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一、毒理学基础概述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以及毒物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毒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如口服、吸入、注射等,对生物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了解毒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具有重要意义。
二、毒物的分类根据毒物的性质和来源,毒物可以分为化学毒物、生物毒素和放射性物质等不同种类。
化学毒物又可分为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不同种类的毒物具有不同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
三、毒物的作用机制毒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毒性效应。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对细胞膜的破坏、对DNA的损害、对细胞色素系统的影响等。
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
四、毒物的代谢和排泄毒物在生物体内会经历代谢和排泄过程,其中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排泄则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完成。
毒物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可以影响毒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影响毒性效应的发生和程度。
五、毒物的检测和分析毒物的检测和分析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免疫学方法等。
通过对毒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了解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规律,为毒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六、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常见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昏迷等。
针对不同种类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毒素治疗、洗胃、血透等,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避免不良后果。
七、毒物的环境和健康风险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问题,毒物污染会影响空气、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导致生态系统受损,危害人类健康。
了解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风险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八、毒物的法律和政策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维护社会的秩序,各国都出台了相关的毒物管理法律和政策。
这些法律和政策规定了毒物的管理和使用标准,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 作者:
———————————————————————————————— 日期: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危险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物而产生健康损害的与其频率,(统计概念),可用绝对危险度或相对危险度表示。
危险度评定包括:危害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剂量反应关系评定(dose-response assessment)、暴露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危险度表征(riskcharacterization)。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
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
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
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产生有害效应,3个阶段:
毒理复习资料5篇范文
毒理复习资料5篇范文第一篇:毒理复习资料绪论1、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包括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类使用的物质,包括食物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2、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3、食品安全性: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4、毒性:外源化学物具有的对机体造成损伤的能力5、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从微小的生理生化正常值的异常改变到明显的临床中毒表现,直至死亡。
毒效应的这些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成了外源化学物的毒效应谱。
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2、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3、毒性和毒物: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toxicants)。
在一定意义上,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低于一定数量,任何物质都不具备毒性;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毒性是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数量,则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多的数量,才呈现毒性。
毒理学基础人卫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现代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
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通过毒理学研究和毒性实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系统、科学地表征外源有害物质暴露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损害作用,并对产生这种损害作用的证据的强度或充分性进行评定,对于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4个步骤:危害识别;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系统毒理学systems toxicology】是以毒理基因组学为基础,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对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转化毒理学translational toxicology】研究如何将毒理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转化为能应用于环境与人群监测、环境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和危险性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和防控措施的一门新兴的毒理学分支学科,是“组学”、计算生物学、遗传-表观遗传学等创新的产物。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效应谱】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随剂量的增加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称为毒效应谱。
随剂量可表现为: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不引起生理变化);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死亡毒效应谱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作用【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卫生毒理学(health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环境中可能接触的有害因素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亦可称“预防毒理学”。
(二)研究内容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毒理学三大研究领域:#1、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直接关注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研究化学物的毒性表现,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做到“知其然”。
效应:是指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作用所引起的生物学改变,这类生物效应的强度是连续增加或减少的变量,用计量数据表示其强度,称量效应。
毒理学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
毒理学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毒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A. 药物的疗效B. 药物的副作用C. 外来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影响D. 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毒理学研究的范畴?A. 毒性测试B. 毒物代谢C. 药物的合成D. 毒物的风险评估答案:C3. 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的区别是什么?A. 急性毒性是一次性暴露,慢性毒性是长期暴露B. 急性毒性是长期暴露,慢性毒性是一次性暴露C. 两者都是长期暴露D. 两者都是一次性暴露答案:A4. 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指:A. 50%的动物在暴露后存活B. 50%的动物在暴露后死亡C. 50%的动物在暴露后出现中毒症状D. 50%的动物在暴露后恢复健康答案:B5. 毒理学中的“剂量-反应关系”是指:A. 毒物剂量与生物体反应之间的关系B. 毒物剂量与生物体死亡之间的关系C. 毒物剂量与生物体恢复健康之间的关系D. 毒物剂量与生物体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答案:A二、填空题6. 毒理学中的“四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吸收、分布、代谢、排泄7. 毒理学中的“三R原则”是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精炼(Refinement)8. 毒物的生物转化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________,第二阶段是________。
答案:Ⅰ相反应、Ⅱ相反应9. 毒理学中的“最大无作用剂量”是指________。
答案:在该剂量下,未观察到任何不良效应的剂量10. 毒理学中的“剂量-反应曲线”通常呈现为________型曲线。
答案:S型三、简答题11. 简述毒理学中“剂量-反应”关系的重要性。
答案:剂量-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描述了毒物剂量与生物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了解这一关系对于评估毒物的潜在风险、确定安全剂量以及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至关重要。
《毒理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毒理学概述一、毒理学概念1.传统定义:毒理学是研究毒物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现代毒理学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第二节毒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萌芽期二、学科形成期三、学科发展期第三节毒理学方法一、体内试验二、体外试验三、人体观察四、流行病学研究第四节毒理学应用一、安全性评价二、危险度评价三、危险性管理与交流第五节毒理学展望一、系统毒理学二、计算毒理学三、表观遗传毒理学四、毒理学替代法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和毒效应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2.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3.毒性(toxicity):指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4.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5.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6.毒物(poison):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二、损害作用于非损害作用1.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生物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2.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在生物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他外界环境的易感性也不应提高。
三、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随剂量增加可以表现为: 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甚至死亡。
四、毒作用分类(一)速发型或迟发型作用1.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
毒理学复习题
毒理学基础习题集1 第一章绪论【A型题】1.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核素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2.外源化学物的概念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以上都是【B 型题】【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2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A型题】1.毒物是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LD50的概念是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D.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统计值)3.LD50 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A.LD50 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B.LD50 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C.LD50 与毒性大小成反比D.LD50 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4.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A.LD100B.LD50C.LD01D.LD05.对于毒作用带描述,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值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C.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D.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6.毒性的上限指标有A.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计量,最小致死量B.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C.绝对致死量,最大无作用计量,阈计量,半数耐受计量D.绝对致死量,阈计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7.最大无作用剂量是A.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B.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C.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能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D.一种化学物在环境中存在而不引起物体的损害的剂量3 8.最小有作用剂量是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D.一种化合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9.最敏感的致死剂量指标是A.绝对致死剂量B.半数致死剂量C.最小致死剂量D.以上都是10.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1.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2.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3.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4.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5.对LD50 描述错误..的是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4 B.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C.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D.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 呈正比16.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A.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B.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C.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E.毒物的急性阈剂量比慢性阈剂量要低17.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的是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C. 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18.急性毒作用带为A.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C.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D.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19.慢性毒作用带为A.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C.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D.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20.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大A.LD50B.LD0C.LD01E.LD10021.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小A.LD50B.LD0D.LD10022.对LD50 描述,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B.又称致死中量C.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 呈正比5 D.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23.慢性毒作用带为A.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C.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D.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24.机体组织细胞对毒作用反应特点不包括:A.具有特异的靶器官和靶部位B.病变性质相同C.病变性质各有不同D.病变程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25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A.直线型曲线B.抛物线型曲线C.对称S状曲线D.非对称S状曲线26.S-曲线的特点是A.曲线开始平缓,中间陡峭,最后又趋平缓B.曲线开始平缓,中间平缓,最后陡峭C.曲线开始陡峭,中间平缓,最后仍平缓D.曲线开始陡峭,中间陡峭,最后平缓【B 型题】27~30题A生物效应B 反应C 剂量—效应(反应)关系D 有的个体不遵循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规律E剂量反应曲线27.用CCl4 给大鼠经呼吸道感染后,测试大鼠血清中GPT 升高,CCl4 所发生的GPT改变为l4 染毒大鼠100只中有50只GPT升高,即效应发生率为50%,此为29.随着CCl4 染毒剂量的增高GPT显著增高30.某患者因上感而就医,进行青霉素过敏试验中致死【名词解释】1.毒物2.biomarker3.medianlethaldose4.hypersensibility6 6.Zch7.靶器官8.毒性9.阈剂量10.最大无作用剂量11.剂量-效应关系12.剂量-反应关系13.危险度14.危害性15.安全性【问答题】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2.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阈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阈值?3.为什么把毒效应谱看成连续谱?4.绘制一条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
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全)附答案
成都医学院毒理学基础题库第一章绪论1、毒物是指(D)。
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 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 体重的物质A 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B 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B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C 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C 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D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D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作用的物质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A 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此种物质与机体接的工作范畴。
触的量。
A 描述毒理学B 机制毒理学 B 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C 管理毒理学D 生态毒理学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 C 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的物理性质A GrevinB Ramazzini D 我们不能改变毒性,但能改变物质的毒效应C ParacelsusD Fontana 3、一次用药后,(C)个药物消除半衰期时,可认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为该药物几乎被完全消除。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A 2B 4 C5 D8B 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4、化学毒物对不同个体毒作用敏感性不同,其原因不包括(A)。
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 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 A 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B 代谢酶的遗传多肽性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 C 机体修复能力差异A 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 D 宿主其他因素危险度特征分析。
5、重复染毒引起毒作用的关键因素是(B)。
毒理学基础期末复习总结学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期末复习总结学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 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 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 毒性:是指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3. 毒效应:是指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4. 毒物: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5.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有害作用也称为健康效应。
6. 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7. 适应:是生物体对环境条件改变的反应,此反应无不可逆的紊乱和不超过正常稳态。
8. 耐受:是早先的暴露导致对该化学物毒作用反应性降低的状态。
9. 抗性:用于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化学物反应的遗传学改变,与未暴露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性。
10. 暴露剂量: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物质的量,在实验情况下,动物暴露剂量被称为给予剂量。
(暴露剂量又可分为潜在剂量和应用剂量)潜在剂量:是指机体实际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应用剂量:是指直接与机体的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
内剂量:为经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靶器官剂量:为发生损害作用部位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可更好地反映剂量-效应之间的联系。
也称为到达剂量。
生物有效剂量:在发生有害作用的细胞或部位的量,是到达剂量的一部分。
暴露特征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暴露特征包括暴露途径和暴露期限及暴露频率。
毒理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毒理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描述毒理学工作者直接关注的是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与措施的制订提供基础资料。
机制毒理学的研究重点旨在识别和了解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工作者提供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品、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毒理学研究方法:动物实验或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
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毒理学替代法▲:“3Rs”法,即优化实验程序,提高实验动物福利,降低或消除动物疼痛或痛苦的方法;减少实验动物使用数量并能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的方法,替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例如采用细胞、组织或特定的动物器官等进行的体外试验,选用昆虫等模型生物进行的体内试验,以及利用理化技术和计算模型预测独行的方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毒性(toxicity):指化学物质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的化学物质,毒性越高。
相对于同一损害指标,需要剂量越小的化学物质,其毒性越大。
毒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整理大全附答案
毒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整理(全)附答案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B机制毒理学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B RamazziniC ParacelsusD Fontana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A体内、体外实验B流行病学研究C临床试验D人体观察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A慢性毒作用B急性毒作用C易感性研究D不易感性研究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全)附答案
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全)附答案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主要分为(D )三个研究领域。
A 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B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C 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D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 A )的工作范畴。
A 描述毒理学B 机制毒理学C 管理毒理学D 生态毒理学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B RamazziniC ParacelsusD Fontana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 替代法又称“ 3R ”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 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 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 )A 危害性认证、剂量- 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 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 )、剂量- 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 危害性认证、剂量- 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 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A 体内、体外实验B 流行病学研究C 临床试验D 人体观察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A 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B 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C 探讨剂量- 反应关系D 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 )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A 慢性毒作用B 急性毒作用C 易感性研究D 不易感性研究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 、毒物是指(D )。
A 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 体重的物质B 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 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
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全)附答案
精品文档. 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B机制毒理学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B RamazziniC ParacelsusD Fontana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A体内、体外实验B流行病学研究C临床试验D人体观察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A慢性毒作用B急性毒作用C易感性研究D不易感性研究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毒理学基础复习题
毒理学基础复习题第一章绪论A1型题1. 被称为现代毒理学奠基人的是_________。
A. OrfilaB. MagendieC. BernardD. BrownE. Fraser2. 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_____________ 。
A.有益作用B. 营养作用C. 治疗作用D. 有害作用E. 以上都是3. 下面哪一项不是毒理学体外试验的特点:________A. 影响因素多,不易控制。
B. 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
C. 节省人力、物力、花费较少。
D. 不能全面反映化学物毒作用。
E. 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最后依据。
4. 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_____________ 。
A.有益作用B. 营养作用C. 治疗作用D. 有害作用E. 以上都是判断题:卫生毒理学是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可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A1型题1、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_________。
A. 尿中δ-ALA的含量B. 中度铅中毒C. 动物死亡D. 持续性肌肉松弛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2、如检测人体的某些生物材料如血液、尿液、头发中的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其机体暴露水平,这些生物学标志称为_________。
A 、接触性生物学标志物B、效应性生物学标志物C、易感性生物学标志物D、一般性生物学标志物E、特殊性生物学标志物3、慢性性毒作用带为:_________。
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D、最小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E、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4、阈剂量是指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_________。
A、多数个体B、一半个体C、少数个体D、全部个体E、零个体7、当把纵坐标的表示单位反应率改为反应频数时,对称S形曲线呈形的高斯分布曲线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毒理学概述一、毒理学概念1.传统定义:毒理学是研究毒物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现代毒理学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第二节毒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萌芽期二、学科形成期三、学科发展期第三节毒理学方法一、体内试验二、体外试验三、人体观察四、流行病学研究第四节毒理学应用一、安全性评价二、危险度评价三、危险性管理与交流第五节毒理学展望一、系统毒理学二、计算毒理学三、表观遗传毒理学四、毒理学替代法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和毒效应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2.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3.毒性(toxicity):指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4.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5.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6.毒物(poison):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二、损害作用于非损害作用1.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生物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2.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在生物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他外界环境的易感性也不应提高。
三、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随剂量增加可以表现为: 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 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3.亚临床改变; 4.临床中毒;5.甚至死亡。
四、毒作用分类(一)速发型或迟发型作用1.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
2.迟发型毒作用(delayed toxic effect):在一次或多次暴露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
(二)局部或全身作用1.局部毒性作用: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2.全身毒作用: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如一氧化碳引起的全身性缺氧。
(三)可逆或不可逆作用1.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指停止暴露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
2.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指在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四)超敏反应(五)特异质反应第二节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一、剂量和暴露特征1.剂量(does):是决定外源化学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重要的因素。
2.在毒理学中,机体最常见的暴露外源化学物的途径为:经口、吸入、经皮肤和注射等。
二、效应和反应1.效应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外源化学物后造成的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2.反应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一般用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三、量反应和剂量-效应曲线一般有双曲线形、直线形和S形曲线等。
第五节选择性毒性、靶器官和高危人群一、选择性毒物:指一种化学物质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
二、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如脑是甲基汞的靶器官。
三、高危人群: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那部分易感人群称为高危人群。
第六节生物标志一、生物标志(biomarker):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1.暴露生物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暴露生物标志包括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
2.效应生物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应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疾病三类生物标志。
3.易感生物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可以筛选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第八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一、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毒性上限参数,指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的各项毒性参数;毒性下限参数,即观察到有害作用最低水平及最大无有害作用剂量。
1.致死剂量或浓度(1)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2)半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
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
2.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试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机体是可以区别的。
二、剂量反应关系比较1.毒作用带:表示化学物质毒作用特点的参数,分为急性毒作用带和慢性毒作用带。
2.急性毒作用带(Z 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Z ac= LD50/Lim ac, Z 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3.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第三章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1.机体对于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
2.生物转运:化学毒物穿过生物膜的过程,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3.生物转化:化学毒物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改变而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
4.研究ADME过程的意义:有助于阐明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或联合作用所致毒效应的机制以及物种差异存在的原因,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手段,防止中毒的发生。
第一节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一、化学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可分为: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虑过;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1.被动转运:为化学毒物顺浓度差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1)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是大多数化学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不受饱和限速和竞争性抑制的影响。
经简单扩散转运的化学毒物必须具有脂溶性,脂溶性的高低可用脂/水分配系数表示,即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一般情况下,化学毒物的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越易溶解于脂肪,经简单扩散转运的速率也就越快。
弱有机酸在酸性环境中,弱有机碱在碱性环境中多处于非解离态,易于通过生物膜转运。
(2)虑过:是化学毒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2.特殊转运:为化学毒物借助于载体或特殊转运系统而发生的跨膜运动。
(1)主动转运:化学毒物在载体的参与下,逆浓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其特点是:转运系统对于化学毒物的结构具有特异选择性,只有具有某种结构特征的物质才能被转运;载体具有一定的容量,在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转运系统可被饱和;使用同一转运系统转运的化学毒物之间可发生竞争性抑制;需要消耗能量,代谢抑制剂可以阻断转运过程。
参与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主动转运的系统可分为两类: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BC)超家族和以溶质载体为主的转运蛋白家族。
ABC转运蛋白超家族的成员包括:多药耐受蛋白、多耐受药物蛋白和乳腺癌耐受蛋白;(2)易化扩散:是载体中介的转运方式,又称为载体扩散,化学物质为顺浓度梯度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
二、吸收:是化学毒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
(1)经胃肠道吸收:化学毒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简单扩散,主要部位是小肠,其次是胃。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化学毒物进入体循环之前即被消除的现象称为体循环前消除或首过消除,可使经体循环到达靶器官的化学毒物原形数量减少,明显影响其所致毒效应的强度和性质。
(2)经呼吸道吸收:气体和蒸汽在呼吸道吸收与作用的部位主要取决于它们的脂溶性和浓度。
血/气分配系数:气态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气中的浓度之比,血/气分配系数越大的物质在血液中的溶解度越高,越容易被吸收,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越长。
(3)经皮肤吸收:皮肤是将机体与环境有害因素分隔开来的主要屏障。
化学毒物作用通过表皮吸收,吸收时必须穿透多层细胞才能进入真皮层的小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化学毒物经皮肤吸收的过程可分为:穿透阶段和吸收阶段。
穿透阶段:指化学毒物通过被动扩散透过角质层的过程,阴囊处最易通过,手、脚掌最为困难,即角质层越厚,化学毒物越不易透过;吸收阶段:指化学毒物透过表皮深层和真皮层并经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三、分布:指化学毒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细胞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