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合集下载

陶渊明为何辞官归隐

陶渊明为何辞官归隐

陶渊明为何辞官归隐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

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

笔者认为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

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

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

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

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最终挂官归田。

他写了《归去来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

在《归田园居》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身恋归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因“质性自然”“本爱山丘”,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

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

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田,但他少壮时,却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

在《饮酒》、《杂诗》等诗歌中,他曾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表明了他并非一开始就有出世的想法。

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

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高中作文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高中作文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高中作文《陶渊明的归隐》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陶渊明吗?他可是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哟!陶渊明选择了归隐,就是离开热闹的城市,回到安静的乡村生活。

这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如果觉得太吵闹了,想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自己待一会儿。

陶渊明归隐是因为他不喜欢当时社会的复杂和不公平。

就像我们有时候不喜欢和爱欺负人的小朋友一起玩一样。

他想要过简单、快乐的生活。

他在乡村里种地、写诗,每天都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听到鸟儿唱歌。

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自在,很舒服。

我们要学习陶渊明,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

《谈谈陶渊明的归隐》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陶渊明归隐的故事。

陶渊明呀,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

他本来也在外面工作,可是那里的人不太好,总是做一些不对的事情。

于是,他回到了乡下。

在那里,他自己种粮食,每天看着太阳升起落下,和大自然做好朋友。

他可以在小院子里写诗,还能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小朋友们,陶渊明的归隐告诉我们,如果周围的环境不好,我们要有勇气去寻找让自己开心的地方。

《陶渊明的归隐好不好》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陶渊明归隐这件事,你们说好不好呀?陶渊明归隐,就是不在外面工作啦,回到农村去生活。

你们觉得这样好吗?不过,陶渊明觉得这样很值得,因为他心里开心呀。

小朋友们,不管做什么选择,只要自己觉得快乐就好啦。

《说说陶渊明的归隐》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陶渊明吗?他归隐的事情可有意思啦。

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候,外面的世界很复杂,很乱。

他就不想待在那里啦。

他回到农村,就像我们放假回到爷爷奶奶家一样。

在那里,他能看到美丽的花花草草,能听到小鸟叽叽喳喳地叫。

他每天自己干活,虽然有点累,但是心里很轻松。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地方让我们不开心,我们可以去找一个让自己开心的地方。

小朋友们,你们说陶渊明聪明不聪明呀?。

陶渊明为什么要归隐

陶渊明为什么要归隐

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对东晋政治腐败和官场黑暗无奈的抗争,他即不能在政治上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又无力改变东晋官场的腐败黑暗形势,因此在心灰意冷之下,深受魏晋之风影响的陶渊明,逐渐远离俗世,向往饮酒和纵情山水的自由生活,从而归隐田园。

简要要析如下:一、面对东晋末期腐败黑暗的政治环境,陶渊明立下了济世救国的宏愿。

陶渊明,名潜,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世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如果论出身,陶渊明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下还是绰绰有余的。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被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陶茂当过武昌太守,父亲陶敏当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掾属,母亲孟氏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祖上都当过官,陶渊明身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在东晋九品中正制取士的制度下,还是占些便宜的。

只可惜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少了顶梁柱,家境逐渐没落,日子也渐渐变得清贫起来,自然就享受不到好出身带来的政治福利。

即使面对这种局面,陶渊明也没有间断过学习,不断提高文学的修养,他有悲天悯人的性格,也有心存报国的伟大志向。

除此之外,陶渊明还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喜爱大自然,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

《陶渊明集笺注》: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二、陶渊明五仕五隐,对政局彻底的绝望。

少年时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君主昏聩,国运衰弱,陶渊明心中充满了为国为民的报负。

在他二十岁时,便离开家乡,开阔眼界,结交士族,以谋生路,开始了游宦生涯。

陶渊明从20岁离家,到41岁归隐田园,共经历了五仕五隐。

第一次出仕,陶渊明已经29岁,在王献之任下当江州祭酒,这是主管一州教育的行政官职,按说是很清贵的,只可惜陶渊明看不惯江州官场的龌龊,又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虽然王献之很看重他,愿以主薄之位相待,可他还是辞官而去。

第二次出仕,是公元398年,陶渊明34岁,他加入了大将桓玄的帐下,做了一名幕僚。

对陶渊明归隐行为的看法

对陶渊明归隐行为的看法

对陶渊明归隐行为的看法陶渊明,中国唐代伟大的明朝理学家、文学家,也是关于仁政的伟大思想家,他是深受人们爱戴的一位神秘古代文学家。

陶渊明漫漫归隐多年,此行令人痴迷,古今之间,关于陶渊明归隐的误读与理解仍然密密麻麻,不断被评论家们重复考察。

一般而言,有关陶渊明归隐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观点认为陶渊明归隐是因为不满政治环境,绝望于天下政治;另一种观点认为陶渊明归隐是出于抒发心情之本能,是一种绝望;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陶渊明归隐乃大智慧之人,其归隐行为乃为实践仁政之志,与营建社会究竟相一致。

无论如何,我们都从陶渊明归隐之行中看到他超凡的才华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陶渊明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的真诚,他深深的看到作为一个智者的应尽责任,他的浓烈的民族之情比他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他以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来自由表达,这种表达的深刻性之大,历史尚无前例。

正是因为陶渊明凭此行诠释了他的伟大意志,他把他的理想实现了,他以一个无比神圣、又令人尊崇的形象出现在了文学史海中,被世人永远传颂。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个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曾倡导建立一种正确而自由的思想观念,以及一种和谐而有序的社会秩序。

他永远铭记“忠贞不渝”的精神,弘扬“人有自由,天下太平”的理念,彻底结束了唐朝的黑暗,为中国的改革与进步指明了方向。

陶渊明以自己归隐的行为,表达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自由意识,他深情地把自己的精神安顿在世人心中,令人们感受到他伟大的野心和负责任的担当。

陶渊明的归隐行为,虽然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环境,但却把他的伟大理念传达给了后人,并促使朝代更换,大有助于中国的改革新生。

此外,他归隐的行为也使后今之人深深受到启发,重新审视自身,考察自身的学识、服务社会的志向,以及如何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应对世事变迁等等。

总之,陶渊明归隐行为的看法,有其深深的思想内涵,是一段令人震撼的文学神话,意义重大,足以永存史册,并以此引导后世文明发展和历史演变。

论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论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摘要社会动乱、政治黑暗是东晋末年社会的主要特征,自晋末以来,军阀互相火并,抢夺地盘,社会极其动乱;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敌视社会进步,不同于那些“朝赋采薇之篇,而夕有捧之喜者”,由隐而显宦,走终南山捷径之路。

陶渊明作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文人,才华却得不到施展,为了躲避政治祸患,保持操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最终只好隐居田园,过隐逸生活。

本文从个性、制度、社会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他归隐田园的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归隐田园;个性;制度;社会The reas ons of Tao’s seclusionAbstracSocial unrest, politics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 eastern society, since late jin, heat and other sites, rob warlords, social unrest in extremely, Tao yuanming's retirement is different from hostile to social progress,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fu wei, a Pennsylvania and the joy, the official ZhongNaShan, go and show the shortcut. Tao yuanming as an aspiring writers have ideal, talent does not cast, to avoid trouble, maintain integrity, political insisted on his political ideal and expressed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world of reality, and finally to recluse, rural living. This character and social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rural society, he causes.KeywordsTao yuanming;Rural society;Personality;System;Society引言东晋末年,司马氏政权衰微,东晋政府名存实亡,先有王恭、殷仲勘叛乱,后有桓玄篡位,刘裕代晋自立,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陶渊明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停地翻滚,一生经历大致如下:“起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仕桓玄、刘裕、刘敬宣,最后任彭泽县令八十余日,因不肯折腰向乡里小人,慨然辞职守拙归田”①,从此不再出仕,多年来人们对他隐居的原因有诸多的猜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说、“性情”说等,这里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一、个体(一)个性东晋各派势力极力拉拢知识分子为其出谋划策,以确保并扩大本集团的势力范围,其中一大批文人借此飞黄腾达,倍得青眼,例如周续之、殷景仁等,而陶渊明不想加入这种趋炎附势、攀龙附凤之辈的行列,甘于躬耕陇亩,不理“俗韵”,过田园生活。

论陶渊明的归隐

论陶渊明的归隐

1、陶渊明及其所选择的生活道路,就本人所知,自古及今,都是称誉有加、众口一词,没有看到过某人某篇文字中,有非议的言论。

对其弃官而去,归去来兮,躬耕南亩,诗酒自娱的生活,有不同看法者,大约是当今的一些青年朋友。

且尚未见专文专著予以论述,只能是言人人殊,见解不同而已。

在我看来,出现不同看法,是对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及对其人其事不甚了解的缘故。

2、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极端黑暗。

就某些方面和局部而言,更有甚于“春秋无义战”的春秋战国时代。

那个时期,不仅有汉民族的内斗,战争频仍。

更可怕的是由于汉民族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引起的外部入侵。

北方异族政权频繁更迭,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残酷现象。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到处是野蛮的屠杀。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骇人听闻的残酷人物,发生了一些令人发指的历史事件,读书人死于刀下的比比皆是。

如曹魏时期“建安七子”中的孔融,还有杨修、丁仪等。

死于晋时最有名的人物就有嵇康、张华、陆云、陆机、潘岳等。

读书人要保全性命,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种人生的策略。

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

于是许多人开始学佛、谈玄,“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3、陶渊明生于东晋废帝太和四年(369),卒于刘宋文帝元嘉四年(427)。

故里在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其曾祖父陶侃,为东晋重臣,曾任侍中、太尉,都督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进赠大司马,卒谥桓。

祖父陶茂为武昌太守,父亲也曾出仕。

大概到渊明父辈时,家道衰落,每下愈况。

渊明少年时代,“游好在六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孕育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其十六)的远大抱负。

同时,他又受魏晋玄学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及隐逸之风的影响,自称“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这些思想基础,影响了陶渊明的一生,对他的人格、个性以及生活方式和诗文风格的形成,均有很大关系。

4、陶渊明于二十八岁时,初任江州祭酒,以后又历任桓玄幕僚、刘裕镇军参军、刘敬宣建威参军,最后为彭泽令。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哎呀,说起陶渊明隐居这件事,真是让人有说不完的话题啊。

有人说他消极避世,可我觉得这事儿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地就下定论嘛。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看看陶渊明到底是不是在逃避现实呢?我们得了解陶渊明这个人。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歌以田园诗为主,风格质朴、自然,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经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因为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原因大概是因为他在官场上的经历让他对现实失望透顶。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陶渊明并没有完全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感。

他在隐居期间,依然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

他的诗歌作品,也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所以,说他是消极避世,似乎并不完全准确。

我们也要看到,陶渊明选择隐居,也是出于对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

在那个时代,官场生活压力巨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象屡见不鲜。

陶渊明可能觉得自己无法适应那种环境,于是选择了远离纷扰,过上清闲自在的生活。

这种选择,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吧。

说到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我觉得他的生活方式还是挺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在山林间种植蔬菜、养殖家禽,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让我想起了那句古话:“知足常乐”。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知足,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呢?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出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宁静的生活场景。

这些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纯真、美好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好呢?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他是消极避世。

相反,我们应该从他的生活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就像陶渊明在诗中所写的那句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归隐原因

陶渊明归隐原因

陶渊明归隐原因:一.时代风尚的影响少年时代的陶渊明颇有几分“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也很希望建功立业。

作为东晋王朝大官僚的后裔,他必然受到儒家用世思想的熏陶,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

家族的历史激发了他的宏志,但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又一直知道他去追求理想的政治和高尚的人格。

然而,时代呈现给他面前的则是等级森严、政治纷扰、仕途险恶,充满着恐怖、黑暗、腐败及政权走马灯式血腥更替的乱世。

封建门阀制度使得当时人才的选用、进退、,根本不是德才为依据,而要看门第的高下,门阀十足垄断了高官要职,造成了“出身庶族寒门的人在仕途上难得到发展,而陶渊明的曾祖虽以军功官至大司马,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到了陶渊明这一代,连这样的驾驶也没落了。

门第的低微决定了陶渊明无法无法跻身于东进东晋高层统治集团,实现自己的抱负也是十分渺茫的。

而此时的东晋政治又极其德尔腐败,总是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

近代的文人们成为政治漩涡中的牺牲品,或死于战乱,数量之多令人吃惊:在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社会里,于是为全身而隐遁便成了很现实的问题。

在《与子俨等疏》中就有说道自己不肯逢欢机巧,若继续为官,难免重蹈嵇康、露氏兄弟等人的覆辙,因而竭力辞官归田。

既然现实抛弃我,我也抛弃现实,所以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的陶渊明,为避祸保身,其政治雄心也不能不有所消减。

二.本质性情使然热爱自然是他的天性,他拥有一颗善于体会自然之美的纯洁而敏锐的心灵。

不必名山大川,极平凡的景物在他眼中一样美不胜收。

就连愉柳垂阴、鸡犬相闻这样普通的农家景致也能深深地将他打动。

陶渊明性情使然,为官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为民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性质自然的他,跻身仕途就等于甘心当别人的奴隶,再也没有率性任真的自由。

屈节以保全,着对于陶渊明来讲是最痛苦不过了。

所以陶渊明的最终归隐是个痛苦、艰难、迫不得已的选择。

三.猛志难呈,干进受挫的无奈纵观陶渊明的医生,其间曾有四次求仕人的经历,却终以心灰意冷而草草结束。

陶渊明为什么归隐

陶渊明为什么归隐

史56很多语文老师讲到陶渊明归隐,都简单归纳为他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回家的———这件事还原一下,就是陶渊明在彭泽当县令的时候,来了一个上级领导(督邮),手下人告诉陶渊明应该出去迎接,陶渊明一生气,说那督邮狗屁不是,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就向他折腰呢?因此辞官归隐。

这么说不算错,但是也太简单了吧?陶渊明多大的脾气,能因为不爱伺候上级领导就辞职归隐?所谓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事件,其实只是一个导火索,陶渊明的归隐还有很多背后的原因。

儒家思想有个特点:太平盛世的时候很适合用来统治百姓,一到乱世就不管用。

先秦时期即使孔孟在世也没能让儒家走上统治地位,非到汉朝那种大一统时代不可。

然而汉朝灭亡以后儒家学者开始迷茫:不是说好了“天人感应”吗?皇上都是天子,有上天保佑,可是眼看着曹氏把天子逼得退位,司马氏又照葫芦画瓢取代曹氏,而司马氏又差点被少数民族灭了,原来天子也能当阶下囚,没了权力连狗都不如。

加上从东汉末年开始战争不断,中国人口锐减,有学者统计,东汉时期的人口达到六七千万,而到了东晋连两千万都不到。

王朝频繁更替、战乱不断、生存艰难等等原因,导致当时的人对儒家那套“君臣父子”的东西不再相信,更多人开始追求佛、道,尤其道家思想对当时的读书人影响非常大。

陶渊明为什么归隐□南山陶渊明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不爱做官,只爱追求自然山水,在《归园田居》里也说过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看不上那些功名利禄。

陶渊明当过官,还当过好几次,基本上就是家里穷了就出来当几天官挣点钱,但是实在不喜欢官场,等到日子能过下去了就辞。

只有最后一次,也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那次,已经四十岁的陶渊明下定决心归隐,以后即使穷也不当官了。

“官场黑暗”不是说当官的都贪污,比那还严重。

学过历史的同学应该有印象,汉朝推行“察举制”,简单理解就是让地方给中央推荐人才,看上去是给平民百姓一个出头的机会,实际上察举制很多时候都是被权贵把持,那些贵族绝不愿意让平民百姓到自己的圈子里来分一杯羹!我们看《三国演义》里,袁绍、袁术兄弟整天不离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家四世三公”,强调自己是贵族,跟我们一比,你曹操就是个“小赤佬”。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陶渊明的归隐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谜,后世人做了很多关于陶翁归隐原因的探究。

陶渊明之归隐田园是社会原因和个人思想性格及众多因素的产物。

那么陶渊明归隐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陶渊明归隐原因,欢迎阅读。

陶渊明归隐原因1、孤傲不群的个性因陶渊明生活在魏晋时期,故而受魏晋玄风的熏陶,他最大的特点是“质性自然”,“任真自得”。

萧统《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这里所说的“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即超凡脱俗、崇尚自然、为人率真的天性。

他的性情从来与世俗不合,他自称“少无适俗韵”、“性刚才拙,与物多舛”。

生性耿介者,行为与俗人相异。

正是这种真率耿介的独特个性,使得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个性是个体生命的真正本质,是决定人生选择的最直接因素。

而陶渊明生性孤傲不群,喜爱追溯自然的性格从没消减,这是他晚年宁弃官,隐居山林的原因之一。

2、崇尚自然的性情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思考。

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质而存在,依靠它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朴素而归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他返回自然的喜悦。

陶渊明一生崇尚以自然为主,亲近自然,在纯然的生活状态下完胜自我,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情操,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是他归隐的原因之二。

3、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黑暗让他决心远离官场陶渊明受曾祖父陶侃、祖父陶茂、父亲陶逸的影响,颇为家族历史自豪,自小立志做官,如他在(《杂诗》)中提到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

他出身贫寒,受到朝中人轻视,感觉到不想担任些职务,在朝廷呆一些日子就辞职回家了。

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是什么

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是什么

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是什么陶渊明于二十岁时踏入官场,然而在官场沉浮十余后,他便辞官隐退,归隐田园。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归隐?下面是为你搜集陶渊明为什么归隐,希望对你有帮助!陶渊明曾于二十岁踏上仕途,在官场为官十余年,最后辞官归隐,过上悠闲舒适、平静自在的田园生活。

他的归隐可以说既出于他自身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也是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所迫。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陶渊明自二十岁踏入仕途,虽有一身才华和抱负,但是却得不到重视,到了二十九岁,他才做到了江州祭酒这一官职,然而因为难以忍受官场上的那些繁文缛节,做了不久后就辞了职。

之后在家悠闲了五六年,直到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手下当了一名小吏,但是不到一年时间,陶渊明又因为他母亲去世而辞职回家,一待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毕竟是名将的后代,在官场中很有名气,因此,在他四十一岁的时候,他被推荐担任彭泽县令一职。

之后在彭泽当了十几天县令的陶渊明听说东晋权臣刘裕自封车骑将军,掌管各州军事,只自己的抢夺皇位的野心只差一步的消息后,预感到晋朝已名存实亡了,心灰意冷之下,便回了家,这时的陶渊明已有了辞官的念头。

之后更是遇到浔阳郡督邮前来巡查那件事,让他不仅做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样的美谈,同时也坚定了他辞官隐退的决心。

就这样,陶渊明结束了他十几年的官场生涯,归隐田园。

归隐后,陶渊明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虽然心中尚有不能施展抱负的苦闷心情,但是对于那般黑暗的官场生活并没有丝毫留恋。

陶渊明生平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

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

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差,毕竟从关于他父亲拥有小妾的历史记载来看,他的家境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自他父亲去世后,他们家才逐步走向没落。

论陶渊明的归隐

论陶渊明的归隐
论 陶 渊 明 的 归 隐 河 南 郑 州 450042)
摘 要 :陶渊明是 东晋时期的著名 “田 园诗 人”、“隐逸诗人 ”,也是 中国文化 史上的重要人物 ,被誉为 中国隐士文化 的代表 ,对 后代 文学起 到举足轻重 的作用 。才华横溢 的陶渊明怀着 “大济于苍 生”的宏愿 多次进入朝政 ,又多次回 归 自然。陶渊明的归隐既有 个 人 主观 原 因,也有社 会时代的客观 因素 。从个人原 因来说 ,他 的个性 、所接 受的思想 、独特的个人 经历都对 他产生 了重要 影响。从客 观 因素 而言 ,险 恶的政治 环境 和森严的等级制度使他 觉得难 以适应 并对政治产生 了失望。因此 ,弄 清陶渊明归隐的原 因成 为陶渊明研 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 不仅有 助于我们 了解其生活 的时代 ,而且对于把握 陶渊明 的思想和欣 赏其作 品都具有特别 重要 的意 义。
关 键 词 : 陶 渊 明 ; 归 隐 ; 田 园诗 ; 完 美 结 合
一 、 陶 渊 明生 平 及 归 隐 背 景 陶 渊 明 (公 元 365年 一 427年 )是 东 晋 著 名文 学 家 , 田 园 诗 人 ,辞 赋 家 ,散 文 家 ,被 誉 为 中 国 隐 士 文 化 的 代 表 。陶渊 明 是 汉 魏 南 北 朝 800年 间最 杰 出 的 诗 人 ,陶 诗 今 存 125首 ,多 为 五 言 诗 。 从 内容上可分为饮酒 诗、咏怀诗和 田园诗三 大类 。陶渊 明现 存文 章 有辞赋 3篇 、韵文 5篇 、散文 4篇 ,共计 12篇 。 他 出生 于 一 个 没 落 的 仕 宦 家 庭 ,年 幼 时家 庭 衰 微 ,八 岁 丧 父 , 十 二岁母病逝 ,与母妹三人度 日,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 活。孟 嘉 是 当 代 名 士 ,家 里 藏 书 多 ,给 他 提 供 了 阅读 古 籍 和 了解 历 史 的 条件 。他 不但学 了 《老子》《庄子 》,还 学 了儒家的 《六经》和 文、 史 以及神话之类 的 “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 环境的影响 ,使他 接 受 了儒家和道家两种 不同的思想 ,培养 了“猛志逸 四海 ”和“性 本 爱丘 山”的两种不 同的志趣 。 归隐 田园构成 了陶渊 明人生 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陶渊 明 29 岁 徙 家 柴 桑 ,出任 江 州祭 酒 、镇 军 参 军 ,后任 彭 泽 县 令 ,因 不事 权 贵,弃官 隐居 ,41岁 时 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归耕 田园,至六 十 三 岁 逝 于 柴 桑 ,未 再 涉 仕 途 ,近 半 生 过 着 隐 居 生 活 。这 十 三 年 , 是他 为实现 “大济苍 生”的理想抱负而不 断尝试 、不断失望 、终 至绝 望的十三年 。最 后,赋 《归去来兮 辞》,表 明与上层统治阶 级 决裂 ,不 与 世俗 同 流 合 污 的 决 心 。他 的 归 隐 对 于 中 国文 人 和 文 学 都产 生了深远影 响,他 “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的精神成为 “中 国士大 夫精 神上 的一个 归宿 。”他辞官 回乡 20年一直过着贫 困的 “躬耕 自资 ”田园生活,而他在此期 间创 作的大量 田园诗歌使他 成 为 田园诗歌的开创者 。他从二十九岁开始进入 仕途 ,到 四十一 岁永久 隐退 ,期间 四次做官四次退隐 。其在辞官后 的二 十多年 里, 并没有 两耳不闻窗外事 ,而是 “仍然 结庐 在人境 ,执著于人 际的 是 非,挂怀于人 间的冷暖 ”。他在归 隐后 ,心 理依 然充满矛盾 。 二 、 陶 渊 明 归 隐 的原 因 1、陶渊明的根本人格 。陶渊 明的根本人格在于他追求 自然 , 超凡脱俗 ,放荡不羁 。他本身就是一个热 爱大 自然,喜欢 自由 自 在 的人 ,无 论 是 出 去 做 官 还 是 后 来 决 定 归 隐 ,这 都 丝 毫 不 会 改 变 他 的根本人 格。关于这种根本人格 ,在陶渊 明的 《归园田居 》五 首 中有 明确 显示 。其一 为:“少无适 俗韵 ,性本爱丘 山。误落尘 网 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 旧林,池 鱼思故渊。开荒南野 际,守 归 园田。方宅 十余亩 ,草屋八九 问。榆柳荫 后檐 ,桃李罗堂前 。 暧 嗳 远 人 村 ,依 依 墟 里 烟 。狗 吠 深 巷 中 ,鸡 鸣 桑 树 颠 。户庭 无 尘 杂 ,虚 室有 余闲 。久在樊 笼里 ,复得返 自然 。”古代文人雅 士热 爱大 自然 的 比比皆是 ,但 是陶渊 明的追求 自然则 与他 们有所 不 同 ,陶渊 明的追求 自然是 出 自真性情 ,比如 “少无适俗韵 ,性本 爱丘 山”,这种 “爱 ”是出 自性情 ,没有 任何修饰 。在 陶渊 明的 《归鸟》诗 中实 写归鸟,实则写 自己。诗 中的归鸟 “见林 情依 ” 中的情是 自然流 露的 。颔联 写归鸟在 高空中飞翔 ,不断地 回头鸣 叫 ,这 种 情 是 生 物 的 本 性 ,也 就 是 世 间少 有 的真 情 流 露 。 2、 陶 渊 明 的家 庭 环 境 。 陶 渊 明 的 归 隐 与 其 成 长 环 境 有 着 很 大的关系 。年幼时 ,家 庭衰微,八岁丧父 ,十二岁母病逝 ,与母 妹三人度 日。孤儿 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 生活 ,孟 嘉是 当代 名 士 , 日后 ,他 的个 性 、修 养 ,都 很 有 外 祖 父 的 遗 风 。所 以他 和 他 妹 妹 都 是 孟 氏抚 养 ,由 于 家 里 比较 贫 困 ,农 忙 的 时候 ,他 便 要

我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我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我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陶渊明,东晋末年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以山水田园的诗文最为著名。

陶渊明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最终选择了隐居归田,过上了田园生活。

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我个人持有肯定的看法。

陶渊明的归隐,首先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和抵制。

在他所处的年代,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成为常态。

陶渊明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于这种社会现实感到深深的失望和绝望。

他看到了政治家们的贪婪和欺诈,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和苦难。

他不愿意参与到这种社会体制中,他选择了离开政治舞台,远离尘嚣,过上了田园般的生活。

陶渊明的归隐是对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热爱自然,喜欢山水田园的美景。

他希望能够亲近大自然,与山水融为一体。

他喜欢在山林间独自漫步,倾听鸟鸣虫声,观赏花草树木。

他喜欢在田间地头耕耘,亲手种植庄稼,与土地建立起深厚的情感。

他的诗文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认为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中,他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陶渊明的归隐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和追求。

陶渊明在政治舞台上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他意识到权力和名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善良。

在田园生活中,他能够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他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能够与他人建立起真挚的友谊和亲情。

他相信唯有在这样的生活中,他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我,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陶渊明的归隐对于后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陶渊明的归隐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达和传承。

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不在于物质的追逐和权力的争夺,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的田园生活和诗文作品激励了后人,使他们重新审视并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

陶渊明的归隐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的启示,激励着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内心所向,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我对陶渊明的归隐持有肯定的看法。

他的归隐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回避和抵制,又是对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和追求。

从《归去来兮辞并序》看陶渊明的归隐之痛

从《归去来兮辞并序》看陶渊明的归隐之痛

从《归去来兮辞并序》看陶渊明的归隐之痛说到陶渊明的归隐,大家熟知的理由是他不甘束带见督邮,“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愤而挂绶,回乡去过那种自尊、自由、自适的生活。

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他陈说的归隐理由有四:其一,“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即“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无法适应官场;其二,“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身居官场,身心俱痛;其三,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其四,“程氏妹丧于武昌”,急于奔丧。

不管怎么说,陶渊明在官场过得不如意,“及少日”,便“眷然有归欤之情”。

联想到孔子在陈“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的慨叹,更能体悟陶渊明在官任上的困窘与思乡、归乡之情切。

那么,归园田居后,他乐享自由、恬然自适,自然是无可置疑的了,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

这样的例证于陶诗中也可以随处翻检得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其五)》)、“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杂诗八首(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朱文公就认为“《归去》一篇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楚辞后语》)。

梁启超的看法更为直截了当:“(陶公)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

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

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

”(《饮冰室合集·陶渊明》)这种观点差不多已成为“千古之确论”。

然而透过他眄柯怡颜、容膝易安、涉园成趣、乐数晨夕、乐天安命的自说自话,我們仍依稀能感受到他的无奈与不甘,依然能体会到他内心深沉的焦虑、矛盾与痛苦。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原理分析,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现出了典型的“甜柠檬心理”与“酸葡萄心理”。

陶渊明在“知来者之可追”“觉今是而昨非”的彻悟之后,毅然决然选择归园,并极力铺陈“归去”的快意自得——途中归心似箭、心情舒畅(“舟遥遥以轻飏”“恨晨光之熹微”);及至家中,尽享天伦之乐、园中之趣、亲戚情话、琴书之娱、农事之悦、出游之欢——以此来减轻他从官场引退带来的焦虑、失望和痛苦。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高中作文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高中作文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高中作文作文一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呀,他选择了归隐。

你们知道什么是归隐吗?就是离开热闹的人群,找个安静的地方生活。

陶渊明为什么要归隐呢?那是因为他不喜欢当时社会的复杂和混乱。

他觉得那里充满了争斗和虚假,就像我们不喜欢和爱撒谎、爱打架的小朋友一起玩一样。

于是,他决定回到乡下,自己种地,过简单的生活。

每天能看看美丽的风景,听听鸟儿唱歌,这多好呀!小朋友们,陶渊明的归隐告诉我们,如果遇到不喜欢的事情,要有勇气做出改变,去寻找让自己开心的生活方式。

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陶渊明归隐的故事。

陶渊明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但是他在外面的世界过得不开心。

你们看,就像我们在学校,如果老师总是批评我们,同学也不友好,那我们是不是也会不喜欢呀?陶渊明就是这样,他当官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不好,做的事情也不好。

有一次,他要去迎接一个很坏的官员,他觉得这太丢脸了,就像我们做了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一样。

从那以后,他不想再这样下去了,就回到了乡下。

在乡下,他自己种粮食,虽然辛苦,但是心里很快乐。

他能看到美丽的花朵,能呼吸新鲜的空气。

小朋友们,陶渊明的归隐让我们知道,要勇敢地选择让自己快乐的生活。

作文三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陶渊明吗?今天我们来聊聊他归隐的事儿。

陶渊明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

他一开始也想在外面干大事,可后来发现外面的世界太乱啦!所以呀,陶渊明就决定回到农村去。

在农村,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干活,种自己喜欢的菜,看天上的白云。

有一天,他看着自己种的稻谷长大了,心里别提多高兴啦,就像我们考试得了满分一样。

小朋友们,陶渊明归隐是因为他想要过快乐的生活,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勇敢追求自己的快乐哟!作文四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说一说陶渊明归隐的故事。

陶渊明这个人呀,可厉害了!但他在外面工作的时候不开心。

你们想想,如果你们在幼儿园,老师总是凶巴巴的,小朋友也不跟你玩,是不是很糟糕?陶渊明就是这样,他当官的时候,周围的环境让他很烦恼。

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二百字

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二百字

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二百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陶渊明(约365年-约427年),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北朝初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五言诗之祖”,以其清新自然、婉约深情的文学作品为后人所传颂。

最令人称道的或许是他所表现的归隐态度和人生理想。

在当时,陶渊明拒绝参与当权派之间的权力斗争,选择了辞官归隐山林。

他认为北伐南征并无益于国家,所以宁可远离尘嚣,过上田园生活。

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中,经常表现出对山水田园的钟爱与向往,如《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些作品表现了他追求宁静自在、超然物外的内心追求。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呢?陶渊明的归隐态度提醒我们不要被物质利益和权力所迷惑,应该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放下名利,追求内心的真正需求,才能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陶渊明的归隐也告诉我们要重拾自然与人文的情感,尊重自然规律,热爱生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陶渊明的归隐更是一种对现实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对人性的忧虑,呼吁社会要追求真善美,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陶渊明归隐所传达的理念无疑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启示,珍惜当下,寻找内心的宁静,追求真理与美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第二篇示例: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归隐生活以及对于归隐生活的追求一直是后人所推崇的。

他在陶渊明《归隐》中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出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自己内心的追求。

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多次表达了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审己宜一日,命在期万秋。

精神既定远,何须长爱牛。

”这句话表现了陶渊明对于远离世俗纷扰的向往和追求,他认为只有远离世俗的牵绊,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简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简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

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

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

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

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

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

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而最终挂官归田。

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

在《归园田居》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因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

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

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田,但他少壮时,却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蒋娜班级:09汉语言1A班学号:20091201479 序号:20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号五柳先生,谥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陶渊明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幼年生活大部分时间在外祖父家里度过。

这为他以后的思想和创作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陶渊明一生创作的作品不计其数,现今仅存诗歌共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体裁丰富,包括田园诗,咏史诗,赠答诗,咏怀诗,行役诗等,但成就卓越的还是田园诗,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这此种题材上建树最显著,故而陶渊明又被誉为“山水田园诗人”。

虽然陶渊明身世显赫,作品云集,但一生中所遭受的苦难也是众多,对世事看的相当透彻,因此,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乙巳(405)年时,54岁的陶渊明决定从此隐居,这是他一生的分水岭和转折点,而陶渊明隐居的原因至今也是学术界们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我简单做了如下几点概述:
1、孤傲不群的个性
因陶渊明生活在魏晋时期,故而受魏晋玄风的熏陶,他最大的特点是“质性自然”,“任真自得”。

萧统《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这里所说的“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即超凡脱俗、崇尚自然、为人率真的天性。

他的性情从来与世俗不合,他自称“少无适俗韵”、“性刚才拙,与物多舛”。

生性耿介者,行为与俗人相异。

正是这种真率耿介的独特个性,使得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个性是个体生命的真正本质,是决定人生选择的最直接因素。

而陶渊明生性孤傲不群,喜爱追溯自然的性格从没消减,这是他晚年宁弃官,隐居山林的原因之一。

2、崇尚自然的性情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思考。

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质而存在,依靠它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朴素而归真。

所谓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他返回自然的喜悦。

陶渊明一生崇尚以自然为主,亲近自然,在纯然的生活状态下完胜自我,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情操,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是他归隐的原因之二。

3、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黑暗让他决心远离官场
陶渊明受曾祖父陶侃、祖父陶茂、父亲陶逸的影响,颇为家族历史自豪,自小立志做官,如他在(《杂诗》)中提到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

他出身贫寒,受到朝中人轻视,感觉到不想担任些职务,在朝廷呆一些日子就辞职回家了。

谢绝劝勉,执意在家中过着闲雅的生活,回家农耕的日子贫困潦倒,迫于无奈,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小官。

这时候,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对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俯视眈眈,陶渊明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合污,做这个野心家的帮闲。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失望的意思。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软禁在浔阳。

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吟诗:“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表示对桓玄称皇帝之事,鄙夷漠视,不屑一谈。

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玄平叛。

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

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独自出走,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经过,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但是入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立下汗马功劳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

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掉的桓玄那种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

这些黑暗现象,使陶渊明感到疑惑和失望。

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

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

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

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吏到期彭泽县,他的部下说:“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

”于是扔下印戳,扬长而去。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去彭泽县令之后彻底结束。

十三年仕宦生活,是陶渊明为实现“大济苍生”和“猛志逸四海”的理想抱负,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陶渊明尝尽了官宦生活的辛酸和无奈,看透了官场上的黑暗和复杂。

在陶渊明的人生旅途中用语,曾多次抱着热切希望入世,入世后又多次因为看不惯朝廷官吏为争官守位而撕杀连
天的惨境而回家。

陶渊明之所以隐隐出出,在仕与隐的矛盾中痛苦徘徊,都是因为纷纭的战乱和黑暗的现实所致,这种社会环境创造了一代文学大师,同时也蹂躏了一代文学大师,当饱受“心为形役”之后,他赋《归去来兮辞》,表明对上层统价级的失望,同时也宣告了陶渊明理想的破灭。

这是陶渊明选择贫困归隐,而不愿意任何人的请求再复出做官的重要原因,也是决定他归隐的一个最终原因。

由上述可知,陶渊明虽然不是一个让众人为之倾倒的大师,也不是沿袭祖辈的做官之品,而是按照自己的个性去追求自己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之人。

参考文献:
1、《陶渊明研究》作者:袁行霈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陶渊明》作者:陈桥生出版社:五洲传播
3、《陶渊明文集》电子版来源:书香门第
4、《陶渊明简介》书目来自网络来源:德馨工作室
5、《陶渊明传》作者:杜景华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