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内容解析与教学设计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587224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f.png)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直观的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讲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本章节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师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为每个小组提供适量的实践任务,如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报告、设计一个化学小游戏等,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4bcb9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d.png)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沪教版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
![沪教版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https://img.taocdn.com/s3/m/be6912a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8.png)
沪教版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构成,掌握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深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分子、原子、离子。
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3. 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物质的分类。
2.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4. 案例分析:分析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微观结构。
六、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原子核和电子。
2. 元素的概念: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
3. 元素周期表:周期和族的分布规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元素的概念,元素周期表。
2. 教学难点: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八、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原子结构。
2. 通过实例讲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的特征。
3. 利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分布规律。
九、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结构。
2. 新课导入: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
3. 课堂讲解:介绍元素的概念,讲解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c3e32fc8d376eeafaa31cd.png)
学生回顾填表 学生思考,积极回答
活动意图说明:知道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联系,巩固本课题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题的知 识,去解答一些问题。
7、板书设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 分子:如水、二氧化碳、氧气等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常见金属、稀有气体、固体非金属碳等
离子:氯化钠、氯化钙等 一、分子与原子 1、在物理变化中微粒本身不变,改变的是微粒的空隙大小;而化学变化中微粒发生改变; 2、不同物质有不同化学性质,这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4、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微粒; 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环节二:分子
教师活动 2
学生活动 2
【预习检查】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
学生回答
呢? 【讲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原子、分子 和离子。(举例)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知道一些常 见物质各由什么微粒构成。
【联想与启示】水的煮沸过程和水的电解过 程有什么不同?构成水的微粒发生怎样的
观察两个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环节三:原子
教师活动 3 【视频】水电解过程的微观模型
学生活动 3
1、在上述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
观看视频
变的又是什么??
交流讨论,组织思考
2、你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水电解这个
化学变化吗 【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
【设疑】通过对电解水过程中微粒的变化, 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你从微粒变化的角度如何理解化学变化的
4、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从分子、原子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新)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新)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a4966f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6.png)
3. 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质构成的认识。
4.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理论分析化学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热情。
5. 教学内容与过程: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 问题导向:本案例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合作:本案例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提供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布置讨论任务:“请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2. 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3.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他们的疑问。
(四)总结归纳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知识点。
2. 强调物质构成的奥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新)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新)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以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知识点,涉及学科为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ab6f17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9.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
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到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下边是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能够帮助!海漆九年级化学物质教案构成的奥秘教案1阳离子与晶体结构一.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了解化学键、金属键和键的极性。
1.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在稀有气体的单原子分子中存在化学键。
2.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活泼金属跟活泼非金属化合时,都形成离子键。
产生通过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均是离子化合物,包括强碱、多数盐和典型性的金属氧化物。
离子化合物在导电熔融状态时都易电介质。
3.中心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所催生的叫做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
其中:同种亦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不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
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极性化合物,包括酸(无水)、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多数有机物和少数盐(如AlCl3)。
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都不(或很难)导电。
4.在铵盐、强碱、多数中才含氧酸盐和金属过氧化物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
5.金属晶体间有中金属离子与带电粒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叫做金属键。
二.理解电子式与结构式思考的表达方法。
1.可用电子式来表示:① 原子,如:Na;② 离子,如:[:O:]2;③ 原子团,如:[:O:H];④ 分子或化合物的结构;⑤分子或化合物的形成进程。
2.结构式是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化学式。
三.了解分子构型,理解分子的极性和稳定性。
1.常见分子构型:双原子分子、CO2、C2H2(键角180)都是直线形分子;H2O(键角104.5)是角形分子;NH3(键角10718')是三角锥形分子;CH4(键角10928')是正四面体分子;苯分子(键角120)是平面正六边形分子。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fedf5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0.png)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第一章:物质与物质世界1.1 物质的概念与分类物质:占据空间、具有质量、能感知到的实体。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1.2 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2.1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
共价键:共享电子对之间的连接。
金属键:自由电子与金属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2 分子结构与性质分子形状:V型、线性、三角锥型等。
分子极性:正负电荷不对称分布导致分子极性。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3.1 晶体的基本概念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
晶格:晶体中原子的周期性排列。
3.2 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晶体的物理性质:熔点、硬度、导电性等。
晶体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反应性等。
第四章: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4.1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排列元素。
周期:元素周期表中的水平行。
4.2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原子的大小随原子序数变化。
电负性:元素吸引电子的能力。
第五章:化学反应与物质变化5.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原子的重新组合。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
5.2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两种或多种物质一种新物质。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多种物质。
第六章: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学6.1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概念:用于定量描述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摩尔。
摩尔的定义:1摩尔物质含有与12克的碳-12同位素中含有的原子数目相等的实体数,约为6.022×10^23。
6.2 化学方程式与反应的摩尔比例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反应物与物的摩尔比例关系。
摩尔比例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与物的摩尔比。
第七章:溶液与浓度7.1 溶液的概念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剂:溶解其他物质的介质。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7.2 溶液的浓度摩尔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的物质的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0bf134ad02de80d4d840a0.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的物理性质:1、分子总是在作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实例:品红溶液滴入水中、蓝墨水滴入水中、湿衣服晾干、酒精挥发、闻到花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等。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分子间有间隔。
实例:热胀冷缩、变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变鼓、气体压缩盛放在钢瓶中、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等。
二、分子的化学性质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注意:①分子只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单个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②分子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如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①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O2、H2、N2、Cl2等;②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构成,如CO2、NH3、H2O、HCl、HgO、H2O2等;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注意:①宏观: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微观:化学变化是有新的分子生成的变化;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最小的微粒(×)③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发生变化;④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⑤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变化;例:氧化汞分解示意图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1、原子(体积小,质量大)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运动空间大,质量小):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2、原子构成图表原子种类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氢 1 1 0 1 1氮7 7 7 7 7氟9 9 10 9 9钠11 11 12 11 11铝13 13 14 13 13磷15 15 16 15 15氯17 17 18 17 17钾19 19 20 19 19碳 6 6 6 6 6氧8 8 8 8 8镁12 12 12 12 12硅14 14 14 14 14硫16 16 16 16 16钙20 20 20 20 20由上图可得到以下结论:(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不同种类原子中质子数不同;(3)原子中: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4)原子中:中子数可能为0;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构成原子的微粒中,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发生变化时往往是原子核外电子发生变化,尤其是位于最外层的电子。
沪教版化学教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共5篇)
![沪教版化学教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8033f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7.png)
沪教版化学教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共5篇)第一篇:沪教版化学教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答:不能。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2d614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8.png)
一、教案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掌握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了解元素周期律。
3. 探究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原子、分子和离子2.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3.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生动展示物质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
2. 讲解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原子、分子和离子,并用多媒体展示它们的微观结构。
3.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原理。
4. 分析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举例说明。
5. 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物质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联系。
6. 小组汇报:邀请部分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7.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有关物质构成的练习题。
六、教案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六)七、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键的类型和作用,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特点。
2.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并应用于解释物质的性质。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八、教学内容:1.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化学键的形成和作用。
3. 化学键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九、教学方法:1.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键。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十、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微观结构与化学键的关系。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04929e57cd184254a35354c.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课题1分子和原子 (1)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第2课时分子可分为原子 (4)课题2原子的结构 (7)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7)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的形成 (10)课题3元素 (13)第1课时元素 (13)第2课时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16)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掌握微粒的三个基本特征。
2.怎样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八月桂花(如图)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提出问题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地运动。
探究点二分子的基本性质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例
![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382454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1d.png)
教学·现场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例文|熊杉杉●教学内容原子和分子:介绍原子和分子的概念,以及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
原子的结构:讲解原子核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以及原子核的组成。
元素:介绍元素的定义、分类和原子序数等相关知识,并对元素的定义、分类和原子序数进行详细讲解。
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包括周期表的排列模式、元素分类、元素周期规律等内容。
并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如预测元素的性质、化合价等。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质组成的基本知识,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通过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及构成本章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基本构成。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的性质,帮助他们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并建立对物质构成的基本认识。
2.离子的概念及分类本章节的教学重点之二是让学生理解离子的概念,并掌握离子的分类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可以让学生明白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离子的形成过程和离子反应,帮助他们理解离子的概念,并学会分类离子。
●教学难点1.抽象概念的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涉及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结构特点,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直观地理解和把握。
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直观感受。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实验教学是“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a21924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d.png)
物质的宏观组成元素符号物质的微观结构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一)本单元概述: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和“元素”。
包括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等内容。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在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们依据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对微观粒子及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识的重要成果,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的世界聪明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这些生长性很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用语和术语,是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
第三,本单元包括的重要科学方法、观念、典型人物和化学史实,是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的教育、教学浆糊。
包括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方法和过程,如一滴水中所含分子数量的计算,原子大小与乒乓球和地球的类比、元素符号的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采用、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解释离子的形成等;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如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不变等;一些重要的化学人物和史实,如道尔顿为代表的控科学家提出原子论的观点、以张青莲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家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等。
本单元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本单元的学习将会为大多数学生将初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打下重要的基础。
物质构成的奥秘内容解析与教学设计案例南京教研室PPT学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内容解析与教学设计案例南京教研室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05f3e47cd184254b3535f9.png)
什么是元素
什么是元素符号
元素
如何书写元素符号
知识地位
重点 重点、难点
地壳中的元素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元素
说明:元素概念很抽象,只有在整个概念 体系建立以后,学生才会有较清晰的认识。
第28页/共91页
3 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核心概念 概念体系
什么是元素
什么是元素符 号
元素
如何书写元素 符号
地壳中的元素 与人类关系密 切的元素(常 见元素)
。
可采用理论意义展开、概念认知
展开等方式。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 可采用词汇意义展开、学科逻辑
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
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 结合学情、校情、资源等确定 此过程可以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
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
剖析图,以便于清晰地对应具体 的学生,符合学校的教学条件。
这种方式指向难以或无需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 要强调“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如:
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
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第13页/共91页
3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 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 性的。
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
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学习目标
。
第25页/共91页
(5)课程标准分解例析 现以《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认识化
学元素”内容标准(1、2)“认识氢、碳、氧、 氮等与 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并能正确 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为例,说明如 何按照上述六个步骤将课程标准分解为学习目标。
化学实验中的物质构成奥秘——教案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中的物质构成奥秘——教案实验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57a264b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4.png)
化学实验中的物质构成奥秘——教案实验探究第一章:物质的基本组成1.1 实验目的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原子、分子和离子。
掌握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化学式。
1.2 实验原理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构成的。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3 实验内容实验一:观察常见金属和非金属的物理性质。
实验二:利用化学反应区分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1.4 实验步骤与方法实验一:准备金属和非金属样品,观察颜色、状态、硬度等物理性质。
实验二:通过酸碱反应、熔点测定等方法区分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1.5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应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佩戴防护用品。
实验用具要清洗干净,避免交叉污染。
第二章:原子和分子2.1 实验目的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概念。
掌握分子的组成和性质。
2.2 实验原理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
2.3 实验内容实验三:观察原子核和电子的性质。
实验四:通过化学反应探究分子的性质。
2.4 实验步骤与方法实验三: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观察原子核和电子的性质。
实验四:通过化学反应,如氢气燃烧、水的电离等,探究分子的性质。
2.5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三应严格遵守放射性物质的安全操作规定。
实验四要控制好反应条件,避免剧烈反应。
第三章: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3.1 实验目的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
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及特点。
3.2 实验原理离子化合物是由正负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
共价化合物是由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共价键结合而成的。
3.3 实验内容实验五:观察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熔点、溶解性等性质。
实验六:利用红外光谱仪分析化合物的键类型。
3.4 实验步骤与方法实验五:测定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熔点、溶解性等性质。
实验六:使用红外光谱仪分析化合物的键类型。
3.5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五要注意样品的纯净度和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实验六要正确操作红外光谱仪,避免损坏设备。
【重磅】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重磅】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4f9ce1a32d7375a5178040.png)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核心教学主题。
只有了解了物质的微观结构,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的内涵,才能提高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因而本主题的学习对学生深入认识物质的变化,学习身边常见物质的性质有着重要作用。
在这一主题的复习中,我们要进一步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学习化学,认识一些化学现象的本质;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帮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系统地形成微粒观、元素观和物质分类观。
(二)教材主要内容《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包括四个二级主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主要使学生形成物质分类观;“微粒构成物质”——帮学生构建完整的“微粒观”;“认识化学元素”——帮学生构建完整的“元素观”;“物质组成的表示”——将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建立了联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本主题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分子式量等多个概念,以及原子的结构、化合价、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等内容,涉及的知识多而杂,概念易混淆。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和系统化,把学过的基础知识整理成“知识点”,把相互联系的概念连接成“知识线”,最后交织成“知识网”。
这样可避免知识零碎、不成系统,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三、教学设计思想本主题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对物质的由表及里的认识中,教会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世界。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生活中化学物质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能从组成上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混合物、有机物等物质,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V
V
D
(2)课程标准分解的策略 课程标 准 I 分解 学习目 对应关 分解策略 标 系 A 一对一 替代
II
III IV V
B
C D 一对多 多对一 拆解 组合 联结/聚 焦
• •
•
•
(2)课程标准分解的策略 替代:一对一;如“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拆解:一对多;如“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 价。”把“常见元素”拆解为“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无变价元素”、“有变价元素” 等 。 组合:多对一;如“能从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知道无机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可以组合成“能从组成上把无机物可以分成氧化 物、酸、碱、盐”这一学习目标。 联结/聚焦:多对一;如“1.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 的化合价。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 成。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 质组成的简单计算。”可以联结/聚焦,形成“能 对化学式进行分析和计算”这一学习目标。
•
行为主体· · · · · · · · · · · · · · · 谁学 行为表现(行为动词+核心概念)· · · · 学什么 行为条件(学习环境· · · · · · · · · 怎么学 行为程度(表现程度)· · · · · · 学到什么程度
(3)学习目标的表述 学习目标的表述 行为主体 行为表现 行为条件 行为程度
2
生成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 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等,所采用的行 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因而也称过程性 目标、体验性目标。 • 这种方式指向难以或无需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 要强调“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如:
– 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 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 分解课程标准的意涵 • 课程标准解读与课程标准分解的关系
分解课程标准的意涵
– 主要是将抽象物(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变成具 体物(学习目标) – 把上位的学习目标细化为更下位、更具体的学 习目标,即学习目标的具体化。
(2)课标表述的基本方式
取向(表达方式) 行为目标(结果性 目标) 生成性目标(展开 性目的) (体验性/过程性 目标) 表现性目标 普遍性目的
(4)实施教学即评价:收集—解释 —反馈 (5)作业:检测目标达成的工具
(c)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三项关键技能
• 技能1:如何将目标具体化? • 技能2:如何基于目标“用教材教”? • 技能3:如何实施“教学即评价”或目标导向的教 学?
技能1:如何将目标具体化?
分解课程标准
①课程标准分解是什么?
3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 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 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 性的。 • 这种方式指向结果开放的课程目标,如: –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实验现象” – 活动和探究建议
4
普遍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 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学习 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内隐性、规范 性。 • 可适用于多个课程领域。如:
是学习者,不是教师 过程/任务 展示性 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结果 成果性 (行为动词+核心概念) 进展 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 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 次数/空间等数量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 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 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编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Ⅰ制定学习目标-----把课程标准分 解成学习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
(a)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设计路线图
•
• • • • • 教材
课程标准 评价
教参 课堂教学设计(教案) 课堂教学 学习结果
教师应像专家一样思考标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b)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程序 ——备课、上课、作业的一致性 (1)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 (2)我怎么知道学生已到那里了? (3)我如何安排学习活动才有利于 学生产生更好的表现?
(3)课程标准分解的基本方法
化学单元评价的策略研究
----用分解课标的方法命制质量评价检测试题
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 陆建源
用分解课标的方法科学命制初中化 学质量评价检测试题
• 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评价检测的功能:
• • • •
一是评价 二是巩固 三是反馈 四是激励
一、现行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评价目标不准确 • 1.2 性质定位不明确 • 1.3 设计方法不科学
陈述的特征 描述的是可预期、可测评的学 习结果 描述的是学习过程
描述的是学习任务
描述的是可预期、不可直接测 评的结果
1
行为目标的陈方式
• 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 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 • 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 “知识与技能”维度,如: • 能从元素的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堂层面的学习目标是学习结果的表现形 式(表现指标),它们是具体的、可直接观 察、测量的行为表现。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 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在 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 学评价提供依据。
(2)学习目标的构成要素 • • • •
– 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 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五化学与社 会发展(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6]
2、学习目标是怎样的? 学习目标有不同的层次,这里主要讨论单元 /课时学习目标,涉及: • 学习目标的内涵 • 学习目标的构成要素 • 学习目标的表述
(1)学习目标的内涵
3、如何分解课程标准
• • • • • • • •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的关系 课程标准分解的策略 课程标准分解的基本方法 课程标准分解的步骤 课程标准分解例析 不同陈述方式的课程标准的分解思路 课程标准分解的注意事项 课程标准分解的意义
(1)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有怎样的关系?
课程内容标准和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