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藏象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概说(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藏: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藏于体内的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学说。
(二)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1早期的解剖实践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如感冒,由于皮肤汗孔开合失常而见无汗,并见鼻塞、咽喉疼痛、咳嗽等症,并可影响及呼吸之畅通,从而发现皮毛、鼻、喉、肺之间有密切关系。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验证,因而形成了“肺主呼吸”“肺合皮毛”“肺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等理论。
3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三)脏腑的名称和分类脏,又做藏,其义有二:1指藏于体内的脏器;2指五脏主贮藏精气。
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
脏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又多与饮食物的贮藏、消化有关。
脏腑,主要指人体的内脏。
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生理特性,分为:五脏、六腑、奇xx之腑三大类器官。
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奇xx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1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五脏主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包括精、气、血、津液等,均贮藏于五脏。
贮藏于五脏的精气,以充满为好,而不能过度耗散,故称藏而不泻。
五脏除贮藏精气外,还藏神。
2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
中医学认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及传导、排泄糟粕。
因其摄入的饮食物,在吸收水谷微精后,要及时把糟粕排泄到人体外,称为泄而不藏。
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也是藏而不泻,与五脏类似。
3五脏与六腑的区别1)生理功能特点不同,五脏主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指五脏内充满精气,但不能传化水谷);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指六腑在进食后充满水谷,但应及时传化,虚实交替。
)。
2)五脏藏神,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六腑除胆外,一般与神志活动无直接关系。
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第二章藏象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对养生延寿防病和疾病的诊治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
中医学既通过解剖分析的直接观察方法认识脏腑的形态和功能,又运用哲学思维,以整体观察的方法认识脏腑的生命活动规律,并以脏腑精气的贮藏、运动和代谢来解说脏腑机能。
因此,中医学的脏腑,不仅仅是形态学结构的脏器,而是在其形态学结构的基础上,赋予了某些特殊机能的生理病理学系统。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二字,首载《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可见《内经》对藏象的论述,包括了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主要内容,涉及了脏腑的生理活动和与之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形体官窍、自然环境因素等。
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注云:“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如“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藏气法时论》)等;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如心气通于夏,“南方赤色,入通于心”(《素问·金匮真言论》)等。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
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 心主神的作用与表现 ※ 任物 任:担任、接受 物:事物 心具有接受、分析并处理客观事物或信息、 从而进行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的功能——对外 界事物的反映(脑的功能)
含义:藏于内的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现象及与其相应的自然之象。
(二)藏象学说的含义
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自然界关系的学说。 ※ 以“见外而知内”的方法,通过观察人体
外部象征来推测人体内部情况。突出的是“象”, 以象测“藏”。 这一独特方法,与西医学截然不同。
临床实际: ※ 汗出过多,伤津液、耗心气——心 悸、气短、神疲、甚则肢冷、亡阳。 ※ 出血过多,伤津液——口喝、便秘、 肌肤干燥。 心之气血不足引起病理性汗症: 心气虚 自汗(表卫不固) 汗出 心阴虚 盗汗(阴不摄阳)
(四)心在志为喜 志 —— 情 志 活 动 , 人 有 “ 五 志 ” 、 “七情” 古人将五志分属于五脏,说明五志是 五脏活动的表现,是五脏功能的一个部分, 是建立在五脏之气基础上的,是五脏对外 界事物作出的反应,是人体正常的情志变 化。
从这一角度来看,心所主之神绝非仅指狭义 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了。
● 心主神的物质基础 血液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之所以藏神是建立在心主血脉基础上的, 以此为前提。
心神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心血充 关系 足,心神得养 心主血脉的功能受心神调节——支配 心主血脉 例: 失血过多,出现精神疲倦甚则昏迷。 精神紧张,血流加速,心跳加快。
表现
正常——精神振奋、头脑清晰、思维 敏捷、反映灵敏、处事迅速 反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 则谵妄或反映迟钝、精神萎 靡、甚则昏迷等
第二章 藏象
一、五脏—肺
• 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 进行气体交换,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下输布到 全身。若肺气虚弱,不能助心行血,血行障碍,则 胸闷、心悸、唇舌青紫。 主治节——治理调节。它概括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一、五脏—肝
• 肝藏血 —— 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 节血量的功能。
一、五脏—肝
• 肝气:肝的脏腑之气,肝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 础和动力。(血以养气使气机舒畅) • 肝血:肝脏贮藏之血和养肝之血(调节血量;为 经血之源) • 肝阳:促进升和动(血以养气,肝之阳气固摄血 液防止出血) • 肝阴:促进降和静(濡养肝及筋脉) 俩者对肝的代谢功能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肝的生理特点主升主动主散,喜条达
第三章
藏 象
【学习目标】
• 1.掌握藏象的概念,五脏和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掌握五 脏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掌握六腑生理功能。 • 2.熟悉脏与脏的关系;脏与腑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了解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 • 3.熟悉气、血和津液的概念、产生、运行、分类、功能, 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 藏象,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 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 藏象学说是研究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脏腑与自然环境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生命活动。
–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故心主神明
• 心的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心血 不足,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血热扰心,可见 神昏、谵语;或心神失常,可见精神委顿、痴呆等。
一、五脏—心
第二章 藏象
第二章 藏象
主讲:黄万凌
目录
• 概述
• 第一节 五脏 • 第二节 六腑 • 第三节 奇恒之腑 •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之间的关系。
• 难点
–五脏的生理联系。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性。
概述
• 藏象——人体内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 于外的征象。
肺的生理联系
• 肺合大肠 •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 肺气宣发输布卫气和气血津液润养全身皮毛 – 皮毛汗孔的开合与肺司呼吸相关 – 皮肤作为屏障以御邪护肺
• • • •
开窍于鼻 在志为忧(悲) 在液为涕 与秋气相应
三、脾
• 脾,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自然界长 夏相通应,而旺于四时;
• 脾为“仓廪之官”; •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 脾位于腹腔上部,横膈之下,脾与胃以膜相连。 “扁似马蹄”—— 《医学入门》
肺的生理功能
正常 异常
咳嗽、喘促、呼吸无力、 气息微弱、呼吸不畅、呼 吸表浅或短促、咳喘气逆 痰饮或水肿 胸闷、胸痛
气道通畅,呼吸调匀
胸部无不适
肺的生理特性
• 肺为相傅,主治节
– 治理调节呼吸运动 – 调节全身气机 – 治理调节血液运行 – 治理调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 –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也不耐药力
脾的生理联系
• 脾合胃
• 在体合肉,主四肢肌肉 – 脾化生精气以充养肌肉
– 肌肉运动能促进脾胃纳运
•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 在志为思
• 在液为涎 • 脾气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四、肝
• 肝为“阴中之阳”,五行属木,与自然界春气相 通应。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藏象【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概念,脏、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2.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熟悉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3.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熟悉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6.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7.了解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8.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论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三、藏象学说的特点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五脏精气阴阳概述第二节五脏一、心(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二)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心包二、肺(一)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二)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宣发与肃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脾(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四、肝(一)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二)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性升发。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五、肾(一)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二)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命门第三节六腑简述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一、胆: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二、胃:主要生理功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
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三、小肠: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四、大肠: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五、膀胱:主要生理功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六、三焦:六腑之三焦:概念、功能。
(二)部位之三焦:1.生理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
2.上中下三焦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第四节奇恒之腑一、脑:主要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
2第二章:藏象
(二)生理特性
廣州中醫藥大學 吳祖春
(三)与官窍等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廣州中醫藥大學 吳祖春
2、在窍为舌 舌的主要功能 :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 心气通于舌:舌能知五味,活动自如。 心火上炎:舌生疮糜烂 心神失灵:舌强语謇
廣州中醫藥大學 吳祖春
3、在志为喜
心气血调和:喜乐有度 过喜:心气弛缓,心神涣散:注意力难集中,甚至神志狂乱
廣州中醫藥大學 吳祖春
(一) 主要生理机能
1、主运化(水谷)
上
宣内
发
肺
水谷
外 胃
水 谷 精
肃 降
微
脾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廣州中醫藥大學 吳祖春
脾失运化 (1)运化食物功能失调 腹胀、食欲不振(纳呆)、便溏
或完谷不化、倦怠、消瘦
(2)运化水液功能失调 津液内停
廣州中醫藥大學 吳祖春
2.主统血 脾不统血 慢性出血
廣州中醫藥大學 吳祖春
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
中医对脏腑的认识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 西医对脏器的认识通过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
廣州中醫藥大學 吳祖春
一、心
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 有“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君主 之官”等别称;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小肠相 表里。
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3.在窍为鼻
肺之精气上通于鼻:嗅觉灵敏,通气畅顺。 肺失宣肃:鼻塞流涕,嗅觉失灵。 “金破不鸣”“金实不鸣”
廣州中醫藥大學 吳祖春
4.在液为涕 正常:通气,嗅觉 异常:肺寒,清涕;肺热,浊涕;肺燥,鼻燥 5.与秋气相应
廣州中醫藥大學 吳祖春
第二章 藏象
第⼆章藏象第⼀节藏象学说概述藏像的基本概念藏象:⼜称“脏象”,指藏于体内及其表现于外的⽣理病理征象与⾃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学说:以研究脏腑⽣理功能和病历变化为中⼼,结合研究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情志之间,脏腑与⾃然之间关系的学说脏腑的分类及其⽣理特点脏:⽣化和贮藏精⽓藏⽽不泻满⽽不实腑:受盛和传化⽔⾕泄⽽不藏实⽽不满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功能似脏第⼆节五脏⼼阴阳五⾏属性:阳中之阳五⾏属⽕表⾥关系:与⼩肠相表⾥(⼀)主要⽣理功能⼼主⾎脉⼼主⾎⼼⾏⾎⼼⽓推动⾎液运⾏,流动全身⼼⽣⾎⼼阳(⽕)将⽔⾕精微化⾚为⾎⼼主脉脉道通利,正常脉象形成与⼼密切相关⼼藏神主宰⽣命活动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体、华、窍、液、志、时的关系⼼在体合脉,其华在⾯⼼在窍为⾆⼼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在时为夏肺阴阳五⾏关系:阳中之阴,五⾏属⾦表⾥关系:与⼤肠相表⾥⽣理特性:肺为华盖,肺居胸中,在脏腑之中位置最⾼(⼀)主要⽣理功能肺主⽓司呼吸主⼀身之⽓肺有司⼀身之⽓的⽣成和调节⽓机的作⽤。
主呼吸之⽓肺是体内外⽓体交换的场所肺主宣发肃降肺⽓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和布散的作⽤肺具有向内向下清肃和通降的作⽤肺主通调⽔道“肺主⾏⽔”,通过肺⽓宣发肃降,对体内⽔液的输布、运⾏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肺朝百脉肺⽓助⼼⾏⾎⽣理功能,全身⾎液都要通过呼吸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体交换,然后输布全身。
肺主治节对⽓⾎津液的调节作⽤。
(⼆)肺与体、华、窍、液、志、时的关系肺在体合⽪,其华在⽑肺开窍于脾肺在液为涕肺在志为悲(忧)肺在时为秋脾阴阳五⾏属性:阴中之⾄阴,五⾏属⼟表⾥关系:与胃相表⾥(⼀)主要⽣理功能脾主运化将饮⻝⽔⾕化为精微,并将⽔⾕精微转输⾄全身的⽣理功能运化⾕⻝指脾⽓将⾕⻝化为精微物质,将其吸收、运输⾄全身⭐“脾为后天之本”由于⼈体化⽣⽓⾎的物质,主要来⾃脾胃从饮⻝物中转化吸收的⽔⾕精微。
脾胃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的盛衰。
⭐“脾为⽓⾎⽣化之源”后天,离开⺟体后⽣⻓和⽣活的时期,与先天相对。
第二章 藏象
(二)脾性喜燥而恶湿 与运化水液有关 脾气健运 脾气虚衰
四、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气升清和散精 水谷精微 四肢
(二)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三)脾在志为思 (四)脾在液为涎
(五)脾与长夏相应
(二)肺主行水
肺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 输布和排泄。又称“通调水道”
宣发
脾胃 水谷 津液 脾 肃降 肺
外达皮毛,汗、呼气
向内向下输送 濡养他脏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肾(膀胱) 尿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 象—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现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脏:心、肝、脾、肺、肾 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一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二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 藏象的基本概念 脏、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2.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教学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 心藏神能 3、对病理现象的观察,一些神志失常病变从 心论治效果良好 4、古代“心灵论”的影响
• 生理方面 1.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
第二章 藏象
浙江农林大学制作
鄢圣英
• •
【五脏与官窍的关系】 五脏与官窍的特定联系称为五脏的 “开窍”。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 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 及二阴。 • 【官窍的生理作用】 • 官窍共同的生理作用:a.体内外信 息交换的窗口。b.体内外物质交换的门 户。c.邪气入侵或外出的通道。
浙江农林大学制作
•第二章 •藏 象
浙江农林大学制作
鄢圣英
藏 象 概 述
藏象的概说 五脏 脏腑的分类 六腑 奇恒之腑 心为火脏,喜动主明 心:主血脉、主神志, 肺:司呼吸与主气,主 宣降,主通调水道,助 心行血化血,肺为娇脏 主升清,脾喜燥恶湿 五脏的功能与特性 脾:主运化,主统血, 肝:主疏泄,主藏血, 肝为刚脏 肾:主藏精,主水,主 纳气,肾主闭藏,水火 之宅 夏 心:脉、舌、喜、汗、 肺:皮、鼻、悲、涕、 秋 、时的联系 脾:肉、口、思、涎、 长夏 五脏与形、窍、志、液 肝:筋、目、怒、泪、 春 肾:骨、耳及二阴、恐 、唾、冬 以降为顺 传化过程-以通为用, 主决断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胃:主受纳腐熟,主降 浊 小肠:主受盛化物,主 分清别浊 六腑 各自的生理功能 大肠:主传化糟粕 膀胱:贮尿,排尿 三焦:主持诸气,运行 水液 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 脑:主宰生命活动,主 浙江农林大学制作 鄢圣英 奇恒之腑的功能 行水液 女子胞:发生月经,运
浙江农林大学制作
鄢圣英
•
• • • • •
所谓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清肃 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五个方面: 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向下布散; 二是将脾转输于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 布散,并把代谢后的水液下输至肾和膀胱; 三是清除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其洁 净和通畅; 四是通过肺气的向内运动,使周身含有浊 气的血液流经于肺并加以清除,使血液保持洁 净。 五是肺气的肃降还有利于大肠传道糟粕。
中医药学基础-第二章藏象
中医药学概论
二、肺
1、肺主气、司呼吸 司呼吸:主管肺的呼吸功能 生理:肺主气、司呼吸------呼吸平稳、均匀、 气道通畅 病理:肺气虚------呼吸微弱、气短懒言,语音低 微、体倦乏力,全身功能下降
中医药学概论
二、肺
肺主宣发、肃降
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 呼出浊气 布散精气 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排汗 肃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 吸入清气 布散精气 保持呼吸道洁净
中医药学概论
四、肝
(4)调理冲任二脉:冲为血海,其血量依靠肝的疏泄调 节;任脉为阴脉之海,与肝经脉相通。肝的疏泄直接影响冲 任二脉的通利协调。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任脉通利,冲脉充盈,月经应时, 孕育正常。
肝失疏泄,冲任失调,气血不和,则经行不畅,引发痛 经、闭经、不孕等。
中医药学概论
四、肝
2、肝藏血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 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 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中医药学概论
第一节 五脏
一、心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位于胸中,心包卫护于外。心为五脏之首,是人体 生命活动的主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 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 与小肠相表里。心与自然界的夏气相通应。心的生理特 性是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和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中医药学概论
二、肺
2、通调水道:
输布
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进行 运行
--- “肺为水之上源”
排泄
生理:呼吸顺畅、精微布散、水液排泄 病理:咳呛、喘息,小便不利(水肿)
中医药学概论
二、肺
3、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脉聚会于肺,经过肺 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全身。 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对全身之气血津液的治理调节 作用。包括四个内容: 一是调节呼吸; 二是调节全身气机; 三是助心行血; 四是主行水。 是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3第二章藏象
4、在液为汗 心在液为汗, 血汗同源。 5、与复气相通应 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 气相求,故夏季与心相应。
附: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 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经与 手少阳三焦经相互表里,故心包络属于脏。
调控其生理机能,维持各脏之间协调的理论。
2、阴阳学说对中医藏象学说形成的影响 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的部位、功能等多方面; 藏象学说将脏腑分为阴阳; 气血分为阴阳;
精气分为阴阳;
近年来认为精化为气,气分阴阳,而建立 的“五脏精气阴阳”理论模型,充实发展了藏象 理论。
3、五行学说对藏象学说形成的影响 借助五行学说,运用取象比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演络绎方 法建立起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宏观模式,把 人体划分为五脏系统,并与自然界事物、现象相
2、肺为娇脏(娇脏是对肺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 生理特征的概括: 肺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五脏六腑 之盖,借鼻窍与外界相通,又司卫外之功能,故邪易伤 肺而致肺病,故称娇脏。
病理特征的概括:
①肺位最高,借鼻窍与外界相通,故外邪 易从口鼻入侵;
②肺外合皮毛,外邪侵袭皮毛,最先受累 及的也是肺;
脏腑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脏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肝心脾肺肾腑空腔性脏器器受盛和传化水谷化水谷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空腔性脏器贮藏精气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1五脏之精?五脏六腑之精一词源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简称脏精是指五脏所藏的具有濡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附属组织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者相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第二章 藏 象
镇惊
• 石决明
3、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肝主筋,其华在爪 (2)肝开窍于目 (3)肝在志为怒 (4)肝在液为泪
• 指甲出现横纹、上翘、灰指甲、易断裂等 现象,预示着肝脏功能减弱。中医理论认 为,肝开窍于目,主管甲。肝脏有问题的 时候,必然会在指甲上有所表现。
(五)肾
• 肾的主体功能、联属功能及其 病理证候及症状 • 肾的生理特性
形态中空有腔(似腑 )
奇恒之府
功能贮藏精气(似脏) 不与饮食物直接接触 与五脏无表里关系
脑、髓、骨、 脉、胆、女子 胞(精室)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的关系 2、腑与腑的关系
3、脏与腑的关系
(一)脏与脏的关系
1、心与肺
(气与血的关系)
腹胀,腹痛,呕吐,便秘;便溏, 小便短少,泄泻等。
四、大肠
《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
焉”。 生理功能 胃的降浊 肺的肃降 肾的气化 大肠的传导排泄 传导、排泄糟粕
大肠功能 失调
便秘或泄泻
• 大黄
巴豆
(五)膀胱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 焉”。 生理功能 贮存和排泄尿液
足痿软
肝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肝五行属木 肝的主体功能:一、肝主疏泄 二、肝藏血 肝的联属功能:①开窍于目 ②在体合筋 ③其华在爪 ④在志为怒 ⑤在液为泪
1、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作用, 包括调畅气机、调畅情志和促进消化三个方面。
1.调畅气机
肝主疏泄
2.调畅情志
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大便秘结; 或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
胃的通降相对脾的升清而言,则是降浊。胃的通降还 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 的功能在内。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藏象
2017/8/19
11
一、心 “心者,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素问· 灵兰秘典论》
2017/8/19
12
(一)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心藏神
2017/8/19
13
1、心主血脉 含义:主,有主持、管理之意;血,指血液,是 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脉,指经脉,为气血运行 的通路,中医又称其为“血府”。心主血脉是指 心与脉相连,心气与脉气相通,心具有推动和化 生血液,使之在脉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主要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 个方面。
2017/8/19
6
二、藏象与藏象系统 藏象系统指的是以五脏为中心组成的五大系统, 藏象概念中的五脏,分别代表着五个子系统。
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 小肠经 肝系统:肝— 胆 —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 胆经 脾系统:脾— 胃 —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 胃经 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 大肠经 肾系统:肾—膀胱—骨—耳及二阴—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2017/8/19
8
三、脏腑的分类与区别
名称 功能 形态 特点 是否藏 神 与经络 相络属
五脏
化生贮 藏精气 受盛传 化水谷
贮藏精 气
实质密 闭器官 中空有 腔器官
中空有 腔器官
藏而不泻 藏神
满而不实
有
六腑
泻而不藏 除胆不 实而不满 藏
同五脏 除胆脑 (除胆) 外,不 藏
无
奇恒之 腑
除胆外 无
2017/8/19
2017/8/19
18
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 面色、舌色—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青紫晦暗或灰黑(血液瘀滞) 脉搏—细弱无力,或节律不匀(气血不足); 脉迟无力(偏心阳虚); 脉细数无力(偏心阴虚); 脉涩滞或结代(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 胸部感觉—惊悸、怔忡 神志活动—失眠
第二章藏象
2、主宣发 与 肃降
肺主宣发与肃降作用之比较
─────────────────────────────
肺气的宣发作用
肺气的肃降作用
────────────────────────
呼出体内浊气
吸进自然界清气
─────────────────────────────
将脾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 将脾转输来的津液和部
►四、肝
• 位于人体的腹部,膈之下, 右胁之内。
• 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 • 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
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 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一)肝的生理功能
1、主疏泄
含义:指肝具有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特性 和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
肝气疏泄 气机调畅
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久泄脱肛
3、主统血
(1)、含义:指脾气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
功能 。
(2)、机理:主要是气的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
脾气健旺—— 气血充盈 —— 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
气旺则能摄血
而不逸出脉外。
脾气虚弱 —— 脾不统血 ——血离脉道—— 崩漏、便血、
固摄功能减退
尿血、皮下出血
气 血 生
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病理变化:脾失健运
化 之
面色无华,形体消瘦。 源
含义:指脾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 体内停滞的作用。
将人体所需要的水液——肺作 用
运 化
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滋润濡养;
机制 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多余水液——
水
肺的宣降与肾的气化——汗和尿排出体外-
液
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藏象
四、思维导图
四、思维导图
藏象
脏腑
藏象学说在 中医护理中
的应用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在 中医护理中
的应用
脏腑之间的 关系 六腑 五脏
气 血 津液
体表位置 生理功能 与体窍志 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之 间的关系
谢谢观看
藏象学说 的内容
五脏的生理 功能与体窍 志液的关系
脏腑之间 的关系
气血津液 的功能
气血津液之 间的关系
疑难 解析
疑难解析
藏象学说理 现象,结合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加之与自然界的关系, 从而形成的一种学说。
五脏的生理功能 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结合解剖知识,联系记忆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六腑之间的 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疑难解析
气血津液的功能 重点为气与血的功能,气的功能:推动、 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 血的功能:濡养与滋润
气血津液之间 的关系
气和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 津液的关系
第二章
三、主要考点
三、主要考点
1.藏象的概念 2.五脏的概念 3.藏象学说的内容 4.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5.五脏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6.脏腑之间的关系 7.气、血、津液的概念 8.气、血的功能 9.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藏象
目录
重点内容 疑难解析 主要考点 思维导图
第二章
一、重点内容
藏象
藏象是藏于体 内的内脏表现 于体外的生理 功能和病理变化
重点 内容
五脏六腑
五脏是指心、肺、脾、 肝与肾,六腑是指胆、 胃、小肠、大肠、膀 胱与三焦
气血津液
气的功能 血的功能 津液的功能 气血津液的关系
第二章
二、疑难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