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课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54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

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和政策、货币理论和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

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

其中带*号的部分是选讲内容,这些内容不涉及也不会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81****0007【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一、课程性质和目标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主要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成如下教学目的: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掌握不同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长期经济增长模型,能够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理解不同宏观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2.具备运用宏观经济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状况的能力。

掌握GDP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能够运用宏观经济指标考察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

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理解不同政策运用的背景以及如何运用政策工具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一)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6学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国内生产总值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4.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6.名义GDP和实际GDP教学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并与微观经济学进行比较2.理解GDP及相关指标的含义3.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4.应用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5.理解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重点难点: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2.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其它教学环节:课后查阅当前全球GDP排名,熟悉前20的国家和地区;登录我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历年《统计年鉴》,熟悉GDP核算的两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使用。

(二)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9课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均衡产出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4.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5.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6.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7.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教学要求:1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2.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3.掌握不同经济部门下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理解各种乘数的概念重点难点:1均衡产出的含义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3.乘数原理其他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影响消费的具体因素。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3. 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4. 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

5.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能够评估其效果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模型的概念和构建方法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 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 经济波动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3. 货币与银行体系- 货币的定义和功用- 银行体系及其角色-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决定4.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影响- 货币政策的限制和挑战5.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原理和实践- 是否采取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和影响分析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分析案例,渗透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和模拟情景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 小组项目:让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加强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3. 中期考试:占总成绩的20%。

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参考教材1.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八版),著者:尼.格里高利.曼昆,译者:陈向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著者:费尔南多.索瑞亚诺,译者:杨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二、学分:3三、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等四、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网络教育考试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性较强。

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课程的任务,在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掌握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

五、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及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一、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基本框架,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凯恩斯革命与宏观经济学以及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等问题,为后续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先导知识,要了解宏观经济学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理论特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代表人物、理论体系,以及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趋势等。

二、课程内容1、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介绍宏观经济学由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发展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进而发展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过程。

重点介绍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产出水平、失业率、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从日常生活、周围环境、社会经济、政府行为等方面简单介绍学习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学要求:(1)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2)重点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考试时本章不作为重点,一般只出名词解释、填空或选择题。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二章国民经济核算一、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弄清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含义及其计算、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消费储蓄与投资、乘数与加速数、收入-支出分析等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基本概念以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学院的统开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国民经济运行的流程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掌握消费、投资、货币供求理论、简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开放经济、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等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能熟练地运用图形进行分析,并能适当掌握一些数学分析方法,能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现实问题。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框架与方法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1.1.宏观经济的世界1.2.宏观经济学的问题1.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习题要点:宏观经济学的含义、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凯恩斯主义。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2.研究的基本思路:现象—规律—理论3.理论的基本要素:前提—推导—假说习题要点:规范科学与实证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理论的基本要素。

本章重点、难点: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体系、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的异同,经济学中的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含义以及了解宏观经济学从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的演变过程,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掌握宏观经济的“三大市场”和“四大主体”是什么,能够将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和经济理论联系起来。

第二章宏观经济度量衡(上):商品市场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GDP)1.国内生产总值:定义与核算方法2.收入法核算GDP3.支出法核算GDP习题要点: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和核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GDP。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性质:经济类(包括经济、金融、财政、管理及其相关财经类)专业必修课,针对已具备高等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知识的本科生开设。

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

作为经济类专业2年级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它包括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深入和扩展、前沿课题讨论三大部分,旨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知识奠定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宏观经济理论是系统介绍国民经济运行、结构、核算和循环的理论,系统介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并据此介绍失业、通货紧缩、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等国民经济的基本理论。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以及政策调整、政策使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教学基本要求1、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理论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2、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命题体现经济学专业的特点,注意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理论应用能力的考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3、学期期末采用标准化闭卷考试。

四、教学总时数:72学时五、教材和主要参考文献1、《宏观经济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高鸿业2、《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4月第1版。

布莱恩.斯诺登等:3、《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魏埙,刘俊民,南开大学出版社4、《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宏观经济学》,Olover Blanchard,清华大学出版社6、《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斯蒂格利茨7、《经济学小品和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斯蒂格利茨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名义GDP,实际GDP,GDP的意义及缺陷,以及与GDP有关的其他宏观经济学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支出法计算GDP。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3. 能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 培养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理论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DP)及其构成要素- 总需求与总供给- 通货膨胀与失业3. 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模型和影响因素4. 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商业周期和景气度指标- 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影响- 政府干预和经济波动5. 宏观经济的货币和金融市场-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利率和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6.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供给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思维能力。

4. 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研究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问题解答能力。

3. 学术论文:评估学生对特定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参考教材1. 高级宏观经济学,作者:XXX2. 宏观经济学原理,作者:XXX3. 宏观经济学导论,作者:XXX以上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2002年制订,2004年修订)课程编号:英文名: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后置课: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学分:3学分课时:54课时(+18课时辅导)主讲教师:西方经济学课程组成员选定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及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

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第二部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包括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开放条件下的IS-LM-BP模型;第三部分,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第四部分,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同时又与现实经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案例阐述宏观经济理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中注意介绍经济分析的逻辑,强化图形分析和数理分析的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判断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将数学分析与经济学教学有机联系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财经学院西方经济学(2)教学大纲(第四版)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西方经济学教研室2010年3月目录前言 (3)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4)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收入-支出模型 (5)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 —— IS—LM 模型 (6)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 (7)第五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9)第六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 (10)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1)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12)前言1、课程简介:《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经济学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的,其中研究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与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学是其基础。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式是个量分析;《西方经济学》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经济学具有强烈的实用性,是为现实服务的,经济学是理论与政策的结合。

2、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宏观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3、适用对象:全校各财经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

4、课程性质:必修课。

5、总课时及各章的分配: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本大纲规定授课时数为54学时。

序号教学内容课时数合计1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42 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收入-支出模型103 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 —— IS—LM 模型104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85 第五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66 第六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 67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68 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4 546、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使用教材: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年版主要参考书:教育部高教司组编,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迈克尔.帕金:《宏观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杰费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鲁迪格·多恩布什,斯坦利·费希尔:《宏观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等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概念,五个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和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对学生自学的要求:了解国民收入核算的体系,国民生产总值,国民净产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宏观经济研究的对象以及基本范畴;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国民收入的计算。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述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一、国内生产总值概念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三、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四、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一、支出法二、收入法三、部门法或生产法第四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一、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二、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三、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复习思考题: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是什么?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理解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3、西方国民收入有哪几种核算方法?4、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收入-支出模型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理解均衡产出概念及其实现条件;掌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二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解乘数的含义、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对学生自学的要求:熟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均衡条件以及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理解乘数效应。

教学重点: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均衡条件以及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理解乘数的含义、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乘数理论。

第一节均衡产出一、均衡产出概念二、两部门经济均衡产出的条件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一、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二、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五、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一、最简单经济体系的基本假定二、消费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三、储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四、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五、乘数理论第四节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一、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二、税收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三、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四、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理论第五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一、四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二、净出口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三、边际进口倾向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四、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五、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理论复习思考题:1、在一张图上画出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决定同一均衡收入的方法。

2、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那些限制?3、写出两部门下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并说明其含义。

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 —— IS—LM 模型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理解投资与利率关系;掌握 IS 曲线的含义及其斜率和移动的经济学含义;理解利率的决定和货币需求函数;掌握LM曲线的含义及其斜率和移动的经济学含义;理解 IS—LM 模型的含义及其运用;了解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对学生自学的要求: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模型:IS-LM模型。

教学重点:理解 IS—LM 模型的含义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 IS—LM 模型的含义及其运用;了解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一、实际利率与投资二、投资预期收益的现值与净现值三、资本的边际效率与投资的边际效率四、投资需求曲线第二节物品市场的均衡与 IS 曲线一、 IS 曲线的含义及其推导二、 IS 曲线的斜率三、 IS 曲线的移动四、物品市场的失衡及其调整第三节利率的决定一、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二、货币需求动机三、流动偏好陷阱四、货币需求函数五、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利率的决定第四节货币市场的均衡与 LM 曲线一、 LM 曲线的含义及其推导二、 LM 曲线的斜率三、 LM 曲线的移动四、货币市场的失衡及其调整第五节物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与 IS-LM 模型一、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二、 IS-LM 模型与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的决定三、 IS 、 LM 曲线的移动与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的变动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复习思考题:1、试述IS-LM模型。

2、LM 曲线有哪三个区域,各区域分别是怎样形成的?3、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原则;掌握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现和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行机制;理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了解现代银行制度和货币供给;了解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政策。

对学生自学的要求:了解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机制,达到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标。

教学重点:国家如何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教学难点: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与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选择。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及其协调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第二节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的工具及其运行机制二、自动稳定器三、功能财政与预算平衡四、赤字财政与公债五、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第三节货币政策一、银行制度与货币供给二、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行机制三、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第四节供给管理政策一、收入政策二、指数化政策三、人力政策复习思考题: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哪些?2、自动稳定器有哪些制度构成?说明如何对经济进行自动调节?3、试述财政政策及其在需求管理中的运用。

4、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5、试述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6、货币政策的实施有那些局限性?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几种组合,分别对收入和利率产生什么效应?8、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哪几个因素?第五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掌握总需求函数的含义与总需求曲线的特征,总生产函数的含义,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理解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及其作用;了解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对学生自学的要求:认识总需求函数的含义与总需求曲线的特征,总生产函数的含义,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

教学重点:理解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试比较IS—LM模型与AD—AS模型。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函数的含义与总需求曲线的特征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三、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第二节总供给曲线一、总供给函数与总生产函数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三、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应用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二、总需求变动的影响三、总供给变动的影响复习思考题:1、总需求函数的含义与总需求曲线的特征及其推导。

2、比较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差异并加以解释。

3、试比较IS—LM模型与AD—AS模型。

第六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情况;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汇率及其标价方式;了解 IS—LM—BP 模型,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应和调整内外均衡的政策。

对学生自学的要求:了解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情况;了解 IS—LM—BP 模型。

教学重点:掌握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IS—LM—BP 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