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载禄通信原理-第一章绪论_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通信原理第1章绪论17848 ppt课件
制
差分脉码调制DPCM
中间调制方式、 遥测 中间调制方式 遥测、 光纤传输 市话、 卫星、 空间通信 军用、 民用电话 电视电话、 图像编码
其他语言编码方式
中低速数字电话
ADPCM、 APC、 LPC
1.2.1通信系统的分类
3. 按信号特征分类 按照信道中所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相应地把通信系统
▪当信息源给出的是模拟语音信号时,信源编码器将 其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实现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 ▪第6章中将讨论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的两种方式:脉冲编 码调制(PCM)和增量调制(ΔM)。
▪信源译码是信源编码的逆过程。
1.1.2模拟通信系统模型和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2.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数字通信系统是利用数字信号来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 如图 1 - 5 所示。数字通信涉及的技术问题很多,其中 主要有信源编码/译码、信道编码/译码、数字调制/解 调、数字复接、 同步以及加密等。
信信 信 源源 息 编编 源 码码
器器
信数
数信
道字信字道
编调
解译
码制道调码
器器
器器
噪声源
图 1 – 5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信信 源源 受 译译 信 码码 者 器器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之信源编码与译码
▪ 信源编码的作用 ▪设法减少码元数目和降低码元速率,即通常所说的
数据压缩。码元速率将直接影响传输所占的带宽, 而传输带宽又直接反映了通信的有效性。
• 数字复接就是依据时分复用基本原理把若干个低速数字信 号合并成一个高速的数字信号,以扩大传输容量和提高传 输效率。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 图 1 - 5 是数字通信系统的一 般化模型, 实际的数字通信系统不一定包括图 1 - 1中的所有环节。 如在某些有线信道中,若 传输距离不太远且通信容量不太大时, 数字基 带信号无需调制,可以直接传送,称之为数字 信号的基带传输,其模型中就不包括调制与解 调环节,详见第5章。
通信原理第1章概论PPT课件
用途
常规双边带调幅
广播
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 立体声广播
线性调制
连
单边带调幅SSB
载波通信、无线电台、数传
续
波
残留边带调幅VSB
电视广播、 数传、 传真
调
制
频率调制FM
微波中继、卫星通信、广播
非线性调制
相位调制PM
中间调制方式
数字调制
幅度键控ASK 频率键控FSK
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
2020/11/7
6
续表(2)
第1章 概论
1.1
1.2 消息、信息与信号
1.3 数字通信
1.4 信道
1.5 信道中的噪声
1.6 信道容量
2020/11/7
1
学习目标
• 通信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 • 常用通信术语; • 信号、信息与消息的区别; • 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通信方式; •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 • 离散消息的信息量; • 码元速率,信息速率,频带利用率,误码率; • 信道的分类; • 典型的信道噪声;
I = loga [1/P(x)] = -logaP(x) 这就是信息量的定义。
当a = 2时,信息量的单位为“bit”; 当a = 10时,信息量的单位为“hartley”; 当a = e时,信息量的单位为“nat”;
例1:假设明天天晴的概率为1/2,则“明天会天晴”这则消息的信息量为: I = -log2 [1/2]=1 bit
一、常用术语
通信: 消息: 信息:
电通信: 信号:
信息(或消息)的传输和交换。(研究的对象:
信源与信道)
信息的物理表现形式。如语言、文字、 数据或图
像等。
消息的内涵,即信息是消息中所包含的人们原来
黄载禄通信原理-第一章绪论
贝尔于1875年 制成上图电话的 原型。这个装置 由一圈电线、一 个磁臂和一块张 紧薄膜组成。声 音震动薄膜,再 振动磁臂。磁石 的移动令线圈产 生波动的电流。 这个电讯号可利 用线路另一端的 相同装置再转换 回声音。
9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二、通信技术发展回顾
1965-------------发明程控电话交换机 发明程控电话交换机 1991-------------GSM商用 商用 1995-------------CDMA(IS—95) 1995-------------CDMA(IS—95)商用 移动通信2.5代 )、三代 移动通信 代(2.5G)、三代(3G); )、三代( ); 移动通信快速普及, 移动通信快速普及,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固定电话 网络化 无线化 多媒体化
11
今天的程控交换机----发展出了软交换系统! 今天的程控交换机----发展出了软交换系统!
策略网管
应用服务器 FHX P7000
智能网 增值业 务
策略服务器
认证及计费 服务器
软交换
FHX X8000
特点:
分层的网络体系构架 综合的设备接入能力
核心分组网
平滑扩展,无缝融合 基于策略的统一网络管理
1
前言
一、课堂教学形式 • PPT电化教学与黑板板书相结合 • 着重基本概念讲解 二、《通信原理》课程特点---概念性、系统性强 与先行课程联系紧密 三、关于学习方法建议 • 看书、消化教材是学习好本课程的主要方式 • 上完课及时复习;学完一章进行小结; 做习题加深概念和理解 四、关于作业、考试、评分 五、与教师联系方式
IP IP Internet网 Internet网 无线移动 互联网 固定电信网
通信原理--绪论 ppt课件
➢模拟信号: 信号参量取值连续
➢数字信号: 信号参量取值离散
信息
:消息中蕴含的有效内容。
ppt课件
9
三者关系
内涵
信息
传输
消息 载体
表现形式
信号
模拟信号 数字信号
Q&A
ppt课件
10
① 模拟信号 和 数字信号:
ppt课件
11
② 消息 ~ 电信号的转换:
t
➢ 话筒(声音传感器)把声音转变成音频信号; ➢ 数字终端把符号转变成数字信号; ➢ 摄像机把图像转变成视频信号; ➢ 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把温度转变成电信号。
ppt课件
43
配套辅导教材:
➢ 整理知识 ➢ 梳理关系 ➢ 剖析难点 ➢ 强化重点
归纳结论 引导主线 解惑疑点 点击考点
曹丽娜 编著
樊昌信 国防工业出版社
ppt课件
44
谢谢!
ppt课件
45
曹丽娜可靠性?headline?headlinetext有效性性能指标模拟通信数字通信?传输带宽?输出信噪比?频带利用率?差错概率矛盾关联互换36ppt课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课件制作
课件
ppt课件
1
第1章
绪论
通信原理(第7版)
樊昌信 曹丽娜 编著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ppt课件
38
1.5.1 数字通信系统的有效性指标
与进制数 有关吗 ?
RB
1 Ts
与信源统计 特性有关吗 ?
例如:1秒内传输1000个码元,则 RB =1000 Baud
通信原理课件第一章.pptx
第1章 绪 论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向未来个人通信发展的一个重要阶 段,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的意义,让我们关注其发展态势, 迎接它的到来。
目前,我国电话网的规模和技术层次均有质的变化,已初 步建成了以光缆为主,微波、卫星综合利用,固定电话、移动 通信、多媒体通信多网并存,覆盖全国城乡,通达世界各地, 大容量、 高速度、 安全可靠的电信网。
通常,有线通信亦可进一步再分类,如明线通信、电缆通 信、光缆通信等。无线通信形式较多,常见的有微波通信、 短波通信、 移动通信、 卫星通信、 散射通信等。
第1章 绪 论
2. 按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分类
凡信号的某一参量(如连续波的振幅、频率、 相位, 脉冲 波的振幅、宽度、位置等)可以取无限多个数值, 且直接与消 息相对应的,称为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有时也称连续信号, 这个连续是指信号的某一参量可以连续变化(即可以取无限多个 值), 而不一定在时间上也连续这里指的某一参量是指我们关 心的并作为研究对象的那一参量,绝不是仅指时间参量。当然, 对于参量连续变化、时间上也连续变化的信号,毫无疑问是模 拟信号,如强弱连续变化的语言信号、亮度连续变化的电视图 像信号等都是模拟信号。
用途
音频、电话、数据终端、长距离导航、 时标
导航、信标、电力线通信
调幅广播、移动陆地通信、业余无线电
移动无线电话、短波广播、定点军用通 信、业余无线电 电视、调频广
播、空中管制、车辆通信、导航、集群 通信、无线寻呼
300MHz~3GHz
100 10cm
特高频
波导
电视、空间遥测、雷达导航、点对点通
UHF 分米波无线电
第1章 绪 论
1.2 通 信 的 概 念
1.2.1 通信的定义
通信原理课件第1章 绪论
2021/1/17
6
1.2.3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信
信
数
数信
信
信
源
加
道
字
信
字
道
解
源
信
编
编
调
解译
译
源
码
密
码
制
道
调
码
密
码
宿
器
器
器
器器
器
噪声源
图1.3 数字频带通信系统模型 ★ 一般数字通信系统的收端要有同步的功能
2021/1/17
7
2. 数字通信的优点
(1) 抗干扰能力强,可多次再生,无噪声积累; (2)自动检错、纠错,降低误码率,提高传输质量; (3)便于对信息处理、变换、存储; (4)设备便于集成化、小型化; (5)便于加密处理,保密性好。
2021/1/17
发
接
送
收
设
设
备
备
(a)串行传输
发
接
送
收
设
设
备
备
(b)并行传输
13
3.按同步方式分类
按同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
同步通信——是指在约定的通信速率下, 发送端和接收 端的时钟信号频率始终保持一致。“同步通信”的通信 双方必须先建立同步,即双方的时钟要调整到同一个频 率。收发双方不停地发送和接收连续的同步比特流。 异步通信——是指通信中两个字符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 固定的,而在一个字符内各位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
消息中所含信息量的大小与消息发生的概率有关。 一件事发生的概率愈小,愈使人感到意外的惊喜,在 这种情况下消息所含的信息量就愈大。 若消息出现的概率0,说明消息的信息量趋于无穷大; 若消息出现的概率1,说明消息的信息量为0。
通信原理第01章绪论 ppt课件
信道编码与译码目的:增强抗干扰能力 加密与解密目的:保证所传信息的安全 数字调制与解调目的: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带通信号 同步目的:使收发两通端信的原理信第0号1章在绪论时间上保持步调一致
第1章 绪论
1.2.3 数字通信的特点
优点
抗干扰能力强,且噪声不积累 传输差错可控 便于处理、变换、存储 便于将来自不同信源的信号综合到一起传输 易于集成,使通信设备微型化,重量轻 易于加密处理,且保密性好
在电通信系统中,消息的传递是通过电信号来实 现的。
通信原理第01章绪论
第1章 绪论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2.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信息源(简称信源):把各种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 号,如麦克风。信源可分为模拟信源和数字信源。
发送设备:产生适合于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 信道:将来自发送设备的信号传送到接收端的物理
串行/并行 转换器
优点:只需一条通信信道,节省线路铺设费用
缺点:速度慢,需要外加码组或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步措施
其他分类方式:
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
(异步:发送帧首尾有标志;同步:发送端和接收端时间同步)
专线通信和网通信
通信原理第01章绪论
第1章 绪论
1.4 信息及其度量
信息:是消息中包含的有效内容 如何度量离散消息中所含的信息量?
度量信息量的原则
能度量任何消息,并与消息的种类无关。 度量方法应该与消息的重要程度无关。 消息中所含信息量和消息内容的不确定性有关
【例】 “某客机坠毁”这条消息比“今天下雨”这 条消息包含有更多的信息。
上例表明: 消息所表达的事件越不可能发生,信息量就越大。
通信原理第01章绪论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1.2.3 数字通信的特点
优点
抗干扰能力强,且噪声不积累 传输差错可控 便于处理、变换、存储 便于将来自不同信源的信号综合到一起传输 易于集成,使通信设备微型化,重量轻 易于加密处理,且保密性好
在电通信系统中,消息的传递是通过电信号来实 现的。
通信原理第01章绪论
第1章 绪论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2.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信息源(简称信源):把各种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 号,如麦克风。信源可分为模拟信源和数字信源。
发送设备:产生适合于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 信道:将来自发送设备的信号传送到接收端的物理
串行/并行 转换器
优点:只需一条通信信道,节省线路铺设费用
缺点:速度慢,需要外加码组或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步措施
其他分类方式:
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
(异步:发送帧首尾有标志;同步:发送端和接收端时间同步)
专线通信和网通信
通信原理第01章绪论
第1章 绪论
1.4 信息及其度量
信息:是消息中包含的有效内容 如何度量离散消息中所含的信息量?
度量信息量的原则
能度量任何消息,并与消息的种类无关。 度量方法应该与消息的重要程度无关。 消息中所含信息量和消息内容的不确定性有关
【例】 “某客机坠毁”这条消息比“今天下雨”这 条消息包含有更多的信息。
上例表明: 消息所表达的事件越不可能发生,信息量就越大。
通信原理第01章绪论
第1章 绪论
通信原理第一章.pptx
所以M 是波形数,p (xi ) =P 是每一波形出现的概率
2、非等概率
设消息由 n 个相互独立的符号组成,称为符号集
xi 对应 p( xi )
x1
x2 xn
p(
x1
)
p( x2 )
p( xn )
且每个符号包含的信息量均不相等 所以用统计平均的方法来描述一个符号所含的信息量
定义信息源的熵 H(X )
解:方法一
0出现 23次:I0
23 log2
1 38
33
bit
2出现
13次:I 2
13
log 2
1 14
26
bit
1出现
14次:I1
14
log 2
1 14
28
bit
3出现
7次:I 3
7
log 2
1 18
21
bit
总 I ' I0 I1 I2 I3 108 bit
5、网的结构:环型,星型,总线型,复合型,网型
6、网的组成: 以电话网为例
框图
问题
1、什么形式的电信号适合系统传输? 2、何种性能的系统能完成信号的传输?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2.1 通信系统模型(总模型)
描述点对点的通信 框图
1.2.2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模拟系统 框图 2、数字系统)
log 2
1 12
1
bit
定义:传送两个等概的二进制波形之一的信息量为 1 bit
2) 对M进制,等概率出现的离散消息
0,1,2 ,┅ , M-1 消息 p( x1 )=p (x2 )=┅ =1/M
1 I log2 1 M log2 M 从波形上看,M进制有M种波性,每一种波形等概率出现
通信系统原理第一章PPT课件
通信系统原理 第一章
第一章 序论
• 通信发展历史:远古----非电通信
数字通信:旗语,烽火台(光通信?)等等
• 近代:电通信 1844 Morse;1876: Bell; 1894:Lodge(wireless);
1900:Marconi;1937:Reeves(PCM);1948:Shannon;1958:IC;60:Elect.Tel.S witching System;1965:Satellite;1972: Cellular Telephone(Motorola);1976:PC;80:Optical fiber;90:DWDM +SDH+Wireless;
• 信息速率Rb(比特率,bit rate):信源每秒钟发出的平 均比特数。单位:bps or bit/sec
• 码元速率和比特速率的关系:1个码元可以含多比特或小 于1个比特的信息,因此一般情况下码元速率与比特速率 在数值上是不等的。
• 例:四进制等概分布情况下,一个码元含二比特的信息 量。在数值上我们有Rb =2RB. 二进制时,在等概情况下,Rb =RB。也就是说只有在二进 制等概分布时才有码元速率和比特速率在数值上相同。
4.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 性能指标
质量指标:是整个通信系统的综合评估
• 通信系统:有效性,可靠性,适应性,标准性,经济性, 可维护性和友好性
• 但从根本来说,通信系统的目的是将信息从信源传递到信 宿,因此可靠性(质量)和有效性(传输效率)是首先要 考虑的。
• 模拟通信系统的评估:可靠性:发与收信号的差异程度---均方误差(噪声的影响,系统的不完善因素)
有效性:消息中所含的信息量,单位时间可传递的信息量 多少。
• 数字通信系统:信息传输速率和发生差错的概率(误码概 率)
第一章 序论
• 通信发展历史:远古----非电通信
数字通信:旗语,烽火台(光通信?)等等
• 近代:电通信 1844 Morse;1876: Bell; 1894:Lodge(wireless);
1900:Marconi;1937:Reeves(PCM);1948:Shannon;1958:IC;60:Elect.Tel.S witching System;1965:Satellite;1972: Cellular Telephone(Motorola);1976:PC;80:Optical fiber;90:DWDM +SDH+Wireless;
• 信息速率Rb(比特率,bit rate):信源每秒钟发出的平 均比特数。单位:bps or bit/sec
• 码元速率和比特速率的关系:1个码元可以含多比特或小 于1个比特的信息,因此一般情况下码元速率与比特速率 在数值上是不等的。
• 例:四进制等概分布情况下,一个码元含二比特的信息 量。在数值上我们有Rb =2RB. 二进制时,在等概情况下,Rb =RB。也就是说只有在二进 制等概分布时才有码元速率和比特速率在数值上相同。
4.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 性能指标
质量指标:是整个通信系统的综合评估
• 通信系统:有效性,可靠性,适应性,标准性,经济性, 可维护性和友好性
• 但从根本来说,通信系统的目的是将信息从信源传递到信 宿,因此可靠性(质量)和有效性(传输效率)是首先要 考虑的。
• 模拟通信系统的评估:可靠性:发与收信号的差异程度---均方误差(噪声的影响,系统的不完善因素)
有效性:消息中所含的信息量,单位时间可传递的信息量 多少。
• 数字通信系统:信息传输速率和发生差错的概率(误码概 率)
通信原理课件第一章
采用架空明线来传递电信号,这 种方式易遭受 自然灾害而影响通信质量 5..
有线通信:是指传输媒质为导线、电缆、光缆、波导、纳米
材料等形式的通信,其特点是媒质能看得见,摸得着 (明线通信、电缆通信、光缆通信)
采用埋设在地下的电缆来传递电 信号,与架空明线比,电缆的优点是容纳线对的数量较 多,受气候影响和外界的损害较少,埋在地下时,保密 性较好;缺点是衰耗比明线大得 多,投资也比明线高
平洋均有大容量的越洋电缆
据1982年的统计,我国公用网长途线路总长为18万余公里,
其中90%为明线。
目前, 同轴电缆所占的比例已上升到三分之一左右。电缆通
信中主要采用模拟单边带调制和频分多路复用(SSB/FDM)方式
国际上同轴电缆每芯最高容量可达13 200路(或6路广播电
视),我国沪—杭、京—汉—广同轴电缆干线可通1800路载波电
调制的目的:
1.便于信息的传输.
2.实现信道复用. 3.改善系统性能.
表 1-3 常用的调制方式
3.按信号特征分: 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4.按信号的复用方式来分: 频分复用:用频谱搬移的方法使不同的信号占据不同的频率范围. (传统通信-- 广播通信) 时分复用:用脉冲调制的方法使不同的信号占据不同的时间区间. (广泛应用—电话) 码分复用:用正交的脉冲序列分别携带不同的信号. (空间通信的扩频通信中)
1.2.3 数字通信相比于模拟通信具有以下优点: 1.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 2.易于加密,且保密性强; 3.通过差错控制编码技术,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4.便于直接与计算机接口,形成智能网; 5.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通用性; 6.通信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好,便于集成化,微型化。 说明:数字通信的许多优点都是比模拟通信占据更宽的频带为代价的.
第01章 绪论 通信原理第六版PPT课件
n
P ( xi ) 1 ,则整个消息的信息量为
i 1
n
I ni loga P(xi)
i1
第1章 通信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例题1―1 】
已知二元离散信源只有“0”、“1”两种符号, 若“0”出现概率为1/3,求出现“1”所含的信 息量。 解由于全概率为1,因此出现“1”的概率为2/3。 由信息量定义I(式1)(1-I2b03)可知0.5,85出bi现t “1”的信息量
第1章 通信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数字通信的优点很多。 数字通信的许多长处是以增加信号带宽为代价的。 比如,一路模拟电话信号的带宽为4kHz,而一路 数字电话信号大概要占20~60kHz的带宽。这说 明数字通信的频带利用率低。 尽管如此,数字通信仍将是未来通信的发展方向。
第1章 通信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不同的离散信息源可能有不同的熵值。无疑,
我们期望熵值愈大愈好,可以证明,信息源的最
大熵发生在每一个符号等慨率出现时,即
P(xi)=1/n,最大熵值等于lbn(bit/符号)。
关于连续消息的信息量可用概率密度来描述。
其平均信息量如下, 式中f(x)是连续消息出现的概
率密度
H (X) f(x)logaf(x)dx
i1
由于上式同热力学中的熵的计算公式形式一样,
故通常又称它为信息源的熵,其单位为bit/符号。
当P(xi)=1/M(等概率条件时的概率值)时,上式即 成为 IlogaP(1x)Ib1/1MIbM
第1章 通信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例题1―4】求例题1―3中消息的平均信息量。
解 由平均信息量公式
n
H(X) P(xi)logaP(xi)
第1章 通信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发射功率
18
第一章 绪论
1.2 通信原理课程内容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图 1.5.1通信原理课程内容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9
第一章 绪论
1.3 通信系统仿真
通信系统的传统设计方法:
理论计算
模块实验
生产样机
试生产
实验样机 批量生产
性能样机
一、仿真研究的优点
• 便于获取系统的最佳参数组合 • 便于模拟环境参数变化对设备工作造成的影响 • 缩短产品研发周期,节省投资 • 减少设计差错
(电、光、声等)(信令(signaling)----设备操作指令) 信息(information):消息中所含内容的度量,由香农信息论定义,
单位是比特(bit)
14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五、通信系统概述
1,分类 单工-----一端发送,另一端接收;发端不能收,收端不能发 (如广播、电视系统) 半双工-----发端可以收,收端可以发,但收发不能同时进行 (如警察用手持机) 全双工-----信号可双向同时传输。又称双向双工通信。且只有发送设 备工作时才能接收,同样只有接收设备工作时才能发送。 多全双工----如视频会议系统、电话会议系统等
进入移动IP新时代
2
人类对通信的需求:
学校教育、个人与家庭、政府管理、医疗、企业、商贸、娱乐等无处不 在!
医疗 卫生
学校与教育
固定电话网
IPTV 移动电话网 HDTV 互联网
个人与家庭
金融与理财
市场与营销
3
政府与管理
网络正走向融合!
网络融合示意模型
语言、数 据、视频 信息于一 网之中
IP IP
图 1.3.1 经典通信系统模型 • 描述了消息由发送至接收的流程
12
2,现代通信系统功能模型
图 1.3.2现代通信系 统功能模型
13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四、通信原理中主要名词定义
信源(source):消息的来源,消息的产生者、接收者 消息(message):通信系统传送的对象(语音、文字、图像、数据) 信号(signal):由消息变换后,在通信系统中传送的物理量
无线接入网关 FHX W4000
智能小区/学校
H.323网关 FHX 800
IP专用小交换机 FHX 600
商
综合接入设备 FHX I1000
业 用 户
IP专用小交换机 FHX 600
PSTN/ISDN
11
媒体服务器 FHX M6000
综合接入设备 FHX I1000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三、通信系统模型 1,经典模型
传感设备、 广播器
集成 雷达、摄影 材、电
电路 器材
视设备
电话、 通信系 统
计算机设备 、网络设备
软件 系统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二、通信技术发展回顾
1876-------------贝尔发明电话
贝尔制 成的电 原型。这个装置 由一圈电线、一 个磁臂和一块张 紧薄膜组成。声 音震动薄膜,再 振动磁臂。磁石 的移动令线圈产 生波动的电流。 这个电讯号可利 用线路另一端的 相同装置再转换 回声音。
前言
一、课堂教学形式 • PPT电化教学与黑板板书相结合 • 着重基本概念讲解
二、《通信原理》课程特点---概念性、系统性强 与先行课程联系紧密
三、关于学习方法建议 • 看书、消化教材是学习好本课程的主要方式 • 上完课及时复习;学完一章进行小结; 做习题加深概念和理解
四、关于作业、考试、评分
五、与教师联系方式
生产 控制
社会 管理
信息 传输
信息 科学 与技术
信息 产业
7
信源
信息 获取
数字
信息
化
传递
存储 与分配
信息 检测 与存储
信息 利用 (控制)
信息理论 通信理论
与技术(编
码理论、调制理 论、检测理论)
信号处 理论与 技术(语
音、图像、 数据)
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人 工智能、 模式识别
网络理论、 信息安全 与控制
随时随地、上网无线,个人通信新时代正在到来!
多媒体化
9
从有线到无线,正走向随时随地,上网无线!
个人通信:5W Whenever无论何时 Wherever无论何地 Whoever无论是谁 Whatever无论什么内容 Whomever能找到对方
多媒体:语音、数字、视频、音乐
10
今天的程控交换机----发展出了软交换系统!
应用服务器 FHX P7000
认证及计费 服务器
智能网 增值业
务
策略服务器
信令网关 FHX S5000
SS7
中继媒体网关 FHX T3000
C4/C5局
软交换
FHX X8000
核心分组网
策略网管
特点:
➢分层的网络体系构架 ➢综合的设备接入能力 ➢平滑扩展,无缝融合 ➢基于策略的统一网络管理
H.323网关 FHX 800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二、通信技术发展回顾
1965-------------发明程控电话交换机
1991-------------GSM商用
1995-------------CDMA(IS—95)商用
移动通信2.5代(2.5G)、三代(3G);
移动通信快速普及,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固定电话
网络化
无线化
1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一、通信技术的当前状况
1)移动通信己成为通信的主要方式 二代( GSM、 CDMA); 三代(WCDMA、CDMA2000、TD-SCDMA)
2)IP网正成为多媒体(语音、文字、图像)通信的综合通信平台 IP电话、IPTV
3)三网(电话网、计算机网、电视网)正走向融合 4)无线接入正快速发展,与IP网结合
15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五、通信系统概述
2,通信系统的 简化框图
图 1.6.1 数字 无线通信系统 简化框图
16
图 1.6.2 数字通信系统的功能模块图
17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五、通信系统概述
3,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 工作频段 • 输出信噪比与误码率
• F 与频带利用率(平均每赫兹传送比特数)
20
第一章 绪论
1.3 通信系统仿真
二、仿真方法
系统应用 需求分析
系统物理 模型
(频率、 性能、 指标)
Internet网
无线移动 互联网
固定电信网
广电网
IP
IP
卫星网
各网合一为人 类工作和生活 提供方便提供 统一解决方案
IP技术提供了各网统融合的基础
6
小结
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支柱之一;掌握《通信原理》就获 取了打开这一科学殿堂大门的钥匙!
信息 来源
语言、文字、 图像、音乐
遥测、遥感、 医疗、军事
18
第一章 绪论
1.2 通信原理课程内容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图 1.5.1通信原理课程内容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9
第一章 绪论
1.3 通信系统仿真
通信系统的传统设计方法:
理论计算
模块实验
生产样机
试生产
实验样机 批量生产
性能样机
一、仿真研究的优点
• 便于获取系统的最佳参数组合 • 便于模拟环境参数变化对设备工作造成的影响 • 缩短产品研发周期,节省投资 • 减少设计差错
(电、光、声等)(信令(signaling)----设备操作指令) 信息(information):消息中所含内容的度量,由香农信息论定义,
单位是比特(bit)
14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五、通信系统概述
1,分类 单工-----一端发送,另一端接收;发端不能收,收端不能发 (如广播、电视系统) 半双工-----发端可以收,收端可以发,但收发不能同时进行 (如警察用手持机) 全双工-----信号可双向同时传输。又称双向双工通信。且只有发送设 备工作时才能接收,同样只有接收设备工作时才能发送。 多全双工----如视频会议系统、电话会议系统等
进入移动IP新时代
2
人类对通信的需求:
学校教育、个人与家庭、政府管理、医疗、企业、商贸、娱乐等无处不 在!
医疗 卫生
学校与教育
固定电话网
IPTV 移动电话网 HDTV 互联网
个人与家庭
金融与理财
市场与营销
3
政府与管理
网络正走向融合!
网络融合示意模型
语言、数 据、视频 信息于一 网之中
IP IP
图 1.3.1 经典通信系统模型 • 描述了消息由发送至接收的流程
12
2,现代通信系统功能模型
图 1.3.2现代通信系 统功能模型
13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四、通信原理中主要名词定义
信源(source):消息的来源,消息的产生者、接收者 消息(message):通信系统传送的对象(语音、文字、图像、数据) 信号(signal):由消息变换后,在通信系统中传送的物理量
无线接入网关 FHX W4000
智能小区/学校
H.323网关 FHX 800
IP专用小交换机 FHX 600
商
综合接入设备 FHX I1000
业 用 户
IP专用小交换机 FHX 600
PSTN/ISDN
11
媒体服务器 FHX M6000
综合接入设备 FHX I1000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三、通信系统模型 1,经典模型
传感设备、 广播器
集成 雷达、摄影 材、电
电路 器材
视设备
电话、 通信系 统
计算机设备 、网络设备
软件 系统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二、通信技术发展回顾
1876-------------贝尔发明电话
贝尔制 成的电 原型。这个装置 由一圈电线、一 个磁臂和一块张 紧薄膜组成。声 音震动薄膜,再 振动磁臂。磁石 的移动令线圈产 生波动的电流。 这个电讯号可利 用线路另一端的 相同装置再转换 回声音。
前言
一、课堂教学形式 • PPT电化教学与黑板板书相结合 • 着重基本概念讲解
二、《通信原理》课程特点---概念性、系统性强 与先行课程联系紧密
三、关于学习方法建议 • 看书、消化教材是学习好本课程的主要方式 • 上完课及时复习;学完一章进行小结; 做习题加深概念和理解
四、关于作业、考试、评分
五、与教师联系方式
生产 控制
社会 管理
信息 传输
信息 科学 与技术
信息 产业
7
信源
信息 获取
数字
信息
化
传递
存储 与分配
信息 检测 与存储
信息 利用 (控制)
信息理论 通信理论
与技术(编
码理论、调制理 论、检测理论)
信号处 理论与 技术(语
音、图像、 数据)
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人 工智能、 模式识别
网络理论、 信息安全 与控制
随时随地、上网无线,个人通信新时代正在到来!
多媒体化
9
从有线到无线,正走向随时随地,上网无线!
个人通信:5W Whenever无论何时 Wherever无论何地 Whoever无论是谁 Whatever无论什么内容 Whomever能找到对方
多媒体:语音、数字、视频、音乐
10
今天的程控交换机----发展出了软交换系统!
应用服务器 FHX P7000
认证及计费 服务器
智能网 增值业
务
策略服务器
信令网关 FHX S5000
SS7
中继媒体网关 FHX T3000
C4/C5局
软交换
FHX X8000
核心分组网
策略网管
特点:
➢分层的网络体系构架 ➢综合的设备接入能力 ➢平滑扩展,无缝融合 ➢基于策略的统一网络管理
H.323网关 FHX 800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二、通信技术发展回顾
1965-------------发明程控电话交换机
1991-------------GSM商用
1995-------------CDMA(IS—95)商用
移动通信2.5代(2.5G)、三代(3G);
移动通信快速普及,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固定电话
网络化
无线化
1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一、通信技术的当前状况
1)移动通信己成为通信的主要方式 二代( GSM、 CDMA); 三代(WCDMA、CDMA2000、TD-SCDMA)
2)IP网正成为多媒体(语音、文字、图像)通信的综合通信平台 IP电话、IPTV
3)三网(电话网、计算机网、电视网)正走向融合 4)无线接入正快速发展,与IP网结合
15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五、通信系统概述
2,通信系统的 简化框图
图 1.6.1 数字 无线通信系统 简化框图
16
图 1.6.2 数字通信系统的功能模块图
17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五、通信系统概述
3,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 工作频段 • 输出信噪比与误码率
• F 与频带利用率(平均每赫兹传送比特数)
20
第一章 绪论
1.3 通信系统仿真
二、仿真方法
系统应用 需求分析
系统物理 模型
(频率、 性能、 指标)
Internet网
无线移动 互联网
固定电信网
广电网
IP
IP
卫星网
各网合一为人 类工作和生活 提供方便提供 统一解决方案
IP技术提供了各网统融合的基础
6
小结
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支柱之一;掌握《通信原理》就获 取了打开这一科学殿堂大门的钥匙!
信息 来源
语言、文字、 图像、音乐
遥测、遥感、 医疗、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