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而治](https://img.taocdn.com/s3/m/87e3d90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8.png)
⽼⼦的⽆为⽽治
中国古代道家创始⼈⽼⼦在治理国家发⾯主张⽆为⽽治: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然”!”
意思是说:
国君治理国政,可分为四个等级,
最上等的国君,推⾏不⾔的教化,使⼈民各顺其性、各安其⽣;
次⼀等的国君,⽤德教感化⼈民,⽤仁义治理⼈民;
第三等的国君,⽤政治治理⼈民,⽤刑法威吓⼈民;
第四等的国君,⽤权术愚弄⼈民,⽤诡计欺骗⼈民;
最好的政治是“⽆为⽽治”,⼈民各顺其性,各安其⽣,得到了最⼤的益处,功成事遂,⽼百姓还浑然不觉,还会这样说:本来就是这样嘛。
为政者,像事肺之于⼈体,好的肺是你没感到有它在替我们呼吸⼯作,当你天天感到肺在为你呼吸,那么,这个肺已经有病了。
当今的中国已遍体鳞伤,沉疴积重,是哪⼀等级治理的结果呢?。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94289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4.png)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一、道家文化简介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
道家文化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等思想。
二、无为而治的含义1.无为: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不应过分干预和改变自然。
无为就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2.而:表示顺承的关系,强调在无为的基础上实现治理。
3.治:指治理国家、管理事务。
无为而治即指在国家治理中,统治者应顺应民意和自然规律,不过分干预,让百姓自发地安居乐业。
三、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1.顺应自然:道家认为,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则,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应强行与自然对抗。
这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反对干预:道家主张不干预事物的发展,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这一思想体现在国家治理上,即统治者不应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由发展。
3.重视民意:道家强调统治者应关注百姓的需求和意愿,顺应民意进行治理。
这一思想体现了民主和民本的理念。
4.简化行政:道家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对百姓的压迫和干预。
这一思想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5.重视道德教化:道家认为,道德教化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弘扬道德,引导百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四、无为而治的现代价值1.环保理念: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民主政治:无为而治强调尊重民意,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3.简政放权:无为而治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干预,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
4.社会和谐:无为而治强调和谐共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
5.人文关怀:无为而治强调关注民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是一种强调顺应自然、尊重民意、简化行政、重视道德教化的治国理念。
老子无为而治的例子
![老子无为而治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4e9efc29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7.png)
老子无为而治的例子无为而治是一个古老的治理理念,最早由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提出。
它强调通过减少干预和控制,以达到自然平衡和社会和谐。
虽然无为而治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可能仍然存在争议,但有一些例子可以说明这种治理方式的优势。
一、自然生态系统的例子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几乎是自发平衡的。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的无为而治机制使得森林中的动植物种群能够相互依存和自我调节。
没有人类的干预,森林自然地生成新的植被,动植物之间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平衡。
这种无为而治的例子表明,不总是需要过度的干预和控制来维持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家庭和儿童教育的例子无为而治的理念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应用。
家庭是一个密切相关的社会单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度的干预和控制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相反,通过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学习,家长可以实现无为而治的教育方式。
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从而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组织和企业管理的例子无为而治的理念可以在组织和企业管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传统上,组织和企业管理通常被认为需要严格的控制和指导来确保效率和生产力。
但是,一些成功的公司已经实践了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
他们将更多的权力和自主性下放给员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和专业知识来做出决策。
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动力,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形成一个高效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四、公共治理的例子无为而治的理念还可以在公共治理领域得到应用。
在一个完全干预和控制的政府体系下,可能会导致权力过于集中,让个别官员滥用权力,给公众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相反,通过实践无为而治的原则,政府可以减少干预,鼓励公民参与决策和管理。
这种无为而治的公共治理方式可以增加透明度、公正性和公众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去除过度的干预和控制,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和平衡。
无为而治与自然之道
![无为而治与自然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f606c4b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e2.png)
无为而治与自然之道“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强调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非干预的方式达到治理的目的。
这一思想体现了对自然之道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强调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强行干预或违背自然规律。
一、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智慧“无为而治”并非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指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行动来实现治理的目标。
这种智慧体现在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上,人类应当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去征服或改变自然。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社会中,“无为而治”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农民们根据节气和气候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遵循自然规律进行耕种和收获。
这种顺应自然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自然之道:宇宙间的运行法则自然之道是指宇宙间万物运行的法则和规律,它涵盖了自然界的所有现象和过程。
这一理念强调万物皆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节奏,人类应当通过观察和学习来掌握这些规律,以便更好地与自然相处。
在道家哲学中,“道”是宇宙间最基本的原理和法则,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刻不在发挥着作用。
人类应当通过修炼和体悟来领悟“道”的真谛,从而实现与自然的合一。
这种合一不仅意味着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更意味着人类要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三、无为而治与自然之道的实践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无为而治”和自然之道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我们过度干预自然、违背自然规律所导致的。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的行为方式和发展模式。
“无为而治”和自然之道的理念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同时,我们也需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绿色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无为而治的三种境界
![无为而治的三种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4348990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1.png)
无为而治的三种境界
无为而治是一种治理方式,它强调不要过度干涉,而是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无为而治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意味着不要试图去控制或改变自然的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的变化。
这需要我们对自然的规律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种境界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这意味着不要让个人的欲望和情绪影响决策和行动。
这需要我们保持冷静和客观,以更全面和理性的视角来看问题。
第三种境界是不以外界的意志为转移。
这意味着不要受到外界的压力和干扰,保持独立和自主的思考和行动。
这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自信心,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无为而治的三种境界,需要我们具备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保持客观和理性、有坚定的信念和自信心,才能真正做到不以人、自己和外界的意志为转移,达到真正的无为而治。
- 1 -。
历史上无为而治的例子
![历史上无为而治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56f0caa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a.png)
历史上无为而治的例子以下是 7 条关于历史上无为而治的例子:1. 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不就是典型的无为而治嘛!刘邦建立汉朝后,面对多年战乱造成的破败景象,他没有急于大搞各种建设,而是让老百姓自由发展。
就像家长对孩子,给予一定空间,他们反而能茁壮成长,这不就相当于放手让社会自我修复嘛!你说是不是很有智慧呀!2. 唐高祖李渊在位时也有无为而治的影子呢!他没有过多地去干预民间的经济活动,社会秩序慢慢稳定下来了。
这就好比一艘船在海上航行,船长只把控大方向,任由水手们发挥各自的本事,船不也能顺利前行嘛!3.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呀,那真的是无为而治发挥到了极致呀!他们轻徭薄赋,让百姓安心种地、搞生产。
这就跟园丁照料花园一样,给花儿足够的阳光和水分,它们自己就能绽放得无比美丽呀!百姓们不也创造出了一个繁荣的时代吗?4. 北宋初期其实也有无为而治的体现哦!统治者没有过度去约束商业的发展,结果商业一片繁荣。
这就好像打开了笼子让鸟儿飞翔,它们反而能找到更广阔的天空呀!多厉害呀!5. 明朝初期朱元璋之后的一段时间,也有那么点无为而治的味道呢!政府没有过多地去插手民间的琐事。
好比一场游戏,规则定好后让玩家们自由发挥,结果不也玩得很精彩嘛!6.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某些方面也是采用无为而治呢!他对民间的文化和学术有一定的包容。
这不就是像是一片森林,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让它们自由生长,最后不就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嘛!7. 历史上这些无为而治的例子呀,都说明了有时候不瞎折腾反而更好!统治者少点干预,社会反而能蓬勃发展!就像水流一样,不去强行阻挡,它自己就能找到合适的路径!无为而治,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呀!我觉得无为而治是一种很有智慧的治国理念,在合适的时机运用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无为而治产生的原因
![无为而治产生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9ae68be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13.png)
无为而治产生的原因无为而治是一种哲学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道家学说。
它强调不干预事物的自然发展,以达到最好的结果。
无为而治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政治、社会和个人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无为而治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无为而治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有关。
在古代中国,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人们的生活相对宁静。
这种稳定和宁静的背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影响。
中国古代人们崇尚自然、尊重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因此,无为而治的思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其次,无为而治的产生还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关。
在中国古代,政治权力主要由皇帝掌握,皇帝被认为是天命所归的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因此,政府官员往往会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尽量不干预民间事务,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这种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的结合,使得无为而治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无为而治的产生还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关。
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哲学学派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在这样的学派交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则倡导公平正义,反对战争和压迫。
这些不同的哲学思想相互融合,使得无为而治成为了一种综合性的思想体系。
最后,无为而治的产生还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有关。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谦逊、内敛和自省。
人们被教导要尊重他人,保持谦虚和低调。
这种文化传统对于无为而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无为而治强调不干预事物的自然发展,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强调谦逊和低调相契合。
因此,无为而治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无为而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它与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https://img.taocdn.com/s3/m/96b57105a6c30c2259019eaa.png)
浅析无为而治一、“无为”并非“不为”所谓“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和无能为力。
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有为而为之,是应出自事物之自然,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
不妄为。
第一,不要勉强为之。
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就有利于事物的发展,落后或超前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第二,不要不可为而为之。
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客观事物,这违背了客观规律。
因此,不管主观意愿如何,注定是会失败的。
第三,不要为所欲为。
下有为上无为。
无为而治者发挥下属的能动性,让下属自我管理。
第一,参与决策。
决策前让员工参与,错误容易发现与修正,也有利于创新。
决策过程让员工有参与感,结果让员工有成就感,决策之后让员工有认同感,这样的决策执行有群众基础,力量强,效率高,效果好。
第二,充分授权。
让下属承担责任,必须授予其对等的权力。
授权以后不要随便越权,才能充分发挥下属的潜能。
给下属注意越多,下属创新越少;指挥越多,下属积极性越低;包办越多,下属依赖性越强。
管理者不要怕失去权力,愿放权;管理者要信任下属,敢放权。
第三,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就是用目标激励原理,使员工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
目标管理重在结果,让员工对结果负责,给员工充分的过程构思与行动自由。
目标的制定要基于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不要强加给员工。
第四,启用人才。
管理者能识人用人,大才大用,人尽其才,才能无为而治。
二、“无为而治”与“文景盛世”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西汉初期,黄帝、老子的学术思想被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因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可以说这是黄老思想治国安邦的一次成功实践。
西汉处于长期战争之后,社会十分贫困。
刘邦及其功臣们都参加过秦末农民战争,亲眼看到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的伟大力量,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3c5be6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6c.png)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指通过放弃刻意干预和过度控制的方式,以自然的方式来调整和处理事物,实现和谐、平静和自然的状态。
这一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1.无为而治的哲学基础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是“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基。
道家认为,宇宙是由一个根本的本体——道,以及由道所衍生出的无数各异的存在组成的。
而无为而治的思想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道家看来,宇宙万物本身就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的秩序,这种规律和秩序是自发而非人为干预的。
因此,人们应当顺应自然,不去干预变化的过程,而是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之协调共生。
这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状态。
2.无为而治的实践指导在日常生活中,无为而治的思想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要放下那些过度刻意的追求和干预,不要过分地执着于权力、名利和物质财富。
相反,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以一种放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无为而治的思想告诉我们,物质的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相反,当我们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此时此地,倾听内心的声音,与自然和谐共处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无为而治的实践还能够帮助我们改善人际关系。
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往往会导致冲突和紧张。
而当我们学会放手,顺其自然地处理事物时,我们会变得更加灵活和包容,更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
3.无为而治的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无为而治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一种实用的生活方式。
在众多领域,都可以发现无为而治的影子。
在管理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自主管理的模式,鼓励员工自主发挥创造力和个人能力,而非过度干预和指挥。
这种模式的实践,使得员工更有动力,更有创造力,进而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在教育方面,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非单纯追求分数的高低。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https://img.taocdn.com/s3/m/f0e4451d14791711cd791707.png)
无为而治wú wéi ér zhì【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无为而治的管理艺术无为是人生观的至高境界,也是管理的最高层次。
师法自然、顺应客观的管理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相应的整体素质。
无为而治的实质是大有为而小无为、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而长远有为的一种企业管理与经营的策略。
一、无为并非不为顺应客观,无为而治,并非是让企业听天由命、任人摆布,而是在顺应客观的同时,主动地、策略地、乐观地、自觉地去驾驭企业在现实环境中所遇到的矛盾,并制定合理的方针、策略。
俗话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时候,人在许多场合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现,只要默默无言,就足以使对方慑服了。
就像诸葛亮布下空城计,看上去空空荡荡,反而给敌人一种受到包围的不祥预感,只得夹着尾巴溜走了。
“欲擒故纵”、“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其意思是遇事不慌,镇定自若,挥洒自如。
这是在个人为人处世和企业经营或谈判技巧中都可运用的高招,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无为而治”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大治和大发展。
“无为”表明的是管理者不必事必躬亲、巨细皆涉。
如果这样,管理者自身就会陷入细末琐事,而忽略了企业“大政方针”的筹划和把握;反之,员工的创造性也极大地受到抑制。
无为而治,顺道而为的意思
![无为而治,顺道而为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e2a7828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2.png)
《无为而治,顺道而为的意思》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无为而治,顺道而为”这两个有点难懂的词。
“无为而治”呢,不是说什么都不做哦,而是说不要刻意去做很多事情,要顺其自然。
比如说,有一个花园,花园里的花花草草自己会生长,如果我们总是去摆弄它们,可能反而长不好。
让它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这就是无为而治。
“顺道而为”就是顺着事情本来的规律去做。
就像水流一样,水会顺着河道流,不会乱流。
有一次,我养了一只小兔子。
我特别想让它快快长大,就给它吃很多很多的食物。
结果小兔子反而不舒服了。
后来妈妈告诉我,要让小兔子自然地吃东西,不要强迫它,这就是无为而治。
还有一个故事,有个小朋友想让小树苗快快长高,就每天用力把树苗往上拔,结果小树苗都死了。
如果他能顺道而为,让小树苗自己慢慢长大,就会有好结果啦。
小朋友们,这样能明白一点“无为而治,顺道而为”的意思吗?《无为而治,顺道而为的意思》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无为而治,顺道而为”。
有一天,我和爸爸去钓鱼。
我特别着急,一直乱动鱼竿,想快点钓到鱼。
可是爸爸说,要安静地等待,让鱼自己上钩,这就是无为而治。
还有啊,我们种了一些蔬菜。
一开始我天天去看,想让它们快点长大。
可是它们长得很慢。
后来爷爷说,只要按时浇水、施肥,剩下的就让蔬菜自己生长,这也是无为而治。
比如说小鸟学飞,小鸟妈妈不会强迫小鸟一下子就飞得很高,而是让小鸟自己慢慢练习,顺着小鸟成长的规律,这就是顺道而为。
小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呢?《无为而治,顺道而为的意思》小朋友们,咱们再来说说“无为而治,顺道而为”。
有一次,我们班组织跑步比赛。
有的同学太想跑快了,一开始就用尽全力,结果后面跑不动了。
其实如果能顺着自己的节奏跑,不刻意去争第一,可能会跑得更好,这就是顺道而为。
还有,我看到一只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它没有被人指挥,就是自由自在地飞,这也是一种无为而治。
就像我们学习,如果总是强迫自己学很多很多,可能会很累。
无为而治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治国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bd03584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f.png)
无为而治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是一种治国理念,强调政府不过多干预社会,让事物自然发展,以达到治理的目的。
这种理念源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其核心观点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干预,相信人民自身的智慧和能力,让他们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发展。
“无为而治”的理念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政府在治理过程中把握好度,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政府应该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制度保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秩序,但不过多干预经济和社会的具体运作。
这样可以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使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
此外,“无为而治”还强调领导者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示范作用。
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和引导人民。
同时,要注重法治建设,确保政府和人民都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事。
然而,“无为而治”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在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危机面前,政府可能需要及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
此外,“无为而治”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基础,如公民素质的提高、社会信任的建立等。
总的来说,“无为而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考虑的治国理念,但其具体实施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权衡和调整。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治理手段,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有为”和“无为”,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无为而治”教育管理思想的实践与思考
![“无为而治”教育管理思想的实践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515c4ca5901020206409cba.png)
“无为而治”教育管理思想的实践与思考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达到无为而治的思想境界,不只是管理理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无为而治”思想的管理实践。
一、“无为而治”思想老子曰:“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它蕴涵着三个概念:有为、无为、无不为。
1.“无为而治”思想的内涵“无为而治”是一种领导行为和管理效果的高超艺术,是管理行为中的超脱、适度、使众和感化。
“无为”不是“不为”,不是一无所为和无能为力,更不是妄为、随意而为、违道而为。
“无为”是从“无为”的态度去“有为”,对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有为而为之,应出自事物之自然,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
2.“无为而治”思想对学校管理的启迪老子主张行道不能违背规律,否则"有为"就是�D�D乱为、妄为。
老子的这种管理思想没有因二千多年的岁月而磨灭,反而经受住了千千万万实践的检验。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管理思想,赋予了传统无为而治思想新的时代内容,“自信有为,敢于无为”使之服务于现代学校管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由无为达到无不为,促进每个员工积极、主动、自觉地工作,逐步达到无为而治的思想境界。
二、学校“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实践学校之为在于培养人才,以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善用人的方法来培养集体主义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体现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达到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D�D“无为而治”。
1.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1)推进“依法治校”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管理理念。
无情决策,有情操作,“依法治校”强调的是纪律、秩序,“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文关怀、人本化管理。
在实际管理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很多两难问题。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https://img.taocdn.com/s3/m/145b0a33a5e9856a5612607d.png)
无为而治——读《老子》,学成语学习目标:1、学习与成语相关的故事,能结合故事说出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2、能背诵成语及《道德经》的经典句段,会做单元练习的第二题。
一、导入:孩子们,学过成语吗?那么你知道成语的来源吗?(生说成语,师分析点拨)点拨:成语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一是神话故事,二是寓言故事;三是历史故事;四是文人作品;五是外来文化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浓缩的文化。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读<老子>,学成语》这本书,从文人经典作品中学习成语。
一、出示成语,走进《老子》出示:《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或《老子》,全书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社会政治观。
共8l 章,5000 余言,分为卷上(前37章)、卷下(后44章),有人把两卷分别叫做《道经》和《德经》,这里统称为《道德经》。
二、学习成语,初读《老子》1、今天我们要学的成语是——无为而治。
(流程:师板书课题,学生手书空,然后齐读两遍)2、无为而治选自《道德经》第三章,(1)出示: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三章(2)生自读,教师正音并指出停顿:为无为,则/无不治。
试背句子。
(3)那么什么是无为而治呢?学习成语必须要追寻它的起源,出示成语意思:无为而治: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来指有智慧和才干的人,用“无所作为”的思想来做事,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即以德化民。
提问学生读,齐读后引导:尧的主张到底是什么?下面我们通过两个故事进一步学习。
三、增量阅读,了解《老子》1、自读《两袖清风》和《马云的用人哲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何感悟?2、说一说于谦和马云的无为而治体现在哪里?他们的做法最终有什么作用?(提示:边读边给不认识的字做标记,同桌或前后桌交流不会读的字,标在书上)引导1:他顺应民心,不搞乱摊乱派、乱修乱建,最终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老百姓的拥戴。
这种治理是无为而治中的一类,即爱民之治,(板书)也就是成语溯源中所说的,再次出示成语溯源,学生读。
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解析
![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13775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10.png)
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提出的无为而治的理念是其重要的思想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进行解析,探讨其内涵和实践意义。
一、无为而治的内涵庄子的无为而治可以理解为不做无谓的干涉和干预,让自然的力量自行运行,达到有序的状态。
这种理念与现代管理学中的“自组织”理论有相似之处。
庄子认为,世界是一个自然的有机整体,万物自有其道,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涉或强行改变。
他认为,人类的干预往往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导致混乱和不和谐。
庄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指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无为的心态。
他认为,人类应当以宽容、柔和的心态面对世界,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和权力。
只有心态平和、无为而治,才能真正达到和谐的状态。
二、无为而治的实践意义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无为而治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环境。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告诉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不要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无为而治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往往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告诉我们,应当以宽容、柔和的心态对待他人,不要过度争斗和攀比。
只有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无为而治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身发展。
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名利和功利,为了成功不惜付出一切。
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告诉我们,应当放下功利心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只有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幸福与满足。
三、无为而治的启示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当学会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规律。
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当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我们应当学会尊重他人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分析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52c02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f.png)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分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他的无为而治思想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本文将从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的内涵、特点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无为而治思想的内涵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是他对政治和社会治理的一种独特理念。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而不是通过人为的干预来达到治理的目的。
无为而治并不是指完全不做事,而是指不操之过急,不以人的意志为中心,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和道义。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按照自己的本性而行动,不违背自己的天性,才能达到真正的治理。
二、无为而治思想的特点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1. 非强制性:庄子认为,治理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通过强制和压迫来实现。
他强调,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违背自己的本性。
2. 趋利避害:庄子主张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同时也应该避免过度追求利益而导致的伤害和破坏。
他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被外界的诱惑和欲望所困扰。
3. 尊重自然:庄子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和秩序。
他强调,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是逆其道而行。
三、无为而治思想的意义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1. 强调自由与宽容: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宽容。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
他主张个体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被外界的诱惑和欲望所困扰。
2. 倡导和谐共生: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和秩序,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他主张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的变化,而不是逆其道而行。
3. 提倡自然主义: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倡导自然主义。
他认为,人们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而行动,不违背自己的天性,才能达到真正的治理。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同时也应该避免过度追求利益而导致的伤害和破坏。
无为而治的治的意思
![无为而治的治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2a1eb3b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5.png)
无为而治的治的意思
“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源于道家思想。
这一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不过度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在这个概念中,“无为”并不是指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强行干预、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方式;“治”则是指治理、管理的意思。
那么,“无为而治”中的“治”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治”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管理”或“治理”。
在古代,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君主对国家的管理和统治。
然而,在“无为而治”的哲学中,这种管理和统治并不是通过强制和暴力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来达到的。
因此,“治”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顺应自然的管理方式。
其次,“治”还可以理解为“使……得到治理”或“使……变得有序”。
在“无为而治”的哲学中,这种治理不是通过人为的强制和干预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顺应自然、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来达到的。
因此,“治”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自然、和谐、有序的状态。
最后,“治”在“无为而治”中还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这种哲学中,人们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种顺应自然的行为方式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有助于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因此,“治”在这里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过程。
综上所述,“无为而治”中的“治”具有多重含义,包括管理、使……得到治理、使……变得有序以及自我实现等。
这一概念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重要性,主张通过非干预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及个人的自我成长与完善。
成语无为而治的历史故事
![成语无为而治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f73431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cb.png)
成语⽆为⽽治的历史故事 ⽆为⽽治是⽼⼦对君王的告诫,指不与民争,不做任何的改变。
后来⽤于泛指以德治民。
成语主要源⾃《吕⽒春秋》和《论语》)记载的历史故事,⼩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为⽽治的历史故事 由于舜品德⾼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9年后失败了,舜就派鲧的⼉⼦禹去治⽔。
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
舜和尧⼀样,对⽼百姓很宽厚,多采⽤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罪的⼈,让穿上赫⾊⾐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只许穿没有领⼦的布⾐。
为了让⽼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乐。
有⼈担⼼夔⼀个⼈不能担当重任,舜说:“⾳乐之本,贵在能和。
像夔这样精通⾳律的⼈,⼀个就⾜够了。
”夔果然出⾊地完成了任务。
孔⼦赞叹道:“⽆为⽽治,说的正是舜啊!他⾃⼰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已。
” “⽆为⽽治”指⾃⼰⽆所作为⽽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吕⽒春秋》和《论语》) ⽆为⽽治的成语解释⽆为⽽治拼⾳:wú wéi ér zhì简拼:wwez近义词:反义词:⽤法:解释:⽆为:⽆所作为;治:治理。
⾃⼰⽆所作为⽽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相关成语推荐:⽆所作为⽆所作为拼⾳:wú suǒ zuò wéi简拼:wszw近义词:⽆所事事、听天由命反义词:有所作为、知难⽽退⽤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解释:作为:作出成绩。
没有做出任何成绩。
指⼯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出处:宋·朱熹《朱⼦语类》:“然黄帝亦曾⽤兵战⽃,亦不是全然⽆所作为也。
”例⼦:停⽌的论点,悲观的论点,~和骄傲⾃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作文素材]无为而治的历史典故
![[作文素材]无为而治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2827cc0192e45361166f58d.png)
[作文素材]无为而治的历史典故无为而治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由于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
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
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
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无为而治”指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
【拓展延伸:适用范围】治理国家无为而治本来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治国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
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企业管理无为而治用在企业管理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从琐事中跳出来,主要抓好企业发展战略和识人用人的工作,至于具体的研发、技术、生产、销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员工和下属来做。
高层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为,而在小事上则有所不为,就必须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才能达到“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的管理目的。
教育领域无为而治用在教育领域,要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他会从这些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必要条件,并做必要的辅助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为而治,塑造班魂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只是为了把学生管住,让学生遵守纪律,不为班上扣分就万事大吉。
近五年来,工作任务加重,要教两个班的语文,还有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
如果按照原来那种靠“蹲教室、盯学生”的老办法来管理班级,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精力也明显不济。
紧张的形势逼迫我研究班级管理,研究的范围也从研究管理方法向研究管理思想提升。
我本不是一个“太爱做事的懒人”,也不是一个“工作仔细的精细人”,于是我老想着用“不管”来代替“勤管”。
一个偶尔的机会,我读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于是,天真的我就想把这种思想用于自己的班级管理。
第一、“无为而治”班级管理理念的提出。
为了给孩子们进行关于老子的讲座,我学习了一些老子的言论及其思想。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开始更深入地学习老子的“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无为而治”管理思想本质的探究。
其实,无为而治就是一种管理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
后来的实践者对无为思想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要做到无为而治一是顺从天地自然之道,尊重历史规律,不妄为,不恣意行事,不用过多的法令条规强制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是“无不为”,即在尊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更高境界的无所不为、大为,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进入自由的境界。
在西方社会,“自由主义教育”基本理念是:放手让孩子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对学生的要求和指导越少,他们的想象力就越丰富、创造力也就越高。
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惑,当然是这种思想走上极端之后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教育依然盛行的中国,孩子的思维和发展受到了多种制约与限制,想像力与创造力不能充分地得到发挥,理所当然应该向“自由主义教育”倾斜了。
于是,我把两种思想结合起来,想到班主任的班级管理。
“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不就是彻底解放孩子的人性吗?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是遵循自然规律,尽量减少对管理对象的直接干预,让社会自由发展进步。
孩子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有密切的关系,班主任的管理思想直接决定着孩子们的思维方式。
我是一个长期代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孩子们通过三到四年的学习与训练,学习和行为习惯基本养成,让班主任“松手”成为可能。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教是为了不教”,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管是为了不管”。
2、“无为而治”运用于班级管理可行性。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班主任就是这个社会的最高管理者。
在班级的管理中,班主任也可以有这种思想:我可以不干任何事,那是因为孩子们把任何事都做得很好;我静下心来,做一个研究学问的人,孩子们自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我不去做管理班上的一些琐碎的事,孩子们就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我是一个胸怀宽阔的人,孩子们也能在我的影响下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做到这些,班主任工作就会达到一个境界。
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告诉我,要达到这种境界并非易事,有很长的路要走,有许多的困难要克服,有许多从未遇到的问题要研究解决。
当我阅读了一些书籍之后,觉得要把这条路走通、走好,首先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定位问题。
原来的管理方法就是依靠制度进行严管,违犯了制度理应受到惩罚。
在“无为而治”管理思想中,法律制度应该尽量被淡化。
在后来的班级管理中,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管理制度其实就是人为的给孩子们限定的一个活动准则,管理者制订制度的指导思想不再是给孩子们划定活动范围,而是尽可能的给孩子们拓展活动范围。
这种范围的最高界限就是“人性的真善美”。
二是要解决孩子的约束力问题。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孩子不仅是自然的的,更是社会的人,他们的行为理应受到某些约束。
原先是靠制度约束孩子,现在用什么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让他们行为不至于超越不应该超越的界线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这种约束就是孩子们的自我约束力。
靠什么来实现孩子的自我约束,靠的是班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就是“班级之魂”。
“班魂”包括班级制度以外的许多东西:班级情感、班级文化、班级个性、班级信念、班级追求、班级目标……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主宰者。
在一所学校,往往孩子们最害怕的是班主任。
孩子们在教室里吵吵闹闹,只要班主任在教室门口一站,马是鸦雀无声。
于是,就诞生了许多“优秀班主任”。
他们是世界上最威严的使者,班上的孩子温顺的像一只只小绵羊,学生纪律在全校绝对是最好的。
要做一个“无为而治”的班主任,我觉得应该有退居幕后的情怀。
把孩子们推到第一线,让孩子们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
当然,也有些班主任退而不休,班干部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还是班主任的翻版,只不过由“小班主任”出头露面而已。
要真正把孩子放在第一线,就是要按孩子的思维方向处理班级事务。
也许孩子们在处理班务时,会出现很多失误。
失误了怕什么,失误了重新再来。
特别是在许多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天衣无缝,他们在追求班主任预设的无限完美。
宁可让孩子们创造缺憾,也不强制推行老师的完美;学生是班级的主人,而不是班主任手里的道具。
失去纪律制约的班级,要形成活力,更需要文化的熏陶、情感的凝聚、个性的发展。
班主任理所当然地成为班级文化的开拓者、孩子们情感的寄托者、个性发展的呵护者、班级愿景的创设者、合谐氛围的营造者。
也就是一个“班级之魂”的塑造者,让“班魂”这种神奇的力量演奏出美妙的音符。
第二、“塑造班魂”班级管理策略的制订。
我总想为孩子们做点儿什么,让他们在无形中感受到老师对于他们寄予了多么深厚的情感,寄托了多么美好的希望。
这样,孩子们就会自觉地完成人生真善美性格的自我修炼。
因此,我也改变了一些原来“唠叨”的内容,比如:原先总是说某某人不遵守纪律,被学校扣分了,为班上摸黑了;现在,总是说老师今天遇到了一件什么事,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有哪些可取之处,还有哪些遗憾。
这种谈话有取得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效果是持久的。
几年之后,我开始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以及这种思路所折射的理念。
1、“班级之魂”的意义与作用。
我送过好几届小学毕业班,每带一个班,开始总是不如人意。
孩子们在班级管理、学习工作、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都不如别的班好。
半年或者一年过后,班上的孩子渐渐有了起色,每个任课老师都说我班上的孩子都一股“灵气”。
我想,这股“灵气”就是“班级之魂”在孩子身上的具体表现。
也许因为我是语文老师的原因,我班上的孩子所具有的“灵性”大都与语文有关。
前些日子,一个九年级的女孩儿,打电话告诉我,她准备写一本书。
给我的第一反应是,她依旧爱着文学。
后来,她给我说穿了,是我让她爱上了文学,让她有了“文气”。
我是她五年级时的班主任,仔细回忆,不是我以语文教师的角色让她爱上文学的,而是我以班主任的角色让她爱上文学的。
那时,她爷爷是学校“最难缠”的家长,老是找校长告状,让原来的班主任老师大为恼火。
在她十岁生日那天,我带着几个孩子到她家去祝贺,并且在生日宴会上发表了热情的演讲。
她被感动了,她的家长也被感动了。
后来,不仅家长没有找过校长,连她也成了全班最优秀的孩子,并且爱上了写作。
几年之后,在某一天,读九年级的她告诉我,她要出一本书。
再后来,又发生过许多这样的故事。
几年下来,看着班上的孩子一个个孩子在我的影响下成长变化,自己也有了很深的感悟。
这种影响的意义是深远的,但工作的时间是长久的。
如果用原先的办法,只要用一个铁订的纪律,把一两个犯错的孩子严惩一下,就可以起到“杀鸡吓猴”的效果,让一班孩子在一周之内听话起来。
但这样做的效果不会长久,因为孩子们处在一种被限制的角色,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不断地挑战这种限制。
一但班主任的威严被突破,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要把“班魂”的植入每个孩子的心灵,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要根据孩子个性的不同,制订多种教育方案。
并且有些孩子的教育方案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根据孩子发展的需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进行教育。
班主任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教育的机会也是稍纵即逝的,必须用细腻的心灵捕捉一切有利的时机。
2、班主任性格的深远影响。
一个班,我带了两到三年,孩子们的个性越来越像我。
我是一个处事低调的人,我信奉一个原则:做任何事,不需要太招摇,默默地去做,为提升自己,为幸福他人。
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研究学问。
研究学问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素养,不需要向他人显耀。
”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在别的班常出现的问题,我却迎刃而解,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
“评估争先的指标不够用”、“出头露面的机会太少”、“人人都想当干部”这些问题,在我的班都没有了,孩子们都仿佛与世无争了。
孩子们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做学习看重的是学习内容,而在“评先”面前退避三舍,每次评先时都要做好多工作;在学校活动中,孩子们看重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对于活动的名次却淡然处之;明显的感觉孩子们各方面能力达到了一个高度,外在的表现虽然也有让有感到欣慰的地方,但与他们的内涵有相当的距离。
前届毕业的603班,我带了两年。
在前一年半的时间里,学习、体育、活动等诸多方面,他们似乎没有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我的内心总有一个信念:这班孩子能创造奇迹。
果不其然,在六年级的下学期,孩子们在各方面的表现让人惊奇。
除了在学习上各科成绩领先以外,在体育运动会上也有出色的表现。
前三届运动会中居后的孩子们,在最后一届运动会上,“分数册倒过来了”,取得了第一名。
有一个孩子说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那三届运动会,他们都是抱着玩玩的心理,没有任何竞争的意识;最后一届运动会,他们真的“拼了”!班主任的个性,孩子们不会去刻意地去概括总结,却反应在处理班务的各项工作中。
在短时间内,孩子们不会爱到太多的影响,时间长了,孩子们的对事情的看法,处理事务的思绪和方法,就会不自觉地受到班主任老师的影响。
在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在对待犯错误的孩子,班主任的工作作风,甚至个性特征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比如,我常常在想,犯过错误的孩子,只要认识错误就行了,适当的惩罚也是必须的,但千万不要把孩子“逼上绝路”。
如果一个班主任老师每次都把孩子“逼上绝路”,那么孩子们在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时,在对待老师的时候,同样也会不自觉地把他人“逼上绝路”。
甚至一些小矛盾,还会酿成大的灾难。
3、“塑造班魂”的主要策略。
什么是“班魂”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我们应该塑造一个怎样的班魂呢?近年来,整个社会都是浮躁的,学校教育也深受其害。
孩子们本来应该静静的坐在教室里,研究学问。
可是,浮躁怎能孩子静下心来呢!根据这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在班上提出,要塑造一个“静静的教室”,在这间教室里学习,不但要“静行”,更要“静心”。
我和孩子们一起制订了“静静的教室”的一些理念,比如:我们的行动是“仰望星空,目标静藏于心;脚踏实地,旅程静走于行”、我们的性格是“心静如水,脑动如风,少说多做”、我们的信念是“如果认为自己很弱小,我们就成为弱小;如果认为自己很伟大,我们就变成伟大!”如何才能做到“静”,主要做三个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