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性观的不同
不同心理学派关于人性观之浅说
不同心理学派关于人性观之浅说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
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
下面就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等四大心理学派的角度对人性观进行阐述。
1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
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
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
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
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
人的无意识和性本能越是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显示,人的本质就越是完整,人的价值就越高。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
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
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
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
下面就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等四大心理学派的角度对人性观进行阐述。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
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
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
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
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
试论精神分析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组织行为管理中的殊途同归
北京科 技大学 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u a o n e i i c dT c nlg e ig o r lf i r to S e e n eh ooy in n U v sy f c n a B j
( o il ce c sE io S ca in e dt n) S i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尽管精神分析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对 于人性 的 解 释看 起来 有着 大相 径 庭 的 区别 , 而且 长 期 以来 人本
-
传 和未 解决 的冲 突 的根 源 , 些力 量 才 是人 类 行为 背 这
后的内驱力 。精神分析学除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 , 还
强 调 了人 的原始 本 能 的作 用 , 他认 为 无 论是 生 之本 能 还 是 死 之本 能 , 能 量极 大 , 中推 动 着 人 类 的一 切 皆 暗 行 为 , 定 着 人 一 生 的 主要 活 动 , 决 由于这 两 种 本 能 的 存 在 , 在 本 性 上 是 双重 的 , 而形 成 建 设 性 与 破 坏 人 从
互融合有助于管理思想及管理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 有
助 于帮 助管 理者 更好 地实 现组 织 目标 。
一
性两种对立的力量。 精神分析学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延伸 至个 体 行 为 的 内部 动 机 , 描绘 了一 副复 杂 的人性 画像 , 尤其强调了人的非理性 内部精神世界 , 为组织 行为的管理提供 了真实生动的理论依据 ; 使得对于人 类行 为 的研 究 能 够 更 多地 与 社 会 文 化 的 各 种 变 量相
M a .2 0 r 01
第2 6卷 第 1 期
V0 . 6 No 1 12 .
人本主义又与精神论与人性论的基本论点又有什么区别
人本主义又与精神论与人性论的基本论点又有什么区别
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区别
精神分析学派
19世纪后期欧洲,创始:奥地利,弗洛伊德。
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
处于下意识中的个人心理冲突,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精神分析主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人格、动机等研究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中期,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
理论上推测,运用一种思辨的方法。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来的,它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中吸取其哲学的基础,提倡从人的主观意识经验出发,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被称为心理学中有别于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传统的第三势力。
人性心理学的特点
人性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实际上是具体地分析、讨论心理、脑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
但这种讨论与传统作法不同,它是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为依据的。
简述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与特征
简述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与特征一、引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领域。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特征。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行为主义1.主要观点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的结果,即行为是可以被预测和控制的。
因此,行为主义强调对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和改变以影响个体的行为。
2.特征(1)实验方法: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2)强化:强化是指增加一种反应出现频率的过程。
正向强化是给予奖励以增加某种行为,而负向强化则是消除不愉快刺激以增加某种行为。
(3)惩罚:惩罚是指减少一种反应出现频率的过程。
正向惩罚是给予惩罚以减少某种行为,而负向惩罚则是去除奖励以减少某种行为。
(4)条件反射: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建立。
例如,当一个人听到铃声时,他会分泌唾液,这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三、认知心理学1.主要观点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思维和知觉过程是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结果。
因此,认知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信息加工方式。
2.特征(1)实验方法:认知心理学采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过程,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2)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模型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描述了人类如何接收、存储、处理和检索信息。
(3)注意力:注意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多种刺激时选择性地关注某些刺激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强调注意力在信息加工中的重要性。
(4)记忆: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历进行存储和再现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研究记忆的过程和机制。
四、人本主义1.主要观点人本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由和有意识的存在,具有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因此,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2.特征(1)非结构化方法:人本主义采用非结构化方法来研究个体经验和内在感受,并强调个体的自我表达和创造性。
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之比较
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之比较张明霞(唐山学院文法系,河北唐山063000)摘要:阐述了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特色,对两种人格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评析了它们对人格理论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9X(2004)03001103The Com par ison Between Psychoana lytic and Hu man ist Persona l is mZHANG M ing2x ia(D epartm ent of Ch inese&L aw,T angshan Co llege,T angshan063000,Ch ina)Abstract:T he p aper expounds the m ain featu res of p sychoanalytic and hum an ist personalis m, com p ares and analyzes the tw o p ersonalist theo ries,and comm en ts and analyzes their far2reach ing influence on p ersonelist developm en t.Key W ords:p sychoanalysis;hum an is m;personalis m 在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中,对人格有比较全面深入研究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学派,当属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和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
但二者对人格理论的阐释及采用的方法却有很大的分歧。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产生于病态人格的研究上,而人本主义注重健康人格的研究,二者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理论特色。
1 两种人格理论的成因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 und F reud,18561939),生于莫拉维亚(现属捷克斯洛伐克),他的父亲是失败的犹太尼绒商人。
精神分析理论与人本主义理论
社工专业品质的 意义
问题的本质
个人改变的全面性
03
Compare
比较
Compare
相同点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共同点最集中地体现在共情的重视和运用上面。 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咨询技术。 下面是现代精神分析中运用共情的举例: 一、用共情的方式行表达澄清。 例如:“你可以告诉我你妈妈是怎么骂你的吗?你能多说一点吗?” (这样的问话不带有逼迫性而是用商量的口气。) 二、用共情的态度使用释义技术。 例如 :“你害怕如果你对我很生气 会使我拒绝你,就像你害怕母亲因为你做出不尊敬的行为而把你留在房间里一样,当 然她的确真的做了。”(这就是一种共情的态度下的释义。)
5、具有超然于世的品质和独越环境和文化的束缚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8、经常能够常生神秘体验或高 峰体验
9、对人类的认同、同情与关爱 具有深厚的个人友谊
11、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 12、具有强烈的道德感 13、具有哲理和善意的幽默感 14、富于创造性 15、具有抵制和批评现存社会 文化的精神
5、适当缓解小烈的学习压力。
工作计划:
1、与小烈面谈,了解其出现焦虑、强迫症状的原因以及对家庭的整体感受。
2、与小烈父母面谈,了解家庭互动方式以及家庭教育方式。
3、组织家庭会议,让小烈与父母共同参加,通过有效沟通解决家庭问题。 4、链接课外辅导以及兴趣班资源,协助小烈解决学习问题。
”
服务计划的实施
第一阶段:接触期。
“ 1、引导案主表达真实的想法,并适当进行情绪疏导。 2、与案主父母沟通,获取更详细的资料和信息。 3、在家访过程中,观察案主与其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
第二阶段:转变期。 1、开展家庭会议,厘清家庭角色。 2、制定家庭规则。 3、赋予旧经验以新意义。
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有什么异同
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有什么异同一、精神分析与人本产生的背景比较 (一)精神分析的产生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
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祖师,其理论中对人性的解释,不仅影响心理学而成为三大理论体系之一,而且影响医学、文学、艺术以至宗教与史学的研究。
他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
1885——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当时著名精神病专家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
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
经典网()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性学三论》、《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文明及其缺憾》等。
弗洛伊德1900年发表的《梦的解析》,被誉为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书。
该书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成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从其他主要学派的主流中发展出来的,与两种哲学体系:“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有密切的关系。
是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仍占美国心理科学主导地位的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分立出来。
自本世纪60年代初《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创办、成立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在美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并走向世界。
1970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了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大会,使其发展走向高潮。
人本主义为什么能引起广泛的兴趣?那就是美国青年要求一种真正的、真诚的、人道的、人性的人类生活方式为之努力奋斗。
人本主义心理学恰恰支持这一追求,并由于它强调内在自由、自我表述和发展而受到重视。
任何有关生活的理论,如果不考虑它赖以产生的那种环境和历史背景,是不可理解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成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差异(二)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差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异同摘要: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理论界的两大标志性理论,两种理论都着不同的人性观,对导致心理不安康的原因的解释也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精神分析认为本我和超我的冲突是心理问题的根源,而罗杰斯认为价值条件化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然而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其中对于共情的看法,现代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有着很好的融合。
关键字: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不同之处,相同点1引言精神分析的理论主要包括无意识和压抑理论、人格构成学说、性本能。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由两局部组成,即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夹着的很小一局部为前意识。
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局部;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状态视为一个系统,即人格。
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局部构成。
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
为了防止焦虑,自我便开展出种种无意识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反向作用、升华等,以帮助人缓和内心矛盾冲突。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开展即是性心理的开展,这一开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场,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性的满足。
罗杰斯的自我论有两个主要概念:一为“自我观念”,一为“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观念包括以下四点:(1)个人对自己的了第 1 页共4 页解和看法;(2)自我观念是主观的,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未必与自己所具备的客观条件相符合;(3)个人以自我观念为依据衡量自己处事待人的经历;(4)自我观念可随个人经历的增多而改变。
由自我观念可开展形成高级的“社会我”和“理想我”。
前者是一个相信别人对自己看法的自我观念;后者是一个自己希望做什么样的人自我观念。
“理想我”与“社会我”并不总是一致的,二者越接近,个人适应越是良好,生活也越幸福。
二者相差很远甚至相矛盾,个人适应不良,会引起人的焦虑、苦恼。
2两种理论的比照2.1不同点首先,对人性的看法上,人本主义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趋向——“一种求生存,求强大,求茂盛,求完满的趋势”,人本主义对人性充满了乐观的看法,认为所有的人都有安康人格的先天素质,认为,人的本质依赖于生物和文化两方面,如果没有人的身体的存在,很明显就不会有人的本质的存在。
精神分析理论与人本主义理论
Person-Centered T罗杰斯认为可以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学习只涉及心智 ,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另一类是 意义学习,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 来选择行为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2.学习理论
意义学习的四个要素: a.个人参与(personal involvement) b.自发的(self-initiated) c.渗透性的(pervasive) d.自我评价的(evaluated by the learner)
社工专业品质的 意义
问题的本质
个人改变的全面性
03
Compare
比较
Compare
相同点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共同点最集中地体现在共情的重视和运用上面。 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咨询技术。 下面是现代精神分析中运用共情的举例: 一、用共情的方式行表达澄清。 例如:“你可以告诉我你妈妈是怎么骂你的吗?你能多说一点吗?” (这样的问话不带有逼迫性而是用商量的口气。) 二、用共情的态度使用释义技术。 例如 :“你害怕如果你对我很生气 会使我拒绝你,就像你害怕母亲因为你做出不尊敬的行为而把你留在房间里一样,当 然她的确真的做了。”(这就是一种共情的态度下的释义。)
大致分为:后精神分析学,以荣格、阿德勒为代表
新精神分析学,以霍妮等人为代表
”
Psychoanalysis Theory
“
精神层次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性本能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
四大基本理论
Psychoanalysis Theory
01 精神层次理论 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
意识,能被人认知意识到的心理过程。 潜意识,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等无法被分体所察觉的心理活动。 下意识,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存在的。
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
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人性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心理学派别对人性的理解和解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浅析四种心理学派别在人性观上的观点,包括行为主义派、认知派、精神分析派和人本主义派。
行为主义派的人性观主要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关注的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而对内在的心理过程不太关注。
他们相信,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和反馈来塑造和改变。
他们认为,人性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通过适当的条件反射和强化,人的行为可以被引导和控制。
认知派强调人的思维过程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人通过思考和推理来理解和适应外部世界。
认知派心理学家关注的是人的思维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注意力和推理等。
他们认为,人性是理性的,人具有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他们关注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知,强调人的思考方式和信息处理能力对行为的影响。
精神分析派的人性观主要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潜意识的控制和影响。
潜意识包含了个人的欲望、冲动和童年经验等,这些潜在心理因素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精神分析派强调解析潜意识并理解个人的内在冲突和欲望对于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性是矛盾和冲突的,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
人本主义派的人性观强调个人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人的内在成长和追求意义的过程,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和个人的潜能。
他们认为,人性是自主性的,个人具有自由选择和创造的能力。
他们强调个人的主观体验和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四种心理学派别在人性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行为主义派强调行为的塑造和改变,认知派强调思维的影响,精神分析派强调潜意识的控制,人本主义派强调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每个派别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重点和方法,对于人性的理解和解释各有侧重。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心理学派别的观点可以相互补充和综合,促进对人性的全面理解和研究。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奥地利医学家S.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
其理论的中心概念是无意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欲望和冲突被压抑在无意识中仍影响着意识,并可表现为神经症症状。
弗洛伊德的理论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理论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包括:①意识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
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1]②压抑和抵抗。
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不被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所容的。
因此,欲望与规范就产生激烈的斗争,往往是欲望迁就规范受到压抑。
由于压抑的无意识欲望不能闯进意识域里来,患者难以联想起自己的隐私这种现象,弗氏称为抵抗或抗拒。
③泛性论。
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
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
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
这种潜力被叫做力比多,又称性力。
里比多的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及生殖期等。
[2]④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
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
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除受快乐原则支配以外,还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开始作了一些比较大的修正。
形成了他的后期理论。
主要包括:①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
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
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
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自杀的欲望。
三大心理治疗理论人性观的比较
湖北函授 大学学报 (0 2 第 2 2 l ) 5卷第 7期
为主义者形成 了 自己独特 的治疗模式 : 心理治疗实质 上就是 行为的矫正与重塑 ,通过适 当的强化 改变已有的病态行 为 , 形成新 的健康 的行 为 。 达到治疗 目的的。为了改变患者 的 来 行为 .行为主义创 立 了 自己独特 的行 为治 疗技术和方法 : 系 统脱敏法 、 厌恶疗法 、 满灌疗 法、 放松训练法等 。在治疗过 程 中治疗者应是积极主动 配合 的。治疗者协助当事人认 清个 人 问题所在 . 并针对 当事人 独特的问题 , 采取 具体的处理方法 。 在整个治疗过程 中治疗者要对来访者负主要的责任 。 ( 1 本 主 义理 论 对病 因 的 解释 及 其 治疗 方 法 三 人 人本 主义者认 为 ,心理 问题 是在 人的 自我 结构受 到 威 胁 , 自我概念 与 自我体验发生分歧时产生 的。个 体 的 自我 即 体验 是积极 的事情 可能会 得到他人 消极的评价 。 因此 , 个 一 人对 自己的知觉 和认 识 即 自我概念并不 总是与 自我体 验 或 机体 的真 实的 自我相 同的。由于每个人都需要来 自他人 的积 极的评价 . 因此 , 个体会 逐渐用他 人的标准去评 价 自己的行 为, 此时 , 自我体验 与 自我概念便是不一致的。当“ 不一致” 被 意识 到 , 个体就会 心理失调 , 甚至存在 心理障碍 。但是 , 具 人 有引导 . 调控 自己, 现 自己的问题并消除问题的能力。当 自 发 我体 验与 自我概念 的实 现倾 向一致 时 . 变得越来越 接近他 真 实 的 自己 的 时候 , 就 达 到 一 种 理想 的状 态 。 人 因此 , 治疗 者的任务 就是引 导 。 帮助患者 自己认 识并 解 决 自己的问题 。罗杰斯 的“ 当事人中心疗法 ” 的治疗观充分 体 现了这一理论 。可 以认 为 , 这种气氛对来访者人 格改变所 产 生的影响远远大于治疗 者所采用 的治疗技术的作用 。在他 看 来, 治疗者 本人 是治疗成功 的最重要的工具 。同情 式倾 听是 治疗 的主要方法 。【 此外 , 本主 义治疗 者还强 调治疗者要 4 】 人 给当事人提供适 当的心 理环境和气 氛 , 这样他们 就能产生 自 我理解 , 变对 自己和他人 的看 法 , 改 产生 自我导 向 的行 为 并 最终 达到心理健康 , 在整个过程中 。 来访者负主要责任 。
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学派咨询理论之比较[合集5篇]
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学派咨询理论之比较[合集5篇]第一篇: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学派咨询理论之比较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本文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其哲学理论基础.论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贡献、关键词心理学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第_ 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木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的精神状态也陷人了更大的危机,人受制于物而无能为力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急需借助心理学,从而使得临床心理学、心理诊疗、社会心理学等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开始认识到,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人缺乏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但是传统心理学存在着严重的贬低人性和非人性化的倾向, 因此人木主义心理学便应运而生叽人木主义心理学其理论产生是出于反击当时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木主义心理学认为在这些心理学中,作为心理学核心的人的心理现象的木质属性没有得到正确阐述人木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在心理学的基木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 9 世纪末狄尔泰和韦特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有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
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人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和机体论的研究是早期的理论准备。
戈尔德施泰因 19 3 9 年《机体论》的发表,被认为是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即自我实现论的基石,他第一次从机体潜能的发挥出发论述自我实现、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加强了这一木来是山哲学提出的概念。
第一批系统讨论人木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是在2 0 世纪四五十年代陆续发表的, 其中主要有:马斯洛的《人类动机论》(19 4 3)《动机和人格》(19 5 4);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门9 5 1)、《论人的成长》(19 61);及梅主编的《存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中的新角度》(19 5 9)。
童年创伤与人格发展: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视角
童年创伤与人格发展: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视角摘要:童年创伤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课题,心理学领域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
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从不同的角度对童年创伤与人格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本文将分别从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视角出发,探讨童年创伤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机制,并分析其在不同理论框架下的具体表现。
最后,将结合两者优势,提出对童年创伤应对策略的建议。
关键词:童年创伤,人格发展,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一、引言童年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内个体所经历的各种事件,特别是那些负面、痛苦的经历,如遭受虐待、忽视、失去亲人等,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经历被称为童年创伤,它会导致个体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工作能力、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
理解童年创伤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对于我们理解个体心理问题、促进个人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心理学领域关于童年创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两个主要的流派。
二、精神分析视角下的童年创伤与人格发展2.1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精神分析理论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它强调潜意识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人格的本能冲动,追求本能的满足;自我负责协调本我和超我的需求,在现实中寻找满足途径;超我是个体受到道德、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而形成的内化机制,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
2.2 精神分析对童年创伤的影响机制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童年创伤会对人格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防御机制:当个体面临难以承受的心理痛苦或威胁时,会运用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这些防御机制最初可能是有用的,但如果过度使用,则会扭曲个体的现实认知,阻碍其心理成长。
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合理化、转移等。
*人格固定: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个体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心理冲突,并通过一系列机制来解决这些冲突。
浅谈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性观的不同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性观的不同学生姓名鲍何雷学号**********专业心理咨询年级 2 0 0 8级指导教师苏君丽浅谈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性观的不同【内容摘要】人性观历来是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所关心的基本话题,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
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人性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人性观历来是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所关心的基本话题,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
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
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
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
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
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
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有什么异同
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有什么异同一、精神分析与人本产生的背景比较(一)精神分析的产生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
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祖师,其理论中对人性的解释,不仅影响心理学而成为三大理论体系之一,而且影响医学、文学、艺术以至宗教与史学的研究。
他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
1885——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当时著名精神病专家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
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
经典网()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性学三论》、《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文明及其缺憾》等。
弗洛伊德1900年发表的《梦的解析》,被誉为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书。
该书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成因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从其他主要学派的主流中发展出来的,与两种哲学体系:“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有密切的关系。
是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仍占美国心理科学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分立出来。
自本世纪60年代初《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创办、成立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在美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并走向世界。
1970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了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大会,使其发展走向高潮。
人本主义为什么能引起广泛的兴趣?那就是美国青年要求一种真正的、真诚的、人道的、人性的人类生活方式为之努力奋斗。
人本主义心理学恰恰支持这一追求,并由于它强调内在自由、自我表述和发展而受到重视。
任何有关生活的理论,如果不考虑它赖以产生的那种环境和历史背景,是不可理解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成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人性观之比较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社会发展 Social development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人性观之比较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影响杜元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100089)【摘 要】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两大学派的人性观是有着很大的差异。
人性观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人性观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也不相同。
本文就这两大学派的人性观及治疗模式进行了比较,并且探讨了其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人性观社会工作实务与理论的结合,是一个采取借助运用相关人群服务理论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脉络下特定理论受到社会工作的青睐和重视,成为主流的社会工作理论。
历史上,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观点均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有其各自盛行的时期。
但是,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两大学派的人性观是有着很大的差异。
人性观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人性观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也不相同。
一、精神分析派的人性观及其治疗模式精神分析的人性观是性恶论。
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具有各种本能和潜意识内驱力。
这种本能和内驱力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它们按照唯乐原则追求生理需要的满足。
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等“恶”来。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本我遵循着“快乐原则”工作,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
它遵循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
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
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追求完美,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批评本我谴责自我。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便是人格的三个部分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结果。
比较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的人性观
比较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的人性观关于人性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国内外很早就有各种说法,。
我国古代就有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之说,国外也有各种各样的人性观,并且这些观点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甚至各自背道而驰。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五种研究方向之二,它们在人性观探讨上有不少异同之处。
19世纪末叶后,西方哲学发生重大变化,在这一时期分裂出的一个思潮就是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的始祖是德国唯意志论者叔本华和丹麦神秘论者基尔凯郭尔,他们大肆强调人的意志、欲望、本能和情感的根本性,鼓吹意欲为万物之本,世界之源。
20世纪初人本主义思潮开始在欧洲大陆曼延,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本主义思潮在西方哲学史上达到高潮。
不难发现,人本主义与个人的意志有一定的关系。
从人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到高潮,它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关于人的本性问题,人本主义虽然没有过多讨论,但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一与人性密切相关的分支或应用却明显对人性的研究与分析厚爱有佳。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首位,这是与其应用与心理治疗密不可分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抨击了传统心理学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这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它把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生物隔离开来。
彪勒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革命性就在于:(1)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的模式;(2)它的倡导者承认他们自己的存在,认为生活是主观进行的,就像它产生的那样。
无论是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都没有恰当地将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来研究,他们不是将人与动物等同起来便是将病人和正常人等同起来,也就是说他们在基本研究对象上也犯了错误,一味扩大研究范本却不懂得区分范本各部分之间的特殊性。
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意志的重要性,于是人们在尽情释放欲望,为个人欲望实现而不断争取的过程中,强烈地认识到个人的存在和巩固了对人本主义的坚信信念。
我们不难发现,在人本主义兴起的开头一段时间,人本主义者们显然还没有想到强调意志决定论的局限性和先天不足性。
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人性观的比较研究
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人性观的比较研究
杨孝
【期刊名称】《湖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10
【摘要】在心理治疗理论领域,人性观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咨询师对人性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咨询的进程及效果.不同的心理治疗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心理治疗理论模式.主要从决定论--自由、积极乐观--消极悲观两个角度,对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人性观分别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咨询师的角色定位.
【总页数】3页(P117-119)
【作者】杨孝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教育系,湖北,咸宁,437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
【相关文献】
1.三大治疗理论——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人性观之比较 [J], 邹琼
2.人性观对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 [J], 刘春蕾;汪依桃
3.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人性观之比较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J], 杜元可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性观r ——兼及与先秦儒家人性观之比较 [J], 苏思铭
5.人性观与心理治疗理论模式: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模?… [J], 李炳全;王新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性观的不同学生姓名鲍何雷学号**********专业心理咨询年级 2 0 0 8级指导教师苏君丽浅谈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性观的不同【内容摘要】人性观历来是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所关心的基本话题,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
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人性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人性观历来是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所关心的基本话题,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
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
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
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
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
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
人的无意识和性本能越是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显示,人的本质就越是完整,人的价值就越高。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
因此应该压抑自己的本能,弗洛伊德一方面主张尊重人,尊重人的人格,另一方面,他认为就人的本性而言,人具有攻击性、侵犯性,缺乏爱他人之心,更谈不上对别人的尊重和爱怜,人简直与野兽一样。
基本上,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论调,他认为,人类行为受控于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与生物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正如克威尔的观点:「过去那种辨证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而被人视为决定论的弗洛依德理论,现在好象不见踪影了。
事实上,思想虽然是受控的,但不是依简单的直线方式就能解释清楚,精神分析论认为,人的行为远超出我们想象中的复杂」。
事实上,精神分析教了我们一课,就是一个人可以透过洞察,把自己从受到过去经验的暴力统治下解救出来。
当潜意识里的东西浮上意识层面而被察觉,过去盲目的习惯就可以由自己的选择来取代。
这是决定论中一种不寻常的解脱形式。
本能的概念是弗洛伊德理论的重心。
弗洛伊德一开始先使用原欲来解释与性有关的能量,后来又加以扩充至包含所有生命本能的能量。
正由于有这些本能,使个体与种族得以繁衍,并得以成长和创造。
所以,原欲虽含有性爱的能量,但其意义不仅止于此,应解释成一切动机的根源。
弗洛伊德把所有寻乐的行为均归为生命本能,并指出多数人的生命目的在于追求欢乐与回避痛苦。
弗洛伊德也提出「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s)的概念,视之为「攻击驱动力」(aggressive drive)的根源,并指出,人们有时候在潜意识里会有想死或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欲望,并经由行为表现出来。
依他的看法,性与攻击的驱动力是解释人类行为的两大强力因子。
虽然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之间也许会有冲突,但人类并非注定要成为攻击与自我毁灭下的牺牲品。
在《文明与不平》一书中,弗洛伊德指出,人类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去驾驭攻击驱动力,而人们的不安与焦虑跟他们知道人类可能会被灭种有关。
弗洛伊德的这种带着生物动力论痕迹和悲观的认为人性本恶的人性观深刻影响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发展。
在弗洛伊德之后,新精神分析学派逐渐抛弃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的人性观,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同于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了。
二、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性观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性置于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地位。
人本主义的人性观是“性善论”,认为人类本性中固有完善、善良、自我实现等积极方面,人是一种“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存在”。
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善的。
他相信,人由其物种所决定,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一些独特的特征,人的基本特征不是敌意、破坏、反社会或者邪恶,相反,人的基本特征是倾向于创造,具有建设性,以及需要与其他人建立密切的个人关系的。
人类的机体智慧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本身趋向和谐完美,人能够“持续不断的成长”。
虽然他也承认人可以为恶,而且常常为恶,但他强烈地认为,那不是人的本性的反映,是由于现实世界中对人类的需要加以控制,才能使人表现出“恶”来。
他说:“我不赞成那种认为人是非理性动物,对于他的各种动力如果不控制,就会导致他自身和他人毁灭的普遍流行的观点。
人的行为是一种理性很强的、敏锐的、有条不紊而又具有复杂性的,并推动它的机体奋力获取目的的活动。
”人本主义学派学者认为人性是不断发展的,自我实现是人生永恒的追求。
他们反对弗洛伊德的生物动力论和性恶论,认为“人性本善”,而且是能够自主的,能够进行自我选择的,他们相信人类有机体有能力进行自我指导,能够对自己的存在方式负责。
在自我实现的动机驱使下,人就会认识到自己的最终责任,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去发展和完善自我,人性就能不断地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此外,人本主义者还重视人的自我概念,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他对自己的看法而定的,而人的自我概念是透过他与环境相交而形成的,特别是通过与环境中所出现的重要人物相交而逐渐形成的。
人本主义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归纳如下:1.强调人具有天生之性人本主义认为人天生就存在某心理倾向,人具有天生之性,无论是马斯洛还是罗杰斯都十分强调人有本性。
人本主义同行为主义都认识到人生来就有一定的机体构造,然而得出的结论却截然不同,前者认为“一定的机体构造”天生带有某些生物遗传,使人类具有代代相传的一些内在的本性,后者却“一定的机体构造”使机体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某些反应行为,机体的行为反应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从而完全否认人有天生之性。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都对人的本性的存在作了充分的论述。
2.人性的善恶趋向人本主义心理辅导理论不仅强调人具有天生之性,而且对人性的天生趋向也作了大量的研究,焦点是讨论人性的善与恶。
这导致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基于人性本善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种是基于人性善恶兼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前者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后者的代表人物是罗洛梅和皮尔斯。
但由于人性生而有恶的观点的依据不足,绝大多数的人本主义者更倾向于人性本善的观点。
马斯洛就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
罗杰斯更是提出人具有善良和良好发展的天然本性,人的本性是倾向于创造,具有建设性和需要与他人建立密切的个人关系的。
3.人性具有实现的需要和趋向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趋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人天生具有实现的渴求,并实现需要或获得满足和幸福。
罗杰斯则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实现趋向,而且这是一切生物都具备的基本趋向,其方向总是向上,向前,积极的,建设性的,创造性的。
然而是需求还是趋向常常会受到内外部各种环境和因素的影响制约,人因为需要和趋向的实现受阻而产生种种心理矛盾和冲突。
人本主义心理辅导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破坏的自我实现潜能,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性观不同的浅析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基本上是消极悲观的、负面取向的,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建立在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观察的基础上的,战争的悲惨让他看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使得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充满了悲观消极的看法。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本能欲望的产物,个人的动机都源自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人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人的本能越是得到充分的满足和现实,人的本质就是越完善,人的价值也就越高,但是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来衡量的,因此应该压抑热你的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就人的本性而言,人具有攻击性、侵犯性,缺乏爱他人之心。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非常消极悲观的,对人性充满了怀疑与诟病。
罗杰斯是一个自由决定论者,决定论认为行为不受人为控制的多种因素决定,自由论认为行为是人的选择和自由意识的功能,而罗杰斯主张同时认同两种可能行的立场。
在罗杰斯看来,决定论在对行为的科学分析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而自由的观点对有效的个人及人际功能颇有建树。
罗杰斯对人性有着积极、乐观的看法。
总之,罗杰斯是一个决定论与自由的折中主义者,相信人在某种情况下是被决定的,同时他又认为人是自由的,其次,罗杰斯对人性有着积极、乐观的看法.。
【参考文献】[1]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顾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