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有典故出处的成语 [成语典故]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fb3256a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9.png)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 惊弓之鸟:指害怕得要死,见弓就惊,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2. 弯弓射大雕:比喻解决难题,出自《西游记》
3. 一言九鼎:指一句话重要性,出自《淮南子·天文训》
4. 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出自《庄子·外物》
5. 舍己为人:比喻忘记自己的利益,为他人着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6. 鹤立鸡群:比喻非常出众,出自《论语·子罕》
7. 百里挑一:比喻极为精挑细选,出自《汉书·司马相如传》
8. 知错能改:指认识错误而修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9. 一诺千金:比喻一句话言之有信,出自《水浒传》
10. 饮鸩止渴:比喻欲解危急境地反为自讨苦吃,出自《西游记》。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089677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9.png)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雪上加霜—从《晋书·何劭传》中得知,晋代的一个官员叫何劭,他官场上做了一些亏心事,被贬谪到一个寒冷的地方。
一日,突然下起了大雪,他冻得瑟瑟发抖。
正巧,有人将他原来的下场预兆没有了,于是感到雪上加霜。
2. 苛捐杂税—从《春秋·鲁穆公二年》中了解到,当时的鲁国决定实行苛捐杂税,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个典故成语就是用来形容捐税过多,苛刻无情。
3. 如鱼得水—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一条鱼被人放进了水里,它得了悟道,感到宽心自在。
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自己的本行或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安适的感觉。
4. 锦上添花—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春雪》一诗中的意象:白纱疏雪红英坼,深锦补花绿背碧。
意思是说,天上的白雪还没有布满大地,地上的紫花已经盛开,人带来一种惊奇的美感。
成语用来形容在美好的事物上再添加更多的美好,使之更加出彩。
5. 水落石出—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此之谓积土成山也。
斯盖二者,岂其然乎?其降也,附势者也;其卒也,移蜇者也,水之落也,始也;石之出也,险也。
人皆见之,而难以察觉。
”意思是说,当河水退去的时候,石头就会显露出来,是因为水浸过的地方留下了痕迹。
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
6. 明瞭如指—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
司马相如在韩国做官时,有一次去参观韩昭侯家的花园,并赞美花木之美。
韩昭侯反问司马相如,你能指出几树是牡丹?司马相如立刻指了出来。
成语用来形容非常明确,一目了然的情况。
7. 画饼充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旧时韩国有个人要刺杀齐威王,王问他想封多少土地,这个人回答想要三百里的土地,王问他怎么能吃到三百里的土地,那人回答说:“吃不到就画个圈儿吧。
”用来比喻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愿和自欺欺人的行为。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https://img.taocdn.com/s3/m/92e1492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1.png)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理解。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出处和典故,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200个常见成语的出处和典故,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汉语文化的了解。
1. 一马当先: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攻打垓下时,他的战马被敌人射中,但他仍然骑着受伤的战马冲锋陷阵,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2.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齐国有个画家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在蛇的身上画了几条腿,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本的美感。
3. 杯弓蛇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刘邦曾经被人告发有人要刺杀他,他在喝酒时看到杯子和弓的倒影,以为是刺客,因此一直提心吊胆。
4.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画家在画龙时,只画了龙的身体,没有画眼睛。
后来,他请人点上了龙的眼睛,使得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趣。
5.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的羊逃了出去,他没有及时追回,而是修补了羊圈。
后来,他的羊再次逃出去,但因为修补了羊圈,羊没有再次逃走。
6.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有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的株上,他觉得很幸运,于是每天都守在株旁边等待兔子撞死。
7.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但诸葛亮都不见他。
最后,刘备亲自去茅庐找到了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8. 闭门造车: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闭门造车,没有向外界学习和借鉴,结果造出来的车子无法行驶。
9.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
杞国有个人一直担心天会塌下来,他忧心忡忡,但实际上天并没有塌下来。
10. 画饼充饥:出自《庄子·外物》。
有个人饿得不行,他画了一块饼,想通过想象来充饥,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他的饥饿问题。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4fa244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f.png)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100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精选100个)
![100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精选100个)](https://img.taocdn.com/s3/m/27ecce8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05.png)
100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100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一百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精选100个)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一百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精选100个),希望对你有帮助。
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北面臣服于齐国。
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
![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https://img.taocdn.com/s3/m/82ebb5d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0.png)
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蕴含着智慧和哲理。
下面介绍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其中的魅力吧!一、虎视眈眈:出自《列子·汤问篇》。
故事说,有一只老虎在山上居住,每当看到下山的猎物,就会盯着它们,准备发动攻击。
这个成语形容人非常威胁地盯着目标。
二、鹤立鸡群:出自《韩非子·五蠹》。
一只孤独的鹤站在鸡群中央,与众不同,形容超群出众的人。
三、蜻蜓点水: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只是轻轻碰一下水面,不深入。
四、一箭双雕: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一举两得。
五、守株待兔:出自《庄子·德充符》。
故事中,一个农夫守着一根枯木,等待兔子撞上来。
成语意为不主动努力,只等待机会。
六、七上八下:出自《庄子·庚桑楚》。
形容思想或心情混乱,不稳定。
七、跳梁小丑: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表现出色,但实力不足。
八、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及楚》。
形容在事物的关键部分做出精确而又巧妙的补充或点评。
九、丢魂失魄:出自《红楼梦》。
形容非常害怕、恐惧,失去了魂魄。
十、对牛弹琴:出自《庄子·天下篇》。
形容对于无法理解的人或事物逞强表达。
十一、开天辟地:出自《庄子·齐物论》。
形容开创伟业,大有作为。
十二、前车之鉴: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指事先出现的相似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借鉴。
十三、班门弄斧:出自《列子·汤问篇》。
比喻拿自己的器物与高手比较。
十四、拨云见日: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比喻解决问题,明白事情真相。
十五、众口难调:出自《列子·御飞篇》。
形容众人意见不一致,很难协调一致。
......(文章继续)总之,这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们源远流长,蕴含深刻的哲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成语,既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00个成语典故简短
![100个成语典故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96322918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1b.png)
100个成语典故简短1. 守株待兔:《庄子》2. 盲人摸象:《庄子》3. 杞人忧天:《战国策》4. 刻舟求剑:《韩非子》5. 画蛇添足:《韩非子》6. 狐假虎威:《庄子》7. 鹅毛大雪:《史记》8. 马后炮:《史记》9. 求人不如求己:《论语》10.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庄子》11. 纸上谈兵:《孙子兵法》12. 前车之鉴:《左传》13. 大材小用:《论语》14. 杀鸡儆猴:《管子》15. 束手就擒:《左传》16. 塞翁失马:《庄子》17. 走马看花:《庄子》18. 四面楚歌:《史记》19. 金蝉脱壳:《红楼梦》20. 狗尾续貂:《庄子》21. 惊弓之鸟:《庄子》22. 画龙点睛:《庄子》23. 貌合神离:《庄子》24. 我自岿然不动:《庄子》25. 众口铄金:《庄子》27. 青出于蓝:《庄子》28. 三人成虎:《庄子》29. 望洋兴叹:《庄子》30. 暗渡陈仓:《史记》31. 后来居上:《庄子》32. 滥竽充数:《庄子》33. 披荆斩棘:《寒门崛起》34. 无独有偶:《庄子》35. 隔岸观火:《论语》36. 熟能生巧:《礼记》37. 七步成诗:《左传》38. 山高水长:《庄子》39. 庖丁解牛:《庄子》40. 势如破竹:《孙子兵法》41. 一鸣惊人:《庄子》42.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43. 不打不成器:《庄子》4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孟子》45. 蚍蜉撼树:《庄子》46. 急功近利:《庄子》47. 情非得已:《庄子》48. 反客为主:《庄子》49. 打草惊蛇:《吕氏春秋》50.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左传》51. 举世瞩目:《庄子》52. 画地为牢:《庄子》54. 远水不能救近火:《汉书》55. 下车伊始,马上功成:《孔雀东南飞》56. 一意孤行:《庄子》57. 前思后想:《庄子》58. 满腹经纶:《庄子》59. 束缚自己,解放别人:《庄子》60. 以逸待劳:《孙子兵法》61. 飞蛾扑火:《庄子》6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礼记》63. 指间可得,欲罢不能:《庄子》64. 空谷幽兰:《庄子》65. 不以强凌弱:《庄子》66. 心有余而力不足:《庄子》67. 画饼充饥:《庄子》68. 滥竽充数:《庄子》69. 南辕北辙:《庄子》70. 舍本逐末:《庄子》71. 盲人瞎马:《庄子》72. 古今中外:《庄子》73. 安步当车:《庄子》74. 无功受禄:《庄子》75. 坐井观天:《庄子》76. 解铃还须系铃人:《庄子》77. 坐山观虎斗:《庄子》78. 正中下怀:《庄子》79. 视死如归:《孙子兵法》80. 前车之后:《庄子》81. 意气风发:《庄子》82. 坚忍不拔:《庄子》83. 以德服人:《孟子》84. 妄自菲薄:《庄子》85. 心领神会:《庄子》86. 天高任鸟飞:《庄子》87.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庄子》88. 得心应手:《孟子》89. 卧薪尝胆:《史记》90. 面面俱到:《庄子》91. 居安思危:《吕氏春秋》92. 一呼百应:《庄子》93.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庄子》94. 如鱼得水:《庄子》95. 必由之路:《孟子》96. 海底捞针:《庄子》97. 众矢之的:《庄子》98. 守口如瓶:《庄子》99. 不翼而飞:《庄子》100.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寒门崛起》。
成语故事100首
![成语故事100首](https://img.taocdn.com/s3/m/759a681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a.png)
成语故事100首1.守株待兔:源自《韩非子·五蠹》。
讲述的是宋国有个人偶然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便放下农活,日复一日地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农田荒芜,却再也没等到兔子。
寓意不努力而想侥幸获得成功是行不通的。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有个人乘船时不小心将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剑落下的位置刻下记号,打算等船靠岸后沿着记号下水找剑,但因为船已经移动,所以找不到剑。
这个故事比喻不懂得事物已发生变化,仍拘泥于旧观念、老办法处理问题。
3.亡羊补牢:源于《战国策·楚策四》。
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丢了羊后及时修补羊圈的缺口,防止其他羊再丢失。
寓意犯了错误之后要及时改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4.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说的是众人分酒,决定每人画一条蛇,先画完者喝酒。
有个人率先完成,看到别人还未画完,便给自己的蛇画上了脚,结果蛇反而不像,酒也被后来画完蛇的人拿走。
寓意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5.狐假虎威:来自《战国策·楚策一》。
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比喻仗势欺人或借别人的权势吓唬、欺骗他人。
6.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
井底的青蛙以为井口的世界就是全部,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
7.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讲述农民急切盼望稻谷快点长大,用手把稻苗一根根拔高,结果稻苗全都枯死了。
以此告诫人们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8.对牛弹琴:源自《牟子理惑论》。
指对着不懂音乐的牛弹奏美妙的曲子,比喻说话、做事情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高深的道理。
9.卧薪尝胆:记载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描述越王勾践为雪耻国辱,在床铺草堆以示艰苦生活,并常含苦胆警示自己不忘国仇家恨。
现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10.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
11.买椟还珠: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f596985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3.png)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受人委托画了一幅生动的蛇。
画完后,他觉得自己的画虽然精美绝伦,但还是不够完美。
于是,他自作聪明地在蛇的四条腿上画上了四只鸟爪。
结果,这幅画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来的美感和神韵。
寓意:不该做过多无益之事,否则只会雪上加霜,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总是忧心忡忡,日夜担心着天空会倒下来。
有一天,他去了邻国,发现那里天空依旧高悬,于是他深受启发,终于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寓意:不要过分担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免影响内心平静与工作效率。
3. 一石二鸟故事:有个人想要猎杀一对鸟儿,于是他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一块石头扔到树上,结果鸟儿因受惊而飞了起来,不幸被他抓住。
这个人得到了两只鸟儿,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标。
寓意:善于想象和创造,运用一些聪明的技巧,即可达成目的。
4. 掩耳盗铃故事:据传,古希腊有个人名叫修昔底德,他在大街上偷了一个铃铛,但不想别人听到自己的行踪,便手捂耳朵。
结果,人们看到他盗铃的举动,嘲笑他为掩耳盗铃。
寓意:逃避现实,掩盖真相是不可行的。
5. 三顾茅庐故事:古时候,刘备三番请诸葛亮入川草庐,最后才拜他为军师,取得了几次胜利。
此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寓意:只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最终可以得到成功。
尤其是在选择人才上,要经过细心推敲和多次考量,而不是随意决定。
6. 守株待兔故事:秦朝时期,有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打盹,他梦到有一只肥美的兔子撞死在了一根树桩上,因此他决定将这个树桩周围清理干净,每天坐在这里等待兔子的到来。
可是兔子并没有来,农夫成了笑柄。
寓意:不要依靠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7. 画龙点睛故事:据说,中国著名诗人苏轼曾在为一幅龙画作书法点题时:“兽状虽倚仗风云,不意龙威出泥尘”。
由此可见,点睛之笔可以让画作更加形象生动。
寓意:微小的一笔可以影响整个作品,说明要细心、谨慎且专注于细节。
100个成语典故及解释简短
![100个成语典故及解释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afbe6f4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e.png)
100个成语典故及解释简短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
’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4.一饭千金【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5.东山再起(谢安)【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
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纸上谈兵(赵括)【释义】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
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8.负荆请罪【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9.卧薪尝胆(勾践)【释义】薪:柴草。
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
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10.揭竿而起【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
揭竿为旗,奋起反抗。
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1.三顾茅庐【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
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中国经典成语典故(100个)
![中国经典成语典故(100个)](https://img.taocdn.com/s3/m/9434e80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6b.png)
中国经典成语典故1、草木皆兵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2、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3、大材小用南宋末,金国不断南侵。
辛弃疾参加了抗金义军。
后来,他在南宋朝廷里,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抚使。
他不仅是个爱国英雄,还写了很多充满战斗激情的词文。
由于主和派的打击,他在上饶带湖旁,度过18年退隐生活。
1203年,朝廷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
他常与住在绍兴鉴湖旁的爱国诗人陆游议论国家大事。
第二年春,宋宁宗要他去京城,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
100个历史典故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b393dc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1.png)
100个历史典故故事1. 伯乐相马:伯乐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马术专家,他能凭借细致的观察和独到的眼光,辨别出优秀的马匹。
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人才的发现和选拔。
2.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最终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对人才的极高评价和重用。
3. 画蛇添足:形容做事过分多余,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4. 杯弓蛇影:形容人过于敏感,疑神疑鬼。
5. 亡羊补牢:形容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6. 守株待兔:形容坐等机会而不主动行动。
7. 望梅止渴:形容对未来的期盼和渴望。
8. 东施效颦:形容模仿别人的样子,却效果适得其反。
9. 拔苗助长:形容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
10. 刻舟求剑:形容固守旧观念,不顾实际情况。
11. 闭门造车:形容只凭自己的想象和经验,不接受外界的意见和建议。
12. 画龙点睛:形容在作品或计划的最后关头,加上关键的一笔,使之更加完美。
13. 一箭双雕:形容一举两得,达到双重目的。
14. 金蝉脱壳:形容巧妙地逃避困境。
15. 守株待兔:形容坐等机会而不主动行动。
16. 画蛇添足:形容做事过分多余,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17. 杯弓蛇影:形容人过于敏感,疑神疑鬼。
18. 亡羊补牢:形容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19. 守株待兔:形容坐等机会而不主动行动。
20. 望梅止渴:形容对未来的期盼和渴望。
21. 东施效颦:形容模仿别人的样子,却效果适得其反。
22. 拔苗助长:形容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
23. 刻舟求剑:形容固守旧观念,不顾实际情况。
24. 闭门造车:形容只凭自己的想象和经验,不接受外界的意见和建议。
25. 画龙点睛:形容在作品或计划的最后关头,加上关键的一笔,使之更加完美。
26. 一箭双雕:形容一举两得,达到双重目的。
27. 金蝉脱壳:形容巧妙地逃避困境。
28. 井底之蛙:形容见识狭窄,眼界不开阔。
29. 胸有成竹:形容事先有充分准备,信心十足。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687482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2.png)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出自东汉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做顾恺之的画家,他访问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看到那里的人们吃不饱饭。
于是他用一个板块画了一幅美丽的饼画,然后拿给当地的人看,并告诉他们可以吃这个画出来的饼,等他们饿得极其难受的时候。
人们刚开始并不相信,但是当他们实在等不下去时,就一起砸开了那幅画,发现里面竟然填满了好吃的食物。
2. 杀鸡儆猴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明朝的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鲁迅的地主。
他的家里有一只很厉害的鸡,它会打毒蛇。
有一天,鲁迅的仆人在饲养它的时候不小心错杀了一只鸡,鲁迅就把这个仆人公开处罚。
这个故事传开后,就演变成了“杀鸡儆猴”的寓言,用来警示人们不要想着捉弄别人。
3.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韩非子》,讲的是狐狸冒充老虎的故事。
一只狐狸看到了一只老虎的食物,于是它就开始冒充老虎,以配合自己抢食。
其他动物因为害怕老虎,就被狐狸骗过去了。
但是当一只老虎出现后,狐狸就变得很怯懦,然后就被揭穿了。
4. 大开眼界这个成语来源于明代小说《西游记》。
故事讲的是孙悟空和牛魔王比斗的情景。
在比斗的时候,孙悟空和牛魔王施展了许多厉害的招式,吓得旁观的人们瞪大了眼睛。
这个故事被套用到其他场合中,意味着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5.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专门偷铃铛的小偷。
他偷到了一串铃铛后,为了不让别人听到声音,就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但是当别人指出他这样做毫无意义时,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的干扰没有任何用处。
6. 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
一位老人的马蹦蹦跳跳地跑走了,他的邻居们都表示同情。
但是很快,这匹马却跑回来了,并且带回了一头美丽的骏马。
这时,邻居们都表示祝贺。
但是当老人试图骑这匹骏马时,他摔断了腿。
邻居们都又表示同情,但是很快来了一场战争,因为老人的儿子没有参军,所以老人和儿子都没有被连累。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58fa83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45.png)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81、东施效颦(东施)[释义] 美女西施因病皱眉;显得更美。
邻里丑女(后称东施);机械地模仿;也皱起眉头;结果这副苦相使她显得更丑(效:模仿;颦:皱眉头)。
比喻不顾具体条件;不加分析地胡乱摹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显得可笑。
[辨形] 颦;不能写作“频”。
[近义] 邯郸学步照猫画虎亦步亦趋优孟衣冠生搬硬套[反义] 择善而从自我作古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用法] 含贬义。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不从主观实际出发;像~那样;胡乱模仿;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成语故事]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
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
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
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82、老骥伏枥(曹操)lǎo jìfúlì[释义] 骥:千里马;枥:马槽。
伏枥:就着马槽吃食。
老的千里马虽然趴在槽头吃食;但仍想奔驰千里。
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壮志。
[语出]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正音] 骥;不能读作“jí”;枥;不能读作“lí”。
[辨形] 枥;不能写作“历”。
[近义] 老当益壮壮志凌云[反义] 老气横秋老态龙钟[用法] 含褒义。
多用于形容怀有雄心壮志的老年人。
求100个带有典故的成语加解释?
![求100个带有典故的成语加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1d3179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8e.png)
求100个带有典故的成语加解释?展开全文浮生若梦【解释】: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象。
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
【出处】: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 梦寐以求【解释】:寐:睡着。
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
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殊途同归【解释】: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出处】:《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 昭然若揭【解释】: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
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出处】:《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 窈窕淑女【解释】:窈窕:美好的样子。
美好的女子。
【出处】:《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君子好逑【解释】:逑,通“仇”。
仇:配偶。
原指君子的佳偶。
后遂用为男子追求佳偶之套语。
【出处】:语出《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间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 塞翁失马【解释】: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
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拼音】:sài wēng shī mǎ,yān zhī fēi fú 【解释】: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
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失之东隅【解释】:东隅:日出的地方。
比喻这个时候遭到损失或失败。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三分钟成语典故简短100个
![三分钟成语典故简短100个](https://img.taocdn.com/s3/m/40e5047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6f.png)
三分钟成语典故简短100个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e32ffd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3c.png)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夏朝时期,有一位聪明人在画蛇时觉得不够完美,于是画上了一只脚,结果却让画变得荒谬不堪,从而成为了“画蛇添足”的典故。
参考内容:形容多此一举,无意义的努力,详见百度百科。
2. 兔死狗烹故事:春秋时期,一位富家子弟将兔子放在狗笼里,结果导致兔子死亡,而富家子弟则将死兔子烹煮给狗吃,从而成为了“兔死狗烹”的典故。
参考内容:指无情无义的行为,详见百度百科。
3. 亡羊补牢故事:一位农夫发现自己的一只羊走失了,他没有采取措施,导致后来连带发生了多次羊被丧失的事件。
最终,农夫意识到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他开始采取行动,防止再次出现羊被丧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亡羊补牢”的寓言。
参考内容:指在事情发生之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出现同类事件,详见百度百科。
4. 杀鸡取卵故事:有一个人养着一只奇特的鸡,这只鸡产下了金蛋。
但是,这个人很贪心,一直没有等待金蛋足够多了再去杀鸡取卵。
最终,他的贪念毁了自己,因为他把鸡杀了之后,发现鸡的内脏里一颗金蛋都没有,从而成为了“杀鸡取卵”的典故。
参考内容:指因贪心而破坏自己利益的行为,详见百度百科。
5. 青蛙背水一战故事:晋国战国末期,晋文公率领大军攻打鲁国,鲁国大将陈公的军队被晋军追至泗水一线,此时他以自己为首激励士气,向上天祷告,在旁边的青蛙听到后,被其所感染,青蛙却没有那样的能力,只有发扬自己的力量。
于是,他们纷纷背水向晋军进攻,最终战胜了晋军,从而成为了“青蛙背水一战”的寓言。
参考内容:指勇敢无畏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迎难而上的行为,详见百度百科。
6. 背水一战故事:公元208年,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找到了机会,他率兵穿渡长江,决意发生最后背水一战,最终刘备祭旗交战,将曹操打败,从而产生了“背水一战”的典故。
参考内容:指在走投无路之际,采取最后一搏的行为,详见百度百科。
7. 乌鸦反哺故事:有一只乌鸦拿到了一块肉,而天气非常炎热,乌鸦于是在阴凉的树枝上停留,发现下面有好几只小乌鸦正在等着它叫。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02af5f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e.png)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鸣锣开道鸣锣开道的成语起源于战争时期,晋国的军队因为需要横渡一条小溪时,干脆造桥相互开车过去,这时一个兵曾建议在水边鸣锣开道,让百姓知道有军队经过,以免惊扰到普通百姓,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形成了。
2. 半途而废这个成语典故源于《庄子·外篇》中,讲述了两只乌龟赛跑,其中一只乌龟跑了一半便停了下来,最终输掉了比赛,因而诞生了“半途而废”这个成语。
3. 走马观花这个典故源于《东周列国志·齐世家》中的故事,齐宣王曾经养了一匹漂亮的战马,有一天他跟随手下的将领环游四方,到了一处名胜,宣王只是匆匆一瞥而已,从此以后风行走马观花之说。
4. 马不停蹄马不停蹄这个典故的故事源于古代刘邦的一场战役,他的骑兵虽然身处千里之外,但是却在夜里以马不停蹄的方式往战场赶去,这样的速度相当快,因而形成了相应的这个成语。
5. 杯水车薪这个成语的典故有两个来源,一是《尚书大传》中的“废书崇玉,实杯水车薪之戚也”,另一个则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使用之案例。
二人皆出处来源,各自使用之,逐渐成为后世的成语。
6.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源于《庄子·南华经》之中,有一次庄周看到有一个小孩在玩耍,画了一条龙,但是画龙缺少某种气息,这时一位慧眼识珠的人从旁边走过,点了一下瞳孔,一下龙便立刻栩栩如生。
7. 过河拆桥过河拆桥的故事源自刘禹锡的《陋室铭》,东晋时期江西因为战乱而变得破败不堪,社会动荡不安。
他曾经参加了自然科学的高考,毕业资格和前景都被削去,但把过程变得完整却是很重要的事情。
8.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叫杨修的人说:“兵书五十有余,其事去矣,或云“见机则作”,或云“有调则应”,此实博闻强记,未必先智。
”9. 拔苗助长拔苗助长典故的由来是出自《战国策·赵策十三》。
赵王名国因叛亡被困,再三求援秦国,秦昭王听说赵王援军不足,手中的援军不断增加,赵王见后差点伤心而亡,这便是拔苗助长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个有典故出处的成语[成语典故]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一)愚公移山【典故】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
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
你们说好吗!”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
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
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
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
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
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出处】《列子汤问第五》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释读】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典故】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
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四)盲人摸象【典故】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
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
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
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
”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
”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
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
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
”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
”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
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
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典故】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典故】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
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七)买椟还珠【典故】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
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八)滥竽充数【典故】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
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
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
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
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
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
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