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复习材料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复习材料第一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发展1、1942年英国发布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又被称为“贝弗里奇报告”。
2、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思想渊源包括:基督教教义、重商主义经济学。
3、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政策主要有:灾害救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贫困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特定人群救助、临时救助。
4、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从收容遣送变为救助管理,强化了自愿受助。
5、现行的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减免所得税,免征营业税,先征后返增值税。
第二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中的基本关系1、在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上,有代表性的四大主义分别是: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2、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就要实行:社会职能社会化,社会事务社会办,社会福利社会化。
6、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福利设施向社会开放,服务对象公众化,社会福利社会办。
8、第三部门: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之外的“非营利部门”,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
其突出特点是志愿性、公益性和民间性。
在国外,第三部门为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部门的总称,在国内主要指非营利的民间组织。
12、对家庭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通过社区、社团、社工以及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去实施的。
15、市场经济学说中的公平包括:机会均等、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和结果公平。
18、社会救助主要是满足受助者的生存需要,社会福利则主要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社会救助的一般理论1、社会救助:国家与社会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生活保障政策。
社会救助时一种政府或社会行为;救助对象是容易遭遇生活困境的社会弱势群体;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
4、社会救助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乡村贫困救助、农村五保制度、灾害救助、特殊对象救助等。
12、依据救助手段,社会救助可分为:现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以工代赈。
《社会保障学》赵曼 第07章 社会救助
3、对救助对象的甑别和确定工作还需强化
如对申请救助群众的家庭收入核实问题一直缺乏有效措施, 直接影响到救助对象的甑别。家庭收入低、支出多是确定 贫困家庭依据,也是落实各项救助政策的基础。由于当前 家庭收入的多样性、隐秘性,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部分申请救助家庭的经济收入难以核实。又如对于少数归 正人员及无业居民采用纠缠、吵闹,甚至威胁等手段,强 硬要求社会救助,缺少有力的应对措施,使少数不符合救 助条件的人员变成救助对象,导致救助目的偏差,公正公 平性受到影响。
第七章 社会救助
本章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 社会救助的甄别机制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效率问题 不同救助方式的效率问题 中国目前的社会救助体系
学习重点:
理解社会救助的主体 掌握贫困的定义及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 理解社会救助中的甄别机制
理解社会救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非营利组织在社 会救助领域的优势
(二)非营利组织的效率分析
究竟谁成为责任主体更有效率:政府?还是 非营利组织?新自由主义者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 “最理想的途径是私人慈善事业”,私人慈善事 业完全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高效率。
社会救助除了政府救助之外,还有民间非营 利组织的慈善救助,后者是一种市场行为且效率 更高。
(三)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一、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
(一)社会救助理念的历史演进
春秋战国 工业社会之前
二战后 现代
“民本” “仁政” “大同” 惩戒性:贫困由懒惰造成 社会援助取代贫民救济 强调生存权和权利立法
5
(二)社会救助的主体
政府
企业
个人
社会组织
非营利组织
我国社会救助主体单一,主要为政府,而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领域,非营 利组织发挥巨大作用。
第七章 教育社会救助
案例分析
媒体报道:有一个山里孩子,8岁,小学二年级, 小学二年级, 媒体报道:有一个山里孩子, 因父亲去世,从此不愿与周围人说话, 因父亲去世,从此不愿与周围人说话,经常独自 钻在角落发呆,年迈的爷爷,智障的妈妈, 钻在角落发呆,年迈的爷爷,智障的妈妈,贫困 的家庭,似乎注定他命运的坎坷。 的家庭,似乎注定他命运的坎坷。 一位从城里来的农村义工,注意到了他, 一位从城里来的农村义工,注意到了他,了解 他家的境况,决定帮助他,经过和班主任协商, 他家的境况,决定帮助他,经过和班主任协商, 把这孩子接到城里, 28个同学组成班级的学生 把这孩子接到城里,由28个同学组成班级的学生 家长出资,建立一个公共帐户,专用来帮助他, 家长出资,建立一个公共帐户,专用来帮助他, 小孩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变的自信了, 小孩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变的自信了,成绩也提 高了许多。帐上的钱除了交纳学费外, 高了许多。帐上的钱除了交纳学费外,还包括他 生活的开销,及其家人的生活费用。 生活的开销,及其家人的生活费用。 分析一下:山里孩子积极变化的原因, 分析一下:山里孩子积极变化的原因,并说明它 反映了社会救助工作的哪些特点? 反映了社会救助工作的哪些特点?
第七章 教育社会救助
本章主要内容 教育社会救助概述 外国的教育社会救助 我国的教育社会救助
第一节 教育社会救助概述
一、基本内涵 教育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团体为了 保障适龄人口能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 保障适龄人口能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 物资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在不同阶段 提供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项目。 提供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项目。
第一节 教育社会救助概述
三、主要内容 (一)中小学教育 1、助学金 由国家发放的、 由国家发放的、定期的 2、困难补助 由国家或者学校实行 临时性、 临时性、不定期
202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方案
202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方案____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方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社会救助政策,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众生活困难问题,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要求,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本方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救助工作,包括城市和农村的困难群体。
第三条社会救助工作应遵循公平、高效、法治的原则,秉持“求实、细致、人性、人本”的工作理念。
第四条本方案以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为基础,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确保社会救助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
第五条本方案执行期限为____年至2028年。
第二章社会救助对象确定与认定第六条社会救助对象包括以下群体:(一)生活无着或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无业人员;(二)因意外事件致使生活来源断而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人员;(三)因疾病、残疾、灾害等原因致使生活困难的人员;(四)特困儿童、孤寡老人、重度残疾人、军烈属等特殊困难群体;(五)其他符合国家社会救助政策的困难群体。
第七条社会救助对象的认定由县级或区级民政部门进行,按照居住地户籍为主的原则,通过申请、审核、评估、定期复核等程序进行。
第八条社会救助对象的认定应当参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等因素,综合评估确定其是否符合社会救助资格。
第九条社会救助对象的认定应当坚持真实性、可操作性、公正性的原则,除非有明显证据证明其信息不属实,否则不得轻易取消其社会救助资格。
第十条困难群体可以通过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等方式申请社会救助,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向民政部门提供相关申请材料。
第三章社会救助项目与待遇标准第十一条社会救助项目包括社会救助金、救助物资、就业培训、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多个方面。
第十二条社会救助金是对低收入群体的直接资助,根据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
第十三条救助物资是为了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物资。
第十四条就业培训是帮助困难群体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
第七章 贫困理论与社会救助
⒉恩格尔系数法 • 恩格尔曲线(Engle Curve):反 映消费量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总支出 (或收入)的比例。 • 恩格尔定律(Engle‘s Law):食 品支出比例与收入的增长成反比。
比食 例品 支 出 所 占
收入
恩格尔定律
运用恩格尔系数法确定贫困线方法有二:
二、贫困产生的原因
(一)主体不发育论,也称素质论
• 认为,贫的本质规定是人的素质差,即 把人的素质落后作导致贫困的终极原因。 人的素质虽然包括人的先天票赋,但后 天的教育水平和社会环境对人的素质的 形成和提高也往往起着决定的作用。
(二)供体不平等论
• 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贫困地 区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不平等, 即不平等的外部经济社会环境 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
优点: (1)直观明了,通俗易懂,而且可以 罗列得很详尽细致,从而也便于社 会公众参与意见;
(2)它能够保证扶贫对象的最起码 的需要。
争议:
• (1)应该往菜篮子里装什么?由谁来决定往菜篮子里 装什么? • ⑵因为最后选择纳入“菜篮子”的总是最容易取得 一致的项目,而有争议的项目往往会被搁置起来, 所以,用市场菜篮法制定贫困线标准容易偏低; • ⑶该法这种严格的清单式的计算,限制了扶贫对象 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自由选择极少,从人权的角 度看.这是不公平的。
供体不平等论的代表思想主要有以 下几种: • 1、分配论。认为,贫困是财产、 收入和权力不公平分配的结果。或 者说,贫困就是不公平分配。其代 表性理论观点有社会分层职能学说、 社会阶层斗争学说和依附论等。
2、发展经济学者的观点 • 认为,片面地采取“西化”的发展 模式是贫困的根源所在。换言之, 把贫困的造成看成是政府的责任。 这种观点认为,由于种种原因,我 们的地方政府没有提供满足穷人发 财致富的欲望的环境和机会。
202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方案
202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方案【____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方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社会救助工作的决策部署,做好____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实施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本方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救助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提供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条社会救助工作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力量,制定细化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确保方案的顺利落地。
第四条社会救助工作实施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基本生活和发展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二章生活救助第五条生活救助是指向丧失生活能力、无法自行维持基本生活的困难群体提供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第六条生活救助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群体:(一)失业人员;(二)残疾人士;(三)重大疾病患者;(四)低收入家庭;(五)特困人员;(六)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
第七条生活救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社会保障金发放;(二)住房供应;(三)教育资助;(四)就业援助;(五)健康服务。
第八条社会救助部门要建立健全生活救助的认定机制,细化救助标准和应急救助措施,确保确保救助对象合法、合规并符合救助条件。
第九条社会救助部门要与相关部门建立联系机制,确保生活救助工作与就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政策衔接,形成工作合力。
第三章医疗救助第十条医疗救助是指为无法自行支付医疗费用的困难群体提供医疗费用的报销、减免等支持措施。
第十一条医疗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群体:(一)无医疗保险或医疗保险报销能力有限的人员;(二)重病患者、残疾人士等特殊群体;(三)困难家庭。
第十二条医疗救助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医疗费用报销;(二)药品费用补贴;(三)特殊疾病救治。
第十三条医疗救助工作要充分发挥社会救助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保险部门的联动作用,加强信息共享和数据互通,确保救助对象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第四章教育救助第十四条教育救助是指为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困难群体提供经济资助和教育资源的支持。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建设和谐社会,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加强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暂行办法适用于享受社会救助的对象、社会救助程序、社会救助工作的机构等相关方面。
第三条:社会救助的目标是为经济困难、身体残疾、失去劳动能力和失业的公民提供必要的救助。
第四条:社会救助的原则包括公平、公开、便利、灵活和务实等。
第五条:社会救助工作属于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各级政府应当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加强监管,推动社会救助事业健康发展。
第二章:社会救助对象第六条:社会救助对象包括经济困难、身体残疾、失去劳动能力和失业的公民。
第七条:经济困难家庭的认定标准由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要综合考虑家庭的收入、财产、生活情况等因素。
第八条:身体残疾人的认定标准按照《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是指因意外事故、疾病或其他原因,致使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第十条:失业的公民是指符合国家就业政策规定的就业年龄段内,被农村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和创业工作的公民。
第三章:社会救助程序第十一条:社会救助的申请人可以向所在地的社会救助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应的申请材料。
第十二条:社会救助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
第十三条:社会救助的评估程序应当确保真实、客观和公正,评估结果作为社会救助的依据。
第十四条:社会救助机构应当及时向社会救助对象发放救助资金或提供帮助,并建立相应的跟踪服务机制。
第四章:社会救助工作的机构和职责第十五条:社会救助工作由各级政府设立相应的社会救助机构负责,具体职责由各级政府确定。
第十六条:社会救助机构应当确保救助对象的信息安全,不得泄露个人隐私。
第十七条:社会救助机构应当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水平。
第五章: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和管理第十八条:社会救助资金的来源包括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和其他合法的资金渠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此文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的摘要)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第三章失业保险第四章工伤保险第五章医疗保险第六章生育保险第七章社会救助第八章社会福利第九章社会保险经办第十章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全民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社会保障,是指根据国家的规定,为满足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风险发生时所需要的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服务提供经济和其他支持。
第三条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
第四条工人、职员、农民、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和其他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享有社会保障权益。
第五条国家应当维护和发展公共社会保障事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参加社会保障事业。
第六条国家采取措施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向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方向发展。
第七条具有社会保障待遇资格的人员享有权利,但必须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
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第八条国家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全民参保。
第九条凡在国家规定的年龄、工龄和其他条件的,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第十条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和办法确定,并随经济和物价变动相应调整。
第十一条社会保险费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第十二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保险基金的发展,推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
第三章失业保险第十三条国家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给予一定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和其他帮助。
第十四条失业人员按规定在规定期限内,在失业服务机构登记,参加职业介绍和求职培训,按时申请并参加失业保险待遇审查。
第十五条失业保险金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和办法确定。
第十六条失业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
社会救助审核管理制度范文
社会救助审核管理制度范文社会救助审核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社会救助工作,从源头上保障社会救助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合理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审核管理。
第三条社会救助工作应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促进公平、公正和合理的原则。
第二章审核范围和主体第四条社会救助审核的范围包括各类社会救助的申请、资格认定、财产核查和评估等工作。
第五条社会救助审核的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管理部门、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社会救助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
第六条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审核管理机构,明确审核的职责和权限。
第三章审核程序第七条社会救助审核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确保审核工作的透明、公正和公开。
第八条社会救助申请人应提供申请资料,包括身份证明、收入证明、财产证明等。
第九条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按照相关规定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十条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可以对申请人的资格进行核查和评估,必要时可以进行家访。
第十一条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审核决定,并及时通知申请人。
第四章审核结果第十二条社会救助审核结果分为符合条件和不符合条件两种情况。
第十三条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将获得相应的救助,包括物质支持、教育援助、医疗救助等。
第十四条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以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复核。
第五章审核管理第十五条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健全审核管理制度,确保审核工作的规范和高效。
第十六条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提高审核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十七条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实现申请、审核和资金发放等环节的互联互通。
第六章监督与评估第十八条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社会救助审核工作的监督,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审核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
第十九条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定期进行审核工作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优化。
第七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二)贫困指标 1.贫困发生率 1.贫困发生率 2.贫困缺口率 2.贫困缺口率 3.恩格尔系数 3.恩格尔系数
三、社会救助对缓解贫困的作用 (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二)社会救助对贫困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
一、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慈善和恩赐思想 (二)人权思想 (三)温情主义论
二、马尔萨斯的社会救助思想 ()贫困思想 (二)对社会救助制度的批评
三、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旧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 (二)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
四、凯恩斯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二)政策主张
五、《贝弗里奇报告》 五、《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社会救助的地位和作用 (二)社会价值的享受资格和资金来源
三、负所得税理论
复习思考题
1.怎样区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1.怎样区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2.什么是贫困缺口率? 2.什么是贫困缺口率? 3.阐述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救助思想。 3.阐述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救助思想。 4.阐述马克主义社会救助思想。 4.阐述马克主义社会救助思想。 5.概括市场失灵理论的主要含义。 5.概括市场失灵理论的主要含义。
六、新剑桥学派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主要思想 (二)政策主张
七、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贫困化思想 (二)济贫思想
第三节 社会救助的一般理论
一、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政府失灵理论
二、社会救助与经济发展 (一)二者之间的一般关系 (二)社会救助与劳动力供给 (三)社会救助与劳动力需求
第七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救助产生的理论 基础;掌握社会救助理论产生的背景,以 及这些理论对社会救助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日期】2008.08.15•【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2008年8月15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承担为公民提供社会救助的基本责任,为开展社会救助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组织保障。
第三条本法所称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依靠自身努力难以满足其生存基本需求的公民给予的物质帮助和服务。
社会救助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临时救助以及国家确定的其他救助。
第四条社会救助应当遵循下列基本原则:(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二)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三)保障基本生活;(四)鼓励劳动自救;(五)公开、公平、公正、及时。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照本法享有申请和获得社会救助的权利。
申请和获得社会救助的公民应当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接受相关部门的核查。
第六条国务院民政部门主管全国的社会救助工作,财政、教育、卫生、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管理相应的社会救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社会救助工作。
第七条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接受民政部门以及其他社会救助管理部门的委托,协助做好社会救助的申请、调查和审核工作;通过开展社区服务、邻里互助等活动,照料本社区分散供养的贫困孤残人员。
乡、镇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办事处对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的工作,应当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
第八条县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等有关部门应当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专项救助待遇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并通过职业介绍、扶持从事个体经营、安排公益性岗位、办理劳务输出等方式促进其就业。
第九条社会救助所需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对财政困难的地区和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地区,中央财政按照规定给予适当补助。
社会救助服务标准与服务流程规范
社会救助服务标准与服务流程规范第一章社会救助服务概述 (2)1.1 社会救助服务定义 (3)第二章社会救助服务基本原则 (3)1.1.1 公平原则的内涵 (4)1.1.2 公平原则的体现 (4)1.1.3 救助及时原则的内涵 (4)1.1.4 救助及时原则的体现 (4)1.1.5 分类救助原则的内涵 (4)1.1.6 分类救助原则的体现 (4)第三章社会救助服务内容 (5)1.1.7 救助对象 (5)1.1.8 救助内容 (5)1.1.9 救助流程 (5)1.1.10 救助对象 (6)1.1.11 救助内容 (6)1.1.12 救助流程 (6)1.1.13 救助对象 (6)1.1.14 救助内容 (6)1.1.15 救助流程 (7)第四章社会救助服务流程 (7)1.1.16 申请条件 (7)1.1.17 申请材料 (7)1.1.18 受理程序 (7)1.1.19 审核内容 (7)1.1.20 评估方法 (8)1.1.21 审核与评估结果 (8)1.1.22 救助实施 (8)1.1.23 跟踪服务 (8)1.1.24 终止救助 (8)第五章社会救助服务标准 (9)1.1.25 救助对象准确性 (9)1.1.26 救助内容全面性 (9)1.1.27 救助程序规范性 (9)1.1.28 救助措施针对性 (9)1.1.29 救助资源整合性 (9)1.1.30 救助申请时效 (9)1.1.31 救助审核时效 (9)1.1.32 救助发放时效 (9)1.1.33 救助调整时效 (9)1.1.34 救助政策宣传满意度 (9)1.1.35 救助服务流程满意度 (9)1.1.36 救助服务质量满意度 (10)1.1.37 救助服务态度满意度 (10)1.1.38 救助服务监督满意度 (10)第六章社会救助服务人员管理 (10)1.1.39 基本素质要求 (10)1.1.40 专业素质要求 (10)1.1.41 人员培训 (10)1.1.42 人员考核 (11)第七章社会救助服务设施与设备 (11)1.1.43 设施配置原则 (11)1.1.44 设施配置内容 (11)1.1.45 设备维护 (12)1.1.46 设备管理 (12)第八章社会救助服务质量管理 (12)1.1.47 监控原则 (12)1.1.48 监控内容 (12)1.1.49 监控方式 (13)1.1.50 完善服务流程 (13)1.1.51 提高服务质量 (13)1.1.52 提升服务效果 (13)1.1.53 强化内部管理 (14)第九章社会救助服务监督与评估 (14)1.1.54 监督原则 (14)1.1.55 监督主体 (14)1.1.56 监督内容 (14)1.1.57 监督方式 (15)1.1.58 评估原则 (15)1.1.59 评估内容 (15)1.1.60 评估方法 (15)1.1.61 评估流程 (15)第十章社会救助服务政策与法规 (16)1.1.62 政策制定的原则与依据 (16)1.1.63 政策制定与调整的程序 (16)1.1.64 政策制定与调整的监督 (16)1.1.65 法规执行的措施 (16)1.1.66 法规执行的监督 (16)1.1.67 法规执行的改进 (17)第一章社会救助服务概述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自考社会学概论第七章
• 三、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 •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水灾、旱灾 、风灾 、雪灾、地震等。 • “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 葬 • “五保对象”有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 形式。
• 四、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 • (一)变单纯的社会救助为生活救助与生 产扶持相结合。 • (二)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社会化进 程 • (三)根据国家的救助方针,积极推进救 灾改革 • 1、实行救灾款包干,探索救灾分级管理的 路子
第七章 社会救助
第一节 社会救助的概念及其对象
•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原始形态,是最低层 次的社会保障,它只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 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及各种群体运用掌 握的资金、实物、服务手段,通过一定机构 和专业人员,按照科学的工作方法,向无生 活来源、丧失工作能力者,以及向生活在“ 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个人和家庭 ,向一时遭受自然灾害和不幸事故的遇难者 ,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以使被救助者 能继续生存下去。
7、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是() A.公民可以无条件地享受 B.承认救助公民是政府的义务 C.社会救助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 D.社会救助是较高层次的保障 8、“五保”不包括 ( ) A.保吃B.保穿 C.保住D.保富
• • • • •
9、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有( ) A.自然灾害救助 B.洪水、地震救助 C.孤、寡、病、残救助 D.城乡贫困救助 E.伤残军人救助 10、现代社会救助的目标是保障公民享有 _________。 • 11、我国社会救助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大力 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________。
• 3)救助的依据不同。工业化以前是无法可依;现 代社会的救助是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建立在立法基础上的社会事业,并构成社会 政策的一部分。 • 4)救助的管理水平、方式不同。工业化以前,私 人救济无所谓管理;现代社会救助不仅有一套建立 在科学基础上的专门机构,而且管理人员经过专业 教育,会利用科学的方法确定享受社会救助的程度 • 5)救助的基本原则不同。工业化以前救助作为一 种恩赐,是纯消极的;现代社会救助贯彻“以工代 赈”和“生产自救”、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 • 我国社会救助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按造 成贫困的主要原因相应设置了自然灾害救 助、孤寡病残救助、城乡贫困户救助。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内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内容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内容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
那么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内容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 社会救助的社会工作概述1、1 社会救助①社会救助定义在什么情况下(个人、自然、社会原因),发生严重困难时,政府和社会对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社会救助的特征A、权利义务的非对称性社会成员在陷入贫困时,有权获得基本生活保障,不要求获得救助者履行某种业务—宪法赋予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
B、救助对象的限制性真正陷入困境—必须进行家计调查。
C、救助标准的低层次性保障获救成员的最低生活需求D、救助手段的多样性物质-现金;应急临时-固定长期;政府-民间…E、救助的时限性救助者脱离困境,救助终止1、2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什么是社会救助的社会工作?一种旨帮助生活发生严重困难的社会成员,在其获得物质方面社会救助的同时,得到精神方面的提升和社会功能的恢复,直至摆脱生活困境,或减轻困境,过正常社会生活的专业服务活动。
这种专业服务活动,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理论、知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技巧。
1、3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特点①服务对象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生活发生严重困难A、引发问题的原因多样性和复杂性:背后的原因多样性和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而迸发;B、问题发生后对救助对象的影响多样性和复杂性:物质的心理的精神的社会的。
②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的完整统一表现在:A、叠加式的保障服务:提供物质援助的同时,向对象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心理辅导、精神慰藉、行为矫正等等物质援助;B、嵌入式的保障服务: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知识、方法开展,使社会工作更具人性化、更有成效。
③救助服务规范的专业性和政策性在政策的范围和许可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规范服务。
陕西省社会救助办法
陕西省社会救助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最低生活保障第三章特困人员供养第四章受灾人员救助第五章医疗救助第六章教育救助第七章住房救助第八章就业救助第九章临时救助第十章社会力量参与第十一章监督管理第十二章法律责任第十三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适用本办法。
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组织实施社会救助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困难排查、信息报送、宣传引导、公示监督等有关社会救助工作。
社会救助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筹本行政区域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和社会救助受理机制,做好社会救助协调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和计划生育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工作。
公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发现身处困境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失去主动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应当主动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其脱离困境。
本条第一款、第二款所列部门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
社会救助服务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社会救助服务管理,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社会救助服务机构和相关工作人员。
第三条社会救助服务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公平公正原则:社会救助服务对象和救助标准应当公平公正,确保救助资源合理分配。
2. 分类施救原则:根据救助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救助措施。
3. 效率优先原则: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效率,确保救助对象及时得到救助。
4. 责任到人原则: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个人的责任,确保社会救助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章服务对象与条件第四条社会救助服务对象包括:1.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 特困供养对象;3. 临时救助对象;4. 其他符合国家规定的社会救助对象。
第五条申请社会救助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 具有我国国籍;2. 在我国境内居住;3. 持有相关证明材料;4. 符合国家规定的救助条件。
第三章服务内容与标准第六条社会救助服务内容包括:1. 最低生活保障:按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符合条件的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2. 特困供养: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 临时救助:对因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家庭和个人提供临时性救助。
4. 其他救助:根据国家规定,为其他符合条件的对象提供救助。
第七条社会救助标准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确定,并定期进行调整。
第四章服务程序第八条社会救助服务程序如下:1. 申请:救助对象向当地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2. 审查:民政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进行调查核实。
3. 公示:对审查通过的申请对象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4. 核准:公示无异议后,民政部门予以核准,并向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或提供救助服务。
5. 监督:对救助对象的基本情况定期进行核查,确保救助对象符合救助条件。
社会救助管理制度
社会救助管理制度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组织以不同的形式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医疗等方面必要的帮助,以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权利。
这一概念最早在19世纪的欧洲兴起,当时工业化进程中,城市中人口急剧增加,社会矛盾激化,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明确支持和发展。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救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国家正式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
二、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主体和职责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主体包括国家政府、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个方面,这些主体共同承担着社会救助事业的管理职责。
国家政府在社会救助管理中担任着主导地位,通过立法、政策、资金等手段为社会救助提供保障。
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实施社会救助工作,包括资金安排、人员配备、服务保障等工作。
社会组织如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等发挥着重要的补充和协助作用。
个人作为社会救助的受益者,也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一部分。
三、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在我国,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城市低保条例》、《农村五保条例》、《城乡居保条例》等系列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社会救助的对象范围、救助标准、救助程序等具体规定,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国家政府还多次发布文件和规划,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
四、当前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救助管理制度,但在实际运行当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救助对象的界定上存在不够明确的情况,导致一些困难群体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帮助。
其次,在资金支持上存在不足的情况,导致一些地方的社会救助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再次,社会救助的标准和程序上存在差异化的情况,导致救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存在问题。
最后,社会救助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七章-社会救助
三、中国社会救助制度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3年6月1日,上海市正式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标志着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式建立,至今已历时 二十余年,它的实施保障了城市贫困人口尤其是困难 职工家庭的基本生活,被喻为“最后一道社会安全 网”。
“1天1美元”的优点是:
贫困标准易于理解和记忆,便于比较不同国家的贫困现状,广泛应用于 不发达国家的贫困研究。
3.马丁法
马丁法(Martin Method)由世界银行专家马丁·瑞沃林(Martin Ravallion) 等人提出。这一方法要求在确定基本食品支出的基础上,通过有关统计 资料建立总支出与食品支出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进而计算出贫困线。
②收入比例贫困标准可以使受助者得到的救助金额与社会上大多数人 的收入同步增长,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③简单易行,并且反映了一定的相对贫困与地区差异。
6.生活形态法
生活形态法(Life Style Method)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方式、 消费行为等“生活形态”入手,提出一系列有关贫困家庭生活形态 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然后选择出若干“剥夺指标”,再根据 这些剥夺指标和被调查者的实际生活状况计算出“贫困门槛”,从 而确定哪些人属于贫困者,然后再来分析他们(被剥夺)的需求以及 消费和收入来求出贫困线。
的一项基本权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无论是福利型国家,还是市场取向的国家,都把社 会救助看成是政府行为,是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社会救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 权利。
(3)受助者需要进行家计调查 为了防止社会救助的不当利用,激励受益者的工作动机,越来越多的社会救助项目实施
家计调查。家计调查是在社会救助制度中被用来考察救助申请人家庭收入等方面状况的一 种做法,是鉴定申请者是否符合获得某项津贴或服务的资格的必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 起初只是慈善性的济贫救困(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状况差
等原因);
❖ 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对其进行了改革: ➢ 扩大救助范围,把失业人口纳入了社会救助范围; ➢ 改变救助方式,一改传统“发放救助款”和“救助物资” 等方式,实行救助救灾与扶贫扶优相结合,生活救助与 职业培训相结合等方式;
1、对象:面向社会全体成员,但由于是以社会成员的生活 条件及状况为出发点,因此并非所有的对象能够享受社会救 助的标准。
➢ 初步建立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国务院发布 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提出确保“九五”期间在全国建立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
制度分类:自然灾害社会救助制度;贫困地区扶贫制度;低 收入家庭救助制度:包括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城市失业救助 制度。
特点:以无偿救助为基本特征,主要由民政部门实施。
❖ 3、社会救助的作用 ❖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以相对贫困标准作为是否给予社会救
助的依据。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社会 保障网络体系中处于最初级、最基本的层次。是国际反贫 困的要求,但2003年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不仅没减少,反而 增加80万。
随着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发展,社会救助的范围越来越小, 但就其救助的内容在不断发展。就扶贫而言,以前是输血式 的,现在有了造血式的开发式扶贫项目。
(7)社会救助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
2、社会救助的产生 产生:社会救助是从传统的贫民救济和社会救济这一对范畴
中演变而来的。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之前,所有的社会救济行为无不具 有下列特征:恩赐性、惩罚性;
我国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当时称 社会救济,1996年正式改称社会救助。
rjwu@
三、社会救助的特点 1、社会救助的特点: (1)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有选择性的; (2)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和流向是单向性的;在我国,社会
保障以“社会扣除”的形式将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到政府预 算,通过转移支付来保障一些特殊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单向性的特征决定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困难;由地方财政承担, 上海现在的标准为258元。上海的居住证不能享受低保。 (3)社会救助的物质帮助标准是低层次的; (4)社会救助提供的实际帮助是补差性的,与收入进行补差。
从1999年国务院发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开始, 全国普遍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取代了原有的 的失业救助制度。
失业救助与失业社会保险的区别?
失业救助,即为享受失业社会保险的失业劳动者提供生活救 助的措施,是失业保险制度的必要补充,也是市场经济条件 下对失业机制的完善;
失业救助与失业社会保险相比较,前者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 款,保障水平低;后者的资金来源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 保障水平相对较高;
(5)社会救助的接受对象大部分是短期性的,以脱保为目标。 包括自然灾害救助和突发性事件的救助。
(6)社会救助的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没 有实行低保就是因为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中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施低保。2004年,国家计生委和财 政部发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独生子 女父母和双女户父母到了60岁,父母双方每月10元。东部地 区全部由地方财政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大部分由中央出, 浙江只奖励独生子女父母,双女户不给。
国际劳工组织规定:在工业化国家,家庭人均收入相当于本 国制造业工人人均工资的30%,就属于贫困;
美国确定贫困线,基本沿用一个叫奥星斯基1963年提出的一 个公式来计算:按美国农业部计算的每个家庭人均营养足够 的饮食开支*3作为贫困线的平均标准。就是将菜蓝子和恩格 尔系数结合起来。
恩格尔系数:饮食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标准为:50-59 为勉强度日。
两者分工负责,相互协调,均是解决失业问题的社会保障措 施。
本节重点: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第三节 社会救助的原则和内容
一、社会救助的)生存权原则; (3)普遍性原则; (3)积极救助原则; (4)维护个人尊严的原则。 二、社会救助的对象及分类
2003年我国绝对贫困标准是年收入637元以下(恩格尔系数 占80%以上,国际标准为60%),低收入贫困标准为637882元之间。贫困人口分别为2900万和5617万。
二、社会救助的概念和含义 1、社会救助的概念 ❖ 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的人或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生活
困难,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按照国家法律或行 政规定的标准给予一定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救助的含义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公民提供的援助; 社会救助所保障的对象,往往是处于生活底层的最困难群体; 社会救助的形式很多; 社会救助是公民应得的权利。这是《宪法》所赋予的权利; 社会救助所需费用由国家财政支付,其财政来源主要是税收。
第一节 社会救助概述 一、贫困的界定分类 1、贫困的界定 从贫困所造成的后果界定:贫困是由于资源不足,致使那些
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 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陷入贫困; 从贫困的直接原因看,贫困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收入来源,以 致无法达到起码的生活水平; 从深层次原因看,贫困产生的原因有二种,一是有劳动能力 但被剥夺了参与的机会,或参与一定的社会劳动但所得有限, 不足以维持个人或全家最低生活水准。
我国的界定:一是比较强调有无劳动能力,二是基于社会公 平的资源分配。
2、贫困的类型: 绝对贫困:是指生活达不到温饱的基本需要;世界银行标准:
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美元,中国相应240元/人月。 相对贫困:相对于社会上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来说明显偏低;
划分的标准各国有所不同: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于1990年代 初规定,家庭中一个成年人可支配的收入低于当地成年劳动 者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就属于贫困。 上海2004年平均 月收入2033元,按上述标准就是101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