舒适的公寓,没有丰厚的工资,没有优越的待遇。
但他们有勤劳的双手,有坚韧的意志,有朴实的品质。
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换取了城市的繁华,换取了家庭的幸福。
③绿皮人,就是农民。
他们默默无闻,他们无私奉献。
他们不图名利,不图回报。
他们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城市的半边天。
④绿皮人,就是农民。
他们勤劳、朴实、善良。
他们诚实守信,他们热情好客。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⑤绿皮人,就是农民。
他们有梦想,有追求。
他们渴望知识,渴望进步。
他们愿意为了梦想,为了追求,付出一切努力。
【小题1】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小题2】文章中“绿皮人”指的是什么?【小题3】请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表达方式。
【小题4】文章第④段中“绿皮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小题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绿皮人”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文章】《青春的记忆》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第一次踏入了高中校园。
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新鲜,那么的不知所措。
校园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仿佛在诉说着青春的故事。
而我,一个懵懂的少年,即将在这里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
高一上学期,我们开始了语文课的学习。
那位语文老师,一个中年男子,满头银发,却总是带着一股不羁的气息。
他的课堂充满了激情,每一次朗读都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文章的世界。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94ee1602768e9951e738fb.png)
精心整理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及答案【一】之间 B .萧瑟寂寥诲莫如深星辉斑澜C .尸骸作揖直截了当切齿拊心D .夜缒诽红陨身不恤秋毫无犯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打黑”风暴来势强劲,全市上下激浊扬清,社会正气得到了强有力的弘扬。
正应了古人的那句话:邪不压正。
B.中国乒乓球队从47届世乒赛载誉归来,国家体委在人民大会世界。
C.迫于在线视频观看次数的压力,互联网可能在未来两年内瘫痪,这将对全球经济造成灾难性打击。
D.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明,中国在防扩散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我们已组织起完备的出口管制法律法规体系和有效的执行机制。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近年来,大量的进口食品登陆中国市场,它们____________,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A.将军战河北B.人不敢与忤视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而伤长者之意7.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使使以闻大王②范增数目项王③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④邻之厚,君之薄也⑤朝济而夕设版焉⑥常以身翼蔽沛公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⑨晋军函陵(甲)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024-2025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监测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监测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5f097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a.png)
2024-2025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监测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潦水(liáo)浸渍(zì)窈窕(yáo)逸兴遄飞(chuán)B. 猗郁(yī)訾詈(zǐ)涸辙(hé)瓮牖绳枢(yǒu)C. 遒劲(qiú)逋慢(bū)踬仆(zhì)咫尺天涯(zhǐ)D. 侘傺(chì)惘然(wǎng)骖騑(fēi)落木萧萧(luò)答案:B解析:A项“窈窕”的“窈”应读“yǎo”;C项“逋慢”的“逋”应读“bū”,但选项中的“bū”与正确读音相符,可能是题目设计时的疏忽,故排除;D项“落木萧萧”的“落”应读“luò”,但此选项读音正确,但不符合“全都正确”的要求。
B 项全部正确。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在辩论会上总是默不作声,但据理力争的态度却令人印象深刻。
B. 听到父亲离世的消息,他如丧考妣,悲痛欲绝。
C. 这位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旧精神矍铄,每天还坚持读书看报。
D.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众志成城,共同抵御,最终战胜了困难。
答案:A解析:A项“据理力争”指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权益、观点等,与“默不作声”相矛盾;B项“如丧考妣”意为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用于此处形容听到父亲离世的消息后的悲痛心情,恰当;C项“精神矍铄”形容老人有精神,老当益壮,与语境相符;D项“众志成城”意为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符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但耗电量也越来越高,这让消费者不得不一边给手机充电一边使用。
(完整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完整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1a7d7e42f705cc175427096c.png)
语文期中试题第 I 卷(选择题,共18 分)注:考试时间120 分钟,满分100 分。
试卷分第I 卷和第 II卷,第I卷涂在机读卡上,第 II卷做在答题卷上。
一、 ( 每小题 2 分, 共计 12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A .寥廓( kuò).B.漫溯( sù).C.瞩目( zhǔ).D.窒息( zhì).拊心( fǔ).执拗( niù).提防( dī).创伤( chuàng).峥嵘( zhēng).长篙( gāo).吮吸( shǔn).褴褛( làn).游说( shuì).青荇(xìng).雏菊( chú).弄堂( lò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没错别字的一项A .和蔼谄媚打瞌睡横七竖八B.气概纳粹紫金花一鼓作气C.沧桑颠峰包身契不假思索D.嫦蛾吉祥通信网蜚声中外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⑴清清山溪,森森古柏,佛塔巍巍,钟磬悠悠,深山中的这一座古刹,真是个去处。
⑵大千居士的《庐山图》烟云满纸,莽莽苍苍,水墨潇洒不羁。
⑶袁宏道、归有光这一派作家的随笔小品一代圣人立言的载道之文,书写自我的性灵之作。
A .清闲运用不仅是 /而且是B.清静应用不仅是 /而且是C.清静运用不是 /而是D.清闲应用不是/而是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A .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力。
的一代大师,令人敬仰。
B.著名画家李可染,画艺高超,着手成春,堪称力透纸背....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大家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科研和教育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新八省专用)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新八省专用)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14776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7.png)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含解析)适用地区: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4单元。
5.难度系数:0.7。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
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
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
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
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
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3fe5f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18.png)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凝练、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诗人通过精心选择字词,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使诗词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了雪景的美丽。
古典诗词的思想之深,在于其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感和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杜甫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公平的向往。
古典诗词的情感之丰富,在于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共鸣。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李煜通过对愁绪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古典诗词只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所有修辞手法。
C. 古典诗词的思想深刻,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D. 古典诗词的情感丰富,只能表达诗人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能引起读者共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开篇提出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然后从语言之美、思想之深、情感之丰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B. 文章在论述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时,列举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7ec50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1.png)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5分)(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意境?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
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
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
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
《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
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
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
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
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
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
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
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
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
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
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
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
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
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b603c3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b.png)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籼米(xi ān)籼稻(xiān)谂知(shěn)谂熟(shěn) B. 傩戏(nuó)傩送(nuó)迄今(qì)麻嘧(mí) C. 整饬(chì)摄服(shè)缅桂(miǎn)滇池(diān) D. 糍粑(zī bā)榨盘(zhà)玉簟(d àn)耗子(hào)答案:C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不管讲多好的课,都会有疏漏,有失误,不可能完美无瑕。
要完美无瑕,只有录像课了。
B. 一个上午,就用车把几个主要街道逛了一圈,所看到的人和建筑基本满意,就决定定居斯村。
C. 对他严格一点,让他知道这个社会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完美,他没有什么了不得。
D. 平心而论,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个剧本,你都会承认它离“经典”这个评价还有着一定距离。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前几天,美国两大房地产商分别公布了住房销售情况,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房地产商的“金山”。
B. 不论是谁,只要他刻苦努力,深知学习之道,都能取得成果,否则水中捞月一场空。
C. 大自然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D. 日本右翼势力在钓鱼岛问题上频频制造事端,他们可谓处心积虑。
答案: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变形记》如今在广州的部分精明商人眼里已不再荒诞,而是被认为是一个砸钱的“砸钱剧”。
B. 各部门要以防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恐慌为前提,完善和健全我国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的各种制度和机制。
C. 10月1日、2日两天时间,我市商务部门查处并销毁了我市规模最大、涉案金额最高的制假售假窝点。
D. 从去年开始,因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使我国很多城市的房价大跌,一些中小房产商陷入了绝境。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5b004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a.png)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璀璨(cuǐcàn)耸人听闻(sǒng rén tīng wén)B. 恣意(zì yì)谈笑风生(tán xiào fēng shēng)C. 毅力(yì lì)气喘吁吁(qì chuǎn xū xū)D. 琼楼玉宇(qióng lóu yù yǔ)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g xī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我国的航天事业,使我们对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B.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增设多种兴趣小组。
C. 他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
D. 由于长时间的工作,他感到身体疲惫不堪。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声音像夜莺一样悦耳动听。
B. 他的笑容如春风拂面,让人感到温暖。
C. 这本书的内容枯燥无味,读起来像嚼蜡。
D. 她的脸红得像苹果一样。
4.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勇气可嘉,敢于攀登高峰。
B. 他的力气大得惊人,能举起千斤重物。
C. 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简直像坐火箭一样。
D. 她的美丽令人陶醉,仿佛是仙子下凡。
5.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爱国、爱民、爱家,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B.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C. 青春如梦,岁月如歌,时光荏苒,勿忘初心。
D.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6.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 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月明风清,柳暗花明。
C.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上册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228fa4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0.png)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涛骇浪(hài)B. 情深意重(zhòng)C. 赏心悦目(yù)D. 满载而归(zài)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 为了使我国的文化走向世界,我们必须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C. 这篇文章虽然观点鲜明,但论证不够充分。
D.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得到了观众和教练的一致好评。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举世闻名B. 妙手回春C. 精卫填海D. 喜出望外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像一匹黑马,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B. 那个孩子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C. 月亮像一个大玉盘,高高地挂在天空中。
D. 那条小河像一条绿色的丝带,蜿蜒在田野间。
5.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改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这是我们的责任。
B. 原句:他的脸色变得苍白。
改句:脸色变得苍白的是他。
C. 原句:我们要关心集体,爱护公物。
改句: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这是我们的义务。
D. 原句: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改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难找到。
6.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走进教室,看见老师正在讲台上讲着课。
B. 他问我:“你叫什么名字?”C. 我喜欢音乐,喜欢阅读,喜欢旅行。
D.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困难。
7.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B. 这个产品已经上市,但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C. 他身体不好,需要好好休息。
D. 那个画家画了一幅很美的画。
8. 下列各句中,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勇敢无畏,面对困难从不退缩。
B. 那个班级的纪律很好,同学们都很有礼貌。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ee2e8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b.png)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倔强(juè)B. 蹉跎(cuō)C. 踌躇(chóu)D. 箴言(zhēn)答案:D2. 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下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
B.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
答案:B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误了。
B.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取消了。
C. 航班因为天气原因延误了。
D. 航班因为天气原因取消了。
答案:D4-10. (类似题目,每题3分)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________”是《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答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2. 鲁迅的《呐喊》中,有一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阿Q,这篇小说的标题是《________》。
答案:阿Q正传3. 李白的《将进酒》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名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________。
答案:唐代4-10. (类似题目,每空2分)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章略)1. 文章中提到的“他”是谁?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5分)答案:(根据文本内容分析)2.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分)答案:(根据文本内容概括)3.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请列举至少两个例子。
(10分)答案:(根据文本内容列举并分析)四、文言文阅读(共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言文略)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5分)答案:(根据文言文内容解释)2. 翻译下列句子。
(5分)答案:(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文章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根据文言文内容分析)五、作文(共15分)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题目:《我眼中的高中生活》要求:1. 真实反映自己的高中生活体验和感受;2. 可以结合个人经历,展开合理想象;3. 语言流畅,结构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一、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1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佝(gōu)偻逡(qūn)巡旋(xuàn)涡东西二阃(kǔn)B.缱绻(qiǎn)撇(piē)开癖(pǐ)好玲珑剔(tī)透C.干瘪(biě)孱(càn)头趿(jí)拉石室金匮(guì)D.攻讦(jié)给(gěi)予潜(qián)藏残羹冷炙(zh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A.寒喧钳制走投无路命运多舛B.烟霭斑驳刮垢磨光抱残守缺C.自戕妥善礼上往来销声匿迹D.遐思急剧迫不急待破釜沉舟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A.办公室里,犯了错的我,低垂着脑袋,听任班主任批评教育,不赞一词;我想,他独自说完之后,事情也就算了。
B.直到受审,刘汉这个曾不可一世的商界“狂人”才痛定思痛地说了句心里话:“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我落到今天这下场,教训真是刻骨铭心。
”C.一走进校园,放眼望去,桃林中片片桃花尽情绽放,煞是美丽,好一派生机盎然、万卉争荣的景象。
D.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挥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A.文学经典是指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伟大作品,它们在漫长历史中经受考验获得地位,具有丰富心灵和提升人生境界的价值不可低估。
B.柳永自从步入词坛以后,北宋词坛创作面貌为之一新,出现了新的格律和更丰富的创作内容,词坛有了第一位专业词人。
C.20世纪80年代初,当西服重新在国内出现时,被赋予了开放的符号意义,穿不穿西服则有了保守与否的政治含义。
D.京剧兴盛之后,徽剧艺人多学唱新腔,作为一种剧种的徽剧日渐衰弱,新中国成立前甚至濒临消亡。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予官职)微以自文于君亲(文饰)B.等之未有贤于鲧者(等待)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处死)C.虽董之以严刑(督责)专以射为戏,竟死(竟然)D.公始常欲奇此女(以…为奇)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免除赋税徭役)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
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
他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
B.《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中“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是说科学基础、黄金规则、道德热忱等来自东方的“光明”,而实验精神、科学方法等则来自西方的“法则”。
C.《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
在思想方面,庄子提出了“兼爱”、“无为”思想。
D.《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更为后世史家所推崇。
7.下面文段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端午节,请分点概括,不超过16个字。
(4分)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殉国,后人为追怀其高洁情怀,便以该日为节,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端午节又有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别名,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有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古时,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持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这些习俗,在我国南方地区保存较完善。
近年来,受中韩端午申遗之争的影响,端午节以及相关的端午文化正越来越多的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东南亚、澳洲、美洲、欧洲等地的若干国家,都有民间团体在端午日举行各种活动,端午节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节日。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
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
”“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
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
项王喑噁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印勭繁祝滩荒苡耄怂礁救酥省O钔跛浒蕴煜露贾詈睿痪庸刂校寂沓牵直骋宓墼迹郧装酰詈畈黄健V詈钪钔跚ㄖ鹨宓劢希嘟怨橹鹌渲髯酝跎频亍O钔跛薏徊忻鸲嘣梗傩詹桓剑亟儆谕糠C湮酝酰凳煜滦模试黄淝恳兹酢=翊笸醭戏雌涞溃翁煜挛溆拢尾恢�?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所杀亡不可胜计。
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
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
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
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恨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注:�(wán):磨损。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断:判断B.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臣服C.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附:依从,依附D.民无不恨者恨:痛恨9.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B.因问王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大王之入武关而不在使者之目D.今大王举而东今人有大功而击之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王刘邦采用滕公、萧何的意见,提拔韩信,拜韩信为上将军,并放下架子,虚心请教韩信,终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
B.当刘邦问计于韩信时,韩信为感谢刘邦知遇之恩,把自已在项羽军营里了解的情况和项羽犯的错误都告诉了汉王刘邦。
C.韩信认为,项羽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扎营彭城、放逐义帝、任人唯亲、任用降将、失去民心,已使他到了不攻自破的地步了。
D.汉王深为韩信推心置腹的谋划而高兴,并采纳其计策,马上部署将领落实韩信的谋划,最终有了“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的局面。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3分)译文:▲(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4分)译文:▲(3)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3分)译文:▲三、诗歌鉴赏(7分)12.阅读《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第四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1)既然“我”只是“你”的“十亿分之一”,又如何能成为“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样的表达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3分)▲(2)本节文字主要采用了哪一种手法抒发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其身正,▲。
(《论语•子路篇》)⑵汩余若将不及兮,▲。
(屈原《离*》)⑶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⑷廉颇闻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⑸▲,能克终者盖寡。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⑹▲,择善而从之。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⑺▲,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咏怀古迹》)⑻亦以明死生之大,▲。
(张溥《五人墓碑记》)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生命的滋味①几年前的一个夜里,我走在马路上,路边停满了车,走着走着,一只,两只,几只小猫从车底跑出来,似乎想跟我玩。
我朝它们走去,才看见猫妈妈紧张地看着这几只小猫,更紧张地看着我。
这一家人在城市里流浪,它们会幸福吗?②更早几年,还在学校,夜里我们骑着车,经过学校里的小河,一只猫妈妈带着自己的几只小猫正在行进的途中,它们大概是搬家了,顺着铁栅栏往校墙外走。
见到我们,猫妈妈加快了步伐,一溜烟消失了,小猫也紧紧跟随,但还是有一个落下了,嗷嗷地叫唤。
同学想把小猫抱走,我说,一会它妈妈会来找它的,我只是这么说。
它们最后团聚了么?③前几天,我们去一处废弃的厂房考察,天气已经变凉,我们穿着厚厚的衣服小心翼翼地穿过铁丝网,来到一片荒废的建筑里。
厂房里的机器早已搬空,玻璃都被敲碎,剪断的铁丝电线从高高的房梁上垂下。
地面上堆放着杂物,墙上留下了涂鸦,有个地方写着:“阿凡提到此一游”。
同事拽着我,感觉很害怕,说如果天再暗一点,真的像*里的绑架现场。
这是被城市遗忘的地方,曾经机器轰鸣,而在我们的眼里,未来它将熙熙攘攘。
而今它仍然具有生命力,厂房的东侧空地长满了树木和没膝的杂草,周边的水泥地上长出了许多的野草。
只是这生命不被承认,迟早有一天它们要接受割除和改造,成为与一片欣欣向荣的商业所匹配的景观。
④当我们准备离开时,我受好奇心驱使,来到一间小屋,想看墙上还未揭掉的字纸,却在地上,一处辨不清是毛毯还是沙发皮套的堆放物里,发现四只团在一起的小黑狗,它们的身体半截盖在被子之下,虽然简陋,却能给它们足够的温暖。
离开之后,我们沿着马路继续考察,一只母柴狗甩着*穿过花坛,遥遥地看了我们一眼。
厂房已经荒废多年,沿着马路的一边为了美观故意刷上了明亮的漆色,我曾预想会在那里遇到流浪汉,却发现那里有狗的一家。
它们会不会饿肚子,小狗长大之后,会继续流浪吗?⑤不得不承认,这些疑问其实包含了作为人的我的自我关怀。
生而为人,我们为生命赋予了重重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会为自己庆生,为亲友厚葬,我们设计并遵守种种制度和规则,并且一生都在理性和非理性、守序和失序之间挣扎。
然而在人群之外,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生命简单而野蛮。
一只小猫从无到有,从一团肉泥成长为捕食能手。
一只从未受过宠爱的流浪狗照例每天觅食、哺育,却从未听说有哪只狗因为生活压力而*。
生命脆弱,死亡的威胁从未消失过,然而这些生命却从未因为顾虑明天而自断。
⑥人生之中有许许多多无可奈何的事情,痛苦与烦恼常存,有时出自强烈的打击,有时出自难以更改的性情。
幸福*常常难以企及,想要得不到,得到不想要,*动的*更加重了不幸的感觉,记忆里的伤痕和幻想里的末日让人更容易离开现实,变得像亡命之徒,与自己作着旷日持久的追逃噩梦。
然而在计算收入和个人颜面的房间之外,世界以无比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生灵,让它生,让它快活,让它以本能延续自己,而非用道德和律法、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矩裁定它的本质,羁押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