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虚构销售收入的审计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审计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关于审计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199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业务。

近年来,该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财务造假、虚增利润的嫌疑。

为揭露该公司财务造假行为,审计部门对该公司进行了全面审计。

二、审计发现1. 虚增收入:审计部门发现,该公司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收入10亿元。

2. 虚增资产:审计部门发现,该公司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虚构资产购置、提前确认资产等手段,虚增资产5亿元。

3. 虚增利润:审计部门发现,该公司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虚增收入和资产,虚增利润3亿元。

4. 隐瞒关联交易:审计部门发现,该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大量关联交易,但未按规定披露,涉嫌隐瞒关联交易。

5. 财务报表披露不真实:审计部门发现,该公司财务报表存在多处错误,如报表项目分类错误、报表数据不一致等。

三、法律责任分析1. 违反《公司法》相关规定: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公司应当依法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如实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该公司虚增收入、资产和利润,隐瞒关联交易,违反了《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2. 违反《证券法》相关规定:根据《证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当依法披露公司财务会计报告。

该公司作为上市公司,未按规定披露财务报表,违反了《证券法》的相关规定。

3. 违反《审计法》相关规定:根据《审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审计。

该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违反了《审计法》的相关规定。

4. 违反《刑法》相关规定:根据《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通过虚假陈述、隐瞒重要事实等手段,骗取国家税款,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该公司通过虚增收入、资产和利润,涉嫌构成骗取国家税款罪。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某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收入、资产和利润,涉嫌财务造假。

财务报告虚假案例分析(3篇)

财务报告虚假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日益繁荣,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与此同时,财务报告虚假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将以某上市公司为例,分析其财务报告虚假的案例,以期为我国资本市场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业务。

公司于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注册资本为10亿元。

然而,自2012年起,A公司连续三年被证监部门查出财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具体案例如下:1. 2012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5亿元,虚增利润约1亿元。

2. 2013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10亿元,虚增利润约2亿元。

3. 2014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15亿元,虚增利润约3亿元。

三、案例分析1. 虚假记载的原因(1)业绩压力:A公司上市后,为了满足市场对业绩的预期,公司管理层采取虚增收入、利润等手段,以维持股价稳定。

(2)关联交易:A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通过虚构交易、隐瞒关联方关系等手段,达到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

(3)内部控制缺陷: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为虚假记载提供了可乘之机。

2. 虚假记载的手段(1)虚构收入: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销售收入。

(2)虚构利润:A公司通过虚增成本、费用等方式,降低实际利润,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3)隐瞒关联交易:A公司隐瞒与关联方的关联交易,将关联方利益转移至公司,从而虚增公司利润。

3. 虚假记载的后果(1)损害投资者利益:A公司虚假报告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产生误解,从而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扰乱资本市场秩序:A公司虚假报告行为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损害公司声誉:A公司虚假报告行为导致公司声誉受损,影响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四、案例启示1.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报告现象。

会计监督法律案例(3篇)

会计监督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自成立以来,A公司业绩稳步增长,市值逐年攀升,成为业内知名企业。

然而,在2018年,A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查处,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二、案情概述经调查,A公司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通过虚构业务、隐瞒费用、虚增收入等手段,累计虚增利润约10亿元。

具体表现为:1. 虚构业务:A公司虚构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将收入和利润计入报表,实际交易并未发生。

2. 隐瞒费用:A公司将部分应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将其计入递延费用,以达到美化利润的目的。

3. 虚增收入:A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等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

三、会计监督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会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对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

在本案中,A公司的会计监督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审核原始凭证:会计人员应当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确保其真实、合法、合规。

2. 审核记账凭证:会计人员应当对记账凭证进行审核,确保其与原始凭证相符。

3. 编制财务报表:会计人员应当根据审核后的记账凭证,编制财务报表,确保其真实、完整。

4. 内部审计:A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对财务活动进行审计,发现和纠正财务问题。

四、案例评析1. 会计监督缺失:A公司财务造假案暴露出该公司会计监督机制的缺失。

会计人员未能严格履行职责,导致财务信息失真。

2. 内部控制不力: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未能有效防止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

3. 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财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五、案例分析1. 虚构业务:A公司虚构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属于典型的虚假交易行为。

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财务舞弊案例分析财务舞弊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故意对财务报告进行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从而误导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不法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也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以下是对某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

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A在连续几年的财务报告中,通过虚构销售收入、虚增资产、隐瞒负债等手段,夸大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

这种行为在短期内提高了公司的股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最终导致了公司股价的暴跌和投资者的巨大损失。

舞弊手段分析:1. 虚构销售收入:公司A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虚构了大量的销售收入。

这些交易在账面上看似正常,但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商品或服务交换。

2. 虚增资产:公司A通过高估存货价值、固定资产折旧不充分等手段,虚增了公司的资产总额,从而提高了公司的净资产和盈利能力。

3. 隐瞒负债:公司A通过将负债转移到表外,或者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掩盖真实的负债情况,使得公司的负债水平看起来比实际情况要低。

舞弊动机分析:1. 提高股价:公司A的管理层可能希望通过财务舞弊来提高公司的股价,从而获得更高的薪酬和奖金。

2. 满足业绩指标:公司A可能面临来自股东或市场的压力,需要达到一定的业绩指标,因此采取了财务舞弊的手段。

3. 个人利益:公司A的某些高管可能为了个人利益,如股票期权等,而参与或默许了财务舞弊行为。

舞弊后果分析:1. 股价暴跌:随着财务舞弊的曝光,公司A的股价出现了大幅下跌,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 信誉损失:公司A的信誉受到了严重损害,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度下降,公司的业务受到了影响。

3. 法律责任:公司A及其管理层可能面临法律诉讼和处罚,包括罚款、赔偿损失以及刑事责任。

防范措施建议:1.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提高透明度:企业应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及时披露可能影响投资者判断的重大信息。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索菱股份(以下简称“索菱”)是一家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汽车配件制造商。

然而,近年来,索菱卷入了一系列财务舞弊的案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以索菱股份为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和教训。

一、案例背景索菱股份成立于2005年,业务涵盖了汽车轴承、离合器、传动系统等汽车配件制造。

在上市前,公司外部声誉良好,投资者对其前景充满期待。

然而,在2016年,索菱被曝出存在大规模的财务舞弊行为。

二、财务舞弊行为据调查,索菱的财务舞弊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虚增收入:索菱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等手段,虚增了一定期间内的营业收入。

这导致公司财务数据的失真,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状况产生了误判。

2. 资产负债表造假:索菱在财务报表中虚构和隐瞒了大量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从而掩盖了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

他们通过虚报资产、虚减负债等手段,使得公司资产看起来更加庞大,而负债看起来更小,给投资者提供了误导。

3. 利润管理:索菱通过调整会计政策、虚增费用等手段来操纵利润数字。

这些做法使得公司的净利润看起来更高,增加了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信心,但实际上并未反映真实的经营状况。

以上行为都违反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准则,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打击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那么,为什么索菱会出现财务舞弊行为呢?三、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财务舞弊行为通常是由公司高管为了获取私利而进行的。

索菱的高管可能因为个人利益驱动,通过虚增财务数据来提高公司的市值,获取更高的报酬。

2. 监管不力: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往往与监管不力密切相关。

索菱在财务舞弊期间,相关监管机构并未及时发现问题,也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财务舞弊得以持续进行。

3. 内部控制薄弱:索菱在财务舞弊期间,公司内部的风险管控机制明显不足。

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内部监督和风险防控机制使得财务舞弊行为得以长期发生。

四、教训和反思1. 强化监管责任:监管机构需要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查和核实,及时发现和防范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防治措施——基于康美药业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防治措施——基于康美药业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防治措施——基于康美药业舞弊案例引言康美药业舞弊案是中国资本市场实施最大一起蓄意误导投资者案件之一。

公司以虚假销售收入、透亮度欠缺等方法隐瞒公司真实财务状况,严峻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揭示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严峻问题。

本文将以康美药业舞弊案为例,探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1.压力和动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首要原因是来自经营压力和动机。

公司面临业绩压力时,为了维持股价水平宁市场对公司的信心,可能会通过虚增收入、隐瞒亏损等手段做出虚假的财务报告。

2.缺乏有效监督与审计机制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督与审计机制存在一定问题。

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能够染指审计工作,影响审计结果。

同时,审计机构也可能面临股东压力和商业利益的影响,导致审计失去独立性和专业性。

3.信息披露不透亮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离不开信息披露不透亮的环境。

信息披露不规范、披露周期过长以及信息核查机制不完善,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二、康美药业舞弊案分析康美药业舞弊案揭示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严峻性和危害性。

该案中,康美药业通过虚假销售收入、选购返利、资产管理等手段虚增财务数据,迷惑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

1.虚假销售收入康美药业通过与下游经销商签署虚假合同,虚增销售收入。

实际上,这些合同并没有真实的来往背景,旨在误导投资者和审计机构。

2.选购返利康美药业通过虚增选购商品额度,从而获得供应商的返利。

这种手段使得康美药业的利润和盈利水平被显著夸大。

3.资产管理康美药业通过虚增资产和欠搜集期限等手段,虚增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从而误导投资者。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防治措施1.加强监管与审计力度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完善审计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确保审计结果的独立性和准确性。

2.提升信息披露透亮度上市公司应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信息披露的准时性和准确性。

财务报告审计案例分析(3篇)

财务报告审计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与销售业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该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逐年上升。

然而,在2019年,该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监管部门查处,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案例将分析该公司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的问题,探讨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如何提高审计质量。

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1. 收入确认存在虚假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2019年财务报告时,发现其收入确认存在虚假行为。

具体表现为:(1)虚构销售合同。

该公司在2019年初,虚构了多份销售合同,并在合同中填写了虚假的销售金额和收款日期。

这些合同在财务报表中被确认为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

该公司在2019年,将部分未实际完成的销售项目提前确认为收入,导致收入虚增。

2. 资产减值存在低估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2019年财务报告时,发现其资产减值存在低估现象。

具体表现为:(1)应收账款减值准备计提不足。

该公司在2019年,对部分应收账款的减值准备计提不足,导致资产减值损失低估。

(2)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足。

该公司在2019年,对部分存货的跌价准备计提不足,导致资产减值损失低估。

3. 成本费用存在虚列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2019年财务报告时,发现其成本费用存在虚列现象。

具体表现为:(1)虚构成本费用。

该公司在2019年,虚构了多项成本费用,如装修费、广告费等,并在财务报表中予以确认。

(2)过度计提折旧。

该公司在2019年,对部分固定资产过度计提折旧,导致成本费用虚增。

三、审计案例分析1. 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对收入确认的审查不够严谨。

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收入确认时,未能发现虚构销售合同和提前确认收入的行为。

(2)对资产减值的审查不够全面。

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资产减值时,未能发现应收账款和存货减值准备计提不足的问题。

(3)对成本费用的审查不够细致。

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成本费用时,未能发现虚构成本费用和过度计提折旧的问题。

会计法律责任案例近五年(3篇)

会计法律责任案例近五年(3篇)

第1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会计法律责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本文将回顾近五年内我国发生的几起具有代表性的会计法律责任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案例一:上海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2018年)案情简介:上海某上市公司在2018年年度报告中,虚增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财务数据,涉及金额高达数亿元。

经调查,公司董事长、财务总监等关键人员涉嫌违规操作。

法律责任:法院依法判决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承担刑事责任,涉及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

案例分析:该案反映了上市公司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等问题。

公司管理层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虚报财务数据,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此案警示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二、案例二:深圳某公司涉嫌偷税漏税案(2019年)案情简介:深圳某公司通过虚假发票、隐瞒收入等手段,长期逃避税收。

经税务机关调查,该公司涉嫌偷税漏税金额高达数千万元。

法律责任:法院依法判决该公司补缴税款,并处以相应的罚款。

案例分析:该案暴露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采取违法手段逃避税收。

此案提醒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严格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诚信纳税。

三、案例三: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违规出具审计报告案(2020年)案情简介: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为一家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

在审计过程中,该所未能发现公司存在的重大财务问题,导致审计报告失实。

法律责任:监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罚,并吊销了其执业资格。

案例分析:该案反映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市场的主体,应承担起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

此案警示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财务舞弊事件分析报告(3篇)

财务舞弊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事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财务舞弊的手段,以达到粉饰业绩、误导投资者等目的。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的财务舞弊事件进行分析,以期为企业防范和打击财务舞弊提供借鉴。

二、事件概述2019年,我国某知名上市公司A公司因涉嫌财务舞弊被证监会调查。

经调查,A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间,通过虚构业务、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等手段,虚增利润近10亿元。

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了严重打击。

三、事件分析1. 舞弊动机A公司财务舞弊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1)追求短期利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A公司为了提高业绩,不惜采取舞弊手段虚增利润,以吸引投资者关注。

(2)掩盖经营困境:A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产品滞销等问题,为了掩盖这些问题,公司管理层采取了财务舞弊手段。

(3)满足高管利益:A公司部分高管为了获取高额薪酬和奖金,通过财务舞弊手段虚增利润,以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

2. 舞弊手段A公司采取的财务舞弊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虚构业务: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增值税发票等方式,虚增收入。

(2)虚增收入:A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增应收账款等方式,虚增利润。

(3)虚减成本:A公司通过虚构采购合同、虚减存货等方式,虚减成本。

(4)关联交易:A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到关联方,以达到粉饰业绩的目的。

3. 舞弊原因(1)内部控制不健全: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为财务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2)审计监督不力:A公司外部审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财务舞弊行为,审计监督不力。

(3)道德风险:部分管理层和员工职业道德缺失,为追求个人利益而采取舞弊手段。

四、防范与建议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内部监督和制约,从源头上防范财务舞弊。

库迪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3篇)

库迪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本报告以库迪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为例,分析其造假手段、动机、影响及应对措施,旨在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管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库迪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酒店经营等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库迪公司已成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

然而,在2017年,库迪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调查,最终被责令改正。

三、财务造假手段及动机1. 虚构收入库迪公司通过虚构销售收入、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收入。

具体表现为:在销售合同签订后,立即确认收入,而实际交付房产的时间却延后;虚构工程项目,虚增工程收入。

2. 虚增资产库迪公司通过虚构资产、虚增投资收益等手段虚增资产。

具体表现为:虚构投资项目,虚增投资收益;虚构应收账款,虚增资产。

3. 隐瞒费用库迪公司通过隐瞒费用、延迟确认费用等手段虚减费用。

具体表现为:将应由本期确认的费用推迟至下期确认;虚构支出,虚减费用。

动机分析:(1)市场竞争激烈:房地产行业竞争激烈,库迪公司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虚增业绩以提升市场地位。

(2)融资需求:为了满足公司扩张的需要,库迪公司需要不断融资,虚增业绩有利于提高融资能力。

(3)管理层利益驱动:部分管理层为了追求个人利益,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四、财务造假的影响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库迪公司的投资价值产生质疑,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 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误导了市场,加剧了市场波动,损害了市场秩序。

3. 损害公司声誉:财务造假事件导致库迪公司声誉受损,影响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五、应对措施1.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核,防止财务造假。

2.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3.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报告(3篇)

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舞弊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虚假的会计记录、报表或其他手段,以达到非法目的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企业的财务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本报告将通过对一起财务舞弊案件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原因、手法和影响,以期为我国企业防范和打击财务舞弊提供借鉴。

二、案件背景(一)公司简介本案涉及的上市公司为A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曾一度是国内电子行业的领军企业,但近年来因财务舞弊丑闻陷入困境。

(二)财务舞弊原因1. 公司内部治理缺陷:A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 业绩压力:A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等压力,业绩下滑,为达到业绩目标,管理层采取了财务舞弊手段。

3. 利益驱动:部分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参与或默许财务舞弊行为。

三、财务舞弊手法1. 虚增收入: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收入,虚报销售收入。

2. 虚减成本:A公司通过虚构采购订单、虚报库存等方式虚减成本,虚报利润。

3. 隐瞒债务:A公司通过隐瞒负债、虚构担保等方式隐瞒债务,虚报财务状况。

四、案件调查过程1. 监管部门介入:监管部门在接到举报后,立即对A公司进行立案调查。

2. 内部审计:监管部门聘请专业审计机构对A公司进行全面审计,发现财务舞弊事实。

3. 调查取证:监管部门通过调查取证,查明A公司财务舞弊的具体手法和涉案人员。

4. 公开处理:监管部门对A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公开处理,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追究刑事责任等。

五、案件影响1. 公司股价下跌:A公司财务舞弊事件被曝光后,公司股价大幅下跌,投资者利益受损。

2. 行业信誉受损:A公司财务舞弊事件损害了整个电子行业的信誉,影响了投资者对我国电子行业的信心。

3. 监管环境恶化:A公司财务舞弊事件暴露出我国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加剧了监管环境的恶化。

浅析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例

浅析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例

浅析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例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例是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起重大财务丑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以下将从背景、造假手法、影响以及对策等方面对该案例进行浅析。

首先是案例的背景。

康美药业是一家在中国上市的大型医药企业,也是中国医药行业的知名品牌之一。

2018年年底,康美药业突然被曝出大规模的财务造假行为,涉及金额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

根据相关报道,该公司利用虚假销售和采购交易、夸大业绩、隐瞒亏损等手法,长期夸大其财务状况,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其次是造假手法。

根据康美药业财务报表的审计结果,公司存在多项财务造假的手法。

一是虚构销售交易,即公司与相关公司进行虚假的销售合同,通过虚增销售收入来夸大公司业绩。

二是虚构采购交易,即公司与相关公司进行虚假的采购合同,通过虚增采购成本来减少公司利润。

三是资产隐瞒,即通过转移财务负债、隐瞒或虚增资产来掩盖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

这些造假手法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和欺骗性,很容易让外界难以发现。

然后是造假案例对康美药业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例的曝光给康美药业及其股东、投资者带来了严重的财务和声誉损失。

公司股票在此次财务造假曝光后迅速下跌,市值蒸发巨大。

此案也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声誉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投资者对其他公司的财务报表更加怀疑,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最后是对策。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例的曝光对中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提高财务审计的质量和独立性,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

投资者和机构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独立分析和审查,增强风险意识,避免因为财务造假而遭受损失。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提高,上市公司舞弊案例屡见不鲜。

这些案例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权益,也对整个市场秩序和公众信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以下将介绍几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例,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策。

1. 中概股欺诈案——长生生物长生生物是一家中国生物制品公司,于2018年因涉嫌销售假疫苗而引发轩然大波。

该公司在生产疫苗过程中存在造假行为,将过期疫苗进行再标注并重新售卖给市场,严重危害了公众健康。

该事件曝光后,长生生物的股价暴跌,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这起案例的原因之一是监管缺失。

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长时间得不到监管机构的审查,为舞弊行为提供了便利。

此外,长生生物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提供虚假数据,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

针对这类案例,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生产过程的审核,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同时,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提高透明度,防止虚假宣传误导投资者。

2. 财务造假案——美林达美林达是一家美国加工商,于2004年因涉嫌财务造假而破产。

该公司通过夸大收入和扭曲账目等手段,虚增利润,欺骗投资者和审计机构。

最终,其真实财务状况暴露后,美林达被迫申请破产清算。

此案例揭示了财务造假在上市公司中的严重风险。

公司为了追求高利润而不择手段,最终导致整个企业的崩溃。

这种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和公司的声誉,也对市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冲击。

针对这类案例,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查,确保核算准确、信息真实。

同时,审计机构更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独立性,及时揭示公司财务风险。

3. 内幕交易案——麦格纳国际麦格纳国际是一家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于2013年被揭露存在内幕交易行为。

该公司高层人员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获得非法利益。

内幕交易不仅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也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针对这类案例,监管机构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内幕交易监管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高层人员的监管和打击力度。

审计案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审计案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审计案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现金(一) 常见的舞弊手段或陷阱1.虚假现金陷阱(1) 隐瞒巨额的银行贷款;(2) 高现金与高负债并存。

“双高公司”坐拥大量现金并且资本开支不大,派息极低或者根本不派,但资产负债率却居高不下。

2.受限现金陷阱(1)隐瞒定期存单质押事实;(2)隐瞒保证金等货币资金受限事实;(3)隐瞒外埠存款的真实用途。

3.现金流水陷阱(1) 通过“倒贷”方式掩盖大股东占用资金或帮助关联方偿还贷款1) 大股东平时占用资金,期末通过倒贷方式偿还(即大股东贷款偿还上市公司欠款,上市公司过账之后立即替大股东偿还贷款),这样期末报表不体现大股东占用余额;2) 关联方无力偿还期末到期贷款,由上市公司通过倒贷方式垫付,之后由各关联方及时偿还,这样期末报表不体现借款余额。

(2) 通过“封闭贷款”制造上市公司虚假现金流或隐瞒大股东占用资金1) 通过银行提供回购业务,即由A公司开出银行承兑汇票,该汇票经过质押贷出款项在银行内部封闭运行,款项的流程为A—B,B—C,C—D,D—A,并由A将汇票贴现归还贷款,同时支付贴现利息;2) 上市公司向A、B公司分别开具银行本票,A、B公司再将本票直接背书给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大股东用此款归还资金被占用的上市公司。

(3) 通过制造现金流避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利润总额上市公司委托关联方A贷款,A再将款项汇给与上市公司形式上无关联关系的B,由B购买上市公司已存在减值的资产,待上市公司收妥款项后再归还关联方A。

这样上市公司既达到避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虚增利润,又回避了关联交易。

4.募集资金使用陷阱将募股资金转移至账外买卖股票,为隐瞒事情真相,伪造或变造银行对账单。

(二) 具体案例案例一:金花股份(600080)2005年10月14日公告,近期,公司在应上交所要求进行自查的过程中,发现存在控股股东金花投资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占用公司资金问题,合计60,200万元。

世通公司舞弊审计案例分析

世通公司舞弊审计案例分析

世通公司舞弊审计案例分析咱今儿就来好好唠唠世通公司这个舞弊审计的事儿。

话说在那风起云涌的商业世界里,世通公司曾经也是个响当当的角色。

可谁能想到,在那看似辉煌的外表下,竟然隐藏着一系列见不得光的舞弊勾当。

世通公司,原本在通信行业那可是呼风唤雨的存在。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高层为了追求那些表面上好看的财务数据,走上了歪门邪道。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比如虚构收入、夸大资产,把公司的财务报表打扮得花枝招展,就像一个浓妆艳抹的演员,看似光彩照人,实则虚假不堪。

就拿虚构收入这事儿来说吧,他们可真是费尽了心思。

比如说,明明是一笔还没完全敲定的业务,他们就敢提前把收入算进来。

还有更离谱的,直接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业务交易,硬是给自己的账本上添上几笔收入。

这就好比你明明没赚到钱,却硬说自己腰缠万贯。

审计人员在调查的时候,那可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他们得像侦探一样,从一堆堆错综复杂的财务数据中寻找线索。

有一次,一位审计人员发现了一笔收入的记录十分可疑。

这笔收入的来源公司,经过深入调查,发现竟然是世通公司自己虚构出来的空壳公司。

你想想,这得多狡猾啊!再说夸大资产这一块。

世通公司把一些不值钱的资产,硬是估值成了天价。

这就好比把一个破铜烂铁说成是稀世珍宝。

审计人员在评估资产价值的时候,发现了其中的猫腻。

比如一些老旧的设备,按照正常的折旧计算,价值已经大打折扣,可世通公司却还按照全新的价格来计算资产。

这一系列的舞弊行为,最终还是被揭露了出来。

这给投资者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让世通公司的声誉一落千丈。

从这个案例中,咱们能学到好多东西。

首先,企业的诚信那是绝对不能丢的。

一旦走上舞弊的歪路,就像在悬崖边跳舞,迟早会摔得粉身碎骨。

其次,对于审计工作来说,那可得睁大双眼,不能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

要像啄木鸟一样,把那些隐藏在树干里的害虫给揪出来。

总之,世通公司的舞弊审计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商业的舞台上,只有坚守诚信,严格审计,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琼民源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琼民源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琼民源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琼民源公司是一家在琼州市上市的知名食品企业,主要经营食品加工和销售业务。

然而,在最近的一次财务审计中,发现了琼民源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

本文将对琼民源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案例背景、造假手段、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

二、造假手段1. 销售收入虚增:琼民源公司通过虚构销售订单、夸大销售额度等手段,将实际销售收入进行虚增。

例如,将未完成的订单计入当期销售额,或与供应商串谋,虚构销售合同等。

2. 虚增利润:为了掩盖销售收入虚增的痕迹,琼民源公司采取了多种手段来虚增利润。

比如,通过虚构费用支出、夸大资产减值损失等方式,将实际利润进行虚增。

3. 资产估值失实:为了掩盖实际的亏损状况,琼民源公司将资产进行估值失实。

例如,将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进行高估,以提高资产净值。

4. 虚假披露:琼民源公司在财务报表中虚假披露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例如,对关键财务指标进行夸大宣传,掩盖实际的亏损情况。

三、影响1. 经济影响:财务造假使得琼民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被严重扭曲,给投资者和股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投资者可能会因为对公司的信任受损而撤资,导致公司的市值大幅下降。

2. 市场信心受损:琼民源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的曝光将会对整个市场造成不良影响,投资者对其他上市公司的信心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市场的恐慌情绪和投资短缺。

3. 法律风险:财务造假是一种违法行为,涉及到虚假陈述、欺诈等法律问题。

一旦被相关监管机构发现,琼民源公司将面临巨额罚款和法律诉讼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公司破产。

四、应对措施1. 加强内部控制:琼民源公司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财务审计和风险管理,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提高财务透明度:加强财务信息披露,按照相关法规和会计准则披露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提高投资者和股东对公司的信任度。

3. 加强监管力度:相关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财务审计和风险监控力度,及时发现和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会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以某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例,分析其暗地里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二、案例描述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该公司在过去几年里向来保持良好的财务表现,股价也向来稳步上涨。

然而,最近一次财务审计发现了一系列问题,揭示了该公司存在财务造假的行为。

1. 销售收入虚增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定单和收入,将实际未发生的销售额计入财务报表。

他们与一些合作火伴合谋,创造虚假销售定单和收入确认凭证,以此来夸大公司的业绩。

2. 资产减值未计提该公司在资产减值测试中,故意低估资产价值,未按照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这样一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显示的净资产值被人为夸大,给投资者带来了误导。

3. 财务指标篡改为了掩盖财务造假的事实,该公司还篡改了一些重要的财务指标。

他们通过虚构数据和调整财务报表,使得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看起来更加优秀,以此来吸引投资者和提高股价。

三、案例分析1. 造假原因分析财务造假的原因可以从公司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内部原因:- 高管压力:公司高管面临着业绩压力和股价压力,为了满足市场的预期,他们选择了财务造假来夸大公司的业绩和价值。

- 控制环境薄弱: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制度,给了财务人员造假的机会。

外部原因:- 投资者预期:市场对该公司的业绩和前景寄托了很高的期望,为了满足这些预期,公司选择了财务造假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 监管不力:监管机构对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审核不严格,未能及时发现和阻挠财务造假行为。

2. 造假影响分析财务造假对公司和投资者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对公司的影响:- 信任危机:财务造假行为会破坏公司的信誉和声誉,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降低,进而影响公司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

- 法律风险:财务造假是一种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公司将面临严重的法律风险,可能会受到罚款、停牌、退市等处罚。

虚假财务审计案例分析与应对策略

虚假财务审计案例分析与应对策略

虚假财务审计案例分析与应对策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虚假财务审计案例频频发生。

这些案例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实际案例的分析,探讨虚假财务审计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以帮助企业和投资者更好地应对此类风险。

案例一:某上市公司虚增收入某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市场对其业绩的期望,通过虚增收入实现了高额利润,但这种虚增收入是建立在与供应商之间的虚假交易上的。

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该公司的不当行为,导致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分析:该案例中,虚假财务审计的原因主要包括审计师失职以及公司内部控制不力。

审计师未能充分了解公司的运营模式,忽视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联性,导致无法识别虚假交易。

同时,公司内部控制薄弱,使得虚增收入得以长时间存在而未被察觉。

应对策略:针对此类案件,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

定期对重要业务进行内部审计,加强与供应商的交流与沟通,确保所涉交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同时,公司应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定期进行外部审计,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案例二:证券公司财务数据造假某证券公司为了掩盖实际业绩的不足,通过虚假财务数据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审计师未能发现公司财务数据造假的痕迹,导致该公司长期以来虚报业绩。

分析:该案例中,虚假财务审计的原因主要包括审计程序不完善以及公司内部控制不健全。

审计程序未能有效检测财务数据造假的迹象,未经过充分的数据分析和交叉验证。

同时,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管理层对财务信息把关不严,容易导致虚假数据的出现。

应对策略:针对这种情况,审计机构应加强对审计程序的设计与执行,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和风险评估模型,提高审计的精准度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同时,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加强对关键岗位的监督和制约,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案例三:国有企业资金挪用某国有企业高管通过挪用企业资金来进行个人投资,长期以来欺骗了审计师和投资者。

伪造销售合同审计案例分析

伪造销售合同审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A在2018年度财务报告中虚增了销售收入,经审计发现,公司伪造了多份销售合同,虚构了销售业务,给公司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本案例将分析该上市公司伪造销售合同的审计过程及审计人员如何揭露虚假交易。

二、审计过程1. 审计人员首先对A公司2018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初步分析,发现销售收入增长异常,疑似存在虚假交易。

2. 审计人员对A公司销售部门进行访谈,了解销售流程及业务情况。

在访谈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销售部门负责人对部分销售合同的具体内容表示不清楚。

3. 审计人员对A公司2018年度的销售合同进行抽查,发现部分合同存在虚假记载,如合同签订日期、货物描述、货款支付方式等与实际情况不符。

4. 审计人员进一步调查发现,部分虚假合同涉及的公司与A公司并无实际业务往来,且合同签订日期晚于实际发货日期。

5. 审计人员对A公司财务部门进行审计,发现部分销售收入对应的银行流水与合同记载不符,存在资金回流现象。

6. 审计人员对A公司实际经营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部分虚构销售业务并未实际发生,而是由公司内部人员操作。

三、审计结论1. A公司2018年度财务报表存在虚假记载,虚增销售收入,严重违反了会计准则和公司规章制度。

2. A公司部分销售人员、财务人员涉嫌职务侵占,审计人员已将相关线索移交给公安机关。

3. A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无法有效防范和发现虚假交易。

四、案例分析1. 审计人员通过分析财务报表,发现销售收入增长异常,为后续审计工作提供了线索。

2. 审计人员对销售部门、财务部门进行访谈,了解业务流程及内部控制,有助于发现虚假交易。

3. 审计人员对销售合同进行抽查,核实合同真实性,有助于发现虚假记载。

4. 审计人员对银行流水进行核对,有助于发现资金回流现象。

5. 审计人员对实际经营情况进行调查,有助于发现虚构销售业务。

本案例表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注重细节,运用多种审计方法,以确保审计质量。

同时,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防范虚假交易的发生。

财务造假的反例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的反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虚构交易、隐瞒事实、虚报利润等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不正当的修改和操纵,以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和监管机构提供警示。

二、案例背景(一)公司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公司自上市以来,业绩持续增长,一度被誉为“房地产界的黑马”。

然而,在2016年,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二)造假手段1. 虚构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土地购置、工程项目等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2. 虚报资产:公司通过隐瞒资产减值、虚报资产评估等手段,虚增资产价值。

3. 虚假投资:公司通过虚构投资、隐瞒投资亏损等手段,虚增投资收益。

4. 虚假关联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虚增公司利润。

三、案例分析(一)虚构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土地购置、工程项目等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构土地购置:公司虚构了大量土地购置交易,将土地购置成本计入费用,虚增当期利润。

2. 虚构工程项目:公司虚构了大量工程项目,将工程项目成本计入费用,虚增当期利润。

(二)虚报资产公司通过隐瞒资产减值、虚报资产评估等手段,虚增资产价值。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隐瞒资产减值:公司隐瞒了部分资产的减值情况,虚增了资产价值。

2. 虚报资产评估:公司虚报了部分资产的评估价值,虚增了资产价值。

(三)虚假投资公司通过虚构投资、隐瞒投资亏损等手段,虚增投资收益。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构投资:公司虚构了大量投资项目,虚增了投资收益。

2. 隐瞒投资亏损:公司隐瞒了部分投资项目的亏损情况,虚增了投资收益。

(四)虚假关联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虚增公司利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虚构销售收入的审计案例分析
陈晨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本文介绍了上市公司I公司指示其子公司c公司虚构销售收入以高估收入和资产的案例以及审计过程,并对审计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审计案例,虚构收入;舞弊;审计失败
一.案例介绍
C公司是I公司的一家子公司。

该公司虚构收入,涉及了许多客户。

在年末,这些虚构的收入都被归集到一个客户A公司的账户上,并且虚构的收入都被报在I公司的财务报表上向社会公众发布。

具体过程如下:
2003年第-二季度初,I公司和C公司的总裁史密斯指示C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和销售经理怀特为现有的20名客户虚构了30万美元的收入。

这砦客户并不知情。

在明知这些销售是虚构的情况下,C公司的首席财务官温纳仍然在账簿凭证中反映,并将报表呈报给I公司。

这些虚构的销售报入对公众披露的报表中,高估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26万美元,高估净收益62%。

2003年第三季度,I公司和C公司又以同样的方法涉及50多个客户虚构收入97万美元,高估应收账款120万美元,高估销售收入100万美元,高估净收益325%。

2003年10月和11月,由于难以在涉及70个客户的情况下进行舞弊,以及考虑到即将进行的年度审计,史密斯指示C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冲销掉涉及120万美元虚构的销售收入,并只用一个客户来进行这些舞弊,即A公司。

A公司是一家外国企业,并同意参与舞弊。

2003年11月和12月,在史密斯的要求下,怀特虚构了12张销售发票,虚构收入总数达到了160万美元。

在年底的报表中,高估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160万美元,高估净收益138%。

2004年第一和第二季度的法定收入持续减少。

C公司又以同样的方法虚构收入,2004年第一季度的报表,高估应收账款190万美元、收入30万美元、净收益56‰2004年第二季度的报表,高估应收账款240万美元、收入45万美元、净收益134%。

2lDOl5年1月,I公司的会计主管以及首席财务官发现了原先对A公司预先开单的销售是虚假的,并将这个结果向外部的咨询机构进行了报告。

不久,I公司发布了公告说明C公司存在;--%f违规,2003年和加04年前两个季度的会计报表结果需要进行修正,预计将导致股东权益减少120万美元。

在公告公布之后,I公司的股价从每股1.25美元跌到了0.5美元。

随后I公司的股票被纳斯达克摘牌,并于2005年破产。

二.审计过程
在2003年12月到2004年2月的期间,I公司的独立审计人员对I公司和它的子公司执行了年度审计。

作为审计的一部分,审计人员要求A公司提供截止至2003年11月30日的应收账款确认函。

为了隐瞒舞弊,温纳为A公司准备了两份确认函(涉及到了2003年11月所开出的虚假发票),并让A公司的代表在确认函上签字并提交给审计人员,表明了A公司欠C公司85万美元。

另外,为了解释对A公司销售的显著增加,温纳告诉审计人员:C公司已经将加拿大的经销商从12个减少到了3个,其中一个就是A公司。

最后,就2003年的审计,温纳向外部审计人员签署了一份管理当局声明书,虚假的表明,C公司的财务报表遵循了公认会计准则。

审计人员也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三.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典型的审计失败的案例,从t面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可以及时发现虚假销售,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核对运输原始凭证
由于C公司的这些虚构的销售涉及的产品从来没有被运输过,那么销售发票一定没有适当的运输凭证来支持。

审计人员应该进行实质性测试,通常的做法是:以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中的会计分录为起点,抽样选取若干笔业务,将其合计数与应收账款明细账和销售发票副本进行比较核对。

销售发票存根卜所列的单价,通常还要与经过批准的商品价日表核对,其金额小计和合计数也要重新计算。

发票中所列示的商品的规格、数量和顾客名称等,则应与发运凭证进行比较核对。

另外,还要审核顾客订货单和销售单中的同类数据。

由上面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可以看出,如果审计人员严格按照这个程序进行测试,C公司如此巨大金额的虚构销售收入一定会被查出。

而审计人员却很可能只是简单的核对了.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没有认真核对原始凭汪,最终导致审计失败。

2.进一步进行应收账款函证
对于应收账款函证方面,审计人员没有保持应有的怀疑,也没有认真查证,很容易的被温纳说服了,没有查出舞弊行为。

主要有一下几点失误:
(1)选择被两证的应收账款的失误。

审计人员要求A公司应收账款截止至2003年11月30日,即2003年会计年度资产负债表日的前一个月余额的确认函。

众所周知,在年底之前获得的审计证据的效力比较低,很多交易、结算都是在年底进行的,而审计人员却要求截止到资产负债表Et的前一个月,这一要求显然有很大漏洞。

C公司在2003年的11月和12月大量的虚构对A公司的销售收入,而审计人员却只要求查证到I1月份的应收账款,这样12月份的虚构销售就没有被查到,这也是导致最终的审计失败的原因之一。

(2)没有商接获取函证。

审计证据,尤其是函证,外部的直接的证据效力更强。

C公司的审计人员却只接收到了温纳准备的确认函,即被温纳说服那些交易是真实的,缺少应有的职·Ik怀疑,甚至连正常的怀疑态度都没有。

如果审计人员能够对温纳提供的确认函进行进一步查证,那么很可能查出对A公司的销售是虚构的,揭露舞弊。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P·库利南等著,宋建波等译,《美国证监会审计案例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2]PaulJSobel:AuditorsPJskM&11agen3entGuide:InsegratingAuditingandEEM.
钋m舢usme草豁_.177·
中国经贸-u¨。

万方数据
上市公司虚构销售收入的审计案例分析
作者:陈晨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3
刊名:
中国经贸
英文刊名:CHINA BUSINESS MONTHLY
年,卷(期):2009,""(20)
被引用次数:0次
1.查尔斯·P·库利南.宋建波美国证监会审计案例精选 2005
2.Pau1 J Sobel Auditors Risk Management Guide:Integrating Auditing and ERM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jm200920118.aspx
授权使用:复旦大学图书馆(fddxlwxsjc),授权号:286d224c-9c22-4620-8848-9e49017e194c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