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三篇)
2-3《压缩空气》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压缩空气》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压缩空气》这一节小学科学三年级课程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升。
教学亮点1.聚焦问题,激发兴趣:课程开始时,我通过展示水、空气、石头三种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它们占据空间的不同特性,特别是空气和水的对比。
这种方式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迅速聚焦到本课的核心概念——空气的压缩上。
通过讨论,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实验设计合理,操作性强:本节课的实验设计简洁明了,操作性强。
我使用了带刻度的注射器和橙子皮等常见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空气和水在受到压缩和扩张时的不同表现。
实验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认真记录,对实验结果有了直观的认识。
同时,我强调了对比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3.注重科学态度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强调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鼓励学生通过多次实验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醒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注意安全提示,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有序。
教学不足1.时间分配需优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实验环节的时间分配略显紧张。
虽然学生们都能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结果,但部分学生在汇报环节显得较为匆忙,没有充分的时间展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进一步优化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探究和交流。
2.学生表征方法需统一:在引导学生表征注射器内的物质时,我发现学生们使用了多种不同的表征方法,如涂颜色、画阴影等。
虽然这些方法都能表达他们的观察结果,但不利于后续的科学解释和数据分析。
因此,我需要提前帮助学生确定好统一的图示方法,如使用小圆圈代表空气微粒和水微粒,以提高表征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拓展环节需丰富:虽然我在拓展环节设计了空气压缩枪打靶射击的活动,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但这一环节的时间较短,部分学生未能充分体验。
科学《压缩空气》教学反思(三篇)
科学《压缩空气》教学反思(一)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指出,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内部动因。
这就是说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研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参与研究活动,进行有效的研究,而学生只有主动参与了,他才想做、想认识、想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师生的互动游戏,拍球比赛为载体,激起学生的思索;气不足篮球为什么弹不起来? 气已篮球为什么弹得起来?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特别高。
二、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运行机制。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重视事实和证据。
在本次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按排了空气的验证性实验、实验数据的统计和撰写实验报告。
科学《压缩空气》教学反思(二)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认识到空气和石块、水等一般的物体一样,能占据空间。
在此认知基础上,本课以及此后的学习内容要对空气的物质属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
本课希望学生仔细观察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试探性地从微粒的角度对现象进行解释。
聚焦环节通过提出对比问题,让学生迅速把问题聚焦到后面要关注的核心概念上,特别是本课需要关注的问题——空气的压缩。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比较得出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拉伸,而水不能,并且发现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这一特征。
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装有水的注射器,活塞不能被拉动,而装有空气的注射器,活塞很容易向下压和向上拉,并且被拉动的活塞在手松开以后,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认识到可以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因此很容易被压缩和拉伸。
拓展活动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利用本课学过的知识进行应用。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三篇
【导语】教学反思的内容是多⽅⾯的,诸如总体课程⽬标的反思,总体课程内容的反思,总体课程组织的反思,科⽬⽬标的反思,科⽬内容的反思,科⽬组织的反思,单元⽬标的反思,课程中具体学习活动的反思等。
教学反思是⼀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篇⼀】 第⼀单元常见的材料 塑料 每天早上,学⽣们⽤塑料袋装着早点来上学,不⼀会⼉⼯夫,垃圾桶就被填满了。
看着这⼀情景,我想:在环境问题⽇益严重的当今社会,环保教育意义深远,它将关系到我们下⼀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家园。
学校是学⽣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
随着学⽣知识⾯的扩展,我设计了本课《塑料》来增强学⽣的环保意识,⼈⼈⾏动起来,争当环保⼩卫⼠。
在这次活动中,我所设计的中班环保活动《塑料》,活动⽬标定为:1.通过观看录象和实验知道塑料袋会污染环境,感知其危害;2.通过制作环保袋,发展学⽣动⼿能⼒;3.通过活动懂得减少使⽤塑料袋的意义,萌发保护环境意识。
在设计⽅案的时候,我根据我班学⽣对塑料袋的认知基础来设计问题,引导学⽣对塑料袋产⽣情感转变。
在活动后,我根据活动中情况围绕所提出的问题作以下反思。
⼀、问题引导学⽣情感转变。
在第⼀环节中,我提出“塑料袋有什么作⽤?”学⽣根据⽣活经验来回答问题,感情的基础是喜欢的,肯定的。
接着我⼜抛出问题“使⽤塑料袋是好还是不好?”引发学⽣讨论,在这⾥学⽣对塑料袋使⽤问题上有了争执,产⽣了疑点,感情也随之发⽣了微妙的变化。
在第⼆环节中,我通过让学⽣观看录象资料——散落的塑料袋、动物吞⾷塑料袋、农作物枯死;实验演⽰——焚烧塑料袋。
让学⽣直观的、更深层次的了解塑料袋,知道它在发挥作⽤的同时带给环境更多的危害。
危害动物,危害植物,危害⼈类。
学⽣的情感再次产⽣转变,对塑料袋有的是更多的厌恶,⾃然⽽然萌发了要保护环境,争当环境⼩卫⼠的想法,从⽽推动了本堂课情感⽬标的完成。
⼆、根据学⽣的能⼒差异性提供分层次材料。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小学科学三年级课程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不足,并探索未来改进的方向。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这一科学现象。
从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能通过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通过分步实验的设计,学生不仅观察到了水的变化、空气的变化以及纸巾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将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建立起逻辑联系,达到了科学概念目标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亮点1.激发兴趣,引入主题:通过提问“纸团在杯子底部,杯子倒扣入水后纸团会不会湿?”这一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验设计合理:实验步骤清晰,材料准备充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实验。
特别是通过三次不同的实验(不倒扣、打孔后倒扣、打气后倒扣),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3.注重科学态度培养:在实验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并用实验现象做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基于事实的推理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也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需优化:在实验环节,部分小组由于操作不熟练或观察不仔细,导致实验时间延长,影响了后续的教学进度。
未来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时间管理,提前预设好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流程的顺畅进行。
2.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兴趣不浓,参与度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我应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的需求,通过提问、鼓励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实验现象解释需深入: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但在解释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关系时,部分学生仍显得较为模糊。
未来在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建立更加清晰、科学的认知。
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反思(三篇)
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反思(一)《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为第一单元第5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以及相关的性质,对水有了基本的了解,本节课进一步探究水能溶解物质这一性质。
溶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溶解的概念以及怎样用实验来探究溶解的性质对学生特别是三年级学生来说相对较难。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展开教学。
首先解释溶解这一概念是什么,接着提出问题:水既然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那怎样才能知道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呢?学生小组间讨论交流,在回答问题时发现,学生在科学的实验意识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比如有的同学回答可以讲一袋盐放进水中看是否溶解,有的回答可以放一勺盐进水中看是否溶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一一提出不合理的地方,再将问题具体话,比如提供盐、水、烧杯、玻璃棍等实验材料,让学生小组讨论出一个具体的实验方案。
然后请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余小组进行补充或反驳,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一个可行方案后,提出注意事项,向学生演示实验过程,然后就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完成探究活动。
结合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上能力稍微欠缺,没有科学的实验意识,并且实验的操作细节也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很多同学在进行称量和搅拌时操作不规范,更有同学在实验时只是当成一个好玩的活动,没有严谨的进行实验,因此这方面也是需要进一步给学生加强的地方。
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反思(二)1.首先,关于溶解的概念如何来阐述,课堂上以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为例,像这样物质在水中消失了,不见了,我们称之为溶解。
2.抛出问题:一直向水中加入食盐,它会无限的溶解下去吗?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不能一直溶解下去。
引出: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但不能一直溶解下去,有个度的问题。
想要知道一定量的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就需要控制水量,在来比较溶解的物质的量。
3.提出问题:如何比较才公平?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设计一个实验能够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三篇)
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一)《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是对声音有了了解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碰到物体就会引起物体的振动。
我们耳朵中的鼓膜就是接收声音振动的“探测器”。
鼓膜是一个很薄而且有弹性的组织,即使很轻的声音都可以让它产生振动。
在这节课教科版用书学生要用一块很薄的气球膜,包住一个玻璃杯制作一个鼓膜模型,通过观察气球膜的振动,来探索鼓膜的作用以及人的耳朵是如何工作的。
因为气球膜的不易观察,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容易操作,课前我先选择的纸屑,(觉得用纸屑比较干净)可是实验几次效果很不明显——纸屑几乎不动,我又换沙子实验结果也不好。
所以按苏教版的学生用书做了一个模拟鼓膜的纸屏,在用一个泡沫小球贴紧纸屏,只要在纸屏的侧面用力敲打小鼓,就可以看到小球在纸屏上跳动,学生一看就清楚了。
我很满意,换一种方式是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每次实验前对材料的选择我们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实验成功与否。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教学进程中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当学生自己成功地获得这一知识后,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一知识运用来帮助残疾人。
整个过程达到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但本堂课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 在人感知声音的过程讲解的遍数过多,课堂中有些重复的语言。
2. 课堂上的鼓励性语言用的较为单一、不多。
鼓励性的语言应该所以些,方式也要多一些,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在纸屏实验中,泡沫小球可以图上颜色,这样学生更加容易观察、更直观。
4. 流程虽然清晰流畅,但是在汇报中汇报的学生不够,回答的人数过少,未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5. 在讲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个环节时,可以增加让学生用笔画出顺序的环节,能更好地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
科学《测量气温》教学反思(三篇)
本课教学中,我能够把握住本课的重难点∶认识气温计和对数据进行绘图分析上。
在引入环节,通过收集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完成单元探究目标。
在认识气温计的过程中,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让学生通过发现式的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听讲,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观察时的注意力也有明显提升。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因为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绘图,所以花了大量时间,一步步地教学生绘制柱状图,踏踏实实地做好基本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本课教学中,教师能够准确的把握住学生的学情,在充分了解学生已知的部分后,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发现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同时,本课时是小学科学阶段第一次出现数据记录表、数据分析图,教师极具耐心的为第一次尝试的学生给足时间,做足功夫,强化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几个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力,从多角度鼓励学生分析、辨别几种数据处理的方式,极大的为之后的有关数据的处理打下良好基础。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测量气温》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课教学中,我能够把握住本课的重难点:认识气温计和对数据进行绘图分析上。
在引入环节,通过收集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完成单元探究目标。
在认识气温计的过程中,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让学生通过发现式的'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听讲,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观察时的注意力也有明显提升。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因为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绘图,所以花了大量时间,一步步地教学生绘制柱状图,踏踏实实地做好基本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本课教学中,教师能够准确的把握住学生的学情,在充分了解学生已知的部分后,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发现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范文共三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范文【篇一】《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一年之中,植物都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这一点,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中就有。
对于他们来说,春天和秋天里植物的变化最为明显。
关于春天,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植物发芽了,万物生长。
对于秋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果实成熟了,树木落叶了,小草枯黄了。
对于变化明显的部分,孩子们很容易就说出,也因此,观察中的变化这个活动比较容易。
但是对于一些不明显的变化,需要测量和记录,才能在对比中发现,而这一部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活动的持续时间太久,完成比较困难。
因此,这一课,对于科学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但是指向于科学技能的观察一棵树或者一棵草在秋冬季节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完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由于三年级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还不能够较长时间的专注于同一件事,所以书本16页的记录表对很多孩子来说形同虚设。
如果能够利用好这张表格,那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概念的发展会更加完善。
前两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表格列入教学。
课后,我觉得这样不妥,虽然有难度,实行起来不太现实,但是还是应该在教学中提到。
使学生熟悉这种记录方法,会自己绘制这种表格。
所以,我将书上的表格作为典型,介绍了它每个部分的意思和记录的方法,而后请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植物,自己绘制一张观察记录表。
如果有时间和兴趣,课后还可以进行一次实地观察。
我觉得这样处理相对不处理来得好。
【篇二】《植物的叶》:推荐《植物的叶》是主题单元“植物”中的第五课。
教材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的生命轨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叶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去进一步体会到植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征。
课前,我布置每位学生捡两片落叶,每一组中的同学尽量捡不同的落叶,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范文(三篇)
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反思一、引言科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
而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科学课堂上愉快地学习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科学课堂上,我尝试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例如,进行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会选择简单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并在实验结果出来后与学生共同分析结果,并总结规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能够亲身参与实验,又能够培养自己的探究精神。
2. 融入生活实际:科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会在教学中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材料中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应用。
3.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课堂上,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问题出发进行探究。
我让学生探索的方法不仅仅是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还会通过问题情境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效果1. 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实践操作等方式,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来。
3. 学生的探索和应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在课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培养了他们的探索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角色的变化:在科学课堂上,我尝试将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激励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反思(1)在本次《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执教者,对整个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优化,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亮点1.多维度认识空气:本课从空气作为资源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空气,通过调查、交流、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空气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这种设计有助于学生构建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体系。
2.综合回顾与梳理:本课作为单元学习的总结和梳理,通过保留之前上课的照片、记录表、班级汇总表等素材,有效帮助学生回顾与巩固了单元所学内容。
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率,还培养了他们的归纳整理能力。
3.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在梳理知识架构时,鼓励学生使用表格、气泡图、科学写作等多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实施中的不足1.时间分配不够均衡:在“调查空气与生活”环节中,虽然学生积极参与并分享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小组的调查活动未能充分展开,影响了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2.学生差异关注不足: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在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上存在差异,而我在课堂上未能充分关注到这些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3.环保教育渗透不够深入: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提到了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但由于时间紧迫,未能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拓展,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意愿未能得到充分的激发。
三、改进措施1.优化时间管理: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精细地规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每个活动都能得到充分展开和深入探讨。
同时,我会设置灵活的调整机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时间分配。
2.关注个体差异:在小组合作中,我将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合作,共同提升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简短(锦集3篇)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简短(锦集3篇)反思,回头、反过来思索的意思。
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
又译为反省、反映。
原意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熟悉的间接熟悉。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学校科学教学反思简短(锦集3篇),欢迎大家阅读。
【篇1】学校科学教学反思简短设计理念:《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学校科学教材三班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三班级的同学,对于“沉和浮”有着肯定的生活阅历和学习基础,同时他们对于“沉和浮”也有着很多似懂非懂的问题。
这一课的教学从同学观看小石头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开头,引领同学观看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确定一个统一的观看标准,为后面对沉和浮的探究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观看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这一活动的设计并没有直接让同学将物体放到水中去观看,而是引导同学经受一个猜想及验证的过程,由于,同学只有在阅历与事实产生冲突的时候,才能引起他们的思索,从而发觉并提出问题,此时适当的对同学再做以提示,引导同学建立比较的概念,从而轻松的解决本课的难点,同时也为今后此类试验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引导同学从观看身边的物体开头,讨论观看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
2、使同学经受简洁的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并能获得关于物体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熟悉。
二、力量与情感目标:培育同学对观看讨论的结果进行简洁的整理、分析的力量,激发同学探究四周事物的爱好和奇怪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同学经过简洁的推想、试验的活动过程,猎取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熟悉。
难点:引导同学推想、试验、观看、沟通,猎取物体在水中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熟悉。
教学预备:1、老师演示用的木块、石头、浮标。
2、小组观看讨论用的泡沫、西红柿、橡皮、牙签、大头针、螺帽、蜡烛头。
3、小组观看或演示用的大小一样、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一组;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材料一组。
2-6《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反思(1)在本次《我们来做“热气球”》的科学教学中,我作为授课教师,深感此次教学设计与实施既充满了挑战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科学概念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活动,学生成功地观察到了“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又下降”的现象,并对这一物理概念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
从学生们的讨论和汇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热气球的升降原理,这表明科学概念目标基本达成。
科学探究目标: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能够运用模拟实验认识和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并学会了使用画图、书写等形式记录实验现象。
这种记录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科学态度目标:学生体验到了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通过多次实验观察和记录,逐步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时,他们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拓展环节,学生了解了孔明灯升空的原理及其潜在的危险性,对热空气上升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体现了科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亮点:1.情境引入:通过播放热气球视频作为导入,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实验设计:实验材料简单易得,操作性强,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感受空气受热后的变化,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3.安全教育:在实验前特别强调了用火安全,避免了潜在的安全隐患,体现了对学生安全的高度重视。
不足:1.时间分配:在实验操作环节,由于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导致实验时间偏长,影响了后续的研讨和拓展环节。
未来需要更好地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流程的顺畅。
2.个体差异:学生之间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未能充分观察到实验现象。
教师应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的需求,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三、改进措施1.优化实验流程:在实验设计上进行微调,减少不必要的操作步骤,提高实验效率。
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这一节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空气有质量,并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空气质量,同时体验并理解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可能不同,初步感知物体密度的概念。
从课堂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记录,逐步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知识。
特别是在使用天平测量空气质量和比较不同标准物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1.情境创设:我通过手持一袋空气直接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实验操作:在实验环节,我明确了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并强调了细致操作和仔细观察的重要性。
学生们在实验中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天平,还体验了通过调节天平平衡来测量空气质量的过程。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使用多种标准物进行测量,以便更全面地理解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3.数据记录与分析:我要求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并制作班级记录表进行汇总分析。
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数据记录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系统地理解实验现象和结论。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小组由于操作不够熟练或记录不够及时,导致实验时间稍显紧张。
今后在备课时需要更加精确地预估各个环节所需时间,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2.标准物选择:虽然学生们使用了多种标准物进行测量,但部分标准物的质量和体积差异较大,对实验结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未来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加谨慎地选择标准物,尽量选用质量和体积相对接近的物品进行测量,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知识拓展:本节课主要侧重于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对于物体密度概念的深入解析稍显不足。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20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20篇)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在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对常见动物的基本构造以及一些生命特征进行了观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主要从学科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效运用科学课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亲历了一次“观察——发现——提问——推测——研究”的科学自主探究过程,达到了提高三年级孩子科学素养的目的。
上课时,我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一、启发性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导入环节中,先让学生回顾蜗牛和蝴蝶的生长过程,进而通过有趣的语音了解它们的寿命,同时也隐约地揭示了动物的生命周期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在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埋下了伏笔。
二、本课的教学思路清晰(一)观察蚕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分小组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
例如:他们能用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向下微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的观察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强烈的参与欲望,我感到十分高兴。
(二)从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我通过一段视频--“蚕的孵化”的播出,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探究的新世界,两分钟的真实录像,让孩子们领略了蚕的生命:刚孵出的蚕宝宝,长得黑黑的像小蚂蚁,在显微镜下,身上的细毛都隐约可见,幼小的蚁蚕艰难的坚持不懈的伸缩着身子从卵壳里往外蠕动,很久,很久……孩子们静静地观看,而实际观察在深入,思考在深入,蚕宝宝如此费力,孩子们的心也随之为他担心牵挂……(三)怎样饲养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给了同学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小组进行讨论,(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
科学《观测风》教学反思(三篇)
科学《观测风》教学反思(一)这周执教的是观测风,我分成了两个课时,第一节课进行风向与风速科学知识的讲解,第二节课带着学生制作了风向标,本来计划带着学生出去观测风,但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取消了外出活动,有风时就在走廊带学生观测的。
聚焦环节,出示一张树叶飘动的动图,这是什么造成的?你能描述一下今天的风吗?风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够感觉得到;有时候风是轻柔的,有时候风是剧烈的;夏天的风比较凉爽,冬天的风是寒冷的;东风、西风等等。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将学生说到的语言转化为风向、风速两个科学词汇板书在黑板上。
你是怎么知道有风的?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学生回答:国旗、树叶、红领巾、头发、窗帘等等。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知道我们可以通过借助身边的事物来判断是否有风。
然后揭示课题:观测风。
那什么是风向?什么又是风速呢?在这里,我想先了解学生对于风向的前概念认识,有多少孩子是认为风向是指风吹去的方向,而不是吹来的方向。
所以我并没有直接出示风向的概念,而是拿出小红旗,将红旗展开,在黑板上画出八个方位,让全班学生判断风的方向,肯定会有两种看法,我让学生举手表决。
然后出示风向和风速的概念。
我们怎么样用红旗判断风速大小呢?然后出示了“我们的风速等级”。
原来的人们是怎么判断风向的呢?我介绍了风向袋、鸡形风标、风向标等等。
着重区分了风向标与风向袋判断风向是不同的。
然后出示微视频,怎样制作风向标?学生用硬卡纸、剪刀、尺子、吸管、大头针等材料进行了风向标的制作。
这里我对剪吸管的方法、箭翼的画法、吸管在大头针上的灵活转头等进行了强调。
做好的风向标让学生下课在学校有风的地方测试风的方向。
最后关于风速仪的认识,以及蒲福风力等级表,看图片比较抽象,直接找的视频让学生观看了解的。
时间比较充裕的班级,还看视频进行了蒲福的科普介绍。
科学《观测风》教学反思(二)三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和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之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制作小风旗并利用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
科学《水到哪里去了》教学反思(三篇)
在本课教学时,教师对课本的顺序进行了简单的调整,先通过写字游戏让学生认识水会慢慢蒸发,使学生在感性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
然后通过两个实验,用事实证明水蒸发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即蒸发吸热。
再通过练习,引出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并得出结论。
顺序调整之后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有利于逐步展开本课教学。
学生对写字游戏很感兴趣,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感性认识水会慢慢蒸发。
由此提出了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通过几个简单的小实验,学生不仅观察到了蒸发的过程,还能切实感受到蒸发要吸收热量这一科学原理。
并明确了在感知不准确的情况下,需要用具体的仪器去测量,进一步证明不准确的感知,也就是说要用事实说话。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蒸发的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培养观察、探究、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多让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亲近感,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的职责和目的是;注重培养同学良好的科学素养,经过科学教育使同学逐步领会科学的实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职责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进行具体操作,这—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构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构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当科学启蒙任务的科学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协助他们体 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同学构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发明潜能。
科学《不同材料的餐具》教学反思(三篇)
科学《不同材料的餐具》教学反思(一)本节课是让学生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这节课就带学生们去认识用不同材料制作而成的餐具。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带去了用塑料、竹子、陶瓷、不锈钢金属制造的碗和勺子,让学生们分组观察,每种材质做成餐具各有什么优缺点?提醒学生在观察时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小组讨论。
经过学生分工合作他们归纳总结可以用: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敲一敲、听一听等方法。
经过观察抽学生来说说每种材质的餐具优缺点,学生说出:陶瓷和不锈钢金属材质的餐具表面光滑、不锈钢金属材质的餐具还会反光,陶瓷碗拿起来比较重。
竹子制作的餐具摸起来粗糙,但是对身体无害,也比较轻。
塑料制作的餐具拿起来很轻巧,但是盛太高温度的食物可能会对身体有所伤害。
最后再让学生去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用了多种材料做成的呢?学生举例说出椅子:石椅、木椅、铁椅……衣服的材质:皮衣、毛衣、化纤衣、棉衣………本节课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很多物体可以用多种材料做成,也能够去辨认出很多材料,对他们日常生活上有很大的帮助!科学《不同材料的餐具》教学反思(二)这节课我开始出示了金属、陶瓷、木头、塑料这四种材料的餐具,问学生在哪里见过这些餐具?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能说出在厨房、超市、餐厅等地方见过这些餐具,也能说出它们的材料。
这四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就要进行观察,让学生一起讨论观察的方法,再一起总结,讨论出可以用眼,看一看;用手,掂一掂,摸一摸,按一按;用鼻,闻一闻;用耳,听一听的方法。
学生在活动中边观察边记录,黑板上板书描述的词汇:坚硬,光滑,粗糙,反光帮助学生记录。
四种材料做的勺子和碗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通过这一讨论,让学生明白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材料的不同功能,适合不同的人群使用。
瓷碗表面光滑,易清洁,但是易碎,较重;塑料碗轻,不易碎,不锈钢碗坚硬,不易碎,木碗有花纹,漂亮等。
科学《纸》教学反思三篇
科学《纸》教学反思三篇第一篇: 科学《纸》教学反思《纸》教学反思张亚慧本节课在结构上遵循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认识纸的属性,然后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纸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接着介绍探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逐一探究纸的共同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出纸的基本特征,即有物美价廉、工艺简单、用途广泛的特点,最后,以拓展的方式在补充各种纸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引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水平。
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做了一些调整,先让学生来做实验,然后再进行书本中的第一环节,这样子学生会更清楚地接受知识,但是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1、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不规范;2、本节课的材料分别是牛皮纸、餐巾纸、作业纸,目的为了感受不同纸不同性能,但是有的学生滴水的水滴数量不统一,实验结果就有误差;3、填写表格了解纸的性质,学会利用纸的特性为生活服务,这一知识点个别同学还是不会分析。
2024-11-21第二篇: 科学《纸》教学反思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得多种方法。
2.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白纸人手若干张、书若干本、记号笔、记录表。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
出示书和纸1、老师:书和纸这对好朋友,今天发生了争执。
瞧!书神气地说道:"当我站起来的时候,能稳稳地站住!"老师操作:书本稳稳地站着。
可是,纸听了很不服气,说:"你能站,我也能稳稳地站着!"2、猜想:你们觉得纸能站起来吗请幼儿交流介绍自己的猜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幼儿第一次实验。
1、到底你的好办法能不能帮助纸稳稳地站起来2、老师在后面的每个桌子上都放了许多纸,待会请你去试一试你的办法,并把你的方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在记录纸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三篇)
《光的传播》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重点是让学生在探究
活动中获得观察水平、分析水平、总结归纳水平的培养。
根据这个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让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并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
验现象中得出结论。
因为我们知道“光在空气中、水中以及玻璃等透
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不但操作简单,而且现象也很明显,如
果实行探究实验的话,很多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很容易
达到探究的目的。
小孔成像的实验能够事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课堂
上分组实验,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即时指导,明确的指出
观察什么。
否则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也不知道应该观察哪里,
然后由学生自己辅以作图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性质、特点,最后再
引导学生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其它实例,充分体
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点。
由这节课我也总结了一下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问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用实验、有效的提问、引导和讨论
等策略,将学生带入物理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知
欲望,引导学生探索。
同时辅以相关课件如:日食、月食的形成。
最
后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相关物理现象实行分类和归纳,总结出相关联
的物理知识,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解过程。
【篇二】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
在《浮与沉》一课上,我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
面实行的:
1、首先,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一个《阿凡提协助穷人的
故事》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浮与沉还能协助人们做事。
2、在活动1的教学环节,我首先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实验材料的基
础上实行猜想不同物体可能会产生的沉浮现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验证
自己的猜想,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在这个环节后,我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怎样让
浮着底瓶子沉下去,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想要
研究的问题,能够是其中的一个也能够是两个问题,这样给予学生自
主探究的空间和探究时间,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里自主
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团结、合作、
互助的科学精神。
在学生充分实行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实行小组交流
汇报,把自己的智慧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同时分享同学的'智慧,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语言表达水平、实验操作水平,又
能够促动小组的相互学习,共同分享成就。
4、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自由谈本课的收获,自我评价在本课
中的表现或小组表现,使学生敢于正视自我。
发现自我和小组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以利取长补短。
教师的随机评价,给予学生克服困
难自主探索的勇气,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篇三】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所熟悉的、随处可见的土壤为话题,从学生的已有知
识经验出发,土壤是亿万个生命的母亲,从而引出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重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1)发现学习: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告诉我们:“儿童通过与环
境的自发的相互作用来发现自我。
”本课首先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
的黄河录像。
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猜测:黄河水为什么这么黄?①
可能是因为没有树。
②可能是因为很多树都被砍了。
③可能是没有种草。
④可能是没有花草树木的保护。
┄┄学生联想已有经验分析问题
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激活学生的思维,捕足学生的闪光点。
老师不是
口头上教给孩子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给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画面,
让他们自由选择,促动发现和探索的水平。
(2)重视儿童的学习意愿
皮亚杰主义者不试图加快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学习经验
是建立在儿童现有的思维水平之上的。
”本课在探究黄河水为什么变黄?老师有意让学生用自己的。
方法实行探究,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并找出各小组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出在哪里?老师仅仅听学生介绍
他们实践新计划的经历,这些新计划对那些错误地看待世界的想法提
出挑战。
新技能的学习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由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决定的。
虽然这导致他们对黄河水为什么变黄?只做出肤浅的而非深刻的
理解。
(3)承认个别差异
皮亚杰理论认为:“所有儿童都要经过相同的发展阶段,仅仅存
有速度上的差异,所以老师必须因材施教,一视同仁。
”在实行实验时,教师有意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法,通过相互之间的平等交流,
使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逐步成熟起来,不完善的想法逐步完善起来。
从
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水平。
让每位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