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级别:小学三年级学科:自然与社会主题:表里的生物目标:- 理解生物的分类- 了解动物的内部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描述一些常见动物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学生能够理解动物的内部结构与功能教学准备:- 幻灯机或投影仪- 图片或卡片展示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一个透明的储物盒或透明的玻璃容器- 不同动物的塑料模型或图示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看到了很多不同的动物。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它们长得都不一样?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些有趣的生物知识,了解动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

”步骤2:探索动物的外部特征(10分钟)1. 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或卡片,并与学生分享它们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让学生大声说出他们注意到的共同特征,例如:脚、尾巴、鳞片、羽毛、鼻子等等。

3.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动物的外部特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步骤3:探索动物的内部结构(15分钟)1. 准备一个透明的储物盒或透明的玻璃容器,并放入一些具有不同内部结构的动物塑料模型或图示,例如:鱼鳃、鸟喙、兔子的牙齿等等。

2. 现场观察这些模型或图示,并向学生解释它们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鱼鳃帮助鱼类呼吸、鸟喙帮助鸟类捕食。

3.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动物为什么有着不同的内部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帮助动物适应它们的生活环境。

步骤4:巩固与评估(10分钟)1. 分发绘图纸和颜色铅笔给学生。

2. 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动物,绘制它的外部特征,并在图画中标注出它的一些内部结构和功能。

3. 收集学生的绘图,并评估他们对动物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的理解。

步骤5:总结与延伸(5分钟)1. 回顾课堂中讨论的内容,并强调动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2. 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和研究不同动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并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发现。

提示:- 在展示动物图片或卡片时,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可能已经熟悉或曾见过的动物,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表里的生物》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6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6个词语。

2.能联系课题,结合文中表示时间及人物心理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1.能联系课题,结合文中表示时间及人物心理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出示现代诗:《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学生自由朗读后思考:诗人小时候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冯至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但不知不觉从村疏处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预设:诗人小时候是一个好奇心强、爱思考的孩子。

2.引导:这首诗的作者是冯至,我们先了解一下冯至的基本情况吧!冯至,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现代诗人、学者。

主要作品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80年被聘为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外籍院士。

3.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表里的生物》就是冯至写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

(板书:表里的生物冯至)设计意图:用冯至的现代诗引入,让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观点,旨在自然地拉近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启发思考作者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更为课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年级:三年级科目:生物主题: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 学习和认识各种动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2. 了解不同动物的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讨论它们的外部特征和习性。

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2. 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共同选择一个动物,用透明纸和彩色笔勾勒出该动物的形状。

然后用剪刀和胶水处理透明纸,制作一个双层模型。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模型,并讨论该动物的外部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 理解(10分钟)教师将生物课本中的动物内容分发给学生,学生阅读和理解其中的知识点。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巩固对动物特征和习性的理解。

4. 进一步研究(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同类型的动物。

学生在课外时间调查该动物的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并准备短时间内的报告。

5. 发表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他们的报告,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提问。

教师总结并提醒学生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6. 小结(5分钟)教师回顾课堂内容,与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并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评价方式:1. 学生的双层模型和报告的质量;2.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参与度;3. 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讨论能力的展示。

教学资源:1. 动物的图片素材;2. 透明纸、彩色笔、剪刀和胶水;3. 生物课本;4. 研究调查资料。

7. 拓展(20分钟)教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寻找并记录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研究报告汇总,形成一个小型的动物百科全书。

学生可以利用绘画、图片、文字等方式呈现他们所了解到的动物信息。

8. 角色扮演(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动物角色。

学生需要根据所选择的动物特征和习性,模仿它们的动作、声音和行为。

其他学生通过观察和猜测猜出他们所扮演的动物是什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说明《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文章语言质朴,文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比较细致,情感真挚。

在教学中要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来体会主人公的可爱,感受童年的美好。

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PPT,准备相关昆虫的和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质疑解题1.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

(板书:表里的生物)2.质疑解题: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梳理问题,如:什么是生物?表里的生物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解题,引导学生质疑,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思考:课文围绕“表里的生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清脆、单调、加速、齿轮、唯恐、丑恶。

①指名读词,强调个别字的读音。

“调”“恶”是多音字。

②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脆、拦、玻、璃、恶、怖、蟋、蟀。

识字有方法: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①形声字记忆:“拦、玻、璃、怖、蟋、蟀”这6个字都是形声字。

②加一加方法记住“脆”:月+危=脆。

除了出示,教师还要介绍一下这几种昆虫,但过程不要等同于看图识字。

(3)联系实物理解词语。

出示“蟋蟀、蝎子、蝈蝈”的,加深对这些事物的认识。

表里的生物王松舟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王松舟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王松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读写“蝎、蟋、蟀”等生字词,理解“清脆、单调、神秘”等词语的意思。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圈点批注等方式,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方法。

-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我”对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思考的性格特点。

- 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表里的生物”的含义,体会文中蕴含的童真童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圈点批注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时,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 出示生字词:“蝎子、蟋蟀、钵子、蝈蝈”等,指名认读,正音。

- 理解“清脆、单调、神秘、呈现”等词语的意思,可以通过找近义词、反义词或者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进行。

-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表里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表里有生物。

3.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 小组交流: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 例如:“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对周围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

《表里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表里、生物、机械”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通过描述表里的生物来表达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通过描述表里的生物来表达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的观察和想象,把握文章的科学内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表里生物的资料或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有关表里生物的资料或图片。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手表或钟表?里面的小零件和机械结构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表里的生物》就是一篇关于手表内部世界的有趣描述。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质疑:表里的生物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

3.交流初步感知: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表里的生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随即板书:神奇、有趣、好奇等。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1.自主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述了表里的生物?这些描述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并划出关键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入手,深入体会作者的观察和想象。

以下是一个示例:(1)描述表里的生物:引导学生抓住“极小、精细、复杂”等词语体会表里的生物虽小但构造复杂的特点。

教师随即板书:构造复杂。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2)作者的想象:引导学生抓住“幻想、推测、想象”等词语体会作者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教师随即板书:好奇热爱。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表里的生物》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表里的生物》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16 表里的生物【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感受科学魅力。

语言运用: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思维能力:能够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对人物进行评价。

审美创造:体会“我”善于思考爱观察的精神,树立科学精神。

【课前解析】关注文体特征:《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

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文章多次出现时间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许多天”“以后”“后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变化。

关注人物形象: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

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关注文中插图:文中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也表现了“我”的天真和好奇。

关注文章结尾:文章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这样的话”指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

为什么不说了?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关注字词:“脆”字要提示右边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

【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4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1.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能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感受人物形象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总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了解了“我”探究和思考的过程。

表里的生物-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初中)教案

表里的生物-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初中)教案

表里的生物-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和生命现象;2.探索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以及动物的周年生活规律;3.讲述天空中的珍珠——云和与之相关的神话故事;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生物的分类特征和生命现象;2.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动物的周年生活规律;3.珍珠云的形态特征和相关的神话故事。

三、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通过看图、问答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三者的联系和区别。

2.讲授(30分钟)1.生物的分类特征和生命现象。

介绍生物的基本分类九门和各类生物的主要特征,如:哺乳动物的哺乳方式、幼儿期生活、毛发等特征,让学生们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区别和相关生命现象。

2.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动物的周年生活规律。

通过实例讲解,包括种子由风和动物带来到新的地方生长,还有动物在不同季节的生活方式变化,让学生们了解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珍珠云的形态特征和相关的神话故事。

通过图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珍珠云的特征和在不同神话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3.活动(40分钟)1.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到小组中,根据生物的分类特征和生命现象,让学生们相互讨论并找出每种生物的典型特征。

并通过讨论了解生物之间有哪些相同点之处。

2.种子传播游戏。

通过游戏让小组之间模拟种子传播的过程,让学生可以通过互相传递种子,了解植物种子的分类和传播方式,并且感受到植物种子在不同的环境中存活的困难程度,让学生了解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3.珍珠云图形创作。

利用废纸等材料,让学生们根据珍珠云的形态特征进行图形创作并给其配上不同神话故事的象征意义。

4.课堂总结(10分钟)老师总结整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记忆深刻。

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介绍下一节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准备1.ppt2.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材料。

六年级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

六年级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

六年级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童年的几件趣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钟表的喜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我”童年的几件趣事,体会作者对钟表的喜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圈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可以问学生:“你们小时候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喜好?你们小时候最喜欢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交流讨论:课文中讲了哪些童年的趣事?这些趣事与钟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小时候对钟表有哪些“天真”的想法?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童真童趣。

2.指名朗读“我”与父亲的对话部分,思考:“我”与父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父爱和家庭的温暖。

3.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感受家庭的美好。

4.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与童年生活有关的成语、名句或古诗文等。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童年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自由背诵其他与童年生活有关的诗句或文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16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

全文共2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线索清晰,层层推进。

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

“我”对父亲的怀表从疑惑、好奇、猜测到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测,但又产生了新的疑问,然后又用自己的想象解答了这个疑问。

“我”的推理过程充满了想象,但也并非没有道理、不讲逻辑。

作者展示了一个孩子“胡思乱想”的过程,也体现了探究和思考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学写“脆、拦、玻、璃、恶、怖、蟋、蟀”等8个生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借助标题,围绕探究过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三、教学重点能根据自己想表达的内容选择一种诗和自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重点借助标题,围绕探究过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品析人物,感受“我”的探究精神。

五、教学准备PPT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看图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怀表的图片,问:同学们,图片中是什么东西呀?2.你们知道表里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吗?里面都有哪些零部件呢?学生看怀表的图片,说出表里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说出里边都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零部件。

3.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他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4.课件出示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齐读课题。

对课题提出疑问:“表里的生物”是什么?表里怎么会有生物?思考问题:什么是生物?看过表里的生物是什么样子吗?6.表里有生物,这种想法真奇特。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位作家吧。

谁来介绍一下冯至?设计意图:本文有一定的年代感,学生不熟悉文中的怀表,出示怀表图片,对比手表,让学生初步感受怀表与手表的不同。

老师讲述怀表稀有,启发学生猜测指针在动会引发哪些想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表里的生物》教案(8篇)

《表里的生物》教案(8篇)

《表里的生物》教案(8篇)《表里的生物》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惯、圃”等11个生字。

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动听”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把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受,与同学沟通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难点:1、把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2、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生看图答复。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有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生疏,这个好玩的经受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日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1、学会“惯、圃”等11个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承受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1、画诞生字词,自学沟通并汇报。

(1)生自己读(2)指名读(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惊异),并信任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扫瞄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表里的生物》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表里的生物》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16 表里的生物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明白“我”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什么。

2.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会发声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住在里面的话。

2.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我”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孩子。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在作者看来,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

那么,表里真的有生物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孩子?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课文,来弄懂这些问题。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读第1—2自然段,了解“我”的“疑问”及产生原因。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找出表明“我”幼稚的认知的句子。

明确: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预设:从第1自然段第三、四句话可以看出“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有理有据的。

作者具体列举了“活的生物”(鸟——叫、狗——吠、蝉——叫、虫——唱歌)和“死的东西”(钟——老人在敲、三弦——盲人在弹)发出声音这一系列的事实来证实自己的论断。

(3)引导学生体会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作用。

(4)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父亲的表为什么会引发“我”的猜想。

预设:正是由于“我”坚信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更不会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所以当“我”发现父亲的表“会自己走动”,而且还会发出“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的声音时,自然会引起“我”的猜测。

2.读第3—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了解“我”的猜想的具体内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表里生物的概念和特征;2.理解表里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3.掌握通过表征和分析获得表里生物的信息。

教学重点1.表里生物的概念和特征;2.表里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3.通过表征和分析获得表里生物的信息。

教学难点1.对于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的深入理解;2.对于生物的表征和分析方法的掌握。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通过合适的引导方式引入本次课程的主题:表里生物的概念和特征,并通过引入相关的生物事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第二步:知识讲授1.表里生物的概念和特征表里生物是指在基因型和表现型方面存在差异,表征出现在外表上,而里子则是指基因型。

表里生物的主要特征是表现型存在于外部,而基因型存于内部。

2.表里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按照表征是否显性分为显性表征型和隐性表征型;•按照遗传方式分为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影响。

第三步:案例分析教师通过生物实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表里生物间的关系、表型等特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第四步: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个人选择的生物,进行相应的表征和分析。

学生可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得生物特征信息,进而分类,获得相关的分析结果。

第五步:总结归纳通过生物实例和探究实例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带着问题提问,分享自己的了解和体会。

教学评价•教师可设立测验、实验、调查等方式,帮助判断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度;•可采用互动教学、小组互评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1.王志刚. 生物分类.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2.路衡. 生命的基因与表现型. 科学出版社, 2006.。

《表里的生物》的教学设计1

《表里的生物》的教学设计1

《表里的生物》教课方案 1教课目的: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文中的“我”是个如何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育自己擅长察看,勤于思虑的习惯,和不停研究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绘,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领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学会“蝎、蟋、蟀、蝈” 4 个会认字。

教课要点: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考虑的优秀习惯。

教课难点: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绘,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领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以为能发作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纳了哪些描绘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绘;“我”的心理描绘。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领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绘的句子,并领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感情,而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诵。

2.学生单独画句子、思虑、朗诵3.指名朗诵,要把人物当时的心里感情经过朗诵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评论。

例:“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准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可是我又不敢,所以我很难过。

——激烈的好奇感,盼望翻开那块表探个终究。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陋而恐惧的东西,为何把它放在这样一个漂亮的世界里呢?可是我也感觉快乐,证明我的猜想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故以后的知足感我想,大部分由于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可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或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一样。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好的东西和奇异的想法,富裕童真童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诵一边评论的过程中,领会人物感情,渐渐读获得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诵。

6.从方才的朗诵中,你感觉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擅长察看和思虑,富裕研究精神三、《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 年月我国有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

六年级语文下《表里的生物》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品味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父亲对“我”的关爱和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2.难点:理解父亲对“我”的关爱和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阅读文本,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表里的生物》。

请大家先回忆一下,你曾经见过什么样的生物居住在表里呢?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但是你们所描述的生物居住的表,都只是表的外壳,不是真正的表里的生物。

那么,课文中所描述的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细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表里的生物是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指名汇报讨论结果,师生评价。

4.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对“我”的关爱和影响。

(四)品味语言,感悟表达方法1.细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指名汇报讨论结果,师生评价。

4.教师总结归纳,强调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笔下的表里的生物是什么,也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影响。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表里的生物》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叙述了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这篇课文先阐述观点,再列举事例,紧扣单元主题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本课思路清晰,语言描写和心理刻画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很好的启发。

【教学目标】1.借助标题,围绕探究过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文中借助具体事例来证明中心观点与猜测的探究过程。

3.初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文中借助具体事例来证明中心观点与猜测的探究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质疑课题——你是否相信1.齐读课题2.质疑课题师:如果让你在课题后面加一个标点,你会加什么?为什么?3.过渡师:我们不信,可冯至小时候却相信。

而且还见人就说——出示句子“我有……表里”(交流“钵”字的学习方法)4.借认知冲突,激阅读兴趣。

师:作者是相信表里是有生物的,而且是一只小蝎子,这就更让人匪夷所思了。

课文究竟讲了一个什么童年故事呢?(设计意图:本课设计以“信与不信”为主线,贯穿全课教学过程,这个环节意在以揭示课题时的难以置信产知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我”应该相信1.预习反馈师:请各小组同学交流课前完成的思维导图,再互相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交流反馈)2.交流师:了解故事的内容,此时你信不信表里有生物呢3.细读文本寻找证据师:静静浏览课文,找出作者之所以相信表里有生物的原因,做上标记。

4.学生反馈(设计意图:课后习题中提到“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一环节抓住“我”探究“表里的生物”这一过程,设计两个思维导图,其一是从看到现象、形成猜测、验证到得出结论四个步骤让学生对全文有整体感知;其二是以时间轴为主线,让学生了解每个时间段情节的发生和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样抓住多条线索让学生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大意。

表里的生物-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表里的生物-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表里的生物-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物”这个概念,了解生物的特点和分类;
2.学习使用“表里”这个词语,理解其在生物学中的含义;
3.掌握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教学重点
1.生物的特点及分类;
2.“表里”在生物学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生物的表里之分;
2.掌握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实践。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1.引入生物知识:小动物、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
2.导入“表里”概念:提问学生“什么是表里?在生物学中,‘表里’有什么含义?”
讲解环节
1.讲解生物的特点及分类:从形态、生命活动、生境等方面进行讲解;
2.讲解“表里”概念:生物的内部和外部都有表里之分,比如鱼的鳞片、人的皮肤、狗的毛发等。

实践环节
1.观察生物的表里:让学生观察鱼类、昆虫、植物等生物,感受他们内部和外部的不同;
2.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设计一个“表里”主题的海报,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练习环节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表里”方面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
2.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与生物有关的话题,写一篇文章。

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生物的特点、分类和“表里”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同时也鼓励他们思考与交流,使学习更加活跃和生动。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教案《表里的生物》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教学准备】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2、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一)生字:秒:秒表、秒针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拨:拨号、拨弄、拨打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怖:恐怖、阴森可怖(二)正音字:琴弦(xin)清脆(cu)立即(j)玻璃(li)蝉(chn)(三)多音字:转:zhuǎn(转弯)zhun(转动)蒙:mēng(蒙蒙亮)mng(蒙蔽)(四)近(反)义词:立即--马上呈现--显现增加--减少拒绝--接受(五)生词解释: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4个会认生字,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内容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是S版六年级第五单元第22课,课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他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

可是父亲不许他动,使他充满好奇的心很痛苦。

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天真无邪,情趣盎然。

【教法学法】
1、教法:在教学中我首先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理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读促悟,以悟促诵,积累语言。

2、学法: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常让学生自己来谈谈读懂了什么,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组织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

板书:表里的生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三、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这个环节就是解决了课后习题第二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
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这个问题也是课后习题。

四、课堂小结:
《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

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五、拓展与运用。

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⒉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自己喜爱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外练习。

【板书设计】
22* 表里的生物
善于观察
我勤于思考
不断探索
【教学反思】
《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由于是略读课,所以在教学中我完全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理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读促悟,以悟促诵,同时也积累语言与生字词。

一节课引导下来,除了开始十多分钟学生有些拘谨之外,接下来慢慢进入状态之后,学生们敢于放开手脚表现自己,课堂主人公意识强烈,自然学习效果是明显的。

以后要多多鼓励学生的这种学习主动性,对教学大有益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