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基础知识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水循环教案湘教版

水循环教案湘教版

水循环教案(湘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水圈的构成,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掌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不同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增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水圈的构成
2.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3.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重点: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投影仪及PPT课件
2. 水圈构成图、水循环示意图
3. 视频材料: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地球上的水圈构成,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重要性。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水循环模拟实验,观察水循环现象,讨论实际生活中与水循环相关的现象。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来源和去向。

2. 讲授新课:使用PPT课件展示水圈构成图,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强调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通过视频材料展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3.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实际生活中与水循环相关的现象,如水库蓄水、灌溉等。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影响水循环的因素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电子教案

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电子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3、多媒体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一、水圈1、定义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 45%) 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活动2【活动】水圈的构成”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

水循环科普课教案

水循环科普课教案

水循环科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定义和组成部分;2.掌握水循环过程中的各种现象;3.能够描述水循环的流程和作用;4.了解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定义和组成部分;2.水循环的流程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掌握水循环的流程;2.了解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学投影仪;2.物理模型;3.PPT教学课件;4.实物实验装置。

五、教学过程:1.开始阶段(10分钟)(1)出示PPT课件,介绍课程主题和教学目的;(2)引入水循环的基本概念。

2.主体阶段(40分钟)(1)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和组成部分,讲解水循环的概念、构成和作用;(2)展示物理模型,模拟水循环流程,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机理,引导学生认识水循环的重要性;(3)进行实物实验,观察和记录水循环的过程和现象,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水循环的运行机制和特点;(4)讲解水循环的应用,例如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实际应用场景。

3.总结阶段(10分钟)(1)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认识和理解;(2)展现学生的实验成果,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水循环的认知和体会;(3)总结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水循环与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相关的意义。

六、教学评估:通过教师的板书、学生的答题等,评估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知识点和认识水循环的能力。

七、教学扩展:1.分组进行水循环的实地采集工作,针对本地的生态环境,探究水循环机制;2.参观当地的水厂、水利工程等,了解水循环在实践中的应用;3.撰写水循环的小论文,探究水循环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3.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组成(板书)1.水圈的组成(板书)【播放视频】1、从宇宙看地球为蓝色的水球2、地球表面浩瀚连续的海洋水和南北两极洁白连绵的冰川。

【明确】地球表面仅29%是陆地,71%是海洋。

【教师提问】读课本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说出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各是多少?【学生回答】(略)【分析提问】由比例图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那么淡水的主体是什么?【学生回答】南北两极的冰川。

【教师提问】在这些淡水资源中我们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为什么只能用这些?【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其他水体人类目前还不能有效利用。

【强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平日节约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和义务。

【引导讨论】看书讨论一下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有哪些特点,使其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主要淡水资源?2.可利用的水资源(板书)【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

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免费教案往往内容相对比较贫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自由落体运动。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2.本节教材是学生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

表现其一:落体运动快慢的产生原因分析,要用到实验探究,突破原有认知,体会并应用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这一科学思维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物理的生活化。

3.自由落体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的特点,也不明确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现象。

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是机械化地记住自由落体运动的现象,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真正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与本质所在,才是本堂课学习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只要从某一高度随意下落的物体做的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其次生活中的落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现实与理想的差异。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学生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分析的学习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主体验与自主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可能将自由落体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自由落体运动只是特殊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已。

教案水循环

教案水循环

水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1.小组式讨论法;2.多媒体教学法;3.读图分析讨论法;4.案例分析法;5.启发式讨论法;6.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教师提问】解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含义,试从地理角度分析它的科学性。

【学生活动】分析【教师点评】这句诗描写的是黄河发源于海拔很高的青藏高原,向东奔腾汇入海洋的气势。

“天上来”是一种夸张手法,意思是源头海拔高,却歪打正着了道出了河水的来源;而“奔流到还不复回”从地理的角度来说却是错误的,这是为什么呢?【引入新课】这就与我们要学习的水循环的知识有关。

水循环原理教案

水循环原理教案

水循环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水循环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关系。

2. 水循环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以理论课为主,巩固为辅。

结合图片和实际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通过分组合作,口头报告和实验等不同形式来帮助掌握相关知识和培养能力。

四、教学内容一、水循环的定义和原理1. 概念:水循环就是地球上水资源无限再生的过程,是自然界中一种水循环再生的现象。

2. 环节:水循环包括:水汽上升、成云、下降、降水、流进地面、蒸发、流进河流、冬季积雪。

二、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 维持生态平衡:水的循使得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平衡。

水循环对植物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支撑了我们人类的生存。

2. 维持气候平衡:水的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的气候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水汽进入到大气中,随着天气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现象,影响着空气的湿度。

三、水循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 生活用水:人类对于水的消耗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饮水,烹饪食物,农业生产,甚至工业生产。

2. 预防自然灾害:快速的大雨、干旱等灾害在水循环过程中被追溯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引起了人类对防灾抗灾的认识。

四、水循环中的作用1. 运用营养物:地球上70%是水,洁净的水是所有生命的基础条件,同时优质的水是人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2. 生成药物:人类生产药物一直依赖着水,水循环使得人类从地球上获取清净的水,并将之转化为对于人类有用的化学物质。

五、实验部分在实验中模拟出一部分的水循环过程,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了解水循环原理。

利用水、制作小型模拟水循环。

让学生体验手动操作和亲身体会,以增强学生对于水循环原理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部分1.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并倡导周边环境有关生态环境的环保行为,如节约水和植树造林等。

(需上交心得体会)2. 提出科学问题,即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哪些水循环问题,思考如何解决,用文字来描述你对于解决方案的理解。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2.认识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3.掌握水循环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教学内容:1.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2.水的三态转化;3.降水和蒸发的关系;4.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引入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你知道地球上的水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2.让学生集体讨论,并引导学生提出他们的想法和观点。

Step 2:学习新知识1.教师给学生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并配以图片或示意图进行说明。

2.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水的三态转化,即液态水的蒸发变成气态水蒸汽,蒸汽在空气中冷却后变成液态水再下降成雨水。

3.教师让学生总结水循环的过程,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关键词汇和概念。

Step 3:巩固学习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水循环的环节,并用手绘图片或模型进行展示。

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用自己的话解释所展示环节的意义和作用。

3.其他学生针对展示内容提问并给予评价。

Step 4: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2.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发言人,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总结归纳:1.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水循环的过程和关键词汇。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点评。

Step 5:课堂作业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掌握了关键词汇和概念。

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学生对水循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意识到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作业的布置,巩固和检查了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

整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思考和成长。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2.掌握水循环的重要性;3.能够描述水循环的过程;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水循环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1.1 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转化、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1.2 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渗透、地下水和河流等环节。

•蒸发:水体受热后变成水蒸气,从水面上升到大气中;•凝结: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到冷空气,变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层;•降水:云层中的水滴或冰晶聚集成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上;•渗透: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地下水在地下流动,也可以通过井泵等方式被取出;•河流:地下水和降水汇集成河流,流入海洋。

2. 水循环的重要性2.1 维持生态平衡水循环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水循环可以为植物提供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2 人类生存和发展水循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水循环可以为人类提供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

3. 水循环的应用3.1 水资源的管理水循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水资源。

通过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可以更好地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2 环境保护水循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

通过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可以更好地预防水污染和治理水污染。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讲授:通过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知识;2.讨论:通过讨论水循环的重要性和应用,让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意义;3.实践: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水循环吗?•水循环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2. 讲授教师可以通过PPT等方式,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泼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p 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有比拟全面的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说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根本原理和根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使学生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互相转化规律,理解水资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才能目的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根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根本概念、原理分析^p 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的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互相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根底,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互相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亲密,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表达。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考虑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理论才能。

水循环学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水循环学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3、1水循环(第1课时)【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

【学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描述水循环的过程;2.通过实验观察、案例分析,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读图能力。

3.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指导生产、服务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认知水循环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重点】水循环环节【难点】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学习过程】阅读课本P46—P48相关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画出水循环过程、环节、类型示意图。

【自学反馈】要求:.用简练清晰的语言写出自学过程中的疑问。

2.探究:读教材活动“认识沙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结合宁夏沙田景观图(图甲)、沙田和裸田的蒸发量图(图乙)、4月末种植前沙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图(图丙)。

图甲图乙任务1 分析沙石覆盖层对水体下渗的影响。

任务2 比较沙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沙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图丙任务3 比较4月末沙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归纳沙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当堂训练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A______,C________,E______,F________。

(2)由A与B组成的水循环叫__________;由D与E组成的水循环叫__________。

(3)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哪一个环节关系最密切?___。

(4)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环节是___。

(5)环节B与E水量较大的是___。

2、下列环节属于哪种水循环类型?请连线。

亚马孙河的河流径流海陆间循环洞庭湖水注入长江陆地内循环未登陆的台风形成降水海上内循环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水循环原理初中教案

水循环原理初中教案

水循环原理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 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环境效应;3. 能够运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环境效应。

教学难点:1. 水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2. 运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水循环图或海报;3. 实际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水循环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出示课件或海报,展示水循环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二、基本概念和过程(15分钟)1. 讲解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同的形态和地点之间不断转换和循环的过程。

2. 介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3. 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太阳能促使水分蒸发,蒸发后的水蒸气凝结成云,云中的水滴或冰晶最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面,降水形成的地表水流称为径流。

三、地理意义和环境效应(15分钟)1.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是地球上维持水分平衡的重要过程,对于地表形态、气候、生态系统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 讲解水循环的环境效应:水循环参与了地球的能量平衡和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四、实际问题解释(15分钟)1. 出示实际案例资料,如干旱、洪涝、湖泊萎缩等,让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解释这些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对这些问题的影响,并探讨解决办法。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地理意义和环境效应。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和记录周围的水循环现象,并撰写观察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地理意义和环境效应。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对于水循环的实际问题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进行解释。

但部分学生对于水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还需进一步巩固。

关于水的循环教案

关于水的循环教案

关于水的循环教案
水的循环教案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水文循环的基本概念,包括水的各种状态以
及水在不同环境下的流动和循环。

一、引入
老师可以通过引入课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从哪里来?用过的水又是怎么处
理掉的?”
二、概念解释
水的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
讲解,比如水在低温下会变成固态,形成冰冻;在高温下会变成气态,形成水蒸气。

三、水循环
1.水循环的定义: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自然循环过程。

包括水
的蒸发、降水、径流和蓄水等现象。

2.水循环的组成:水循环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蒸发:指地表水面、水体或土壤中含水物质热量增加,抵抗
分子而逃逸到空气中的过程。

(2)降水:指水蒸气凝结成雨、雪等形式从大气中落下的现象。

(3)蓄水:指地球上水体储量增加,从而形成地下水、湖泊、水库等水体的过程。

(4)径流:指地表和地下水流向较低的区域。

四、课堂练习
老师可安排多种练习环节,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于概念的理解程度。

比如让学生进行填空、选择等类型的习题。

五、课堂总结
老师可通过“开放性问题”等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水文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
1.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了解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写成一份科普文章。

2.请学生收集不同来源的水(自来水、井水、河水等),并测试其硬度、酸碱性等指标。

3.1 水循环(教案)(表格式)

3.1 水循环(教案)(表格式)
从图片来体会,Σ⅛.

小结
再次使用示意图,将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进行总结,并强调人类活动以及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
复述本节课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水循环一
一过程与类型:环节
类型
-地理意义:12,3,4
继续使用示意图,并将其放大至整个地球,体会水量的动态平衡.同时运用表3.1,地球上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让学生了解到水资源节约的重要生,并将水资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进行解释。运用黄河经过黄土高原的图片来解释水循环的物质迁移,以及水循环能量转换的过程。水循环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生态也可以间接说明.
了解意义
类型水循环示意图进行绘画
图看图,运用示,Σ⅛.

活动:认识砂
补充宁夏裸田与宁夏砂田景观图片,形
看图与资料回答

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成对比,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后,进行提问,而后进行补充以及纠正后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要通过覆盖砂的作法来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又是什么?
问题
生活实际相结合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ຫໍສະໝຸດ 动学生活动设计,Ξ⅛.

导入
以2023年7月中下旬河南暴雨新闻进行导入,并解释相关原因,并提出问题:暴雨来自哪?路面大量积水原因?暴雨过后的雨水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引出今天
去了哪里?
学习的内
容: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用PPT演示或者板书板画来展示水循环
尝试自己对三个

及类型
的示意图,以从大到小的尺度进行讲授,海陆间循环一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对水循环的每个环节进行讲解: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同时补充植物蒸腾,以及下渗有关概念。在对环节理解完成后让学生尝试将各个环节代入至河南暴雨这个事件当中,完成知识的应用,运用当时的卫星云图。同时需补充知识水循环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重力作用。

学习水的循环与利用的教案

学习水的循环与利用的教案

学习水的循环与利用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重要性及其循环方式;2.认识水资源及其分布状况;3.掌握水的利用与保护方法;4.了解水资源管理与节约措施;5.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单元一:水的循环与分布1.认识水的重要性及其循环方式;2.水的分布及其状况;3.水的组成及其性质。

单元二:水资源管理与节约措施1.认识水资源的管理与节约措施;2.掌握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3.了解水污染及其防治。

单元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1.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单元一:水的循环与分布教学目标:了解水的重要性及其循环方式;认识水资源及其分布状况;掌握水的利用与保护方法;了解水资源管理与节约措施;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活动1:引入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水资源重要性的视频或图文并茂的PPT。

活动2: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讲解及图表展示,让学生了解水的主要循环方式、水力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全球水资源分布、中国主要水资源分布、水资源状况、水的组成及其性质等内容。

活动3:案例分析1.学生结合自身所在地水资源情况,分析地区的水资源类型及其状况,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方案;2.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地区的水资源情况,分析存在的水资源危机,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活动4:总结教师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让学生总结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并提出后期学习内容的期望与建议。

2.单元二:水资源管理与节约措施教学目标:认识水资源的管理与节约措施;掌握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了解水污染及其防治。

活动1:引入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有多少人没有可供安全饮用的水。

活动2:教学重点1.教师通过讲解及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管理原则、管理机制、节约措施等内容;2.学生学习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包括科学用水、增加用水效率、减少用水浪费、采用高效水利用技术等。

活动3:案例分析1.学生了解本地区水污染及其防治措施;2.学生结合其他地区的水污染案例,分析可能的污染原因、存在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本次教学是关于水循环的课程,重点主要针对学生们能够深入的了解水循环的各个细节,以及把握水循环的内容,最终能够延伸出新的见解。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弄清水循环的各个环节;2.掌握水循环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3.了解水循环中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作用;4.深入了解水循环对人类和环境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器材:水循环图片、元素水模型、水循环实验套装、电脑、投影仪2.教学材料:《水循环》课件、课文四、教学步骤第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用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了解水循环的大致过程和概念;2.开展破冰活动,让学生就水循环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复习和巩固1.让学生复习课前所学的文献,巩固水循环概念;2.让学生观察水循环实物模型,巩固水循环各个环节;3.用讲解和实物模型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

第三步:开展投影仪活动1.用投影仪展示水循环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记忆水循环的过程;2.分组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们深入理解水循环概念。

第四步:开展实验活动1.用水循环实验套装,让学生体验节点变化;2.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触摸实物,深入理解水循环。

第五步:拓展思维1.让学生就水循环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分析出水循环的影响;2.让学生分析出人类在水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全球水循环的重要性。

第六步:总结本节课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让学生就水循环问题进行自由探讨;3.开展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重点放在了学生对水循环的把握上,也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和讨论,深入理解水循环中的各个环节。

在教学中,我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此外,我也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解答,以便他们能够深入的了解水循环,达到整个本次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

水循环讲义优秀教案

水循环讲义优秀教案

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体的分类和特点2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来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喝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冰川对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的补给;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补给原则:由水位高的水体补给水位低的水体。

【13年上海卷,18-20】(九)下图为不同水体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

18.在下列月份中,箭头a 代表的补给主要发生在( ) A.1~2月 B.3~4月 C.6~7月 D.11~12月 19.甲代表的水体类型是( )A.冰川、地下水B.雨水、地下水C.雨水、海洋水D.海洋水、冰川 20.如果在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可导致( )A.丰水期a 变小,枯水期b 变大B.丰水期a 变小,枯水期b 变小C.丰水期a 变大,枯水期b 变小D.丰水期a 变大,枯水期b 变大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 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补给特点 雨水补给 (大气降水补给)多雨 季节降水量的多少、降水变率普遍,以东部季风区为主流量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 气温高低变化、积雪多少、地形状况东北地区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年际变化小,季节变化大,日变化大。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秋季也会继续补给。

气温高低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大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年际变化小,季节变化大,日变化大。

湖泊水补给 全年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普遍水量稳定,对河流有调节作用地下水补给 全年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普遍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1、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发生在多雨季节,而多雨季节由于气候不同而有所差异(冬雨型、夏雨型等)。

2、湖泊水与河流水之间的补给关系有三种情况:(1)当湖泊为河流源头时,只存在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如:(火山湖)长白山天池与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之间的关系和美国五大湖与圣劳伦斯河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工业上使用循环水的意义1.1冷却水对水质的要求在许多工业生产中,水是直接或间接使用的重要工业原料之一,其中大量的是用来作为冷却介质,通常在选用水作为冷却介质时,需注意选用的水要能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 水温要尽可能低一些在同样设备条件下,水温愈低,日产量愈高。

同时冷却水温度愈低,用水量也相应减少。

2) 水质不易结垢冷却水在使用中,要求在换热设备的传热表面上不易生成水垢,以免影响传热设备的传热效率。

这对工厂安全生产是一个关键。

生产实践告诉我们,由于水质不好,易结水垢而影响工厂生产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

3) 水质对金属设备不易产生腐蚀冷却水在使用中,要求对金属设备最好不产生腐蚀,如果腐蚀不可避免,则要求腐蚀性愈小愈好,以免传热设备因腐蚀太快而迅速减少有效传热面积或过早报废。

4) 水质不易滋生菌藻冷却水在使用过程中,要求菌藻获等微生物在水中不易滋生繁殖,这样可避免或减少因茵藻繁殖而形成大量的粘泥污垢。

过多的粘泥污垢会导致管道堵塞和腐蚀。

1.2循环冷却水运行时存在的问题对循环冷却水系统,冷却水在不断循环使用过程中,由于水的温度升高,水流速度的变化,水的蒸发,各种无机离子和有机物质的浓缩,冷却塔和冷水池在室外受到阳光照射、风吹雨淋、灰尘杂物的飘落,以及设备结构和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会产生以下三种危害:1) 严重的水垢附着2) 设备腐蚀3) 菌藻微生物的大量滋生,以及由此形成的粘泥污垢堵塞管道等这些危害会威胁和破坏工厂长周期地安全生产,甚至造成经济损失,因此不能掉以轻心,在日常运行时,必须要选择一种经济实用的循环水处理方案,务使上述危害减轻,直至使其不发生。

1.3循环冷却水水质处理的意义冷却水长期循环使用后,必然会带来结垢、腐蚀和菌藻滋生这三种危害,而循环冷却水的处理就是通过水质处理的办法使三种危害减轻或消除,这样做有几个好处1) 稳定生产没有水垢附着,腐蚀穿孔和污泥堵塞等危害,系统中的换热器可以始终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除计划中的检修外,意外的停产检修事故就会减少,从而在循环冷却水入面为工厂长周期安全生产提供了保证。

2) 节约水资源循环冷却水系统可以调整浓缩倍数来调整每小时耗水量。

但要提高浓缩倍数,必须做好水质处理工作。

3) 节约设备加工制造的费用,提高经济效益换热器是昂贵的生产设备,如果对循环冷却水未作处理或处理得不好,会使换热设备损坏严重。

如果做好了水质处理工作,就可以减少换热设备的维修和更换,减少成本。

2工业循环水的一般流程循环水系统由凉水塔水池,风机,循环水泵,旁滤池,加药系统,给回水管路组成。

送往各用户的冷却水,经过换热,回到回水总管,通过上塔管,上到凉水塔顶部,经过各配水管,由喷头均匀喷洒在填料层,水自上而下在填料层形成水滴或水膜,与自下向上抽的冷空气逆接触进行传质传热,从而降温。

降温后的水汇集到塔池,由数台循环水泵加压经给水网线分别送往全厂各生产装置。

由于系统本身的排污以及蒸发、渗水等其它水量损失,需要补充一部分水,应持续给循环水池补水。

为降低循环冷却水的浊度,减少系统的补水和排污,使本系统在满足浓缩倍数的条件下,更加经济运行,需加入旁滤系统。

循环水的冷却是通过水与空气接触,由蒸发散热、接触散热和辐射散热三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1)、蒸发散热水在冷却设备中形成大小水滴或极薄水膜,扩大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和延长接触时间,使部分水蒸发,水汽从水中带走汽化所需的热量,从而使水冷却。

(2)、接触散热水与空气对流接触时,如果空气的温度低于水的温度,则水中的热量会直接传给空气,使空气温度升高,水温降低。

二者温差越大,传热效果越好。

(3)、辐射散热辐射散热只是在大面积的冷却池内才起作用。

这三种散热过程在水冷却中所起的作用,随空气的物理性质不同而异。

2.1凉水塔冷却塔一般是由风机、塔体、配水装置、填料散热层及收水器等五大部分所组成。

风机将塔内的空气从下往上抽,能加快空气流动速度,更快的带走由水传递来的热量和湿度。

塔体由骨架、壳体、上下爬梯、进风窗、收水器、进出水管、集水池等组成。

其它组件都是依靠塔体安装。

配水装置由配水槽(配水总管)和配水喷头组成。

循环水回水经过配水系统,可以均匀的进入塔体,得到更好的传质传热效果。

填料层的作用是为气、液两相提供充分的接触面,并为提高其湍动程度(主要是气相)创造条件,以利于传质(包括传热)。

一般采用酸性耐温聚氯乙烯塑料片制成的波纹板堆。

收水器的作用是回收上升气流带出的水,能够减少补水量,保护周围环境。

2.2旁路过滤循环水旁滤过滤器并不是将循环水旁滤过滤器安装在总循环管路上,将所有的循环水过滤一遍,而是在总循环管路上引出一部分循环水过滤,循环水旁滤过滤器是通过逐步多次的循环截留,将系统内的杂质过滤,最后通过必要的反冲洗,将杂质过滤排出水体循环系统。

通过在循环水系统上安装循环水旁滤过滤器,可以防止系统中末端管路污泥堵塞,并配合加药处理可以更有效地去除水体循环系统内的杂质。

循环水系统运行过程中,尤其是冷却水中会存在大量的悬浮物。

其中由于空气中灰尘杂物的进入,日常加药处理后会造成部分水垢、锈垢、微生物粘泥的脱落、分散,造成水质的混浊。

由于各种杂质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很容易用机械过滤的方式去除,因此在系统管路上安装循环水旁滤过滤器可收到良好效果。

一、重力式无阀滤池正常运行时,混水从1配水槽经2进水管,进入过滤系统,经过6滤料层的过滤,7配水系统8集水区,通过9连通管,到达滤池上部,从11出水管进入循环水池。

反冲洗时的工作情况:滤池运行中,滤层阻力逐渐增加,虹吸上升管3中的水位相应逐渐升高。

当水位达到虹吸辅助管12管口时,水自该管中落下,并通过抽气管13不断将虹吸下降管14中的空气带走,使虹吸管中形成真空。

当虹吸上升管中的水越过虹吸管顶端与虹吸下降管中上升的水柱相汇时,两股水流汇成一股,冲出虹吸下降管管口,把虹吸管中残存的空气全部带走,形成连续的虹吸流。

这时,水箱中的水自下而上对滤料进行反冲洗。

在冲洗过程中,水箱内水位逐渐下降。

当水位下降到虹吸破坏斗16时,虹吸破坏管17把小斗中的水吸完。

管口与大气相通,虹吸破坏,冲洗结束,过滤重新开始。

优点:运行全部自动进行,操作方便,工作稳定可靠,结构简单,造价也较低,较适用于工矿、小型水处理工程以及较大型循环冷却水系统中作旁滤池用。

缺点:冲洗时自耗水量较大。

二、虹吸滤池虹吸滤池是快滤池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利用虹吸原理进水和排走洗砂水,因此节省了两个闸门。

此外,它利用小阻力配水系统和池子本身的水位来进行反冲洗,不需另设冲洗水箱或水泵,加之较易利用水力,自动控制池子的运行,所以已较多地得到应用。

虹吸滤池是由6~8个单元滤池组成一个整体。

滤池的形状主要是矩形,水量少时也可建成圆形。

滤池的中心部分相当于普通快滤池的管廊,滤池的进水和冲诜水的排除由虹吸管完成。

管廊上部设有真空控制系统14。

经过澄清的水由进水槽1流入滤池上部的配水槽2。

经虹吸管3流入单元滤池的进水槽4,再经过进水堰5(调节单元滤池的进水量)和布水管6流入滤池。

水经过滤层7和配水系统8而流入清水槽9,再经出水管10流入出水井11,通过控制堰流出滤池。

滤池在过滤过程中滤层的含污量不断增加,水头损失不断增长,要保持出水堰12上的水位,即维持一定的滤速,则滤池内的水位应该不断地上升,才能克服滤层增长的水头损失。

当滤池内水位上升到预定的高度时,水头损失达到了最大允许值,(一般采用1.5~2.0米)滤层就需要进行冲洗。

虹吸滤池在过滤时,由于滤后水位永远高于滤层,保持正水头过滤,所以不会发生负水头现象。

每个单元滤池内的水位,由于通过滤层的水头损失不同而不同。

滤池的配水系统必须采用小阻力配水系统。

因此可以利用滤池本身的滤过水的水位(清水槽内水位)即可冲洗。

滤池冲洗时的情况:首先破坏进水虹吸管3的真空,则配水槽2的水不再进入滤池,滤池继续过滤。

起初滤池内水位下降较快,但很快就无显著下降,此时就可以开始冲洗。

利用真空系统14抽出冲洗虹吸管15中的空气,使它形成虹吸,并把滤池内的存水通过冲洗虹吸管15抽到池中心的下部,再由冲洗排水管16排走。

此时滤池内水位降低,当清水槽的水位与池内水位形成一定的水位差时,冲洗工作就正式开始了。

冲洗水进过配水系统8从下往上对滤料7进行反冲洗。

当滤料冲洗干净后,破坏冲洗虹吸管15的真空,冲洗立即停止,然后,再启动虹吸管3,滤池又可以进行过滤。

优点:不需要大型的闸阀及相应的电动或水力等控制设备,可以利用滤池本身的出水量、水头进行冲洗,不需要设置洗水塔或水泵;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根据来水量的变化自动均衡地调节各单元滤池的滤速,不需要滤速控制装置;滤过水位永远高于滤层,可保持正水头过滤,不至于发生负水头现象;设备简单,管廊面积小,控制闸阀和管路可集中在滤池中央的真空罐周围,操作管理方便,易于自动化控制,减少生产管理人员,降低运转费用;在投资上与同样生产能力的普通快滤池相比能降低造价20~30%,且节约金属材料30~40%。

缺点:与普通快滤池相比,池深较大(5~6米);采用小阻力配水系统单元滤池的面积不宜过大,因冲洗水头受池深的限制,最大在1.3米左右,没有富余的水头调节,有时冲洗效果不理想。

2.3加药机理一、循环水质的控制1、结垢控制冷却水通过换热器传热表面时,会发生如下反应:Ca2++2HCO3- →CaCO3 +CO2 十H2OMg2++2HCO3- →Mg(OH)2 +2CO2同时,冷却水通过冷却塔则相当于一个曝气过程,溶解在水中的CO2会逸出,水的pH值会升高,此时重碳酸盐在碱性条件下会发生如下的反应:Ca(HCO3)2 + 2OH- →CaCO3 +2H2O + CO32-当水中溶有氯化钙时,还会发生如下的置换反应:CaCl2 + CO32- → CaCO3 + 2Cl-如水中溶有适量的磷酸盐时,磷酸根将与钙离子生成磷酸钙,其反应为:2PO43- +3Ca2+ →Ca3(PO4)2上述一系列反应中生成的碳酸钙和磷酸钙均属微溶性盐,它们的溶解度比氯化钙和重碳酸钙要小得多。

碳酸钙等水垢从水中析出的过程,就是微溶性盐从溶液中结晶沉淀的一种过程,按结晶动力学观点,认为结晶的过程首先是发生晶核,形成少量的微晶粒,然后这种微小的晶体在溶液中由于热运动(布朗运动)不断地相互碰撞,和金属器壁也不断地进行碰撞,碰撞的结果就提供了晶体生长的机会,使小晶体不断变成了大晶体,也就是说要形成碳酸钙层垢,碳酸钙小晶粒在溶液中必须按一种特有的次序集合或排列才能形成。

碳酸钙是盐类,有离子晶格,只有当一分子碳酸钙小晶粒以所带正电荷的Ca2+部分向另有分子碳酸钙小晶粒的带负电荷的CO32-部分碰撞,才能彼此互相结合,形成较大的晶体,若继续不断地按一定的方向碰撞,就形成了覆盖传热表面的垢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