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知识点整理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四版)复习讲义

合集下载

金融学原理(第四版)彭兴韵著复习提纲

金融学原理(第四版)彭兴韵著复习提纲

银行货币学复习提纲第一章货币1.货币:人们普遍接受的,可以充当价值尺度、交易媒介、价值贮藏和支付手段的物品2.货币职能●交易媒介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价值尺度用货币作为比较价值的工具。

用货币单位衡量并表示商品及劳务的价值简化交易次数和价格体系●支付手段用于支付手段,作为价值标准,为长期性契约和借贷合约的基础●价值贮藏将买与卖分离开来,起到价值储蓄的功能,要求货币的价值稳定3.货币出现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①促进了分工的发展与生产效率的提高;②便利了生产者的成本效益核算以及簿记的发展,有利于企业改善管理;③促进了储蓄形式的转变以及储蓄资源在空间上的重新分配,使得资源有可能得以更有效地配置,当然也使得资产选择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④货币便利了国家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也便利了政府对财政收支的管理,但国家对货币管理不当则可能导致危险的通货膨胀。

4.信用货币为一种由国家强制力来维护的符号或标志5.货币层次划分及内容依据:不同层次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划分层次M0 =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第二章金融系统1.金融工具特点及关系●定义一种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约,它一般规定了资金盈余者向短缺者转让金融剩余的金额、条件和期限等●典型的金融工具①股票(权益性金融工具)②存款、贷款、债券(债务性金融工具)●特性①期限性债务人在特定期限之内必须还清一项特定金融工具的债务余额②流动性将金融工具转变为现金而不遭受损失的能力(暗含期限性)影响因素:发行人信誉&偿还期长短③安全性金融工具的本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违约风险(与债务人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偿还意愿有关)、市场风险与偿还期成反比④收益性金融工具能够定期不定期地给持有人带来收益●联系:流动性及安全性都与期限性有关,都暗含了期限性的概念。

期限性越长,安全性越低,流动性也就越差,而这些金融工具最终都是要带来收益的,这也是最终的目的。

货币银行学(米什金原书第4版)知识点串讲

货币银行学(米什金原书第4版)知识点串讲

货币银行学(米什金原书第4版) 串讲第一部分重要知识点梳理第二章重要知识点1.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答: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

逆向选择主要是交易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一般在商品市场上卖者关于产品的质量。

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关于自身的情况等等都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

3.货币市场(money market)答:货币市场通常是指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包括一年)的资金交易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

货币市场主要是由短期信贷市场、短期证券市场、贴现市场等构成。

货币市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期限短、流动性强、风险小等。

货币市场的主要交易对象有:银行存款、短期证券和商业票据等。

3.道德风险(moral hazard)答:道德风险是指在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

道德风险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交易后的影响产生的。

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道德风险分析的应用领域主要是保险市场。

解决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分担。

4.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答: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并且还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在很多情况下,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只能通过其他的一些机制来解决,特别是运用博奕论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机制设计问题。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总结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2.实际利率i是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或假设没有通货膨胀时的利率。

(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3.名义利率r是包含由对通货膨胀补偿的利率。

【r=(1+i)(1+p)-1】4.原始存款R:是指商业银行的能够增加存款准备金的存款,它包括两部分:①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②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5.派生存款D:是指商业银行在吸收原始存款的基础上,通过转账结算不断地划转存贷款,引起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内存款的增加额。

D=R*1/r6.基础货币: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称。

7.货币乘数: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量和基础货币的比。

m=M/B8.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9.国际储备:一国或地区官方拥有的可以随时使用的国际储备性资产,可以由财政部门拥有,也可以由中央银行拥有。

10.通货膨胀: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的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

11.通货紧缩:物价疲软乃至下跌的态势——不是偶然的一时的,而是成为经济走向趋势的物价疲软和下跌。

12.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13.财政政策:14.汇率: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

15.利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16.中间业务:凡是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收付和委托等事项,并举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17.表外业务: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二、简答题1.双层次的货币创造结构(211页)。

第一个层次在创造存款货币的存款货币银行;第二个层次是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层次。

2.货币供给的层次及划分的依据。

M0 =流通中的现金;M1=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M2= M1+单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它存款;M3= 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1)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以但也绝非是等量的;(3)货币需求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样,同等的货币供给可以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4)总需求的偏大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足,则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过多,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推动总供给增加,但不一定可以因此消除差额;(5)总需求的偏大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也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

银行货币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银行货币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银行货币学(简答)1、简述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的关系。

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实体经济运作中,各种商品和交易都要用货币计价支付,货币供求关系变化的背后是各种经济活动引起的,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有多少商品和交易需要货币去实现,所以社会总供求及其均衡对货币供求及其均衡有决定性作用;其次,由于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存在着四边联动关系,货币供求均衡与否也直接影响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因为货币供给直接形成社会总需求,进而决定总供给。

2、简述当代金融创新的特征与成因。

(1)当代金融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新型化、电子化、多样化和持续化。

(2)金融创新的成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经济思潮的变迁;需求刺激与供给推动;对不合理金融管制的回避;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3、简述货币市场及其特点。

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其特征是交易期限短、流动性强及风险相对较低。

4、国际资本流动具有哪些效应?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运动。

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个方面。

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影响主要有:1、一体化效应:国际资本流动有利于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一体化以及金融市场资产价格与收益的一体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使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有效配置有利于增加世界总产出和经济福利;国际资本流动还能使国际支付能力在各国之间有效调剂,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平衡各国的国际收支。

国际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使世界金融市场连为一体,同时也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价格与收益的一体化。

2、放大效应:资金在国际间流动时往往可通过特定机制对一国乃至全球经济发挥远远超过其实力的影响,这一现象称为国际资本流动的放大效应。

具体体现在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的杠杆效应、羊群效应上。

国际资本流动的杠杆效应是指一定数量的国际资本可以控制的名义数额远远超过其自身的金融交易。

《货币银行》复习提纲

《货币银行》复习提纲

金融机构类型及职能
01
02
03
04
中央银行
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 策,维护金融稳定,提 供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
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和办理结算为主要业务, 是企业和个人的主要金 融服务提供者。
政策性银行
由政府发起并出资成立, 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 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 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
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维护金融 秩序和稳定。
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与业务
经营原则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在保障资金 安全的前提下,保持资金的流动性,追
求盈利最大化。
资产业务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包 括个人贷款、企业贷款、票据贴现等。
负债业务
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业务, 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等。
租赁公司
以融资租赁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设备租赁和融资支持。
04 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
货币政策目标及工具
货币政策目标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 。
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窗口指 导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
通过调整市场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进而 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国家信用
消费信用
政府以债务人身份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 式,如发行国债等;
消费信用银行或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 于消费支出的信用,如信用卡、消费贷款等 。
金融市场分类及功能
货币市场
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的、 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短 期资金融通市场,如同业拆借市 场、票据市场等;

第2章 信用《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最新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信用《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最新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信用本章思考题1.为什么说银行信用在现代信用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答: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工商企业的信用。

它是现代信用经济中的重要形式,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并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银行信用的特点银行信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资本类型上看,银行信用中贷出的资本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不从属于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商品资本阶段,而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资本。

正是有了这一特点,银行信用才能够克服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因为银行信用能聚集社会上的游资,如各种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和社会货币储蓄,从而超越了商业资本只限于产业内部的界限。

此外,由于银行信用是以货币资本提供的,可以不受商品流转单方向性的限制,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局限性。

第二,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它是以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中介,以货币形式对社会提供的信用。

通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聚集社会各工商企业以及国家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并贷给工商企业,因而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第三,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不一致的。

由于银行信用贷出的资本是独立于产业资本循环的货币资本,其来源除了工商企业外还有社会其他方面,因此银行信用的动态同产业资本的动态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范围、数量。

近几十年以来,银行信用不断发展,借贷资本逐渐集中在大银行手中,后者又为大垄断组织服务,促进了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

2.马克思如何揭示利息的本质?答:马克思指出,利息并非产生于货币的自行增值,而是产生于货币作为资本的使用。

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借贷资本成为资本商品是利息产生的经济基础。

职能资本家从货币资本家手中借人货币,占有了它的使用权,将其投入生产,并使其价值得到了增值,即得到了利润。

利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主收人,是资本使用权的报酬;另一部分是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报酬。

以上马克思关于利息本质的看法可以概括为:(1)利息以货币转化为货币资本为前提。

《货币银行学》复习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货币银行学》复习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货币银行学期复习第一章货币与信用一、名词解释1、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实物货币: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产品类充当货币。

3、信用货币:不能与金属货币相兑换的纯粹的货币价值符号。

4、货币本位制度:对本位货币的名称、材料、铸造、发明、兑换与流通等所作的有关规定。

5、无限法偿:无论支付数额多大,无论属于任何形式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6、纸币本位制度:以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的制度。

7、交易媒介:货币作为商品交易媒介物的功能。

8、价值标准:货币作为衡量商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

9、价值储藏: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处于一种静止状态时发挥的功能。

10、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所发挥的功能。

11、信用: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价值让渡。

12、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以商品赊销和预付货款形式提供的信用。

13、银行信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14、国家信用:国家作为债务人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

15、消费信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16、信用工具:用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书面凭证。

17、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币材,本位币与一定量黄金保持等价关系的货币制度。

18、格雷欣定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即在实际比价与法定比价不同的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量较高的货币成为良币,实际价值量较低的货币成为劣币,在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领域而劣币充斥市场。

19、货币供给弹性:某个时间段为适应一定商品量的货币需要,货币供给在一定幅度内可多一点或少一点。

二、思考题1、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答:社会经济活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均与货币发生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的货币化与金融化正在迅猛地发展,渗进国民经济活动的每个方面。

2、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答:①交易媒介②价值标准③价值储藏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3、货币形态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答:①实物货币②金属货币③代用货币④信用货币⑤电子货币4、货币本位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①确定货币材料,②规定货币单位,③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④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⑤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⑥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NEW)朱新蓉《货币金融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朱新蓉《货币金融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表1-2 货币的作用
考点三、货币的计量
1 货币数量的界定 (1)狭义的货币量:现金+活期存款 (2)广义的货币量:现金+全部存款+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 (3)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划分标准 金融工具可否作为直接购买力被视为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一般性划分 标准。
2 货币层次的划分 (1)基本公式 M1=C+Dd M2=M1+Ds+Dt M3=M2+Dn M4=M3+L 式中:M1表示第一层次;C表示现金;Dd表示活期存款;Ds表示储蓄存 款;Dt表示定期存款;Dn表示其他所有存款;L表示除存款以外的短期 流动性金融资产。 (2)货币层次划分依据 货币层次通过对货币资产的流动性程度进行划分。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
不受损失地及时转化成现实购买力的能力。该概念包含以下三重要求: 不受损失、及时转化、现实购买力。
(3)货币层次控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的确定
确定货币层次的控制重点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① 相关性:指货币的某个层次与其他经济量的相关程度。影响力越大, 则相关性越大。
② 可控性:指中央银行等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总量或某个货币层次的变 化,以及货币引起的经济量的变化,是否有直接、迅速的控制力度和精 确的控制效果,从而使货币量和经济量始终处于政策意志轨道上。
(1)银本位制
图1-1 货币制度变迁示意图
银本位制是用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于16世纪开始盛行, 可无限法偿,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国境。但银本位制作以独立货币制 度存在时间较短,范围并不广泛。
(2)金银复合本位制
金银复合本位制是指金和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本位货币的币材,金币与 银币同时流通,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且无限法偿。根据金货币与 银货币间兑换比例的确定方式,复合本位制又可分为平行本位制、双本 位制和跛行本位制三种类型。

《货币银行学(专)》常见考点解析(1)

《货币银行学(专)》常见考点解析(1)

《货币银行学(专)》常见考点解析(1)根据《货币银行学》的历年考题及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细则,整理出该课程的常见考点若干,并根据考点分布将其划分为四次以作详细解析。

在该解析中,主要包含考点扫描、真题链接、考点解析和考点拓展等四部分核心内容,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常见、典型的知识点,增加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并请注意,真题链接中均标出了考题出现的时间。

本次解析(1)重点讲解两个典型考点范围(考点1和考点2)。

(★请大家结合本科的常见考点解析一起学习,这样能有效地实现复习效果★)典型考点1:信用1、考点扫描:信用:经济范畴中的信用主要指借贷活动,表示的是以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偿还性和支付行是其基本特征。

从不同的角度,现代信用活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信用活动涉及的地理区域可以分为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按融资活动中参与主体的性质可以分为企业信用、个人信用、银行信用和政府信用。

如果从信用形式来看,则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出口信贷等不同形式。

但是构成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的商业信用,现代信用形式中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2、真题链接:[1](2003-1)信用是(D )。

A.买卖关系B.赠予行为C.救济行为D.各种借贷关系的总和[2](2004-7)( )信用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

[3](2006-7)信用产生的原因是(BE )。

A.利息的出现B.私有制的出现C.人们对利益的追求D.劳动生产率的提高E.财富占有不均[4](2002-7)现代信用形式中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AD )。

A.商业信用B.国家信用C.消费信用D.银行信用E.民间信用[5] (2003-7)在下列信用形式中,(C )是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

A.消费信用B.银行信用C.商业信用D.国际信用[6](2004-7)商业信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们是(ABD )。

黄达《金融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黄达《金融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第1篇货币、信用与金融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1复习笔记一、初识货币对外交往中的货币(外汇):对于任一国家的居民,相对于其本国的货币,也把一切外国的货币称为外汇。

货币流通体系:以个人、企业、机关团体、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货币收支及对外货币收支构成国民经济的五大货币收支系统,这些收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不可割裂的货币流通活动总和。

二、货币的起源研究货币的起源问题就是研究货币的产生问题,关于货币的起源或货币产生的理论可以归纳为三类。

1.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1)价值及其形式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商品理论,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商品首先必须是有用物,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但所含的价值是同质的。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都是同质的,所以不同商品可以通过彼此体内凝结的不同劳动量即价值量进行衡量、对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货币理论中讲到商品有两个属性,相应的也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

商品的使用价值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

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

为了弄清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需要结合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价值形式发展的过程。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是同商品交换的发展历程相适应的。

它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也是货币产生的阶段。

货币产生后,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要求转化为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2.从交易的社会成本角度比较物物交易与通过货币的交易经济行为的演化与交易成本有紧密的联系,演化的方向总是从交易成本较高的趋向交易成本较低的。

货币银行学(包屹红版)各章重点

货币银行学(包屹红版)各章重点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2.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简单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逐渐发展成货币形式。

厂2 n! 〔“补3.货币交易的交易网点数量为(n-1),物物交换的交易网点数量为C n=2!(n _ 2!) =2门山-1)4.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V)和世界货币5.本位币:又称主币,是一个国家法定的作为价格标准的主要货币,是用于计价、结算的基本的货币单位,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6.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是有限法偿的对称。

7.辅币:是本位币基本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主要用于零星支付与找零。

8.有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无限法偿的对称,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

9.金银复本位制的类型: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10.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的金属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国家规定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金铸币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了解下三个自由,两个稳定,三个促进,P21)11.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12.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牙买加协议”的要点如下:1.浮动汇率合法化。

2.黄金非货币化。

3•提高特别提款权(下称SDR)的国际储备地位。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考研胡庆康版讲义与考研复习笔记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考研胡庆康版讲义与考研复习笔记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考研胡庆康版讲义与考研复
习笔记
第一章货币制度和利率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核心考点】
考点一、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见表1-1)
表1-1 货币的产生
2货币的本质特征(见表1-2)
表1-2 货币的本质特征
3货币形式的发展
货币的本质特征没有改变,但其存在形式由最初足值的金属货币,纸币,发展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

考点二、货币的职能(见表1-3)
表1-3 货币的职能
考点三、货币制度和货币层次
1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见表1-4)
表1-4 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2货币制度的演变(见表1-5)
表1-5货币制度的演变
3货币层次的划分(见表1-6)
表1-6 货币层次的划分
考点四、利息和利率
1利息的本质(见表1-7)
表1-7 利息的本质
2利率的分类(见表1-8)
表1-8 利率的分类
3利息和利率的计算(见表1-9)
表1-9 利息和利率的计算
4利率的作用和结构
(1)利率的作用(见表1-10)
表1-10利率的作用
(2)利率的结构(见表1-11)
表1-11 利率的结构
5利率决定的理论分析(见表1-12)
表1-12 利率决定的理论分析
图1-1 IS曲线的决定
图1-2 LM曲线的决定
图1-3 IS-LM曲线。

金融市场学(第四版)第05章 货币市场(上)

金融市场学(第四版)第05章 货币市场(上)
目录
5.1 货币市场概述
定义货币市场应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考虑融资的期限或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的流动。 二、考虑融资的主要用途。
概念:
首先,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其融资业务应划为货币 市场。如同业拆借市场的头寸,短期国库券,大额可转让存 单、票据等;其次,发售这些金融工具筹措资金是用于货币 支付,解决头寸不足,不增加资金总规模,如同业拆借的主要 原因是用于解决头寸不足,票据等是用于货币支付。
(3)中央银行作为货币市场的普通参加者经常参加货币市场的交易,使货币 量的调控有一种连续的作用。通过货币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公 开场合“悄悄地”实现,一般不会引起像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时所必然 产生的强烈的金融振荡。正是由于以上特点,有些西方经济学家把货币 市场称为一国的“金融体系的核心机制”,是“货币当局和金融体系之间的 一条主要联系渠道”。
目录
5.2 同业拆借市场
5.2.2 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及发展
例子: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凡是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都必须按一定比例缴 存准备金。例如,法定准备率为10%,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为100万元,那 么它必须留下10万元存于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储备金,其余90万元可以 作为贷款发放。这10万元的存款储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可以按当期的存款余额计算,也可以按前期的存款余额计 算,无论按哪种存款余额计算,旧的计算期过后,存款余额总要发生变化, 那么必需的法定准备金也要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实 际存款准备金,由于清算以及日常收付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 使得实际存款准备金有时超过法定准备即为超额准备,一般情况下,它 构成同业市场上的资金来源;实际存款准备低于法定准备,即法定准备 不足时,它形成同业市场上的资金需求。如表5—1所示,假设法定准备 率为10%,银行A有5个单位超额准备金,银行B准备金不足,缺少5个单位 。

货币银行学(第四版)知识重点整理

货币银行学(第四版)知识重点整理

货币银行学重点整理ﻫ第一单元1、名词解释货币:错误!货币是特殊的商品,它是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它具有与其它一切商品互相交换的功能,具有一般的交换手段;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o\ac(○,2)货币体现了一定的生产关系。

ﻫ信用货币:第一,信用货币是价值符号,在社会商品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每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和货币数量成反比。

第二,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信用货币是表示银行债务的凭证,它是通过银行的资产业务投放出去的。

第三,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国家规定全社会都必须接受和使用信用货币。

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金铸币和银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这两种铸币均可自由铸造及融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均可以自由的输出入,辅币和银行券均能自由与之兑换。

又分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当市场上金、银的比价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金币或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发生背离,这是实际价值高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就会被人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劣币)就会充斥市场。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

ﻫ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即一国基本货币单位与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维持固定的关系。

又分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双本位制:即法律规定了金、银比价,金、银币仍同时作为本位货币。

ﻫ2、简答题1、货币制度包含哪些内容?答:概括的讲,货币制度可分为两类:(1)金属本位制,即以贵金属作为本位货币;铸币与银行券的发行必须以充足的金属作为后备。

其中囊括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和金本位制。

(2)信用货币制度,又称纸币本位制或不兑现本位制,是指不以有价值的商品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2、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ﻫ答:在金银复本位制的双本位制下,当市场上金、银的比价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金币或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发生背离,这是实际价值高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就会被人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劣币)就会充斥市场。

银行基础知识讲义和总结 (2)

银行基础知识讲义和总结 (2)

银行基础知识讲义和总结第一部分:通货膨胀及其治理一、造成通货膨胀的原由是什么?造成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由就是钱币供应量过多。

钱币供应量与钱币需求量相适应,是钱币流通规律的要求。

一旦违反了这一经济规律,过多刊行钱币,就会以致钱币贬值,物价水平连续上升,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深层原由则主要有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因素以及供应不足、预期不妥、系统限制等。

需求拉上。

这是指经济运转中社会花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激增,总需求过分增添,超出了即定价钱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应,从而惹起钱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升,形成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

这是指因为生产成本上升惹起的物价连续上升的现象。

成本提升的原由主若是工会力量要求提升薪资和垄断行业和垄断大企业为追求垄断收益而拟定的垄断价钱。

所以有把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分为薪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和收益推动性通货膨胀。

结构因素。

除了总量因素以外,即使总需乞降总供应处于均衡状态时,因为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也会使物价水平连续上升,以致通货膨胀。

对于这种通货膨胀的解析主要有两种模型。

一种是以北欧一些开放经济的小国为对象的北欧模型。

因为小国是世界市场上的价钱接受者,世界通货膨胀从小国的开放经济部门传达到不开放经济部门,从而以致全面通货膨胀。

另一种模型是以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发展中国家为对象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在二元经济中资本欠缺、市场化程度低、钱币化程度低等结构因素的限制下,要发展经济,常常要靠赤字估量、多发钱币来累积资本,从而带动物价全面上升,引起通货膨胀。

假如以花费物价总水平改动作为通货膨胀的代表性指标,那么我国最近几年来的通货膨胀主若是需求拉上性的,但是成本推动、结构失调、制度改革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不合理抬价行为等因素也形成了促使物价全面上升的强盛合力,所以,应当说我国最近几年来的通货膨胀的原由是多种因素混杂的。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1.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此刻两个方面,第一,通货膨胀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习讲义(第四版):1、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2、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3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3、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16世纪开始盛行)--->金银复本位(16-18世纪;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或银行券)4、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存、储蓄、其他)5、信用的基本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国家信用、租赁信用、国际信用6、商业信用:定义: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特点:①提供的资本是商品资本;②工商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③信用资本和产业资本变动是一致的。

局限性:①信用规模受工商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量确定;②商业信用更具有严格的方向性;③对象上的局限性。

7、银行信用:定义: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工商企业的信用。

特点:①贷出的资本以货币形式提供,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资本;②属于间接信用;③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不一致。

局限性:无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范围、数量但银行信用不能完全替代商业信用,工商企业能在商业信用范围内解决的问题就不必求助于银行信用。

8、国家信用:定义: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信用活动。

特点:①以国家政府为主体;②安全性最高;③资金主要用于财政方面,用途专一。

9、消费信用:定义:由商业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信用机构以商品形态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特点:①需要消费者个人具有偿还能力;②非生产性;③利息高,违约惩罚也高。

10、信用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支票、银行票据、股票、债券。

11、商业票据分为商业本票和商业汇票。

特点:①抽象性;②不可争辩;③流通性。

12、银行票据:银行本票(同城);银行汇票(异地)。

13、信用工具的总特点:①偿还性;②可转让性;③本金的安全性;④收益性。

14、利率的分类:①年、月、日;②固定、浮动;③实际、名义;④市场、官定、公定;⑤长期、短期;⑥一般、优惠。

15、利率的作用:宏观:积累资金;调整信用规模;抑制通货膨胀;平衡国际收支;微观: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影响家庭和个人金融资产投资;作为资金计算基础的功能。

16、平衡国际收支详解:国际收支严重逆差时,将本国利率调整高于其他国家,阻止资金外流,吸引外国短期资金;当国内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并存,降低长期利率,鼓励投资,提高短期利率,阻止资金外流,吸引外资流入。

以此达到内外部平衡。

17、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储蓄取决于人们对消费的时间偏好,投资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收益和利率。

投资代表的是对资本的需求,储蓄代表的是对资本的供给,而利率就是资本的价格。

因此当资本的供给达到均衡时,也就决定了资本的均衡价格,即均衡的利率水平。

由于储蓄和投资都是由实物层面上的因素决定的,因而利息所得完全是由真实因素决定,而不受货币因素影响。

货币与利率的决定全然无关。

这也是“真实的利率理论。

”(①实际因素;②无货币政策的影响;③不考虑收入;④流量分析法P47)18、流动性偏好理论:它是一种货币理论,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而是由货币量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货币的需求是一个内生变量,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利息是对放弃流动性偏好的补偿,因此利率就是对人们流动性偏好的衡量指标。

相对而言,货币的供给是外生变量,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一个常量。

因此,利率水平取决于货币的需求量。

(①货币因素;②受货币政策的影响;③不考虑收入;④存量分析法P48)19、流动性偏好陷阱:人们会认为利率只有可能上升而不可能下降,他们将只持有货币,对货币的需求就会无限大。

即当利率低到一定水平r时,投资者对货币的需求就会趋向于无限大,会吸收所有增加的货币供给,货币需求曲线的末端逐渐变成一条水平直线,无论货币供给如何增加,利率水平都不可能再下跌。

(*)20、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利率应由可用于贷放的资金的供求来决定,可贷资金的需求主要包括投资和货币的窖藏,可贷资金的供给主要来源于储蓄和货币供给的增量。

可贷资金的需求是关于利率的减函数,可贷资金的供给则是关于利率的增函数,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r。

该理论最大的缺陷是忽略了商品和货币市场格子的均衡。

(①实际货币;②未考虑收入;③流量和存量分析法)21、利率决定的宏观模型——IS-LM模型:(这个太操蛋,你们自己看吧,听说是重点,记不住的同学可以烧香拜佛了P51)22、直接融通:赤字单位直接向盈余单位发行自身的金融要求权,期间不需要经过任何中介机构,或虽有中介,但明确要求权的仍是两个单位,双方是对立当事人。

23、间接融通:赤字单位和盈余单位没有直接契约关系,以金融中介为对立当事人,即金融中介发行自身的金融要求权换取盈余单位的资金,再用该资金买入赤字单位的金融要求权。

24、金融的基本特点:回收性、期限性、收益性、风险性。

25、货币市场上金融工具的特点:①期限短;②较高的安全性;③较高的流动性;④融资高效性;⑤有适当的收益。

26、金融工具:国库券、联邦基金、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欧洲美元27、一级市场:又称为初级市场,是发行新证券的的市场,也称资本发行市场。

分为债券发行市场和股票发行市场。

28、二级市场:买卖已流通的有价证券的市场,也称流通市场。

分为证券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29、证券交易所市场的特点:①地点固定,时间固定;②交易所本身不参加任何交易活动;③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进入从事交易;④价格优先,时间优先。

30、期货:买卖双方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以公开竞价的形式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交收标准数量特定资产的协议。

31、期货种类: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

32、利率期货:短期(3个月内)、长期(长期的)33、期权:合约多头方有权利在约定的时间内,按照某一约定的价格向合约的空头方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标的物。

34、期权基本类型:看涨期权、看跌期权。

35、期权按执行时间区分:欧式期权、美式期权。

36、欧式四大期权的图示分析(P86)37、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单元制:银行业务完全由总行经营,不设任何分支机构。

分支行制: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国内各地及国外普遍设立分支行。

银行持股公司由某一集团成立一家持股公司,由持股公司控制或收购一家或几家银行。

代理行制:银行间互相签有代理协议,委托对方银行代办指定业务。

连锁银行:实际上由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持有这些银行的股份,控制这些银行的经营决策。

38、票据贴现:持票人将未到期票据交银行请求贴现,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一定贴现利息后,以现款付给客户,或转入其活期存款账户。

计算公式:贴现利息=票面金额X贴现率X(未到期天数/360)实际贴现率=贴现利息/(票面金额-贴现利息)39、银行是三个基本经营方针: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40、银行面临的风险(安全性):①信用风险②市场风险③外汇风险④购买力风险⑤内部风险⑥政策风险41、我国现在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42、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①准备策略②规避策略③分散策略④转移策略43、银行三大方针的关系: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者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

矛盾体现为盈利性是对利润的追求,这种追求越高,往往风险越大,安全性、流动性越差。

统一则体现在:其一,在某个范围内,三性可以达到某种可被接受的程度;其二,在一定条件下,盈利性和后两者可以实现同向变化。

安全性和流动性通常都是统一的,安全性越高,流动性越大。

不过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也会有反向变动的可能。

44、三性的相对地位: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盈利性是目标,安全性是前提,流动性是银行的操作性或工具性的要求(条件)。

45、资产管理6C原则:品德、能力、资本、担保或抵押、环境、连续性46、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发展历史: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资本协议》--->1983年5月,修改--->1988年7月,实质性进步的通常意义上的《巴塞尔资本协议》通过--->1994年6月调整了信用等级与风险认识--->1995年4月,表外业务风险调整--->1996年1月推出市场风险补充规定--->1997年9月推出全面的管理理念--->2004年6月26发布《新资本协议》--->2006年底在试过集团开始实施47、《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48、《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算式:资本充足率=总资本/风险加权投资总额>=8%49、银行创造信用的过程:(P174)50、货币乘数: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与广义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即中央银行投放或者回收一单位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能使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51、货币乘数完备式:m=(1+k)/(Rd+Rt*t+e+k)货币乘数=(1+活期存款比率)/(法定准备金率+非个人定存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活期存款比率)52、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53、中央银行的资产:①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和贴现);②对政府的贷款;③黄金外汇储备;④证券(及其他资产);⑤特别提款权。

54、中央银行的负债:①流通中的货币(通货);②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③财政性存款。

55、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恒等式:资产总额=负债+资产项目资产总额=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其他负债+资本项目56、货币政策的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57、一般性货币政策(三大法宝):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政策58、再贴现政策:优点: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

缺点:①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强迫或组织商业银行申请再贴现,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②货币市场的发展和效率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贴现窗口的依赖降低,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到前来贴现的银行;③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中央银行若经常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59、存款准备金政策:优点: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缺点:①难以确定调整的时机和幅度;②商业银行也难以迅速调整准备金以符合变动了的法定限额;③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④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