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说课稿(全册精品)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说课稿(全册精品)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说课稿(全册精品)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为主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置了12个教学单元。

本册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道德、法律、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法律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他们在道德观念、法治观念、家庭观念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道德观念模糊,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2.法治观念淡薄,不知法、不懂法、守法意识不强;3.家庭观念淡漠,对家庭责任、家庭关系认识不清。

针对以上问题,本节课旨在通过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增强家庭观念,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了解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法律知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道具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乐雅学校曹守明本年度我们使用了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我参加了“义务教育新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网络培训”。

我认真观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的视频讲话,听了教育专家的讲座,学习了人教版初中政治课标修订教材总体介绍(七年级),受益不浅、感受颇深。

现就学习主要内容与广大师生分享,以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人教版课标教材特点1、突出背景,强调本质,注重应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使教材具有“亲和力”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教学活动,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3、强调基础性,坚持“四基”不动摇,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4、重视思想方法,立足学生发展,提高教科书的“思想性”5、加强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教科书的联系性6、体现政治学科的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反映政治学科在其它科学和文化进步中的作用7、积极探索政治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适当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8、体现层次性和选择性,将配套教材作为教材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课程性质变化主要体现有两个方面:1、以学生生活为基础;2、以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三、对新课标的重要修改有:1、彰显生命教育主体;2、突出法制教育;3、强化公民意识教育;4、加强媒体素质教育;5、增加“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文化;6、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7、增加“增加知道人生而平等”;8、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工匠精神”;9、增加“体会承担社会责任”;10、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

四、教材修订的实际做法1、调整结构、增减内容,构建符合教学逻辑和学生心理的教科书体系合理的结构体系是教科书育人的载体,通过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学生可以看到政治思想是如何构成的,浩如烟海的政治知识是如何被选择和组织起来的。

因此,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构建,体现了教科书的育人价值。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分析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分析侯马二中郅红革一、教材编写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初中学生生活的逻辑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青少年生命成长阶段的任务教育的引领和指导二、教材编写理念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

在具体落实上,本册主要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渗透其中。

教材的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按照落实、落细、落小的原则,显隐结合、由近及远、渐次展开,实现了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全覆盖,从而使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不断深入。

例如:“少年有梦”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出生命的精彩”从敬业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网上交友新时空”中隐含着对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在探讨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我和其他生命关系时,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的教育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关注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有机结合,富有中国文化风格和精神气息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涵养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品德。

首先,教材语言尽可能引入传统文化经典。

其次,在案例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也尽可能安排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例如,在探讨“学习”这一话题时,把“学习”的繁体字用说文解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学生兴趣,然后从《礼记·月令》中对“学习”的论述开始,展开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内涵。

第三,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力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身上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以民族精神丰富和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3.准确把握学科特点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特点。

一方面,课程将伦理道德、心理学、法学、政治与国情等做知识整合,形成综合课程。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新时代新教材新观念新呈现——⼈教版初中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教育部《关于2016年中⼩学教学⽤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2016年秋季起,初⼀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新教材内化了⼗⼋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在中⼩学设⽴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法治”⼆字⾸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名称中。

从以道德为主线转向道德和法治相融合,法治教育渗透于整个课程教材之中。

当然,新教材变化的不只是加⼊了“法治”。

以⼈为本是新课程改⾰的核⼼理念,新教材改变了以“学科为中⼼”的课程观。

构建成以学⽣成长的⽣活逻辑为主线,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撑,融合道德、⼼理、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的综合性课程。

对⽐⽼版教材,从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设计和呈现⽅式上有如下新变化:第⼀,价值观的引领,贯穿始终。

新教材重视学科的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

⾸先,结合学⽣的⼼理发展和认识⽔平,由浅⼊深地认识核⼼价值观;其次,联系学⽣的⽣活实践,由近及远地体验核⼼价值观;再次,螺旋递进,层层推进核⼼价值观形成;最后学思并举,引导学⽣践⾏核⼼价值观。

在具体落实上,七年级上册教材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层⾯的价值准则有机融⼊其中。

如在“少年有梦”中把个⼈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起,把个⼈的理想和奋⽃融⼊到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之中,突出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感受⽣命的意义”中从敬业⾓度引导学⽣认识到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在“⽹上交友新时空”中隐含着对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在讨论同伴关系、师⽣关系、亲⼦关系、我和其他⽣命关系时,都从不同⾓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的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撑。

第⼆,优秀传统⽂化,渗透全篇。

新教材⼗分注重传统⽂化的渗透,⽤优秀的⼈类⽂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灵,提升学⽣的⼈⽂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七年级政治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政治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政治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人教版七年级政治上册教材是为初中一年级学生编写的思想政治教材。

该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

二、教学目标本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教材中涉及的思想政治基础知识,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法律常识等。

2.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行为习惯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长的节拍:讲述学生进入初中后生活、学习的变化,以及如何适应新的环境。

2.珍视生命: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树立生命安全意识。

3.认识自己: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树立自信心。

4.友谊的天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师长情谊:教育学生尊敬师长,感恩师长的教诲与关爱。

6.我们的中华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7.树立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了解法律常识。

8.遵守公共秩序: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9.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10.扩展你的视野:提供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延伸知识和活动建议。

四、教学建议为确保教学质量,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建议:1.创设情境: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开展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3.利用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爱在家人间》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爱在家人间》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爱在家人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爱在家人间》是一节非常重要的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亲情之爱,感受家人之间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珍惜家人,关爱家人。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案例,生动的图片,以及深入浅出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家人之间的爱,以及如何去爱家人。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他们对家人有深厚的感情,但往往不知道如何表达,也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家人的爱。

因此,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既能感受到家人之间的爱,也能学会如何去表达和珍惜这份爱。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让学生理解亲情之爱,感受家人之间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表达爱意,如何去珍惜家人。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家庭价值观,懂得尊重和理解家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亲情之爱,以及学会如何去表达和珍惜这份爱。

由于亲情之爱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学生需要通过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去感受,理解这份爱。

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会如何用言语,行动去表达自己的爱意,如何去珍惜家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亲情之爱。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表达和珍惜家人的爱,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情感引导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家人之间的爱,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人之间的爱。

2.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理解亲情之爱。

3.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表达和珍惜家人的爱。

4.情感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家人之间的爱。

5.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明确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用行动去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

七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体现本册教材紧密围绕《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和育人目标。

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二、逐层深入的内容教材内容设置上采用了逐层深入的方式,从简单的道德行为规范出发,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更深层次的道德观念和法治原则。

每一章节之间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

三、内涵思辨性强调教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和法治问题,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四、真实生活对话教材以真实生活为背景,通过对话、故事等形式,展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道德和法治问题。

这种呈现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知识能力统一教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内容广度与深度教材内容既涵盖了道德与法治的基础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不仅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法治建设,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和外延。

八、思想性引导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挖掘思想性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和法治背后的深层含义。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合格公民。

综上所述,七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教材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逐层深入的内容设置和内涵思辨性的强调,通过真实生活对话和知识能力统一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际应用能力。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全解读一、教材编写理念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

在具体落实上,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渗透,如在“少年有梦”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感受生命的意义”从敬业的角度体现了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网上交友新时空”则隐含着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我和其它生命之间,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教育……教材的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首先,教材语言尽可能引入传统文化经典。

如在谈到少年要立志,相关链接中引用《格言联壁》的一段话:“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接着正文直接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勉励学生不仅要立志,更要勤奋,不断付出努力。

其次、在案例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也尽可能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如在探讨“学习”这一话题时,把“学习”的繁体字用说文解字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然后从《礼记•月令》中对“学习”的论述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内涵。

再次,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式,力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活动,让学生感受身上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以民族精神丰富和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3、准确把握学科特点。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特点。

如在“家的意味”中,从“家规”、“家训”以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特别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体味中华文化深厚的意味和丰富的内涵,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和法律有机融合。

同时,教材注重过程和实践,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通过实践整合态度情感、能力和知识。

4、科学遵循育人规律。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刻。

在这个背景下,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成为了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教材定位、内容架构、编写风格、价值导向等方面对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定位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定位在面向广大中学生,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为目标。

教材内容紧扣教育部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要求,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选取了大量的案例、故事和实际事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内容架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实践操作。

其中,道德教育部分主要涉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法治教育部分主要包含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法律体系,增强法律意识。

实践操作部分则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讨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编写风格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风格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版式设计方面,教材采用了丰富的图片、图表和表格,使页面更加生动有趣。

在语言表述方面,教材运用了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

此外,教材还设置了许多互动环节,如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四、价值导向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价值导向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的未来人才。

综上所述,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一部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教材。

它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为目标,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说课稿带教学反思-6.1《走近老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说课稿带教学反思-6.1《走近老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说课稿带教学反思-6.1《走近老师》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法治意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走近老师》的内容,主要围绕师生关系展开,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老师的角色、认识到老师的重要性,以及学会与老师有效沟通,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老师的角色、老师的日常工作、学会与老师沟通、尊敬老师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理解老师的辛苦和付出,学会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尊重和信任老师。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

他们对老师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存在片面或误解。

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对老师有抵触情绪,影响师生关系的建立。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老师,理解老师的工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老师的角色,认识到老师的重要性,学会与老师沟通,尊敬老师。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尊敬老师的良好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老师的角色,认识到老师的重要性,学会与老师沟通,尊敬老师。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从心理上接受和理解老师,建立起尊敬和信任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老师的角色和重要性。

3.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师生关系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一本专门针对七年级学生编写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道德和法治的基本概念,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教材类型、关键词、分析等方面对该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类型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属于教育类教材,适用于七年级学生。

该教材结合了道德和法治两大领域的知识,旨在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了解道德和法治的基本概念,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关键词道德、法治、价值观、责任、实践。

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关键词的内涵和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三、分析1、道德和法治的概念和特点教材首先对道德和法治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和解析。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道德和法治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道德教育的意义教材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指出道德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精神塑造、未来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教材也指出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意义,即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等。

3、法治观念的重要性教材强调了法治观念的重要性,指出法治观念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法治观念的内涵和实践,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4、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材强调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实践,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5、实践性的教学建议教材提供了许多实践性的教学建议和方法,例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这一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到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价值。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增强自信心。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逐渐成熟。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认知不足、自尊心过强、容易受到外界评价影响等问题。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增强自信心,尊重他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学会自我调整和成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人物,引出“认识自己”的主题。

2.案例分析:呈现一个关于学生小明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小明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培养学生全面看待自己的意识。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和发展。

4.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和建议。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强调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6.课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自我认知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完成。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一课《中学序曲》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一课《中学序曲》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一课《中学序曲》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中学序曲》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一课的主题。

本课以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中学生活的意义,认识中学阶段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中学生活的期待、面临的新挑战、如何适应新环境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积极主动地面对新的挑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中学生活充满期待,同时也伴随着担忧和压力。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面临着学习环境、课程设置、教师和同学等方面的变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中学生活的意义,认识中学阶段的重要性,学会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学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集体荣誉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中学生活的意义,认识中学阶段的重要性,学会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中学生活中的挑战,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学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对中学生活的期待和担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学生活的意义和重要性,为学生提供关于中学生活的信息。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中学生活的看法,讨论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4.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应对中学生活中的挑战,从而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困难的能力。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全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是七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

设计这一单元,是为了帮助我们积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帮助我们编织好自己新的梦想,用自己的努力拉近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帮助我们在清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从而享受成长带来的一切,感受生命的充实和丰盈。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友谊的天空”,它是第一单元内容的延伸。

在新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获得友谊,拥有怎样的交友智慧,特别是如何理性结交网友,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设计本单元内容的目的是澄清我们在友谊以及网上交友中的一些错误认识,为我们的成长指明方向。

人的医生离不开交往。

现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之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交往方式。

本单元内容是指导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也是本书的重要内容。

第三单元随着立德树人观念的落实,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道德教育关系着青少年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第四单元是前三个单元内容的延伸,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思考,是整个初中课程中生命健康教育的最核心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针对我们青少年频频出现的健康安全问题而设置的。

2024年秋新教材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2024年秋新教材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目标要求
我们要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研 究性学习的精神,培育好学生的核心素养,正确处理好学生与自己的关 系、与家人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与同学朋友的关系、与集体的关系、 与社会的关系、与国家的关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人处世。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经历小学阶段的学习,正处在青春初期,有 梦想也有挫折,有努力也有困难。我们一方面要为学生心症“开 锁”,伴随学生平稳度过青春期,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筑起防波堤, 在社会里有为和有不为。迈入初中,学生生理、心理不够成熟, 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大部分家长包办过多、过细, 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较弱。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 期”,需要我们细心引导。
三、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 学会交往,处理交友中的问题既是学生道德和心理发展在本阶段 的核心任务,也是初中生活逐步展开后学生实际的需要,在学生生 命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从中学生交往的话题出发,设置 了“幸福和睦的家庭”“和谐的师生关系”“友谊之树常青”和 “在集体中成长”四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与家庭、师生、朋友、 集体交往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教材分析
教材以“成长的我”为原点,依据我与自身,我 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人类文明 的逻辑关系来编写。
三、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少年有梦 第一单元作为对初中生活开端的阐述,具有统领全套教材的意义,既是学生整个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起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逻辑起点。对于刚刚告别小学生活 的学生而言,中学时代是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面对一个生活和学习的变化,学 生会有各种感受,也可能有各种困惑和问题。故本单元从学生初中生活的基调出发, 充分体现青春文化底色,设置了“开启初中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梦想始于当下” 三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学时代重要性,适应中学生活,把变化看成是生命成长馈 赠给自己的礼物,认识到新的阶段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学会树立梦想,积极面对 中学生活,将梦想付诸于实践,全面客观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 价,做更好的自己。

2024秋七年级道法上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024秋七年级道法上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少年有梦【课程标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按照五大核心素养的顺序分段进行叙述的,第一单元内容主要培育学生政治认同和健全人格核心素养,因此,可在总目标的第一、四段中寻找依据。

第一单元“总目标”要求如下:能够把个人发展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能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热爱生活;具备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适应变化。

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是按照五大核心素养分学段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根据素养目标找到相关要求即可。

第一单元“学段目标”要求如下: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正确认识自己,能够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我,保持乐观的态度;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自我改进。

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要求7〜9年级是初中年级段,是小学高年级段的延续,与高中阶段相衔接,是培育道德品格,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本学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进一步增强,情绪波动性大,可塑性强。

依据上述特点,设置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五个主题。

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围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和国情教育这两个主题展开的,课标要求如下: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定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材内容核心观点提炼】(一)第一课开启初中生活1.跨进中学校园,我们有了新的身份——中学生。

2.初中阶段的意义:一是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二是对我们的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对我们的人生具有独特的价值(“拔节孕穗期”)。

3.我们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中学生。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初中生活需要规划。

5.做好初中生活规划,应当先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再围绕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建议七年级上册第10课《保持身心健康》教案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建议七年级上册第10课《保持身心健康》教案

第十课保持身心健康第1课时爱护身体教育健全人格重点:爱护身体的做法。

难点:爱护身体的做法。

现场调查:假如将金钱、地位、事业、家庭、健康、幸福排序,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有健康才有未来,健康是第一位的。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保持身心健康——爱护身体。

1.活动一:出示小强与小红的生活经历。

小强喜欢打篮球,中午为了多打会儿篮球,他经常不吃午饭。

小红特别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学习,她认为那时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思考:对于这两位同学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归纳:小强和小红的行为是不爱护自己身体的表现。

身体是生命存在的根本。

身体健康既关系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家庭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国家的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发展。

爱护自己的身体,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我们要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2.活动二:观看视频——年轻小伙未按时检查身体导致病情恶化。

思考:视频内容对我们爱护身体有何启示?归纳:我们要关注并记录自身健康状况,定期体检。

出示生理卫生健康的基本标准(血常规指标)、健康十大标准。

血小板计数血液系统肿瘤、感染等脾亢、DIC、急性白血病、再障等归纳:知道生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判断自己的身体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结论:爱护身体,应当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3.活动三:观看视频《不良生活习惯》。

反思:以上不良生活习惯中你占了几项?这对你的身体有何影响?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总结。

归纳:我们要自觉自律,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杜绝不良嗜好。

结论:爱护身体,应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举例分享,并进行课件展示。

4.活动四:出示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加强体育科技研发,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步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介绍教材编写组一、教材编写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初中学生生活的逻辑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青少年生命成长阶段的任务教育的引领和指导我是一个生命,我在进行一场生命的旅行。

中学生活会有怎样的风景?我是一个生命,我的成长需要见证与陪伴。

友谊真能地久天长吗?我能和老师、父母成为真正的朋友吗?我是一个生命,我喜欢探索。

我的生命从哪来,到哪去?生命可以永恒吗?生命的意义在哪生命不停地追问,我在不断的成长一直以来怀抱的理想,就是以教材带动该课程的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并以课程的专业性进一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改善--------朱小蔓二、教材编写理念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

在具体落实上,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渗透,如在“少年有梦”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感受生命的意义”从敬业的角度体现了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网上交友新时空”则隐含着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我和其它生命之间,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教育……教材的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首先,教材语言尽可能引入传统文化经典。

如在谈到少年要立志,相关链接中引用《格言联壁》的一段话:“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接着正文直接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勉励学生不仅要立志,更要勤奋,不断付出努力。

其次、在案例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也尽可能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如在探讨“学习”这一话题时,把“学习”的繁体字用说文解字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然后从《礼记•月令》中对“学习”的论述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内涵。

再次,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式,力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活动,让学生感受身上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以民族精神丰富和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3、准确把握学科特点。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特点。

如在“家的意味”中,从“家规”、“家训”以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特别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体味中华文化深厚的意味和丰富的内涵,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和法律有机融合。

同时,教材注重过程和实践,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通过实践整合态度情感、能力和知识。

4、科学遵循育人规律。

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此教材以栏目来精心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通过设计与青少年生活贴近并喜爱的活动,不断深入,在讨论与分享中达成共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学生主要面对的是走向新的学习生活、与同伴、老师、家人的交往,核心词是成长。

教材以成长为核心,涵盖、整合有关学习、自我探索、交往和生命的话题。

从引导学生生活、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依据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相关要求,本册教材设计了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第三单元师长情谊1、中学时代2、学习新天地3、发现自己4、友谊与成长同行5、交友的智慧6、师生之间7、亲情之爱8、探问生命9、珍视生命10、绽放生命之花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一单元作为对初中生活开端的阐述,具有统领全套教材的意义,既是学生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起点,也是全套教材建构的逻辑起点。

对于刚刚告别小学生活的学生而言,中学时代是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

面对一个生活和学习的变化,学生会有各种感受,也可能有各种困惑和问题。

教材不是让学生被动去适应这些变化,而是把变化看成是生命成长馈赠给自己的礼物,认识到新的阶段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接纳变化,在积极面对中学学习、自我探索等课题中成长。

本单元以“成长的节拍”为主题,体现了学生初中生活的基调,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

(目录图片)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学会交往,处理交友中的问题既是学生道德和心理发展在本阶段的核心任务,也是初中生活逐步展开后学生实际的需要,在学生生命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6年2月,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台,“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被作为学生发展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提出。

本单元从交友方面使学生体会相互依存的生命关系:一方面在交友中体验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而获得意义感和价值感;另一方面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认可、关心和支持,从而体悟到人人需要接纳、支持和帮助,这有助于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青少年期的同伴关系不仅仅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朋友之间亲密感也进一步增加。

这一方面提高了中学生友谊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交友态度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录图片)第三单元:师长情谊承接上一单元中学会和同伴交往,本单元则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继续和延伸。

师长是中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学生和师长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到了青春期以后,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凸显,他们要求摆脱依赖、走向自立的愿望和行动增强,有时会和师长产生冲突。

教材不回避青少年成长可能带来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在尊重学生的独立愿望、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近师长,看冲突背后“爱”的流动,通过主动对话和交流达成相互理解。

(目录图片)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生命,是一个温暖的词。

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世纪初以来,指向自然生命为基础的讨论生死现象,普及生命知识,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安全与健康,求问生命意义与人生幸福等等,含有明确的生命元素的生命教育开始兴起并渐成潮流。

它体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尊重人、关怀人的意识不断觉醒,是社会进步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生命本身是多侧度的,每个侧度都有存在的价值,都需要关怀与开启。

1、自然生命人首先是一个生物体的存在,肉身生命是人存在的基本依托和载体,遗传因素赋予了人天生的生命特征,面且遗传的未确定性和后天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也让人的自然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

在自然躯体层面,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失而不得,当然无比珍贵。

在此基础止上,教材帮助学生学习自救自护,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

不仅如此,承认每个个体由于遗传而与生俱来的生命独特性、个体差异性和性别差异性。

重视个体生命在后天发展中的学习潜能,包括在智力性向和情感反应特征方面的潜能,在教育活动中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命特征和优势出发,发挥自己的生命潜能,做更好的自己。

2、社会生命作为社会成员,每一个个体都在社会生活中承担一定的角色,拥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生命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每个生命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自觉意识和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而且懂得他人的社会角色承担及其实现与自己的关联所在。

教材中,要求学生懂得“生命相互依存”,使学生明确:生命的关怀圈在扩展;生命的依存关系,关怀关系需要每个个体主动建构。

将社会生活中的关怀、合作、责任等伦理道德范畴纳入到生命教育中来,使其与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在思想和操作层面上得以相通。

3、精神生命生命需要阳光、雨露和其它养份得以滋长;人具有情绪和高级情感表征自己的精神性生命。

一方面是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人们的幸福感、意义感并没有随之增加,人的感情文明遭遇许多新的问题,折射出人对精神生命的诉求。

教材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需求,增强其对生命的感受力,让生命得以滋养。

本单元内容在七上教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本册书前三个单元的价值升华,也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

虽然课程设置上只是作为一个单元内容来呈现,但对生命成长的关切贯穿整套教材始终。

(目录图片)四、教材编写特点1、注重导言的引领作用。

单元导语、课导语的设计有思想性,既能贴近学生、引发兴趣和渴望,又简洁明确,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冲击,引发学生对熟悉现象或问题的反思。

文字有总括性、提纲挈领、要言不烦。

(引言导言图片)2、重视教材的思想性,避免表面化。

教材在不同的主题上都力争有所突破,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思维张力,避免低幼化。

3、精心设计问题,增强思辨性。

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应当是面对真实生活的对话、感悟、体验的关系。

教材用学生的视角思考和表达,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对话,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情感。

4、贴近生活,而又引领生活。

生活是具体的,也是复杂的。

教材以学生具体而复杂的生活为起点,将各个资源的内容、活动设计、组织编排等的目标聚焦于道德价值观的探讨,引导师生一同发掘、体现并实践正面价值观。

采取以价值观为中心的视角去组织和分析材料,在活动后用正文进行引导。

在学生活动体验基础上,概括正文进行引导,语言准确、言简意赅,平和但有力量,体现讨论与对话的姿态,有开放性和思维张力,有价值方向而不失公允。

五、教材使用建议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内容上,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等。

从教学的要求上,教材的编写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中产生一定的体验共鸣和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形式。

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加课堂的开放性,对课堂生成性部分的承接、整合、转化,是对教师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