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地球的结构.doc修改后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三.圈层及特点 1.地壳: 1.地壳: 地壳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平均17km)。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平均17km)。 17km 大陆部分厚, 大陆部分厚,海洋部分薄 2.地幔 2.地幔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 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
(2)平流层图(对流层顶至 )平流层图 对流层顶至50-55km) )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热量来源于臭氧层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热量来源于臭氧层 吸收紫外线) 吸收紫外线) 空气运动: 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晴朗
(3)高层大气图 )高层大气图 80-500km的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 的高空有电离层, 的高空有电离层
二、意义 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 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生物圈 组成: 一、组成:地球上所以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特点:不单独占有空间,存在于大气圈下层, 特点:不单独占有空间,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 圈和地壳上层 核心:地面以上100米----水面以下 水面以下200米 核心:地面以上 米 水面以下 米 二、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活跃, 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活跃,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同心圈层的分布特点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平行分布的;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平行分布的; 在地表附近却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 在地表附近却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从外到内分:地壳、地幔、地核图 从外到内分:地壳、地幔、地核图 依据: 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特点
二.两个分界面(地球内部两个地震波不连续的面) 两个分界面(地球内部两个地震波不连续的面) 莫霍面:地下深度平均17km 莫霍面:地下深度平均17km 古登堡面:深度平均2900km 古登堡面:深度平均2900km 依据: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 依据: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消失
地球的结构
2.地球内部结构:以莫霍 .地球内部结构: 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可将地球内 部划分为地壳、 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 个圈层。 个圈层。
阅读地球内 部圈层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 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 类产生危害
壳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连续分布)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 连续分布 结 构 大陆地壳:双层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 km 硅铝层、 硅铝层 硅镁层,平均33
大洋地壳:单层 硅镁层,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 硅镁层 平均6km
地壳的厚度 规律——地表大范围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 地表大范围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 规律 地表大范围海拔越高 壳越薄.全球平均17 17千米 壳越薄.全球平均17千米 组成地壳的元素
地 幔
地 核
古登堡 面~地心 地心
2900~6371 2900
包括: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三大圈层:大气圈、水圈、 ㈠、三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阅读课本) ㈡、各圈概况 (阅读课本)
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大气圈 岩石圈 水 圈 生物圈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1.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 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 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 叫做不连续面。 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 明显的不连续面:一是莫霍界面, 明显的不连续面:一是莫霍界面, 在地面以下33千米处( 33千米处 在地面以下33千米处(指大陆部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 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 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一 是古登堡界面,它在地下2900 2900千 是古登堡界面,它在地下2900千 米处, 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 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doc修改后的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或失踪。
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
那么地震的能量来自于哪里?是我们人类制造的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包括内部和外部结构,首先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课师:同学们,鸡蛋是空心还是实心?它有几层? (鸡蛋有蛋壳、蛋白、蛋黄三层。
)地球内部有几个圈层?我们又该如何知道? 、对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不能向鸡蛋那样削开,那又该如何知道?(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引出地震波)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层的特征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点0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即学即练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概论
地震波
分类
纵波 (P) 横波 (S)
特点
传播 传播 速度 介质
共同点
较快
固、液、 气体
较慢 固体
地震波分类及其特点差异
纵波
横波
1、地震发生时,处于震中的人们感受到:
A、只有上下颠簸 B、只有左右摇晃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的大气密度小
C.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D. 生物是由地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
(1)写出图中字母 表示的地球内部层 次的名称:
A____地_壳_______ B1和B2 上_层__地__幔__ D_下__层__地_幔______ E__外_核_________ F内__核_________
2、当太平洋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一艘 轮船正好从该地经过。此时,船上乘客感 受到:
A、只有上下颠簸 B、只有左右摇晃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唐山地震的回忆
1976年7月28日凌晨3:42分,正在熟睡的我被突如其
来的巨大震动惊醒,一时间“邦邦邦”的噪音四起,大地
在颤动,我的第一反应是地震了。
问题:1. 对比各圈层的组成物质和状态;
圈层名称
组成物质
状态
地壳
90多种化 硅铝层 固 学元素 硅镁层 (岩石)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铁、镁 硅酸盐
固
地 外核
铁、镍
液
核 内核
为主
固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问题:2. 说明岩石圈的范围。
问题:3. 找到软流层的位置;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 固态水 按性质
地球结构
对于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一直延伸到软流圈。岩 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 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结构成因
水圈成因
结构成因
地球结构
地理名词
01 内部结构
03 结构成因
目录
02 外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壳 (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
内部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壳 地幔
地核 内部划分
地壳是固体外壳,是属于地球表面的一小部分,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 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平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 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壳的物质组成除 了沉积岩外,基本上是花岗岩、玄武岩等。花岗岩的密度较小,分布在密度较大的玄武岩之上,而且大都分布在 大陆地壳,特别厚的地方则形成山岳。地壳上层为沉积岩和花岗岩层,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因而也叫硅铝 层;下层为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组成,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称为硅镁层。海洋地壳几乎或完全没有花岗岩,一 般在玄武岩的上面覆盖着一层厚约0.4~0.8千米的沉积岩。地壳的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平均深度 每增加1千米,温度就升高30℃。
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厚度将近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 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它的物质组成具有过渡性。靠近地壳部分,主要是硅酸盐类的物质;靠近地核部分,则 同地核的组成物质比较接近,主要是铁、镍金属氧化物。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下地幔顶界面距地 表1000公里,密度为4.7克/立方厘米,上地幔顶界面距地表33公里,密度3.4克/立方厘米,因为它主要由橄榄岩 组成,故也称橄榄岩圈。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放射性物质集中的地方,由于放射性物质分裂 的结果,整个地幔的温度都很高,大致在1000℃到2000℃或3000℃之间,这样高的温度足可以使岩石熔化,可能 是岩浆的发源地。但这里的压力很大,约50万~150万个大气压。在这样大的压力下,物质的熔点要升高。在这 种环境下,地幔物质具有一些可塑性,但没有熔成液体,可能局部处于熔融状态,这已从火山喷发出来的来自地 幔的岩浆得到证实。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 地震波
纵波:速度快,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想一想: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 们有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
地震波
海洋(6km)
平均17km
地壳 上层地幔
下层地幔 外核 内核
地幔
地核
地球内部圈层的深度及特征比较表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物质组成及特征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地壳
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
部分厚 莫霍面 平均17
上地幔 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 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
下地幔
主要源地
古登堡面 2900
地核
外核 内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可 能是地磁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 水汽和杂质
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 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大气水
生物水 陆地水
海洋水
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
陆地水体类型
江河水
地表水 湖沼水
空间分布
冰川
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潜水 (深层地下水)承压水
地球表层生 物及其生存 环境的总称
组成
主要成分 是氮和氧
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 生物水等
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的球体,被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这些层次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稳定与变化。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是地壳,它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相当于地球的皮肤。
地壳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
陆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岩石构成,是我们踏足的大陆。
它的厚度通常在20到70千米之间,不同地区的厚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海壳则主要由水形成的海洋覆盖,其厚度通常在5到10千米之间。
接下来是地幔,地壳之下的一层。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千米,占据地球体积的约85%。
地幔主要由含铁的硅酸盐矿物和岩石组成,其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其呈现出半塑性的流动状态。
这种流动产生了地球的板块运动,导致了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以及山脉的形成。
最内层是地核,它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是由液态的铁、镍和其他元素组成,温度非常高,其厚度约为2,200千米。
外核的运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它的存在对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暴等外部辐射有着重要的作用。
内核则是由固态的铁、镍和少量其他元素组成,温度更高,厚度约为1,230千米。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维持着地球的平衡和稳定。
例如,地幔的流动导致了板块运动,而板块运动则导致了地震和火山活动。
此外,地核的运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这个磁场对地球上的生物和大气层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结构与地球上的生命密切相关。
地壳上的大陆提供了我们生活所需的空间和资源,而海洋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同时,地壳的板块运动也影响了气候和地理环境,从而影响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总结一下,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这些层次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地球的平衡和变化。
地球的结构不仅对地球本身的演化和地质活动起着重要作用,还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
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家园,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作出贡献。
地理地球的结构
地理地球的结构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结构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探讨地球的结构,包括地球的层次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以及板块构造理论。
1.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可以划分为几个主要层次:大气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大气层位于地球表面以上,由气体组成,扮演着保护地球生命的角色。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位于地壳下方的较厚的岩石层,它的温度和压力较高。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岩石圈的组成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
地壳是岩石圈最薄的部分,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由花岗岩等岩石组成;海洋地壳相对较薄,主要由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地幔是岩石圈中较厚的部分,主要由含有铁、镁的硅酸盐岩石组成。
3.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上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重要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为多个板块,它们相对独立地移动。
板块的边界可以是相互推移的,产生地震和火山活动;也可以是相互拉开的,形成海底山脊。
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上地震、火山和山脉分布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解地球表面变动的基石。
4. 地球结构对我们的影响地球的结构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地球的大气层保护我们免受太阳辐射和流星的伤害。
地壳的变动会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给人类和生态系统带来威胁。
地震的发生通常与板块构造有关,它们可以导致巨大破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认识地球的结构还有助于我们探索矿产资源、发展能源和预测自然灾害。
总结:地球的结构包括大气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它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上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并帮助我们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动。
地球的结构不仅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产生影响,还为矿产资源的探索、能源的开发和自然灾害的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地球的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我们的家园。
地球的结构
横波的演示
感 觉
传播速度பைடு நூலகம்介质
横
波 (S) 较慢
前后左右的摇晃
固体
上下颠簸
固体 纵 较快 液体 波 气体 (P)
速度(千米/秒) 0 3 6 横波 (S) 9 12 15
莫霍界面 地壳 地幔
岩石圈
深度 (千米)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33千米
纵波 (P)
2900千米
外部圈层
水 圈 ——生物圈 连续不规则 最活跃 ,不独占空间 岩石圈 地 壳 地 幔 地 核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 岩石圈
内部圈层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地球的同心 圈层
内部圈 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物 质 组 成 和 特 点
外部圈 层 人类生活在 地球表层 范围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范 围 和 特点
古登堡界面
外核
地核
内核
界面 距地表的 深度(千米)
内部结构
组成
厚度、密度、 状 温度 态
大陆---33Km 海洋----6Km 平均----17Km
固 体
地壳
33
莫霍 界面
上 地 幔
硅铝层 硅镁层
有软流层、岩石圈
地 铁镁的硅酸盐类 幔 1000千米 下
地 幔 外 核
可 塑 性 固 体
2900
古登堡 界面
第 四 节 地 球 的 结 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设问:人们如何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呢?
地震后的景象
地震的危害
地震研究实验
纵波和横波对地震波而 言,都是在地球内部传 播的弹性波,统称体波。 沿地球表面还有一种波 叫面波。纵波最快,横 波次之,而面波最慢。 比如在壳,纵波波速为 6km/s,横波波速为 4km/s,而面波波速为 3km/s。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上天、入地、下海三大壮举。 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下 海有潜艇,可谓上天有路,下海有 法,但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是入 地无门。那么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 样子呢?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 层结构主要靠什么手段呢?
• 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4350米。
• 最深的钻井,不超过12千米。
33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
软流层,这里可能为 岩浆的主要源地
2900
温度、压力和密度
很大 外软内硬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地壳 上层地幔
下层地幔 外核 内核
地幔
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大气组成
干 氧气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
洁
所必需的物质。
空 氮气 气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 和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 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 圈的上部。
•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自然环境。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3)地核
地核:组成物质可能是高温高压状态下的 铁和镍 外核:呈液体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地壳 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呈固态
圈层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 外核 核 内核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 壳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外地核(
内地核( 内地核(固)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仔细阅读课本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仔细阅读课本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大气圈由什么组成?主要成分是? ,大气圈由什么组成?主要成分是? 2,水圈的定义和水体分类?运动状态? ,水圈的定义和水体分类?运动状态? 3,生物圈分布范围? ,生物圈分布范围?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 水圈的全部、 部、水圈的全部、 和岩石圈的上部
大气圈 读地球四个圈层 构成的示意图 分析A、 、 分 分析 、B、C分 别代表什么圈层? 别代表什么圈层: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内部 圈层
划分 依据
纵 波 地震波 横 波
地壳 莫霍 界面 组成 大气圈 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核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横波 纵波 (1)地震波:E________,F________。 )地震波: , 。 (2)不连续界面:A________,B________。 )不连续界面: 莫霍界面 , 古登堡界面 。 外核 地壳 (3)圈层;D________,C________。 )圈层; , 。 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4)地震波在经过 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中国传说中的十八层地狱
第一层拔 舌地狱 , 第二层剪 刀地狱,第 刀地狱 第 三层铁树 地狱 ……
第四节 地球的 圈层结构
小资料
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超过3 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超过3千米 最深的钻井,不过12千米 最深的钻井,不过12千米 12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千米的物质到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千米的物质到 20 地球表层 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 450千米 但最深不超过450 层,但最深不超过450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637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或失踪。
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
那么地震的能量来自于哪里?是我们人类制造的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包括内部和外部结构,首先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课师:同学们,鸡蛋是空心还是实心?它有几层?(鸡蛋有蛋壳、蛋白、蛋黄三层。
)地球内部有几个圈层?我们又该如何知道?、对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不能向鸡蛋那样削开,那又该如何知道?(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引出地震波)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师: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原因。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回答得很好。
这都与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传播的媒介有关。
【讲述】虽然地震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灾难,但它却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是通往地球外部的信史。
那么请看“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投影:生小组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讨论分析,师结合各小组回答情况精讲总结: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生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1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
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说明了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地幔物质是固态的,原因是纵波横波都能通过;而地核是由固态和液态组成的,特别是地核的外核由固态组成,因为横波不能通过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总结:1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
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组成的物质状态不同,根据波的传播速度以及发生的变化,可推测地幔是由固态组成的,原因是纵波横波都能通过;而地核是由固态和液态组成的,特别是地核的外核由固态组成,因为横波不能通过。
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以上我们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那么,各圈层有何特点呢? 板书: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一)地壳师提问:什么叫地壳?地壳的厚度怎样?主要由什么组成? 生对照“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阅读教材,画出要点。
投影:师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指出: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一层很薄的固体外壳,叫做地壳。
师出示“地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空间分布和厚度上各有何特点?投影:生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平均约6千米。
师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吗?生(总结回答)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师地壳主要是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这些化学元素组成了多样的矿物并最终形成了三大类岩石。
那么,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在地壳中的分布有何特点?生阅读教材“组成地壳的元素”及“地壳结构示意图”,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回答问题。
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 04%其中氧几乎占1/2 ,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②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较大些,密度相对较小些,被称为硅铝层;其下地壳中铝的成分减少,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密度也较硅铝层增大,被称为硅镁层。
③通过读图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地壳的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是地壳结构的突出特点。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地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有关地幔和地核的相关问题。
板书:(二)地幔师(提问)(1)什么叫地幔?厚度怎样?地幔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其含量从上到下怎样变化?(2)地幔可分为哪两部分?下地幔的物质性状有何特点?(3)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一个什么层?是如何形成的?(4)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哪些?生对照教材“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自学课文,画出要点。
投影:“圈层剖面图”(结合图示总结精讲)T错41隱ttft层地球内部的分层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示意图(1)地幔是国内外科学界十分注意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召开过多次有关地幔问题的科学讨论会,对地幔的物理性状和分层结构问题等进行探讨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
(2)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处在地壳与地核之间,又叫中间层。
深度从5〜70千米以下到2900千米。
它仍是固体,主要物质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3)以地下1000千米深处为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
在地下50〜250千米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地震波不连续的低速带,根据推理,它可能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
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
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
有人曾根据岩石的导热性推测软流层的温度,结果发现在100km深度上温度可达1300 C左右,这个温度与从火山口流出的熔岩的温度十分接近,这似乎证明:火山熔岩就来自于软流层,换句话说软流层似乎就是岩浆的发源地(4)不一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板书:(三)地核师提问:什么叫地核?地核可分为哪两部分?各自的厚度和物质性状怎样?生对照教材插图“地球内部圈层图”,自学课文。
(学生总结回答)(1)从古登堡面到地球核心,为地核。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2)地核的情况是推断性的。
在地下2900〜5000千米深处的外核范围内,地震波的横波消失,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物质接近液体。
在地下5000千米以下的内核,地震波的纵波速度增加,横波又产生,则为固体。
(3)为什么地球的外核接近液体面内核为固体呢?这是因为在地核里,由于压力随深度而增加,物质的熔点随深度而增加,温度随深度而稍有增加,比较起来,地核物质熔点的增加较快,而温度的增加较慢。
在地球外核,物质的熔点较低,温度稍高于熔点,物质就熔化了。
在地球内核,物质的熔点已经显著升高,而温度的升高是很有限的,温度就相对低于熔点,物质就以固体存在了。
(4)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和镍,与铁镍陨石相类似,所以称为“铁镍核心”。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的特征,这种同心圈层不仅表现在地球的内部,同样也出现在地球的外部,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地壳表层以外,可划分为哪些圈层?生(阅读总结)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层。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一)大气圈师地球上大气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大气的厚度有多大呢?生阅读教材,明确范围: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即大气的厚度约为2000〜3000千米。
板书:(二)水圈师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可按哪些方式进行分类?生(讨论回答)①按形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三类;②按空间分布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③按水的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师总结评价,并转入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