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对于孩子们来说,健康是第一重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那种沿袭已久的所谓身体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就是健康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现在将健康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从更高的认识水平上去考实,那就是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幼儿期心理健康的孩子,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中更有信心、更有力量,不易被挫折难倒,由此可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是关系到其一生成败与否,快乐与否的基础,但由于幼儿处于迅速的成长发育期,对外界环境及其变化的影响比较敏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伤害,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幼儿创设有利环境,控制和消除种种不利因素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实际中,许多家长包括我们的部分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的,比如只关注幼儿的智力开发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忽视幼儿的情绪、情感需要的,或者认为听话、乖巧就是好的,而无视其内心感受,无意中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等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因此,作为我们这些长辈们,有必要了解幼儿怎样才算心理健康,

怎样才能去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首先要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智力发展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正确感知事物的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旺盛的创造力,能为正确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积极适应环境作好认知上的充分准备。

用智力测验的分数来表示,智力正常的人智商应在80分以上。

2. 情绪反应适度

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认知的影响,更受其情绪的影响,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其表现是: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在一般情况下总能保持满意的良好心境,能控制、调节、转移消极情绪,善于避免消极情绪对自己的伤害;情绪稳定,情绪反应的强度能与客观情景相一致,不会无缘无故地大喜或大悲。

3. 意志品质健全

心理健康的人独立自主,做事有目标、有计划,主动支配自己的行为,不屈服于环境的压力;对困难有较强的挫折耐受力;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有良好的自制力;做事果断迅速。4.人格统一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在人格的表现上是完整的、统一的,具体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在不同时间、

不同场合下,行为具有一贯性;其行为表现与其年龄特征相符;与特定的社会角色相符。5. 认识正确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良好的正确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生活目标,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并且能真诚地、以一种愉快的心境接纳自己。

6. 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了解他人,并能客观地认识他人,宽容地接纳他人,与他人相处时总抱有积极的态度。同情、友善、信任、欢欣、尊重多于猜忌、畏惧和敌视。这样的人喜欢他人,也易被他人接受和喜爱。

7. 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对社会富有责任心,热爱工作,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遵守社会规范,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去改造环境。

从上述有关心理健康标准中可以感受到,要想幼儿达到此标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幼儿期的幼儿脑神经迅速发育,智力增长迅速,其语言、思维等能力都处在迅速发展的变化时期,此时幼儿的情感活动具有易变性和冲动性的特点,同时,幼儿也在发展对自己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熟悉各种新环境,学习许多新事物。面对自身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幼儿要不断地学习各种适当的行为,并发生相应的一系列的身心变化。因此鉴于幼儿期发展的特点,我们通常可以将上述标准归纳出几个简单而典型的指标来衡量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即

⑴心理发展与年龄特点相符

⑵大部分情况下的情绪是稳定、快乐的

⑶与同伴保持良好的关系

⑷智力发展正常

其二要了解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是什么?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人类社会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多个环节又组成不同的小系统,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于不同的小系统中,因此,每个人的个体变化都与系统中的其他个体及子系统的变化密切关联。人的心理健康也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是受众多的因素影响的,这其中既有个人自身的因素,也有与之相关的家庭、环境等因素。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我们才能综合利用这些因素,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一. 幼儿自身的发展与心理健康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与幼儿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在因素。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如心理发育的程度,外貌的变化,体内激素的分泌以及生理疾病的历史等等;另一方面,儿童基本心理功能及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是儿童心理健康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之一。

感知、记忆、语言、思维等基本心理过程是儿童接触、认识与理解周围世界的基础。研究发现,感觉过度敏感或过度笨拙是儿童产生学习障碍和情绪障碍的很重要的原因;而语言和动作(走路)的发育迟缓、又使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明显大于正常孩子。

幼儿期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萌发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自己的信赖程度逐渐加强,期望摆脱父母的约束,渴望表达自己,遇到事情时独立解决的意识越来越强。但是,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艾理克森所强调的,儿童这一独立过程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自我同一性建构的好坏,也就是说,取决于儿童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的程度,取决于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和谐同意的程度。同一性形成的好坏将影响儿童未来的成就、社会适应以及人格健康等诸方面的发展。因而,协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尤其是协助那些生理及心理功能具有一定缺陷的儿童建立实现的、正确的自我意识,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这些身心因素的发展与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儿童周围的自然与社会人文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考虑儿童自身的发展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时,也有必要同时重视儿童的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的作用。

二. 家庭环境与幼儿心理健康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同时家长又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最初经历的教育主要是由家庭提供的。通过家庭生活,幼儿建立起他最初的亲密的感情联系,并且通过社会性学习、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行为模式,逐渐积累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与个性。因而家庭的一些潜在或外显的条件,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抚养方式以及家长的素质等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弗洛伊德、罗杰斯等精神分析学家非常强调家庭经历,尤其是童年期的家庭经历的作用,他们认为这一时期的家庭影响是“精神卫生和精神疾病”的关键。通过临床的观察,他们指出,在同情、支持与合理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幼儿,心理方面常常完好无损。然而,那些遭受到挫折、失败、专制、矛盾冲突以及父母与环境的应激压力(通常是指个体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时,伴随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的幼儿肯定会产生心理障碍。

那么,怎样的家庭环境才适合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呢?专家们都强调民主、充满关怀和爱护的家庭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助益。他们认为家长在对幼儿的教养过程中应该以身作则;应该信任、尊重幼儿;能够尽可能与幼儿沟通,分享经验,用心投入幼儿的生活;并且在沟通过程中尽可能用明确而富于鼓励的表达方式,对幼儿在行为上的变化也尽可能以诚实而明确的态度来处理。他们认为,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最基本的要素,然而父母爱孩子,并不表示他们自然而然便成为称职的父母,爱应该以一种有益于孩子,同时父母也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关怀中执行纪律才是爱的最佳诠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