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麦克卢汉定义的热媒介、冷媒介之荒谬——读《理解媒介》

合集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重新理解媒介——由《理解媒介》一书引发的思考

新媒体时代下重新理解媒介——由《理解媒介》一书引发的思考

收稿日期:2019-11-25作者简介:郑红梅,女,消费日报社海南记者站负责人,记者,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重新理解媒介———由《理解媒介》一书引发的思考郑红梅(消费日报社海南记者站,海南海口570208)摘 要: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问世的媒介延伸理论专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不仅奠定了媒介在理论上的全新定位,还极其富有预见性地以超现代化的视野重构了媒介的属性和类型。

在新媒体时代,麦克卢汉理论的重要性尤为凸显,转变媒介认识、重新理解媒介是做好传媒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理解媒介》;人的延伸;新媒体时代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4-0078-03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是我们所熟知的加拿大媒介理论家,他在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一部关于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首创了“媒介”这个新名词,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麦克卢汉热”。

1964年,当这本书正式出版时,当时的大多数学者都觉得其研究理论似乎颇为新鲜,但又有些不合理。

这本著作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篇,展开论述了麦克卢汉有关媒介理论的研究,一些新颖的提法,如:“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冷媒介和热媒介”等让人颇为注目;第二部分是应用篇,以第一部分阐述的理论为基础,以诗句或者故事为题分析了从古到今的二十六种媒介。

在数字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今天,麦克卢汉被誉为信息社会的“圣人”“先驱”和“先知”,但在20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麦克卢汉热”时,其评价却毁誉参半。

本文意在厘清《理解媒介》一书的基本脉络,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重新理解媒介,找到麦克卢汉的伟大思想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中的新的意义和生命力。

一、媒介蕴含信息的本质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体》的序言部分中是这样说的:西方世界借力于机械的、分解切割的技术,实现了近三千年的迅猛式的增长,当下阶段正处于内爆之中。

麦克卢汉媒介观的美学审视——以《理解媒介》为中心

麦克卢汉媒介观的美学审视——以《理解媒介》为中心

化、 格言警 句 化 以及 天 马行空 几乎 和预 言先 知 、 灵 感
启发、 理论 思 辨一样 闻名 。事 实上 , 这 两种 风格倒 也
并不 截然 矛盾 。前 者 指 向文 风 , 其 理论 表 达 方 式 正
在他看来 , “ 马赛克是 团体或集体形象的形态 , 它要 求受众作深 度参与。 ” _ 4 这个 论断有两 层意思表

论的基础——既排斥传统逻辑 的思维方式 , 又不停 止 以观察 的新 眼光 进行 理论 新 的探索 。尽 管麦克 卢
汉力 求将 其论 断按 照理 论 哲 学 的 思路 进 行 , 但 因立
足于“ 观察” 基础 , 就 表 现 出较 为 鲜 明 的 “ 麦 克 卢 汉 式” 文 风来 。
达 。第 一 , 马赛 克 的状态 是块 状拼贴 的共 时 l 生状态 , 是众 多 组 合 的 集 体 呈 现 , 是“ 序 列 性 让 位 于 同 步 性” ; 第二 , 马 赛 克 的状 态 与 冷 媒 介 相 契 合 , 它 清 晰 度低 , 参 与互 动性强 。 首先 , 麦克 卢汉 奉行 马赛 克式 的诡谲 文风 , 并 以
现 的过 程 , 而不 是 终 极 的产 品。 我 的 目的是 把事 实 作 为探 针 、 作为洞察 的手段 、 作 为模式识别 ” [ 2 ] 2 3 7 。
介 即信息 , 媒介即人的延伸 , 地球村的提出以及冷热 媒 介 的划 分 , 犹如 投 落 于媒 介 学 领 域 的 四颗 重磅 炸
是依照马赛克拼图的简报方式来进行的。后者则指 向媒介 观 的理论 实质 , 是 拨 开天 马 行 空 的行 文 方 式
之 后隐 藏于 其 中的技术 观 主题 。
麦克 卢 汉 有 言 , “ 我信奉 观察, 我 只 进 行 观 察。 ” …其 实 际 行 动 也 如 实 印证 了这 一 言 论 。在 他

《理解媒介》-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有感Word版

《理解媒介》-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有感Word版

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有感1964年,麦克卢汉所著传播学巨作《理解媒介》横空出世,一经出版,即获得如潮好评,其中许多名句至今仍广为流传:“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既是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麦克卢汉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机器新娘》和《理解媒介》的出版使其声名大作,也带来了无数的争议。

他声誉沉载,一生颇富戏剧性--在世时毁誉之声别若天壤,直至上世纪末思想才被认同,而网络时代的今天,麦克卢汉的预言已然成为现实,他的思想振聋发聩,他的洞见为当代所推崇,同时代人均不能望其项背。

联系实际,我对《理解媒介》《机器新娘》中,麦克卢汉的思想有如下的理解:1.环球村。

在信息化时代,全球性的交流日趋紧密,经济趋于统一,不断整合,时间空间的差别逐渐削弱,地球由过去以地区为界以国为界转向结为一体。

在信息化时代,讯息传播的迅速和无国界使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突飞猛进,实现贸易、文化、科技的高度自由化,通讯领域的进步使全世界的人们空前的接近,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全球3.0时代,跨国公司取代国家成为交流主体,国家发展由早期的武力扩张变为以智慧和人才为核心的竞争与合作。

21世纪初期的全球化过程正是“环球村”概念的真实写照。

2.“媒介即是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

”这一观点是随着电视称为主流媒体之后提出来的观点,对麦克卢汉来说,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媒介因为人的需求而产生而改变,而人也因为媒介的形态而产生新的尺度,因此改变着整个社会形态。

用“讯息”一词将其中的联系结合到一起。

它重塑着社会形态,因此,控制媒介的人即可控制社会,是尺度和标准的把关人,即控制媒介就体现着权力,给每个时代创造出了新的环境,使人们在新的信息传递模式下形成新的习惯,新的社会结构,对应着新的信息识别系统,新的符号,即也代表着新的讯息。

3.热媒介和冷媒介。

在书中,麦克卢汉的定义是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的。

寻找解读麦克卢汉的钥匙_再读_理解媒介_论人的延伸_[1]

寻找解读麦克卢汉的钥匙_再读_理解媒介_论人的延伸_[1]

寻找解读麦克卢汉的钥匙———再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周 亭 《理解媒介》是麦克卢汉的成名作。

1964年该书出版,由于其新颖而富有争议性的论断,在西方社会引起了震荡,也确立了麦克卢汉作为20世纪杰出的媒介思想家的地位。

在这本书里他阐发了“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冷媒介热媒介”等被后人称作是“奇思妙想”的媒介三论。

直到今天麦克卢汉的观点仍然会引发研究者的许多兴趣与争议。

为什么他会流行,为什么他会引起人们的兴趣,为什么又会持续地引发争议?麦克卢汉是一个话题人物,他的身上被贴满标签,我们可以先通过这些标签认识一下麦克卢汉,也许这对于读懂他的思想非常重要。

麦克卢汉的“标签”麦克卢汉的第一个标签是“文学批评家”。

麦克卢汉是文学博士,最初在多伦多大学教授的也是英美文学,他的知识背景在他的著作当中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麦克卢汉不但观点超前,而且文风华丽,比喻晦涩,用典艰深,对警语、格言、典故、暗喻的使用几乎到了滥用的地步。

《理解媒介》第一章的标题是“媒介即信息(The M edia is The M essage),这是麦克卢汉最为知名的警句,也是他的媒介三论当中最令人费解、最容易引发争议的观点。

他开篇就用自动化和电光的例子来阐述为什么媒介是信息,接下去就旁征博引,从莎士比亚的作品到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精神病学家的观点,从艺术领域到技术领域来充分阐释他的观点。

正因为他的这种语言风格,在英语和法语中出现了一个新词“麦克卢汉式”(M c Luhanesque),用来形容一堆毫无关联的事物。

文学批评家时期的麦克卢汉作品相当隐晦难懂。

他的文章常常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充满了各种暗喻,这种表达方式让他的观点看上去有如“神喻”。

麦克卢汉的第二个标签是神喻的发布者———“先知”①。

这位先知说了很多让普通人费解的话,他说“电光是单纯的信息”,他说“我们正在退出视觉时代,进入听觉和触觉时代”,他说“我们是电视屏幕,我们身披全人类,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

麦克卢汉与《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与《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与《理解媒介》麦克卢汉与《理解媒介》关键词: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地球村v背景1959年,时年45岁的麦克卢汉成为全美教育台和教育署"媒介工程"项目的主持人,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成为《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的雏形。

而在此之前与之后约十年的时间里,尽管出版了《机器新娘(1951)--一部广泛分析报纸、广播、电影和广告产生的社会冲击和心理影响的作品、使用福特基金会的赞助费创办《探索》,但由于没有引起社会多大的反响,这位媒介环境学的创始人依旧寂寂无名。

然而1962年其第二部学术专著《古登堡星系》的问世,仿佛是投向湖心的一颗石子,迅速地泛起了涟漪;1964年《理解媒介》的横空出世,更触发人文学科领域的一场地震:《旧金山记事报》称之为"最为灸手可热的学术财富",《纽约先驱论坛报》冠麦克卢汉以"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依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的头衔。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属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

麦克卢汉认为,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塑造而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和传播方式;通过对不同媒介的比较,以及与种种文化现象的关联,作者勾画出一种电子媒介文化社会的图景、对其发展趋向作出某些预言,①比如"地球村"、"媒介即讯息"。

v麦氏学说及运用《理解媒介》作为麦克卢汉学术思想的浓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理解媒介》的核心思想。

所谓"媒介即讯息"即任何媒介/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因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智媒时代我们如何理解媒介与麦克卢汉的断片式对话

智媒时代我们如何理解媒介与麦克卢汉的断片式对话

智媒时代我们如何理解媒介与麦克卢汉的断片式对话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媒介形式的不断演变,我们正步入一个被称为“智媒时代”的新纪元。

这个时代的特点在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入媒介传播,使得媒介与人的互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然而,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惊喜的我们也不禁思考:在智媒时代,我们如何理解和把握媒介的本质和功能?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和解读媒介理论先驱马歇尔·麦克卢汉的思想,特别是他的“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等核心观点,探讨智媒时代下的媒介理解与应用。

本文将采用断片式对话的形式,模拟麦克卢汉与当代学者的思想碰撞,以期在对话中挖掘出对智媒时代媒介理解的新视角和启示。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麦克卢汉的理论精髓,还能在对话中找到智媒时代媒介发展的新方向。

二、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概述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他提出的媒介理论对理解媒介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围绕着“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以及“冷媒介与热媒介”等核心概念展开。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强调媒介本身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媒介所传递的内容。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它更是一种社会工具,能够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交结构。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带来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

他认为,不同的媒介会对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产生强化或弱化的作用,从而改变我们的感知方式和行为模式。

例如,文字媒介强化了我们的视觉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广播媒介则强化了我们的听觉和想象能力。

麦克卢汉还区分了“冷媒介”和“热媒介”。

他认为,冷媒介提供的信息量较少,需要受众投入更多的思考和想象来填补信息的空白,如诗歌、绘画等;而热媒介则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受众只需被动接受即可,如电影、电视等。

延伸麦克卢汉的身体重新理解媒介

延伸麦克卢汉的身体重新理解媒介

延伸麦克卢汉的身体重新理解媒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读并重新理解媒介理论,特别是从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媒介理论出发,探索媒介如何延伸和重塑我们的身体与感知。

麦克卢汉作为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他提出的“媒介即讯息”和“媒介是人的延伸”等观点,至今仍对媒介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趋势的加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扩展麦克卢汉的理论,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媒介环境。

本文将首先回顾麦克卢汉的核心理论,分析他如何理解媒介对身体和感知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探讨数字化媒介如何进一步延伸和重塑我们的身体,特别是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影响下。

我们还将讨论媒介对我们认知方式的影响,以及媒介如何成为我们与世界互动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以扩展和深化麦克卢汉的理论。

这个框架将强调媒介的多元性和动态性,以及媒介如何与我们的身体、感知和认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通过这一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媒介环境,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媒介技术改善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二、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概述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他的理论主张颠覆了传统对媒介的理解,为媒介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张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一种塑造人类感知、思维和行为方式的环境。

他认为,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出现,都会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媒介所传递的内容上,更体现在媒介本身所带来的新的感知方式和行为模式上。

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论断,他认为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文字、图像或声音,更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所承载的新的感知方式和生活方式。

他进一步指出,媒介技术的发展会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超过了媒介所传递的具体内容。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时间:2012-02-18 11:10:00 作者:; 来源:● 马文博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对我们思想的启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写于1964年,集中而翔实地记录了麦克卢汉的大部分经典学术观点。

全书共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理论篇,第二板块是应用篇,在第二板块中麦克卢汉不惜笔墨仔细介绍了从古至今的26种媒介。

综观全书,麦克卢汉集中阐述了自己的两大观点:一是媒介即是信息,二是热媒介和冷媒介,并具体从各种媒介入手,介绍媒介为何能成为人的延伸。

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背景是美苏争霸,这两个世界大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激烈对峙。

在传播学界,美国传播学经验学派的一大批学者致力于做态度层面的说服与改变等研究,而来自欧洲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学者专家们则在矢志不渝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批判大众传播事业。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下,这本著作诞生了。

在学术渊源上,麦克卢汉深受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思想的感染。

所以,麦克卢汉曾谦逊地承认:“伊尼斯第一个在理论上处理了与技术形态本身有关的变化过程。

和他的工作相比较, 我的工作只不过是在他的著作中的位于页面下方的注释。

”①在伊尼斯的思想基础上,麦克卢汉有了新的见解,他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即独特地把大众媒介发展的历史看做是整个文明史的发源点,在现在看来虽有些偏颇,但是其精神意义依旧存在,媒介技术的革新与发展造成了人的感受、思考、信仰、行动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变化, 最终造就了社会现存的形态及文明的发展。

如果说伊尼斯更多地倾注于研究传播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那么麦克卢汉则更强调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麦克卢汉命名这本书的副标题为“论人的延伸”有他的道理,在他看来,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大众传播媒介都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例如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视觉能力的延伸,收音机和广播是人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电子媒介的诞生与应用对社会的冲击力与影响力前所未有——“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浅析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理论的合理之处

浅析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理论的合理之处

浅析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理论的合理之处作者:杨轶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第23期摘要:麦克卢汉作为20世纪最富有争议的媒介理论家,1964年其惊世之作《理解媒介》问世,把媒介分成冷、热两类。

长期以来,此理论一直倍受争论和批判。

本文试图突破当前对于“冷、热媒介”理解的局限性和误区,全面理解“冷热媒介”理论,并分析其合理之处。

关键词:麦克卢汉冷媒介热媒介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10-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传播学大师,一位生前被一些人称为是学术上的“罗马祭师”“北方圣人”,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被另一些人称为是“攻击理性的暴君”“被疯狂的空间知觉搞得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学巫师”“电视机上的教师爷”。

一、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麦氏在《理解媒介》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点,其中大部分观点已经为世人所接受,并得到了时间的检验,如: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充分展现了麦氏的超凡预见性,令人信服。

但对于书中提出的另一观点:把媒介分成冷、热两类,却一直争议不断,大多数传播学者认为麦氏这一分类方式划分标准不清,说服力不够。

在所有对麦克卢汉的批评中,最为集中的就是关于“冷、热媒介”划分的标准。

“冷热媒介”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内很多学者将这种划分与“人体延伸论”、“地球村”并称为“麦氏三论”。

在这三种理论当中,又各有侧重点:地球村讲媒介与社会,延伸论讲媒介与人,而“冷热媒介论”则强调媒介自身的内部关系,可以视为最纯粹的“媒介的本体分析”。

从人和媒体的关系出发,麦克卢汉将媒介区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这在其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冷热媒介论”强调媒介自身的内部关系,可以视为最纯粹的“媒介的本体分析”。

所谓“热媒介”(hotmedia)就是指信息内容丰富、观众参与度低的媒介。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阐释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阐释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阐释————————————————————————————————作者:————————————————————————————————日期: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阐释-新闻学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阐释邓至秦【摘要】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这本书是关于媒介系统的研究。

在本书中,麦克卢汉提出了四个重要的命题:“热媒介冷媒介”、“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在20 世纪60 年代的时候,麦克卢汉又提出了“麻木性自恋”和“媒介的杂交能量”,这些观点的提出都对世人理解媒介做了很多的铺垫与阐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麦克卢汉对传播学领域的贡献。

关键词麦克卢汉媒介理论麻木性自恋媒介杂交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他的预言一个个的变成现实。

三十年前,谁敢梦想数字化生存、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世界、虚拟世界、电脑空间?只有他!二十年前,谁会大声疾呼全球一体化、重新部落化?只有他!①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可以读出的范畴有:冷媒介、热媒介、地球村、媒介、杂交能量、自我截除、感官比率等等。

笔者就上述的几种范畴,对他的理论进行一个阐释。

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时代背景麦克卢汉是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

麦克卢汉的《机器新娘》出版以后并没有产生更多的影响。

但紧接着他又出版了《古登堡星汉璀灿》、《理解媒介》,一时之间得到了很深远的影响,在人文学的领域也得到了非凡的影响。

其实回顾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整个过程是波动起伏的。

一位思想家的大起大落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有些人认为他是“先知”,而有些人却认为他是“骗子”。

其实,这个关乎于时代背景以及人们的认知能力程度。

也许早在那个年代,很多人都不理解麦克卢汉的观点,觉得是瞎想、天方夜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学者的论证,让我们觉得麦氏确确实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理论甚至用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2、麦克卢汉的四个重要命题麦克卢汉用一生的时间提出了四个特别重要的命题,这四个命题一直沿用到我们今时今日。

理解媒介书评

理解媒介书评

理解媒介书评
《理解媒介》一书是由加拿大著名媒介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所著,是一本关于媒介和传播的经典著作。

该书于1964年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讨论,成为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书籍之一。

该书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观点,认为不同的媒介形式会对人们的生活、思维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麦克卢汉分析了印刷媒介、电视、电话、广告等不同的媒介形式,并探讨了它们对人们的认知、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在该书中,麦克卢汉提出了“全球村庄”的概念,认为电子媒介将全世界连接在了一起,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他还提出了“热媒介”和“冷媒介”的概念,热媒介指的是信息密度高、需要人们积极参与的媒介形式,如印刷媒介;冷媒介则指的是信息密度低、不需要人们太多参与的媒介形式,如电视。

该书对媒介研究和传播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更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阅读该书,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媒介对我们生活和思维的影响,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今媒介环境下的挑战。

- 1 -。

拥抱碎片化的麦克卢汉——阅读《理解媒介》的一种新视角

拥抱碎片化的麦克卢汉——阅读《理解媒介》的一种新视角

导语从电视媒介时代到如今的互联网与社交媒介时代,半个多世纪里,麦克卢汉的思想“红”了好几次,不断受人追捧。

在2019年最新版本的《理解媒介》中译本上,马化腾、罗振宇也加入了推荐,据说能从这本书里读出“互联网思维”。

麦克卢汉的思想非常开放,与其说他本人的思想已经蕴含了某种思维,不如说他的论述很有启发性,能够激发不同时代读者自己的思维。

在这个新媒介泛滥的时代,人们更容易与麦克卢汉发生共鸣,因为媒介变迁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强烈和频繁。

像手抄书到印刷书这样的千年剧变,在今天可能技术更新每几年就发生一次。

这也就是为什么麦克卢汉再度受人瞩目的原因。

然而,麦克卢汉的原著却依然让人望而却步。

不少学者批评其“马赛克式”文风晦涩难懂。

[1]一些学者尝试去归纳和总结出其具体的理论,[2] [3] [4]例如 “老三论”“四定律”“七原理”“14条语录”“38种方法论”,让人们在使用麦克卢汉的理论时更为轻松,但却不一定能代表阅读和理解麦克卢汉的最佳方式。

这种“凝练结论”的方法不适合于读麦克卢汉或任何一个视野宽阔、思维敏锐的哲学家的著作,因为这些著作的价值并不在于具体结论,而是在于其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带来的启发性。

麦克卢汉的文风和思想非常独特,如果你不适应他的风格,很可能难以进入他的节奏,产生不了共鸣。

《理解媒介》这一书名有着重要意义,“理解”不是“分析”,更不是“使用”“利用”,这个词本身就呼唤一种立体的、整体的视角。

同时,需要进行一种“范式转换”,把阅读态度和阅读目的调整好,尝试把焦点从内容转向环境,从使用转向理解。

1.是碎片也是整体麦克卢汉的写作风格比较另类,有时候是剪报体,有时候是星系体,有时候是格言体,有时候是马赛克体……总之一句话,就是碎片化的,无法以严肃的学术写作来看待。

比如他在1951年出版的处女作《机器新娘》可以说是“剪报体”,包含了几十条与报纸、海报、电影等大众媒介有关的案例。

1962年的《古腾堡星系》是其成名作,中译本叫《谷登堡星汉璀璨》,这里的星系(Galaxy)也代表了麦克卢汉的文风,一篇一篇貌似独立的小短文看似稀碎的一颗颗星星。

《理解媒介》读后感

《理解媒介》读后感

《理解媒介》读后感《理解媒介》读后感《理解媒介》这本书是著名的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著,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读物。

该书的全名是《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丛书名就可以看出麦克卢汉是将媒介看作是人的一种延伸,将媒介与人联系在一起。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的思想的提出,第二部分则是他思想的实例。

他在第一部分主要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思想,其中涉及一些概念比如“冷、热媒介”、“逆转”、“自我截除”、“麻木”、“内爆”等。

他并没有对这些概念一一进行解释,事实上他的写作方式也遭到学术界诟病。

“媒介即讯息”应该是麦克卢汉最著名的言论之一,从字面上也很好理解他的意思是媒介就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对我们人类的影响比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所带来的影响大得多。

简单来说就是影响改变我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是高铁、飞机、手机、电脑这些媒介,或者说是技术——麦克卢汉将技术等同于媒介。

而高铁、飞机运输什么东西,手机电脑传播什么信息内容相比之下并不重要。

他举了一个电灯的例子。

电灯本身不包含任何信息,它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在夜晚进行活动,这是它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麦克卢汉似乎比较极端的强调了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把传播内容对人的影响几乎忽略,他认为内容不过时刻在原子弹上的编号罢了,他的这种思想实际上忽视了人和社会的作用。

第二个媒介是人的延伸,这是对媒介起源的一种探讨。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肢体感官的延伸,各种交通工具可以说是腿的延伸;显微镜,望远镜之类的是眼睛的神等等……而如今随电力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也出现了延伸。

(我的说法比较简单,深入探讨的话还涉及到感官比率,冷热媒介等概念。

)这种延伸所伴随的是一种麻木的状态,我们不知道各种媒介技术是我们自身的延伸,从而迷恋他,正如希腊神话中的阿克索斯不知道水中的倒影是他自己才迷恋上,如果知道那是他自己的话,可能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阿克索斯从未照过镜子,我们也从未认清楚自己)。

《理解媒介》读书报告

《理解媒介》读书报告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读书报告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雷濛101180056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理解媒介》这一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书籍。

该书中,麦克卢汉重新审视并阐述了媒介的概念,提出了打破常规、独具特色的观点和理论。

《理解媒介》的主要观点有:媒介即是讯息;任何媒介都使人体的延伸;人类世界将会成为“地球村”。

这些观点影响着人们对科技、媒介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在众多领域具有启发性。

其中,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是最初并不理解的。

随着文中懂的阐述和自己的思考,逐渐理解了作者的真正的含义和作者提出这个观点的角度,理解“媒介即是讯息”这一观点可以有助于我们对大众传媒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不完全相同于通常的媒介的概念,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是人类器官延伸的一切工具和技术,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类所利用的一切工具。

书中,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类器官的延伸。

这句话即可认为人类器官的延伸就是媒介。

同时,麦克卢汉在书中提到了26种媒介,其中包括货币、时钟、游戏、武器等等。

麦克卢汉的媒介和传统的媒介概念差异就在于此。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的使用的工具和从事的一些活动,是人类器官的一种延伸,或者说是一种外化。

比如,麦克卢汉认为游戏是“人的延伸”,他认为“和制度一样,游戏是社会人和政体的延伸,正如技术是动物有机体的延伸一样。

游戏和技术都是抗刺激的媒介,或者是适应专门化行动压力的方式;任何社会群体中都必然出现专门化行动压力的方式;任何社会群体中都必然出现专门化的行动。

游戏是对日常压力的大众反应的延伸,因而成为一种文化准确可靠的模式。

”“游戏是人为设计和控制的情景,是群体知觉的延伸,它们容许人从惯常的模式中得到休整。

”“游戏是延伸,但不是我们个体的延伸,而是我们社会肢体的延伸。

游戏是传播媒介。

”在这里,麦克卢汉把游戏也看作一种媒介,是一种间接的媒介,它是“社会人和政体的延伸,是我们社会肢体的延伸”,并认为“游戏是传播媒介”。

麦克卢汉老师讲媒介—“热媒介”和“冷媒介”#连载三#

麦克卢汉老师讲媒介—“热媒介”和“冷媒介”#连载三#

麦克卢汉老师讲媒介—“热媒介”和“冷媒介”#连载三#理解媒介才能更高效建立品牌这篇是【麦克卢汉老师讲媒介】连载分享的最后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

连载一:媒介即信息连载二:媒介是人的延伸连载三:“热媒介”和“冷媒介”在研究媒介的过程中,麦克卢汉借鉴了哈罗德·伊尼斯的方法,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以冷热的特性将媒介一分为二,即将媒介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

在搜集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理论时,我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实麦克卢汉从未明确指出过冷、热媒介的区分标准,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关于冷热媒介的区分标准,完全是根据麦克卢汉的思想推测出来的。

那什么是冷媒介呢?冷媒介是指它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依靠丰富的想象力。

如手稿、漫画、电话、电视、无声电影、口语等,都属于冷媒介。

所谓冷媒介,就是提供相对较少信息,需要信息接受者耗费较多热情,才能理解的媒介。

报纸等传统出版物就是冷媒介,面对冷冰冰的文字,我们需要发挥想象力才能构成故事。

热媒介是相对于'冷媒介’而言的,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由于它本身是'热’的,因此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热身运动’。

有人概括电视、漫画是冷媒介;书籍、报刊、广播、有声电影、照片等是热媒介,因为它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的联想。

那么冷、热媒介到底是用什么标准区分的?冷、热媒介最重要的在于意义不在于区分。

在于冷、热媒介给予了我们启示,即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所以到底用什么标准来区分冷与热并不重要,将冷热媒介区分标准变得不重要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冷热媒介之间能够相互转化。

举个例子,空调是怎样调节温度高低、空气冷热的?空气调节系统是通过制冷剂媒介来实现的。

这就是麦克卢汉提到冷热媒介可以相互转化,因为媒介本身。

麦克卢汉把冷热媒介的这种转化称为逆转能力。

简评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简评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简评麦克卢汉的媒介观麦克卢汉的三大经典观点关于媒介手段或技术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考察。

在这个领域,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学说是很有影响力的。

麦克卢汉生前先后出版了《机械的新娘》(1951)、《古登堡群英》(1962)、《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以及《媒介即讯息》(1969)等著作,逝世后于1980年又出版了与他人合著的《地球村》一书。

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学说的主要内容。

首先,针对“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而且包括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在内。

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用一张图表来表示就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与社会形态的观点其次,“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在他的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史前人的听觉文化使得部落人的感觉能力大体上平衡,他们的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浑然一体的。

而以文字和印刷媒介为主的视觉文化则是集中于细节,并把细节从整体中分化抽象出来,这种感觉领域的分离,使人类对事物形成了抽象的、深层的认识,但与此同时,疏远其他感觉只重视视觉也会产生情感的分离,使人的总体感觉能力下降。

作为报复的麻木——评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作为报复的麻木——评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作为报复的麻木——评麦克卢汉《理解媒介》《理解媒介》在麦克卢汉的著作中享有核心地位,思想精髓融进其中。

不论“媒介即讯息”亦或“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些标题性的语句有沦为陈词之虞;新媒体的瞬息万里证实了地球村打破了时空限制,让人类重新走向部落化;即使是颇有争论的冷媒介和热媒介也不无精彩绝伦之笔。

麦克卢汉的遗产,经过实践检验,早已深入人心、无人撼动。

他曾呼喊:我们的文化太偏重技术,已近乎麻木。

那喀索斯的重生河神与水泽神女利生下一子名叫那喀索斯。

那喀索斯出世以后,他的父母去求神示,想要知道这孩子将来的命运如何。

神示说,不可使他认识自己。

他的父母因为记住了那句神示,一直不让他看见自己的影子,那喀索斯一直不知道自己长得是什么模样。

成年后的一天,那喀索斯又到林中打猎,他发现了一片清澈的湖水。

湖水里有一个令他失魂的倒影,他想伸手去拥抱水中的情人,当他的手一触到水面,水面便化作一片漪涟。

过了好一会儿,那水中的神仙才又重新出现。

他在湖边流连,频频望着湖中的影子,不知饥馑,过了一天又一天,他面颊上的红润消褪了。

终于,他的青春活力枯竭了。

他轻轻地倒在地上,头枕着岸边的嫩草,永远地闭上了他那双被人赞赏,又被他自己深深地爱着的眼睛。

那喀索斯的名字就是希腊词narcosis,即麻木。

那喀索斯的故事包含的寓意是人迷恋人体的延伸。

当我们沉浸在交通工具带给我们的便利时,却忽视了自行车、汽车让我们的脚丧失了走路的功能。

轮子、汽车这种交通媒介对人体功能的延伸,却瘫痪了被延伸的肢体,在这种意义上,技术的延伸反而是一种自我的截除。

生理学给我们充足的理由说明我们的延伸会使我们麻木。

人体受到强烈刺激时,就诉诸自我截除的力量保护自己,中枢神经系统就会截除或隔离使人不舒适的感觉来麻痹刺激带给人体的痛感。

同样,在媒介环境中,那喀索斯正在重生。

文字与货币媒介加速交换时,会让我们对时间产生异常严格的控制,这就是腿需要延伸为轮子的直接原因,或者说是从人体截除脚的功能的直接原因。

《理解媒介》读书报告

《理解媒介》读书报告

《理解媒介》读书报告《理解媒介》是麦克卢汉的成名作,今天读了之后,我崇拜万分。

从行文风格上,可以说他真算是文人,更像一个诗人。

在追求解放人类的真理,在创作,而不是在解释,他是在走自己的路,让自己的人生潇洒的时候,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人类的传播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就叫先知,无时无刻的在挖掘自己的天分,而自己的天分便是没有受过社会污染的那一份人的本性。

他在追求自己的本性,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也在身先垂范的把他的价值观融入到他的学术当中。

《理解媒介》书如其名,关注的是媒介,是媒介自古至今的变化,以及这种新旧更替的变化引起的环境的更迭对人类产生的全面性的影响。

所以说,可以将《理解媒介》称之为媒介专门史,如果再宽泛一点说,它还是一部人类文明史。

因为在麦克卢汉的理解里,媒介不仅仅是新闻传播意义上的,而是包容了一切能让人与其他元素发生关系的物质。

《理解媒介》,很难看到麦克卢汉正儿八经地给人解释他的理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只探索,不解释”。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使信息”、“冷媒介热媒介”等这些被后人称为奇思妙想的媒介三论。

媒介三论的提出惊世骇俗,意图颠覆以前的所有传播理论,而建立一个新的理论王国,它们贯穿全书,是完成这样一个媒介全景勾画的主要用色;第二部则是是运用这三论来分析麦克卢汉自己能想到的一切文化、政治、社会现象,并将这些重大现象统统划拉到媒介的巨大影响之下。

第一部中,"媒介是人类的延伸",这句话甚是精辟,从本质上把握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但守护了人类的文明,而且为现代的媒介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媒介的作用就像走了一圈,但最后又回到了原点,不同的是,在这一圈过后,媒介更加的成熟,但是媒介也清楚了自己的使命,媒介是人类的延伸,麦克卢汉用自己的思想来宣传自己的理论。

大家都知道,麦克卢汉的著名言论就是“媒介即讯息”,媒介传递的内容根本不在他所关注的行列,或者说他认为内容所起的作用根本就不能和媒介本身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相比,正如在序言里拉姆潘所提到的,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事情所以然的动因,而不是使人知其然的动因”,他自己也开篇明义,在第一章开始就解释了这个问题,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麦克卢汉定义的热媒介、冷媒介之荒谬——读《理解媒介》
《理解媒介》是传播学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媒介研究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麦克卢汉的成名作。

在这本书里,作者首创了当今习以为常的术语“媒介”,提出了今天的媒介研究者津津乐道的概念“地球村”、“信息时代”,阐述了“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学术观点。

如今,我们真正已经生活在麦氏预言的“地球村”中感受、接触、使用各种“媒介”。

有趣的是,我正是通过网络电子书的方式阅读到《理解媒介》,与同好此书之人交流感到精彩或者困惑之处。

粗浅的通读一遍之后感到要想真正读懂麦氏的思想还需要再仔细看上几遍。

不过,还是产生了有一些关于“冷媒介”“热媒介”问题的思考。

麦克卢汉认为“热媒介”传播的信息比较清晰,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参与程度低,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而“冷媒介”与此正好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必须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高。

麦克卢汉所谓的“热媒介”是指电影、广播、照片、书籍、报刊等等,而“冷媒介”则包括电视、电话、漫画、谈话等。

首先我们不可否认,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的提出,启示了我们不同媒介对受众的心理和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研究传播学时不能忽视对所运用的具体媒介的研究。

但是这个定义的划分却缺少理论规范,不够科学严谨。

麦克卢汉牵强地把电视和电影分别划分在“冷媒介”和“热媒介”的范畴内。

原因仅是:他认为电影的光源和视线的位置关系是正好相反的。

电影观众的视线受背后的光源将其诱导到前面的银幕上,电视观众则直接面对显像管这一光源。

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受众来说,电视是外部世界,比电影更需要进行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解读。

由此,他认为电视是“冷媒介”。

麦克卢汉只在显像技术上把电视和电影区分为冷热媒介,未免过于武断。

显像的过程并非受众参与的,受众最终只是看到屏幕上的影音图像,所以我认为,电视和电影的传播手段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对受众视觉、听觉地冲击来完成传播的过程。

电影所播放的内容,电视也完全可以播放,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在音响效果和影像清晰度上几乎可以和电影达到相同的冲击力。

如果两种媒介传播效果是一样的,我想区别开来研究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对此,麦克鲁汉曾解释说,在电视屏幕上一秒钟闪现数百万个光点,而人眼只能感应其中的60至70个光点,并且观众还得将它们在大脑中依次组合成原先的图像,这样电视便成为低清晰度高参与度的媒介即冷媒介。

麦克卢汉说热媒介只是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

高清晰度是充满数据的状态。

照片从视觉上说是具有高清晰度。

卡通画却只有“低清晰度”。

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提供的信息非常之少。

言语和电话是一种低清晰度的冷媒介,它给耳朵带来的信息很少。

如果说照片在视觉上是高清晰的,那么电话和言语在听觉上也是
高清晰的。

我们看照片只能获取一个简单的图片信息,至于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等信息都需要受众自己联想而获得。

所以这个解释也是不严谨的。

麦克卢汉还把这个理论引申到历史社会上:发展中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是“热”的;农村是“冷”的,城市是“热”的;今天的电子时代是“冷”的,往昔的机械时代是“热”的,一系列没有学理规范的区别划分。

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理解媒介》是传播学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媒介研究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麦克卢汉的成名作。

在这本书里,作者首创了当今习以为常的术语“媒介”,提出了今天的媒介研究者津津乐道的概念“地球村”、“信息时代”,阐述了“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学术观点。

通篇谈的是媒介的决定性影响,虽然最后的电力时代使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麻木以自保,可是麦克卢汉并不悲观,甚至在欢欣雀跃电力时代的到来,认为这将是带领人们重返部落化的道路,人和人类都将回归整体,回归和谐自然的生活状态,有些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

这让人很惊叹他的乐观。

不过,在某些小的地方,他还是提出了自己的警示,第一部分的“对媒介影响潜意识的温顺的接受,使媒介成为囚禁使用者的无墙的监狱。

”“每一种塑造社会生活的产品,都使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些都在警示世人,对于周围媒介的麻木不自知最终会束缚人类,从而受到媒介的奴役。

这是麦克卢汉从“麻木”理论得出的结论,人的延伸造成的新的压力迫使神经系统堵塞某些感知通道,否则无法承受延伸带来的强烈的刺激,这种麻木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就是一种自恋,因为延伸的是自己的器官,所以人们使用媒介的愿望和使用自己的器官的愿望一样强烈,在这种持久性的自恋式的使用中,人们的潜意识里就对媒介影
响维持在无意识的水平上,就像鱼对水的存在浑然不觉一样。

每一种新的媒介的巨大刺激都会使人类产生麻木感,而电力时代尤甚,因为它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麻木。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从自恋和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

只有清醒的认识到媒介的影响,人类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决定媒介的发展方向,就像他在序言中说的:“本书的宗旨是探索技术所反映的人的延伸的轮廓,弄懂它们可以使之井井有条地为人民服务。

网络——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
因特网又称互联网,它把各种不同型号的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互相联结起来,为实现它们之间的数据通讯、资源共享等多种功能提供连接。

互联网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不仅克服了旧媒介的弱点,也具有旧媒介的优点。

互联网具有充分的互动性,它不仅具有大众传播的特征,还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互联网具有信息的综合性,它不仅提供娱乐性大众化的信息,也能提供深刻的思想与见解。

由互联网还衍生出了许多旧媒体的新形势,例如:电子报纸、网络杂志、播客、网络电视、博客等。

它们的出现充分显示出互联网所具有的高度的包容性。

互联网所具有的数字化、大容量、即时性、双向性、跨时空性的特征使它在传播的自由性、时效性、多元性、互补性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触及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是对人体感官的无限延伸。

麦克卢汉在早期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

由于受到基督文化的影响,他用部落化、脱离部落化、重返部落化来隐喻人类传播史的宗教赎罪过程。

电子媒介的出现,成为人类脱离部落化文化以来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和“感官平衡”重新恢复的工具,使得人类社会“重新部落化”。

广播、电视、卫星等传播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传遍全球,世界变成了一个村落。

互联网的出现,可以使人们即时、无阻碍地沟通与交流,即所谓的“地球村”。

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相依赖程度大大地加强,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要素形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