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2 讲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二)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考纲直击本章预计分值:10~15分章节预计分值重点提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0~1辨证论治第二节阴阳学说1~3阴阳的属性、阴阳的相互关系第三节五行学说1~3五行的生克乘侮第四节藏象1~3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考点精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的主宰是心。
配合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以及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学习中医学宜从这一观点来认识和研究人体的生理情况和病理情况。
2.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结合与统一。
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与其相关的生理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协调统一。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也可称为“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界保持着统一的整体关系,主要表现为生理上的适应调节,病理上的内外影响,诊断上的内外审查。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因素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人也在与社会环境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与协调平衡。
二、辨证论治(一)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也称“施治”,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二)症、证、病症、证、病的区别见表1-1。
表1-1症、证、病的区别名称范围内容举例症个别现象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鼻塞流涕、嗳气、肢冷、脘腹痞满证某一阶段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部位、原因、性质、邪正关系肾阴虚、风寒犯肺、肝胃不和、痰火扰心、气滞血瘀病完整的全过程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8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第08 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
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
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
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
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
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
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
秋冬,阴多而阳少。
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
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
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
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
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
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
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阴阳消长的意义。
一、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
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3 讲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
第03 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肇始于《黄帝内经》,它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补充、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其中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对中医学理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明清时期,王清任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家,对中医学的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敢于超越前人。
到了近代时期,由于西学东进,西方以欧州文化的中心,西方的文化东进以后,在咱们国家思想界、文化界、科学界出现了中学和西学之争,人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思想文化界这种学术的争论,在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和西方文化进行交流,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医界。
在近代时期,中医学术界提出了“中西汇通”和“中医科学化”的概念,试图用西方的西医学来解释中医学,或者是把两者混到一起。
尽管最终这两种思潮都没能够为中医学理论在近、现代时期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思路、方法,(没能够)推动中医理论发展,但是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医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它)使我们认真思索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直到今天,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医事业的重视,促进了中医学术界不断地去探索怎样发展中医学术,怎样实现中医现代化。
那么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包括思想界、文化界,尤其是我们中医学术界,在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或者正在探索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五、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我们这一节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第一个问题讲讲什么叫做医学模式。
首先说一说什么叫模式。
模式,从现代意义讲,是指范本、模本、样本的样式,也就是说,模式是一种样式。
模式作为学术的术语,在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涵义。
它既是思想体系,又是一个思维方法。
那么模式在医学领域里就叫医学模式。
什么叫医学模式呢?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念,是人们考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7 讲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第07 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讲了气一元论,讲了气的概念、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气一元论在中国医学中的作用。
这里面难点是气的概念。
对于气的概念的理解:第一、中医学从哲学层次上强调,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第)二、气有运动的属性;(第)三、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一分为阴阳,分阴分阳,阴阳两端的对立统一运动;第四、气是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气,这样一个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建立哲学气的概念,是以云气、天气等气体为模型,从直观,逐渐从常识概念,经过长时间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抽象出来哲学的物质概念——气;而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的,是以静态的固体物质、固体模型为基础的。
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所建立的物质概念,它们的根据是不同,内涵是不同的。
我们讲气的可侵入性、渗透性、感应性,是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所没有的。
(气)是物质又是运动,这一点,东西方哲学物质的概念是相同的。
后面讲几点,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存在的。
西方哲学讲的物质就是物质,它在抽象物质的概念里面,不包括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
而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它非常强调气的运动性,是从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形气转化来考察世界的发生发展,考察生命的运动,而不是从气的结构是怎样?这个结构怎样决定了世界的发生发展?怎样决定了生命的运动过程?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
所以请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对气的概念的理解。
对气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的教材里面曾经有过:一、气是物质,物质说;二、气是功能(,功能)说;三、气是功能和物质两义说。
从五版教材以后,最终大家意见基本统一、统一到气是物质。
但是对气是物质这个表述方法,仍然是:一者强调气只能表述物质,不应该有功能的含义;另一种意见,气是功能和物质的辩证统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目录目录 (1)第01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3)第02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9)第03 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 (14)第04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 (19)第05 讲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25)第06 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 (29)第07 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 (35)第08 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41)第09 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 (46)第10 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 (51)第11 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 (56)第12 讲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二) (61)第13 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66)第14 讲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二)心的生理特性 (71)第15 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 (75)第16 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二)肺的生理特性 (80)第17 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 (85)第18 讲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肝的生理功能(一) (89)第19 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 (93)第20 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 (97)第21 讲五脏:肾的生理功能(二)肾的生理特性 (101)第22 讲六腑:胆、胃(一) (106)第23 讲六腑:胃(二)、小肠、大肠 (111)第24 讲六腑:膀胱、三焦 (115)第25 讲奇恒之腑:脑、髓、女子胞 (119)第26 讲奇恒之腑: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附:精室 (122)第27 讲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 (127)第28 讲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 (132)第29 讲形体官窍:官窍(目、耳、二阴)脏腑之间关系(一):脏与脏之间关系 (136)第30 讲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 (140)第31 讲脏腑之间关系(三):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 (145)第32 讲气血精津液概述气:含义、生成、功能、运动 (150)第33 讲气:分类 (155)第34 讲血精津液(一):概念 (160)第35 讲津液(二):生成、输布、排泄、生理功能气与血的关系 (165)第36 讲气与精、津液的关系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170)第37 讲十二经脉(一):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175)第38 讲十二经脉(二):流注次序、循行 (179)第39 讲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 (184)第40 讲体质:基本概念 (189)第41 讲体质:形成(一) (194)第42 讲体质:形成(二)、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一) (198)第43 讲体质:体质学说的应用(二) (203)第44 讲病因:概说,外感病因概说 (207)第45 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风邪、寒邪) (212)第46 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暑邪,湿邪,火邪) (217)第47 讲病因:外感病因——疠气内伤病因——七情(一) (222)第48 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二) (227)第49 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三)、饮食失宜 (231)第50 讲病因:内伤病因——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 (235)第51 讲病因:病理产物——瘀血、结石 (241)第52 讲病因:其它病因——胎传、环境、毒 (246)第53 讲病因: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等 (251)第54 讲病机:概念,发病机理(一) (255)第55 讲病机:发病机理(二) (260)第56 讲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266)第57 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一) (273)第58 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二)气血失调(一) (278)第59 讲病机: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二)津液失常病机:内生五邪(一) (282)第60 讲病机:内生五邪(二) (287)第61 讲病机:内生五邪(三)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一) (293)第62 讲病机: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二)肺的病机 (298)第63 讲病机:脏腑病机——脾的病机肝的病机(一) (302)第64 讲病机:脏腑病机——肝的病机(二) (308)第65 讲病机:脏腑病机——肾的病机胆的病机 (313)第66 讲病机:脏腑病机——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病机奇恒之腑的病机 (318)第67 讲疾病的传变(一):概念、形式(一) (324)第68 讲疾病的传变(二):形式(二)、影响因素 (330)第69 讲疾病的转归养生 (335)第70 讲预防与治则(一):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341)第71 讲治则(二):正治、反治 (347)第72 讲治则(三):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353)第73 讲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358)第74 讲问题解答 (365)第75 讲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 (371)第01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整理版]中医基础理论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第五单元五脏第六单元六腑第七单元奇恒之腑第八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第九单元经络第十单元病因第十一单元发病第十二单元病机第十三单元防治原则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绪论第二单元问诊第三单元望诊第四单元望舌第五单元闻诊第六单元脉诊第七单元按诊第八单元八纲第九单元病性辨证第十单元脏腑辨证第十一单元六经辨证第十二单元卫气营血辨证第十三单元三焦辨证中药学第一单元药性理论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第五单元解表药第六单元清热药第七单元泻下药第八单元祛风湿药第九单元化湿药第十单元利水渗湿药第十一单元温里药第十二单元理气药第十三单元消食药第十四单元驱虫药第十五单元止血药第十六单元活血祛瘀药第十七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第十八单元安神药第十九单元平肝息风药第二十单元开窍药第二十一单元补虚药第二十二单元收涩药第二十三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第二十四单元拔毒化腐生肌药方剂学第一单元总论第二单元解表剂第三单元泻下剂第四单元和解剂第五单元清热剂第六单元祛暑剂第七单元温里剂第八单元补益剂第九单元固涩剂第十单元安神剂第十一单元开窍剂第十二单元理气剂第十三单元理血剂第十四单元治风剂第十五单元治燥剂第十六单元祛湿剂第十七单元祛痰剂第十八单元消食剂第十九单元驱虫剂第二十单元涌吐剂综合练习题针灸学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第五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第六单元手太阴肺经、穴第七单元手阳明大肠经、穴第八单元足阳明胃经、穴第九单元足太阴脾经、穴第十单元手少阴心经、穴第十一单元手太阳小肠经、穴第十二单元足太阳膀胱经、穴第十三单元足少阴肾经、穴第十四单元手厥阴心包经、穴第十五单元手少阳三焦经、穴第十六单元足少阳胆经、穴第十七单元足厥阴肝经、穴第十八单元督脉、穴第十九单元任脉、穴第二十单元常用奇穴第二十一单元毫针刺法第二十二单元常用灸法第二十三单元其他针法第二十四单元针灸治疗第二十五单元头面躯体痛证第二十六单元内科病证第二十七单元妇儿科病证第二十八单元皮外骨伤、五官科病证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气、气化、气机:气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气运动起来以后,发生了运动变化,称之为气化。
气化过程和表现的形式,升降出入这种运动称之为气机。
01 阴阳五行概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03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0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05 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①: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②:20.0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06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①:气一元论:②:45.19,阴阳学说:54.00,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6.03,阴阳的医学意义。
07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08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09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阴阳盛衰五行属性五行属性:属性在不同的学科的不同定义;在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哲学,二;逻辑学,一;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
二;从逻辑学来说,属性;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
五行的属性;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
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之间的关系;一;以次相克,反复无穷。
木克土、、、、二;两行之间相克的关系叫所胜所不胜关系;如;水能克火,那么,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么金又是火之所胜。
任何一行都有所胜所不胜。
10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制化五行乘侮总结五行制化,三行之间才能发生制化。
如:金、木、土三行。
五行乘侮,乘:相克太过,木旺克土。
侮:木太旺反侮金。
乘侮必然同时存在。
即:三脏同时发生关系。
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地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
五行论证了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
名老中医李德新临床经验
的交流和进步,他主持了大型《中、英、日中医学术语辞典》的编撰工作。因此,被载入《中国当
代自然科学学者大辞典》、美国世界名人传记协会《世界著名学术领导人辞典》、英国剑桥世界
名人传记中心《世界名人大辞典》等多种世界名人书籍中,声誉中外,名扬四海。
李德新
重视继承与创新的中医理论家李德新
郑洪新 整理
编者按 李德新,辽宁营口人,我国著名的中医药理论和临床专家,
现任辽宁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氏幼承庭训,出身科班。博学多才,文史哲医,悉心钻研;学贯
中西,锐意创新。理论功底坚实,学术造诣精深。专著《实用中医基
李氏专著《实用中医基础学》,反映了中医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被誉为国内外集
中医学理论之大成的权威性著作,1994年由台湾志远书局再版,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
奖。专著《伤寒论方药析义》、《中医生理学》、《中医辨证学》、《中医科研方法学》等,并任全国高
等中医院校函授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
典》、《世界著名学术领导人辞典》之中。
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卫灵公十五》)
李德新,字震之,男,1935年生,辽宁省营口县人。其父为营口著名中医,长于内科,尤精
妇科。因此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家传师授,奠定了坚实的中医学基础。1958年就读于辽宁中
医学院中医系医疗专业,196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历任辽宁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创新”著称。注重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方药和文献相结合进行纵向和横向综合研究,以专题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绪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他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基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与代表著作)(一)先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小儿药证直诀》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臬、朱震亨(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吴又可、薛生白、叶天士、吴鞠通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1、病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活动过程。
证的概念: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的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
2、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践的思维和和实践过程。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6-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
第06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我们现在开始讲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我们在导论里讲到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作为医学观、自然观和方法论来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
我们这一章就详细的论述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讲气一元论。
第一节气一元论一、气的基本概念第一个问题讲气的基本概念。
在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气这个概念有哲学意义和医学意义双层含义。
第一、我谈谈气的哲学意义。
气这个概念从常识到哲学经历过一个过程,在中国的古代文献,包括中医的文献当中都可以表现出来。
其一、常识性的概念。
是指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
比如,在中医的古书当中,提到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等,它最初是作为常识概念出现的,妇孺皆知。
而这个概念表述的是具体的物质,具体的物质概念。
其二、哲学范畴。
人们从常识的概念,认识不断的深化,从具体经过抽象上升为哲学概念。
那么气这个哲学概念是什么呢?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
这个概念它有几个要素:一、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内涵,这种物质肉眼难以看到,是极其细微的物质。
二、它具有运动的属性。
所以从哲学上讲,它是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
其三、用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
因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其四、它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
大家注意,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抽象的物质概念。
中国哲学这个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有什么样的重要特征呢?和西方哲学所说的物质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最后这一个要素,是物质与功能的辩证统一。
这一点从古至今中国的哲学一直是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具有运动的属性,同时它还有功能的含义。
用我们今天的术语表述它,就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
注意物质和功能统一绝不是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它有两个含义。
最新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2-讲-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二)
第12讲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二)现在上课了,上一节课我们讲了意象思维的定义,我们接着往下讲意象思维的特征。
意象思维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叫直觉性或者称直观性。
怎样理解意象思维的直觉性呢?它具体表现为:思维过程的形象性,它通过直观的观察来观物取象,在大脑里面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形象,收集了非常多的形象信息;多样性是指通过意象思维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意象,形成一系列的意象。
二、整体性。
意象思维是在整体的基础上,从整体来把握,全面地收集信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意象,构成进一步进行思维的基本单元,这在中医学里面表现得非常突出。
我们上一节举了一个收集四诊资料:望、闻、问、切,应用意象思维的直觉性,靠医生的感观、直观观察,要全面的、系统的来收集临床病人的资料,通过四诊所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疾病现象,这个疾病的象留在医生的头脑中之后,和中医理论结合,运用思维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意象信息。
它是整体全面的把握。
四诊合参这个概念,最集中的体现了意象思维的直觉性,这是一。
二、非逻辑性。
直觉思维并不完全遵守形式逻辑上的严密的推理过程,它不是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一步不差的,一步也不省略的这样进行思维。
表现为逻辑思维的跳跃性,它以中间省略某一个逻辑推理过程而直接得出结论,这是一点。
它的非逻辑性还表现为快速性,就是说人们在通过直观的观察,建起了意象以后,运用联想、类比这种思维形式很快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做出判断,这在我们中医的临床过程中辨证论治时候,体现得非常鲜明。
特别是表现在有经验的医生,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医生,他观察了病人,通过四诊检查病人的各种疾病现象之后,形成意象以后,它并不是在思考过程中按照概念、判断、推理,最后严格的遵守逻辑推理的规则得出结论的,而是在头脑中迅速的做出判断。
大家看病的时候,望、闻、问、切收集资料,医生很迅速地短短时间就判定疾病在什么地方,何脏何腑有病,阴阳气血虚实到什么程度?迅速地在短短时间判断出来,表现为非逻辑性思维的快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讲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二)现在上课了,上一节课我们讲了意象思维的定义,我们接着往下讲意象思维的特征。
意象思维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叫直觉性或者称直观性。
怎样理解意象思维的直觉性呢?它具体表现为:思维过程的形象性,它通过直观的观察来观物取象,在大脑里面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形象,收集了非常多的形象信息;多样性是指通过意象思维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意象,形成一系列的意象。
二、整体性。
意象思维是在整体的基础上,从整体来把握,全面地收集信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意象,构成进一步进行思维的基本单元,这在中医学里面表现得非常突出。
我们上一节举了一个收集四诊资料:望、闻、问、切,应用意象思维的直觉性,靠医生的感观、直观观察,要全面的、系统的来收集临床病人的资料,通过四诊所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疾病现象,这个疾病的象留在医生的头脑中之后,和中医理论结合,运用思维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意象信息。
它是整体全面的把握。
四诊合参这个概念,最集中的体现了意象思维的直觉性,这是一。
二、非逻辑性。
直觉思维并不完全遵守形式逻辑上的严密的推理过程,它不是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一步不差的,一步也不省略的这样进行思维。
表现为逻辑思维的跳跃性,它以中间省略某一个逻辑推理过程而直接得出结论,这是一点。
它的非逻辑性还表现为快速性,就是说人们在通过直观的观察,建起了意象以后,运用联想、类比这种思维形式很快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做出判断,这在我们中医的临床过程中辨证论治时候,体现得非常鲜明。
特别是表现在有经验的医生,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医生,他观察了病人,通过四诊检查病人的各种疾病现象之后,形成意象以后,它并不是在思考过程中按照概念、判断、推理,最后严格的遵守逻辑推理的规则得出结论的,而是在头脑中迅速的做出判断。
大家看病的时候,望、闻、问、切收集资料,医生很迅速地短短时间就判定疾病在什么地方,何脏何腑有病,阴阳气血虚实到什么程度?迅速地在短短时间判断出来,表现为非逻辑性思维的快速性。
它不仅在思维过程不是严格地遵守推理过程,越过某一个阶段,而且能在时间很短地迅速地做出判断,这是直觉思维的重要特征。
上述两者直觉性、非逻辑性思维,在中医的辨证论治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它的第三个特征:或然性。
或然性是指直觉思维,就是意象思维所得出的判断还有一部分可以是真也可以是假,注意有一部分可真也可假,还需要实践进一步来检验,把这个称之为或然性。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不确定性。
那么按照意象思维的要求,得出结论之后承认结论的或然性,因此,还要进一步进行检验,这部分结论具有推测的意义、倾向。
辨证论治,我们通过四诊合参以后,确定一些辨证,这个思维过程体现了直觉性和非逻辑性。
那么结论呢?肺肾阴虚,当建立这样一个概念得出这样一个判断时候,在头脑中反映出来其中有一部分可真可假,也可真正是肺肾阴虚,也可以是不一定是肺肾阴虚,有一部分可以是真也可以是假,不能一次认识就做出最后的结论。
所以要经过治疗,论治来进行检验,通过论治反馈过来的信息,来进一步修正肺肾阴虚这个结论。
剔除或假的那部分,剩下全真,这就是直觉思维的基本特征,反映出意象思维三个特征。
大家注意,现在思维科学领域里把形象思维、意象思维、直觉思维,三个词或术语做同义词来处理。
但是比较规范的思维科学,形象思维和意象思维最常用的两个术语,这两个是同义词。
那么按照西方的思维科学,从这个思路来研究中国的思维科学又叫形象思维,那么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研究中国的思维科学的时候就叫意象思维。
所以,我们这里取意象思维,来表述形象思维的概念。
二、思维的主要形式第二个问题我们讲意象思维的主要形式:一、观物取象。
上一节课我们提到了要有直觉性、要有形象性、意象,所以第一是观物。
观物目的是取其象。
在我们中医临床思维过程中,观物取象,观病人的病理表现,症状体征,取其四诊之象,我们在看舌,如舌质淡白边有齿痕,当你描写出这个形象的时候,在你脑子里迅速地把象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和你由心而发的思结合起来,与神结合起来,最后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判断,就构成一个意象单元,这就叫取四诊之象。
第二取辨证之象。
对病人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临床之象,四诊之象,要经过分析得出判断确定其为何证?那么这个时候在我们头脑中反映出来的肺肾阴虚证,就有一个立刻的形象在头脑中,把这个叫做辨证之象。
无论是通过四诊取其象,然后经过辨证以后反复的思维过程,最后得出一个象,这个象就叫做意象。
这个意象里面既含有直观的形象,还和主观的心神结合起来,运用思维的规律得出这个信息单元,称之为意象。
正因为中医学是这样一种思维,所以强调养成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科学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品德,这就是中医学在撰写临床病志,为什么把临床现象写得那么详细道理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学习中医非常强调临床实践的根本道理。
中国人思维有一个特点,以实践为起点,非常强调实践的作用,直观实践的作用。
中国人叫知行合一、强调行而后知。
我们从思维科学来说,从意象思维这个形式,从观物取象来进一步说明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在这里面学习中医不亲临实践,仅靠背书本,违背了中医的思维特征,学不好中医。
二、据象归类。
所谓据象归类,是指中医学在观察事物,观察生命健康疾病的时候,首先取其象,形成意象,然后按中医学的分类方法,以象为划分的依据,或者用阴阳分类,或者用五行分类,进行分别归类。
用阴阳归类据水火之象,用五行归类应用五行的属性进行归类。
在归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类比,和自然类比,和人体类比,看看这个意象应该跟谁相关。
我们前面提到,面青、味酸、脉弦,这样一个意象,根据五行的属性进行归类,它们属于同一行,同一行我们要类比了,它和谁相类呢?木曰曲直,肝的功能和木相类,所以我们得出结论,通过类比结果外推得出结论,面青、味酸、脉弦,定位病在肝,这个过程我们就外推了。
中医学最常用的方法是五行类比,进一步外推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叫做据象归类。
阴阳归类也好,五行归类也好,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六经,学习卫气营血辨证,学习《伤寒》、《温病》的时候,那么这种辨证方法,换句话说对证候的归类方法,仍然是据象归类。
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掌握根据意象进行归类,前面讲过阴阳分类法和五行分类法,掌握这两种方法。
三、据象定脏。
这是中医脏象学的方法论,这一点请同学要特别注意。
至于说脏象它的全部内容我们将在下一章脏象学说进一步讲述,这里面只是从思维来说,我们讲从中医的思维方法,它怎么建立起脏象学理论的,我们定义为叫据象定脏。
脏象,脏,简单地了解,就指人体内部的脏器;象,是人们在生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
那么中医学建立脏象学说的理论,根据什么来定某个脏呢?采用的方法思维过程,总体上来说,叫做“内外相袭”。
具体地说来,叫做“司外揣内”,观察外部的征象来推及里面的变化;二“司内揣外”,中医学脏象学说有其形态学基础,从《内经》开始就讲到可以剖而视之。
我们前面讲过的王清任,他著名的著作代表作叫《医林改错》,他纠正了《内经》所记述的某些解剖学的谬误。
他都是通过直接看人体的内部脏器的变化,然后推及它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生命现象,那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叫内外相袭。
我们在临床过程中,也是从外至内,然后从内至外,内外相袭,来最后进行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合而察之,最终是以人体内部脏器所表现于外的生命现象,以这个象,经过抽象思维以后,得出意象,由意象再经过联想、类比、推理,确定脏,叫做以象定脏。
因此,中医学的脏象学里面在考察心、肝、脾、肺、肾的时候,是根据“内外相袭”、“合而察之”的方法,是据心、肝、脾、肺、肾五脏所表现于外的各种生命现象,根据象来确定哪个脏。
而不是沿着解剖学的思维方式,根据形态结构,某一个结构它有什么功能,来确定它是何脏何腑?那么后者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西方医学,从古代的西方医学,古希腊医学,特别是意大利16世纪文艺复兴之后,以解剖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西方医学,以至发展到今天,我们所说的现代医学,他们仍然是研究人体的内脏,仍然是以解剖为基础,以还原分析为基础,以形态学为基础,然后推及某一个形态和某一个功能线性的相对应。
而中医学的脏象学,换句话说就是中医的形态结构学理论,它的思维过程,这个学说思维过程是据象定脏,首先承认五脏都有形态学基础,但是在建立学说的时候,把思维的重点放在人体脏腑所表现于外各种生命现象,是根据生命现象来决定脏。
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学的某一个脏,它所反映出来的生命现象,它反映出来的生理功能,不能用解剖学的同名脏器完全解释的道理。
有人说中医的脏、脏象、脏腑的概念,是一个功能模型,在一定意义是可以这样认识。
如果仅仅强调它就是个功能模型,那么就舍去了生物学基础,这也是不合理的。
我们前面讲气的时候反复强调,气是物质和功能的辨证统一、首先承认气是物质,同时,更重要强调是从运动状态来把握气的概念,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在脏象学里面,具体建立脏象学理论,我们强调是据象来定脏,从功能状态来把握人体内脏。
这个思想和我们前面讲气,中医学对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认识,讲气、讲阴阳、五行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这一点请同学们要进一步深刻理解,只有掌握据象定脏这个概念,掌握中医脏象学说中意象思维具体形式,才能真正学好脏象基本原理。
从据象定脏建立脏象学的方法论,也告诉我们学习中医的脏象学说,绝不能用解剖学的思维方式来学习,更不能用解剖学的方法,现代生理学的思维方式,来和中医学的脏象某一个脏某一个腑的生理功能简单地进行比较。
两种不同的思维路线,建立了两种不同的理论。
我们学习中医就必须按照中医的思维路线进行学习,否则无法学习中医,所以希望同学在建立中医思维方式方面下一番苦功夫。
中医学不仅仅是意象思维,而且它也要进行抽象思维。
所以第二个我们讲抽象思维。
第一点讲抽象思维的含义。
抽象思维与形象、意象思维对称,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
那么什么叫抽象思维呢?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反映现实的过程,以反映出事物的特征、本质而形成概念为其特征的思维形式。
这个定义把它分解开来,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它思维的工具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二、借助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必须揭示出事物的特征、本质,最终形成一个概念。
逻辑思维的工具,从总体来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但作为逻辑思维,它的推理过程,主要使用的工具就是语言符号——概念、判断和推理。
它最终的目的经过抽象以后必须形成概念。
判断是不是抽象思维,看它最终思维的结果。
我们前面讲意象思维,最终的思维结果一定要找出意象,然后经过意象通过联想、类比揭示事物的本质,全过程始终是意象。
而逻辑思维在直观思维的基础上,在思维过程中经过抽象得出怎么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最后形成概念。
以能否形成概念,作为判断是不是达到抽象思维。
就这个意义说,那么有了概念以后,形成判断,最后进行推理,得出结论,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所以,它的思维成果就是概念,以那个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