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的教育哲学思想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读<学记>有感》《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教育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等方面的论述。
关于教学方法,《学记》中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相互促进、相互学习。
这一观点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
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于教师的作用,《学记》中提出了“师严而后道尊”的观点,认为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这一观点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
关于教育制度,《学记》中提出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观点,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应该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和复习。
这一观点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因此,学生应该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和复习,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关于教育目的,《学记》中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观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这一观点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只有培养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才能建设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它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为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简明中国教育史重点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
“成均”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一、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
2、乡学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
二、西周学校的老师和教育内容西周教师:教育宗旨主要通过老师来贯彻,通过教育内容来体现,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这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古代的典章文物,有专官执掌,唯官有书、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由典乐官执掌,唯官有器,欲学者必就官而学,因此学校老师都由官史兼任。
教育内容: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
西周“国学”与“乡学”的教学科目如下:(一)“国学”的教学科目1、乐教2、三德3、六艺4、六仪5、六舞(二)“乡学”的教学科目1、六礼2、七教3、八政4、乡三物三、西周的幼儿教育和女子教育幼儿教育:西周时代的幼儿教育极为重视,贾谊认为,中国很早就有“蚤(早)喻教与选左右”的思想。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简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与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
《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
《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
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1.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学记》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
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
《学记》的作者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
《学记》中的教育哲学思想word精品文档6页
《学记》中的教育哲学思想考察历史可以看出,尤其是最近几年来,教育已经成为许多社会问题争论和冲突的主题。
远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学记》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师徒相传,对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的概括总结,反映了人们对当时的教育产生的社会作用的反思,尤其是教育对人类和社会现实的理解。
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人们的心理、精神具有很大的影响,要求人们面向自身,讲求实用,注重现世的生活。
因此,在教育方面,强调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通过掌握伦理知识实现道德的完善。
主张经世致用,心思向内,切近人事,注重个性修养。
在《哲学与教育》一文中,杜威强调指出:“哲学与教育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哲学与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一种哲学理论肯定会对教育思想产生影响。
受先秦各学派理论影响,《学记》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值得人们深思。
一、《学记》的思想基础“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学记》中多处把教育与三王联系起来,可见,从思想渊源看,夏、商、周以来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法都在《学记》中有所表现,并有所发展。
先秦时儒家的独尊地位并未确立,诸子百家,各种思想纷呈。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名、兵等各家思想经人们的整合和改造成为外儒内法、重视权变的“王道”,从而确立了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和教育的基本理念。
《学记》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会与这个大的社会背景有关联,它是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从事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因而它并不是单一的儒家学说,但是它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并从儒者的角度吸收了诸子百家学说改造而成了儒家的重要经典。
古代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中国教育哲学思想,儒家的许多观念都已经经过加工和改造,正因为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成了经世致用之学,获得了学术上的正统权威地位。
因而,《学记》的思想来源丰富,以儒家为主,综合了其他学说流派的思想。
《学记》读后感范文
《学记》读后感
《学记》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洞见和独到的见解,对人类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探讨,开启了一扇新的认识之门,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在阅读《学记》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教育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繁荣文明的基石,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今天,我们面临着新的教育挑战和机遇,只有深入了解和把握教育的本质,才能致力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记》强调教育是以人为本的,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的信念。
我们的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才。
教育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成绩,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只有真正做到人文关怀和细致关注,才能打造高素质的人才。
此外,《学记》强调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这是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今天的世界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立足于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
读完《学记》,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
教育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必需品,是新时代推进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知识,以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在新时代的历史舞台上建造更美好的未来。
《教育理论基》必背知识点
《教育理论基》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基础知识1孔子的教学思想:学而知之、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温故知新、有教无类、以身作则、诲人不倦、身体力行、“庶、富、教”2.《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阐述的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蹬等、藏息相辅等。
3.苏格拉底(妇产科医生)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柏拉图(游戏哥)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自然帝)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5.昆体良(辩论哥)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苏婆理柏政治德,传承自然教育性原则,昆体良雄辩西方第一】6.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7.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开山老祖)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8.卢梭(孩子王):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爱自然】裴斯泰洛奇: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洛克(绅士):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画》,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在白板上画绅士漫画】第斯多惠: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斯宾塞: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乌申斯基: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简答-简述
一、名词解释(6个小题,每题5分,共30分)稷下学宫:春秋战国时齐国政府创办的中国古代最早的议学议政活动中心,始创于齐桓公时期。
因位于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附近地区,故名。
苏湖教法: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郡学、湖州州学任教时创造的教学法。
在“明体达用”的指导思想下实行“分斋教育"--在学校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重基本理论,以学习六经为主,选“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入之;治事斋重研究实际措施,设治民、讲武、堰水(水利)、算历等科,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京师同文馆:亦称“同文馆”。
清末洋务派专门为培养外交翻译人才而创设的外国语学院. 近代中国第一所外国语学校。
苏格拉底方法:亦称“苏格拉底的辩驳术”。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通过彼此谈话诘难,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寻求真理的方法。
以“自知其无知”为出发点,对知识的爱、彼此间的谈话为手段,形成概念、求得真知为目的。
史密斯-休斯法案: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每年拨专款资助各州开展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
推动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制度化,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开始形成。
《哈多报告》:以W·哈多爵士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受英国工党政府任命对英国初等教育进行调查,在1926—1933年间提出了3次关于发展中等教育的建议的《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书》,史称“哈多报告。
(哈多报告认为,11岁在儿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关键,11岁以后的教育应视儿童的不同能力与需要有所分化,故而应设置学科不同的中等教育学校,对后来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教育改革有重大影响.)鸿都门学:东汉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在洛阳鸿都门建立的我国最早的文学艺术学院。
专门招收没有名望的,为士族看不起的平民子弟,毕业以后提拔他们担任重要的官职,以便与士族对抗。
教学的内容则摈弃经学,专门学习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
《学记》:《礼记》篇名.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的总结.书中以生动的比喻,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与任务,教育和教学制度,原则与方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记》中的古典儒家教育哲学
的层面依次如后所述。1现实生命, . 涉及到现实的个人及其 到这样三个问题:. 1如何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教化的制度? 群体日常社会生活的和谐 。这是一个现世的和世俗的层面, 2在人们围绕彼此的“ 而形成的互动过程中, . 学” 应该遵循怎
呈现的 是当时当 地正在生活 着的 个人与社会群体的 经济、 政 样的 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 . 3围绕教育活动形成的特殊社 治、 艺术、 宗教等现实问题。2类生命 , . 涉及到文化命脉的延 会关系——师生关系应该具有怎样的伦理秩序和道德准则?
[ 摘要 ] 《 学记》 是我 国现存 最早 的专门论述教 育 问题 的经典文献 , 文章将《 学记》 在整个 古典儒 家思想的背景 中来考 放 察, 诠释 了其 中所反映 的古典儒 家教 育哲学思想的主要 内容及 其现 代价值 。 中国古典儒 家教 育哲 学思想具 有一 个完整 的逻
辑 结构, 学” 教” “ 和“ 两大范畴是 这一结构 的两个核 心。“ 学” 体现 了“ 己之 学” “ 为 与 大学之 道” 的统 一 , 目的既是 为 了知 其 “ , 道” 又是 为 了“ 国君 民” “ 民成俗” 教 ” 包含 着礼 乐教化 的教 育制度 、 学相 长的教学 方法与 师严道尊 的教 育伦 建 和 化 。“ 则 教
《 学记》 着墨较多的有关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内容是 宇宙整体(太一” , “ )以及宇宙生生不 已的创化过程与法则
它的精华所在。但是, 这类看法未免过于狭隘和片面化 , 没 (道”的“ 然” “ ) 自 禀赋。“ 意味着个体生命在这三个层 学”
有把《 学记》 放在整个古典儒家思想的背 景中 来观 从而未 面的展开。首先 , 察, 个体通过“ 的过程参与现实生活, 学” 从而 能把握《 学记》 所体现的古典儒家教育哲学的丰富内涵。实 体现为一个现实的生命存在; 其次, 个体通过“ 的过程进 学” 际上,学记》 《 包含着丰富的古典儒家教育哲学思想, 具有鲜 入群体文化延续的历史, 从而具备“ 类生命”再次, ; 个体通过
教育家教育著作及教育思想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1、孟子:性善论,“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
尽心上》2、《学记》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育学的著作“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原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也"“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社会本位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长善救失”(利用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3、孔子:《论语》主张“有教无类”(教育起点平等)“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历史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性相近,习相远”(社会本位论)4、蔡元培:北京大学“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收”方针,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5、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教育学著作6、陶行知:被毛泽东誉为“人民教育家",师从杜威,区别于杜威,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为核心7、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8、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选拔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最高统治者”“寓学习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理性说9、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10、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古代西方教育学最高成就1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近代实验科学鼻祖1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家“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他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本指导原则:“教育要适应自然”“学年制,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规定了百科全书式课程”13、卢梭:法国《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主张培养“自然人”14、康德:最早将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15、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奠基人”,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第一次提出德智体几个方面协调发展,西方第一位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教学理论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17、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经典课程论命题新三中心论“儿童(学生)、活动、经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在做中学”“学校即社会"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18、洛克:英国“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9、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20、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21、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他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22、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23、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教学应走在学生的前面24、美国布鲁纳:《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发现教学法"25、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26、瑞士皮亚杰:《教育学科与儿童心理学》构建主义27、苏霍姆林斯基: 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28、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认知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29、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教育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教育为完美生活做准备30、加里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1、西方教育史上创立实验教育学的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浅析《学记》中的为师之道
浅析《学记》中的为师之道作者:孙雪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20年第04期摘要:《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从教育作用、目的、制度、原则、方法、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
当前,我国教育正朝着实现总体现代化的目标前进,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记》中的为师之道,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和动态的学生观,增长教学智慧,提升综合素养,促进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助力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学记;为师之道;教师观;学生观《学记》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蕴含的内容尤其是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尤为丰富、深刻,阐述了教育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制度,明确了教学管理中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师道养成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国当前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在推动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学记》所蕴含的为师之道,从多个维度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准,从而打造一支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助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1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师观一般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即一个人作为教师,对该职业的特点、责任与义务和所扮演的角色等方面的认知。
正确的教师观不仅帮助教师明确职业定位、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实现教师个人在专业上的纵深发展,还能激励教师承担起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使命。
教师的职业特点之一是专业性,“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首先要保证自己学识渊博、专业技能过硬,只有先掌握了知识,才能从“一桶水”中舀出“一碗水”给学生,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理解知识的深刻含义,只借用他人的观点为学生解说,这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尊重和了解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品德,帮助其实现全面发展。
《学记》读后感
《学记》中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学记》开篇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指出教育之目的与作用在于“化民成俗”与“建国君民”。
《学记》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与作用在于“建国君民”,即通过教育来“化民(教化民众)”,以达到促进国家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的目的与作用。
正如《孟子•尽心》中言:“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2]优秀的教育能够使人民喜爱,能够得到人民的心,这充分说明了教育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要通过对人的培养来实现。
《学记》以玉为喻,指出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而人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知“道”。
而在《荀子•劝学》中言:“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就是对“人不学,不知道”最好的解释。
这些都说明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肯定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学记》中对教育的目的与作用的诠释是与当代对教育的目的与作用的认识是一致的,都认为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这就为其指导当代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在当代教育目的的实践过程中,却一直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作用的现象,将提高升学率作为教育的目的,把考高分作为教育的唯一作用,对当代教育造成了的巨大的危害。
对此,早在19世纪末,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就提出过“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教育的过程在教育自身以外没有目的,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这或许对当代教育的变革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教育,使当代教育教学尽可能回归到《学记》提出的“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的层面,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
第一章《学记》中的教育原则《学记》中提到的教育原则被前辈们总结出许多,都对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学记 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学记》读后感。
《学记》是一部以教育为主题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在学校中的成长经历,展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学习的价值。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对教育和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他在学校里面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难,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学习是一种需要坚持和努力的事情,没有人可以轻易获得成功,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成就。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展现了教育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素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品德和人格方面却显得很空虚。
这就是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了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因此,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素养,使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通过阅读《学记》,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在社会中立足。
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地完善自己。
最后,通过阅读《学记》,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而学习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通过阅读《学记》,我对教育和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而学习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地完善自己。
《学记》中的教育哲学思想——反思实用主义
“ 记日 : ‘ 三 王 四代 唯 其 师 。” “ ‘ 三王之祭川也 , 皆先 河 而 后 海 ……” 《 学记》 中多处把教 育与三王 联系起来 , 可见 , 从 思 想 渊源看 , 夏、 商、 周 以来 的基 本 理 念 和 思 维 方 法 都 在 《 学记》 中 有所表现 , 并有 所 发 展 。 先 秦 时 儒 家 的 独 尊 地 位 并 未 确 立 , 诸 子百家 , 各 种思 想 纷 呈 。 春秋 战 国 时 期 的 儒 、 道、 墨、 法、 名、 兵 等 各 家 思 想 经 人 们 的整 合 和改 造 成 为外 儒 内 法 、重 视 权 变 的 “ 王道 ” , 从 而 确 立 了 中 国古 代 政 治 、 伦 理 和 教 育 的基 本 理 念 。 《 学记》 是 时 代 的产 物 , 不 可 避 免 地 会 与 这 个 大 的 社 会 背 景 有 关联 , 它是 先 秦 时期 许 多 思 想 家 从 事 教 育 活 动 的经 验 总 结 . 因 而 它 并 不 是 单 一 的 儒 家 学 说 ,但 是 它 主 要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孔 子 思 想 .并 从 儒 者 的角 度 吸 收 了诸 子 百 家 学 说 改 造 而 成 了儒 家 的重 要 经 典 。古 代 形 成 了 以儒 家 学 说 为基 础 的 中 国 教 育 哲 学 思想 , 儒 家 的许 多 观 念 都 已 经 经 过 加 工 和 改 造 , 正 因 为 它适 应
行为 。 2 . 播 音 员主 持 人应 有 正 确 的舆 论 导 向意 识
播 音 主 持 工 作 者 要 有 坚 定 的 党 性 原 则 。播 音 主 持人 要 通 过 自 己的 工 作 , 使 更 多 的 人认 同 这一 共 同 理 想 , 使 之 成 为 社 会 共识 。 并 内化 为人 们 在 各 行 各 业 努 力 工 作 的 行 为 。 语 言 传 播 对 先 进 文 化 的 正 确 引 导 关 乎 中华 民族 精 神 家 园 的 巩 固 、 完善 、 美 化。 语 言 传 播 工 作 者 应 该 承 担 起 建 设 先 进 文化 的强 国责 任 , 捍 卫本 土文化 、 民族传 统 , 用 应 有 的生 活 方 式 、 思维方 式 、 行 为 方式和价值 观念 , 建 立 和 继 承 中华 文 化 传 统 精 髓 的 面 向 现 代 化、 面向世界 、 面 向未 来 、 民族 的 , 科 学的 、 大 众 的 社 会 主 义 先
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概述
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概述关于儒家教育的观点、意见和主张。
主要包括对教育的功能与目的、教与学、德育与养成、教师与师生关系的探讨。
儒家教育思想是在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完善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教学的规律,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
它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久负盛名。
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儒家普遍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孔子是最早从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的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的教育家。
他认为“庶”“富”“教”是治国的三个基本条件;指出通过教育传播道德伦理比国家的政令、刑法更为重要和有效,前者可使民众“有耻且格”,后者只能使“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
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礼记·学记》则以高度概括的语言阐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儒家还通过研究人性及其与教育的关系,探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孔子以“性相近”论首先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孟子、荀子虽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立论相异,但对后天的学习和教育的重视方面又显然是异途同归。
(见变化气质说、学以成才说)儒家在教育实践中都重视教育的目的,因为它对教育的性质、内容和途径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修己安人、修己治人的士或君子。
他的学生子夏概括为学而优则仕。
孟子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主张“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见明伦说)。
《大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儒家的教育思想,把教育目的概括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后来成了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指导方针和根本目的。
(见读书明理说、有教无类说)教学和学习儒家通常把教学具体概括为“学”“思”“行”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环节。
读《学记》心得体会1000字
全球多元文化和文化冲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文化多元化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不同文化的人们互相了解和接触的机会增多了,这种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然而,全球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挑战也变得更加突出。
文化之间的差异可能引起文化冲突,导致矛盾和误解。
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造成文化的摩擦。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交锋点。
对于不同的文化来说,它们的特点往往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心里,关系到他们的习惯、信仰和价值观。
因此,在了解到不同文化的特点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为人文交流提供更加广泛和深刻的认识。
其次,我们需要促进文化多元化的交流和在文化上的交流。
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而且还可以使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这涉及到人文交流的具体实施,包括互相了解对方历史和文化、分享各自的文艺、音乐、舞蹈、文化书籍、美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文化习惯和信仰,避免随意批评和攻击别人的文化,避免引起文化冲突或其他不必要的矛盾。
最后,政府和国际组织应该采取有利于文化交流的政策和措施。
政府可以加强对文化交流的支持和投资,鼓励文化创新和文化走出去计划,推动文化产业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同时,政府也应该考虑到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问题,通过文化交流、公共教育、国际协议等措施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总之,文化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它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和挑战。
唯有加强人文交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我们才能更好地处理好文化冲突,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开放和宽容的全球化世界。
君子之教喻也所蕴含的教学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意思是:高明的教师善于用启发的方法教育学生。
喻指晓喻,开导。
该句出自《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
启发性原则《学记》中“君子之教,喻也”所蕴涵的教学原则是启发性原则。
《学记》原文选段: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选段译文:君子既懂得了教育所以兴旺的原因,又明白了教育所以衰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做老师了。
君子的教育,是引导而不强拉,勉励而不挫伤,启发而不说尽。
引导而不强拉,师生之间就融洽;鼓励而不挫伤,学生就会感到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完,就能促进学生思考。
师生和谐,学有信心而又促进思考,可以说是很完善的教育了。
词句注释:1、道(dǎo):通导”,诱导。
2、强:劝勉,勉励。
3、开:指示门径。
4、和:融洽。
5、易:平易,不感困惑。
6、思:促进思考。
段落延伸《学记》全文共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其内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
《学记》一般认为是中国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文章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其文言简意赅,喻辞生动,文势流畅,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启发诱导的教育哲学思想——《学记》对孔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启发诱导的教育哲学思想——《学记》对孔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作者:李晓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下)》 2017年第12期摘要:启发诱导思想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后来经过继承与发展成为了教学的一项指导原则,也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中小学教师需要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
启发诱导的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书。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引导的过程。
关键词:启发诱导;孔子思想;《学记》一、启发诱导思想的首创者———孔子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提倡启发式教学,至少要比古希腊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早半个世纪。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① ”集中体现出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教导学生时,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方面,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方面,便不再教导他了。
这是启发诱导思想的起源,其中包含着许多闪光点。
不同于注入式的教学,孔子提倡的是启发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都有体现。
孔子当时教学活动具有“学生问,教师答”的特征,老师主要是答疑解难。
孔子的弟子曾向老师提过许多问题,涉及面很广。
例如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② 这种问答式的教学通过问答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自愿地探求知识,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问具有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学会方法的作用。
二、启发诱导思想的汇总与发展———《学记》《学记》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
学记中的德育原则
学记中的德育原则一、引言德育原则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品德修养,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学记中涵盖了许多德育原则,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原则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一项基本的德育原则。
学校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和差异。
通过培养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学校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2.1 培养学生宽容的态度培养学生宽容的态度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如课堂教育、角色扮演等。
学校可以组织讨论班级的文化差异,促使学生理解和接纳异质文化,从而培养宽容的态度。
2.2 建立公平的评价机制学校的评价机制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
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应被重视并公平地予以回应,以避免不公正的待遇引发的冲突。
三、哲学道德教育学记中强调了哲学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哲学道德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意识、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与引导。
3.1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哲学道德教育应该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他们能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
3.2 引导学生正确的社会交往哲学道德教育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社会交往。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培养出善于合作、尊重他人与公正决策的品质。
四、培养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学记中指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个具有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学生将更加关注社会公共利益,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4.1 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建设等。
通过亲身参与社会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问题,并培养出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和责任感。
4.2 课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应该将课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解决,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并培养其公民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中的教育哲学思想
摘要:《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它对教育的目的、作用及认识问题都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哲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本著作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即教育的实用主义性,对现在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实际作用。
关键词:《学记》教育哲学实用主义
考察历史可以看出,尤其是最近几年来,教育已经成为许多社会问题争论和冲突的主题。
远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学记》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师徒相传,对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的概括总结,反映了人们对当时的教育产生的社会作用的反思,尤其是教育对人类和社会现实的理解。
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人们的心理、精神具有很大的影响,要求人们面向自身,讲求实用,注重现世的生活。
因此,在教育方面,强调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通过掌握伦理知识实现道德的完善。
主张经世致用,心思向内,切近人事,注重个性修养。
在《哲学与教育》一文中,杜威强调指出:“哲学与教育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哲学与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一种哲学理论肯定会对教育思想产生影响。
受先秦各学派理论影响,《学记》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值得人们深思。
一、《学记》的思想基础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学记》中多处把教育与三王联系起来,可见,从思想渊源看,夏、商、周以来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法都在《学记》中有所表现,并有所发展。
先秦时儒家的独尊地位并未确立,诸子百家,各种思想纷呈。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名、兵等各家思想经人们的整合和改造成为外儒内法、重视权变的“王道”,从而确立了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和教育的基本理念。
《学记》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会与这个大的社会背景有关联,它是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从事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因而它并不是单一的儒家学说,但是它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并从儒者的角度吸收了诸子百家学说改造而成了儒家的重要经典。
古代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中国教育哲学思想,儒家的许多观念都已经经过加工和改造,正因为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成了经世致用之学,获得了学术上的正统权威地位。
因而,《学记》的思想来源丰富,以儒家为主,综合了其他学说流派的思想。
二、《学记》中具有思辨色彩的哲学观点
下面主要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教育的认识论谈谈《学记》中的教育哲学思想,并且以实用主义为线索贯穿于《学记》中。
中国哲学思想源于孔子,他具有强烈的现实倾向,富于理性精神。
务本求实,所学的知识对现实生活要有所裨益,反对只埋头于
书纸堆中,做纯学术与爱好之思考。
学问,是为政治而做的学问,是为政治建设做准备的。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很明确地指出,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统治人民的手段。
以封建伦理道德教化人民,教育的任务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官吏,老师是教统治术的人,强化“学”就是为了做官。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指出了学习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进入官场。
《学记》的开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可见教育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使人民形成良风美俗,遵守现行社会秩序,要使平民都受到感化,必须通过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化民,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达到圣人的境地。
统治阶级希望国泰民安,和谐生存,通过教育实现这种状态,以研究人类现实生活理法为中心,让学生学会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天下大治、怀有济世的理想。
《大学》中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与《学记》提出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教育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人格倾向,以便将来能担当起治理民众的责任,因而中国古代的教育为的是提高官僚队伍的素质,学校制度、选士制度都从属官制,教育成为封建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注重能力、品德修养,形成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由个人上升到社会的责
任感,形成了个人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而追求理性和道德价值的主体性格,从而可以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
《学记》中体现了学用一致、知行结合的认识论思想,强调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鼓励读书人走出故纸堆,关心社会现实。
在总结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的同时,还强调了实践在获得真知中的重要性,“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高明的冶金和制弓师傅向儿子传授技术,是让他们先为裘、为箕,从实际做起,因而教师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再指导教学。
在《学记》中很多的说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出来的,比如“蛾子时术之”“玉不琢,不成器”“善问者如攻坚木”,这些道理都是从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很有说服力,相反抽象的说教很难使学生理解。
这些都说明学习贵在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领悟真谛。
“君子察于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是说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知识进行取舍,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必须学习,也不可能全部都学习。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书本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距离,强调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是为了引导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现实。
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能把握社会实际,才能做到学用一致。
《学记》还从其他方面提出了关于教育教学的看法。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
曰:教学相长也。
”指出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设学的设想,规划了教育体系。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提出了课内外结合,寓教于乐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记》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从教学原则、师生关系、教学制度等出发培养学生,让学生学好统治驭人的方法。
受儒学的理论影响,《学记》中体现的教育理论基本上是围绕如何教育学生成为为国家统治阶级服务的人,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社会,主张学好了就应当致用和服务于社会,脱离不了经世致用的目的。
三、结语
在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转型、文化价值变化、经济发展等原因,实用主义一直存在。
首先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九流十家,墨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法家“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等都提出教育要泽惠社会。
其次,宋代王安石“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无不在于学”突出了教育的社会实用价值。
清代“经世致用”的实学学风兴起,顾炎武、黄宗羲等人都提倡教育的经世致用的目的。
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导致马克思主义传入,为学习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后来,特别是杜威的实用主义传入中国,我国掀起了一股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从总体上看,“学以致用”思想始终存在,影响延伸至今。
现行的教育模式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性,从古至今提倡的实
用主义经历了漫长发展,一直贯彻到现在的教育中,但是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并且对学生的身心缺少关注,教育带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枷锁。
我们通过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反思,了解到教育的终极对象是以“个人”为归结的,它必须以促使个性的发展及潜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在务实效、重科学、尚习行的实用主义思想中,把天平适当地倾向于学生个体发展,这样的教育更有发展潜力。
《学记》论及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提出了作者对教育的可贵的主张,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看《学记》的内容。
对《学记》的理解,给予了我们对未来的新的展望,而这种展望反过来成了推动教育发展的一种动力。
现在我们仍然可以领悟到《学记》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其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学记》中体现的社会本位教育,实用主义理念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傅任敢.《学记》译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2]张国光.《学记》新讲—汇注、辩证并异解[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
[3]孙培青,任钟印.中国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7-90.
[6]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7]geraldl.gutek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