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核心内容总结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核心内容总结鲍德里亚认为,丰盛作为消费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不但是消费社会得以产生的大前提,而且还作为一种理想,为这个社会所追求。
而正是这种理想,促使得每个人都希望在丰盛中获得更多的物,以满足自身的欲望,抓住丰盛本身。
当物质极大的丰富,人们开始用符号来追求个性的满足。
消费社会的最终实质即以广告、品牌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文化的消费。
一、从物的消费到符号的消费当人们购买物品的时候,第一眼所注意的不是它的保质期、它的功效、性能,而更多的是它的品牌,即符号。
符号越来越多的引领者人们的消费导向,符号也更多的成为了个个阶层划分自己等级的标志。
符号越来越多的将被激发出来的需要和物的象征意义紧密关联,当然这种需要是通过人引导所诱惑出来的,绝对不是人们所情愿的,是一些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利益而进行的游戏。
他认为人与物的关系求其实质,应该表述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社会的各个阶层,地位的划分由一种编码所构成。
社会多个阶层之间也存在转换的可能性,我们已经认识到每个阶层都拼尽全力的跳向上一层,为更高的符号拼尽全力,不过很多时候这种努力是在做一种无用之功。
当中产阶级经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在经济水平上有所提升,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上层阶级已经迈向了更高层次追求,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终结。
二、广告、品牌等成为符号消费的中介鲍德里亚指出,广告体现了人工对通常所谓快乐的追寻,其作用发生在外在的、浅层的以及符号的层面。
诱惑,是广告散播的主要方式,广告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同时也存在着特殊的魅力,当然最终要认识他是一种圈套。
消费者对于广告已经不以为奇,人们有时候只是享受其中的华丽场面,传媒资讯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不清。
鲍德里亚说,消费社会的总体信息,是由大众传媒按照特殊而唯一的方式,对此范围内的信息进行强行的排序所形成的的信息网。
广告并不真正生产信息,但它却是将已有的信息再包装传达到观众眼前。
在消费社会中,广告变成了充当人们观念改造者,同时也成为了消费符号的再编码者。
浅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消费与投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浅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北京师范大学 魏爽摘要:鲍德里亚在1970年出版《消费社会》一书,从符号学的视角入手,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使得“消费社会”一词更引人注目。
鲍德里亚认为物的丰盛与堆积使人们处于物的时代,被物围困着。
但是此时的物不再因为其使用价值而存在,而是转变为符号,指涉着意义关系,因此“消费成为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
与此同时,消费与大众传媒合谋不知不觉地控制着人们的生活,进而使消费取得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主导地位。
关键词:消费社会;符号;大众传媒让·鲍德里亚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因其独特的社会批判视角成为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
虽然“消费社会”是在《消费社会》一书中为人们广泛所知,但是在它之前,鲍德里亚《物体系》一书的中心思想就是物品转变为符号,鲍德里亚指出“符号的三个音域”,即符号学意义下的符号、心理分析意义下的征兆(症状)、最后则是社会地位标位中的信息符码”[1]。
所以,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延续《物体系》中符号的概念,进一步分析论证自己的消费社会理论。
一、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并不是鲍德里亚最先提出的,列斐伏尔和德波都对意识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消费现象。
列斐伏尔着重考察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在消费领域中充满异化,消费品转变为消费符号,他称这样的社会为“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
德波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离”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被进一步“虚化”,人们通过图像建立社会关系,该关系呈现出来的是“被展示的图景性”,人们沉浸在虚幻的表象之下,丧失了对现实社会的判断。
而景观却具有了思想指导的功能,德波把这样的社会描述为“以景观控制为显性社会结构的消费社会”。
而让·鲍德里亚虽然受到二者观点的影响,但是他却采用另一种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界定,即以“符号控制”为标志的消费社会。
毫不夸张地说,让·鲍德里亚提出的“符码”操控下的消费社会是对列斐伏尔和德波笔下的消费社会更深层次的一种思考。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伦理学家泰罗•贝尔•鲍德里亚提出了消费社会理论,这
是当今社会学家进行论述的一个重要理论。
贝尔•鲍德里亚的
理论关注的不仅仅是社会中的物质消费,而是指社会中存在的
一种特殊的文化:一种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的核心是鼓励人们以物质消费作为社会地位的表
现形式。
这种文化使人们感到通过消费来推动和追求社会地位,使人们拥有更多的物质消费物,从而获得社会赞誉与认可。
另
一方面,这种文化也使人们在消费心理、社会组织上有了新的
需求,从而构建出一套消费系统来满足这些需求。
以人们在就业市场上所体验到的不平等为例,鲍德里亚的
理论主张,这完全是因为消费文化的影响,它导致了一种个体
的经济增长以及一种以购买消费品为基础的特殊的社会组织方式。
业已贫穷的人们却又紧抓着消费,他们使自己负担得起更
多的超出其实际可以负担的财务的支出,从而维持他们的消费
需求和社会地位。
同样,消费文化导致了社会成员在消费中表达自身个性,
但同时这也会缩短社会间的差距,对所有人来说,都可以通过
消费来表达自我,不论内容具体是什么。
并且,贝尔•鲍德里亚在建构消费文化的分析上,认为这
种文化传达了负面的消极言论,它破坏人们对正常生活的期望,而鼓励人们对多有缺点和解释缺陷来追求异化。
贝尔•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加深了我们对消费文化影
响的认识,引起了社会上重视物质消费的重要性。
学者们应当
进一步深入揭示消费文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确保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公众生活方式,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最新年精选文档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提出的社会背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经济,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也有了极大地提高,在逐步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之下,一批新的消费力量随之出现。
福特主义由此而生,他们借由新型的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来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以及增加工人的工资,不仅仅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同时还有效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福特主义是用“一天工作八小时,挣五美元”这一口号吸引大批工人加入到消费的行列。
福特主义的出发点是使人在消费这一领域变得平等,无论穷人、富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自我的需求,希望达到一种新型的民主和平等。
以期能够确保市场机制顺利运作的同时给予工人更多的消费权利去维护社会的稳定。
由此标志着大众消费时代已然到来。
二、文本解读:《消费社会》的核心思想波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主要由三章来展开分析。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波德里亚解读这一章的角度以及切入的路径。
我个人比较喜欢马克思?韦伯,在他的眼中,资本主义精神不单是宗教改革使个体走出神权支配以及理性意识的建构,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物的时代的来临。
真正的资本主义与获利的欲望、对金钱的追求毫不相干。
但韦伯忽视了物意识的渗透与理性的精神事实实际上是一体的,是同一个存在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性而已。
因此,要想很好的理解物意识主导的社会,那么我们则不可忽略其背后所隐藏的资本主义理性精神。
但是,在本章中其实我们很少看到波德里亚有关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论,他的思考与分析几乎是完全建立在一个实在的社会层面上,并且紧紧依赖于其中的丰盛、杂货店这些具体的消费个案,深刻揭示了消费的神奇地位、货船的神话、增长的恶性循环以及其背后的成因与可能带来的危害。
波德里亚的不同之处也表现在此,他以鲜活的实例为切入点进行探寻,而非预设一个逻辑框架。
在本章中,波德里亚主要告诉我们:一、消费的核心要素是物。
鲍德里亚论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论消费社会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发表于1970年,在当时有点石破天惊,即许多西方学者纷纷用“后”来命名眼下的社会形态时(如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等等),他则由现代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入手,从特殊的需求理论出发来界定社会。
在这一需求理论中,消费者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各别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他们实际上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有所需求。
如用鲍德里亚自己的话来表述,就是人们添置洗衣机等生活用品不仅是“当作工具来使用”而且被“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并愿意为后者掏钱,《消费社会》一书的出发点就是讨论和研判这类社会现象。
从实物需求过渡到其背后的意义需求,仅仅是一步之遥,但是跨出这一步却是非同寻常,正是对常识范围内需求关系的改造,鲍德里亚才建立起自己的消费社会的理论大厦。
在这一理论中,消费者热爱商品的品牌和象征意义甚于商品的实用价值不能简单看成是个人爱慕虚荣的行为,而是一种以社会心理为基础的整体的系统行为,所以鲍德里亚以不容分辩的口吻说道,“必须明确指出,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不仅于物,而且于集体和世界),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的方式。
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1]在时隔三十多年的今天来看,他的消费社会的理论明显是受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影响,如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等和罗兰巴特自《神话学》以来的一系列著作,并且几乎在《消费社会》发表的同时,罗兰巴特的《符号帝国》一书面世,对日本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作了文本化和符号化的读解,但是即便这一学术思潮风行,即便他本人在两年前所写《物的符号体系》(1968)一书中已经确立了社会消费现象研究的新立场,《消费社会》的出版仍然令人耳目一新,它以缜密的分析向世人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组织是怎样引起无法克制的欲望,而且又是怎样创建了用以取代旧的不同阶级的区分的新的社会等级。
”[2]那么究竟如何来看待这样一种系统行为和总体反应方式呢?它是怎样产生和建立起来的,这种以消费为中心的积极的关系方式背后所呈现的社会逻辑是什么?它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之间的分野究竟在哪里?鲍德里亚的论述是从货架上丰盛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开始的。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剖析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在今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者当中,让·波德里亚(JeanBaudri lard)特别引人注目。
这位上世纪70年代之后崛起于思想界的法国人,以旺盛的斗志,痛快淋漓的笔触,对以大众传媒为重要支撑的当代社会文化进行了本质性的揭示和分析。
《消费社会》出版于1970年,在发展阶段上,被认为是波德里亚的早期著作。
但相对于他60年代开始形成的关于“物的符号体系”的思想来,此书既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又是将之继续推进的开端。
由于主题的相通性,波德里亚与许多杰出的思想家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这里,拟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考察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如何使该学科中的一些重要人物的思想得到延续,如何出于自身目的对它们进行了改造,因此又如何在继承和吸纳的基础上表现出了差异和矛盾。
之所以用“激情”二字,既强调在传播学领域内,批判学派作为经验主义的对立面,始终恪守精神价值的特征,也是因为波德里亚用于分析当代消费社会之“激情”,在不留任何余地、甚至走向极端的同时,又的确具有非同寻常的震撼力和挑战性。
一“让·波德里亚对时下已有的大众传播提供了最为精彩的后现代批评”①,———这是当代英国学者尼克·史蒂文森的评价。
为《消费社会》撰写前言的L.P.梅耶也说道,《消费社会》所针对的是“由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竭力支撑着的恶魔般的世界”。
传播学中,最早以同样的精神与经验主义发生尖锐冲突的是法兰克福学派,上世纪30年代末,这个学派的成员陆续流亡美国,并从40年代开始将美国的大众文化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而成为现代传播学、尤其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批判学派的源头。
《消费社会》在主题上承继了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发达资本主义的批判,尤其是对于作为当代大众文化构建基础的大众传媒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理论家霍克海默认为,正是美国大众文化“整合”力量的日益明显和强大,才使得他们的研究方向发生了根本转换:“家庭逐渐瓦解,个人生活转变为闲暇,闲暇转变成为连最细微的细节也受到管理的常规程序,转变为棒球和电影、畅销书和收音机所带来的快感,这一切导致了内心生活的消失。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名词解释
3.消费象征(Consumer Symbolism):消费象征是指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和品牌成为一种符号和象征,代表着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和个人价值。人们购买特定的商品或品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4.媒介(Media):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中,媒介是指现代社会中传媒和广告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媒介对于创造和传播消费社会中的符号和意义起着重要作用,形成了一种虚拟的世界。
5.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大众文化是指在消费社会中广泛传播的、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化形式和内容。鲍德里亚认为,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消费文化更加普遍化,人们在其中融入了更多的消费行为。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思考。在他的理论中,消费社会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消费和商品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现象。以下是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相关名词的解释:
1.模拟(Simulacra):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中,模拟是指现代社会中虚假和复制品的泛滥。他认为,在消费社会中,原本的真实性逐渐被复制品和模拟品所取代,人们越来越难以区分真实和虚假。
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认为消费和商品文化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的真实性和价值观。他认为,消费社会中的模拟和虚拟世界逐渐取代了现实,导致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迷失。消费象征和大众文化使得人们不断追求符号和表面的价值,忽略了真正的人生意义。鲍德里亚的理论引发了人们对消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对当代社会文化的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每章内容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第一章:消费社会的定义和特征1.1 消费社会的定义消费社会是指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形态,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受到商业化和商品化的影响。
在消费社会中,个体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价值观。
1.2 消费社会的特征•商品化:一切事物都被转化为商品,包括劳动力、时间、关系等。
•虚拟性:现代消费社会中,许多商品并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而是为了追求虚拟的满足感。
•软性控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被潜移默化地受到广告、媒体等各种渠道的影响和控制。
•符号交换:人们通过购买特定品牌或物品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
第二章:消费社会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2.1 对个体生活方式与认同感的影响在消费社会中,个体通过选择不同品牌、物品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消费成为了个体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人们对于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
同时,个体也受到了广告和媒体的影响,形成了一种被动接受的消费观念。
2.2 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消费社会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人们通过购买特定品牌或物品来建立联系和认同感,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此外,消费也加剧了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现象,富裕阶层更容易获得更多资源和权力。
2.3 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消费社会所带来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耗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消费者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鲍德里亚对于消费社会的批判与反思3.1 消费虚无主义鲍德里亚认为,在现代消费社会中,人们通过购买商品来追求满足感,并期望商品能给予他们幸福和满足。
然而,这种追求是虚无的,消费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个体很快就会陷入更深的虚无感中。
3.2 虚假的需求和人工创造在消费社会中,许多需求是被人工创造出来的。
广告、媒体等渠道通过刺激个体的欲望,制造了一种人为的需求。
个体被迫购买他们并不真正需要的商品,从而成为消费社会的奴隶。
最新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精品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在今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者当中,让·波德里亚(JeanBaudri lard)特别引人注目。
这位上世纪70年代之后崛起于思想界的法国人,以旺盛的斗志,痛快淋漓的笔触,对以大众传媒为重要支撑的当代社会文化进行了本质性的揭示和分析。
《消费社会》出版于1970年,在发展阶段上,被认为是波德里亚的早期著作。
但相对于他60年代开始形成的关于“物的符号体系”的思想来,此书既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又是将之继续推进的开端。
由于主题的相通性,波德里亚与许多杰出的思想家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这里,拟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考察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如何使该学科中的一些重要人物的思想得到延续,如何出于自身目的对它们进行了改造,因此又如何在继承和吸纳的基础上表现出了差异和矛盾。
之所以用“激情”二字,既强调在传播学领域内,批判学派作为经验主义的对立面,始终恪守精神价值的特征,也是因为波德里亚用于分析当代消费社会之“激情”,在不留任何余地、甚至走向极端的同时,又的确具有非同寻常的震撼力和挑战性。
一“让·波德里亚对时下已有的大众传播提供了最为精彩的后现代批评”①,———这是当代英国学者尼克·史蒂文森的评价。
为《消费社会》撰写前言的L.P.梅耶也说道,《消费社会》所针对的是“由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竭力支撑着的恶魔般的世界”。
传播学中,最早以同样的精神与经验主义发生尖锐冲突的是法兰克福学派,上世纪30年代末,这个学派的成员陆续流亡美国,并从40年代开始将美国的大众文化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而成为现代传播学、尤其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批判学派的源头。
《消费社会》在主题上承继了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发达资本主义的批判,尤其是对于作为当代大众文化构建基础的大众传媒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理论家霍克海默认为,正是美国大众文化“。
消费社会理论(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理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鲍德里亚)一、形成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着力进行经济社会的复苏,在社会结构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在所有制形式上,合作制经济开始大量出现,股份制经济和跨国公司也不断涌现。
同时,在这一时期无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中产阶级也逐步增多,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消费水平不断增强,服务行业日益兴盛。
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的得到提升,商品数量不断增多,种类齐全,出现了物的极大丰富甚至过剩。
思想渊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思想深受马克思的影响。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他指出:“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是隶属于生产的,是存在于整个生产系统的。
鲍德里亚认为,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生产消费理论是适用的而且是正确的,但是到了物质相对丰富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隶属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立人际关系的模式。
这种关系体现了人与物、人与集体和世界的关系,人们消费的也不再仅仅是物品,而是人与物之间的一种结构关系。
鲍德里亚还受到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和亨利·勒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影响。
巴尔特突破索绪尔的理论,给符号重新赋予了社会内涵,他认为,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正在对流行体系的社会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控制,进而销售这些商品。
勒斐伏尔是鲍德里亚的导师,他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揭露出,在日常生活的消费中,社会的消费不是以消费品的实际意义进行的,而是在社会关系的交往下逐渐形成的,物的消费演变成了符号的消费。
与此同时,他指出消费实则是异化了,消费社会中的主体和客体发生着改变,物的存在变成了人们的需要,人们也为了追逐社会地位和名誉,变成了物的俘虏。
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一、本文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消费社会理论”进行全面的解析和评估。
作为后现代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鲍德里亚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消费社会理论”尤其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消费现象、商品文化以及人与物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我们将首先概述鲍德里亚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他对消费社会的定义、消费行为的象征性意义、以及消费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接着,我们将探讨这一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现代消费现象的复杂性。
我们将评估鲍德里亚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讨论它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它可能存在的理论缺陷和实践限制。
通过这一全面的概述和评估,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并激发对当代消费现象和社会变迁的深入思考。
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概述让·鲍德里亚,法国社会学家,被誉为后现代理论的重要人物,其“消费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心理过程。
鲍德里亚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消费已经超越了满足基本需求的层次,变成了人们展示自我、构建身份和追求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符号消费:鲍德里亚指出,在消费社会中,商品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携带了各种符号意义。
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是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如品牌、广告、时尚等。
这种符号消费使得人们的消费行为成为了一种社会交流的方式,也是构建和展示个人身份的重要途径。
消费的意识形态: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意识形态。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都被消费所塑造。
消费文化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向人们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消费社会》观后感
《消费社会》观后感《消费社会》观后感《消费社会》是鲍德里亚在1973年就出版的书,讲述的是在后现代,在科技与智慧发达是情况下消费品被赋予一定的意义,让社会、人、事、物促成关系的一种社会体系消费社会,又称后现代化社会。
鲍德里亚将这种意义成为符号,文中主要主题是要想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
在你消费一样东西的时候,那样东西一定是你有购买想法的东西,就是让你产生欲望的东西,无论原因是什么,它一定是对你产生吸引力的东西。
消费的产生是无论阶级的,小到平时买一瓶水的杂货店,大到一家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等都可以称之为消费。
每一种欲望、计划和需求,每种激情和关联都被抽象化为符号。
被消费的不是物而是关系本身。
(原文)家里的油盐酱醋属于生活必需品,因为必需,所以你会消费;首饰盒里的钻表、项链、口红因为你喜欢,所以你消费;朋友的生日礼物、小孩的手中玩具因为你要买给他们,所以消费。
我们所处在的社会就是一个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符号掩埋的社会里,各种各样的广告,电视机里的肥皂剧、地铁上的拉环、包装物的印花、明星的代言都是一个个被赋予符号的消费。
文中鲍德里亚强调消费符号的生产功能、消费社会及符号操控的社会,很像商品拜物教思想:消费是社会关系的外化,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替代,而让商品具有的意义,从而产生消费,便是符号的作用。
农业社会,人与人的接触,只能在庄稼地的田埂上一步一步踩出来;工业社会,人与人的接触,是橱窗里的展示品,五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消费社会,人与人的接触就直接是鲍德里亚所提到的消费化了,可以直接用商场的运转模式来诠释。
鲍德里亚就是一个疯子,他用他疯狂的方法,诠释这个社会,对消费社会进行讽刺,鲍德里亚思想狂潮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入思考,但是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进行,既是拥护者也得倒戈者。
有位智者曾说过:一个社会的平衡靠的不是德而是恶,社会的和平以及人类的进步和幸福,靠的是使他们不断触犯规定的本能的不道德行为。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法国社会学家让-巴蒂斯特·波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学》中提出了“消费社会”这一概念,其观点对当代社会的认知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波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们所追求的不再是物质上的实际需求,而是通过消费来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地位的现代化需求。
在波德里亚看来,我们的现代社会已经深深陷入了一种消费主义的泥潭,消费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主导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波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与工业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区别在于消费者的生产方式。
在传统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生产是基础,消费仅仅是满足生产所需的一部分。
而在消费社会中,生产不再是生产者的首选,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需求成为了推动生产的主要因素。
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来生产商品,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来消费商品,消费和消费者的需求成为了生产的主要推动力。
波德里亚进一步指出,消费社会中的消费者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求者,而是更注重心理上的满足。
消费已经超越了商品本身,成为了一种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消费者追求的是感官、情感、认同和快乐等心理满足。
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价值观念,通过消费来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地位的现代化需要。
波德里亚强调了消费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消费关系到社会的整体结构和人们的社会关系。
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活动,而是与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紧密关联的。
波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中的消费行为已经被商品化,成为了商品文化的一部份,消费者通过消费来表达自我价值观念,并且在社会群体中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波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赋予了神秘化的特质。
广告、品牌、设计和包装等都在塑造着商品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得消费者对于商品本身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消费者自身的需求已经被商品所左右,商品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手段,用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价值观念。
波德里亚还指出,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不仅仅是行为,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评析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探究其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影响。
鲍德里亚作为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消费社会的现象进行了独到的剖析,提出了诸多引人深思的见解。
本文将从《消费社会》的成书背景、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对消费社会的批判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解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并对该理论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进行客观评析。
通过对鲍德里亚理论的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消费社会的本质与运行机制,也能为应对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二、鲍德里亚及其消费社会理论概述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被誉为“后现代主义之父”。
他的理论作品,尤其是《消费社会》(La Société de la consommation),对当代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对消费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许多颠覆性的观点,对传统的消费理论进行了批判。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行为,更是一个文化、心理和社会行为。
他强调,在现代社会中,消费已经超越了满足基本需求的功能,成为了一种符号和象征。
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更是商品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消费成为了一种社会区分和自我认同的手段。
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中,消费社会是一个由符号和象征构成的系统,其中商品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而生产,而是为了在市场中获得认可和接受。
他指出,消费社会的核心特征是“符号价值”的崛起,即商品的价值不再主要取决于其使用价值,而更多地取决于其所能代表的社会地位、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鲍德里亚进一步指出,消费社会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和消费被高度商业化,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都受到了市场的严格控制。
【doc】消费意识形态:符码操控中的真实之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解读
消费意识形态:符码操控中的真实之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解读消费意识形态:符码操控中的真实之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解读口张一兵(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210093)摘要:"消费社会"并不是鲍德里亚的原创,这是列弗斐尔和德波已经涉及并都有批判性论述的问题.鲍德里亚在1970年完成的《消费社会》一书中的新观点,是提出了消费意识形态批判,而且,他通过消费品之间存在的暗示性意义链第一次说明了资本主义消费关系中的符码控制,特别是广告景观中的无动机驱动,由此,揭露出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更深层次的奴役和统治本质.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暗示意义链;符码控制;广告;消费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B5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9-0023—07在1970年完成的《消费社会》一书,是青年鲍德里亚的最重要的早期论着之一.在这本书中,他将列弗斐尔,德波已经意识到的当今社会生活中俯拾皆是的主导性消费现象通俗而夸张地表达出来.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这一文本中鲍德里亚早期社会批判理论最重要的观.一,消费意识形态:暗示意义链与符码控制我发现,在《物体系》(1968年)出版两年后完成的《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关于客体系统的分析开始转向直接针对流通领域中商品结构的研究.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活动中人的奴性处境问题.这是一个从物到人的焦点转变.我注意到,也是从这部书开始,青年鲍德里亚已尝试涉足经济学领域.不过,他的镜像逻辑支撑点一开始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他一度没有直接使用象征价值,而是将消解消费逻辑的抵抗支撑点指认为"自然生态规律",其现存的对立面是"交换价值规律"①.这是一个很快就消失了的理论支点.根据鲍德里亚的说法,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因为"受到物的包围"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官能性的人"了.这显然是《物体系》一书逻辑的延续.他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②我们已经知道,鲍德里亚这里所讲的物是由人的功能性效用所制造和编织起来的海德格尔式的世界.作为"人类的活动的产物",这种由人自己造出来的物不仅不能为人服务,倒"反过来包围人,围困人".这种表述,似乎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役性观点相接近.并且,此时鲍德里亚似乎仍然承认马克思的观念,因为他说,支配这种的"不是自然生态规律,而是交换价值规律".听起来,鲍德里亚此处讲的似乎还是《物体系》中的那个作为客体存在的物,可这恐怕只是一个引子,他真正想讨论的却是一个新问题.在引述了马克思关于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形象呈现的一段论述之后,他忽然转而突出强调了商品通过光芒四射的橱窗展示对人的深层欲望的引导和支配.这也是由本雅明开始的重要的社会批判思考点.他的老师德波亦是由此辟出景观的概念.在《景观社会》一书中,德波已经提出,在今天资本主义的抽象系统中,比商品实际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华丽#1-观和展示性景观存在.显然,在鲍德里亚这里,《物体系》中那种对基础性的功能物的世界建构的关注已经开始转为对消费这一新的社会领域及其消费对象物的思考了.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向.当然,消费关系研究中的真正主体并不是物,而是作为消费者江汉论坛2008.9⑨的人.这是一个在新型布尔乔亚统治和奴役下的指涉.这是经济学背后的形上现象学批判.鲍德不幸的消费人.显然,对消费在现今社会存在中里亚这里的意思是说,今天的资本主义消费过的显赫地位的关注是他的两位老师列弗斐尔和德程,通过商品在华丽的,令人炫目的展示中.在波都已经深入研究过的问题.但鲍德里亚是要从高超的美学和心理学技艺的结构化广告中.在兆更高的形而上学层面重新思考这一点.为此鲍德示着地位和成功的品牌诱惑之下,生成了德波所里亚甚至断言,"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讲的炫耀式的景观表象对人的深层心理结构的下生活的境地"③.消费控制当代人的全部生活,意识统治和支配,不过,鲍德里亚的新发现在这是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最重要的定义.于,这种支配已经发展为一种商品之间的链锁意我们能够看到,其实早在《物体系》的后半义的动机控制.当你购买一种高档商品的时候.部分中,消费问题就已开始成为鲍德里亚的思考这一商品与其他同档位的商品将会形成一个紧密点,对客体系统的关注转换为对消费者与物品的的诱惑链,它们是"一串意义"相互暗示以生成关系的关切.更准确地说,即是人——消费主体对人的欲望的控制和支配.比如,当你购买了一在消费结构中被控制和盘剥的问题如果说,辆高档轿车时,它就会暗示与一幢带车库的别墅《物体系》一书的重点为揭露世界存在的功能性相关联,而一幢别墅则必然暗示性地与一整套的结构,那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命题;而《消高档装修相关联……,这是一个无限的消费意义费社会》则试图走进形下的经济生活中发现一种链环和强制性系列.以我的理解,这正是今天市新的支配和奴役关系:消费者与物的关系竟然不场经济的消费结构中生成的欺骗性的伪欲望场是人与物品的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它已经转变境.消费场中,人是被一个看不见的锁链捆住并为人与作为"全套的物"的消费对象的被强暴关强迫消费的.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强制性并不系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鲍德里亚是通过以是外在的可感的东西.这种强制性恰恰通过一种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观点的:被幻象引诱中的自愿.首先,现代消费控制关系中的暗示意义链.行至此处,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物体系》中鲍德里亚说.今天的"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因而出出现过的系列.这也是鲍德里亚系列概念生成的现了变化:他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第二个阶段.只不过,这一个系列已然不再是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这是什《物体系》里那种生产中的"复制"逻辑了,它么意思呢?初初一听,这似乎特别难解.其实,指的正是刚才我们讨论过的消费品之间强制性的鲍德里亚这时不再是关注《物体系》中物品本体关涉逻辑:系列在这里开始转喻和意味着消费者论式的功能结构了,而是对存在于消费关系中的无意识地被支配性地,"逻辑性地从一个商品走一种新的奴役的指认.这里,鲍德里亚以当时向另一个商品"⑤.你自愿地购买商品A 一购买"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帕尔利二号为例.商品B一购买商品C,这恰好是你自己实现"自这是一个百余家商店和娱乐场所在一起的大型购我价值"和"成功人士"地位的欲望逻辑.其物中心.在那里,人们可以看到自己平日使用的实,在我们的身边.今天这个实质为强迫性控制所有消费品只是.鲍德里亚与常人的眼光不的消费逻辑正凭藉丰厚的节日性形象("黄金同.所有这些消费物品除去作为器具"特别用周","长假")和集体性的隐喻,以排山倒海之途"的意义之外,他却看到了我们一般无视的另势,激发着中国老百姓(消费者)内心产生连锁一层更深的意义:"橱窗,广告,生产的商号和性的心理反应.有趣的是,在中国今天的文化批商标在这里起着主要作用,并强加着一种一致的判领域.唯独对消费"异化"批判是整体缺席集体观念,好似一条链子,一个无法分离的整的.体,它们不再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其次.符码操纵和制造消费.鲍德里亚认义.因为它们相互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结构中的消费品系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④列,是一整套消费品之间存在的必然逻辑关涉,如果说,鲍德里亚在《物体系》中研究了物其间起根本性支配作用的东西,就是由符号话语品在人的功能性效用座架中相互"环顾"的本体制造出来的暗示性的结榭l生意义和符号价值(风论关联的话,那么在此.他看起来是走入形下的格,威信,豪华和权力地位).所以他判定,在经济学讨论消费问题,但他却从经济关系中深刻消费关系中消费者的需求瞄准的"不是物,而是地揭示出商品在消费结构中的某种看不见的相互价值.需求的满足首先具有附着这些价值的意JianghanTribune2008.9义"⑥.或者换句话说,就是人们今天在消费中这不是通过取消便利.而是相反让他们进入游戏更受吸引的不是物品本身的功能,而是某种被制规则.这样,消费才能只身取代一切意识形态,造出来的符码意义.对此,波斯特说,在鲍德里并同时只身担负起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就像原始亚这里."变成消费对象的是能指本身,而非产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到的那样."@这是品:消费对象因为被结构化成一种代码而获得了鲍德里亚此书中最重要的表述之一,也是他自己权力"⑦.所以,今天的消费已然不是人的真实自主性思想构境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制高点.像原消费,而是意义系统的消费.消费主体不是个始社会的神话和中世纪中宗教叙事一样,彼岸的人.在现代消费中.真实的个人恰恰是被删除了神性幻象承担了现世生活本身的"一体化"意识的.有如拉康所说的那个被斜线划去的…S'.也形态整合功能,而今天的消费神话同样成为我们是在这个意义上,鲍德里亚宣称:"消费的主生活一体化的意识形态驾手.不同的区别在于,体.是符号的秩序."⑧准确地说,应该是消费在传统神话通过物性礼仪规制生活的地方,消费的统治者为符码秩序.我觉得,关于符号学的学逻辑通过意象性的符码关系让人们进入一种他们术记忆.正是到了此处才被真正激活并融人鲍德欲望深处企盼的消费游戏,这种游戏通过一种里亚的思想构境之中的.与他的老师德波不同,"你追我赶"的竞争性购买,自发地生成了一体消费的逻辑不再是外部景观表象的逻辑,不是简化的"无意识的纪律",由此.消费逻辑实现自单呈现和"看"的逻辑,而是更宽泛的符码逻己的统治.无疑,消费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今时今辑.恰好在这一点上,鲍德里亚开始生成自己对日统治阶级实施非强制性同一的最有效手段.这整个当代资本主义的全新看法,即以符号政治经是非常深刻的社会批判.我经常在想,其实在济学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统治.对此,波斯特说鲍《物体系》和《消费社会》两本书中,鲍德里亚德里亚第一次"使符号学从属于批判理论"是有的思考常常达及了现代社会批判理论的最深处.道理的⑨.更精确地说,是第一次使符号学从属可惜,这种可贵的批判深度在他为了进一步争取于社会批判理论,因为拉康那里,符号已经成为自己思想的独立性构境空间中开始丧失和畸变,主体批判逻辑.符号制造意义和象征这个事实,特别是当他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反对者时,理论正是当代资本主义消费控制的秘密,"消费的逻故意和逻辑做作其实从根本上败坏了他的思想严辑被定义为符号操纵"④.所以,"当今社会愈肃性.来愈多的根本方面属于意义逻辑范畴,属于象征其三,消费区划阶层.鲍德里亚指出,"消规则和体系范畴"⑩.请注意,在《物体系》一费的一个基本机制,就是集团,阶级,种姓(及书中,鲍德里亚专门讨论过传统的象征性存在向个体)的形式自主化"@.这是一个很怪的说功用性物品的转化.而在关于消费结构的分析法.什么叫"形式自主化"?在他看来,现今的中.他又指认了从功用性物品向消费结构中意义资本主义消费中:"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与象征关系的转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当然.此处的象征性是一种"坏的"象征.或者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叫伪象征,是诱惑人们迷人欲望幻象的蛇.这个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伪象征.后来又被重新指认为"象征交换价值".团体."@购买商品现在主要不是为了真的使用,为了避免理解上的偏差,鲍德里亚特意细心地加而是一种符号性的炫示,"我能买得起xx商了一句说明:"它不会因此成为原始社会",该品"则意味着你通过这一商品品牌的符号意义,"原始社会"即是莫斯一巴塔耶的那个象征交换进入到一个处于较高社会地位的团体之中.同的原始部族生活.此处的象征规则是一种"被消时,高档位商品的购买,也是你摆脱一种低位团费的意象"和一出人为制造的神话,人"在消费体的过程.比如,一个人在中国购买了宝马轿物的同时也消费这种神话"⑩.神话的象征结构车.这也就意味着他跻身于一种所谓有钱的"成决定社会生活是莫斯和斯特劳斯的共同观念.神功人士"的阶层,而摆脱普通百姓的地位.话,也是意识形态.在鲍德里亚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以鲍德里亚之见,这种新型的消费逻辑也正费其实是一个差异性符码之间的交流体系,正是是当今的消费社会中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即消费在消费中人们获得某种特定的符号认同.你进行意识形态."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一种消费.也就意味着你可以"共同拥有同样的相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纪律来驯化他们:编码,分享那些使您与另外某个团体有所不同的江汉论坛2,008.9那些同样的符号"⑩.正如鲍德里亚所言,在消的人,团体及整个等级社会召唤到一起"④费中,人们必然会看到物的消费系列.更重要的我以为,这应该说是继法兰克福学派的"消是,一旦人们进行消费,那就决不是孤立的行费异化"批判以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在现代社会动,人们就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编码价值生产交换批判理论中关于广告批判最深刻的思考了.先是系统中,在那里,所有的消费者不自主地相牵连⑥.拉康的在场,由于人总是"欲望着他者的欲望"⑤.在今天的消费过程中,没有人处于纯粹和孤所以广告的战略是在镜像他者中制造每个人对其立的购买和使用关系中,消费即是编码,这种编认同的物化社会的神话情境,广告制造的镜像他码同时就是阶层区划.对此,波斯特曾经解释者并不是对单个人言说,恰恰在暗示性的地位和道,鲍德里亚发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制度下,普等级区划(宝马,豪宅,青春永驻)中让所有想通大众不仅被生存所迫的劳动之需所控制,而且"成功"的人都心动.他者的欲望是每一个人还被交换符号差异的需要所控制.个体从他者的"深层动机"中的欲望.广告的秘密是深层情境角度获得自己的身份.其首要来源并不是他们的控制.所以,鲍德里亚是想说,人们在今天的资工作类型,而是他们所展示和消费的符号和意本主义消费中从来没有消费到物品真正的使用价义"∞.今天,所有的人不由自主地相互关涉,值,只是消费了"一种被消费的意象",那是由互为反指性他者.所谓的"编码价值",后来在光怪陆离的广告所制造出来的符号价值的幻境.《符号政治经济学》一书中被鲍德里亚重新确认显然,这也是他对前面消费关系中暗示性强制和为符号/价值和象征交换价值.由此,鲍德里亚符号控制问题的具象性诠释.认为,今天的消费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富有结构鲍德里亚认为,现代广告的本质就是"象征的社会领域",这个结构是阶层区划;需求本身和幻象功能".显然,这里的象征并不是在肯定同样也被建构成"系列等级".的意义上说的,它是本真象征的一种形似的异看起来,人们在消费中如果面对商品的"使化.在后面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这种用价值"可能会是平等的,可是,"但在作为符对本真象征的拟现被指认为比真实更真实的拟号和差异的那些深刻等级化了的物品面前没有丝真.在广告中,象征性的幻象并不直接表现为显毫平等可言".差异性符号的消费就是要制造生性动机,而是对人的下意识欲念的控制.所以,存等级."它是产品丰富的幻影,但更是无动机潜在奇迹不断重复的保证".为此,鲍德里亚专门在一个二,广告中的他者欲望:无动机中的注释中转引了拉格诺的话:"广告,是一种不可强制驱动靠的经济逻辑的糖衣,它通过成千上万种无动机的幻影来否认这种逻辑以使其得到更好的实施."@在对现代资本主义消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同时,他也提到帕卡尔的《暗中说服》和迪切特分析之后,《消费社会》一书中另一个重要的研《欲望和战略》两本书的贡献@.在鲍德里亚看究是他对广告在消费控制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深来,无动机是最大的驱动性,无强制是最大的强入的讨论.这是他在《物体系》一书的最后已经制.无压迫是大的压迫.这正是当代布尔乔亚统开始的社会批判思考.鲍德里亚接着上面关于消治的秘密."广告的所有把戏都朝着这个;b-向发费关系的思考逻辑说,其实,作为消费主体的展.看看不论在何处,它都显得审慎,友善,不人,即…消费大众是没有的,基层消费者也从事张扬,不含私心.一小时的广播只有一分钟闪不会自发地产生任何需求:只有经过'精选包电似地提到商标.四页广告写得如同散文诗一装'.它才有机会出现在需求的'标准包装'之般.而公司的商标却羞涩地躲在其中一页的底中"@看上去在自主购物的消费主体("消费部"@普通人一定想不到,广告的战略目标完大众")是无,它是被制造出来的,由什么制造全不是人的自觉意识,而是无意识的诱劝."广的呢?广告."广告的窍门和战略性价值就在于告从整体上看没有意义,它只有一些含义."曾此:通过他者激起每个人对物化社会的神话产生图尔1904年对广告的定义中,第一次使用了欲望.它从不与单个人说话,而是在区分性的关"诱劝"这样的字眼圆.广告的把戏是一种瞒天系中瞄准他,好似要捕获其'深层的'动机.它过海式的阳谋,不事张扬,闪电式地提到商标,的行为方式总是富有戏剧性的,也就是说,它总散文诗般的话语和做作出来的"羞涩",恰恰是是在阅读和解释的过程,在创建过程中,把亲近广告强作用于亚意识心理层面的法宝.鲍德里亚⑤jianghanTribune2008.9还发现,广告的另一种重要策略是"赠品意识形则广告都强加给人一种一致性,即所有个体都可态".即通过折扣,削价,厂家提供的礼品等等,能被要求对它进行解码,就是说,通过对信息的让你在关注这种免费的服务和"好处"("百分解码而自动依附于它在其中被编码的编码规则".之百中奖")中,无意识地去购买你并不需要的它"让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东西⑤.其实,高级的广告就是要你在不知不觉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中被控制."广告既不让人去理解,也不让人去者"@.这个消费总体性和同一性强制正是前面学习.而是让人去希望,在此意义上,它是一种他所断言的那个消费链的进一步解读.不难认预言性话语."克拉克曾经指出过,"广告对人出,这是他在《物体系》中就开始的对海德格尔们产生影响的原则是:像水滴石穿一样,在不知式的"世界观"转喻使用(即物的功能性存在的不觉中进行"@.链接关系)的进一步逻辑拓展.与此同时,索绪在广告之中,物品先被设计成为一种伪事尔那种符号际共时性关联的学术记忆也在不断强件,然后再"通过消费者对其话语的认同而变成化.日常生活中真实事件"@.在一个反复的叙事模式之中,真伪场境之间的界线被彻底抹去——广三,消费同一性中的真实之死告,好比一通制造伪欲望的"咒语".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重复"成了当代资鲍德里亚最后宣称,这个由广告一手制造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模式.在这种咒语般的资本主义消费总体性正是"伪事件,伪历史,伪"重复命令式"的作用之下,欲望伪境悄然却强文化"构成的世界,它"不是产自一种变化的,暴式地取代真实存在.更可悲的是,即使我们意矛盾的,真实经历的事件,文化,思想,而是产识到这一点也无法抗拒.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就指自编码规则要素及媒体技术操作的赝象"@.鲍认.今天广告已经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因为德里亚这里的伪事件,伪历史的赝象与本真历史"即便消费者已经看穿了它们,也不得不去购买的分立说,会让人想起科西克的伪具体,伪世界它们所推销的产品"国.其实,这种现象已经是与本真具体总体存在的分立说@.故而,广告在我们身边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情."意味着伪事件的统治".用我的话来说,就缔造我经常在课堂上说,千万不要以为在电视台每年了一种虚假的生活构境,或者叫伪情境.在多年投下上亿广告费用的厂家都是笨蛋,因为所有的以前.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就说过,广告已经成广告费用都会进入商品的成本,这也意味着,最了今天生命存在的"灵丹妙药"圆,而鲍德里亚后的笨蛋恰恰是在无意识支配下购买了这些商品则要进一步说:广告是真实事件,真实历史和真的我们自己.再比如,广告控制会建构一种特殊实文化之死.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鲍德里亚首的分类支配:男性的想象范例为"高要求"的英次涉及真实存在被"谋杀"这一重要主题.可是雄,而女性则是"自我取悦"的尤物;男性韵选粗心的鲍德里亚虽然提出了真假二值判断,可。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这本《消费社会》将会解答你的这些疑问。
让你换一种视角去理解:第一,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是什么;第二,消费社会是怎么产生的;第三,消费社会是怎么欺骗和操纵我们的;第四,消费社会会带来哪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鲍德里亚认为,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我们就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就是以消费为中心,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不仅是物品,还包括人的身体、心理、观念。
福特主义通过降低成本、降低售价的方式促进了消费;后福特主义,通过小批量小规模的生产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继续促进消费。
在这两种主义的前后影响下,消费逐渐取代了生产,成为了社会的中心,整个社会就进入了消费社会。
同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爆发了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方案,也就是鼓励消费的方案,这也进一步地推动了消费社会的到来。
作者认为,消费社会有四个很明显的特征:第一,物质极大丰富;第二,符号消费;第三,大众传媒驱动;第四,消费行为的无限循环。
生产力极大提高了,永远都会有各种新商品等你购买。
很多人都把这种物质的极大丰富,看成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正常的现象,但我们没有注意的是,这种丰富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丰富的反面就意味着过剩,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东西。
消费社会让你不那么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更注重商品背后的符号价值。
你购买了什么商品,就能体现你是什么样的个性,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
所以,为了体现自己的品位,我们都在拼命地用“买买买”的方式,来融入某个向往的群体或阶层。
在消费社会里,人的消费需求,不是自己主动产生的,而是被电视广告、杂志等一系列大众传媒手段刺激产生的。
广告让成功在我们眼里,变成了一个真实可信、容易实现的幸福。
大众传媒的这种影响,强有力地推动了人们追求商品符号价值、主动消费的趋势。
就连我们的身体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宿命,成为了被消费的物品。
消费社会利用广告来引诱甚至威胁我们,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一种自恋式的投入,让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需要不断投入和消费的物品。
我们如何理解消费社会–对波德里亚理论的反思
我们如何理解消费社会–对波德里亚理论的反思一、消费社会的概念及其历史背景二、波德里亚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反思三、消费社会的影响因素及对社会的影响四、消费主义的盲目追求与社会问题的产生五、基于消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消费主义似乎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旋律,它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物质到文化、虚拟到现实,都无不受到它的影响。
而在消费社会的背后,有着一个思想流派的倡导者——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
他提出的“模拟消费社会”理论深刻地反思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波德里亚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指出,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而是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即一个以消费为基础的模拟现实的社会。
这种消费社会不再是真实的,而是虚假的,因为它已经被媒体所操纵和弱化了。
同时,随着消费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开始更关心表象和其它虚假的东西,而忽略了真正的本质,这也是这种消费社会的一个重大危机。
消费社会的影响因素除了波德里亚略微主观的评定外,还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广告、商业化文化产品、媒体、消费品价格战等。
这些因素的存在和特征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如无节制的消费、杂乱和低效的资源分配、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损等问题。
这些问题也让人们认识到了消费社会的盲目和无度,进一步加深了对波德里亚理论的反思和诟病。
消费主义的盲目追求直接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奢侈品经济”,这就是为了消费而消费,形成了一种消费主义的“革命狂潮”的现象,形成了一种白痴化的消费文化,但事实上,这种文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破坏性的,不但加剧了资源的紧缺性和环境恶化,还进一步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所以这种消费主义的盲目追求,必须要得到约束,同时培育良好的消费文化和消费意识,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转型,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大任务。
基于消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的最大限度,同时将消费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缓解或消除消费社会产生的一些不良影响,建立和谐、可持续的消费文化和消费意识,实现重构人类和自然的关系、重铸人类和文明的价值观的目标。
解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下的“流行”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DONGNAN CHUANBO翩解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下的“流行污梁方朦(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3)摘要: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下,商品成为一种符号,人们追求物的交换价值,关注符号的能指,人们的消费现象背后隐藏的是流行。
流行在消费社会下,造成了浪费,继而破坏了环境,并进一步加剧了不平等。
同时,流行与人之间始终存在距离,它没有真实的时间和空间,与美之间也有距离,尤其是它造成了人与自身身体的距离。
流行在消费社会中得以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流行追求与符号的同质以及大众传媒的助力,而最根本是由于资本逻辑的主导。
鲍德里亚用消费社会取代生产社会、过分重视交换价值而忽略使用价值是其局限所在。
关键词:流行消费符号人20世纪70年代初,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问世,加上他的其他著作而形成的消费社会理论大厦为研究社会消费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并引起了新的学术思潮。
学术界对〈消费社会〉的解读涉及大大小小的方面,包括对女性消费、身体消费的研究以及把消费与符号勾连起来等等,但是还没有着重从“流行"的角度解读。
本文将基于《消费社会〉中"流行”角度,对社会消费现象加以研究,解读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社会》下的“流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流行”一词作动词,是"广泛传布,盛行”的意思。
辞海又解释道:“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
而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流行”一词更多地是作为名词使用,反映消费社会的一种现象,并且是变化的、普遍的、为人们所接受的现象,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有开始和终结的时刻。
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流行是与符号分不开的,物品、娱乐、生活方式的流行实质上是符号的流行。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丰盛社会,不再是物质匮乏的生产社会,而是消费社会。
在当代社会,富裕的人们不再"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O这是一个物的时代,物的变化更替的节奏就是人们生活的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摘要】通过解读波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消费社会理论以及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及其后果。
在现代社会中,盲目拜物教和对符号象征性的消费的极端化趋势必然会导致社会生态平衡的丧失以及人类精神的异化。
对此,我们需要引起警觉。
通过研读这个文本,以求尽可能切近地理解我们自身的现实处境和发展问题。
【关键词】波德里亚;消费;消费社会;消费主义
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提出的社会背景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经济,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也有了极大地提高,在逐步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之下,一批新的消费力量随之出现。
福特主义由此而生,他们借由新型的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来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以及增加工人的工资,不仅仅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同时还有效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福特主义是用“一天工作八小时,挣五美元”这一口号吸引大批工人加入到消费的行列。
福特主义的出发点是使人在消费这一领域变得平等,无论穷人、富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自我的需求,希望达到一种新型的民主和平等。
以期能够确保市场机制顺利运作的同时给予工人更多的消费权利去维护社会的稳定。
由此标志着大众消费时代已然到来。
二、文本解读:《消费社会》的核心思想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主要由三章来展开分析。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波德里亚解读这一章的角度以及切入的路径。
我个人比较喜欢马克思?韦伯,在他的眼中,资本主义精神不单是宗教改革使个体走出神权支配以及理性意识的建构,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物的时代的来临。
真正的资本主义与获利的欲望、对金钱的追求毫不相干。
但韦伯忽视了物意识的渗透与理性的精神事实实际上是一体的,是同一个存在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性而已。
因此,要想很好的理解物意识主导的社会,那么我们则不可忽略其背后所隐藏的资本主义理性精神。
但是,在本章中其实我们很少看到波德里亚有关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论,他的思考与分析几乎是完全建立在一个实在的社会层面上,并且紧紧依赖于其中的丰盛、杂货店这些具体的消费个案,深刻揭示了消费的神奇地位、货船的神话、增长的恶性循环以及其背后的成因与可能带来的危害。
波德里亚的不同之处也表现在此,他以鲜活的实例为切入点进行探寻,而非预设一个逻辑框架。
在本章中,波德里亚主要告诉我们:一、消费的核心要素是物。
二、形式礼拜并不像我们看上去的仅是一个社会层面的概念,它其实是一个基于个体存在的概念,是以物的形式存在反证了人基于这一层面存在的虚在性。
三、他提出了仪式这个概念,我认为他所说的仪式对应的应该是资本主义精神的理性逻辑。
波德里亚在书中并未指明,他更多的在意的是对物周围社会的反思与批判。
他说:“在以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够一代代人之后存活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
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他的态度无疑是悲观的,究其根源,应该是波德里亚发现了日常生活的意义正在于其消费性和个体欲望的满足程度,发现最终起支配作用的是我们自身个体不受限制的欲望膨胀而非资本主义的理性精神。
该书的第二章《消费理论》和第三章《大众传媒、性与休闲》通过一系列个性化的、多义的或看似琐细的小论题来逐层展开。
结合一些研究成果和个人的一点拙见,对波德里亚细节性的描述背后的思想挖掘如下:
第一,什么是“消费”。
波德里亚将消费定义为“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性的行为”。
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几重含义:首先,我们必须将消费视为一种积极建立关系的方式,而不再单从生理需要或社会地位的角度去分析。
第二,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从消费社会本源来看,以最大限度攫取财富、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需要为目的。
因此,对社会资源的疯狂抢夺和由此带来的极大浪费成为消费社会的发展动力。
二,随着消费意识的转化,一掷千金和超前消费成为消费社会时代精神的表征。
将社会身份同消费品结合起来,消费构成了一个单纯满足欲望的对象系统,成为获得身份认同的商品符码体系和信仰的过程。
其三,消费社会到底还是制造了虚假平等、民主还有幸福的泡沫,阻碍了人们对精神生态的坚守。
对自由精神的渴望,转换成了自由消费的假象;对幸福的渴望,幻化成消费欲望的膨胀……消费社会中人纷纷抛弃了独立思考、坚守的原则而加入到
物质消费的大潮中,在一系列商品活动中丧失了社会文化最基本的批判意识和反叛行动,最后只残留下一张空洞无力的躯体。
第三,对大众传媒文化进行了批判。
揭示了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本质是在否认事物和现实的基础上对符号进行颂扬。
文化再循环,人们为了表现自己融入社会,不断地去消费大众文化。
这里的大众文化是被现实性原则支配着的不断翻新的时尚文化。
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文化概念。
最小公共文化成为普通消费者获得消费社会公民资格而必须拥有的最小一套同等物品。
媚俗的符号成为人们在哪个阶层的标签。
波德里亚指出,传媒中的事件是打上权力话语烙印的。
摆设是物品在消费社会中的真相,技术物品本身也成了摆设。
在看似充满激情的游戏背后,实际上是消费的组合式投入,它排斥激情。
最后,身体在消费神话中成为了新的神话。
消费社会中,人们开始充分享受身体欲望放纵的乐趣。
在丧失了灵魂领地的消费社会里,身体策略成为刺激生命原始欲望的方式。
一切神话的产生还是源于自身。
这个社会将是“一个不再有眩晕也没有历史的社会、一个除了自身之外没有其他神话的社会”。
这是我们想真心拥抱的社会吗?
三、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及其后果
消费社会是一个富有结构的社会。
消费渗入了人们的思想,进入了伦理和日常意识形态之中,盲目拜物的逻辑就是消费的意识形态。
传播媒介所制造的时尚化、标准化、符号化的“大众文化”本质上都成了消费主义文化,成为活跃的话语实践。
消费主义用“美
好”或“有品位”的生活为诱饵,使人难以抗拒。
观其后果,对消费的鼓励、提倡带来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浪费、破坏生态,这种繁荣背后接踵而来的是人类社会经济的非良性发展。
本来追求更加丰盛富裕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无可厚非。
但是,富余是把双刃剑。
正如经济学者凡勃伦阐释的,历史上在享乐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有闲阶级,他们把参加劳动看作是有损体面的行为,日常从事的只是一些没有实际作用的脑力劳动(比如学习礼仪,讲求修养等等)。
而伴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的现代消费不同于以往,差别之处在于,它既不受生物因素驱动也不纯粹由经济因素决定,而是更带有社会、象征和心理的意味,并且自身也成为了一种地位和身份的建构手段。
尽管波德里亚所分析和强烈批判的消费社会针对的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在全球化、一体化、多元化趋势的影响下,消费主义现象已经扩散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在现代化的大路上奔行,其在考量社会经济指标、追逐物质富裕程度、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同时,究竟该如何避免重蹈西方社会消费主义的覆辙?如何在“刺激消费”与“节约型社会”之间制造一个平衡点是极不容易的。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综合性课题。
【参考文献】
[1]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