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学[李椿 章立源 钱尚武]习题解答_第三章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与能量的统计分布律
热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温度1-1 定容气体温度计的测温泡浸在水的三相点槽内时,其中气体的压强为50mmHg。
(1)用温度计测量300K的温度时,气体的压强是多少?(2)当气体的压强为68mmHg时,待测温度是多少?解:对于定容气体温度计可知:(1)(2)1-3用定容气体温度计测量某种物质的沸点。
原来测温泡在水的三相点时,其中气体的压强;当测温泡浸入待测物质中时,测得的压强值为,当从测温泡中抽出一些气体,使减为200mmHg时,重新测得,当再抽出一些气体使减为100mmHg时,测得.试确定待测沸点的理想气体温度.解:根据从理想气体温标的定义:依以上两次所测数据,作T-P图看趋势得出时,T约为400.5K亦即沸点为400.5K.题1-4图1-6水银温度计浸在冰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4.0cm;温度计浸在沸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24.0cm。
(1)在室温时,水银柱的长度为多少?(2)温度计浸在某种沸腾的化学溶液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25.4cm,试求溶液的温度。
解:设水银柱长与温度成线性关系:当时,代入上式当,(1)(2)1-14水银气压计中混进了一个空气泡,因此它的读数比实际的气压小,当精确的气压计的读数为时,它的读数只有。
此时管内水银面到管顶的距离为。
问当此气压计的读数为时,实际气压应是多少。
设空气的温度保持不变。
题1-15图解:设管子横截面为S,在气压计读数为和时,管内空气压强分别为和,根据静力平衡条件可知,由于T、M不变根据方程有,而1-25一抽气机转速转/分,抽气机每分钟能够抽出气体,设容器的容积,问经过多少时间后才能使容器的压强由降到。
解:设抽气机每转一转时能抽出的气体体积为,则当抽气机转过一转后,容器内的压强由降到,忽略抽气过程中压强的变化而近似认为抽出压强为的气体,因而有,当抽气机转过两转后,压强为当抽气机转过n转后,压强设当压强降到时,所需时间为分,转数1-27把的氮气压入一容积为的容器,容器中原来已充满同温同压的氧气。
热学(李椿+章立源+钱尚武)习题解答_第1章 温度
第一章温度1-1在什么温度下,下列一对温标给出相同的读数:(1)华氏温标和摄氏温标;(2)华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3)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解:(1)当时,即可由,解得故在时(2)又当时则即解得:故在时,(3)若则有显而易见此方程无解,因此不存在的情况。
1-2 定容气体温度计的测温泡浸在水的三相点槽内时,其中气体的压强为50mmHg。
(1)用温度计测量300K的温度时,气体的压强是多少?(2)当气体的压强为68mmHg时,待测温度是多少?解:对于定容气体温度计可知:(1)(2)1-3 用定容气体温度计测得冰点的理想气体温度为273.15K,试求温度计内的气体在冰点时的压强与水的三相点时压强之比的极限值。
解:根据已知冰点。
1-4用定容气体温度计测量某种物质的沸点。
原来测温泡在水的三相点时,其中气体的压强;当测温泡浸入待测物质中时,测得的压强值为,当从测温泡中抽出一些气体,使减为200mmHg时,重新测得,当再抽出一些气体使减为100mmHg时,测得.试确定待测沸点的理想气体温度.解:根据从理想气体温标的定义:依以上两次所测数据,作T-P图看趋势得出时,T约为400.5K亦即沸点为400.5K.题1-4图1-5铂电阻温度计的测量泡浸在水的三相点槽内时,铂电阻的阻值为90.35欧姆。
当温度计的测温泡与待测物体接触时,铂电阻的阻值为90.28欧姆。
试求待测物体的温度,假设温度与铂电阻的阻值成正比,并规定水的三相点为273.16K。
解:依题给条件可得则故1-6在历史上,对摄氏温标是这样规定的:假设测温属性X随温度t做线性变化,即,并规定冰点为,汽化点为。
设和分别表示在冰点和汽化点时X的值,试求上式中的常数a和b。
解:由题给条件可知由(2)-(1)得将(3)代入(1)式得1-7水银温度计浸在冰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4.0cm;温度计浸在沸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24.0cm。
(1)在室温时,水银柱的长度为多少?(2)温度计浸在某种沸腾的化学溶液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25.4cm,试求溶液的温度。
热学答案第二版(完整版)解析-李椿-章立源等著
第一章温度1-1在什么温度下,下列一对温标给出相同的读数:(1)华氏温标和摄氏温标;(2)华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3)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解:(1)当时,即可由,解得故在时(2)又当时则即解得:故在时,(3)若则有显而易见此方程无解,因此不存在的情况。
1-2 定容气体温度计的测温泡浸在水的三相点槽内时,其中气体的压强为50mmHg。
(1)用温度计测量300K的温度时,气体的压强是多少?(2)当气体的压强为68mmHg时,待测温度是多少?解:对于定容气体温度计可知:(1)(2)1-3 用定容气体温度计测得冰点的理想气体温度为273.15K,试求温度计内的气体在冰点时的压强与水的三相点时压强之比的极限值。
解:根据已知冰点。
1-4用定容气体温度计测量某种物质的沸点。
原来测温泡在水的三相点时,其中气体的压强;当测温泡浸入待测物质中时,测得的压强值为,当从测温泡中抽出一些气体,使减为200mmHg时,重新测得,当再抽出一些气体使减为100mmHg时,测得.试确定待测沸点的理想气体温度.解:根据从理想气体温标的定义:依以上两次所测数据,作T-P图看趋势得出时,T约为400.5K亦即沸点为400.5K.题1-4图1-5铂电阻温度计的测量泡浸在水的三相点槽内时,铂电阻的阻值为90.35欧姆。
当温度计的测温泡与待测物体接触时,铂电阻的阻值为90.28欧姆。
试求待测物体的温度,假设温度与铂电阻的阻值成正比,并规定水的三相点为273.16K。
解:依题给条件可得则故1-6在历史上,对摄氏温标是这样规定的:假设测温属性X随温度t做线性变化,即,并规定冰点为,汽化点为。
设和分别表示在冰点和汽化点时X的值,试求上式中的常数a和b。
解:由题给条件可知由(2)-(1)得将(3)代入(1)式得1-7水银温度计浸在冰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4.0cm;温度计浸在沸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24.0cm。
(1)在室温时,水银柱的长度为多少?(2)温度计浸在某种沸腾的化学溶液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25.4cm,试求溶液的温度。
热学[李椿 章立源 钱尚武]习题解答_第三章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与能量的统计分布律
第 三 章 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和能量的统计分布律3-1 设有一群粒子按速率分布如下:试求(1)平均速率V ;(2)方均根速率2V (3)最可几速率Vp解:(1)平均速率:18.32864200.5200.4800.3600.2400.12≅++++⨯+⨯+⨯+⨯+⨯=V (m/s)(2) 方均根速率37.322≅∑∑=ii i N V N V(m/s)3-2 计算300K 时,氧分子的最可几速率、平均速率和方均根速率。
解:s m RTV P /395103230031.8223=⨯⨯⨯==-μs m RTV /446103214.330031.8883=⨯⨯⨯⨯==-πμs m RTV/483103230031.83332=⨯⨯⨯==-μ3-3 计算氧分子的最可几速率,设氧气的温度为100K 、1000K 和10000K 。
解:μRTV P 2=代入数据则分别为:T=100K 时 s m V P /1028.22⨯= T=1000K 时 s m V P /1021.72⨯= T=10000K 时 s m V P /1028.23⨯=3-4 某种气体分子在温度T 1时的方均根速率等于温度T 2时的平均速率,求T 2/T 1。
解:因μRTV32=πμ28RT V =由题意得:μRT3πμ28RT =∴T 2/T 1=83π3-5 求0℃时1.0cm 3氮气中速率在500m/s 到501m/s 之间的分子数(在计算中可将dv 近似地取为△v=1m/s )解:设1.0cm 3氮气中分子数为N ,速率在500~501m/s 之间内的分子数为△N ,由麦氏速率分布律:△ N=V V e KTm N V KTm∆⋅⋅⋅-22232)2(4ππ ∵ V p2= 2KTm ,代入上式 △N=VV V ppe V V VN∆--⋅⋅222214ρπ因500到501相差很小,故在该速率区间取分子速率V =500m/s , 又s m V P /402102827331.823≅⨯⨯⨯=- △V=1m/s (vv p=)代入计算得:△N=×10-3N 个3-6 设氮气的温度为300℃,求速率在3000m/s 到3010m/s 之间的分子数△N 1与速率在1500m/s 到1510m/s 之间的分子数△N 2之比。
秦允豪《热学》答案+思考题答案
题 1-18 图
解:设截面积为 S,原闭管内气柱长为 R 大气压为 P 闭管内水银面下降后,其内部压强为。 对闭管内一定质量的气体有:
以水银柱高度为压强单位:
取正值,即得
1-19 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长
,贮有空气,气体上面有一段长为
的水
银柱,将气柱封住,水银面与管口对齐,今将玻璃管的开口端用玻璃片盖住,轻轻倒转后再
(2)设 解:根据
,当摩尔体积增大到 时,气体的温度是多高?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和过程方程
有
(1)
(2) 而
,则
1-24 图 1-24 为测量低气压的麦克劳压力计的示意图,使压力计与待测容器相连,把贮有水 银的瓶R缓缓上提,水银进入容器B,将B中的气体与待测容器中的气体隔开。继续上提瓶R,
水银就进入两根相同的毛细管 和 内,当 中水银面的高度差
,步骤(2)中罩内压强为
,步骤(4)中,罩内压强为
作过程中温度可视不变,则根据玻-马定律知
,假设操
未放矿石时:
放入后:
解联立方程得
1-26 一抽气机转速
转/分,抽气机每分钟能够抽出气体 ,设容器的容积
,问经过多少时间后才能使容器的压强由
降到
。
解:设抽气机每转一转时能抽出的气体体积为 ,则
当抽气机转过一转后,容器内的压强由 抽出压强为 的气体 ,因而有
,设容器
的容积为
,毛细管直径
,求待测容器中的气压。
题 1-24 图
解:设 管体积 ,当水银瓶R上提时,水银上升到虚线处,此时B内气体压强与待测
容器的气体压强相等。以B内气体为研究对象,当R继续上提后, ,由于温度可视为不变,则根据玻-马定律,有
热学第三章 气体分子速率和能量统计分布律
第三章 气体分子速率和能量统计分布律
概率统计基础知识
对于由大量分子 组成的热力学系 统从微观上加以 研究时,必须用 统计的方法 .
f (v) 4π(
m
)3
2
mv 2
e 2kT
v2
2πkT
dN 4π(
m
)3
2
mv 2
e 2kT
v2dv
N
2πkT
反映理想气体在热动平衡
波尔兹曼常量
f (v) dN Ndv
f (v)
条件下,气体分子按速率
分布的规律 .
o
v
三 三种统计速率
1)最概然速率 v p
f (v)
f max
df (v) 0 dv vvp
S
速率位于 v v dv内分子数:
o
v1 v2 v
dN Nf (v)dv
速率位于 v1
v2
区间的分子数
N
v2
v1
N
f
(v)dv
速率位于 v1 v2 区间的分子数占总数的百分比
S
N (v1 N
v2 )
v2
v1
f
(v)dv
例1
N 个假想的气体分子,其速率分布如图所示,(1)根据
N 和 v0 求 a 的值;(2)求速率在 2v0 到 3v0 间隔内的分子 数;(3)求分子的平均速率。 N f(v)
即:在任一瞬时,一个气体 分子在速度空间中与一个代
表点相对应,气体的N 个分子 对应有N 个代表点。这样就
热学(李椿+立源+钱尚武)习题解答_第四章气体内的输运过程
热学(李椿+⽴源+钱尚武)习题解答_第四章⽓体内的输运过程第四章⽓体内的输运过程4-1.氢⽓在,时的平均⾃由程为×m,求氢分⼦的有效直径。
解:由=得:=代⼊数据得:(m)4-2.氮分⼦的有效直径为,求其在标准状态下的平均⾃由程和连续两次碰撞间的平均时间。
解:=代⼊数据得:-(m)=代⼊数据得:=(s)4-3.痒分⼦的有效直径为3.6×m,求其碰撞频率,已知:(1)氧⽓的温度为300K,压强为1.0atm;(2)氧⽓的温度为300K,压强为1.0×atm解:由=得==代⼊数据得:=6.3×()()4-4.某种⽓体分⼦在时的平均⾃由程为。
(1)已知分⼦的有效直径为,求⽓体的压强。
(2)求分⼦在的路程上与其它分⼦的碰撞次数。
解:(1)由得:代⼊数据得:(2)分⼦⾛路程碰撞次数(次)4-5.若在下,痒分⼦的平均⾃由程为,在什么压强下,其平均⾃由程为?设温度保持不变。
解:由得4-6.电⼦管的真空度约为HG,设⽓体分⼦的有效直径为,求时单位体积内的分⼦数,平均⾃由程和碰撞频率。
解:(2)(3)若电⼦管中是空⽓,则4-7.今测得温度为压强为时,氩分⼦和氖分⼦的平均⾃由程分别为和,问:(1)氩分⼦和氖分⼦的有效直径之⽐是多少?(2)时,为多⼤?(3)时,为多⼤?解:(1)由得:(2)假设氩分⼦在两个状态下有效直径相等,由得:(3)设氖⽓分⼦在两个状态下有效直径相等,与(2)同理得:4-8.在⽓体放电管中,电⼦不断与⽓体分⼦相碰撞,因电⼦的速率远远⼤于⽓体分⼦的平均速率,所以后者可以认为是静⽌不动的。
设电⼦的“有效直径”⽐起⽓体分⼦的有效直径来可以忽略不计。
(1)电⼦与⽓体分⼦的碰撞截⾯为多⼤?(2)证明:电⼦与⽓体分⼦碰撞的平均⾃由程为:,n为⽓体分⼦的数密度。
解:(1)因为电⼦的有效直径与⽓体分⼦的有效直径相⽐,可以忽略不计,因⽽可把电⼦看成质点。
⼜因为⽓体分⼦可看作相对静⽌,所以凡中⼼离电⼦的距离等于或⼩于的分⼦都能与电⼦相碰,且碰撞截⾯为:(2)电⼦与⽓体分⼦碰撞频率为:(为电⼦平均速率)4-9.设⽓体分⼦的平均⾃由程为试证明:⼀个分⼦在连续两次碰撞之间所⾛路程⾄少为x的⼏率是解:根据(4.6)式知在个分⼦中⾃由程⼤于x的分⼦占总分⼦数的⽐率为=由⼏率概念知:对于⼀个分⼦,⾃由程⼤于x的⼏率为,故⼀个分⼦连续两次碰撞之间所⾛路程⾄少为x的⼏率是。
李椿热学答案及部分习题讲解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
“热学”课程第一章作业习题说明:“热学”课程作业习题全部采用教科书(李椿,章立源,钱尚武编《热学》)里各章内的习题。
第一章习题:1,2,3[1],4,5,6,8,10,11,20,24[2],25[2],26[2],27,28,29,30,31,32,33. 注:[1] 与在水的三相点时[2] 设为等温过程第一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1) –40;(2) 574.5875;(3) 不可能.2.(1) 54.9 mmHg;(2) 371 K.3. 0.99996.4. 400.574.5. 272.9.6. a = [100/(X s–X i)]⋅(︒C/[X]), b = –[100 X i/(X s–X i)]︒C, 其中的[X]代表测温性质X的单位.8. (1) –205︒C;(2) 1.049 atm.10. 0.8731 cm, 3.7165 cm.11. (1) [略];(2) 273.16︒, 273.47︒;(3) 不存在0度.20. 13.0 kg⋅m-3.24. 由教科书137页公式可得p = 3.87⨯10-3 mmHg.25. 846 kg⋅m-3.26. 40.3 s (若抽气机每旋转1次可抽气1次) 或40.0 s (若抽气机每旋转1次可抽气2次, 可参阅教科书132页).27. 28.9, 1.29 kg⋅m-3.28. 氮气的分压强为2.5 atm, 氧气的分压强为1.0 atm, 混合气体的压强为3.5 atm.29. 146.6 cm-3.30. 7.159⨯10-3 atm, 71.59 atm, 7159 atm; 4.871⨯10-4 atm, 4.871 atm, 487.1 atm.31. 341.9 K.32. 397.8 K.33. 用范德瓦耳斯方程计算得25.39 atm, 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计算得29.35 atm.“热学”课程第二章作业习题第二章习题:1,3,4,5,6,7,8,9[3],10,11,12,13[4],16,17,18,19,20.注:[3] 设为绝热容器[4] 地球和月球表面的逃逸速度分别等于11.2 km⋅s-1和2.38 km⋅s-1第二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 3.22⨯103 cm-3.3. 1.89⨯1018.4. 2.33⨯10-2 Pa.5. (1) 2.45⨯1025 m-3;(2) 1.30 kg⋅m-3;(3) 5.32⨯10-26 kg;(4) 3.44⨯10-9 m;(5) 6.21⨯10-21 J.6. 3.88⨯10-2 eV,7.73⨯106 K.7. 301 K.8. 5.44⨯10-21 J.9. 6.42 K, 6.87⨯104Pa (若用范德瓦耳斯方程计算) 或6.67⨯104 Pa (若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计算).10. (1) 10.0 m⋅s-1;(2) 7.91 m⋅s-1;(3) 7.07 m⋅s-111. (1) 1.92⨯103 m⋅s-1;(2) 483 m⋅s-1;(3) 193 m⋅s-1.12. (1) 485 m⋅s-1;(2) 28.9, 可能是含有水蒸气的潮湿空气.13. 1.02⨯104 K, 1.61⨯105 K; 459 K, 7.27⨯103 K.16. (1) 1.97⨯1025 m-3 或2.00⨯1025 m-3;(2) 由教科书81页公式可得3.26⨯1027m-2或3.31⨯1027 m-2;(3) 3.26⨯1027 m-2或3.31⨯1027 m-2;(4) 7.72⨯10-21 J, 6.73⨯10-20 J.17. 由教科书81页公式可得9.26⨯10-6 g⋅cm-2⋅s-1.18. 2.933⨯10-10 m.19. 3.913⨯10-2 L, 4.020⨯10-10 m, 907.8 atm.20. (1) (V1/3 -d)3;(2) (V1/3 -d)3 - (4π/3)d3;(3) (V1/3 -d)3 - (N A - 1) ⋅(4π/3)d3;(4)因V1/3>>d,且N A>>1, 故b = V - (N A/2)⋅{(V1/3 -d)3 +[(V1/3 -d)3 - (N A - 1)⋅(4π/3)d3]}⋅(1/N A) ≈ 4N A(4π/3)(d/2)3.“热学”课程第三章作业习题第三章习题:1,2,4,5[5],6,7,9,10,11,12,13,15,16,17,18,19,20[6],22[7],23,24,25[8],26,27,28,29,30.注:[5] 设p0 = 1.00 atm[6] 分子射线中分子的平均速率等于[9πRT/(8μ)]1/2[7] 设相对分子质量等于29.0[8] f(ε)dε = 2π-1/2(kT)-3/2ε1/2e-ε/kT dε第三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 (1) 3.18 m⋅s-1;(2) 3.37 m⋅s-1;(3) 4.00 m⋅s-1.2. 395 m⋅s-1, 445 m⋅s-1, 483 m⋅s-1.4. 3π/8.5. 4.97⨯1016个.6. 0.9534.7. (1) 0.830 %;(2) 0.208 %;(3) 8.94⨯10-7 %.9. [2m/(πkT)]1/2.10. (1) 198 m⋅s-1;(2) 1.36⨯10-2 g⋅h-1.11. [略].12. (1) [略];(2) 1/v0;(3) v0/2.13. (1) 2N/(3v0);(2) N/3;(3) 11v0/9.15. [略].16. [略].17. 0.24 %.18. (1) 0.5724N;(2) 0.0460N.19. n[kT/(2πm)]1/2⋅[1 + (mv2/2kT)]⋅exp[ –(mv2/2kT)]或[nv p /(2π1/2)] ⋅[1 + (v2/v p2)]⋅exp[ –(v2/v p2)].20. 0.922 cm, 1.30 cm.22. 2.30 km.23. 1955 m.24. kT/2.25. f(ε)dε = 2(π)-1/2(kT)-3/2ε1/2exp[ -ε/(kT)]dε, kT/2.26. 3.74⨯103 J⋅mol-1, 2.49⨯103 J⋅mol-1.27. 6.23⨯103 J⋅mol-1, 6.23⨯103 J⋅mol-1; 3.09⨯103 J⋅g-1, 223 J⋅g-1.28. 5.83 J⋅g-1⋅K-1.29. 6.61⨯10-26 kg和39.8.30. (1) 3, 3, 6;(2) 74.8 J⋅mol-1⋅K-1.“热学”课程第四章作业习题第四章习题:1,2,4,6[7],7,8,10,11,13[2],14,15,17,18[9],19,21.注:[2] 设为等温过程[7] 设相对分子质量等于29.0[9] CO2分子的有效直径等于4.63×10-10 m第四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 2.74⨯10-10 m.2. 5.80⨯10-8 m, 1.28⨯10-10 s.4. (1)5.21⨯104 Pa; (2) 3.80⨯106 m-1.6. (1) 3.22⨯1017 m-3;(2) 7.77 m (此数据无实际意义);(3) 60.2 s-1 (此数据无实际意义).7. (1) 1.40;(2) 若分子有效直径与温度无关, 则得3.45⨯10-7 m;(3) 1.08⨯10-7 m.8. (1) πd2/4;(2) [略].10. (1) 3679段;(2) 67段;(3) 2387段;(4) 37段;(5) 不能这样问.11. 3.11⨯10-5 s.13. (1) 10.1 cm;(2) 60.8 μA.14. 3.09⨯10-10 m.15. 2.23⨯10-10 m.17. (1) 2.83;(2) 0.112;(3) 0.112.18. (1) –1.03 kg⋅m-4;(2) 1.19⨯1023 s-1;(3) 1.19⨯1023 s-1;(4) 4.74⨯10-10 kg⋅s-1.19. [略].21. 提示:稳定态下通过两筒间任一同轴柱面的热流量相同.“热学”课程第五章作业习题第五章习题:1,2,3,5,7,8,10,12,13,15,16,17,18,19,21,22[10],23,24[11],25,26,27,28,29,31,33[12],34,35.注:[10] 使压强略高于大气压(设当容器中气体的温度与室温相同时其压强为p1)[11] γp0A2L2/(2V)[12] 设为实现了理想回热的循环第五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1) 623 J, 623 J, 0;(2) 623 J, 1.04⨯103 J, –416 J;(3) 623 J, 0, 623 J.2.(1) 0, –786 J, 786 J;(2) 906 J, 0, 906 J;(3) –1.42⨯103 J, –1.99⨯103 J, 567 J.3.(1) 1.50⨯10-2 m3;(2) 1.13⨯105 Pa;(3) 239 J.4.(1) 1.20;(2) –63.3 J;(3) 63.3 J;(4) 127 J.7. (1) 265 K;(2) 0.905 atm;(3) 12.0 L.8. (1) –938 J;(2) –1.44⨯103 J.10. (1) 702 J;(2) 507 J.12. [略].13. [略].15. 2.47⨯107 J⋅mol-1.16. (1) h = CT + v0p + bp2;(2) C p = C, C V= C + (a2T/b)–ap.17. –46190 J⋅mol-1.18. 82.97 %.19. [略].21. 6.70 K, 33.3 cal, 6.70 K, 46.7 cal; 11.5 K, 80.0 cal, 0, 0.22. γ = ln(p1/p0)/ln(p1/p2).23. (1) [略];(2) [略];(3) [略].24. (1) [略];(2) [略].25. (1) p0V0;(2) 1.50 T0;(3) 5.25 T0;(4) 9.5 p0V0.26. (1) [略];(2) [略];(3) [略].27. 13.4 %.28. (1) A→B为吸热过程, B→C为放热过程;(2) T C = T(V1/V2)γ– 1, V C = V2;(3) 不是;(4) 1 – {[1 – (V1/V2)γ– 1]/[(γ– 1)ln(V2/V1)]}.29. [略].31. 15.4 %.33. [略].34. [略].35. [略].“热学”课程第六章作业习题第六章习题:2,3,5,9,10,11,12[13],13,15,16,19.注:[13] 设为一摩尔第六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2. 1.49⨯104 kcal.3. (1) 473 K;(2) 42.3 %.5. 93.3 K.9. (1) [略];(2) [略];(3) [略].10. [略].11. [略].12. [略].13. [略].15. ∆T = a (v2-1–v1-1)/C V = –3.24 K.16. [略].19. –a(n A–n B)2/[2C V V(n A+ n B)].“热学”课程第七章作业习题第七章习题:8.第七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8. 提示:在小位移的情况下, exp[ -(cx2-gx3-fx4)/(kT)]≈ exp[ -cx2/(kT)]⋅{1 + [gx3/(kT)]}⋅{1 + [fx4/(kT)]}≈ exp[ -cx2/(kT)]⋅{1 + [gx3/(kT)] + [fx4/(kT)]}.“热学”课程第八章作业习题第八章习题:1,2,3,4,6,7[14],8,10.注:[14] 设θ= 0第八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 2.19⨯108 J.2. 7.24⨯10-2 N⋅m-1.3. 1.29⨯105 Pa.4. 1.27⨯104 Pa.6. f = S[α(R1-1 + R2-1) – (ρgh/2)]= {Sα⋅[2cos(π–θ)]/[2(S/π)1/2 ⋅cos(π–θ) + h–h sin(π–θ)]} +{Sα⋅[2cos(π–θ)]/h} – (Sρgh/2)≈Sα⋅[2cos(π–θ)/h]= 25.5 N.7. 0.223 m.8. 2.98⨯10-2 m.10. (1) 0.712 m; (2) 9.60⨯104 Pa; (3) 2.04⨯10-2 m.“热学”课程第九章作业习题第九章习题:1,2,4[15],6[5],7,8,9[16],11,12,13[17].注:[5] 设p0 = 1.00 atm[15] 水蒸气比体积为1.671 m3/kg[16] 100℃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1.013×105Pa,而汽化热为2.38×106 J⋅kg -1,由题8中的[17] 23.03 - 3754/T第九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 3.21⨯103 J.2. (1) 6.75⨯10-3 m3;(2) 1.50⨯10-5 m3;(3) 液体体积为1.28⨯10-5 m3, 气体体积为9.87⨯10-4 m3.4. 373.52 K.6. 1.36⨯107 Pa.7. [略].8. [略].9. 1.71⨯103 Pa.11. 4.40⨯104 J⋅mol-1.12. (1) 52.0 atm;(2) 157 K.13. (1) 44.6 mmHg, 195 K;(2) 3.121⨯104 J⋅mol-1, 2.547⨯104 J⋅mol-1, 5.75⨯103 J⋅mol-1.。
热学教程习题参考解(第三章)
《热学教程》习题参考答案第三章 习 题3-1. 在掷两颗骰子时,组成总点数为2,3,4,5,6,7,8,9,10,11,12的概率各为多少? 并用所得结果检验归一化条件.(答: P 2=P 12=361,P 3= P 11=181,P 4= P 10=121,P 5= P 9=91,P 6=P 8=365,P 7=1;1P 122=∑=i i )解:每个骰子有六个面,在条件完全等同的情况下掷骰子,出现每个面的概率都相等,等于()61,满足等概率原理. 当掷两个骰子时,出现任意一种组合的概率为()361. 考虑到骰子的六个面形成三组对称面,分别为1-6,2-5,3-4. 故出现两颗骰子总数为2的概率与出现总数为12的概率相等;同理出现总数为3与总数为11的概率相等,故一般情况下出现总数为i 和()i -14的概率满足关系式:i i P P =-14,12,,3,2 =i .因此, 可以写出:()361122==P P ,()181113==P P ,为什么掷两个骰子时出现总数为3的概率比总数为2的概率大一倍?这是因为形成总数为2时的两骰子,只有一种组合()1,1;而形成总数为3时的两骰子,可以有两种组合:()1,2 或 ()2,1. 作类似分析可知:()121104==P P ,两面的可能组合为()2,2,()1,3,()3,1;()195==P P ,组合为()4,1,()1,4,()3,2,()2,3;()586==P P ,组合为()3,3,()4,2,()2,4, ()5,1,()1,5;()617=P ,组合为()6,1,()1,6,()5,2,()2,5,()4,3,()3,4.不难看出总概率之和满足归一条件:1122=∑=i i P ,这结果说明,只要掷两个骰子一次,总会出现各种可能组合中的一种组合,事件总是会发生的.3-2. 从一副扑克的52张牌中,任意抽取两张,问都是红桃的概率有多大?( 答: 5.88 %) 解:3-3 甲、乙两个高射炮手同时射击一入侵敌机,甲和乙分别击中敌机的概率为60% 和50%,问敌机被击落的概率为多少? ( 答:80% ) 解:3-4. 计算300K 时氧分子的最概然、平均和方均根速率.(答:395 m/s,446 m/s,483 m/s) 解: 氧分子的最概然、平均和方均根速率分别为:13s m 395103230031.822--⋅=⨯⨯⨯==μRTv p , 13s m 446103214.330031.888--⋅=⨯⨯⨯⨯==μπRTv , 132s m 483103230031.833--⋅=⨯⨯⨯==μRTv . 3-5. 气体分子速率与最概然速率之差不超过1%的分子数目占全部分子数目的百分之几? (答:1.66 %)解: 应用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可得:(),%66.10166.002.042exp 24B 2p 23B 2p p ==⨯⨯==∆⎪⎪⎭⎫ ⎝⎛-⎪⎪⎭⎫ ⎝⎛=∆ev T k mv T k m v Nv N πππ其中的 p 02.0v v =∆;m T k v B p 2=.3-6. 试就下列几种情况,求气体分子数目占总分子数目的比率:(1) 速率在区间p p ~v v 1.01内;(2) 速度分量x v 在区间p p ~v v 1.01内;(3) 速度分量x v ,z y v v ,同时在区间p p ~v v 1.01内.(答:8.3×103-;2.08×103-;9×109-) 解: (1)();103.801.0401.02ex p 243p B 2p 3B 2p -⨯=⨯⨯=⨯⎪⎪⎭⎫⎝⎛-⎪⎪⎭⎫⎝⎛=∆e v T k mv T k m v Nv N p πππ (2)();1008.201.001.02ex p 23p B 2p 21B p -⨯=⨯=⨯⎪⎪⎭⎫⎝⎛-⎪⎪⎭⎫⎝⎛=∆e v T k mv T k m N v N ππ (3)()932363p 6B 2p 23B p 1094.8101023ex p 2---⨯=⨯=⨯⎪⎪⎭⎫ ⎝⎛-⎪⎪⎭⎫⎝⎛=∆e v T k mv T k m N v N ππ 3-7. 设有一群粒子具有下列速率分布:试求:(1)平均速率v ;(2)方均根速率2v ;(3)最概然速率p v .(答:(1)318m/s ;(2)337m/s ;(3)400m/s) 解:(1);s m 31820806040205002040080300602004010020=++++⨯+⨯+⨯+⨯+⨯==∑∑iiiii N v N v(2)s m 33722==∑∑iiii i N v N v ;(3)s m 400p =v .3-8. 设氢气的温度为300K,求速率在3000~3010m/s 之间的分子数1n 与速率在最概然速率附近10~p p +v v m/s 之间的分子数2n 之比.(答:26.5 %)解: 应用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可得两种速率区间内气体分子数之比为:()()⎪⎪⎭⎫⎝⎛--⎪⎪⎭⎫ ⎝⎛=∆∆=2p 2p212p 21p p 11p 1ex p v v v v v v v f v v f n n , 已知式中的 ;m 157910230031.822,s m 30003p 1=⨯⨯⨯===-μRT v v,s m 10p 1=∆=∆v v 故可求得()%5.26265.0p 1==n n .3-9. 证明: 若以最概然速率为度量气体分子速率的单位,用u 表示此相对速率,则速率处于u u u d ~+之间的分子数与气体的温度无关.解: 以最概然速率m T k v B p 2=为单位,衡量气体分子的速率,可以引进无量纲速 率()p v v u =,从而可写出无量纲的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及其分布函数:()()u u f N u N d d =, ()()22ex p 4u u u f -=π. 不难看出,无量纲的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仍然满足归一条件,而且与温度明显无关.3-10. 根据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求速率倒数的平均值 v / 1,并与速率平均值v 的倒数相比较.(答:T k m B 2π)解: 应用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可得:()21B 20B 223B 02d 2ex p 22d 11⎪⎪⎭⎫⎝⎛=⎪⎪⎭⎫ ⎝⎛-⎪⎪⎭⎫ ⎝⎛==⎰⎰∞∞T k m v T k mv T k m v v f v v πππ,显然它较之平均速率的倒数 21B 81⎪⎪⎭⎫⎝⎛=T k m v π要大. 3-11. 用泻流分离从天然铀中将同位素U 235浓缩到99.5%,需作几级泻流?(答:2395)解: 应用能计算泻流使轻组元较之种组元相对富集的公式2122121''β⎪⎪⎭⎫⎝⎛⎪⎪⎭⎫ ⎝⎛=⎪⎪⎭⎫ ⎝⎛m m n n n n ,式中的‘1’和‘2’分别表示泻流气体中的轻组元6235F U 和重组元6238F U ;1m 和2m 分别是轻和重组元的分子质量,即它们的摩尔质量分别为/m ol kg 349.0A 11==N m μ和kg/mol 352.0A 22==N m μ,这里的A N 是阿伏伽德罗常数;1n ,'1n 和2n ,'2n 分别表示轻和重组元在泻流前和经过β次泻流后的丰度,由题意可知:%7.01=n ,%3.992=n 和%5.99'1=n ,%5.0'2=n .故可求得泻流级数为:2395349352ln 5.07.03.995.99ln 2ln ln 22112'2'1=⎭⎬⎫⎩⎨⎧⎪⎭⎫ ⎝⎛⎪⎭⎫ ⎝⎛⨯⨯=⎪⎭⎪⎬⎫⎪⎩⎪⎨⎧⎪⎪⎭⎫ ⎝⎛⎥⎥⎦⎤⎢⎢⎣⎡⎪⎪⎭⎫ ⎝⎛⎪⎪⎭⎫ ⎝⎛=m m n n n n β. 3-12. N 个气体分子满足如图所示的速率分布,试(1)由N 和0v 求a ;(2)求速率在1.500~v v 2.0之间的分子数目;(3)求分子的平均速率.(答:(1) 032v N ;(2)3N ;(3)9110v )解:(1) 由归一条件可得:()()()N v v f N v v f N v v f N v v v =+=⎰⎰⎰∞0200d d d ,按题意可知:()()a v f N v v v av v f N v v =>=≤,;,000,故得()N av av v v a v v f N ==⎪⎪⎭⎫ ⎝⎛+⨯=⎰∞232d 002000, 032v Na =; 习题3-12图(2)气体分子速率在000.2~5.1v v 之间的分子数目为()35.0d d 00.25.10.25.10N v a v a v v f N v v v v===⎰⎰; (3)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为()020000911d 32d d 000v v v v v v N v a vv v f v v v v v =+==⎰⎰⎰∞。
热学(李椿+章立源+钱尚武)习题解答-第五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五章热力学第一定律5-1.0.020Kg的氦气温度由升为,若在升温过程中:(1)体积保持不变;(2)压强保持不变;(3)不与外界交换热量,试分别求出气体内能的改变,吸收的热量,外界对气体所作的功,设氦气可看作理想气体,且,解:理想气体内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一过程中气体温度的改变相同,所以内能的改变也相同,为:热量和功因过程而异,分别求之如下:(1)等容过程:V=常量 A=0由热力学第一定律,((2)等压过程:由热力学第一定律,负号表示气体对外作功,(3)绝热过程Q=0由热力学第一定律—5-2.分别通过下列过程把标准状态下的0.014Kg氮气压缩为原体积的一半;(1)等温过程;(2)绝热过程;(3)等压过程,试分别求出在这些过程中气体内能的改变,传递的热量和外界对气体所作的功,设氮气可看作理想气体,且,解:把上述三过程分别表示在P-V图上,(1)等温过程理想气体内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过程中温度不变,故由热一、%负号表示系统向外界放热(2)绝热过程由或得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另外,也可以由·及先求得A(3)等压过程,有或而所以===>由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可以由求之另外,由计算结果可见,等压压缩过程,外界作功,系统放热,内能减少,数量关系为,系统放的热等于其内能的减少和外界作的功。
{5-3 在标准状态下的0.016Kg的氧气,分别经过下列过程从外界吸收了80cal的热量。
(1)若为等温过程,求终态体积。
(2)若为等容过程,求终态压强。
(3)若为等压过程,求气体内能的变化。
设氧气可看作理想气体,且解:(1)等温过程则故(2)等容过程《-(3)等压过程5-4 为确定多方过程方程中的指数n,通常取为纵坐标,为横坐标作图。
试讨论在这种图中多方过程曲线的形状,并说明如何确定n。
解:将两边取对数,或比较知在本题图中多方过程曲线的形状为一直线,如图所示。
直线的斜率为可由直线的斜率求n。
或即n可由两截距之比求出。
热学[李椿章立源钱尚武]习题解答_第三章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与能量的统计分布律
第 三 章 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和能量的统计分布律3-1 设有一群粒子按速率分布如下:试求(1)平均速率V ;(2)方均根速率2V (3)最可几速率Vp解:(1)平均速率:18.32864200.5200.4800.3600.2400.12≅++++⨯+⨯+⨯+⨯+⨯=V (m/s)(2) 方均根速率37.322≅∑∑=ii i N V N V(m/s)3-2 计算300K 时,氧分子的最可几速率、平均速率和方均根速率。
解:s m RTV P /395103230031.8223=⨯⨯⨯==-μs m RTV /446103214.330031.8883=⨯⨯⨯⨯==-πμs m RTV/483103230031.83332=⨯⨯⨯==-μ3-3 计算氧分子的最可几速率,设氧气的温度为100K 、1000K 和10000K 。
解:μRTV P 2=代入数据则分别为:T=100K 时 s m V P /1028.22⨯= T=1000K 时 s m V P /1021.72⨯= T=10000K 时 s m V P /1028.23⨯=3-4 某种气体分子在温度T1时的方均根速率等于温度T2时的平均速率,求T 2/T1。
解:因μRTV32=πμ28RTV=由题意得:μRT3πμ28RT=∴T2/T1=83π3-5 求0℃时1.0cm3氮气中速率在500m/s到501m/s之间的分子数(在计算中可将dv近似地取为△v=1m/s)解:设1.0cm3氮气中分子数为N,速率在500~501m/s之间内的分子数为△N,由麦氏速率分布律:△N=VVeKTmN VKTm∆⋅⋅⋅-22232)2(4ππ∵ Vp2=2KTm,代入上式△N=VVVppeVVVN∆--⋅⋅222214ρπ因500到501相差很小,故在该速率区间取分子速率V =500m/s,又smVP/402102827331.823≅⨯⨯⨯=-△V=1m/s(vvp=)代入计算得:△N=×10-3N个3-6 设氮气的温度为300℃,求速率在3000m/s到3010m/s之间的分子数△N1与速率在1500m/s到1510m/s之间的分子数△N2之比。
大学热学(李椿+章立源+钱尚武)习题解答第二章气体分子运动论基本概念
第二章 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2-1目前可获得的极限真空度为10-13mmHg 的数量级,问在此真空度下每立方厘米内有多少空气分子,设空气的温度为27℃。
解: 由P=n K T 可知n =P/KT=)27327(1038.11033.1101023213+⨯⨯⨯⨯⨯-- =3.21×109(m –3) 注:1mmHg=1.33×102N/m 22-2钠黄光的波长为5893埃,即5.893×10-7m ,设想一立方体长5.893×10-7m , 试问在标准状态下,其中有多少个空气分子。
解:∵P=nKT ∴PV=NKT 其中T=273K P=1.013×105N/m 2∴N=623375105.52731038.1)10893.5(10013.1⨯=⨯⨯⨯⨯⨯=--KT PV 个 2-3 一容积为11.2L 的真空系统已被抽到1.0×10-5mmHg 的真空。
为了提高其真空度,将它放在300℃的烘箱内烘烤,使器壁释放出吸附的气体。
若烘烤后压强增为1.0×10-2mmHg ,问器壁原来吸附了多少个气体分子。
解:设烘烤前容器内分子数为N 。
,烘烤后的分子数为N 。
根据上题导出的公式PV = NKT 则有:)(0110011101T P T P K V KT V P KT V P N N N -=-=-=∆ 因为P 0与P 1相比差103数量,而烘烤前后温度差与压强差相比可以忽略,因此T P 与11T P 相比可以忽略 1823223111088.1)300273(1038.11033.1100.1102.11⨯≅+⨯⨯⨯⨯⨯⨯⨯=⋅=∆---T P K N N 个2-4 容积为2500cm 3的烧瓶内有1.0×1015个氧分子,有4.0×1015个氮分子和3.3×10-7g的氩气。
设混合气体的温度为150℃,求混合气体的压强。
大学物理习题解答第三章热力学
第三章热力学本章提要1.准静态过程系统连续经过得每个中间态都无限接近平衡态得一种理想过程。
准静态过程可以用状态图上得曲线表示。
2.内能系统内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与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势能得与,其数学关系式为内能就是态函数。
3.功功就是过程量。
微分形式:积分形式:4.热量两个物体之间或物体内各部分之间由于温度不同而交换得热运动能量。
热量也就是过程量。
5.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得数学表达式:热力学第一定律得微分表达式: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第一类永动机就是不可能造成得。
6.理想气体得热功转换(1)等体过程:热量增量为或(2)等压过程:热量增量为因则(3)等温过程:热量增量为因则(4)绝热过程:根据热力学第一定路可得则或在绝热过程中理想气体得p、V、T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满足如下关系:7.热容量等体摩尔热容量:等压摩尔热容量:对于理想气体,若分子自由度为i,则迈耶公式:比热容比:8.焓在等压过程中,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由于,上式可写为如果令焓就是一个态函数。
9.循环过程正循环得热机效率逆循环得致冷系数10.卡诺循环由两个等温过程与两个绝热过程构成得循环。
正循环得效率逆循环得效率11.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尔文表述:不可能制成一种循环动作得热机,只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全部转变为有用得功,而其她物体不发生任何变化。
克劳修斯表述:热量不可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她得变化。
统计意义:一个不受外界影响得孤立系统,其内部所发生得过程总就是由热力学概率小得宏观状态向热力学概率大得宏观状态进行,即从有序向无序得状态发展。
12.克劳修斯熵克劳修斯熵表达式熵增加原理:在孤立系统内,当热力学系统从一个平衡态到达另一个平衡态时,它得熵永远不减少。
如果过程不可逆,系统得熵增加;如果过程可逆,系统得熵不变。
13.玻耳兹曼熵玻耳兹曼熵表达式熵得微观本质:熵得多少就是系统微观状态数目多寡得标志。
思考题3-1 (1)热平衡态与热平衡有何不同?(2)热平衡与力学中得平衡有何不同?答:(1)一个孤立系统得各种宏观性质(如温度、压强、密度等)在长时间内不发生任何变化,这样得状态称为热平衡态。
李椿 热学 思考题答案
部分思考题解答1、气体的平衡状态有何特征?当气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还有分子热运动吗?与力学中所指的平衡有何不同?实际上能不能达到平衡态?答;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和外界没有能量交换,内部也没有化学变化等任何形式的能量转换,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
对气体来说,系统状态的宏观参量有确定数值,系统内部不再有扩散、导热、电离或化学反应等宏观物理过程发生。
气体处于平衡态时,组成系统的分子仍在不停地运动着,只不过分子运动的平均效果不随时间变化,表现为宏观上的密度均匀,温度均匀和压强均匀。
与力学中的平衡相比较,这是两个不同的理想概念。
力学中的平衡是指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的单纯静止或匀速运动问题。
而热力学中的平衡态是指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
但组成系统的分子却不断地处于运动之中,只是与运动有关的统计平均量不随时间改变,所以这是一种热动平衡。
平衡态是对一定条件下的实际情况的概括和抽象。
实际上,绝对的完全不受外界条件变化影响的平衡状态并不存在。
2、一金属杆一端置于沸水中,另一端和冰接触,当沸水和冰的温度维持不变时,则金属杆上各点的温度将不随时间而变化。
试问金属杆这时是否处于平衡态?为什么?答:金属杆就是一个热力学系统。
根据平衡态的定义,虽然杆上各点的温度将不随时间而改变,但是杆与外界(冰、沸水)仍有能量的交换。
一个与外界不断地有能量交换的热力学系统所处的状态,显然不是平衡态。
3、水银气压计中上面空着的部分为什么要保持真空?如果混进了空气,将产生什么影响?能通过刻度修正这一影响吗?答:只有气压计上面空着的部分是真空,才能用气压计水银柱高度直接指示所测气体的压强。
如果气压计内混进了一些空气,则这种气体也具有一定的压强。
这时,水银柱高度所指示的压强将小于所测气体的真实压强,而成了待测气体与气压计内气体的压强之差。
能否在刻度时扣除漏进气体的压强,而仍由水银柱的高度来直接指示待测气体的压强呢?也不行。
因为水银气压计内部气体的压强随着温度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对不同压强和不同温度的待测气体测量时,内部气体的压强是不同的。
热学(李椿+章立源+钱尚武)习题解答_第1章 温度知识分享
热学(李椿+章立源+钱尚武)习题解答_第1章温度第一章温度1-1在什么温度下,下列一对温标给出相同的读数:(1)华氏温标和摄氏温标;(2)华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3)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解:(1)当时,即可由,解得故在时(2)又当时则即解得:故在时,(3)若则有显而易见此方程无解,因此不存在的情况。
1-2 定容气体温度计的测温泡浸在水的三相点槽内时,其中气体的压强为50mmHg。
(1)用温度计测量300K的温度时,气体的压强是多少?(2)当气体的压强为68mmHg时,待测温度是多少?解:对于定容气体温度计可知:(1)(2)1-3 用定容气体温度计测得冰点的理想气体温度为273.15K,试求温度计内的气体在冰点时的压强与水的三相点时压强之比的极限值。
解:根据已知冰点。
1-4用定容气体温度计测量某种物质的沸点。
原来测温泡在水的三相点时,其中气体的压强;当测温泡浸入待测物质中时,测得的压强值为,当从测温泡中抽出一些气体,使减为200mmHg时,重新测得,当再抽出一些气体使减为100mmHg时,测得.试确定待测沸点的理想气体温度.解:根据从理想气体温标的定义:依以上两次所测数据,作T-P图看趋势得出时,T约为400.5K亦即沸点为400.5K.题1-4图1-5铂电阻温度计的测量泡浸在水的三相点槽内时,铂电阻的阻值为90.35欧姆。
当温度计的测温泡与待测物体接触时,铂电阻的阻值为90.28欧姆。
试求待测物体的温度,假设温度与铂电阻的阻值成正比,并规定水的三相点为273.16K。
解:依题给条件可得则故1-6在历史上,对摄氏温标是这样规定的:假设测温属性X随温度t做线性变化,即,并规定冰点为,汽化点为。
设和分别表示在冰点和汽化点时X的值,试求上式中的常数a和b。
解:由题给条件可知由(2)-(1)得将(3)代入(1)式得1-7水银温度计浸在冰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4.0cm;温度计浸在沸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24.0cm。
热学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热学习题答案第三章:气体分子的输运过程(内容对应参考书的第四章)1. 某一时刻,氧气中一组分子刚与其他分子碰撞过,问:经过多长时间后,其中还保留一半未与其他分子相碰。
设氧气分子都以平均速率运动,氧气温度300K ,在给定压强下,分子平均自由程为2.0cm 。
解:设这组分子个数为0N ,经过时间t (对应的路程为x )后未碰撞的分子数为N ,根据分子按自由程的分布()dx e dx x f N dN x⋅==-λλ10 由已知:t v x =,210=N N ,则有 210===⋅--λλt v x e e N N ,即2ln v t λ= 又由πμRTv 8=,mol Kg /10323-⨯=μ,代入上式得()s RT t 532101.32ln 30031.88103214.3100.22ln 8---⨯≈⨯⨯⨯⨯⨯==πμλ。
2. (P 142。
8)在气体放电管中,电子不断与气体分子相碰,因电子的速率远远大于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所以后者可以认为是静止不动的。
设电子的“有效直径”比起气体分子的有效直径d 来可以忽略不计。
(1)电子与气体分子的碰撞截面σ为多大?(2)证明: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的平均自由程为σλn e 1= 解:(1)电子与气体分子的碰撞截面22⎪⎭⎫ ⎝⎛+=d d e πσ,由于d d e <<,故 22412d d d e ππσ≈⎪⎭⎫ ⎝⎛+=(2)由于气体分子可以认为是静止不动的,则电子与气体分子间的平均相对速率就等于电子的平均速率e v 。
在时间t 内,电子走过的路程为t v e ,相应的圆柱体的体积为t v e σ,则在此圆柱体内的气体分子数为t v n e σ,即为时间t 内电子与气体分子的碰撞次数,故碰撞频率为e e v n t t v n Z σσ==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的平均自由程为σλn Z v e e 1==。
3. (P 143。
18)一长为2m ,截面积为410-米2的管子里贮有标准状态下的2CO 气,一半2CO 分子中的C 原子是放射性同位素C 14。
热学(李椿+章立源+钱尚武)习题解答_第1章 温度知识分享
热学(李椿+章立源+钱尚武)习题解答_第1章温度第一章温度1-1在什么温度下,下列一对温标给出相同的读数:(1)华氏温标和摄氏温标;(2)华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3)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解:(1)当时,即可由,解得故在时(2)又当时则即解得:故在时,(3)若则有显而易见此方程无解,因此不存在的情况。
1-2 定容气体温度计的测温泡浸在水的三相点槽内时,其中气体的压强为50mmHg。
(1)用温度计测量300K的温度时,气体的压强是多少?(2)当气体的压强为68mmHg时,待测温度是多少?解:对于定容气体温度计可知:(1)(2)1-3 用定容气体温度计测得冰点的理想气体温度为273.15K,试求温度计内的气体在冰点时的压强与水的三相点时压强之比的极限值。
解:根据已知冰点。
1-4用定容气体温度计测量某种物质的沸点。
原来测温泡在水的三相点时,其中气体的压强;当测温泡浸入待测物质中时,测得的压强值为,当从测温泡中抽出一些气体,使减为200mmHg时,重新测得,当再抽出一些气体使减为100mmHg时,测得.试确定待测沸点的理想气体温度.解:根据从理想气体温标的定义:依以上两次所测数据,作T-P图看趋势得出时,T约为400.5K亦即沸点为400.5K.题1-4图1-5铂电阻温度计的测量泡浸在水的三相点槽内时,铂电阻的阻值为90.35欧姆。
当温度计的测温泡与待测物体接触时,铂电阻的阻值为90.28欧姆。
试求待测物体的温度,假设温度与铂电阻的阻值成正比,并规定水的三相点为273.16K。
解:依题给条件可得则故1-6在历史上,对摄氏温标是这样规定的:假设测温属性X随温度t做线性变化,即,并规定冰点为,汽化点为。
设和分别表示在冰点和汽化点时X的值,试求上式中的常数a和b。
解:由题给条件可知由(2)-(1)得将(3)代入(1)式得1-7水银温度计浸在冰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4.0cm;温度计浸在沸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24.0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三 章 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和能量的统计分布律3-1 设有一群粒子按速率分布如下:试求(1)平均速率V ;(2)方均根速率2V (3)最可几速率Vp解:(1)平均速率:18.32864200.5200.4800.3600.2400.12≅++++⨯+⨯+⨯+⨯+⨯=V (m/s)(2) 方均根速率37.322≅∑∑=ii i N V N V(m/s)3-2 计算300K 时,氧分子的最可几速率、平均速率和方均根速率。
解:s m RTV P /395103230031.8223=⨯⨯⨯==-μs m RTV /446103214.330031.8883=⨯⨯⨯⨯==-πμs m RTV/483103230031.83332=⨯⨯⨯==-μ3-3 计算氧分子的最可几速率,设氧气的温度为100K 、1000K 和10000K 。
解:μRTV P 2=代入数据则分别为:T=100K 时 s m V P /1028.22⨯=T=1000K 时 s m V P /1021.72⨯= T=10000K 时 s m V P /1028.23⨯=3-4 某种气体分子在温度T 1时的方均根速率等于温度T 2时的平均速率,求T 2/T 1。
解:因μRTV32=πμ28RT V =由题意得:μRT3πμ28RT =∴T 2/T 1=83π3-5 求0℃时1.0cm 3氮气中速率在500m/s 到501m/s 之间的分子数(在计算中可将dv 近似地取为△v=1m/s )解:设1.0cm 3氮气中分子数为N ,速率在500~501m/s 之间内的分子数为△N ,由麦氏速率分布律:△ N=V V e KTmN V KT m∆⋅⋅⋅-22232)2(4ππ∵ V p2=2KTm,代入上式 △N=VV V ppe V V VN∆--⋅⋅222214ρπ因500到501相差很小,故在该速率区间取分子速率V =500m/s , 又s m V P /402102827331.823≅⨯⨯⨯=- △V=1m/s (vv p=1.24)代入计算得:△N=1.86×10-3N 个3-6 设氮气的温度为300℃,求速率在3000m/s 到3010m/s 之间的分子数△N 1与速率在1500m/s 到1510m/s 之间的分子数△N 2之比。
解: 取分子速率为V 1=3000m/s V 2=1500m/s, △V 1=△V 2=10m/s 由5题计算过程可得: △V 1=12212214V V V p ppe V V VN∆--⋅⋅π△N 2=2222214V V V pppe V V VN∆--⋅⋅π∴ △N/△N 2=2121)(21)(21)()(pppV V V V p e V V e V V --⋅其中V P =331018.210257331.82⨯=⨯⨯⨯-m/s v 1v p =1.375,v 2v p=0.687∴ 969.0687.0375.122687.02375.1221≅⨯⨯=∆∆--ee N N 解法2:若考虑△V 1=△V 2=10m/s 比较大,可不用近似法,用积分法求△N 1,△N 2dN=dVV V V p PeV N2234--⋅π△N 1=⎰⎰⎰-=1221V V V V dN dN dN△N 2=⎰⎰⎰-=3443V V V V dN dN dN令X i =v iv pi=1、2、3、4利用16题结果:22)([0i ix i i V e x x erf N dN --=⎰π∴ △N 1=]2)([]2)([2122112x x i e x x erf N e x x erf N -----ππ(1)△N 2=]2)([]2)([23243344x x e x x erf N e x x erf N -----ππ(2)其中V P =s m RT/10182.223⨯=μ375.111==P V V x 379.122==PV Vx 687.033==P V V x 6722.044==P V V x查误差函数表得:erf(x 1)=0.9482 erf(x 2)=0.9489 erf(x 3)=0.6687 erf(x 4)=0.6722将数字代入(1)、(2)计算,再求得:703.021=∆∆N N3-7 试就下列几种情况,求气体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比率: (1) 速率在区间v p ~1.0v p 1内 (2) 速度分量v x 在区间v p ~1.0v p 1内(3) 速度分量v p 、v p 、v p 同时在区间v p ~1.0v p 1内解:设气体分子总数为N ,在三种情况下的分子数分别为△N 1、△N 2、△N 3(1) 由麦氏速率分布律: △ N=⎰⎰⎰-=1221V V V V dN dN dN令v 2=1.01v p ,v i =v p ,p i i v v x =,则111==pv vx ,01.122==p v v x ,利用16题结果可得;2122112212)(2)(x x e x x erf e x x erf N N --+--=∆ππ 查误差函数表:erf (x 1)=0.8427 erf (x 2)=0.8468 ∴008.01=∆NN (2) 由麦氏速率分布律:x v v px dv ev NdN px221--=π∴x v v v p x v v v p dv ev Ndv ev NN px px 2122)(1)(012----⎰⎰-=∆ππ)(])(exp[1)(])(exp[12020212px p x v v p x p x v v v v d v v v v d v v N N p p ⎰⎰---=∆ππ令p x v v x =, 111==pv vx ,01.122==p v v x ∴dx e dx e N N x x x x ⋅-=∆--⎰⎰2122211ππ利用误差函数:dx x xp e x erf x)(2)(20-=⎰π%21.0]8427.08468.0[21)()([21122=-=-=∆x erf x erf N N(3)令pxv v x =,由麦氏速度分布律得: z y x v v v v p dv dv dv e v N dN pzy x ⋅=++--2222331ππ833230033108.0)002.0()(][)1(211222---⨯==∆=-=∆⎰⎰NN dx e dx e N N x x x x π3-8根据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计算足够多的点,以dN/dv 为纵坐标,v 为横坐标,作1摩尔氧气在100K 和400K 时的分子速率分布曲线。
解:由麦氏速率分布律得:22232)2(4v e KTm N dv dN v KTm-=ππ 将π=3.14,N=N A =6.02×1023T=100K m=32×10-3代入上式得到常数:A=e KTmN A 23)2(4ππ KT m B 2=∴22V Ae dvdNBV ⋅=- (1) 为了避免麻烦和突出分析问题方法,我们只做如下讨论:由麦氏速率分布律我们知道,单位速率区间分布的分子数随速率的变化,必然在最可几速率处取极大值,极大值为: 令22V Ae dvdNy BV ⋅==-则 0)]2(2[222=-⋅+⋅=--BV e V V e A dvdyBV BV 得BV V P 1==又在V=0时,y=0,V →∞时,y →0 又mKT B V P 11121==mKT B V P 22221== ∵T 1=100K <T 2=400K ∴1P V <2P V 由此作出草图3-9根据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求速率倒数的平均值v1。
解:VKT m e mKTKT m V KTmd Ve m KT KT m VdVeKTmdv V f Vv KTmV KT mKTmv ππππππππ42)()2(4)2()()2(4)2(4)(110223220223223022==⋅-⋅=-⋅⋅-===∞-∞-∞-∞⎰⎰⎰3-10一容器的器壁上开有一直径为0.20mm 的小圆孔,容器贮有100℃的水银,容器外被抽成真空,已知水银在此温度下的蒸汽压为0.28mmHg 。
(1) 求容器内水银蒸汽分子的平均速率。
(2) 每小时有多少克水银从小孔逸出?解:(1))/(1098.11020114.337331.88823s m RTV ⨯=⨯⨯⨯⨯==-πμ(2)逸出分子数就是与小孔处应相碰的分子数,所以每小时从小孔逸出的分子数为:t s V n N ⋅⋅=41其中KTVP V n ⋅=4141是每秒和器壁单位面积碰撞的分子数,2)2(d s π=是小孔面积,t=3600s ,故t s V KTPN ⋅⋅⋅=41,代入数据得: N=4.05×1019(个)∴)(1035.11005.41002.610201219233g N N m N M A--⨯=⨯⨯⨯⨯===μ3-11如图3-11,一容器被一隔板分成两部分,其中气体的压强,分子数密度分别为p 1、n 1、p 2、n 2。
两部分气体的温度相同,都等于T 。
摩尔质量也相同,均为μ。
试证明:如隔板上有一面积为A 的小孔,则每秒通过小孔的气体质量为:)(221P P A RTM -=πμ证明:设p 1>p 2,通过小孔的分子数相当于和面积为A 的器壁碰撞的分子数。
从1跑到2的分子数:t A V n N ⋅⋅=11141从2跑到1的分子数:t A V n N ⋅⋅=22241实际通过小孔的分子数:(从1转移到2))221121(41V n V n At N N N -=-=∆ 因t=1秒,KTPn =,πμRTV 8=T 1=T 2=T∴)(2)(841)(841212121P P A RTP P RTRTA KT P KT PRT Am n m M -=-=-==∆=πμπμμπμ若P 2>P 1,则M <0,表示分子实际是从2向1转移。
3-12 有N 个粒子,其速率分布函数为)0()(0〉〉==v v C NdvdNv f )(0)(0v v v f 〈=(1)作速率分布曲线。
(2)由N 和v 0求常数C 。
(3)求粒子的平均速率。
解:(1) )0()(0〉〉=v v C v f )(0)(0v v v f 〈= 得速率分布曲线如图示(2)∵1)(0=⎰∞dv v f∴10)(0==⎰⎰∞v cdv dv v f即10=cv 01v c =(3)02002121)(v cv dv v vf v ===⎰∞3-13 N 个假想的气体分子,其速率分布如图3-13所示(当v >v 0时,粒子数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