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8苏轼(一)
_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温庭筠篇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唐宋词。
讲到唐宋词我就想起来,我是出生在北京一个很古老的旧传统的家庭。
我小的时候没有像现在的小朋友那样上什么托儿所啦、幼儿园啦、小学啦,对这些我都没有机会。
我是在家里受的旧式的教育。
我小的时候是念的“四书”“五经”一类,像《论语》、《孟子》等古书。
我伯父、我父亲都喜欢古典诗词,所以从小的时候,就教我背诗,就像唱歌一样地背一些诗。
我十一二岁以后,他们就教我学习作诗。
我说作诗,没有说作词,因为中国旧传统有一个观念,认为诗里边所讲的是“诗言志”,诗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可以宣扬教化,是正当的,是应该教小孩子去学的。
可是词这种东西,里边写的是什么哪?里边写的是男女的相思爱情,是伤春怨别,是这样的内容。
所以我想我的家长,可能因为这个原因,那时候只教我读诗、作诗,没有教过我读词和填词。
但是有些个美好的文学,它本身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被它吸引了,就被它感动了。
我记得我在初中毕业给同学写的纪念册上,就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词句。
我觉得这话说得很美,我们分别以后,相隔千里之远,但是我们共同对着天上的明月,借着月光我们就有一份感情交流,彼此怀念的这一种相联系的感觉。
所以我小时候喜欢读词,但是没有人教过我读词和填词。
后来我上了辅仁大学以后,开始读词了,那个时候我曾经跟随孙人和,即孙蜀丞老师学过词,也跟随顾羡季老师学过词。
两位老师他们不但是教词,他们也创作、也填词。
而我上大学的年代1941一1945年,那是北平(北京当时叫北平)沦陷的时期。
那个时候,我们老师写作的词里边,常常流露有一份爱国的情思。
所以前几年我回国来,见到我同班的老同学,曾经写了一首诗,里边有这样两句:“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
”我说我记得我们当年同班的同学,读书的时候正是乱离的战争的时候,北平沦陷的年代,所以说“读书曾值乱离年”。
“学写新词比兴先”,我们学写新词,而新词里边表面虽然写的是爱情,可是它们也寄托了爱国的感情在其中,有比兴的思想在里边。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材料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材料《唐宋词十七讲》是根据叶嘉莹先生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整体来说是偏白话的。
这跟先生的目的也极为相似,她的一生都致力于传承古典文学,不希望自己讲得太学术,因而让基础薄弱的人失去兴趣。
所以这本书是偏基础的,不过有些部分还是得多阅读两遍,才能领略其中的意思。
因为是演讲稿,所以书籍有一些部分稍显啰唆,知识或引用的部分前面提了后面再说,一是为了上下文连贯,二是读者也可以进行复习。
作者主要向读者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辛弃疾、姜夔、王沂孙等词作者的生平和他们的作品。
相对来说,个人更喜欢温庭筠、李煜和苏轼。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这些诗词和作者生平的具体描述,和对具体诗词的解析,带领我们走进了古典文学的世界。
作者对每一位词作者的作品特点都进行了阐述分析。
冯延巳,有执着的热情。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
李后主这个人,不管是对于悲哀,不管是对于享乐,是个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反省的人,他的那种真情的投注,带给我们强大的感发。
柳永的一生是两边都落空了。
当年听歌看舞的这种感情这种生活落空了,用世的志意也落空了。
苏东坡经过了多少忧患艰难,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
从周邦彦开始,有了一点转变,他不是以感发取胜,变成了以思力取胜。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作为创作者必须要有敢于在众人面前剖析自己的真诚,如果没有了这种真诚,那作品将没有生命。
而为什么这些大家可以创作出流传后世的诗词,是因为他们的诗词从自身出发,从真诚出发,最后写出了人类的共鸣。
尤其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和《虞美人》。
作者在介绍诗词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先生的知识面之广阔,几乎每一句诗词的来源典故都可以说得很清楚,这让我有了想去重新阅读那些史书的冲动。
比如其中于“寒食节’由来的介绍,对”蝉鬓“的介绍等。
都让我感受到这些历史典故的有趣。
很多时候,如果想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一首诗,我觉得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_《唐宋词十七讲》读书笔记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_《唐宋词十七讲》读书笔记去年,读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就被先生“兴发感动”的讲词方式所吸引。
今年,读她的《人间词话七讲》,又一次跟随先生进入诗词的世界里,真的是“沉醉不知归路了。
”《人间词话七讲》是叶嘉莹以晚清著名词评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的一些重要条目为纲,来讲述词的发展历史及重要特质。
在这本书里,她以王国维词话的条目为起点,撷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人的词作,结合词作者的经历,对词的解读深刻、透彻、易懂。
叶嘉莹从小接受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她还有着良好的家学渊源。
成年后,到国外教书,又接触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这样贯通中西的深厚文学修养,让她的诗词解读不仅是一己的感受,还有一种理论的深度。
所以,她的讲述,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王国维是晚清学者,他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词的理论作品。
他言说的方式,具有时代的特征:即注重观点的阐述,而缺乏严谨的论证。
而王国维既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又深受西方哲学家叔本华思想的影响,所以,解读他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叶嘉莹巧妙地把王国维词话中的核心条目进行分类,选其中最重要的为出发点进行阐述。
在阐述的过程中,她又回溯到中国诗词的“圣地”——《诗经》《离骚》,从中找出读者需要的知识点,进行诗词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
然后她又把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作为线,串起了词的发展脉络。
叶嘉莹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选取的词话条目主要涉及“境界”、“词的特质”以及对唐五代、宋时期几位重要词人作品的评定。
“境界”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但他并没有用非常准确的语言来解释“境界” 的含义。
叶嘉莹拈出了书中讲“境界”的相关九条词话,给读者介绍了构成词“境界” 的主要因素,虽然她也没有给出准确的概念(因为无法正确揣摩出王国维的原意),但读者结合着她介绍的词,对“境界”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
关于词的特质,叶先生主要介绍了“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等方面。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时的录音整理。
“一般来说,我自己对于讲课本来就是没有准备讲稿的习惯。
这倒还不只是因为我的疏懒的习性,而且也因为我原来抱有一种成见,以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更能体现诗词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如果先写下来再去讲,我以为未免要死于句下了。
”她平生喜欢“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叶嘉莹一直从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创办基金和奖学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出生于1924,八十多岁的老人居然上课不用资料,也不爱用资料,尚能信手拈来在唐诗宋词间呼风唤雨。
这都出于其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之情。
诚如她所言: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有人常问学古典文学有什么用处?学古典文学正是因为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
”在诗歌的美文中形成一个韵律,四个字是最简单而能造成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如诗经,这是我们本国的语言特色跟我们身体生理的机能结合起来起来所产生的一个的自然的现象。
《惠风词话》:“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
”即更有感动的是人的内心地方。
《论语泰伯》篇曾说,子曰:兴于诗。
兴是一种兴发,一种感动,跟作者的见物起兴一样,你读诗,也会引起一种感发的。
诗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给你心灵一种感发。
古人曾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就是在于你的内心有一种活泼敏锐的善于感发的心灵,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根本所在的地方。
诗歌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起诗”。
十七讲中简记:冯正中,冯延已,有执着的热情。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舞。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
自号“六一”即为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逸文,一位老翁老于此五物之中。
《唐宋词十七讲》读书感想
《唐宋词十七讲》读书感想初读“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一句时,莫名的震撼,这需要多少的风雨历程、苦难相随,才有这样的诗句!于是,带着些许的好奇,些许的惊诧,些许的伤感,走进了叶嘉莹!后来读叶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看到了他们的一脉相承,更有叶先生的独到视角。
这些,对我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有着莫大的帮助,受益匪浅在这本书里,叶嘉莹先生为我们系统讲了词的发展过程。
以前光知道词的题材,认为宋词里面就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知道那么几个词人: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
其他的都是无名小卒。
对于文学常识,我们随口就能说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而我们对于词的认识,也多是积累于宋词。
读叶先生著作,让我对读词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了词起源于酒宴上的唱词小调,是为了喝酒助兴而作,很多的是浓词艳曲的格调,有的是无病呻吟,并没有很深的主题在里面,是一些主士大夫所不耻的。
及至后来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词作者,词作品中有着词人的生平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词的主题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词句更为精美流畅,慢慢地词的地位得以提升,得到主流文人的认可。
很多时候,很喜欢词的韵律美,但实在难以读懂。
读词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自身身世来理解。
词一般用典故很多,如果不细看注解,很难明白那几个简单的字面下所饱含的内容。
叶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对每位词人的分析讲评精到,无论是词人风格特色的演变与形成,还是相同风格词人词作的点滴不同,都能有所顾及。
这方面对于我来说是印象最为深刻的。
仅以辛弃疾和苏轼为例谈。
我们都知道辛弃疾和苏轼都是宋词的集大成者,二者并称为苏辛,人们常把他们称为豪放派,与婉约派相对立。
“苏辛词虽然外表看似豪放,好像与一般婉约派的作品不同,但是他们的词在豪放之中也仍然有一种婉约的意致”。
初读此句,着实震惊,再看实例分析,果真如此。
虽然苏辛二人的词都是摆脱了那种绮罗香泽剪红刻翠的作风,而抒写自己襟怀志意的。
但是两者的态度是不同的。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悲观的彻悟,乐观地生活一、作者介绍叶嘉莹,字迦陵。
她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后裔,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熟读古典诗词,大学期间,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毕业后开始了长达62年的教师生涯,从事诗词教育研究工作,熟悉叶嘉莹的人都称她为‚先生‛,‚先生‛一词中包含了大家对叶嘉莹作为诗人、学者的尊敬。
叶嘉莹一生际遇坎坷,多经离乱。
早年因政治动乱和丈夫前往台湾,后又经历‚白色恐怖‛,丈夫被抓,自己以教书支撑家庭。
等到和平时期,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又因车祸离世,当时她写的一首诗里说‚一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先生说她这一生中真正快乐的时间真的不多,而不幸中之大幸,乃是她得以终生与古典诗词相随相伴,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以让她汲取的温暖与慰藉。
此外,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对她的影响很大,她记得顾随先生说过:‚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
你才不被这些利益物质的欲望所迷乱。
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
‛所以在经历了不幸的叶嘉莹懂得个人和家庭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思想文化的传承才是永恒的。
怀着对祖国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赤诚的热爱,叶嘉莹先生在1989年退休后,每年都会在国内讲学,还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将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在南开大学开设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有人问,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就是使你心灵不死。
‛心灵死了,是比心灵麻木还要严重。
现在我们的生活总是处于快节奏中,但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每日匆忙,但依旧会有内心惶惶不安的感受,当我静下来反思的时候,我问自己,在忙什么,你知道自己所谓的充实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吗?心灵麻木便是每日看似忙碌,其实内心却无比空虚。
所以在内心空虚的时候就要去阅读,去旅行,去寻找心灵的敏锐性,去寻找给予内心的力量。
二、《唐宋词十七讲》主要概况《唐宋词十七讲》是我大学里在图书馆某天乱翻发现的,因为是叶嘉莹先生的讲演集,所以并不艰涩,读起来十分亲切。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材料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材料最近读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唐宋词系列讲座的讲演记录,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以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十五位词人为代表,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及发展过程。
以前我对词的了解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层次的了解,通过对本书的研读让我了解了词的演进、作家与作家之间,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联让我对词有了一个更系统的了解。
温庭筠词的一大特色就是常常不用理性来说明而是给人一种感官的印象,叶嘉莹先生用西方的符号学对温庭筠的词进行解说,让我们感受了温庭筠词的风雅、委婉,带给人的美好联想。
温庭筠的词多以女子的角度去写,委婉表达感情;韦庄多以男子的口吻,主观地书写自己的感情带给人强烈的感动,书中结合了韦庄的历史背景介绍了这位词人,让我们了解了韦庄词真正的内容情义。
冯延巳的词既像温庭筠的词一样给人丰富的联想,又像韦庄的词一样给人直接的,强烈的感动。
这也是叶嘉莹先生讲词的一个特色,讲一位词人不仅仅是介绍这一个词人,还会串联其他的词人进行讲解,这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词人与词人之间的联系,帮助我们系统的了解词的发展。
晏殊和欧阳修受冯延巳词风的影响,通常以小词来传达自己心灵感情的意境。
晏殊词的特色是表现一种圆融关照,他与李煜的“以血书者”是不同的。
欧阳修的词则是有一种遣玩的意兴,虽然多次被贬,却懂得在苦难中寻求美好,他的这种豁达让我们为之钦佩。
辛弃疾和苏轼并称为“苏辛”,被人们称为豪放派。
辛弃疾喜用典故,他的词里面通常表现了自己的志向,而且他是用生命去写诗篇,用生活实践自己的诗篇。
叶嘉莹先生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介绍了他当年冲入金营,活做张安国的壮举,但是他收复失地的志向总没有实现,因为当时的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醉生梦死。
他的词《过南剑双溪楼》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想收复失地的壮志。
叶嘉莹先生对辛弃疾壮举的介绍让我更加了解辛弃疾这一人物,使我们对他的词有更深刻的体会。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摘要:I.引言- 介绍叶嘉莹及《唐诗宋词十七讲》- 阐述本书的主题和结构II.唐诗概述- 唐诗的起源和发展- 唐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唐诗的特点和影响III.宋词概述- 宋词的起源和发展- 宋代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 宋词的特点和影响IV.叶嘉莹的唐诗宋词研究- 叶嘉莹的学术背景和成就- 叶嘉莹对唐诗宋词的研究成果- 叶嘉莹的研究方法和特点V.结论- 总结叶嘉莹的《唐诗宋词十七讲》- 评价叶嘉莹对唐诗宋词研究的贡献- 展望唐诗宋词研究的未来发展正文:I.引言叶嘉莹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学者,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唐诗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的一部代表作,全书分为十七讲,详细地讲述了唐诗和宋词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特点及其影响。
II.唐诗概述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诗歌。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时期,唐诗仍处于摸索阶段,盛唐时期,唐诗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许多著名的诗人。
中唐时期,唐诗开始走向成熟,出现了白居易、刘禹锡等大批杰出的诗人。
晚唐时期,唐诗逐渐衰落,但仍有杜牧、李商隐等优秀的诗人。
唐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有:杜甫的《春望》、《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李白的《将进酒》、《庐山谣》等。
唐诗的特点是: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注重形式美,追求韵律和谐;表达直接,感情真挚。
唐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III.宋词概述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唐代的曲子词。
宋词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宋词逐渐成熟,出现了苏轼、李清照等著名的词人。
南宋时期,宋词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出现了辛弃疾、陆游等大批杰出的词人。
宋代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有: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阅读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嘉莹先生,字迦陵,一生痴情于中国古典诗词。
先生出生于书香之家,家教甚严,父亲叶廷元为北大英文系的高材生,母亲曾任教于女子职业学校。
先生六岁开蒙,熟读《论语》,十一二岁即可为文作诗,小学时成绩亮眼,跳级进入初中,十七岁考取辅仁大学。
1945年从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1948年随先生赵东荪去到了台湾。
1966年离开台湾。
1969年定居温哥华。
我很爱读诗词,尤爱词。
这是从高中时候开始的,我的语文老师让我爱上了中国古典诗歌,她并不会古板地告诉我们这句词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什么主旨。
她会把重要地字词讲完,扫清我们理解地障碍。
之后就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它的内涵,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毕竟每一个人由于经历不同,对同一首词的解读也是不同的。
在书中叶先生也表达了这种想法。
她说词这种东西很奇妙的一点,就是它可以给读者丰富的多方面的联想。
读者因自己的修养品格和过去所收到的教育背景、环境、传统的不同,而能够从里边看出新鲜的意思。
叶先生的这一段话对于那个问题就解释得越发清楚了。
词最开始是配合着音乐歌唱的歌词,这种歌词本来只在民间流行。
后来读书人觉得歌曲音调很美,就开始自己填词。
词是有音律美的,以前都被忽略了。
直到遇到高中语文老师,她给我们听唱出来的词,让我们去感受音律的美,这是我对诗词的热爱,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
在本书的开头,她讲了这本书写成的缘由,1986年她因为加拿大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要与川大的教授合写一本关于词学的书,在回国后,她见到了母校辅仁大学的校友们,大家邀请她做一次讲演,她的这次讲演不仅有校友会的同学参加,很多热爱中国诗词的人都来了。
她被人们的热情所感染,便开始在国内讲学。
这本书就是由她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的,讲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喜爱古诗词的人都能读懂。
先生从唐宋词的源流讲起,从诗言志讲起。
主要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南唐二主,及至晏家父子、欧阳修、柳永,次的流传就越来越广了,而苏轼和辛弃疾两人更是将词推向高潮,不再局限于儿女私情,也可以显出胸怀,家国之情。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读后感】说文字有生命,那是必然的,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到汉字的六种造字方式,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故事的。
当一个个汉字由作者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志,这是第一层感发,读者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阅历、情感,由文字生发出自己的理解,这是第二层的感发。
一流的作者,成就传世佳作,同样需要一流的读者去阅读感悟,而《唐宋词十七讲》作者葉嘉瑩先生就选取唐、五代、两宋时期传世词章,通过她的生命的感发,传达给我们,让我们窥见中华词章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葉先生的魅力。
《唐宋词十七讲》分十七讲,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十五位作者,选取了他们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高的词进行解读,每一讲都呈现一位或两位作者。
本书洋洋洒洒四十余万字,个人认为整本书就词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讲至第十讲,主要以柔婉为正宗,多写儿女之情的短调、小词,或借儿女之情有所寄托,这一类词带着一种直接感动人的力量。
这其中有两位比较特殊,苏轼“举首高歌,抒写浩气逸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天才苏轼走得比一般人都快,后面人没有赶上,但对南宋的辛弃疾影响很大;还有一位是周邦彦,不直接抒发感情,用思索安排来进行写作,他对后来的姜夔等影响较大。
第二部分是十一、二讲,这两讲是关于辛弃疾,如果其他人是闲暇时,以余力写词,而辛弃疾是专门写词,他把自己的志意抱负写到词里,词是他生活、理想、抱负的真实写照。
第三部分是十三至十七讲,主要介绍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三位作者,他们发展了周邦彦的写法,“用安排勾勒来写,用时间空间跳接的不连贯方式来写,用语言学、符号学的语码的暗示来写。
”总之,这类词不好懂,只能通过葉先生的解读,才能领会到词中深厚的生命感发的力量。
初次接触《唐宋词十七讲》是在大学时代简陋的图书馆,借着玻璃撒进来的微弱阳光,一下午、一下午地靠在腻着尘的书架上,手不释卷。
叶嘉莹最有名的诗
一代宗师叶嘉莹绝句30首「百家诗人」系列之二向晚二首1.一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
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2.二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迹可寻。
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
再吟二绝3.一却话当年感不禁,曾悲万马一时瘖。
如今齐向春郊骋,我亦深怀并辔心。
4.二海外空能怀故国,人间何处有知音。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5.赠俞平伯教授白发犹能写妙词,曲园家学仰名师。
人间小劫沧桑变,喜见风仪似旧时。
6.随席慕蓉女士至内蒙作原乡之旅口占绝句选余年老去始能狂,一世飘零敢自伤。
已是故家平毁后,却来万里觅原乡。
绝句三首7.一五年三度赋还乡,依旧归来喜欲狂。
榆叶梅红杨柳绿,今番好是值春光。
8.二古城认取旧游痕,花下徘徊感客魂。
风雨流年三十载,树犹如此我何言。
9.三登临重上翠微巅,一塔遥天认玉泉。
都是儿时旧游地,人间不返是华年。
赠旧日师友绝句选10.曹桓武学长回首光阴似水东,饮酣犹有气如虹。
当筵一曲秋声赋,潇洒情怀想醉翁。
11.房凤敏学姊曲中折柳故园情,喜听歌喉似旧清。
更谱新声翻水调,相思千里月华明。
12.刘在昭学姊几回风雨忆联床,卅载思君天一方。
纵改鬓华心未改,平生知己此情长。
纪游绝句九首旅途口占选四13.一早岁爱诗如有癖,老游山水兴偏狂。
平生心愿今朝足,来向成都谒草堂。
14.二少陵曾与鸬鹚约,一日须来一百回。
若使诗人今尚在,此身愿化鸬鹚来。
15.三接天初睹大江流,何幸余年有壮游。
此去为贪三峡美,不辞终日立船头。
16.四舟入夔门思杜老,独吟秋兴对江风。
巫山不改青青色,屹立诗魂万古雄。
17.樊城秋晚风雨中喜见早梅天涯木落正凄然,况值寒风冻雨天。
忽见嫣红三四点,喜他梅蕊报春先。
18.温哥华岛阿莱休闲区登临偶占一湾碧水几重山,飞鸟冲波意自闲。
不向余生说劳倦,更来高处一凭栏。
19.纪梦峭壁千帆傍水涯,空堂阒寂见群葩。
不须浇灌偏能活,一朵仙人掌上花。
昆明旅游绝句选三首20.滇池鹏飞九万高风远,水击三千绝世姿。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9苏轼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9苏轼(二)我们虽然还没有讲到苏东坡的词,但是,我们已经将苏东坡性格中根本的两种本质,作了简单的介绍。
说他小时读《范滂传》,范滂在艰危之中的持守而不屈服的性格,引起苏东坡奋发激动的感情。
另外,苏东坡小时读《庄子》,内心也有激发。
所以,苏东坡是这两种性格的结合。
我常说,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而中国古典诗歌,是蕴蓄着我们民族文化,我们的那些光伟隽杰美好人品诗人们那种精神感情的一个宝库。
因为他们那平生的一切,他们的修养品格,我说要在忧患艰危之中看到的修养品格,都反映在他们所写的诗歌之中。
在世界文学史中,中国古典诗歌是带着这种感发的最强大的生命力的诗歌。
而且,中国的伟大诗人,都不仅是写诗的诗人而已,他们都是以他们平生行为实践了他们的人格,而不只是作品之中流露了他们的人格。
我曾经提到过苏东坡不苟合于新党或旧党。
新党时他曾因直言被贬逐到杭州作通判,由杭州转到密州,再转到徐州,再转到湖州。
在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他说:“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这是说,我是个愚鲁的人,不达时务,对于新党我不能苟且附合。
我年岁大贬到远方小的州县,或可牧养小民。
他谢表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把他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
柏树上栖有乌鸦,所以又叫乌台。
历史上相传有乌台诗案,记载的就是苏东坡因诗文获罪的这件事。
把他下狱后,他们就搜集他的诗文,摘取其中的话,认为有诽谤朝廷之意。
说他写的诗,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见《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之二),说柏树不但长在地面上的树干是挺直的,就连它的树根,到九泉的深处,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它一样是挺直的。
但在地里的根曲不曲,谁看见了?这一份隐藏的不被人认识的忠直心意,只有蛰伏在地下的龙才知道。
-这可不得了了!中国古代说天子是飞龙在天,你现在说地下有一条龙知道你,那地下的龙是什么呢?于是认为他有叛逆之心,几乎要处死。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今天我们要开始讲南唐的两位词人了,就是南唐的中主李璟、后主李煜。
我想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两位词人。
尤其是李璟,我们称他李后主。
但是,在我们讲李璟和李煜的词以前,我现在要再回来谈到一点理论上的问题。
我们讲座开始讲温庭筠词以前,我曾谈了一些如何来欣赏词的理论,然后我们就讲了作品。
后来欣赏韦庄、冯正中两个人,我都集中地讲了他们的作品。
作品讲的多,理论的谈话就比较少。
可是,现在我们是应该停下来作一个回顾的时候了。
我们回顾到第一天我们讲的,引用了西方的阐释学hermeneutics的说法。
阐释学本来要追寻作者的原意。
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当我们阐释古人的作品的时候,都带了我们自己的时代和个人的色彩。
因此,阐释学家们就说,我们追寻作者原意的结果,有的时候常常增加了我们解说人自己的背景的影响,就产生了一种衍生义。
像我们讲温庭筠词时所说的,张惠言说温词有屈子《离骚》的意思,说“照花前后镜”那几句诗,有《离骚》“初服”之义。
这是衍生义,这是张惠言说词的时候加上的衍生义。
我们今天要开始讲南唐中主的词了。
南唐中主词,我们选了一首。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干。
-《山花子》这是一首小词。
而这首小词,王国维有评语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人间词话》这就牵涉到另外一种衍生义的解释了。
我们刚才说张惠言把温庭筠的词说成有风骚比兴之意,这是衍生的意思。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这同样是一种衍生义。
南唐中主李璟这两句词的时候,也许只是写眼前所看见的“菡萏香销翠叶残”的景物,他不见得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
论述类文本《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夏敬观以为苏东坡有一类词,是天风海涛之曲,而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那是他最好的词。
至于豪放激荡的词,乃其第二乘也。
苏东坡的词摆脱绸缪婉转之态,举首高歌,写了浩气逸怀,这对于词是很大的开拓。
可是,在当时很多人不承认他这种风格,说他好像是教坊雷大使之舞,虽然跳得很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因为词自五代《花间集》以来,都是写闺房儿女的,而苏东坡所写的是“大江东去”之类的词,因此被认为不是本色。
他的词是词的发展史上把词诗化的一个高峰。
可是,词毕竟是词,不管他写了多少豪杰的壮志,他最好的词,都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要把浩气逸怀结合了词的曲折幽微的特点,这才是他第一等的作品。
《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的地方比较多;《满庭芳》也使大家感动了,但都不是他最好的作品。
苏东坡在新党当政时曾被迁贬,下过乌台狱,几乎被处死,被迁谪到黄州。
后来,新党失败了,旧党上台,苏东坡被召回朝廷,他与旧党司马光虽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在论政之间,他不苟且随声附和。
一个人一定应该如此,该放过去的放过去,该持守住的持守住。
他既然与旧党的人论政不合,于是出官到杭州。
后来又被召回汴京,《八声甘州》就是离杭回汴京时写的。
你看他这首词:“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写得真是很好,有超越的一面,也有悲慨的一面。
那多情的风卷起钱塘江潮涌来,又无情地送潮归去,宇宙万物都是如此的。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钱塘江上,西兴浦口,有多少次的潮去潮回,有多少次的日升日落。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我们不用说今古的变化,就是宋朝党争之中,有多少人起来,又有多少人倒下去了。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现在我年岁已经老大了,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了。
“忘机”则是说把得失荣辱的机智巧诈之心都忘记了。
后边你看他的转折。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他说我现在难以忘记的是,当春天在美丽的春山之中,当空濛的晴翠的山峦烟霭的霏微之中,我在西湖跟你在一起的生活。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8苏轼
叶嘉莹先⽣唐宋词⼗七讲28苏轼叶嘉莹先⽣《唐宋词⼗七讲》28苏轼(⼀)柳永是失败了的⼀⽣。
⽽苏东坡平⽣历尽苦难,是完成了⾃我的这样⼀个诗⼈。
不管他平⽣在宦海波澜之中经过了多少挫伤,在他⾃⼰的品格修养这⼀⽅⾯,苏东坡是完成了⾃⼰的。
我现在要说,你把你的平⽣放在什么地⽅了,“许⾝⼀何愚?”柳永是他⽤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天性,跟他⾳乐的才能,中间有⽭盾。
他少年不得意的时候,他说“幸有意中⼈,堪寻访。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鹤冲天》)可是到了他⽼年的时候,怎样了呢?且看他的这阕《少年游》。
长安,⼀向被认为是⾸都的代称,也代表追求功名利禄,柳永也曾在⾸都追求过功名事业,但是他说“马迟迟”,我的马不能够捷⾜先登。
柳永事实上也到过长安,但我们要提出来,它同时也有某⼀种象征⾸都的意味,⽽且听到⾼柳上秋蝉悲哀的嘶鸣,⼣阳沉没在飞鸟外,秋风吹起在郊原之上,哪⾥是我柳永的归宿?“⽬断四天垂”。
过去的年华,过去的往事,像消逝的浮云永远不再回来了,“归云⼀去⽆踪迹”。
我以前的期待,我今天得到了什么?“何处是前期?”不⽤说我的⽤世的志意落空了,我当年听歌饮酒,现在“狎兴⽣疏,酒徒萧索”,不再有少年时在狎邪之间跟这些歌伎酒⼥们交往的意兴了。
当年的狂朋怪侣都⽼⼤了,或者有的⼈已不在⼈世,“酒徒萧索”。
“不似去年时”,有的版本作“不似少年时”。
他完全落空了。
因为他所追求的全是向外的,是“有待”,然后才能够完成的。
苏东坡就不同,因为他所追求的是⼀个可以⽆待于外的完成。
中国道家的思想,要⽆待于外,⾃我完成。
其实不但道家这样说,韩愈讲儒家的道理也说过的:“博爱之谓仁,⾏⽽宜之之谓义,由是⽽之焉之谓道,⾜乎⼰⽆待于外之谓德。
”(《原道》)⼀⽣是落空还是不落空?你可以不落空的。
苏东坡虽然在仕宦上失败了,但他不落空。
“⾜乎已⽆待于外之谓德”。
道家也讲⽆待,说列⼦乘风⽽⾏还要有待于风,能够不待乘风⽽⾏吗?《庄⼦·逍遥游》:“夫列⼦御风⽽⾏,冷然善也。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P1 / 11:30诸位爱好中国古典诗词的朋友们!我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心情是非常感动的。
我是1924年在北京出生的,1945年大学毕业的,1947年的冬天离开了我的故乡北京。
因为我结婚,(1948年)随着我先生工作的调动,去到了台湾。
1966年离开台湾,到了美国。
1969年来到加拿大的温哥华,直到现在。
自从1947年冬天离开了我自己的家乡北京以后,多年来我一直没有离开过教书的工作岗位,我所教的内容,都是中国的古典诗词。
我在国外教书的时候,很高兴能够把自己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介绍给国外的爱好中国古典文学的朋友们,有一种文化交流的意义。
我1977年回到祖国来旅游的时候,在火车上看到有的旅客,拿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他们都非常欣喜,非常热情地在阅读。
我在旅途之中就受到了很大的感动。
我想我是在自己的祖国--中国培养我受教育的,我多年来在海外宣扬我们祖国的文化,这当然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可是当我在1977年旅游的时候,看到我们自己祖国的同胞这么爱好中国古典诗词,我想我也应该回到祖国来,与我们祖国的文化的源流能够继承接续起来。
我好像是一滴水,要回到我们祖国的江河之中。
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有一个念头,我愿意回到自己祖国来,也能够教古典诗词,跟国内的爱好古典诗词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的朋友们来共同研讨,向他们学习。
这一次的讲座,我自己本来没有想到能够有这么多的朋友来参加。
因为本来我是去年(1986年)4月,由于加拿大跟中国的文化交流,要与川大缪钺教授合写一本论词的书而回到祖国来的。
那个时候见到了我们辅仁大学校友会的学长、朋友们,他们跟我说,要我给校友会作一次讲演。
我想校友会的很多学长为我们校友会的筹备和建立,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在海外一点也没有贡献,所以当校友叫我作几次讲演的时候,我想这是我应该尽的义务,就答应作一次讲演。
我本来以为就是校友会的朋友们,可是没有想到,我们祖国有这么多爱好古典诗词的朋友。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
他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是悲哀,是感慨之中有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所有的古今才志之士,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无论是在顺达之时,无论是在朝廷之中,还是贬谪在外地州县之中,他处处为人民做了很多事情。
可是,他也知道,我苏东坡毕竟是要过去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赤壁有四处:一个是周瑜破曹的赤壁,在湖北嘉鱼县;一个是苏东坡所游的“赤壁怀古”的赤壁,在黄冈。
另两个,一在武昌,一在汉阳。
“故垒西边”,有残余的战垒,“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我没有说这一定是破曹的赤壁,是当地这么流传。
再看他的结构:“大江东去。
”,是个大的场景。
“故垒西边。
”,收缩,像拍电影照一个故垒,不但集中到一个小的景物,而且有一个人物在里边出现了。
然后,再放开镜头写景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大江波涛汹涌的样子。
用字非常有力。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么美的江山,当时有多少豪杰!苏东坡把江山与古今历史结合起来,突出了一个“三国周郎”。
写周瑜当年风流的姿态是“羽扇纶巾”。
就是说,指挥作战的带兵将军,不只是勇武将军而已,而且是读书的儒将。
二三十岁的周公瑾拿着羽扇,戴着纶巾,在谈笑之中,就把强大的号称几十万的曹军,火烧战船,灰飞烟灭了。
可是,你要体会苏词中的复杂情绪。
周公瑾这么大的功业,也成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
再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指谁?“多情”指谁?这首词题目是赤壁怀古。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心得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心得读了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感觉受益匪浅,读完之后感觉对唐诗宋词的认识更加深入,欣赏之余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和启发。
这本书站在珍视祖国文化、发扬古典诗词的角度,以十七个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我们介绍了唐、宋词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在介绍每一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
比如,在介绍冯延巳时,把他的作品与韦庄的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和温庭筠作品的美感作比较。
他能像韦庄的词那样给人直接的、很强烈的感动,同时他还注重意境,较之韦庄,冯延巳的词更能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与温庭筠相比,虽然他的词在题材上没有超越“花间词”的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但他的词在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他的词意境更加开阔。
书中对唐宋时期的词作背景做了介绍。
这个时期,中国古代文学正处于鼎盛时期,其诗词创作达到了巅峰时期,名家百出。
叶嘉莹说:“中国的散文是要求文以载道,中国的诗歌也讲求师教”。
“诗言志”说的是它的思想内容、伦理和道德方面的价值。
时代不同,其作品风格就不同。
唐代的诗作以大多豪放、奔放,读了让人畅快淋漓,词作在唐代,就这个时代来说,它只是配合新兴的音乐的歌曲来唱歌歌词,并无深意。
后来一些读书人感觉到了词曲的优美,由于在民间流行歌词比较俚俗,所以士大夫等这些读书人便自己填写歌词,让这种新兴的音乐词作意境越来越美。
到了宋代,词便更加婉约、细腻。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词是一种特殊的东西,它一个跟过去的“文以载道”的传统脱离,不被教化、伦理道德、政治所限制的一种文学形式,完全是唯美的艺术歌词。
后来,词学家、词学评论家,在评论时把伦理道德、价值标准加在了这个本来不受伦理道德限制的歌词上去了。
由此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再自由的文学形势,都有时代的烙印。
通过读书,叶嘉莹对唐宋时期的社会现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分析,让我对唐、宋词的创作背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唐宋词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开阔。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悟资料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悟资料2023年暑假有幸读了叶嘉莹女士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叶女士用谈话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唐、宋词的前世今生。
朴实无华的语言,让我们对诗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我对唐宋词的认知知识停留在高中时期学习的几首重点诗词。
经过老师的讲解并没有感觉多么的难以理解,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去了解作者以及其他的作品。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
此外作者还对词与诗做了初略的比较,对词在形式及内容上的分析解释了王国维先生对词所下的定义,即“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尽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扩,词之言长”。
初读这本书根本看不懂啊。
首先,不知道叶嘉莹先生在讲什么,东一会,西一会的。
让我摸不着头脑,感觉很难看进去。
然后,发现里面讲的唐宋词根本就没有见过,而且读不懂,不知道讲的是什么。
最后就是作者,很多作者都没有听说过。
这些给我的阅读带来很多的阻碍。
后来,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来读书,总算能读懂一点了。
下面我来讲下我印象深刻的: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以诗词解诗词”的讲解方式。
这个例子在书中随处可见,我仅举最初见到的一例。
谈温庭筠的《菩萨蛮》,单是讲到“懒起画蛾眉”一句,叶先生便提及了《诗经》中臻首峨眉”,这描绘出了女子外在形象上的美好;提到了《楚辞》中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逐谓予以善淫”,提到了李商隐诗中的“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这语汇的关联使得原词自带一种典雅的气质品质。
这是给了我心灵和认知巨大震撼的。
以前虽然也读语文课本中的课下注释,但那些注释好像就只是单纯的注释,我只是匆匆读过一遍以后,了解了,知道了,除了考试要考的释义,它们并没有真的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什么鲜活的形象,更谈不上什么意义啊、想法啊。
《唐宋词十七讲》读书感悟
《唐宋词十七讲》读书感悟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每次遇到最美的古典诗词,心中便泛起涟漪,便让我憧憬美好的事物、理想的生活。
特别是有幸拜读了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诗词论著后,我被叶先生独树一帜的风格、深厚的学养、渊博的知识,细腻的笔触、严谨的学风深深地折服。
我徜徉在诗词的海洋,在她的引领下找寻我的诗和远方。
读词对我而言依旧是艰涩的。
我看词就如同雾里看花,美则美矣,却美得懵懵懂懂。
即便在很凑巧的情况下对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微领悟却也说不出,道不明其中的真意。
而词中隐含的词人本身的形象更是朦朦胧胧让人看不真切。
这些都让我对词望而却步。
读叶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给我开辟了新天地。
读叶先生解读温庭钧的《菩萨蛮》,一字一词,逐一分析,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作为诗词小白读者的我,却是带着敬仰“负重”前行。
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却觉得它比任何一本书对我来说,内心影响都要大。
比如,在讲词之前,叶先生先抛出了一个观点“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
就是讲,你要观察一个人,与其看他在公众场合表现的彬彬有礼,不如看他在游戏时候的样子。
正是这种最放松、最不经意的时候,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本心。
再如《华严经》的“众镜相照”,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之间的关系,你不要以为你一个人是渺小的,是微弱的。
每个人说出的一句话,做成的一件事,都在众生界中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不同的连锁的反应。
叶先生道,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你要把你自己投注进去,要用你的最大的精力想一个最完美的标准去追求。
词,是复杂的。
有了叶先生的讲解,词对我来说就是不经意打开门看到郁郁葱葱的大山。
它是各具特色的美,是作者情感的静静流淌,又是叶先生静静叙说的哲理。
所以,只要你想读,你一定能在里面找到些什么。
哪怕是共鸣,哪怕是偶尔一句你一直想表达却无法表达的心情,但你发现原来千百年前的古人已经说出了其中的感觉。
这些遇见都太奇妙了。
本来诗词就已经很美了,经过叶先生的润色加工,讲解出来,更是愈久弥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8苏轼(一)柳永是失败了的一生。
而苏东坡平生历尽苦难,是完成了自我的这样一个诗人。
不管他平生在宦海波澜之中经过了多少挫伤,在他自己的品格修养这一方面,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
我现在要说,你把你的平生放在什么地方了,“许身一何愚?”柳永是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天性,跟他音乐的才能,中间有矛盾。
他少年不得意的时候,他说“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鹤冲天》)可是到了他老年的时候,怎样了呢?且看他的这阕《少年游》。
长安,一向被认为是首都的代称,也代表追求功名利禄,柳永也曾在首都追求过功名事业,但是他说“马迟迟”,我的马不能够捷足先登。
柳永事实上也到过长安,但我们要提出来,它同时也有某一种象征首都的意味,而且听到高柳上秋蝉悲哀的嘶鸣,夕阳沉没在飞鸟外,秋风吹起在郊原之上,哪里是我柳永的归宿?“目断四天垂”。
过去的年华,过去的往事,像消逝的浮云永远不再回来了,“归云一去无踪迹”。
我以前的期待,我今天得到了什么?“何处是前期?”不用说我的用世的志意落空了,我当年听歌饮酒,现在“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再有少年时在狎邪之间跟这些歌伎酒女们交往的意兴了。
当年的狂朋怪侣都老大了,或者有的人已不在人世,“酒徒萧索”。
“不似去年时”,有的版本作“不似少年时”。
他完全落空了。
因为他所追求的全是向外的,是“有待”,然后才能够完成的。
苏东坡就不同,因为他所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于外的完成。
中国道家的思想,要无待于外,自我完成。
其实不但道家这样说,韩愈讲儒家的道理也说过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原道》)一生是落空还是不落空?你可以不落空的。
苏东坡虽然在仕宦上失败了,但他不落空。
“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
道家也讲无待,说列子乘风而行还要有待于风,能够不待乘风而行吗?《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无待于外”,这正是中国结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
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所以了不起的地方。
至于柳永所追求的功名则是有待的,是向外追求、封建社会不给他一个机会,他就没有了。
他听歌看舞,也是向外追求,当“狎兴生疏,酒徒萧索”的时候,他就落空了。
所以,柳永的一生是两边都落空了。
当年听歌看舞的这种感情这种生活落空了,用世的志意也落空了。
不错,他给我们留下了几百首词。
可是,柳永对他自己本身的想法,则是认为他的生命是:“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是落空无成的。
苏东坡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
我们先讲苏词的特色,再讲他在词的写作上怎样受到过柳永的启发和影响。
我们看苏东坡的生平,据传记和有关记载,发现他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别的特色。
一个特色是儒家用世的志意,这是中国一般读书人好的传统,就是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心。
“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儒家思想的一个美好的传统。
这是所有读书人都有的,柳永、苏东坡也不例外。
而苏东坡用世的志意,从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喜欢到外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
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
范滂有用世的志意,当他被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他要作一番事业。
他登车揽辔,乘车上任,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意。
当他遇到迫害灾难,他不逃避,不委曲求全,不逢迎苟合,宁可付上了生命。
苏东坡读到范滂传,内心激动感发,问他母亲说:他日儿做范谤,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因为《范涝传)记载着范滂为了理想要以生命作代价的时候,他跟母亲说,我是对不起母亲的。
他母亲说,一个人要想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想有富贵寿考,两者不可得全,我愿意你去完成你的理想。
当苏东坡读到这里,就问他的母亲是否也能如此。
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所以,中国历史上出了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是由于母亲的教育和影响。
岳母教子是很有名的。
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还有苏东坡的母亲,都是母教的仪范。
这是苏东坡志意的一面。
所以他才能在王安石的新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司马光的旧党当政的时候,他也不苟从于旧党。
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是回到朝廷上来,仍然是坚持政治上的理想,不盲从那当权一派的人物。
所以,他平生才遭遇到这么多的贬逐,而他的志意理想操守一直不曾改变。
这是从他小的时候读书就表现了这种志意。
苏东坡还更有另一面修养,他很小的时候读到《庄子》,《庄子》有个比喻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庄子·逍遥游》)这是什么样的修养!这是《庄子》上的寓言,说在那藐姑射的山上,有一个得道的神人,肌肉皮肤像冰雪洁白,姿态的美好像处女一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早使金石熔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
―这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
此外,《庄子·养生主》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你怎么样在那患难、在那间隙之中度过来的,这是一种修养。
而另外《庄子·逍遥游》篇,还讲了个故事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这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的故事,《庄子》里讲了很多。
苏东坡小时读到《庄子》,他说:“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宋史·苏轼传》)说他从前内心也有一些见解,自己不能说出来,现在一看见《庄子》,他说的正是我心中所想的。
这是非常奇妙的,苏东坡在幼小读书的时候,就能够把儒道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会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这只是最简单的介绍,现在我们就要说苏东坡怎样学词了。
你要看一看据朱彊邨编年、龙榆生校笺之《东坡乐府笺》所收的词,他最早的作品是他通判杭州以后写的。
他是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通判杭州,时年37岁。
苏东坡早年为什么不写词?为什么通判杭州才写?他早年对于词一直不感兴趣吗?《东坡续集》卷五(书简)中《与族兄子明书》说:“记得应举时,见兄能讴歌,甚妙。
弟虽不会,然常令人唱为何词。
”(会文堂黄始《苏黄尺犊》笺辑出此句作“然常令人唱,为何词”)东坡当时21岁,那么年轻的时候已经注意歌词了。
那时流行的是柳永的歌词,这是所以苏东坡后来心心念念不忘柳永,总把自己和柳永作比较的缘故,因为柳永的歌词当年给了他非常深刻的印象。
但是,当时苏东坡没有写歌词,因为那时他是儒家的用世的志意。
他所写的是《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和他的《制策集》里那些策论,这些都是讲到治国安邦之大计的。
他曾经前后两次上书,这是很有名的。
所以,那个时候,他把他所有的精力,全投注到儒家用世的理想上去了,他没有闲暇来写这种被当时认为只是歌筵酒席之间歌唱的小词。
他是在政治上受到挫伤,受到打击,通判杭州后才开始写词的,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情。
就是说,他是在政治失意以后,才以闲情闲笔来写小词的。
苏东坡在诗歌、书法、散文等多方面都有成就,他的小词是以余力为之,而以余力写词的态度。
影响了他的词的风格,表现了超旷的特色。
因为儒道两家的修养,对于旧日中国的读书人来说,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
显达的时候我有儒家的“兼济天下”的理想,穷困的时候我有道家的超旷襟怀,而不为这种忧患艰难所打败。
这是中国过去读书人的两种修养。
而在挫伤失意之后,容易走上超旷的道路。
人总要活下去,总要能自解,如不然,那就是屈原之所以最后只落到自沉汨罗江的悲剧结果了。
而欧阳修、苏东坡这些个人,在挫折苦难中都是有以自处的,就是说在忧患艰难之间怎样处理自己的感情。
所以苏东坡的词比较说起来是属于超旷的一派,这正因为苏东坡曾受过道家庄子之影响的缘故。
此外,苏东坡的词气象高远,却也未尝没有柳永的影响,另外也受了欧阳修的影响。
柳永词影响了苏东坡,是我在前面明白提出来的,至于欧阳修对苏东坡的影响,冯煦曾说:“欧阳文忠词与晏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
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蒿庵论词》)所以,我们讲词,既要注重每一个词人的特殊成就、特殊的风格,也要注重词史的发展和词人彼此之间继承、发展和影响。
他说欧阳修有疏隽的一面,影响了子瞻。
欧阳修两方面影响了苏东坡,一个是疏隽的这一面。
欧阳修有的时候写词,像《采桑子》:“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一点沧州白鹭飞。
”他有飞扬高举的一面,有疏阔高远的一面。
苏东坡的超旷与欧阳修有暗合之处,“疏隽开子瞻”。
其实另外还有一点影响,就是欧阳修对于自己悲哀忧苦能够排遣,能够对于宇宙万物取一种赏爱的态度。
这也是苏东坡的好处。
苏东坡常常富于一种赏玩的心情。
至于苏东坡受到柳永的影响,我以前已经说过,柳永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这种开阔博大高远的兴象,曾被苏东坡称赞过,说柳永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在小词里边表现了开阔博大的气象。
早期五代的李后主只是一个暗露的端倪,柳永才是一个真正表现了高远气象的作者,苏东坡正是从他这里得到的启发。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写得这样的开阔博大,苏东坡也写了一首《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更不用说大家都知道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这种开阔博大,写的那种高山远水的风光景象,正是从柳永词得到的启发。
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的。
他是既看到了柳词的缺点,也看到了柳词的成就,他对柳永所取的是两种观点,不喜欢柳永的淫靡的给市井歌妓酒女写的词,但是他欣赏柳永的这种兴象高远的成就。
这是我们说柳永影响了苏东坡的一个原因。
我们现在只是对于苏东坡为人的基本的两点特点,和欧阳修、柳永对他的继承影响的关系,作一个简单的叙述。
以下我们看苏东坡的几首词。
我们的教材上附有前人的批评,选词选一个选本,跟摘录前人的批评,要加以抉择,哪些词是真正能代表作者特色的,哪些个评语是真正能够掌握作者的特色的。
附录中的评语很多,大概都说的是苏东坡在词里的开拓,如: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王灼《碧鸡漫志)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自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胡寅《酒边词·序》这都是说的苏东坡的开拓。
你看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干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他里边没有写过去所有的词人都写的男女的爱情相思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