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心理学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道德和身体发展五个方面,分别阐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认知发展1.1 知觉和注意力:小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渐成熟,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外界事物,并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1.2 记忆和思维:小学生的记忆能力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记住学习内容,并开始进行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
1.3 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量,善于摹仿和创作。
二、情感发展2.1 自我认同:小学生开始明确自己的身份,逐渐形成自我认同感,对自己的能力和特点有更深刻的认识。
2.2 情绪管理:小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应对挫折和压力。
2.3 同理心和情感表达:小学生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理解他人的情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社交发展3.1 同伴关系:小学生开始与同龄人建立起密切的友谊关系,学会合作、分享和互助,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2 社会规范:小学生逐渐接受和理解社会规范,懂得遵守规则和礼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3 沟通技巧:小学生开始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并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四、道德发展4.1 道德观念:小学生开始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能够区分善恶和公正不公,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4.2 道德判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渐发展,能够分辨对错和做出正确的道德决策。
4.3 道德行为:小学生开始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积极参预公益活动。
五、身体发展5.1 生长发育:小学生的身体逐渐发育成熟,身高和体重稳步增长,运动能力和协调性逐渐提高。
5.2 运动需求:小学生对于运动的需求增加,需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5.3 身体意识:小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学会照应自己的身体,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
可见,“这个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有一定的伸缩 性,是可以变化的。以辩证的,发展的或“动态” 的观点加以分析,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或挪后, 可以加快或延缓。
3、小学儿童思维“过渡” 的不平衡性
(1)不同思维主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不同思维对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的不平衡 性。 小学教学实验中发现的这种不平衡性。同样标准和要求: 算术教材的学习,有的学生已达到了较高的概括水平, 而在语文、历史教材的学习中,学生仍旧停留在比较 具体的形象水平。 小学儿童的思维研究发现的这种不平衡性。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儿童的学习内部动机可分为四类:
(1) 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
和奖励而学习; (2) 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 光而学习; (3)为了个人的前途而学习; (4)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
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
视知觉学习障碍的行为表现
精细动作差,不善于 手工和美术 仿绘能力差 动作不协调 视觉追踪能力落后 写字经常将左右偏旁 颠倒 经常将数字写反
经常将加号看成是 减号 忘记计算中进位, 竖式计算困难 写字慢,需要看一 下,写一下 经常搞混形近字 经常漏题
诊断与训练
一般通过视动统合测验来确定 儿童易从事的活动有: 练习画画儿、剪纸、手工等精细动作 练习篮球、羽毛球、乒乓球 练习视觉记忆 练习眼动
有些学习障碍儿童是由于行为问题所造成, 而有些学习障碍儿童却由于学习障碍而表现 出一定的行为问题。
第二节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第三节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自我概念的相关其他因素
• 再婚家庭 • 同伴关系 • 学习不良儿童(自我调节能力总体差,自 我意识发展,女生好于男生)
自我评价发展特点
以前 顺从 笼统的评价 内心品质初步有 具体,外显的 稳定性初步有 后来 有独立性,减轻依赖,独 立能力发展 个别方面或者多个方面 抽象性的,内心品质描述 抽象的,内心的 稳定性加强
小学儿童社会认知发展趋势
• 外部特征注意到内部特征 • 看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看问题多方面,维 度 • 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 从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到对他人利益和长远 利益 • 弥散性,间断性想法到系统有组织综合性 思想
儿童社会性的分类
• 角色采择技能(儿童采取他人观点来理解 他人思想感情的一种认知技能,采择技能 的5个阶段,张文新和林崇德关于幼儿园社 会性研究) • 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他人认识,他人行 为归因,儿童友谊,儿童权威关系)
• 总的变:对父母安全性恋减少,但是仍然 恋母超过恋父,对父母的信赖降低 • 主要的表现:父母和儿童交往时间变化 (时间减少,注意儿童的时间也减少); 父母与儿童处理的问题变化(以前是孩子 气,打架,现在是做家务,儿童学习,友 谊,个体交往等);儿童与父母冲突减少
亲子关系变化(二)
• 在纪律和控制中,父母认为比学前期儿童 容易控制 • 父母对儿童控制力的变化: • 6岁前大部分决定父母做; (6·12)岁父母有3个责任:监督与引导儿童, 与儿童交流,加强儿童自我监督和何时寻 求父母指导 12岁以后大部分决定自己做
小学儿童的师生关系(综述)
• 师生关系比较:与幼儿园相比,要求更严, 引导学习,监督行为,与初中比教师权威 性强,体贴细致 • 师生关系三特点:亲密性,反应性,冲突 性 • 小学生的年纪,性别学业表现影响师生关 系,女生师生关系比男的积极,成绩好的 比差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刚刚开始是崇拜 和敬畏,后来三年级以后独立性和评价能 力发展起来,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 • 教师评价对于儿童的影响:对喜欢的老师 积极的反应,重视其评价,不喜欢的则反 之 • 教师期望:著名的罗森塔尔的教师期望实 验,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童年期是指个体6、7岁到12、13岁的阶段,也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案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详尽运算性,是从详尽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
与此同时,留意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促进社会化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
成人与儿童简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简易融洽,言与行、动机与行为比较一致,个性、社会性和品德易于培养。
⑷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⑸记忆策略的运用: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过渡阶段,大凡为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安定发展。
小学儿童采用的几种主要策略包括:①复述(背诵);②组织:包括归类和系列化。
③精致加工策略。
2、概括能力和概念的发展⑴概括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地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
小学儿童时期,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
②第二阶段: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1、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①学校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②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如:读、写、算等)。
③利于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③第三阶段: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⑵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表现为概念的逐步深刻化、丰富化、系统化。
2、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⑴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儿童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详尽,其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
《发展心理学》课程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6、7-12、13岁儿童处 在小学学习的时期。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 还具有明显的幼儿心理特 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 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 渐进入青春发育期,这个 时期被称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 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 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 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小学儿童数学概括能力的五个等级
Ⅰ级:直观概括水平。儿童依靠实物、教具或配合掰手指头 来掌握10以内的数概念,离开直观,运算就中断或发生困难。 Ⅱ级: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儿童进入了“整数命题运 算”,掌握一定整数的实际意义、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 Ⅲ级: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处于从具体形象概括向抽 象概括发展的过程中,这阶段由于儿童的数表象的丰富与数 的实际意义的扩大形成了数概括的新特点 Ⅳ级: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即初步代数的概括 运算水平。 Ⅴ级: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儿童根据假设进行概括,完 全抛开算术框图进行运算。只有极少数小学儿童能达到这一 水平。
(二) 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 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儿童在这种特殊 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责任感受和义务感,在完成学习任务 的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2.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 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 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在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中, 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都明显地发展起来,其思维活动 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3.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中,儿 童发展了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了合作、互 助的集体精神,掌握了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了各 种良好的品德。
5第五章 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答案
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一、名词解释1.个性2.气质3.性格4.能力5.自我意识6.社会性7.同伴团体8.友谊9.亲社会行为10.社会技能11.性别角色二、填空题1.中小学生阶段正处于个体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
2.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个性特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个性特征根据其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制约性。
3.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子系统,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4.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并由反应的外部特质表现出来。
5.气质的类型主要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6.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根据人知觉方式的不同把性格分为场独立型、场依存型两种类型。
7.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把特质作为个性的基本单位,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个性两类。
8.学生性格发展受到他们已有的个性特点的影响,同一种教育措施,会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有不同的效果。
19.能力是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的人的能力。
10.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及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11.自我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2.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以下特点跨时间和跨情境。
13.荣格把性格类型划分为内倾型—外倾型。
14.优势心理机能说的提出者是培因李伯特。
15.根据人类文化的形式区分性格的是斯普兰格。
16.德国心理学家克瑞其米尔提出了体型气质说。
17.强、不平衡的神经类型对应于胆汁质气质类型。
18.强、平衡、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于多血质气质类型。
19.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于粘液质气质类型。
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关
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关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也是人格形成和价值观念建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会经历许多重要的变化和转变。
首先,小学生在心理发展上会逐渐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
而在小学阶段,孩子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能够更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他们也开始注意到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逐渐形成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其次,小学生的社交能力也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主要是通过玩耍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而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学习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分享,逐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们也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学会互相尊重和关心他人。
此外,小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也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提升。
孩子们在小学阶段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他们开始学会面对各种情绪,包括兴奋、愤怒、悲伤等,并学会适当地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他们也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渐具备应对生活中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另外,小学阶段也是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逐渐意识到对错和公平的概念,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
他们开始学会区分好与坏,正义与不正义,并逐渐形成对于公平、友善和诚实等价值观念的追求。
同时,他们也开始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并对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产生强烈的责备感。
在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提供良好的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该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学习和社交环境,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总之,小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会逐渐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经历着许多重要的变化。
从认知、情感、社会到道德发展,都对孩子整个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这个阶段是孩子逐渐独立、自我意识逐渐丰富的时期,教育者需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以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1.感知与觉察–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形成更加复杂的感知和觉察能力,比如对颜色、形状的敏感性增强。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感知能力更加精细,能够辨别更加微小的差异,并且开始建立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型。
2.认知结构和发展–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建立起一些基本的认知结构,比如时间观念、空间观念等。
–小学生时期,这些认知结构逐渐加深、扩展,开始形成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思维模式逐渐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小学生的情感发展1.情绪管理–小学生的情绪切换速度较快,他们可能会更加容易情绪激动或沮丧。
–教育者在教育中需要给予孩子情感的关怀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波动,建立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
2.社交关系–孩子在小学生阶段逐渐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观点,社交关系也更加复杂。
–教育者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分享和互助的价值观。
四、小学生的社会发展1.社会角色认知–在小学时期,孩子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些社会角色,并促进他们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中。
2.社会道德意识–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主要在家庭中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
–到了小学阶段,学校和社会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产生更大的影响,教育者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五、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1.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教会他们积极应对情绪波动,建立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
2.认知教育–鼓励学生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
3.社交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会他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差异,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发展心理学》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 六、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
的内容
• 七、简述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 二、小学儿童的同伴关系
• 同伴:
• 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 同伴关系:
• 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 在某种共同活动中
•
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
• 同伴接纳
• 友谊关系
一 小学生的同伴接纳
一、同伴提名 peer nomination • “说出您喜欢的三个同学” • 或“说出您不愿意跟它/他玩的三个同学”
• 一 遗传与与攻击性---耐心和自我克制 二 塑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 一 不要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让步 二 孩子反抗时 不要让自己的高压方式升级 三 冷处理的方法
• 四 监控孩子那些表现不好的行为
•
建立一套分数体系
• 五 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孩子表现
•
出的亲善行为予以鼓励
• 三 控制儿童攻击性的方法 一 消除攻击性的奖励物
❖ 两难故事法
二 小学生社会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水平
• 0阶段:自我中心的观点或无差别的观点 三-六岁 • 一阶段: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 六-八岁 • 一一阶段:自我反省的角色采择 八-一0岁 • 一一一阶段:相互角色采择 一0-一二岁 • 一V阶段: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采择 一二-一五岁
•
小学儿童处于第一-三种水平 原因 一是儿童的认知成熟程度不同 二是儿童和成人以及同伴的交往经验不足
• 二 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
•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它人或某一事件
•
为
• 一、亲社会行为
• 即准备帮助它人或采取
• 有益于它人的行为
儿童心理学的定义
儿童心理学的定义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科学,它主要关注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行为和个性发展等方面。
儿童心理学的目的是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为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和心理支持,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认知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在儿童的早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逐渐通过感知、观察和实验来认识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的能力,能够进行推理和问题解决。
二、儿童情感发展儿童情感发展是儿童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儿童在情感上的发展与他们的社会环境和亲子关系密切相关。
在早期,儿童主要通过亲子关系中的亲密互动来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发展出自我意识和个体差异,他们的情绪表达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三、儿童社会行为发展儿童社会行为发展是儿童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儿童在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学习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同时,他们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
四、儿童个性发展儿童个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轨迹。
儿童的个性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自我意识、自尊和自信的建立,以及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形成。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儿童教育和心理健康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实践指南。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理解和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提供适宜的教育和环境,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认知、情感、社会行为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科学。
通过研究儿童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学为儿童提供了合适的教育和心理支持,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儿童教育和心理健康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还在不断发展和成长中,会随着时间逐渐显小学儿童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意见,展现出较强的社交意识。
2
合作能力
小学儿童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收获和乐趣。
3
归属感
小学儿童开始培养自己的群体归属感,与同伴建立起亲密的友情关系。
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同伴关系 会对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产 生影响。
同伴因素
与同伴的交往和群体环境对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促进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方 法
1 积极鼓励
肯定小学儿童的个性 特点,鼓励他们积极 参与社交活动。
2 提供支持
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 导,帮助小学儿童克 服困难,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
结论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的 教育措施和有效的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 性的健康发展。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相互关系
自尊与人际关系
个性发展对小学儿童的自尊和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互相作用。
集体与个体
社会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小学儿童的个性发展产生影响,相互交织。
独立性与协作性
个性特点和社会技能在小学生活中相互关联,共同促进成长。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对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起到至 关重要的作用。
3 培养合作意识
开展团体活动,培养 小学儿童的合作意识 和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
个人发展
个性与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有助于
人际关系
2
小学儿童全面发展,提高自我认 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儿童发展心理学(三)
儿童发展心理学(三)第三篇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第一节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一、情绪的组成成分1、情境2、身体状态3、情绪表现4、情绪体验二、婴幼儿的情绪1、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和怕。
2、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3、婴儿的微笑婴儿的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4、婴儿的害怕。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一、学习理论二、知觉再认理论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是指对人类和恋人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
第三节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一、害怕的发展1、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
影响怯生的因素: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抚养者的多少;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婴儿接受的刺激。
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二、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1、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有些心理学家主张,为了可靠起见,与其采用对抗性条件作用的方式,不如让儿童简单地去适应害怕的对象为好。
2、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3、模特塑造法4、认知疗法通过认识和改变不适当的思想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情绪的目的,是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
三、害怕的预防四、儿童期的一些情绪障碍1、沮丧2、社会退缩3、焦虑反应4、青少年抑郁症两种表现;一是缺乏感情,有一种空虚感;二是以长期、反复体验挫折为基础的抑郁,很难消除。
第四节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一、道德感的发展1、直觉的情感体验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儿童的道德感是从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情绪表现逐渐转化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到的道德体验。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发展出独特的个性特点,并学会适应社会环境。
他们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并与他人建立关系。
这种发展在认知和情感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个性发展方面,小学儿童经历了许多的变化。
他们开始展现出不同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喜欢特定的活动或优先选择某些类型的任务。
他们也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并开始根据这些价值观和信念行动。
此外,社交性的发展也是小学儿童的重要任务之一。
他们开始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发展出与他人相处的技巧。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他们也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并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个性特点可以影响一个人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例如,一个外向的孩子可能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而一个内向的孩子可能更倾向于独立行动。
同时,社会性的技能也可以影响个性的发展。
通过与他人互动,孩子们可以学会适应他人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对自己的个性进行调整。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对小学儿童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发展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它们还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沟通技巧。
通过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孩子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尽管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小学阶段是重要的,但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孩子可能更早地展现出成熟的个性和社会性特点,而其他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支持。
教育家和家长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通过发展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建立良好的社交技能,孩子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家和家长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10心理学 第十章 社会性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一、概述1、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的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2、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1)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2)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3)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4)亲社会行为的发展(5)攻击性行为的发展3、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1、亲子关系(1)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①出生至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的阶段。
在此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
②3~ 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
这时期婴儿对母亲和他门门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即”认生”的出现。
③0.5~ 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婴儿从六七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
(2)依恋的类型:回避性;安全型;反抗型(3)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①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②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4)良好依恋的形成①注意“母性敏感期”的母子接触②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儿童的长期分离③父母对儿童发出的信号要做出反应,并与儿童之间要保持身体接触(5)亲子关系的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6)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①家庭结构②父母的婚姻关系、教养方式和自身素质③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7)亲子交往的引导:①家长必须了解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②父母应该了解亲子交往的技巧。
第七章 童年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小学儿童一般特点和主导活动⏹第二节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第三节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根据两段视频,比较幼儿与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增长?⏹减少?⏹不变?第一节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脑的发育年龄脑重(克) 占成人脑重%出生390 25%9月660 50%左右2.5—3岁900—1011 75%左右6、7岁1280 90%左右12岁1400—1500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学习1、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小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学习的社会性要求教学的要求学校群体生活的要求⏹成功学习的两个条件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2、学习障碍⏹什么是学习障碍?❑当儿童的潜在能力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较大不一致时,则这个儿童可能具有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的基本特征差异性:实际行为与所期望的行为之间差异显著缺陷性/集中性:特殊的行动障碍,在很多方面能学得很好,但却不能做其他儿童容易做的事/缺陷集中在包括了语言或算数的基本心理过程中,学习、思考、阅读、写作、拼写、算术等 排除性: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的心理发育迟缓引起的,也不是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学习障碍举例:ADHD⏹美国精神病协会DMS Ⅲ(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的标准(1980)注意力缺失(核心症状)冲动性高度活动性注意力缺失⏹常常不能善始善终⏹常常看起来听不进去⏹容易分心⏹做作业或进行需要长时间投入的活动时,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坚持一项游戏性的活动冲动性⏹常常不经过思考就动手⏹活动间转换过于频繁⏹难以有组织地活动(不是因为智力问题)⏹需要大量的监督⏹在游戏或小组活动中,不能耐心地按次序等着轮到自己高度活动性⏹没完没了地跑来跑去或上下攀爬⏹难以安静地坐或总是坐立不安⏹难以在座位上待着⏹睡眠时过度地辗转反侧⏹总是动个不停,身上好象安了“马达”导致学习障碍的原因⏹出生前后轻度脑功能损伤⏹遗传(感统失调)⏹生物说假说⏹心理与环境假说第二节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一、信息加工理论对认知发展的解释⏹二、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三、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解释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有哪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观点⏹理论论(各种朴素理论的集合)⏹信息加工理论⏹…⏹一、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观点)⏹二、信息加工理论对认知发展的解释❑1.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2.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3.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一、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几年里,儿童运用逻辑思维于具体问题的能力获得发展。
儿童心理学入门知识儿童发展和教育
儿童心理学入门知识儿童发展和教育儿童心理学入门知识──儿童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发展的科学领域。
从孩子出生开始,他们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会不断受到环境的影响,并逐渐塑造成独特的个性和特质。
本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关键要素。
一、儿童心理学基本概念1. 儿童认知发展: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指他们对于世界的感知、理解和思考的过程。
从婴儿期开始,孩子通过感官经验、观察和模仿等方式不断增加对事物的认知。
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2. 儿童情感发展:情感是人类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情感表达。
儿童的情感发展关系到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
从婴儿开始,孩子通过与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的互动来建立情感联系,并逐渐发展出对他人的情感理解和同情心。
3. 儿童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指的是儿童在社交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在幼儿园和学校等环境中,孩子学会与同伴相处、分享和合作,同时也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二、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1. 婴儿期(0-2岁):在这个阶段,婴儿通过感知和动作来与环境进行互动。
他们开始通过触摸、听觉和视觉等感官方式来探索世界,并逐渐建立起与父母的情感联系。
2. 幼儿期(2-6岁):在幼儿期,孩子的语言和运动技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逐渐理解社会规则和行为准则。
3. 儿童期(6-12岁):儿童期是孩子的学习和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
他们开始进入学校,学习阅读、写作和数学等基本技能。
同时,他们也开始与同伴建立深层次的友情,并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三、儿童教育的重要原则1. 爱与关怀:教育者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有助于儿童树立自信、积极参与学习。
2. 尊重与自主:教育者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能力,帮助他们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 (4)12岁以后,青春期的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更为突出。
• (5)青春期早期,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发展受认知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经 济地位、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情景再现
• 最近,五年级一班班上经常有女生因为同伴交往而闹矛。
四、小学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 儿童在性别定型化的过程中,最先需要获得有关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知识,形成有关性别的 基本概念。
• (1)0-3岁的婴儿能够进行性别标识,从生物学角度认识自己是男性或女性,区分男性、 女性能力不断增强,逐渐性别定型化。
• (2)4-7岁的幼儿性别恒常性逐渐发展,首先形成性别稳定性(4-5岁),即人的性别不 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然后形成性别一致性(6-7岁),即人的性别不随外形变化而变化 (如着装)。儿童形成性别恒常性的顺序是自身、同性、异性。
• 1.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性 • 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受欢迎的程度,二是儿童在同伴中
的地位。根据这两项指标,可以把儿童分为五类:第一,受欢迎的儿童;第二,被拒绝 的儿童;第三,矛盾的儿童;第四,被忽视的儿童;第五,一般的儿童。 • 2.小学儿童的友谊发展 •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塞尔曼提出儿童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 • 第一阶段(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第五阶 段(15岁以后),自主的共存阶段。
•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这一阶段父母的主要职责:在一定距离 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有效地利用与儿童直接交流的时间;加强儿童 行为的自我监督能力,并教会儿童如何及时有效地寻求父母的指导和帮助。
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_毙考题
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心理学考研,发展心理学部分有哪些重难点需要大家强化记忆?毙考题为考生整理分享,下面我们来看发展心理学之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五)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童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1--2年级和5--6年级处于上升期,其中1-2年级上升幅度最大) (1)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像,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的能力,性格,行为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价值和行为标准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主要成分,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主要特点是:a.由顺从他人的评价,到有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提高;b.从对自己比较笼统的评价道对自己个别方面,甚至多方面优缺点的评价;c.出现对内心品质评价的初步倾向;d.评价由具体性向抽象性,从对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发展;e.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强;自我体验: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具有一致性,其中,愉快,愤怒发展比较早,而自尊,内疚发展比较晚;2)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趋势a.从表面到内部b.从简单到复杂c.从对事物呆板的认识到对事物灵活的认识d.从对自己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对他人及长远利益的关心;e.从对事物具体的思考到对事物抽象的思考;f.从弥散性,间断性想法到有组织,有系统的综合性想法;(2)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观点采择,即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a.弗拉维尔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模式第一,存在阶段第二,需要阶段第三,推断阶段第四,应用阶段b.塞尔曼关于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阶段模式阶段0: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同;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产生的原因;阶段2:自我反省式角色采择(8-10岁):儿童能认识到即使面临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冲突,已经能考虑他人的观点,但还不能同时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角色替换(12--15岁):儿童能够利用社会标准和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3)社会交往的发展特点a.与父母的关系:第一,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和内容发生了变化;第二,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第三,儿童与父母间的冲突减少;第四,父母的控制模式发生了变化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b.同伴交往与团体形成①童年期儿童的友谊:第一阶段(3--7岁)还未形成友谊的概念;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第四阶段(9--15岁)亲密共享阶段,此时的友谊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第五阶段(12岁以后)最高阶段;②童年儿童的同伴团体a.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具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 第二,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能力增强第三,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第四,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b.同伴团体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在一定的规则基础上进行交往;第二,具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标准;第三,限制成员的归属感;第四,发展了使成员朝向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③师生关系:儿童对教师的态度从入学的绝对服从逐渐转变为辩证的批判。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儿童记忆发展的阶段
0-3个月
新生儿具备基本的感知能力, 能够辨识母亲的声音和气味,
但记忆能力较弱。
4-12个月
婴儿开始形成短期记忆,能够 记住一些简单的指令和日常活 动。
1-3岁
幼儿期是记忆发展的关键期, 孩子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记忆, 并逐渐能够回忆起更久远的过 去。
4-6岁
学龄前儿童能够进行有逻辑的 记忆,并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
03 思维发展
思维的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 概括的反映。
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 的界限,通过语言和符号系统来
认识和理解事物。
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能够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其内在
规律和本质。
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思维以直观行动为主要特征。
概念理解能力。
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儿童记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但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记忆方式、速度 和准确性方面存在差异。
儿童在记忆过程中容易受到情绪的影 响,对于愉快和积极的体验更容易记 住。
儿童对于感兴趣和新奇的事物更容易 产生深刻的记忆,而对重复和单调的 信息容易遗忘。
儿童在记忆过程中需要反复练习和巩 固,才能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儿童能够进行高级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对 概念和理论进行深入思考。
儿童感知发展的特点
01
感知觉发展迅速
儿童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感知觉发展非常迅速,能够快速地适应和
识别周围环境。
02
感知觉发展具有阶段性
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03
感知觉发展与认知发展相互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讲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成熟。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但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既有上升时期(一至三年级和五至六年级),也有平衡发展时期(三至五年级)。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的特点
自我概念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的认识。
其发展的趋势是:
(1)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低、中年级)到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高年级);
(2)由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到社会自我、学术自我、身体自我的形成;
(3)随年龄增长,男性的自我接纳高于女性的自我接纳;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发展趋势是:(1)从顺从他人的评价到独立地评价自己;
(2)从笼统的评价到对各个方面的评价;
(3)小学儿童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并由具体到抽象,由外显行为到内心世界地发展着;但进行抽象评价和内心世界的评价仍然
不多;
(4)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增强。
(三)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1)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有高度的一致性,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自我体验也越来越深刻;
(2)自我体验包括对自己所产生各种情绪情感的体验,愉快感与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发生较晚。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的发展
所谓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的认识。
包括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也是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识。
它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社会认知的发展总趋势是:
(1)从表面到内部,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深刻品质的注意;
(2)从简单到复杂,从对问题个别方面的到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地看待问题;
(3)从呆板到灵活;
(4)从对个人及眼前利益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和长远利益;
(5)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6)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一)角色采择技能
1.角色采择技能
角色采择,又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2.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
塞尔曼(1980)设计了一个人际交往的两问题。
经过研究发现:儿童的采择技能发展表现出阶段性:
●阶段0: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儿童不能认识
到他人与自己观点的不同,因而,只根据自己的经验(如喜欢
与否)来作出反映。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别
人的观点与自己的不同,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
●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岁)。
儿童逐渐认识到,
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出会有冲突。
对他人
的行为进行预期,但不能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点。
●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
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
人的观点,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岁)。
儿童开始
运用社会系统和信息来分析、比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社会采择技能可以通过训练而获得。
(二)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1)对他人的认识
●首先是了解其外部的、具体的特征(7岁以前),如性别、身
体特征、财产及公开的行为等。
●8岁以后,开始逐渐注意他人的行为特征、心理品质、信仰、
价值、态度等。
(2)儿童对他人行为的归因
往往受情境和个人品质的影响。
5~6岁的儿童可以同时考虑这两者,但两所占的比重不同;
成人或较大的儿童往往将分人的行为归因于稳定的品质,而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因素。
(3)在小学阶段,儿童开始从他人的行为来了解他人的观点,并进行评判;同时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儿童更加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4)对权威的认识
●4岁以前将权威的要求看成自己的需要;
●5~7岁的儿童将权威看成是“必须服从的内在权力”;
●8岁儿童将权威看成一种相互关系,即自己必须服从权威,而
权威也对自己有所帮助;
●9岁时开始认识到权威与地位低的人有一样的权力,具有一种
相互的关系;
●11~12岁时,开始考虑权威是在一致基础上建立的,与情境有
关,而不是在什么方面都是权威。
三、小学儿童的社会交往的发展
随着对交往关系的独立性与批判性的增长,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由依赖到独立,由对权威的绝对信服到怀疑批判,同时,
与同伴的关系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一)父母—儿童关系
入学以后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父母与儿童接触与关注的时间大大减少了;
(2)父母在对儿童生活问题的处理表现出新的特点;
(3)父母与儿童的冲突减少,并形成一定的解决模式;
(4)对儿童的控制更多采用说理的方式,而且其控制逐渐减少。
(二)同伴交往与团体形成
1、小学儿童的同伴关系表现出下特点:
(1)同伴交往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2)传递信息的能力增强;
(3)善于决定自己对他人采取的行动;
(4)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关系;
(5)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2、小学儿童的友谊
(1)小学儿童友谊的作用
●小学儿童同伴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建立友谊关系。
●提供了相互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的机会;
●提供了儿童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机会;
●为以后建立人际关系打下了基础。
(2)友谊形成的阶段(塞尔曼):
●第一阶段:3—7岁。
儿童没有形成友谊概念。
这时的友谊往
往与实利、相邻关系相联系,友谊很不稳定。
●第二阶段:4—9岁。
单向帮助阶段。
要求朋友服从自己的愿
望和要求;
●第三阶段:6—12岁。
双向帮助阶段。
但不能共患难,具有明
显的功利性;
●第四阶段:9—15岁。
亲密共享阶段。
共享、合作、兴趣的一
致性。
但有排他、独占性。
●第五阶段:12岁开始。
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善于结交朋
友。
3、小学儿童的同伴团体
(1)同伴团体有这样几个特点:
●在一定的规则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
●限制其成员的归属感;
●具有明确或暗示的行为标准;
●发展了使其成员向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2)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提供了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
(3)有组织的团体的特点:
●有共同的目标,以及在这基础上产生的共同行为;
●集体具有统一的领导;
●具有共同的纪律。
(4)小学生班集体形成的特点
●刚入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关系;
●一年级下学期,形成初步的集体关系和集体意识;
●二年级开始,学生群体发生分化,出现领导与基本群众;
●三年级以后产生真正的班集体。
●小学生除了形成一定的有组织的团体外,还形成了一些自发
团体。
这些团体对学生的品德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师生关系
小学教师比幼儿园教师更具有权威性,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
小学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是双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水平、个性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学生的成绩、活动表现、外貌出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刚入学的儿童对教师往往充满了崇拜和敬畏。
●从三年级开始,儿童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的能力、
教师的个性、教师对儿童的态度都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2、教师的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