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现状与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哪些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哪些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操作方法,以及实践导向的结论。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资源短缺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我们必须面对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应该积极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
例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可以提倡精细化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肥料,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着环境污染的挑战。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环境责任追究。
同时,我们还需要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的产生。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着生态系统破坏的挑战。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一个复杂系统,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然而,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应该倡导绿色农业,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着政策和管理的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政策不配套、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我们应该加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现状与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现状与挑战中国生态问题的现状1.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第一,全国主要污染排放物总量有的在逐年降低,有的在逐年增加,总量水平仍远远高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污染仍很严重。
第二,从环境质量来看,一些大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但是许多城市与地区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
尤其是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交通堵塞成为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
第三,从水环境来看,全国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七大江河水系中劣质水质占41%,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来自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2.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我国仍是以追求GDP 为核心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模式。
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2.4 倍,是德国的 4.97 倍、日本的 4.43 倍、美国的2.1 倍、印度的1.65 倍……我国综合能效率仅为33%。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导致废弃物的高排放和生态环境的高污染。
3.自然灾害日益频繁,生态环境承载力低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
4.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部分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水资源利用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国在确保食品安全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不利因素人口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人均资源不足,可持续力弱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2257 立方米,相当于世界水平的27%;人均森林面积0.12 公顷,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
生态文明建设:环保问题的当下挑战与未来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环保问题的当下挑战与未来展望在当今社会,环保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等问题逐渐凸显,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环保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环保问题的现实挑战环保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变得不可忽视。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工业化的加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弃物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同时,气候变化也日益显著,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威胁。
第二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它不仅关注经济发展,还强调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当前,更涉及子孙后代的利益。
只有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部分:政策与法律的角色政府在环保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限制污染排放,鼓励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环境保护的经济激励措施。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四部分:科技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在环保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型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高污染能源。
智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如智能监测设备和大数据分析,在实时监测和管理环境污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同时,生态恢复技术也在助力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
第五部分:公众参与与环保教育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环保组织、志愿者活动和社会运动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环保知识,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教育也起着培养绿色意识的关键作用,通过教育培养下一代的环保责任感,让他们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
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挑战与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挑战与建议当前,全球各地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然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针对当前的状况和挑战,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例如,“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的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此外,为了加强环境监管,政府还组建了专门的执法机构。
这些努力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空气质量的改善和湿地保护的进展。
然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
由于追求经济增长,一些地方政府在环境问题上往往采取了短视的做法,忽视了长期的生态需求。
其次,资源利用不合理也是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是资源消耗大国,但很多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不高。
此外,环境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工业活动、交通排放和农业生产等都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例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退化。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环保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以降低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环保教育宣传,提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应该主动承担环境责任,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经营方式。
对于个人来说,我们应该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中国应该与其他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例如,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加快绿色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同时,中国可以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全球环境治理。
通过国际合作,中国将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推进方案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推进方案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推进方案,以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1.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的严重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也威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2.自然资源消耗过快。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在资源利用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
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的过度开采和消耗,导致了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
3.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许多生态系统已经面临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湿地退化、森林破坏、草原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4.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监管和执法不力,环保部门的能力和资源也存在严重不足。
5.人们环保意识普及度不高。
虽然近年来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整体上来看,环保意识仍需进一步普及和深化。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1.加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在立法层面,应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力度。
2.发展绿色经济,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大环境友好型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生产方式向高效、节约、清洁的方向转变。
3.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
在产业布局和建设规划中,应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加大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力度。
加大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力度,加强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方面的工作,保护和恢复湿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
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

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广泛讨论的话题,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环境治理,各国都正在探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但目前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所以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现状1.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问题始终是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国内外形势中,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尤其在大型城市和企业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尤为突出。
2.生态破坏加剧随着机动车的普及、工业的发展,城市和乡村的生态破坏现象不断增加,例如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湿地消失、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
3.资源浪费严重资源的浪费也是当前生态文明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如典型的“白色污染”问题,大量塑料袋、瓶子、玻璃等垃圾的排放,不仅增加了污染压力,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二、生态文明对策1.全面加强环境保护为了保护环境,国家应当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制定科学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和长期规划,严格执法,重点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
2.加强资源管理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要保护环境,更需要合理利用资源。
政府需要制定更改变向的特殊税收制度和相关政策,承诺防止资源向不发达地区等倾泻,以逐步实现资源管理的与时俱进。
3.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国家应当加强对绿色能源、节能倡议、重点工业等领域的政策支持。
同时,企业也应该在产品的生产经营、资源的利用和消费模式等方面实现绿色发展。
4.促进市民生活的绿色化促进市民生活的绿色化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应优先推广洁净能源和低碳出行的方式,加强对广义的新型垃圾分类等垃圾管理的推广,让生活的小细节变得更加环保。
总之,生态文明的建设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动。
政府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引导企业和市民在生产和消费模式等方面实现绿色发展,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态环境。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土壤污染主要由工业废弃物、农业化学品和城市垃圾等造成 ,其中农业化学品和工业废弃物是主要的污染源。
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包括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等问题,需要加大保护力度和投 入。
机遇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也面临着重要的机遇。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 保的重视和支持不断增加,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 ,也为环保事业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我国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方案》,强调了生态 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 生态平衡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实施了重大生态保 护和修复工程,加强了对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的 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了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修复,推广了生态 农业和生态旅游。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推广了 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加强了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 保护和管理,开展了濒危物种拯救和保护工作。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附加值。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 。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鼓励公众采取绿色生活方式,如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垃圾 分类投放等。
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05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未来展望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规划产 业布局,避免产业盲目扩张和过度集聚。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发展理念和行动指南。
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现状和未来两个方面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
I.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首先,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例如,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理念,包括尊重自然、绿色发展、循环利用、保护生态、建设美好家园。
其次,一些国家已开始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的发展。
此外,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加,更多的人加入了环保行动,倡导低碳生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然而,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全球气候变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这些问题给各国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其次,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许多地区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面临枯竭和退化。
此外,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II. 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为了迎接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各国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
其次,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通过合作,可以分享经验,共同研究解决方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推进。
此外,公众也应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从个人做起,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另外,科技创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各国应加大对环境科技的研发投入,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例如,开发清洁能源、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等,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也需要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培养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政府、学校、媒体等应加大对环保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在现阶段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哪些瓶颈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哪些瓶颈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系列的瓶颈和挑战。
首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瓶颈。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发展往往被置于首要位置,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地区和人群仍然存在着“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观念,认为环境保护会阻碍经济发展的步伐。
这种短视的思维模式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环境,违规排放污染物,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同时,一些公众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也较为肤浅,缺乏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产业结构中,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
例如,传统的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并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
这些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技术创新不足、资金投入有限、市场机制不完善等。
此外,新兴的绿色产业和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尚未形成足够的规模和竞争力,难以在短时间内替代传统的高污染产业。
再者,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一些法律法规的条款不够具体和明确,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争议和模糊地带。
同时,相关的政策激励机制也不够健全,对于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和个人,缺乏足够的奖励和支持;而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处罚力度还不够严厉,难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另外,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的不完善也是一个瓶颈。
准确、及时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环保政策和措施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还存在着覆盖范围不全、监测指标不够完善、监测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
这使得我们难以全面、准确地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和效果评估。
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挑战与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挑战与建议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引言1.1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在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紧张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可以有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2 调研的目的和内容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
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策略建议。
生态文明的现状2.1 生态环境现状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同时,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生态环境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2.2 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生态经济是指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目标,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模式。
目前我国生态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循环经济等方面。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政策支持等因素的限制,生态经济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2.3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环境保护法等。
这些政策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3.1 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空气、水、土壤污染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安全。
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不仅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3.2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挑战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它旨在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1. 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生态环境。
如今,全球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造成了威胁。
生态文明建设将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逐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树立生态价值观念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人们转变观念,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这种转变有助于树立起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提升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保护和传承自然资源。
3. 推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旨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
通过加大对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1. 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然而,许多地方仍然依赖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举措,引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 资金投入不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绿色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入。
然而,目前资金投入仍然不足,导致很多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 人们环保意识普遍较低由于长期以来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模式,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认知普遍较低。
生态文明建设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需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的环境责任感和文明素养。
4. 地方政府责任落实不到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地方政府的全面支持和积极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城乡风貌环境存在问题及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城乡风貌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应着重加以关注和改善。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农村环境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和举措,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乡风貌环境的现状。
一、当前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1. 生态破坏严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占用,原有的湿地、森林、草原等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破坏。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民用地和工业用地扩张,农田和耕地被占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 空气质量差:城市的空气质量受到汽车尾气排放和工厂排污的影响,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频发。
空气污染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 水质问题突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污水排放到江河湖泊中,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城市的供水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地区缺水严重,水资源短缺成为一大难题。
二、当前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1. 农田面积减少: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田被占用,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受到不利影响。
2.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污染成为一个严重问题,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土壤受到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3. 农村生态系统破坏:农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大量的绿色植被被毁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退化。
三、建议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强化法制建设,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 完善城市绿化环境:加大绿化投入力度,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绿化环境,提高城市绿色空间的比例。
3. 加强污染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大气、水体等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和水质环境。
4.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加大环保投入,改善农村环境,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1. 引言1.1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的空气质量一直处于较差的水平,大气污染严重,导致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水资源的污染和过度开发也使得许多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土壤退化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农作物产量逐渐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面对这些严峻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生存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出一份力。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的改善,离不开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1.2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适应全球环境变化、促进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正文2.1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中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污染严重。
试析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试析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试析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生态文明是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升华,明确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是我们年轻一代的艰巨任务。
目前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上仍面临着诸多难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民需求巨大,生产任务重,耗能多。
高耗能的生产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引发了资源不足和资源浪费问题,甚至有一些企业为了赢取眼前利益,将含大量重金属的废水、废物排放到河流、土地里,造成了水源的污染和土地的荒废。
近年来京津冀基周边地区出现的大面积、较长时间的雾霾,南方大雪、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都是生态稳定被破坏的结果。
虽然很多人意识到环境污染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和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但是想要真正建设生态文明,则面临着生活模式的改变,自我约束很难做到。
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对保护生态的制约性和可操作性却不高,因而其促进生态建设的效果甚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我们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出改变:(1)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企业应本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改进生产模式,努力开发新技术,减轻环境、资源负荷;(2)建立有效地生态法制体系。
科学的环境法规体系是生态文明的保障,我国需尽快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3)培养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只有人民从根本上意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严峻性,积极采取行动,从生活中开始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社会才能逐渐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生态文明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的看法和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这个主题下,我愿意共享我的看法和建议。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1.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
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生态系统受损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2. 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为治理生态环境问题而努力,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1.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生态环境的改善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建设好生态文明,才能保障人民裙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作为一个大国,我国有责任保护好自己的生态环境,同时也需要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措施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必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形成系统完备的法规体系。
3. 推动绿色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大对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产品的绿色化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4. 提高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能力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加大环境治理和修复力度,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5. 强化舆论宣传和教育引导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与挑战1.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普遍参与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生态文明学生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全体同学,就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要议题发表我的看法。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1. 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
它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福祉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2. 生态文明的意义(1)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让子孙后代永享蓝天碧水。
(2)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3)生态文明建设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现实需要。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1. 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大气、水、土壤污染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2. 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比重较大,传统发展模式尚未完全转变。
3.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一些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漏洞,执法力度不够。
4. 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待提高。
部分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三、我们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做些什么1.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我们要深入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2.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我们要关心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环保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2篇)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2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篇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中国政府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对相关领域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就其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 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既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经济发展又对生态环境产生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基础。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1. 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法规,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
然而,由于执行和监管不力,一些政策和法规的落实效果还不够显著。
2. 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仍然存在,且相关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也需要变革。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路径。
3. 基础设施与资源利用: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也逐渐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
因此,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时,应注重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
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解决方案1. 健全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制定、执行和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使绿色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
2. 调整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鼓励发展绿色产业,推动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向绿色发展转型,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3. 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等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治理能力。
《山西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范文

《山西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篇一一、引言山西,作为中国的能源重地,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山西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旨在探讨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以期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山西作为煤炭大省,长期以来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能源的重任。
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空气污染等。
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山西来说既是责任也是使命。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山西的意义在于:一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三是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山西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降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如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推广绿色生产方式,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
(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山西应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实施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等工程,修复受损生态系统。
同时,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
此外,还应加强空气污染治理,提高空气质量。
(三)推进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山西应推动企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
同时,鼓励企业采用低碳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实现低碳发展。
(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至关重要。
山西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关心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结论综上所述,山西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以及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等路径,山西可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将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探讨,探究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首先是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政府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确保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其次是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措施,我国许多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实现了逆转,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我国在生态建设方面还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农业、清洁能源利用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为了保护地球家园、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其中蕴藏着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大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投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福祉的关系,取得了持续的成效。
其次是坚持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治理体系。
政府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同时注重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协作,形成了多元化的治理体系,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
再次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不断推动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经验与启示,对于推动其它国家在生态领域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尽管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态问题的现状1.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第一,全国主要污染排放物总量有的在逐年降低,有的在逐年增加,总量水平仍远远高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污染仍很严重。
第二,从环境质量来看,一些大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但是许多城市与地区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
尤其是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交通堵塞成为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
第三,从水环境来看,全国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七大江河水系中劣质水质占41%,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来自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2.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我国仍是以追求GDP 为核心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模式。
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2.4 倍,是德国的 4.97 倍、日本的 4.43 倍、美国的 2.1 倍、印度的 1.65 倍……我国综合能效率仅为33%。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导致废弃物的高排放和生态环境的高污染。
3.自然灾害日益频繁,生态环境承载力低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
4.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部分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水资源利用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国在确保食品安全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不利因素人口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人均资源不足,可持续力弱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2257 立方米,相当于世界水平的27%;人均森林面积0.12 公顷,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
加上,我国很多自然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平衡,又进一步加剧一些地区资源短缺,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与生活。
由于人均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生态保护和宏观决策机制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立法不健全,部门分割,管理混乱,加上市场失灵,造成公共资源的生态环境超出了合理限度。
虽然从1979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后,我国环境立法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一制度仍不健全,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管理,很不完善,政府生态保护宏观调控不力,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区域、流域生态保护方面,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在执法方面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加上,生态保护参与决策缺乏制度保障,许多开发与建设项目缺乏生态保护的制约措施,由此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发展思想的偏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这就决定这个阶段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量大,导致大量的资源需求和环境负荷压力。
2010 年出现了恶性环境损害事件,紫金矿业污水泄漏致福建汀江流域大面积污染、吉林7000 个化工原料桶飘入松花江以及中石油大连石油泄漏造成海域污染等事件。
表现在:在政府层面,片面强调GDP 的增长,以GDP 来衡量政府工作绩效,使生态环境问题得不到遏制;在民众层面,公众环境意识较低,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消耗了大量资源,造成了环境污染;在企业层面,为了追求利润的驱使,加上较小的污染成本,使企业成为环境的制造者。
由于对自然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其结果是自然界作为对象被无限改造、征服,生态逐渐恶化。
人们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结果导致自然界的报复。
对自然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
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过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经济高增长,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重要代价,中国资源的利用效率确实跟国际先进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
由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受可获得技术的限制,无力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和城市建设。
在工业生产中,许多工厂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混乱,资源利用率低,工业废物排放量大,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在农业生产中,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一直沿用传统农耕技术,未能建立稳定、高效、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土地生物量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尤其在一些生产力比较弱的农村地区,人们通过砍伐树木等低级的经济模式为生,如何让扶贫工作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生态贫民”转化为“生态富民”将成为政府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虽然目前我国大力扶持高科技清洁环保企业,但不可否认像上述污染性产业和先发展后治理的粗放型经济依然会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存在。
调产业结构变增长方式——以黔东南为例简述生态建设具体措施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以生态经济功能区为主的镇远历史文化和氵舞阳河山水风光旅游经济圈;以雷公山苗族原生态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经济圈;以黎平侗族原生态文化和三板溪湖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以城市经济功能区为主的凯里城市经济圈;以工业经济功能区为主的黔东工业经济区,这是黔东南根据州情划分的“四圈一区”,“四圈一区”中,有3个是生态经济功能区。
实践证明,“四圈一区”非常符合黔东南州的实际,达到了预期效果,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实现了较快发展。
2009年,凯里城市经济圈的生产总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近40%;2006年至2009年,雷公山旅游经济圈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19%;2009年,黔东工业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6年增长122%。
这些大幅增长,为黔东南州近几年来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发展生态主导型工业工业发展是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的“短腿”,该州抢抓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实验区这一机遇,从4个方面发展生态主导型工业,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短腿”不短。
一是集约化。
引导工业企业向包括炉(山)碧(波)循环经济带、革一产业循环经济工业区、金钟产业承接区在内的凯里经济开发区,以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为核心区的黔东工业经济区,洛贯产业城街区等产业园区聚集,相互配套,集中发展,彻底摆脱过去那种“处处点火,遍地冒烟”的工业经济粗放型发展路子,确保在发展经济中最大限度地保护绿水青山。
二是清洁化。
对已有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进行清理整顿,按照“扬大、弃小、汰劣”的要求,不能改造提升的坚决予以关停;设置准入“门槛”,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一律不得引进。
2007年以来,自治州以壮士断腕的气魄,依照国家产业政策,毅然关闭了凯里纸厂、凯里电厂,淘汰了落后产能企业20户、产能97.7万吨;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68家高载能企业清理整合为7大电冶企业集团;对994家木材加工经营企业进行了清理。
关闭了780家,并将符合国家政策的106家木材加工企业整合为17个企业集团。
三是循环化。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实行精细化管理,从源头上减少资源能源投入,实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四是特色化。
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着力引进浆纸一体化等优势大项目。
2010年上半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63亿元,同比增长21.1%。
发展生态主导型工业的效果又一次凸现。
三、推进生态农业化黔东南州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中药材种植、现代烟草农业、高标准茶园、油茶产业、竹笋林产业示范基地和草地畜牧示范县建设。
目前,全州累计建设工业林基地40余万亩;新建优质茶叶基地 6.26万亩;中药材产业基地 5.83万亩,占全省的65%,其中何首乌、太子参和头花蓼3个品种已通过GAP认证。
建成了全省最大的中药材种苗快繁中心。
榕江车江、凯里万潮等现代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生产的优质绿色蔬菜远销粤港市场。
天柱清香型烤烟生产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2010年,黔东南州又有15户企业入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使全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增加到24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81家。
全州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地达65个,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23个,年产无公害农产品和畜产品630多万公斤。
黔东南州已成为“珠三角”等地的生态蔬菜食品供给基地。
黔东南州还坚持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现全州有1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50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乡村,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10多个,从业人员10万多人,村民年人均收入7000多元。
2009年,黔东南州旅游总收入达到100.07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达8%左右。
四、加快生态城镇化和加快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加快推进生态城镇化建设,重点发展城市经济圈,使凯里市形成5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黔东新城、黎平、榕江3个区域次中心城市,稳步发展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在城镇建设中注重凸显地方文化和苗侗民族特色。
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针对区域具体情况完成河流、空气、土壤等的污染治理规划,明确环境立法毕节地区作为生态试验区的成功典例1988年,在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倡导和支持下,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重大战略决策。
毕节把胡锦涛同志当年倡导确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将物质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以及人口生产力统一协调起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综合性社会发展实验。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探索,2007年毕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325亿元,经济总量在贵州9个地(州、市)中从倒数第一位跃升到第三位,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987年的184元提高到2007年的2458元,绝对贫困人口从312.2万人下降到56.6万人,森林覆盖率从15%提高到35%,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大幅下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0年,国务院发办行文指出:“毕节试验区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小试验、大方向,是贵州扶贫开发的一大创举,对我国贫困山区来说具有普遍意义。
”尽管2006年毕节社会经济发展与黔东南还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毕节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就跃居贵州省第三位,显然,走生态文明之路是毕节的制胜法宝。
作法:相继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国3356、生态工程、农田基本建设、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长治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水土保持等多个生态建设项目。
这些项目立足生态重建与经济开发相结合,近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以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恢复草林植被为重点,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和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和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