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教案

人格障碍教案
人格障碍教案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癔症,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的精神障碍——人格障碍。

要了解人格障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上学期,也是由我们姜老师带领我们学习的《人格心理学》这门课程——什么是人格?有哪位同学还记得人格的定义么?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态度、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在我们这本《变态心理学》这本书上,定义的人格是“人格是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长期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表现方式和风格,是由每个人所具有的才智、态度、价值观、愿望、感情和习惯以独特的方式结合的产物”。

总的来说,人格是人们稳定的、一贯性的行为和思维特征,因此,人格发生障碍,对于人的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那么什么是人格障碍?书上有两个系统的定义,一个是美国医学——心理联合会DSM系统,一个是中国精神疾病科学会——CCMD系统。我今天就以DSM系统的内容作为主要的讲解内容。

首先是关于人格障碍的定义,DSM指出“人格障碍是稳固的、适应不良的,能引起明显的功能性损害或主观痛苦”。中间有几个关键词:稳固的——不难看出,因为人格本身就是稳固的,既然是人格发生了问题,那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稳定性;适应不良——因为患者本身人格出现异于常人的表现,那么他的生活风格啊、人际关系啊等行为模式就跟正常人不一样,那就造成了对社会化环境的适应不良;至于功能性损害——;还有主观痛苦——这个表明了什么?说明了有的人格障碍的患者对此感到痛苦,具有临床意义。

其间还要提一下,如果是由于躯体疾病导致或者是继发于其他精神障碍的类似于人格障碍的表现这些情况,我们并不能严格意义上定义为“人格障碍”,应该叫做人格改变,它不是原发性的。

DSM根据行为、情绪和思维的特点,划分了人格障碍的种类。从1952年开始,原来是定为五大类,27种人格障碍;后来第二版改为12种;第三版是14种;第三版修改版是11种;现在我们书上的是10种,去掉了原来中的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现在我们看一下书,一共是3大组,10个类型——A古怪组,包括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三个;B戏剧化组,也称为情绪化组、不稳定组,顾名思义就是情绪行为缺乏稳定的模式,很难预测,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四个;最后一组患者经常伴有焦虑、担心,以及抑制情感的倾向,跟B组的倾向于情感表达相反,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三个。

提到这10个类型,不得不提到人格障碍的共病现象——所谓的“共病现象”就是人格障碍患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往往符合不止一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也就是说一个人格障碍患者在表现出一个亚类人格障碍的同时,可能还会有一个或多个其他亚类的人格障碍。我们的书上第217页的表格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基本上不同种类的人格障碍两两之间有一定重叠的概率——除了反社会型和强迫型两个之间是0,其他的都或多或少有共病现象。

那么,我们中间有多少人患有人格障碍?书上给出的数字是10%-13%,我在网上找到的国外是6-9%,国内只有0.13%,统计结果年代较早了,是1986年的,可能并不是太准确。部分人格障碍是具有性别差异的,而且性别特质的极端化会影响人格障碍种类临床诊断的标准——比如说给出两个病例的临床表现:第一个是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不负责任、不计后果,没有动机的侵害行为方式;另一个是典型的表演型人格障碍,情感丰富,过于注重外表。结果,相当一部分专家会认为前者是男性,后者是女性。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具体的人格障碍的10个亚类。第一个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有的地方称之为“妄想型人格障碍”,那这样可以不难看出,这种人格障碍具有猜疑、偏执的特点,但是。其症状常表现为:对别人的回绝,不信任,厌恶过度敏感,而且很容易怀疑别人对自己有这些反面情绪。别人无意中的一举一动也可能被患者视为对其的敌意或阴谋。无理由的怀疑其伴侣在性关系或其他各方面有过不忠行为;顽固地认为其个人权益正受到侵害。患者常常极度自以为是,并且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来看书上这个案例……我来找一个同学简单说出案例中主人公有哪些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临床特征……

对于偏执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有这样几点:

从生物学原因来看: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较多,不过精神分裂症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在临床以及统计学上没有显著的相关。只是两者患者在思维方式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精神分裂症是典型的妄想,其病态本质和程度都远远超过了偏执型人格障碍!虽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究竟是什么关系,现在还是不清楚的。

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偏执来自无意识中强烈的仇恨和敌对的外向投射。说白点就是头脑中有着根深蒂固的“错的”、“坏的”想法,比如说“人都坏的”,“人之间都是欺骗”等等,这种思想弥散到生活各方面,就导致了外向投射,使得患者造成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

从认知方面来看,偏执型人格障碍可能与歪曲的认知或者想法有关。这些想法可能是来自生活中重要的人,比如父母、挚友等,灌输了歪曲错误的认知,从而导致了患者过于执着于人性的伪善面。

还有文化因素:特殊的人群,如犯人、难民、残疾人等,也容易患这种人格障碍。

目前这种人格障碍患病率并不是很清楚,因为这类人群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可能说主动就医或承认自己有问题,他们往往把事情归咎于社会生活的不公平。

对于这类人格障碍的治疗,由于患者多疑的特点,所以重点就是建立好良好的信任关系,然后利用心理动力学、认知治疗等方法对其进行治疗。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某项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

分裂性人格障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人格障碍,网上显示患病概率可能高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人格障碍患者,但当中只有极少数人会发展成精神分裂等精神病。大家可以回去查阅一下“徐步高”这个人物,几年前轰动香港的“杀警案”,身为警察的香港警察徐步高,参与多次杀害警察的案件,其本人后诊断出有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很多临床症状方面跟慢性精神分裂症相似。其障碍主要包括在思考、认知和交流方面长期存在的怪癖和很容易被察觉的行为方面的怪癖,不过不足以符合精神分裂症的标准。

还有一个要提出的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格分裂”、“多重人格”跟这里的“分裂型人格障碍”不是同一个概念。所谓的“人格分裂”就是我们之前学到的“分离性身份障碍”,一个是人格障碍,一个是癔症,都是精神障碍,但是具体含义不同。

分裂型人格障碍在病因上主要有生物学的解释,患者在基因和大脑结构上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很大的相似。

目前对于该障碍的治疗主要有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药物治疗。行为治疗主要就是教会他们用社会的技巧减少孤立和怀疑,认知治疗就是改变患者歪曲的认知观念,抗精神病药物对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病情有一定影响。

分裂样人格障碍又称类精神分裂人格异常,其特征在于对社会联系缺乏兴趣,倾向于独立生活,沉默寡言以及感情淡漠。相比较其他病态人格来说,分裂样人格障碍很少见,不到正常人中的1%。与精神分裂症并无关连,但共病性高,常为精神分裂症确诊前人格(病前人格)。始于成年早期之前,在各种环境背景下表现的一种广泛模式,对社会关系疏离、在人际往来情境下情绪表达的范围局限。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特点就是“冷”和“怪”:冷在对人、对己感情冷漠,缺乏人际关系;怪在观念、行为和外贸装饰奇特,与众不同。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也有很多说法。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可能有与自闭症类似的生理机能缺陷。还有说法就是跟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有关系。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A组三个亚类人格障碍的病因都有一个相同的:就是与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有关系,但是都不知道为什么有怎样的关系。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强调社交能力的训练以及情感反应的加强。

接下来是来学习B组的人格障碍,首先是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总是在一系列活动中表现出长期的反社会行为,包括侵犯行为、无责任感、不考虑后果的危险行为。患者往往工作不良、婚姻不良,酒精、药物滥用,情感肤浅、无情、自我中心,不诚实、作弄他人,冲动、攻击性强等等。克莱克力提出把该类人格特质归为三大类:冬季不足反社会行为,缺乏道德感以及对他人责任感、情感贫乏。

我们来看一下书上226页上的案例……看好了没有?嗯,从这个案例当中,我们发现罪犯在犯罪过程中显得异常冷静,情感表现极为淡漠,这个是我们刚刚所说的特征里面,很典型的特征。还有,家暴,夫妻之间没有深仇大恨,但是丈夫多次虐妻,他的行为表现起来并没有任何的目的所在,更类似于冲动,这个也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特征。一般患者男性高于女性。

说到家暴,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之前的“李阳家暴”。我当时很留心这个新闻,根据我们所学的,我们也可以偷偷地在这个学术性的教室里面分析一下李阳家暴这样一个事情。

从我的角度分析来看,很明显,李阳这样一个人是有一定的人格障碍的。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接触过“真人版”的李阳。他夸张的肢体动作、语言方式和追求功利的行为,让我们不难怀疑其有表演型人格障碍,在我看来,过度的表演,强调把书举过头顶,很神经质地高声、反复朗读英语,这个是一种人格不成熟,过度情绪化,行为夸张为特征的人格障碍。具体关于表演型人格障碍在接下来我们继续谈。至于反社会人格障碍也很明显。一个人格障碍患者不可能只是患有一个障碍,他可能是多个障碍同时共存。

李阳说:“最亲密的人也是最丑陋的人。”他在情感上是极度缺失的是无法走进一段亲密关系,无法在亲密关系中理解对方的感受和行为,害怕在亲密关系中呈现自己魔鬼的一面,所以他说他和KIM的婚姻是没有爱的,其实是本身缺少爱的能力。从李阳把家庭暴力看成一件小事,把孩子看说成庭教育的实验品等言行来看,他对家庭是极端不负责任的,甚至把这件事解释成具有积极意义的,可以引以为鉴的对中国家庭极具拯救意味的行为,除了还是将自己摆在焦点的位置外,没有表现出诚意和悔意。

李阳先搁到一边,我在这里推荐几部电影《说谎游戏》、《怒焰狂花》、《分析》这三部是我从网上找到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病因包括遗传作用、神经生物作用、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以及整合的模型等几个方面观点。

该人群的治疗重点在于培养良性而有力的治疗关系,同时,对于儿童治疗重点在于他们的家庭氛围,也有人觉得预防重于治疗。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最大特点就是“混乱而不稳定”,他们情绪不稳定,行为模式混乱、难以预测,自我意向不稳定,人际关系特别是性关系混乱不定。一般患者女性高于男性。

大家看一下本章节一开始的案例,这个是典型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而且性关系混乱。再看232页《梅琳达,一抹游魂》,主人公也体现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一些特征,我现在请同学来指出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在了解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临床特点之后,我们再来学习它的成因。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因也有很多说法。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神经系统或脑内生物化学方面的异常可能导致边缘型人格。患者也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基础。从心理动力学来解释,父母对子女的不接纳,不够关心,也会导致边缘型人格障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早期的创伤是收到过多关注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成因。常见的创伤有父母离异、亲人趋势等等。一些极端的创伤,如虐待特别是性虐待等等,让儿童感到自己被抛弃、自己布置得被爱或者世界非常危险等。

一般而言,这种人格障碍比较复杂,建立治疗关系也很困难,目前有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集体治疗和药物治疗。书上提到一种辨证行为治疗很有效果。辩证行为治疗对于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很有效果,它为患者提供支持,同时教会这些患者如何调节控制的情绪。

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我也有几部电影——《骄阳似我》、《少女初体验》、《被禁锢的女孩》。看名字就能看出,女性患边缘型人格障碍比较高。

表现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为过度情绪化和寻求关注的弥散症状,其并与成年早期,并出现在许多情境中,过度寻求他人关注,同时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因为一些表现很类似于“歇斯底里”,所以在有的地方表现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寻求注意型、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以夸张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且在意他人看法。一般而言,该人群患病率1/3%-3%,女性是男性发病的2倍。

我们再回到“李阳家暴”,李阳目前已经被诊断患有人格障碍和抑郁症。我刚刚也提到了,渴望关注是表演型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当李阳从有了“疯狂英语”的那一刻开始,他的这种人格就得到了升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舞台上有多么的风光,以及他有多么享受这种风光。但是在风光的背后,还是存在着过度情绪化和人格不成熟的问题,李阳在巨大成功的光环下忽视了自己的个性上的缺点,没有及时去处理自己长期压抑的问题,导致在某些时间某个环境下的暴力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在自己受到挫折之后,极容易爆发。

我从网上了解到,李阳觉得他在外面风风火火,但是在家里只是一个普通人,说明他在和KIM(就是李阳的妻子)的关系中,他希望的关系是妻子与他的学生们一样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一旦他感觉得不到妻子的认同和理解,他就用暴力来征服,当他把妻子压在下面,他那种高高在上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他极需要成功、被关注和成为焦点。

对于表现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研究较少,历史上,古希腊的医生认为表演型人格障碍是女性“专利”,跟癔症一样,是“歇斯底里”的表现。还有的人认为,就比如之前提到的,性别可能影响人格障碍种类判断,有人就觉得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跟表现型人格就是同一个病症在不同性别的表现,前者一般表现在男性身上,后者是女性身上。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作为对内心低自尊感的一种反抗,病人总是试图成为他人注意中心。这是造成渴望表现的原因。

表现型人格障碍的治疗资料较少,主要是集中利用奖惩结合的方法,对人际关系进行治疗。

提到“自恋”,大家会想到什么?是不是那种自命不凡、目中无人的形象?在我们变态心理学这本书里面,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合逻辑地夸大自己的重要性,二是缺乏对其他人的敏感和同情。患者往往在团队里面显得自己能力高出队友,同时觉得自己能力没有充分发挥,而且觉得队友成为了累赘,连累了自己能力发挥。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个体,患者会表现得嫉妒;对于普通个体,患者则会剥削他们来满足自己的私利,缺乏同情心。所以患者一直生活在抑郁的心境中。自恋型人格障碍患病率不高,小于0.5%。

患病人群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生活早期家庭环境,如果早期行为习惯没有得到他人共情,成年后就会表现得自我中心、自我夸大。二是文化内容角度来看,拉什认为,这种人格障碍在西方社会以增长的趋势不断发生,主要原因是大范围的社会边个,包括及时享乐主义的流行、个人主义、竞争意识和成功精神等等。

在治疗方面,主要是认知疗法,帮助患者改变不切实际的狂热认知,但是效果有限。

最后,我们来学习最后一组人格障碍。C组的人格障碍对于情感的表达相对于B组要含蓄得多。

首先是回避型人格障碍。这类人群最大特点就是回避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有强烈的社交焦虑以及低自尊。跟前面讲的“分裂型人格障碍”和“分裂样人格障碍”缺乏人际关系不一样,回避型人格障碍是长期和全面脱离社会关系,而且跟熟悉的人也回避交流。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它跟之前我们学习神经症里面的恐怖症的一种——社交恐怖症的区别。除了一个是神经症,一个是精神障碍。社交恐怖症主要是由于“恐怖”而害怕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伴有自我评价和害怕批评。而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从本质上夸大潜在的交际困难,逃避所有的社交,内心自卑,没有什么朋友。相比之下,程度要深好多。一般的说女性要高于男性。

从生物学上讲,有易患该病的基因,该群患者在出生时就表现出回避刺激的气质特点,从而导致父母厌恶他们,或者在早期没有付出足够的关心和爱,从而导致他们低自尊和远离社会的行为,并将此延续到成年。从认知行为模型上解释,习得性恐惧、不安的思维方式。从社会心理学来解释,该人群有羞耻感,与童年时期的经历有关。

回避型人格障碍跟社交恐怖症有一定的重叠,所有行为干预技术在这里也行之有效。

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对于自立以及承担责任有着不可克服的焦虑。在生活中,他们会求助于他人来承担自己生活中的绝大部分责任。而且跟回避型人格障碍类似,他们都不自信,且关系很少,仅限于几个可以依靠的人。同时在抉择的时候表现得优柔寡断、焦虑不安。

有学者认为这种障碍与家庭教养环境有关,过于保护或专政的教养方式都会阻碍子女自立。另一方面,依赖型人格障碍的造成跟儿童早期依恋关系形成不良有关系。

目前,对于该人群的治疗方式很有限,没有什么研究可以说明哪种治疗是有效的。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点就是必须按照某种规则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特征是过分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完美主义及内心有不安全感。对于之前我们学习的强迫症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该病的病因,从心理动力学来看,对父母的控制加以反抗;或早期父母过分严格的管教;从认知来看,歪曲的思维方式

也会导致该病。

至于治疗,认知疗法集中处理认知功能失调、仪式性动作、负性情绪、人际交往和自我认同的问题上,纠正极端化的想法、完美主义、犹豫不决和做事拖延的问题。

还有第四版被删掉的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其特征为对社会或职业要求采取一种消极抵抗态度,通过间接的方式最终把事情弄乱,从而被动地表达他们潜在的攻击性。其策略包括拖延、懈怠、顽固、健忘,或在合作中不完成自己的任务造成妨碍他工作的后果。爱生闷气,好争辩,常提抗议;其社交和职业功能缺损都较严重。

ccmd常见8种人格障碍的定义及分类

几种常见人格障碍的定义及诊断标准(CCMD)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 【症状标准】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 (1)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⑥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及治疗方法

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 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及治疗方法 为了便于诊断,《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道错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 的想法。 患者的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因此在社会上人数和比例确实不详。据l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资料表明,这种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中以男性较多见,且以胆汁质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 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认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2.交友训练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 (1)真诚相见,以诚交心。本人必须采取诚心诚意、肝胆相照的态度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

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

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5-10-30T16:17:27.3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7期供稿作者:杨仕芬[导读] 云南省普洱市第二人民医院人格掌握患者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对于此类患者,需要采用系统、科学的心理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早日走出困境,这对于促进治疗工作的顺利完成大有裨益。杨仕芬 云南省普洱市第二人民医院 665000 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与护理措施。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人格障碍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患者入院后,询问相关情况,分析患者人格障碍的发生原因、心理特征,分析患者的心理情况,并调查其家庭状态、躯体状态等相关资料,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在护理工作完成后,30例患者的多疑与敏感心理得到显著的缓解,24例 患者孤独心理显著消除,本组患者在入院期间均未出现暴力与冲动行为,29例患者睡眠情况得到显著改善。结论:人格掌握患者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对于此类患者,需要采用系统、科学的心理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早日走出困境,这对于促进治疗工作的顺利完成大有裨益。关键词:人格障碍患者;心理;护理体会人格障碍及个体行为与人格严重失常,该种疾病发病原因并未由于脑部损害、脑部疾病以及其他损害形式导致,人格障碍患者属于特殊群体,其护理措施与其他疾病的护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智力衰退、人格改变、意识障碍,其治疗时间相对较短。对于此类患者,重点在于心理护理,只要帮助患者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即可有效提神疾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人格障碍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为19~53岁,平均年龄为(33.9±2.8)岁,在职业类型上,8例为个体户、9例职员、15例患者农民。在婚姻情况上,6例未婚,15例已婚,11例离异。在文化程度上,初中14例,高中8例,大专7例,本科3例。 1.2 心理评估方式对于本组患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心理评估方式:1. 2.1 调查法在患者入院后,询问相关情况,分析患者人格障碍的发生原因、心理特征,分析患者的心理情况,并调查其家庭状态、躯体状态等相关资料。 1.2.2 观察法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动作、表情、语言与行为变化情况,分析患者的意志状态、行为特点以及思维情况。 1.2.3 交谈法在患者入院之后,与其开展一对一的交流,在做好语言沟通的同时注意非语言沟通,根据患者的声音、眼神、表情和姿势来了解其心态变化情况。 1.3 本组患者人格与心理特征1.3.1 A类人格此类患者易怒、敏感、自负、多疑、孤僻、疏远、内向,大多存在社交焦虑症,语言离奇,认知与感知歪曲。 1.3.2 B类人格此类患者冷漠、无情,行为冲动、不承担责任、婚姻关系与人际关系不稳定,易怒,行为冲动,容易受到他人的暗示,幻想自己取得巨大的成功,嫉妒,缺乏同情心,骄傲自大,认为别人嫉妒自己[1]。 1.3.3 C类人格此类患者感觉自卑,认为自己没有社会地位,回避一切的社交活动,回避与人的接触,过分屈从自己,感觉自己无力过好生活,不敢提出合理要求,过分注重计划、秩序、规则和细节,做事不认真,难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 护理措施2.1 生活护理与安全护理在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为其介绍医院的相关环境,让患者对自己的治疗与休养环境有初步的了解,为患者营造出安全、舒适的环境,鼓励患者多参与医院举行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以及作业劳动[2]。 2.2 心理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热情、主动的为患者服务,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为合理范围内,主动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此外,加强心理疏导,让患者充分尊重他人的人权与人格,在开展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主动了解患者的优势,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2.3 特殊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为限制条款,提升患者的自控力,避免出现冲动行为,在出现愤怒与焦虑的情绪时,引导患者用正确的方式舒缓自己的情绪,一旦患者发生暴力倾向,要及时进行引导,按时患者控制好行为;如果发生冲动倾向,用坚定的语气劝导患者,合理隔离和约束,必要情况下,可以为其应用镇静药物,对于冲动和暴力行为,坚决禁止,耐心疏导患者[3]。 2.4 睡眠护理本组患者多存在睡眠障碍,护理人员要寻找出睡眠障碍的诱因,为其创造出良好的休养环境,保持病房空气的清新,在夜间巡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做到态度轻柔,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为患者应用辅助药物。 3 结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案例一: 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110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近几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心病终需心药医,心理专家呼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要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更多地给予大学生一些心理关照和疏导,才能减缓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案例二: 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 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 对待? 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 嫉妒 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克服的方法有:1.认清嫉妒的危害,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有继续延误了自己的前途。2.克服自私心理。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3.正确认知。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

偏执型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偏执型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姓名:小W 性别:女年龄:17 外貌特征:身体发育正常,黑而俏丽,属瘦高型,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有黄色挑染,有层次感的中短发,头顶上方扎洋葱辩。时常在右手无名指上带戒指,眼睫毛画得又黑又长。 二、个案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父51岁,30年前文化大革命平反后狱中释放,与一外地打工妹结婚,育有两女儿。小X是小女儿,比姐姐小3岁。姐姐就读职校。 父的身体常年不好,腿脚不便,没有经济来源。母亲没有文化,靠洗衣服等做钟点工来维持家庭生活。姐姐在大学里打工赚生活费。 住在不足60平米的政府救济房,拿低保。姐妹俩靠减免学杂费,政府补贴维持学习。 2、受教育情况: 个案进入初中时,被老师认为是较聪慧的学生,但学习态度不明确,成绩在班级中下游,在初三中考前三个月,凭借补缺补差冲刺考入高中,是全班考入高中的三个学生之一,也是父亲的骄傲。 初中时,已显个性张扬。无论老师和家长如何着急,但她一点不在意。她说“我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考入高中”。过度的自信也让家长无可奈何。学习上,理科成绩较差,没兴趣。文科成绩还不错,特别是作文,有一手的好字和文采。个案特别喜欢绘画。 个案曾与初中的老师发生冲突。班主任老师指责个案不努力学习,还要减免学费。个案极度的反应过度,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在班级里拉拢部分学生一起“造反”,在学校领导和家长面前指责老师的言语不当,因此自己不想学习。 初中前,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还是很严,规定时间放学到家,在校外逛街迟一点都要遭到父亲的责骂,甚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往往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母亲几乎不过问教育问题,由于没有文化,母女感情比较淡漠。 3、家长的期望: 对个案的健康发展显的没有信心,个案在校内校外的表现也管束不到,仅仅是希望个案能不要在社会上结识不良青年,在学校要遵守规章制度,最好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大学,考不到也没辙,只能提早工作了。

CCMD 常见8种人格障碍的定义及分类 CCMD

几种常见人格障碍的定义及诊断标准(CCMD)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与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与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症状标准】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与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就是广泛、稳定与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 (1)认知(感知,及解释人与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她人的态度与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与反应)的异常偏离; (3)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她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 以猜疑与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猜疑与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对挫折与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与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就是妄想; ⑥过分自负与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论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成因分析

摘要:有学者认为,精神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人类已由躯体疾病的时代进入精神疾病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节奏相应加快,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长期精神压力所引起的紧张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人格缺陷,贻害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近年来,因心理变态而诱发的刑事犯罪案件大量增加,就说明了这一问题。但我国目前从事心理层面进行预防犯罪的工作尚处在萌芽阶段,若对犯罪人员的人格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强化犯罪人员的识别,实施有效的监管,提高监管质量,对犯罪人员进行相应的心理矫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新犯罪的概率。 关键词:人格障碍犯罪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 人格异常,即人格障碍的心理学问题,在心理学界做过很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内容涉及人格异常的种类划分,产生的原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等等。在这些问题上,不同流派的心理学者由于研究取向上得不同,在对人格异常进行解释和划分时就有很大的差异。现在人们对心理异常(psychological disorder)的定义主要是依据美国精神卫生协会(1994)所给的界定,即心理异常是个体所表现出得一种痛苦的行为或经验,这种行为或经历导致个体痛苦的程度加深或功能完全丧失,甚至死亡等。心理异常包括很多方面,包括思维异常、情绪异常和人格异常等。人格异常(personality disorder)则是指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持久的经验和行为模式,这种经验和行为模式与他所处文化期望的经验和行为有很大的差异(larsen&buss,2002,p.569)。可以使用人格特质判断个体是否具有人格异常。 人格障碍,也被称为人格异常、变态人格等,是一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发展内在不协调的状态。对环境无法适应,或者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到正常的社交和其它职业活动,且自身感到痛苦。主要体现人格结构和其他组成部分在均衡发展上产生的障碍,但思维活动属正常范围。因此可有与现实状况不相协调的情绪爆发,导致行为粗野,乃至违反社会道德,超越法律约束,触犯刑律。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既不疯癫,也无智力缺陷,但他们的人格存在缺陷,比如情绪不稳定、不近人情、性格怪癖、人际关系不适应,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等等。 二、人格障碍者犯罪的特点 一般而言,人格障碍者的智能良好,各方面与正常人一样,但同时,他们并不能如正常人一样始终用理智驾驭自己的行为,并合乎情理的处理日常事务。甚至有时在很少诱因或偶然机动驱使下就可以实施后果严重的犯罪行为。受其人格障碍病理作用的影响,相对常态心里犯罪而言,人格障碍者犯罪就显现出以下的特点: 第一,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机动,情感冲动所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作案手法极为隐蔽。而正常人犯罪则相反,总是经过走密集化和长期预谋、充分准备,自认为有把握时才实施犯罪。 第二,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往往自顾眼前,不顾结果,动机目的短浅。如“偷窃狂”只是为了从偷窃中获得乐趣,对是否获得财物的大小或者多少则是次要的。 第三,人格障碍者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但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既害人又害己。被抓获后一般不逃避罪行,供认不讳。而一般人犯罪,即使是实行犯也会有简单的保护措施,抓获后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少有如实供述的。 第四,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性、爆发性犯罪。由于病理性的猜疑,极易进行保护性的伤害、凶杀、毁物、纵火等危害性较大的犯罪行为,作案手段残忍,胆大妄为,不顾后果。 第五,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除性变态两三人互为犯罪对象外),共同违法犯罪极少发

强迫型人格障碍诊治案例分析

强迫型人格障碍诊治案例分析 张某,男,十九岁,待业。自己来心理门诊,自述情况如下:“我家在农村,父母均为农民。在家我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从小我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浪费,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几名,初一后还任班干部,深得老师喜欢。初一后半学期,父亲节约开支给我买了块表,作为奖励。 初二上半学期,我开始害怕将表弄丢了,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丢了,我深知父母挣钱不容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但始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 说到此处,他有些颓丧。这是强迫型人格障碍初始阶段表现出的特征,如在此阶段能及时发现注重自我调整,是能够得到纠正的,但是他没能意识到也不知具体怎么做。 “后来我家添置了沙发,平时我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准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我果真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了。初中我勉强读完,其后一直待业在家,成天为看病四处奔波,父母为此花去了不少钱,我更觉得不好受。 我最苦恼的,还是小便失禁,老想去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越想控制则想去厕所的念头说强烈。尤其是吃饭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自己不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如此症状持续了3年,什么事也做不了,真是苦不堪言。 近段时间以来,我老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见到点灯就要反复检查点灯开关,出了门要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等等。与他人交往时,我总害怕别人笑话我,认为别人的眼睛都在看自己。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段时间的氯丙咪嗪等药,饭后不再呕吐,能克制一点自己害怕的想法和行为,但停服不久则症状再次出现。医生,我的病还能治吗?”末了,他显示出一种急于知道结果的紧张感。 分析诊断:精神医学中把强迫型人格分为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和强迫情绪三种。后来强迫情绪从中分离出来,被成为恐怖症。即指对特定的人、物或场景有按捺不住的恐惧、紧张心理。如某人对教室、课桌的恐惧,心里明知不对却不能克制。究其根源,其实大部分是对早期生活体验的异化(如惧怕教室、惧怕课桌,其根本原因是惧怕教室中的某个人或同桌同学等),才导致这种焦虑性的强迫观念产生。事实上,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解除焦虑的心理防卫机制。通过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发现他并无精神病态,调查其家族成员,也无精神病史。因此他表现出的是有别于精神因素引起的恐怖症,于是心理医生决定从心理方面寻找原因,并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施治方案:根据来访者表现出的症状及自述特征,心理医生判断他的强迫行为主要由心理方面的因素引起,时间持续也较长。便决定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治疗,第一阶段采用认知领悟疗法,旨在减

(推荐)人格障碍分类

第五部分:常见的人格障碍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1、敏感多疑; 2、容易与他人发生争辩、对抗; 3、常有病理性嫉妒观念; 4、易于记恨、委屈; 5、自负、自我评价过高; 6、固执、不宽容、不妥协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以观念、行为和外貌服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表现为: 1、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 2、对人冷漠、缺乏感情体验; 3、不修边幅、行为怪异; 4、言语结构松散、不恰当,但并非智能障碍或文化程度所限; 5、爱幻想或有奇异信念; 6、可有奇异感知体验。 (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此类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就出现品行问题,如说谎、逃学、吸烟、酗酒、偷窃、斗殴、赌博等。表现为: 1、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 2、缺少道德观念,无善恶是非判断,不能吸取教训; 3、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 反社会性人格与违法犯罪有较密切关系。 (四)冲动性人格障碍: 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表现为: 1、情绪不稳,易和他人发生争执和冲突,但事后后悔; 2、人际关系强烈而时好时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 3、情感爆发时对他人有暴力攻击行为,亦可有自杀、自伤行为; 4、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冲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 (五)表演性人格障碍: 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暗示性、依赖性强,以过分的感情用事和夸张言行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表现为: 1、情感体验肤浅,情感反应强烈易变,感情用事,喜怒哀乐皆形于色,表情丰富但矫揉造作,爱发脾气; 2、爱表现自己,行为夸张、做作; 3、任性、心胸狭窄; 4、自我中心,需要不能满足时表现强烈不满; 5、暗示性强,容易受他人影响或诱惑; 6、富于幻想,常自欺欺人,凭猜测和预感做出判断,言语不可靠; 7、喜欢寻求刺激,过分参加社交活动,给人以轻浮感觉。 (六)强迫性人格障碍:

浅谈关于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理论分析

关于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理论分析 0904 高艺 一、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显得与世隔绝。他们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一2一R)中对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特征表述为: 1.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3.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要、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4.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一过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5.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患者症状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分裂样人格障碍。 从以上的诊断标准可以看出,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他们似乎超脱凡尘,不能享受人间的种种乐趣,如夫妻间的交融、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等,同时也缺乏表达人类细腻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数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独身。即使结了婚,也多以离婚告终。一般说来,这类人对别人的意见也漠不关心,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之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做出较高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平淡、到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 这类人的性欲淡漠也颇为突出,他们可称“不近女色”的模范。内心世界极其广阔,常常想入非非,但常常缺乏相应的情感内容,缺乏进取心。他们总是以冷漠无情来应付环境,以“眼不见为净”的方式逃避现实,但他们这种与世无争的外表不能压抑内心的焦虑和敌意的痛苦。 分裂样人格的人可以适应人少的工作,如图书馆书库、山地农场林场等,他们更容易从事宗教和过隐居生活,但很难适应人员众多的场合和需要交际的工作。 分裂样人格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另一个词:精神分裂症。一般认为,分裂样人格容易诱发精神分裂症,但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明。有些学者研究表明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有分裂样人格,而另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对分裂样人格患者持续观察15—20年后,极少有变为精神分裂症的,分裂样人格的血清中也并无较一般正常族群更多的精神分裂症病患特征。因此分裂样人格与精神分裂症和遗传的关系尚待证实。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理论分析 来访者基本情况:张晨,男,19岁,独子,父母为事业单位干部,家庭和睦。 咨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愿去学校,不愿见同学。 这是一个职高的学生。距对口单招的最后一次模考还有一个星期了,同学们都进入了最紧张激烈的复习中。张晨(化名)已连续三天没到校上课了,他的父亲找到了我们中心,告诉我说:孩子不打算参加考试了,也不准备再到学校去了,家长怎么劝说都毫无用处,甚至家人几乎无法开口,因为他拒绝和人谈心,拒绝别人的任何劝说,且脾气暴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任何人都不愿见。班主任打电话去也被粗暴地回绝了。班上唯一能与他谈得来的同学,随意地打个电话,只当是同学间随意平常的问候。结果电话打过去还没来得及把话说完,就被他粗暴地挂断了。家长对孩子已无计可施,只能求助于我们“中心”。 父母主述说,孩子一直很内向,没有什么朋友,喜欢一人独处。他的叔叔在大学期间也曾休学在家,当时的表现与此极相似。 研主任主述.该学生是个肯吃苦耐劳,听话懂事,内向,不善言辞的人。他从来没有迟到、无故旷课过,

人格障碍的形成与心理分析

心理咨询师介绍人格障碍的形成与心理分析 学文教育提示: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任何复习考试的心态都很重要,要对自己有信心。 人格障碍可能是一个不经常听说的一个名词。什么是人格障碍呢?人格障碍,是心理功能的缺损,主体缺少对冲动的自我管理能力,表现出情感和行为的不自觉和失控制状态,临床表现为情感和意志行为的异常。所以,人格障碍者较少有“自我意识到的心理冲突”(说得有些绝对,因为是跟神经症病人相比),却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冲突。 人格障碍的诊断,要求年龄在18岁以上。 人格及其障碍的形成 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是在幼年心理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出生后的6个月至18个月甚至36个月之间,或者说是在出生后半岁至1岁半或至三岁之间,即马勒说的“分离-社会化阶段”。在这期间,母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婴儿心理功能的形成。 先回顾一下“共生期”的特点。 婴儿出生后的1-6个月,为“共生期”。此时母亲与婴儿在身体接触上和心理上是融为一体的,母亲给婴儿的良好照顾,可使婴儿体验到幸福感和无所不能感。 再看“分离-个体化”阶段 6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心理功能的发展,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与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婴儿原来的“无所不能感”受到打击,出现了自身“弱小感、无能感”,即他能够体会到,离开妈妈,自己就难以存活。这时在婴儿内心就出现了对分离的恐惧感,即“分离焦虑”,同时伴随着“分离-社会化”的心理发展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如果孩子能够继续得到母亲的良好照顾,他会继续内化母亲的良好形象,在内心形成“好妈妈”的客体表象。在现实妈妈暂时离开的时候,孩子就靠心中的“好妈妈”表象来支撑自己的“弱小感”、“无能感”,冲淡由分离导致的恐惧感。所以,好妈妈是孩子内心的安全岛。孩子如同飞机,好妈妈如同航空母舰,飞机从航母上起飞,无论飞多远,只要飞行员内心知道有航空母舰的存在,内心就会感到踏实。 好妈妈的特点: 1、积极关注而不是忽视孩子。主动注视孩子,对孩子作出各种表情动作来呵护孩子。 2、接纳孩子的一切,并对孩子的所有变化和行为保持敏感,作出即刻反应。当孩子笑了的时候,妈妈也马上笑起来。当孩子哭了的时候,妈妈也皱起眉头,以关切的目光看着孩子,心里想着“刚给你喂过奶了,你怎么还哭?哦,一定是尿了,难受了”然后就去检查尿布或换尿布。 3、好妈妈前后一致、始终如一地爱她的孩子,而不是忽冷忽热地变化无常。好妈妈的前后一致性,让婴儿获得确定感,安全感。进而让孩子产生自信、自尊和对他人的基本信任。 4、对孩子具有共情的能力。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如果孩子要拧着身子从妈妈的怀抱里下来去玩“玩具”或去找小朋友玩耍,妈妈会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放开孩子去玩耍,而不是抱住不放,剥夺孩子自主决定、独立成长的机会。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以下是关于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一) 一、一般资料 L 某,女,18 岁,高三学生,成绩优异,休学一年,未参加高考,现已返校。 咨询已有五次,陆续一年,主要解决情绪爆发问题和与母亲的亲子关系问题,成效显著。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近一个月没有办法睡觉,每天晚上躺下看着天花板,凌晨三四点会准时醒来,没有办法拥有完整的睡眠,所有的生活都被这混乱打乱,也不能学习,食欲也不佳。有时候会出现思维云集,尤其是上课看着窗外发呆的时候,会各种的杂念在头脑闪现。讨厌为了别人设置好的轨道前行,但又明白不能再一个人独处,应该去学校。现在是自身的状态还未调整到能够很好地投入到学习这个中心任务中去。 和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尤其是看到父母的关系融洽,有种成就感。在改善亲子关系和缓解情绪冲突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

求助者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思维敏捷,表述条理清晰。求助者的睡眠问题是情绪影响所致,而情绪的波动终究是事件引发。最近求助者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下载高考倒计时软件,高考动机过强,随之焦虑抑郁情绪引发了躯体的某些症状。 四、评估与诊断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五、主要咨询方法 认知- 行为疗法。 六、咨询的过程 1、针对求助者动机过强问题,用故事、案例来予以引导。首先,德国曼联队,球星云集,几乎都是最好的运动员,但是经过艰苦训练却总是拿不到冠军。易主后,新教练只让球员读哲学书,闲暇之余快乐地玩足球,结果却轻而易举夺冠。有的时候,心理动机过强,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古语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这个道理。另一个森田疗法治疗睡眠案例,睡不着,强迫自己不睡,结果失去睡眠动机,反而睡着了。高考倒计时软件是对人生迷茫的人有作用,需要激励、督促。但,对于求助者而言,不适用,不用扬鞭自奋蹄。高考固然重要,在目标锁定后,顺其自然,进步自如,能接受失败,坦然面对。平常心乃道。人生的竞争是漫长的,未必只有高考一次竞技。 2、找到引发事件后,知道自己心里紧张担心什么,接下 ·

人格障碍类型

人格障碍在人格理论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格理论最终都要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治疗理论。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 人格的内容,一般认为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性等。通常认为,人格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在精神医学中,“人格” 一般不包括智力。 人格最重要的特征,可从气质和性格两方面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对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来说被大多数人所反对,或在其内心体验中存在由于人格特点所引起的持久痛苦,这个人就很可能有人格障碍了。人格障碍,亦称变态人格。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施奈德对人格障碍的定义是: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异常,由于其人格的异常而妨碍其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或给本人带来痛苦。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的人格障碍例子是由大约200年前一个法国人所描述的。这个人格障碍者是一个性情极暴躁的男性。有一个女性,只因言语不慎触怒了他,便被他投入井中淹死。据载,他小时候,母亲对他有求必应,稍不遂愿,他就大叫大骂。长大后,他更加专横跋扈,连家犬稍不如意,也被他活活踢死。现在看来,这个病例很可能是个“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 研究人格障碍问题日益受到精神病学及其他方面的重视,究其原因,可从下述几方面看出:①人格障碍本身构成一个临床问题,需要精神医生的处理,尤其在司法精神病学方面.更是如此。 ②对每一位患者作出人格特点的评定是必要的。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不仅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且影响疾病的预后。 ③对人格特点的研究,在文学、哲学、心理学方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综合而言,临床上发现的人格障碍者,大多有下述几个特点: 1.一般于早年有不同于大多数儿童的迹象,至青春期前后.畸形开始明显化。 2.其人格明显偏离正常限度,而且各人格特点间互不协调。 3.社会适应不良和内心痛苦。 4.矫正比较困难。 (一)强迫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在待人接物以及对自己时,有一种求全和固执的表现,而且,这种表现涉及面广、相对稳定。在生活中,这种人处处以“正人君子”自居,不苟育笑。他们总是把标准定得太高。因此,常常因为自己有一点错误面陷入深深的痛苦。工作上,他们由于相信某一既成模式,因而不能容忍任何变化。他们行为刻板,缺乏想象力。在决断事情时往往需要思虑再三.有时则因此而误事。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上,这些特点也较为显著,他们表达情感的能力较差,对一些小节却投人太多的精力,如桌椅的摆设等。有些人还有洁癖,容不得一丝纤尘。有的则如“葛朗台”一样吝啬,明知无用的东西也下愿扔掉。 按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如下: 1.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2.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4.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惟恐疏忽和差错。 5. 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电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6.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7.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

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浅谈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2013 年8月收治的35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精心治疗,34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1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结论:正确的治疗方法对患者 早日痊愈,恢复正常的生活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人格障碍患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5085(2014)12-0140-01 人格亦称个性,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每个人都 具有自己的人格特征。人格的形成与先天的生理特征及后天的生活环境均有较密 切的关系。人格通过自我意识的协调和控制而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有别于他人 的差异性[1]。人格障碍是指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从童年、少年或青春期开始, 延续到成年期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格,表现为一种显著与个人表现的文化背景相 偏离的持久的内心经历和行为模式,又称为人格异常、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等。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人格障碍患者35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 者1例,年龄22岁~45岁。 1.2结果:35例人格障碍患者经过治疗后康复率高,已经有34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满意出院,1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继续留院接受治疗。 2 治疗 由于人格障碍的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手段。有经验表明,药 物治疗和心理社会干预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2.1药物治疗 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患者,其心理过程障碍的特点不同,可予以适量的药物 对症治疗。 2.1.1以认知障碍、偏执、古怪为主要表现的,如偏执型、分裂样人格障碍, 可只用抗精神病药物。 2.1.2以情感不稳定、冲动攻击为主要表现的,如社交紊乱型、情绪不稳型人 格障碍,可选用心境稳定药、抗抑郁药和抗躁狂药[2]。 2.1.3以焦虑、强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如焦虑(回避)型、强迫型人格障碍, 可选用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 2.2心理社会干预 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虽然很困难,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或者说是唯一可能有 效的手段。由于大多数人格障碍能够以最基本的方式应付日常生活,一般人包括 自身并不认为自己是患者,没有主动求医的愿望。在强制治疗时,容易出现抵制 治疗、欺骗医务人员的现象,以致事倍功微[2]。人格障碍最关键和最重要的问题 是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即社会化障碍。因此,心理社会干预的着眼点在于重建 其心理和社会环境,创造对其关心、爱护和不受歧视的氛围,鼓励其积极参加公 益性事业活动,培养其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的情趣,逐渐改造其不良人格。 2.2.1个别心理治疗治疗者首先要通过深入了解患者,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其信任,以便于沟通。然后,逐渐帮助其认识个性的缺陷,并指出缺陷是可 以改变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启发其自我认同感和人际同情心,检讨自己的缺

(完整版)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解析

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主人公:安嘉和(冯远征饰) 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 定义: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是一种具有病理性的固执信念,易走极端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过敏多疑、固执己见、极易记恨 诊断要点: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⑥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 罢休 ⑦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 意。 医院外科专家安嘉和是众人眼中一等一的好男人,他的事业一帆风顺,然而他却具有家庭暴力倾向。梅湘南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由于她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引起丈夫的疑心。 家庭暴力的阴影开始在二人之间滋长。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故事中我们知道主人公是成年人,有较好的工作,在每次打妻子之后都能坦诚认错,有自知力,可以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 部分情节分析及对应: 情节1、被绑架的妻子梅湘南被救出来后,安嘉和对妻子的匪徒独处的时间内做了什么深表 怀疑,回到家后的他控制不住自己而动手打了妻子。 从中,我们可知主人公非常多疑、敏感,缺乏起码的安全感。因为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所以认为自己收到了极大的伤害。但是他又缺乏正确处理事情的能力,只能诉诸暴力。妻子的过去,使他一直无法忘怀和加以宽容,这次的事件激发了他的情绪,这种异于常人的情感流露让妻子无法忍受。 情节2、同事来看望安嘉和,但是他却对妻子和同事说话深表不满,认为他们既然不认识何 以会说话,在他心目中,妻子不应该和不认识的异性讲话,她只能跟自己说。 从中,我们可知安嘉和只是把妻子视为他个人的物品,别人不许碰,过分强调对妻子的占有权,有病理性嫉妒和强烈的支配欲。妻子与同事说话的行为伤害了自己,他的比较浓重的外归因把一切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强烈的自我中心情节使他从不反省自己。他很留意妻子会跟什么人联系,过分警惕妻子的行为,这一切的一切可以表述他的症状了。

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及解决方法 摘要:人格障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异常,由于其人格的异常而妨碍其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或给本人带来痛苦。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常见类型有自卑型、自恋型、压抑型、躁狂型、冷漠型、适应型、焦虑型、冲动型、强迫型、依赖型等,其成因可以从主观与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其对策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方面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障碍,类型,成因,对策 一心理学上人格及人格障碍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 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它反映一个人总的心 理面貌。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诸因素的相 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它在很人程度上 决定了人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及反应方向、速度、程度、效果,进一步说,人格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因此,重视人格的整合与塑造,既是身心健康的需要又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的需要。 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异常,由于其人格的异常而妨碍其人际关系,甚至 给社会造成危害,或给本人带来痛苦。患者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待人接物、 为人处事、情感反应和意志行为均与常人格格不入或不相协调,人格结构和 人格特征偏离正常,这是人格障碍的显著特征。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障碍类型 1.自卑型人格障碍 自卑是由于害怕失败或缺乏信心而导致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自 卑型人格障碍表现在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总认为自己的学识才智或外 貌体型不如别人而否定自己。这种人格障碍多体现在贫困生。由于他们要比 普通学生要承担更多家庭压力,生活学习也处于经济窘迫状态。所以他们不 敢多参与一些有消费性质的活动,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比较慎重,不敢结交 富裕生,因此难以广交结友,而在学习工具上也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2.自恋型人格障碍: 表现在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喜欢指使他人,也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 别关注;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认 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缺乏同愉心;有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