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电子)

合集下载

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_评诺斯新作_理解经济变迁过程_

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_评诺斯新作_理解经济变迁过程_

DIRECTORS&BOARDS May.2008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评诺斯新作:《理解经济变迁过程》文/董志强【读书】上述的观点,来自诺斯的近作《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在这本书中,他抛弃了交易费用这个曾经倍受推崇却有点似是而非的概念,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制度都旨在对付非各态遍历世界中的不确定性。

制度的运行需要支持性框架,人类也会建立起这种支持性框架。

人类会通过学习来积累个人以及前人的经验。

在社会互动中,学习的积累会体现为文化。

语言、神话故事、信念和行为方式等,都是文化的构成要素。

文化不仅决定了某一时期的社会绩效,而且通过其支持性框架约束社会成员,从而影响了长期的变迁过程。

文化塑造了人们的观念和制度的支撑框架,而制度架构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支撑框架,并影响着文化的演化。

结合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诺斯还揭示了意向性是怎样成为社会学习的结果及其随后是怎样影响经济的制度基础的;其分析框架不仅有助于解释过去的制度变迁,而且也有助于解释当今各经济体之间的不同经济绩效。

阅读此书给人的强烈感受是,制度经济分析也许正在重返凡勃伦的道路。

凡勃伦认为制度不过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

当代的制度分析学者,也正将制度还原为一种精神现象。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制度就是博弈均衡,但是大群体博弈中均衡常常是多重的,究竟哪一个均衡会成为制度?这取决于博弈参与人的信念,或者说人们的精神观念决定了制度均衡的选择。

无论是持有理性选择观念的肖特(Shptter)、格雷夫(Greif),还是持有演进主义观点的萨金(Sugden)、青木昌彦(Aoki),或者是持有基因和文化共同演进观点的鲍尔斯(Bowles)和本文所评论的诺斯,莫不倡导观念对于制度变迁的重要。

而一旦明白观念对于制度变迁的重要,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从改革开放一开始,改革的领导者就不断强调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经济变迁是当代经济学研究中最为迷人的主题,因为其中的故事令人困惑。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课件)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课件)
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 材料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孙中山等人就拟订了一系列“开放 门户”“振兴实业”的政策……袁世凯在社会大潮流的推动下,上台后也明 确宣布“民国成立、宜以实业为先务”。
——罗红希《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
内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甲午战败 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 厂,获利颇丰。除纱厂外,张謇还创办了垦牧 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 产业。他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 创立了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 公园和剧场等机构,有些在国内还是首创的, 如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人自建的 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 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 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影响: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
20世纪30年代,我国迫切需要在钱塘江上修建一座大桥,连接浙赣 铁路与沪杭铁路,打通南北铁路干线。当时,国内的跨江大桥基本都是 由外国人设计建造的。曾留学美国,后来回国任教的桥梁专家茅以升, 接受了造桥任务。他带领工程团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解决了一系列 技术难题,终于在1937年建成了钱塘江大桥。这是当时中国自行设计、 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
外 帝国主义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四)再度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内忧外患的危机, 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PPT课件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PPT课件
9
计划经济时期
• 产业发展 • 重工业为主,资金主要投向重工业领域。 • “三五”至“五五”时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
50%的份额投向了重工业。到1978年,重工 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高达56.9%,重工 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已经形成。(中国统计 年鉴1990.6)
10
计划经济时期
• 分配方式 • 采取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的核心在于,
6
计划经济时期
• 市场主体:公有制经济 • 到1978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
企业占77.6%,集体经济占22.4%,其他经济成 分基本为零。
7
计划经济时期
• 资源配置方式:通过计划手段配置资源 • 计划对资源的配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对生产资料的集中计划管理; • 二是价格集中管理; • 三是基本建设绝大部分由中央统一管理。 • 1950--1978年,国家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
业发展,造成城市对农村的挤压,以及工业 对农业的抑止。农村和农业发展明显受到城 市和工业发展的压制,这种违背结构均衡的 发展战略,导致计划经济下的经济结构呈现 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
12
计划经济时期
• 经济改革:行政性分权,改革的重点是中央 政府向下属各级政府放权让利。
• 1956 年的中共八大提出进行"经济管理体制 改革"开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长征。
• 1957 年,中国政府根据中共八大一次会议 的决定,制定了以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 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并从 1958年初开 始了"体制下放"。
13
计划经济时期
• 经济改革 • 由"体制下放"和农村的"人民公社化"所形成

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课件

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课件

1986年 崔健和中国
摇滚崛起
1987年 北京前门设 置了在中国 旳第一家肯
德基餐厅
1987年,一切从 “大哥大”开始
1988年宝洁带着飘柔、舒肤佳等产品来 了,它掀起了外资企业来中国旳热潮
1989 模特职 业化
1989年王菲出道,成了流行风向标
1990年,我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 深圳市正式开业
厚街
城市区域化旳 倾向
北京城市群
长三角城 市群
珠三角城 市群
三、网络化
起步:1务995年,全方面开展互联网业。 变化中国人旳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四、潮流化
1、思想观念: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 2、生活质量
舒适、高档、优美、个性 减肥 装修热
自驾游
50年代旳列宁装 、布拉吉
六七十年代旳 “标配”--绿军
生活水平走向小康
小康:家庭生活比较宽裕,能够安然度日。
20世纪80年代前旳四大件
2023/12/7
5
20世纪80年代后旳四大件
2023/12/7
6
你觉得如今旳四大件是什么呢?
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 农村型转向城市型旳过程,直接体现为城市人口 比重旳增长和城市数量旳增长。
建国以来城市化率变化情况
改 经生 革 济活 开 腾巨 放 飞变
GDP增长
城市化 网络化(信息化)
潮流化
一.从GDP看沧桑巨变
1990年世界GDP排名第10位:
2023年世界GDP排名第6位: 2023年世界GDP排名第4位: 2023年世界GDP排名第2位:超出日本
1978年后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1952-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 资料起源:国家统计局公布旳数据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ppt课件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ppt课件

“三五”至“五五”时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50%的份额 投向了
计 划

重工业。到1978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高
济 时

达56.9%, 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已经形成。
(中国统计年鉴1990.6)
青衣2011.08.29
10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核心: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
按照多 劳多得,少劳少得
市 场

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看, 1993--2003 济
年间,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51%和 42%,与转轨时期二者的贡献率(消费65%、投资28% )相比,消
时 期
费贡献率下降了14个百分点,而投资贡献率则上升了14个百分点。
青衣2011.08.29
32
现的。
1953--1978年,我国的积累率
1957—1978 资本投入 49% 劳动力投入31%
消费率
23.1%
36.5%,
高积累、 低消费
计 划
76.9% 63.5%。
经 济


中国经济增长
粗放型、外延型特征。
技术进步 20%。
青衣2011.08.29
9
产业发展
重工业为主,资金主要投向重工业领域
经 济

在经济总量中,虽然公有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但比重有所下降,
轨 时

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开始上升。
青衣2011.08.29
19
经济发展情况
经济增长
通过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过度依赖投
增加 职工工资、发放价格补贴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PPT课件
14
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 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 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 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 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 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带给人民 生活的提高。
15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申奥 成功、香港及澳门的回归、中 国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 程……这些不正是中国经济发 展的最好例子吗?
4
对新中国六十年经济社会发展 的评价,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 来认识;对经济发展与改革过 程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需要 进行客观的总结和分析。总结 成功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沿着 正确的方向与道路继续前进; 认识失误的原因,有助于更好 地发展。
5
从我国建国到现在半个多世纪 以来,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可以 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从建国初到1978 年的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我们 可以把它称为经典社会主义计 划经济体制时期;
16
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成就斐 然。这是我们遵循发展着的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并 结合不同发展时期的经济社会 实践进行理论认识的发展和创 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结 果。未来发展仍要坚持社会主 义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 一,着力转变社会主义经济增 长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17
展望未来,我们更加充满信心。 据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 教授预测,2030年中国经济总 量将超过美国,2049年世界三 个经济大国的排序是中国、印 度、美国。
总序………………………………… 改革开放的三个阶段………………………… 经验与展望……………………………
2
目录
总序………………………………… 改革开放的三个阶段………………………… 经验与展望……………………………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ppt课件

百分点,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ppt课件
青衣2011.08.29
20
经济增长情况
由于体制性约束被逐渐打破,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经济得
经 济
到长足发展,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充裕的资本,民间资本与 转
外资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ppt课件
青衣2011.08.29
21
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农业和轻工业。
青衣2011.08.29
15
存在问题
资源流向的指令刚性
配置效率的下降,使得大量的资源都被按照政府意愿配

置,资源的利用结构极不合理


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竞争,缺乏活力,效率低下,产 品质量差,整个经济没有了创造力。
济 时 期
ppt课件
青衣2011.08.29
16
2 经济转轨时期(1978--1992)
济 时 期
1958~1976 多次"体制下放"无一例外地以造成混乱。
ppt课件
青衣2011.08.29
14
主要成就
计划经济的优点是可以集中社会重要资源搞经济建设


比如“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的

实现,既是计划经济体制完成的标志,也是计划经济体

制的重大建设成就。
时 期
ppt课件
(中国统计年鉴1990.6)
青衣2011.08.29
10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核心: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
按照多 劳多得,少劳少得


有劳动能力却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PPT课件18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PPT课件18
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C.将外商排除出中国市场 D.使中国走上“自强”的道路
6.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兴办了一 B 些新式学堂,其培养方向主要是
A.封建官吏 C.外语人才 B.从事实际业务的有用人才 D.军事、商务两用人才
7.李鸿章在1876年强调:“筹办海防, 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 备,方今强邻环道,藩属倾危,岂可稍存侥 幸无事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这表明
1872年30名幼童赴美留学
3.结果
失败
1)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根源:腐朽 的封建制度 ──根本原因 内因 顽固派的阻挠破坏 2)败因 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外因 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4.影响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产生了中国第一 批近代企业
创办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
特点: 1.得到清政府扶持,但 管理腐败。 带有浓厚封建因素 2.产品作为商品投放市 场,客观上对外国经济势 力的扩张起到一定的抵制 作用 3.采取雇佣制 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性质:
带有浓厚封建因素的 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开平煤矿产
开平煤矿产的煤, 除供应国内各局以外, 还投放市场。 煤的质量优良,价格便宜, 很快打开销路, 轮船招商 1872 上海机器织布局 汉阳铁厂 并逐步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
课堂训练 1.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说法正 A 确的有
① 19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 生了 ② 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近代民 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③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 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④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对民办企业起 了诱导作用。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新制度经济学》第九章 经济变迁过程的演化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第九章 经济变迁过程的演化分析

其次,演化经济学以“个体群思维”描述个体行动 对群体的“频率依赖”。类型学思维把“所有对理 想类型的偏离都看作是偶然的”(梅特卡夫,2004 ),把这些偏离抽象掉,把“同质性”视为常态和 前提假设。相反,个体群思维认为“多样性不是隐 匿在基本实在之后起干扰作用的困难;它就是基本 实在本身,是变化的先决条件”(梅特卡夫,2004 )。
2022/12/17
返回上 级目录
一、新奇性创生:变异—选择—发展(1)
“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 供使用的资源禀赋”被新古典经济学视为外 生因素、给定的机制,是其前提假定。演化 经济学则把这些因素和前提假定视为内生的 、可变的,这些变化,即“新偏好的形成、 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以及新资源的创造”,构 成“新奇创生”,演化经济学“可以被定义 为对经济系统中新奇的创生、传播和由此导 致的结构转变进行研究的科学” 。
2022/12/17
返回上 级目录
三、演化分析和演化经济学的两个主要流派(1)
1.凡勃伦传统与老制度学派
在本书绪论部分我们已经具体介绍过老制度学派 。多数学者认为,老制度学派创始人凡勃伦是演 化经济学的先驱。
整体主义方法、累积因果原理受历史和文化因素 影响的人性观念,构成了凡勃伦传统和老制度学 派分析的重要内容。
2022/12/17
二、演化分析的理论渊源(2)
马克思分析了生产从工场生产手工业到机器大工 业的技术变革,探讨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从无 到有的过程,讨论了商业资本和信贷资本等新现 象的形成,因此,马克思也被某些演化经济学家 视为演化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先驱。关于马克思是 否是演化经济学家,学者们存在一些分歧。
2022/12/17
三、组织遗传学:惯例—技巧—搜寻(2)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经济变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过程,包括经济结构的变迁、经济体系的变迁以及经济增长的变迁。

经济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变迁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迁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各个行业之间的相对比重。

在经济变迁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和服务业比重扩大的趋势。

这种变迁通常被称为“三次产业结构变迁”。

这是由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业产出相对于人口的下降,导致农民转移就业到工业和服务业;同时,工业化的推进和技术创新也会提高工业部门的产出和就业能力;最后,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加,服务业的比重也会相应扩大。

其次,经济体系的变迁也是影响经济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在经济变迁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迁。

计划经济是指由政府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对资源配置进行指导和控制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经济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自主决策的经济体制。

在经济变迁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国家的经济体制,从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种变迁通常会伴随私有化、市场化、竞争化等一系列措施。

再次,经济增长的变迁也是经济变迁的关键因素之一、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经济增长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劳动力增长、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

在经济变迁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这种变迁通常会伴随着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劳动力转移等一系列发展措施。

最后,经济变迁是一个动态而持续的过程。

经济变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和努力的积累。

在整个经济变迁的过程中,通常会经历起步阶段、高速增长阶段、调整阶段和成熟阶段。

在起步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还比较落后;在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在调整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成熟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趋于稳定,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已经相对完善。

中国商业经济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商业经济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商业经济的演变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商业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经济的发展日益稳步增长。

商业经济的演变与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中国商业经济的演变与发展。

一、市场经济的成型:1980-2000年代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

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开始涌入。

同时,个体户经济也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的串片小商品市场,成为最典型的市场经济的形式。

在这个时期,商业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地出现新的商业模式。

便利店、连锁店的模式也开始出现,百货公司成为城市商业的中心,大量的超市、商场、百货公司、专卖店等销售终端应运而生,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逐渐多元化。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2000年代至今2000年代是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成为商业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互联网应用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与壮大,网络购物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商业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电子商务生态圈开始发展,专门的电商服务企业也涌现出来。

例如,淘宝、京东、支付宝、腾讯等等成为中国电商行业的代表企业,极大地推动了电商的发展。

三、消费升级与品牌崛起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

随着经济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从过去需要关注生活必需品的满足,逐步转向品质、服务及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这个阶段也成为了“消费升级”的时期。

由于中国市场规模大,资源多,更多的品牌开始出现。

随着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及品牌认可度的提高,品牌逐步崛起。

中国商家的品牌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许多公司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强调产品质量、形象塑造和广告宣传,由此也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四、商业模式的升级:创新与变革商业模式的变革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演进轨迹及其总体趋势探讨

区域经济演进轨迹及其总体趋势探讨

区域经济演进轨迹及其总体趋势探讨一、引言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都有其演进轨迹和总体趋势。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的演进轨迹和总体趋势两个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今后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区域经济演进轨迹的特点区域经济的演进轨迹是指一个地区经济从发展初期到成熟阶段所经历的各种变化和发展趋势。

不同地区的经济演进轨迹具有一定的特点,但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 起步阶段在起步阶段,一个地区的经济往往处于落后状态,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人才储备不足。

这个阶段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缓慢,经济体量小,对外依存度高。

起步阶段一般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市场化经济体系的形成。

2. 快速发展阶段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时,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才储备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不断改善,对外开放程度加深,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

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引导资金和人才向重点领域和战略性产业倾斜,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型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保障。

3. 成熟阶段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并保持稳定增长时,经济进入成熟阶段,经济总量开始趋于稳定,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均衡,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完善。

成熟阶段的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保持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对外贸易和投资合作进一步加强。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区域经济总体趋势的探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演进轨迹之外,还存在一些总体趋势,对未来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演变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伴随着经济的演变而不断迭代。

在早期,原始社会中的人们主要依靠狩猎、采集和渔猎等手段谋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耕与畜牧业的兴起,人们开始进行定居,并逐渐形成了农业社会。

农业社会的出现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开始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特别是铁器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财富积累,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分工和劳动力的专业化。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流的加强,人们开始出现了商业和贸易活动。

商业经济社会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消费品和服务,并推动着城市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市场经济的概念,物品和劳动力的价值开始通过市场价值进行交换和定价。

工业革命的到来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巨大转折。

工业化的兴起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彻底改变,机械化和大规模生产变得可能。

这一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平等。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当今的信息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不断进行着革新和演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和适应。

总结而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商业经济社会和工业社会的阶段。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发展的路径也在不断变化,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经济变迁的过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对其技术、产业和社会结构的改变。

它表现为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财富分配等方面,也包括社会文化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从早期经济来看,人们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包括采集、狩猎和收割。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也开始种植谷物,用来种植牲畜,建立有效的贸易网络。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原始社会经济体系,旨在满足当时人们的物质需求。

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工业经济也开始蓬勃发展。

这种变化使人们的关注点从解决物质需求转移至满足性需求,从而使市场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和发达。

这就是所谓的工业经济,以机械的形式向社会提供大量的货物和服务。

此外,科技也在改变经济变迁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它推动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制造业技术,使得更多新产品及服务变成现实。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引领着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催生了企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对市场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经济变迁的过程也受到政治权力的制度性安排,因为政治制度决定一国经济发展的走向,以及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

政策制定者将直接影响到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发展,以及政府如何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接受,使得经济变迁的过程更加复杂多变。

经济改革的本质就是通过改变经济结构来提升生产力,从而提高国家的经济水平。

今天,全球化的推进力使得国家之间的经济变迁更加复杂且紧密。

总之,经济变迁的过程涉及许多议题,其中包括自然资源的改变,科技技术的发展,政策制定,市场经济等等。

经济变迁的过程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平台,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财富和劳动力,也为人类更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可能性。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ppt1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ppt1

解读历史1:第一次经济革命及其组织结果
• 诺思从产权理论角度对狩猎业向定居农业地转变 做出解释。他认为作为排他性地公有财产而组织 起来的原始农业,从产权的效率来看,优于狩猎 业。狩猎的公有产权与农业的排他性公有产权的 差异是解释第一次经济革命的关键。这里的排他 是群落与群落之间。而部落是作为一个共同体存 在的。此时没有主要考虑群落内部的产权清晰是 有其合理性的。第一,群落的成员数量比较少, 监督比较容易;第二,群落可以通过规则、禁忌 和戒令来约束其成员。
产权理论
科斯在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 1937)中发问 为什么存在企业。他认为企业能够超越市场 在于企 业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增加收益。强 调企业是由权威规制的。市场上的考核费用 与科层组织的度量费用抉择决定了企业的边 界。 阿尔齐安和德姆塞茨(1972)强调企业只是 一个法律虚构和一个契约链接,强调对投入 品监督的重要性。 詹森和梅克林(1976)扩展了对投入品监督 的主题。P39
解读历史3:近代欧洲的结构与变迁(公元1450
-1650年)
诺思结合国家理论和产权理论解释这四个 国家发生的不同 国家一方面要保证统治者租金最大化,另 一方面要降低交易费用以增加社会产出。 这其中国家与选民之间关于税收权的谈判 实力对比决定产权配置。
解读历史4:第二次经济革命及其后果
• 诺思认为产生第二次经济革命可以分成三 步。 第一步是科学法则的提出; 第二步是产业革命期间科学家与发明家之 间的知识交流; 第三步是产权的演变,使私人收益率更接 近于社会收益率。
解读历史2:封建主义的兴衰(公元500-1500)
在第一次经济革命与第二次经济革命之间,欧洲 处于马尔萨斯陷阱里。十四世纪的瘟疫(黑死病) 对欧洲的打击是致命的。瘟疫再三复发。人口出 现了急剧的下降。劳动相对与土地变得稀缺 了。 农民在和领主谈判时的实力增强了。这是导致庄 园制解体的主要因素。制度安排和产权方面都发 生了变化。 封建的或庄园式的结构在以饥荒、瘟疫和战争为 特征的一个世纪内瓦解了,被大的政治单位和一 整套对土地、劳动和资本的产权所取代,这些产 权的变化取决于君主和选民集团之间的讨价还价 能力。(P143)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马克斯.韦伯视界中的中西方经济动因比较王卓【关键词】经济变迁新教伦理儒家精神诺思(North,2005)的最新研究指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反,人类演化变迁的关键是参与者的意向性。

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选择机制并非由有关最终结果的信念所决定。

相反,人类的演化是由参与者的感知所支配的。

”1这一观点对长期占据经济学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理论提出了有力的质疑,因为在本质上,人们是生活在一个不确定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这个世界不停地以全新的方式演化,经济活动也毫不例外。

既然如此,如何才能真正的理解经济变迁过程?诺思用超过十年的时间对此展开研究,并发现:在历史过程中人类建立的支持性框架中的文化成分也是影响经济和政体绩效变化的核心。

经济问题的演进在根源上或许并非来自于经济问题本身。

就这一认识来看,可以认为诺思的工作是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全新推演。

然而诺思的思路并不是完全的创见,至少在马克斯.韦伯那里,类似的逻辑依稀可见。

一、韦伯视界中的经济变迁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研究了新教伦理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之间的生成关系;在《儒教与道教》中,韦伯进一步研究了“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1道格拉斯.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

“儒教伦理与东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阻力之间究竟是怎样的生成关系?”等经济变迁中的重大问题。

在《儒教与道教》一文中,韦伯以较大的篇幅分析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又重点研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伦理,同时还顺便考察了被视为异端的道教。

他将儒教与西方的清教作了较为彻底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十九世纪末期的西学东渐以来,韦伯的学说在中国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论。

无论如何,一个陌生的西方人对于富有千年古老传统的中国的深刻批评,不啻于一声惊雷,催醒了一批因报守“小富即安”的经济梦想却屡遭西方豪强凌辱的国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道格拉斯·诺思著钟正龙邢华等译杨瑞龙郑江淮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一章:经济变迁过程概述经济变迁是如下各种变化的结果:(1)人口的数量和质量;(2)人类的知识存量,特别是人类用于控制自然的知识存量;(3)界定社会激励结构的制度框架。

制度结构是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的结合。

第一篇:理解经济变迁所涉及的问题引言经济学是一种选择的理论——到目前为止,一直都还不错。

但是,这门学科忽视了对选择发生的背景的讨论。

社会环境是规定人类相互作用框架的规则、标准、习俗以及做事方式的人为构建。

第二章:非各态历经世界的不确定性奈特人为,风险是一种能够推导出结果的概率分布的状态,因此可以对这种状态进行保险。

不确定性并不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状态;它一直是形成整个历史和史前的人类组织的结构演化的潜在条件。

了解学习在意识中是怎样发生的对于理解人类怎样处理不确定性非常关键。

各态历经的经济是一种潜在的基本经济结构恒定不变,即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经济。

知识存量的增加一直是人类福利增加的基本源泉。

(Mokyr,2002)人类对全新环境的反应依赖于环境到底有多新以及参与者的文化遗产。

在韦伯词典中,各态历经被定义为“涉及或与任何状态的重复发生相联系的概率,尤其是任何状态永远不再发生的概率为零”。

由此Davidson(1991)认为“一个各态历经的随机过程仅仅意味着根据过去观察计算的平均数不会持续地不同于未来结果的时间平均数”在一个静态世界里,不确定性是知识存量的函数。

第三章:信念体系、文化和认知科学人们持有的信念决定了他们所做出的选择,然后,这些选择建构了人类行为的变化。

很多需要解决的有趣的问题来自于人类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中的互动关系,在这些环境中,参与人具有不完美信息,对他们行动的反馈同样也是不完美的。

不完美信息和反馈是不确定性的最普遍的特点。

Dosi认为学习的演化理论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1、集中于类和心智模型动态变化的认知基础;2、作为决策和学习的非常一般的过程的探试性方法;3、环境依赖以及与之相关的解释性模型和决策规则的社会嵌入性;4、(或许不一致的)目标和偏好的内生性;5、作为各自行为的主体得组织;6、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引导着行为和表现的学习、适应和探索过程。

一个共同的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减少人们在社会中拥有的不同的心智模型的方法,构建了一种代际之间传递共同感知的途径。

默林·唐纳德总结了对联系模型的理解,他认为“联系模型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它们试图以非符号式的(有时也称之为非表象式的)策略来模拟大脑和心智。

联系网络就像是一个原始的神经系统,来构造它自己对世界的感知形式,而不依赖于一个人类操控者所给定的符号系统。

目前这些模型还是非常基本的,但是原则上来讲,它们可以变得更有解释力”克拉克和史密斯(1993)认为,心智会按照它们特定的目的将心智模型整理和重组为更为抽象的连续的形式,使之能够处理其他信息。

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能力以及采用类比的能力是他们所说的表象式再描述的一部分,它不仅在一般意义上支撑创造性思维,而且也在一般意义上支撑信念体系。

哈耶克(1952)“因此感知总是解释的过程,是将某些事物放到一类或者几类事物中去……我们对经历过的事物所赋予的性质严格来说并不是那些事物的属性,但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将它们归类所采用一整套关系,或者换一种说法,我们所知道的整个世界都具有理论的性质,而我们所有的经验所能够做的就是改变那些理论”安东尼奥·达马索在他的著作《对所发生事件的感觉》指出了支撑认知的自我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的意义:人类环境的戏剧性变化完全来自于意识。

当然,意识及其表现形式使我们能够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但是那种更好的生活代价是很高的。

它不仅仅包括弄清楚风险、危险和苦痛的代价,更糟糕的是,它还包括弄清楚什么是快乐,什么时候快乐将会消失或者无法得到的成本。

因此,人类生存状况的戏剧性变化之所以来源于意识,是因为它与讨价还价中所获得的知识有关,这种讨价还价是我们任何人无法摆脱的:获得一个更好的生存条件的成本是失去另一种生存条件所具有的单纯。

第四章:意识和人类的意向性人们常常把意识分为两个层次:基本层次或者核心的意识以及更高层次或者扩展的意识。

前者是大脑对世界中事物的认识——是目前头脑中的印象。

更高层次或者扩展的意识包括认知,这种认知通过他或者她的行动或者感情的思维主题得以进行,包含了一个个人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以及现在的模型,展示了直接的认识。

意识理论三个方面的内容:1、物理学假设——意识理论没有违反物理学法则。

2、演化假设——意识在类型的演化过程中的某个时期作为显性特征得以出现。

意识的获得要么将演化适应性直接赋予具有意识的个体,要么未能够增加演化适应性的其他特征提供了基础。

3、特质(以及大多数有争议的)假设——可以感受到的特性构成了伴随认识的个人的或者主观的经验、感觉和感情的集合,对每一个个体而言,这些特征都是独特的。

达马索(1999)意识的两个特征应该得到特别的重视:意识和感情是不可分割,意识和良心是可以区分的:“意识与对任何对象和自我行动的认识有关,而良心与行动和对象中所发现的善恶有关。

”意识的扩展有两个关键特征:一个特征是对更大范围内扩展的认识进行解释时所发展起来的想象力,这些扩展的认识体现在迷信、神话、教义和宗教之中。

第二个特征是反映了意识的意向性,并对不断扩张的结构进行管制时所形成的越来越复杂的制度和人造结构。

制度必须要从人类的意向性等方面进行解释。

非正式规范建立将基因起源的道德推理与人类有意识的目标混合起来,两者共同为我们对文化这一术语的理解提供了支持。

意识的扩展不仅是人类创造性的奇迹和人类多创造丰富文化的来源,而且是偏狭、偏见和人类冲突的根源。

在人类意向性中很难不把它放到中心位置。

经济变迁的所有三个来源——人口统计特征,知识存量以及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口以空前的速度增长,同样,人力资本的增加也是空前的。

制度作为社会的激励结构已经创造出不同的诱因来促进对不断增加的知识进行投资、扩张并应用不宽增加的新知识解决人类稀缺性的问题。

意识的意义在于这种诱发机制已经扩展了人类的创造潜能,并通过与不同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广泛的各种各样的反应,来应对由人类变迁导致的新问题。

学习过程显然是以下两个因素的函数:(1)一个给定的信念体系对来自经验的信息进行过滤的方式;(2)在不同时期个体和社会所面临的不同经验。

第五章:人类搭建的支撑结构人类所有有组织的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结构来制定“游戏规则”。

这种结构是由一系列制度——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及其实施特征——组成的。

人类为规范政治、经济环境所创建的结构是经济绩效的基本决定因素。

认知决定了人类的信念。

文化背景塑造了人类的交互作用。

物质资本是指人类积累起来的所有人工物品,特别是工具、技术和人类改造环境所使用的器械。

人力资本是人类有拥有根植于人们信念中的知识和人类创建的反映他们信念的制度。

制度框架由三个部分组成:(1)政治结构,它界定了人们建立和加总政治选择的方式;(2)产权结构,它确定了正式的经济激励;(3)社会结构,包括行为规范和习俗,它确定了经济中的非正式激励。

制度结构反映了社会逐渐积累起来的各种信念,而制度框架的变化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反映了过去对现在和未来施加的各种约束。

信念、制度框架和其他方面组成了人类建立的结构,用以分析人类行为。

信念体系是人类行为的内在表现的具体体现。

制度是人们施加给人类行为的结构,以达到人们希望的结果。

也就是说,信念体系是内在表现,制度是这种内在表现的外在显示。

当人们的信念存在冲突时,制度会反映那些有能力实现他们的目标的人们的信念。

文化是由行为规范、价值观和思想的代际传递形成的。

路径依赖仅仅意味着现在的选择要受到从过去积累而成的制度传统的约束。

路径依赖与其说是一种“惯性”,还不如说是过去的历史经验施加给现在选择集得约束。

人们如何进行博弈是正式结构、非正式的制度约束和实施特征共同作用的一种结果。

德姆塞茨(1967)认为,当一项活动引起了不断增加的外部效应时,一个规范就可能产生,规范是这种外部效应内生化的结果。

斯密认为,道德规范——节俭、勤奋、正直和忠诚——是国民财富的基础。

速水佑次郎(1998)强调:“由市场严重不完美所引起的结构性力量,由传统的社会结构而非政府政策错误所引起的错误激励机制、自然或技术困难,以及所有导致次撒哈拉非洲地区农业进步代价高昂或难以取得成效的原因。

”普拉图和速水佑次郎所强调的各种原因中,主要是人口密度和土地使用方式,这对亚洲和非洲发展差异的形成起了重要性作用。

五个关于制度变迁的命题:1、在稀缺性的经济学框架中,制度和组织之间连续不断地交互作用,竞争是制度变迁的关键;2、竞争迫使组织不断地对技能和知识进行投资以维持其存续。

3、制度框架提供了激励,这些激励规定了哪些种类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带来最大报酬。

4、感知是从参与者的心智模型中得来的。

5、范围经济、互补性和制度矩阵的网络外部性使得制度变迁具有巨大的增量特征和路径依赖的特征。

制度是博弈的规则,组织是博弈的参与者;制度和组织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制度变迁。

制度是人类自身给人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施加的约束。

这些约束(和经济学中的标准约束条件一起)定义了经济中的机会集。

组织由具有某些相同目标的个人共同组成。

组织生存的关键是提高组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效率。

生存能力、收益率和社会中各种组织的存续依赖的联系以及其他关系的复杂网络也是在制度结构的基础之上搭建起来的。

制度是博弈规则,组织是参与者。

他们需要不同的模型来解释它们运行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制度模型描述的是人们施加给人与人交互作用的约束,规定着社会的激励结构。

组织模型描述的是社会组织的结构、治理和政策。

第六章: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人类的基因特征提供了心智的初始结构;心智和文化遗产、个人经验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学习。

学习的这三种来源(基因、文化遗产和经验)的相互作用还为得到很好的研究。

哈耶克关于文化演化的理论所提出的集体学习由知识、工具、态度、价值观和制度等的代际间不断积累而形成,不合适的行为方式会被演化过程所淘汰。

哈耶克认为知识问题“就是要找到这样一个方法: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散步在社会成员之中的知识,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发现和开发新事物的能力”经济发展需要复杂的制度结构和符号存储系统以低交易成本来整合关于当今复杂世界的分散知识;知识整合的成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知识存量的增加是增进人类福利的基本决定性因素;而实际上是知识、制度和人口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才构成了经济变迁的过程。

第二篇前方的路引言构成人类互动基础的总体结构是人类心智的一种构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一种递增的过程演化着;社会文化就是世代沿袭的信念和制度的集合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