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精品教案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8狼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8狼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8狼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朗读并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扣人心弦的情节,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能够合理地认识文中的“狼”和“屠户”的形象,并能给以合理的评价。
3、让学生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合理地认识文中的"狼"和“屠户”的形象,能给以合理的评价。
课前预习1、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的意思。
2、能够顺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及课时1、教读课2、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讲述,激趣导入1、提问导入:(展示“狼”的。
)同学们,你们读过、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狼外婆、狼与东郭先生等)谁能说说“狼”是怎样一种动物呢?2、激趣引读:同学们,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
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不是险些被它吃掉吗?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
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那么屠夫是否从东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训,或又重蹈覆辙?狼也许变善良了?那么究竟如何,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狼》这篇课文。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
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
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三、整体感知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告诉大家一个信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在于一个“读”字。
所谓“三分鉴赏,七分阅读”也就是这个道理。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精品教案
18 狼教材分析:《狼》一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中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
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
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最终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
2.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与文本对话,理解文意。
2.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猾,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重难点1.重点:熟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背诵全文,多角度地阐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昔日的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他的过分“仁慈和关爱”,险些让自己丧命于中山狼之口,幸亏得到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
今日有一位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那么这位屠夫是否从东郭先生的身上汲取了教训,没有让自己的爱心泛滥,抑或是重蹈覆辙了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狼》这篇课文,一探究竟。
二、预习成果展示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杰出文学家。
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
19岁考中功名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
76岁时依窗危坐而逝。
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聊斋志异》是清代短篇文言小说集,是蒲松龄在他40岁左右历时30多年完成的著作。
“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
书中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第18课《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第18课《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分析狼和屠夫的形象,理解运用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来塑造形象的方法,合理地改编故事;理解“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3.认识狼贪婪、凶狠、狡猾的本性,理解故事寓意:讽刺像狼一样的贪官污吏也将没有好结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默读方法,抓住结尾作者的议论,分析狼与屠夫,感受文中狼贪婪狡诈和屠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屠户与狼形象特点的对比、屠户心理状态的前后对比,理解作者对狼贪婪狡猾的讽刺和对人的智慧与力量的赞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准备1.在课前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过默读、猜读、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解决字词问题,力争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在课前搜集与这篇课文相关的资料,以备课中交流讨论。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黑板板书“狠”字)同学们都认识这个字吗?能组个词吗?(狠毒,凶狠)那如果再凶狠一点,狠毒一点呢?哦,那就是一个“狼"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总是与这样的词汇分不开。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蒲松龄老先生的小说《狼》,看看蒲松龄老先生笔下的狼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二)预习检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 字音纠正缀(zhui)窘(jiǒng)场(cháng)苫(shàn)耽(dān)少(shǎo)顷(qǐng)瞑(míng)遂(sùi)尻(kāo)黠(xiá)2. 教师范读,划分节奏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占蔽/成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狼》教案
18 狼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有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
今日屠户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屠户是否从东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训呢?难道他会重蹈覆辙?狼也许变善良了?1.理解、积累文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情节,领悟课文意味深长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揣摩语言,体会文章的情味,学习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有谁能够说出带“狼”字的成语?(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等)的确,狼历来是狡诈、残忍、贪婪的代名词,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就记录了有关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三则故事。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短小生动又意味深远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屠杀两狼的智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为下列汉字注音。
缀(zhuì) 窘(jiǒng) 苫(shàn)弛(chí) 眈(dān) 黠(xiá)瞑(míng) 暇(xiá) 隧(suì)尻(kāo) 寐(mèi) 少(shǎo)时2.作者链接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
3.作品链接《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
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18课狼(教学设计统编版)
第18课《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分析狼与屠户的形象,理解文章主旨,感受《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
3.学习屠户勇敢机智、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1.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2.分析狼与屠户的形象,学习屠户勇敢机智、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前两课,我们跟随作者认识了他们生活中性情各异的小动物,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动物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认识到人与动物应和谐共生,但当我们与动物处于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时,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一篇文言小说《狼》,看看大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会有怎样新的思考?二、教学新课任务一:识作者、知出处1.作者名片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淄川(今属山东省淄博市)人。
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代表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文章出处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卷六。
此题下共有三则故事,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蒲松龄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
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摆茶,来的人只要讲一个故事就可免费喝茶。
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
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
康熙十八年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
此后屡有增补,历时四十余年,此书可谓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
3.知识链接志怪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
志怪小说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任务二:初读文、练朗读4.课文范读课件播放《狼》朗读并展示: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教案
《狼》教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翻译理解文章,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及现实意义。
3.通过分析屠户和狼的形象特征,多角度地阐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学习重点1,翻译理解文章,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及现实意义。
学习难点1.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及现实意义。
2.通过分析屠户和狼的形象特征,多角度地阐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学习过程活动一比赛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呈现狼的图片。
鼓励学生开展比赛,看谁能说出更多和狼有关的成语:豺狼成性豺狼当道鬼哭狼嚎虎狼之势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引狼入室……2.说一说在这些常见的成语中,狼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提示:成语中狼的形象大多数是狡猾、凶残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也许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
活动二初读课文,理清情节1.关于作者你了解多少?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著名文学家,淄川人。
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逸事的意思。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
于是他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
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
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属短篇小说集。
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
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现实意义,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根据课下注解的提示自读课文,教师正音范读。
学生再第二遍读课文,读准断句,加快阅读速度。
然后根据教师出示的六幅图片提示尝试复述故事。
其他同学补充。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8狼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8狼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8狼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识记:缀窘苫蔽弛眈瞑隧黠尻寐2、了解作者、作品及课文出处;读懂课文3、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及课文阐明的道理。
4、名词活用和一词多用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1、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
(重点)2、课文阐明的道理。
(重点)3、名词活用和一词多用。
(难点)【教法学法】1、朗读。
2、品读。
3、讨论点拔。
【媒体设计】多媒体或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一教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就会想起它的狡诈和凶残。
当然,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东郭先生不是险些被狼吃掉了吗?今天,我们再来讲述一个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
(板书课题)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
郭沫若先生为他的书房──聊斋所题的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二、明确目标1、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了解文章大意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3、分析、归纳文章的主题;4、熟读、背诵课文。
三、自读与点拔自读程序适时点拔设计意图1、预习识记:(注意音形义)缀(zhuì)窘(jiǒng)弛(chí)苫蔽(shàn bì)眈(dān)瞑(míng)隧(suì)黠(xiá)尻(kāo)寐(mèi)2、初读课文。
完成两项自学任务:⑴识记作者、作品及课文出处⑵借助课文注释,梳理文句,读译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3、再读课文。
理顺课文情节脉络。
4、熟读课文,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能用原句作答的,尽量用原句作答。
)⑴这则故事的时间、地点和对立的双方各是什么?⑵屠户对狼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⑶屠户的机智表现在什么地方?⑷屠户是怎样杀死狼的?⑸作者对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5、口述“遇狼”到“杀狼”四个情节。
《狼》教案 (2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作业布置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文章
学生掌握课文中狼的
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
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及
课文阐明的道
理。
教学 回顾
狼虽
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
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
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
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这正是蒲松
龄的两则狼的故事所告诉我
如此说评析文,可通 过品析课文语言,进一 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 理解。此活动既能使学 生更好的认识屠夫这 一人物形象,又能训练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 力。
课文的主题主要从 如何学习屠户面对恶 势力时做法去理解。 如:对待像狼一样的恶 势力,不能存在幻想, 妥协退让,要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这样才 能取得胜利。
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运。
一、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
提问。2.分组合作,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
故事。 二、把握形象
⑴.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 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⑵.同社会中假、丑、恶等阴暗面作斗争。
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设计
1、同学们用“_____的屠夫,我想对你说,……”的
句式,对屠夫说一句话。2.请同学们朗读并翻译课文
最后一段话,思考课文给我们的启发。并以 “读了 此文后,我认识到……”这样的句式说话,对课文内 容进行品析。 学生发言,老师和其他学生点评。又 如: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又如:狼 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
推荐一位同学荐讲。
止而后狼又
3.从课文中找出屠夫勇斗二狼的句子。并讨论屠夫 至 c. 两狼之并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第18课《狼》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勇气和智慧来面对困难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狼的特性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狼》一课,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本课生词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狼的生态特点,使学生了解自然,尊重生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环保意识。
其次,在讲授修辞手法的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比喻、拟人等手法掌握不够熟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大对此类修辞手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更好地运用。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虽然学生们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还存在紧张、不自信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多组织类似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狼的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课《狼》教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动物行为让人既害怕又好奇的情况?”比如,看到一只狼在远处观察我们的情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狼的特性及其在文学中的形象。
- 口语表达:培养学生通过口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
举例解释:
- 在内容理解上,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对狼的描述,如“狼的狡猾”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件展现的,以及这些描述如何反映出作者对狼的看法。
- 在词汇学习上,强调词汇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例句和语境让学生理解词汇的实际用法。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狼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及其文化寓意”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对课文《狼》的整体理解,把握作者对狼的描绘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词汇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如“狡猾”、“凶猛”等,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 写作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塑造狼的形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18课《狼》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课《狼》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狼》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狼》教案第一节课前导学(一)课前导入1.教师充分准备好一只羊(大一些的毛绒玩具),用手摇发音效果较好的发声器材。
2.要求学生自愿上台讲述看过的与羊有关的故事。
(二)课前预习导入1.复习人对动物的分类知识,强化学生对哺乳动物的学习内容。
2.课前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对生字生词进行记录和理解解释,体悟文中深意,并预习下册第一课。
第二节课堂展示(一)快乐进入1.上台讲述羊的故事的学生,上来先与羊“摆个POSE”合个影留念。
2. 使用发声器材模仿羊的叫声,让学生大声相应式随唱,以增加观看动画片《狼》前热情的氛围。
(二)电视欣赏1.观看动画片《狼》。
2.在欣赏动画片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和学生一起体验情感,促进学生的情感融汇。
(三)书本读写1.让学生根据自己记忆中的情节,轮流回忆并把故事连贯起来,并使用纸笔记录下时序。
2.围绕着狼描写的特征,进行简单的造句练习,巩固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加深对故事的入脑程度。
(四)认知拓展1.小组讨论,探讨关于人性的问题,如人在面对利益与换取,能始终表现出正直与善良吗?2.开展动物保护主题讨论,让学生关注各类动物的保护运动,做到了解动物的习性和习惯,珍惜动物和生态资源。
(五)课后提升1.给予学生听力预习的任务,锻炼学生的听力理解力,提高对课文的感悟,回答问题验证学生的预习成果。
2.布置与狼或羊有关的作文或者是设计,让学生自由发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
第三节师生交流1.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前的导学环节,引导学生谈论自己与动物相关的经验,开启学生情感之门。
2.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中分享自己对动物的观察与感悟,例如帮助老人喂养鸟类、赠送宠物给有需要的家庭等等。
3.学生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通过交流来反思和学习。
第四节教学互动1.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听、说、读、写活动,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掌握和理解。
2.教师可以选择团队比赛、游戏等形式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8狼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8狼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8狼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的主旨。
3、能联系生活,多角度理解本文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更好地理解文意。
2、能借助注释自行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通过语言的揣摩,认识本文狼和屠户的形象以及描写方法。
4、通过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正义和勇气。
【重点、难点】一、重点1、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
2、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理解主旨。
二、难点:通过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教师点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了几篇课文,了解了几种动物,有活泼可爱的猫,视死如归的斑羚,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等,它们都令我们喜爱或敬佩。
但自然界也有令我们讨厌憎恶的动物,比如说狼,一说起它,人们就把它和贪婪凶狠联系在一起;带“狼”字的成语也往往带有贬义,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而“东郭先生与狼”、“狼来了”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现在还有一心想吃喜羊羊的“灰太狼”。
但如果狼与人斗争,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他的名著《聊斋志异》中为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描述和精辟的见解,让我们共同欣赏。
二、作者简介学生简介,教师适当补充。
(PPT)三、诵读(检查预习)1、请一位学生背诵。
2、请学生读下列字音(PPT)缀行甚远屠大窘苫蔽成丘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眈眈相向少时目似瞑止露尻尾假寐狼亦黠矣3、请学生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PPT)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屠自后断其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全体学生诵读一遍。
四、疏通文意1、请学生就预习中遇到的不能疏通的词句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8课《狼》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故事情节
主题
屠户
狼
揭露了狼
①遇狼(“缀行甚远”)开端 的贪婪凶
②惧狼(“并驱如故”)发展 记 ③御狼(“眈眈相向”) 叙
狠和狡诈 的本性,
④毙狼(“犬坐于前”)高潮 赞扬了屠
(“洞其中”)结局 夫的机智
勇敢。
⑤ “议” 狼
议论
屠夫:机智、勇敢
狼:凶恶、贪婪、狡诈
❖ “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 ❖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
❖ 因为在动物界里,狼是最勇敢、最 聪明、最有团队精神的动物。而目前 的孩子较多缺乏合作精神,对孩子们 进行狼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 自主发展,培养孩子具备良好的行为 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孩子学会合作, 成为有思维、有智慧、能解决问题, 体格强壮的人非常重要。
❖
假如你就是该校的一名学生,在雕 像揭幕的现场,当记者的镜头对准了你, 你会说些什么呢?
(勇敢且果断)
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 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勇敢机智且细心)
(五) 评狼
1、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这属于什么表达方式?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议论
2、“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 不是。狼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
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像恶狼的恶人就应该像屠夫 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1.了解作家作品,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和句子。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文主人公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和智慧。
❖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狼 的成语、谚语或故事。
有关狼的成语:
第18课《狼》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8 狼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人物形象,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3.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1.理解人物形象,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2.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从前的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慈爱和关爱”,险些丧命于中山狼之口,幸亏有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
今日有一位屠户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那么这位屠户是从东郭先生的身上吸取了教训,还是又重蹈覆辙了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狼》这篇课文。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
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郭沫若曾为蒲松龄故居题联,赞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品简介《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400余篇。
它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聊斋志异》的故事来源有三:一是改编民间的传说和故事,二是编写亲友提供的材料,三是据作者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而编撰。
其主题包括歌颂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揭露封建官吏的罪恶,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等,大都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出奇幻的世界,表达美好的希望,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意识。
◎知识链接《狼》原文共有三则故事,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三则故事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但最终都被杀,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狼不能抱有幻想,必须勇敢机智地与它们进行斗争的主题思想,也寄寓了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
2.目标任务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朗读指导。
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
读准字音:缀.行(zhuì)窘.(jiǒnɡ)麦场.(chánɡ)积薪.(xīn)苫.蔽(shàn)奔倚.(yǐ)眈.眈相向(dān)少.时(shǎo)径.去(jìnɡ)目似瞑.(mínɡ)隧.入(suì)尻.尾(kāo)假寐.(mèi)黠.(xiá)顷.刻(qǐnɡ)把握节奏: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教案一、研读教材《狼》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短小精悍,却又寓意深远。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和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翻译课文;2、了解蒲松龄及《聊斋志异》;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本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屠户内心世界变化的过程;2、认识狼贪婪凶残和阴险狡诈的本性,屠夫对待狼没有盲目厮杀,而是利用天时地利,巧妙杀狼。
从这个方面,引导学生懂得用“智慧”同他们面对的任何“敌人”作斗争。
(2)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实词、熟练翻译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阐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突破方法:为解决重、难点,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和小组辩论,感受故事情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精神,在理解中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学情这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扣人心弦的小故事,字词较易理解,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抓住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加上这之前对文言字句的积累,在诵读中较易梳理词句和翻译课文。
且课后研讨练习中的第三大题,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
三、教法学法教法设想: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激趣法、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加以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做好充分预习和诵读基础上,自主疏通课文时,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难词、难句,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组组交流,加以点拨,从中悟出规律方法。
第二方面,针对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的目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狼的视频片段(狼对天嚎叫)。
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请学生概括狼的特点,如凶残、狡诈等。
说说你所知道的狼的成语(限时一分钟的成语比拼赛),例如: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二、走进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从小热衷功名,并在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
后来却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
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故事来源广泛,有作者的见闻,有借鉴过去的题材,有采于民间的传说,有作者的想象虚构。
作者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其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三、新课传授:1.听课文录音磁带,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把握停顿、节奏。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
(1)一词多义。
意:意暇甚(神情)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止:止有剩骨(只,仅)一狼得骨止(停止) 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对方)前:狼不敢前(上前,动词)其一犬坐于前(前面,名词)(2)重点实词。
犬、盖、股、洞、隧。
缀行甚远(紧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旧,原来) 屠乃奔倚其下(跑过去倚靠)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一会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3)特殊句式。
投以骨: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4)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四、问题探究: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2.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怎样概括?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并走向结局的全过程。
3.《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叙述故事:屠户卖肉晚归,两狼跟踪而来(遇狼)——屠户投骨,狼依旧紧跟不舍(惧狼)——屠户倚薪对抗狼(御狼)——狼施诡计,被屠户识破,击毙两狼(毙狼)。
4.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屠惧”。
“投以骨”。
5.狼得骨头后的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
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残。
6.屠户奔靠柴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刀,这时狼的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一狼径去”,看似无意攻击,实则声东击西。
企图前后夹击,置屠户于死地。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看似安闲无事,实则暗施毒计,表现出其狡诈本性。
7.全文表现了狼的哪些特点?全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
两只狼发现了屠户,立刻跟了上去,尽管屠户“投以骨”,仍“缀行甚远”不依不饶,凶恶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
而对屠户“奔倚”“持刀”,两狼决定前后夹击,一狼犬坐于前,“盖以诱敌”,一狼则绕到背后,“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见它们的狡猾。
可是狼毕竟是动物,虽然屠户持刀相向,狼被屠户开始的软弱所迷惑,认为他不敢主动进攻,所以放心地眯着眼睛睡,而且两狼前后夹击,分散了力量,使屠户能各个击破,可见狼的阴险多诈中透出了愚蠢,正像结尾中说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8.面对狼的阴险狡诈,屠户表现出怎样的勇敢和机智?“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写出了屠户的勇敢与机智。
9.作者是如何刻画机智勇敢的屠户这一形象的?作者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屠户形象,但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屠户在看到有两只狼盯住了自己,且跟从了好长一段路时,内心充满了惊慌与恐惧;他不愿意惹是生非,于是,“投以骨”“复投之”,一再妥协退让,企图以此消灾。
但狼步步紧逼。
屠户在“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的情况下感到十分窘迫。
此时,屠户对狼的本性有了新的认识,对狼不抱有任何幻想了,于是选好有利地势,“弛担持刀”,决心拿起武器同狼搏斗。
最后,他抓准时机,主动出击,消灭了狼。
从妥协退让到被迫御狼,再到主动出击,屠户的勇敢性格逐渐显露出来,在他身上体现了人的机警与智慧。
在“骨尽”而狼“仍从”的境况下,屠户终于看清了狼贪婪的本性。
他首先占据有利地势,拿起屠刀准备出击。
在只有一只狼在眼前“目似瞑”的一刹那,“屠暴起”,勇敢地杀了它。
杀了这只狼后,屠户并没有就此离开,而是“转视积薪后”,又将企图从背后偷袭的另一只狼杀死。
勇敢为智慧增添了亮色,智慧加重了勇敢取胜的砝码。
两方面有机结合,使屠户最终战胜了恶狼,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赞颂了人的智慧与勇敢。
10.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被制服的命运。
因为人有狼所没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
人能战胜狼,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却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这正是蒲松龄的这则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
11.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从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理清思路: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记叙了屠户途中遇狼、杀狼的经过,环环相扣,紧张曲折。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恶狼虽凶恶、狡诈却逃不脱灭亡命运的嘲讽。
艺术特色:情节曲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较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
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上的变化。
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等,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板书设计狼蒲松龄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屠夫:机智、勇敢恶狼:贪婪、凶狠、狡诈寓意: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教学反思:可取之处全课环节安排紧凑,虽然容量大,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本课涉及了作品的朗读及指导,疏通文义以及表演故事,另外还涉及整理情节脉络,探讨人物性格,归纳文章寓意等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比较有兴趣。
不足之处对教材的开掘有欠个性化解读,依靠教参过多,比如,文章中屠户的形象是否真的如传统教学中所认识的“机智”与“勇敢”,本身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