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公开课教案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a1815b7ee06eff9aff8075b.png)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教授年级:高中二年级任课教师:胡恩云课程名称:《我们的民族精神》授课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节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感知,使学生增强对其的认同感、亲切感和自豪感;并在学习中逐步内化,升华其情感,陶冶其情操,激发正能量,增强其责任意识,并大力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行动报效祖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为新时期合格的社会主义有志青年。
☆知识目标1.了解感知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2.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核心3. 理解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4. 认识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5. 内化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意识☆能力目标1.可以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2. 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3. 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从而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4. 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内容2.理解爱国主义的实质3掌握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主要4.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四、课时——一课时(45分钟)五、教学过程1.活动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国人民顽强抵御外敌、建立新中国、申奥成功等相关图片以及聆听国歌,使学生感悟并思考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所体现的是什么精神。
(4分钟)学生回答: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等教师评价总结:体现了优秀的民族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爱国等)——1分钟教师:举出具体的例子,如修筑万里长城、苏武牧羊、抵御外敌、文天祥的事例、郑成功收复台湾等让学生体会其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2分钟学生活动:集思广益,举出更多实例,并指出所体现的民族精神——2分钟2.学习探究——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有哪些学生活动:阅读课本71-72页的内容,并思考总结(3分钟)教师补充升华:它的作用主要是:(4分钟)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模式。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4ac11d3968011ca30091ae.png)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新课推进】教学过程1教师引导思考与讨论:看了中国选手获胜镜头,你被感动了论后发言:是神鼓舞之下,运参发言的表现)论后发言:过载,我们知道探格:一:中华民族平:中华民族在族的交往中,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个是重点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突破,主要由两个教学活动集中体现:第一个是在课堂活动(一)中通过对观看奥运夺冠镜头的感受交流激起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第二个是在课堂活动(四)中组织学生进行“抵制日货是不是爱国行为”这一辩题进行辩论时注意引导学生在“理性爱国”这个观念上的意识。
第二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对能力目标的突破,主要是通过课堂活动(三)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五个方面的比较,有利于学生锻炼合作探究能力与比较分析能力。
本节课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探究。
主要涉及到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化文化的关系、作用、基本内涵以及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
可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板书设计】【布置作业】一、选择题2005年5月19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团结和凝聚、自立和自主意义尤为重大。
据此回答1—2题。
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 团结统一B 爱好和平C 勤劳勇敢D 爱国主义2、中华民族精神是()①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④中华民族之魂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3、2005年4月2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中方将继续积极斡旋,推动六方会谈早日重启,中方一向从维护朝鲜半岛和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出发,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半岛核问题,实现半岛无核化的目标。
这体现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A 爱国主义B 团结统一C 爱好和平D 自强不息4、《老子·三十三章》说“自胜者强”;《论语·子罕》说“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优秀教案
![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f6e300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2.png)
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优秀教案
教师写好教案可以自信地走进课堂,可以使课堂教学安排更科学更合理,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一、教学内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二、计划学时
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通过事例的归纳,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通过对我们现在生活中各种爱国行为的分析,认识到我们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能力目标:通过对抗战史实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史实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经磨难但始终坚强不屈的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决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的作用。
教学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教案(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d6b6a8d4ec3a87c24128c408.png)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优秀教案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民族精神的含义(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理解:(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3)爱国主义内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2、能力目标(1)结合事例分析,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2)结合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树立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为什么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一节【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包容性的含义及作用新课教学:在第六课中我们学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力量之源。
而中华文化的力量又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有何重要作用?在新时期如何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第七课的学习。
今天先来学习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堂探究P71你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探究提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课堂设问二: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精神?请你举实例说明?探究提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勇敢、坚强等精神。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进城打工青年魏青刚三次跳进大海救人的英雄壮举。
2005年度人物感动中国人物邰丽华和舞蹈《千手观音》让我们留存在记忆中最温馨的感动。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3f6838c2e2bd960591c67776.png)
第七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教材分析1、本课时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课时的内容。
2、本课时主要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尤其重点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能力目标: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②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内容四、学情分析⑴学生在通过学习第六课,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进一步深入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⑵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透过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本质,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学生从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高分析文化的水平,具有正确看待文化的本领。
五、教学方法设疑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总结法等。
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完成预习目标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分配好学习小组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
而中华文化的力量,又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必修三 第七课 第一框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必修三 第七课 第一框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72af6e7cdaef5ef7bb0d3c4e.png)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2)识记、理解中华民族的内涵(3)深刻的理解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2能力目标1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树立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2联系历史和现实,使是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理性爱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爱国主义。
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
三、新课教学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曾经辉煌过,也曾经衰落,中华民族在一次次跌倒中又一次次的站起来,一场逐梦的奔跑,奔跑了五千年,中华民族依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在一次次跌倒中站起来的?导入——视频我们的自信文化篇(中华之魂)学生回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板书)1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板书)那么什么是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的含义:P72过渡(师)中华文明是唯一绵廷不绝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与我们刚刚感受到的民族精神有什么关系?哪位同学来告诉我们大家它们有什么关系?生: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板书)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板书)师:那么中华民族精神到底具有这样的作用呢?(3)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①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师;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这就告诉了我们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因为它本身就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同样的我们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第3单元第7课第1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第3单元第7课第1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165e17da680203d8cf2f2409.png)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3.把握当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难点: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基础·初探]一、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1)地位:中华民族之魂。
(2)作用①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3.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它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核心:爱国主义。
2.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3.意义: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1.地位: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2.作用: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特点:是具体的。
(1)与爱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2)新时期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预习·提升]1.判断(1)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3)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之中。
(.)(4)中华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核心。
(.)(5)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6)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1)×.(2)×.(3)×.(4)×.(5)√.(6)×2.思考: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提示】.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高中政治必修3《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9a24a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1.png)
高中政治必修3《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一、教材分析本篇课程属于高中政治必修三中的重要篇章。
本文旨在介绍中国的民族精神。
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的民族心理、中华思想、中华文化的精髓、民族自信和民族自尊、世界一流的中华文化等。
它是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民族心理、中华思想和中华文化。
2、认识中华民族执着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
3、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和合”、“大同”等与中华思想相关的概念。
2、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儒、道、佛;诗、书、礼、乐、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举例等方式,介绍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2、互动式教学法:师生互动讨论,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
3、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掌握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1、介绍中国的民族心理,包括骨气、斗志和耐性等。
2、讲解中华思想,介绍“和合”、“大同”等概念。
3、介绍中华文化的精髓,包括儒、道、佛等思想和诗、书、礼、乐、画等文化形式。
4、讲解民族自信和民族自尊的重要性。
5、介绍世界一流的中华文化。
(三)讨论1、讨论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何种重要意义。
2、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四)作业1、阅读相关史料,对中华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
2、在生活中找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并写成文章汇报。
六、教学后记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的灵魂,也是我们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源泉。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知识,也要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文化自信。
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思维,让学生变成历史的发现者和文化的创造者,使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风貌成为一种自然而又必然的成果。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我们的民族精神教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我们的民族精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c6d20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b.png)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标导学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涵义。
2.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内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3.结合事例分析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结合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二.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及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树立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含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问题探究1.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模式固然最终由其生产方式决定,但其精神力量那么来自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一经形成,就会成为该民族共同的、普遍的价值判断原那么并以之为标准去评价事物,指导实践,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模式,使中华文明传承不辍,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使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亡,历经磨难而新生。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2〕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的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要高扬中华民族精神?2.怎样理解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教材预览一.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_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________________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___________,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_____________,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___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_____________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当前建设______________的事业之中。
高中政治第07课第01节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必修3)
![高中政治第07课第01节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2793b98a7fd5360cbb1adb28.png)
永久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认识民族精神的含义;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识记新期间爱国主义的主题;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3. 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的详细性和历史性, 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需性及意义。
4.能联合案例,剖析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能联合现在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质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剖析说明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必需性及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1.联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及爱国主义的详细性和历史性,建立联系看法和发展看法,提升辩证思想能力。
2.联系历史和现实,提升妙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掌握实质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经过学习,提升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需性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强爱国主义感情,建立民族骄傲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课重难点讲课说明【教课重点】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3.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教课难点】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详细的。
3. 联合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三、教课方案【知识系统】【知识重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1)中华民族精神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计、发展的精神支柱;推进中华民族走向繁华、强盛的精神动力。
(2)是中华民族之魂。
(3)是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火炬。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中心)1、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团结一致、喜好和平、勤奋英勇、发奋图强的伟大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心,它贯串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2)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旌旗,是各族人风气雨同舟、发奋图强的精神支柱。
高中政治必修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5e126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11.png)
高中政治必修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形成和发展过程;2.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作用;3.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4.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心智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2.强化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3.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2.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3.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4.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问答法;4.互动式教学法;5.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2.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2.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中华民族精神的视频,呈现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团结、忍耐、谦虚、尊敬等特点,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探究和思考。
二、讲授(30分钟)1.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通过文字、图片等呈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文化自信、优秀传统、爱国精神、团结协作、创新精神等。
2.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通过具体事例,介绍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及其重要作用,强调中华民族精神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推动作用。
三、练习(20分钟)1.以班级为单位,小组化进行中华民族精神的口号制作,宣传班级中华民族精神。
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6b09e644b9f3f90f76c61b9f.png)
必修3第三单元第7课第1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学科:政治学段:高中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级:高二课题:必修3第三单元第7课第1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作者:澄迈中学谢华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谢华澄中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涵义。
2.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内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3.结合事例分析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结合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过程与方法1.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过程中,从饱受磨难而更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和作用;善于结合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程中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巨大力量。
2.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及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树立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含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3.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
4.以实际行动爱国,报效祖国。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在新时期的主题。
教学难点: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三、教学方式和手段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
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问题:同学们,在本月初,我们国家成功地发射了什么飞船?(学生发言)神舟八号。
对,神舟八号。
这次神八的发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世界证明了我们航天事业的进步,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几个航天大国之一。
今天有幸邀请到了神舟八号总设计师张柏楠到我们学校。
大家掌声有请。
(说明:这位总设计师是由班上xx同学扮演的。
思想政治③必修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思想政治③必修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7b3b4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4.png)
思想政治③必修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第一篇:思想政治③必修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二、能力目标结合事例分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并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分析讲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
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和创造,成为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新课教学课件展示图片资料:第一幅:鲁迅先生照片;第二幅:航天英雄杨利伟。
同学们,学过这么多年的语文课,我们都认识了鲁迅先生,他是20世纪初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而看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之后,航天员杨利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同样,“神舟”六号的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说过:这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教师设问:联系中国百年沧桑之迷,从这两个材料来看,你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它与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它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略。
(一)中华民族之魂[专家点评]:教材第72页民族精神的含义及对一个民族而言的重要性。
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说课稿
![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cdcf93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9.png)
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说课稿《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说课稿韶关市浈江曲仁中学李丹各位评委⽼师,上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段、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七个⽅⾯来说,以下是我对本课题进⾏的分析:⼀、说教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七课第⼀框的内容。
是在感受中华⽂化的伟⼤⼒量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伟⼤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可以更好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发展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化,承上启下,是全单元的核⼼。
2、教学⽬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年级学⽣的认知结构及其⼼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标:(1)知识⽬标: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巨⼤作⽤、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内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2)能⼒⽬标: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及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树⽴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提⾼辩证思维能⼒;联系历史和现实,提⾼明辨是⾮的能⼒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标:通过学习,提⾼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民族⾃豪感和⾃信⼼,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贡献⾃⼰的⼒量。
3、教学重难点及确⽴依据(1)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确⽴依据: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意义是引导学⽣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论前提。
(2)教学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确⽴依据:学⽣对“爱国主义”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的理解不够透彻,⽐较抽象。
⼆、说学情⾼⼆年级的学⽣已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但这⼀阶段的学⽣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我校属于浈江区的⼀所普通⾼中,学⽣理解能⼒、思维能⼒普遍较差。
因⽽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教法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运⽤“听、说、读、写”的教学模式,围绕本课的教学⽬标和教学内容,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了如下教法:(1)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结合教材收集材料,探究问题,培养学⽣的团结协作精神,提⾼思考、辨析,⽣成观点的能⼒。
高中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公开课教案
![高中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28a84443323968001c9256.png)
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因为本课时内容较为抽象,可能会让学生感觉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如何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感知民族精神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就成为一大难点。
所以,设计通过媒体片段,将身边事带进课堂,从媒体片段中更直接地感知,同时通过挖掘身边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爱国并非抽象而是具体的。
【教材分析】“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是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模块中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
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民族文化教育的整个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但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重点是在于将课本理论的东西用现实情境再现出来,从而更好地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以及内涵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教学案例】汶川地震的视频,温总理的“多难兴邦”“断臂王子刘伟”“奥运会和字”;李卫“跪行高考路”【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7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讲授新课:探究一播放汶川地震视频,并让学生结合视频思考,谈谈对温总理那句“多难兴邦”的理解,学生:略教师归纳:灾难为什么能够兴邦,不是因为灾难本身可以兴邦,而是在灾难中所涌现出来的团结的民族精神力量推动着我们,我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如98年水灾,03年非典,08年冰灾,还有地震,10年玉树泥石流,以及今年云南地震;在发生这些灾难的时候,我们特别能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就是民族的精神;我们说灾难虽然是不幸的,但是灾难却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变,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归纳: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提问:为什么民族精神永不泯灭?(1)它植根于辉煌的传统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中,更彰显于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创新教案】(1)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创新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0f62acb608a1284ac9504323.png)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情境探究型教案(建议配套“《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情境探究型课件”使用)一、教学目标本课主要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内容: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
过程与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和典型例证分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教学方法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主要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情境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情境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方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由于本框题的内容和社会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还将采取案例分析法、榜样示范法、课前调查法等,让学生对本框题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
三、教学准备和教学手段教师准备:教师同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和整合其他资源,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渠道搜集生活中与民主监督相关的资料、正反面案例。
四、教学过程引课。
1.中华民族之魂论、总结发言。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五、课堂小结六、当堂达标1.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因为本课时内容较为抽象,可能会让学生感觉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如何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感知民族精神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就成为一大难点。
所以,设计通过媒体片段,将身边事带进课堂,从媒体片段中更直接地感知,同时通过挖掘身边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爱国并非抽象而是具体的。
【教材分析】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是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模块中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
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民族文化教育的整个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但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重点是在于将课本理论的东西用现实情境再现出来,从而更好地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以及内涵
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教学案例】
汶川地震的视频,温总理的“多难兴邦”“断臂王子刘伟”“奥运会和字”;李卫“跪行高考路”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7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讲授新课:
探究一
播放汶川地震视频,并让学生结合视频思考,谈谈对温总理那句“多难兴邦”的理解,
学生:略
教师归纳:灾难为什么能够兴邦,不是因为灾难本身可以兴邦,而是在灾难中所涌现出来的团结的民族精神力量推动着我们,
我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如98年水灾,03年非典,08年冰灾,还有地震,10年玉树泥石流,以及今年云南地震;在发生这些灾难的时候,我们特别能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就是民族的精神;我们说灾难虽然是不幸的,但是灾难却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变,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
归纳: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提问:为什么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1)它植根于辉煌的传统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中,更彰显于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
(形成)
(2)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作用)
过渡: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那中华民族精神有怎样的内涵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部分
探究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国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下面我们逐一来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
有人说: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十个人是一条虫;同学们觉得这种说法对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很早就意识到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够生存和发展;而这种意识慢慢的上升为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在国家
兴旺发达还是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都发挥着强大的力量,我们可以从老师找的这些图片中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团结统一精神的一个民族。
(展示图片)
教师:抗震救灾,奥运会56个民族一起出场;台湾各界反对台独;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思考:除了这些事例,同学们还想出哪些体现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的事例吗?
2、爱好和平
北京奥运会和字表演的展现(视频),并思考其展示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我们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这种精神,在奥运会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不管是中国“和”的思想的变化还是放飞和平鸽;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那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事例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呢?
教师归纳:向外派维和部队;在解决朝鲜核问题上,坚持和平的对话方式解决。
3、勤劳勇敢
说到勤劳勇敢,我们同学们会想到什么事例?
学生:略
教师:说到勤劳勇敢,我们就会想到我们身边整天埋头在田里的干活的爸爸妈妈;
就会想到在发生灾难面前我们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勇敢的精神;同学们看下下面的照片;(在田里干活的人民,98年抗洪救灾,03年非典,08年汶川地震)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4、自强不息
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刘伟的视频;思考:里面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精神,你还知道有哪些名言典故或者事例体现这样的精神。
教师归纳:刘伟虽然没有了双臂,但是他却靠着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中华民族;最终其在2012年2月份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奖;下面我们继续看体现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名言典故;1、“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探究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以上我们学习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无一不体现着一个共同的主题: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
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要永远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旗帜;
思考:举出古至今高扬着爱国主义旗帜的人物或者爱国主义行为的事例?
屈原、岳飞、文天祥、鲁迅、黄继光、邱少云、叶挺、杨靖宇、刘胡兰、钱学森~~~~~~~还有近期中华儿女反对日本侵占我国钓鱼岛的游行示威活动;这些都属于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人物或者行为;
过渡:从以上这些具体的人物,具体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例如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主要体现的反对日本侵略者;而现在则体现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2)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
在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设问:看图:你觉得下列这些行为属于爱国行为吗,为什么?
教师归纳:在9月27号全国大规模的反对日本侵占我国钓鱼岛的游行示威活动中,我们很多中华民族的儿女都能够有序的表达自己爱国的情绪;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出现了打砸抢烧事件,在这里我们无法判断这些行为是由于民族情绪过激行为导致的,还有有些人利用这次游行示威活动进行一些不正当行为,在这里可以用一句话评价他们的行为:真情可嘉,理性不足
【知识梳理】
【结束】:以奥运会开幕式林妙可的《歌唱祖国》结束此节课的内容
7.教学小结与反思:
这一课时起到衔接的作用,是第六课向第七课过渡的一课时,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看待文化的能力。
但课时内容多,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而生成知识就非常的关键,这就要求各环节都非常的紧凑,因而事先一些活动的设计意图应该让学生了解,并做一定必要的准备。
同时,知识的学习是教学的重头戏,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同样不能忽视,这也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个特点,因而如何设置情境、设置问题就非常的关键,因为这是一个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引起
学生思考和参与,从而在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课堂练习】另外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