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经济地理学/economic geography课程编码: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时数: 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课外学时:0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考核方式:考试制订日期:2006年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主审人:林媚珍执笔者:刘毅华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或主干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相邻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在地理学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经济地理学》教学的作用和任务主要表现为:第一,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基本研究方法,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地理学与部门经济地理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二,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为培养将来能从事经济地理研究与经济建设的人才服务。

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是:⑴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⑵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⑶考虑教学时间、专业方向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侧重点、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经济地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基本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地理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在经济地理基本学习和研究能力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使学生在人文、经济科学的素质方面有所提升。

《经济地理学》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发展动向和各派学说观点,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和知识以及利用经济地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初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31301011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总学时: 72学分:4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区位入手,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主干课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

本课程通过对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以及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古典区位理论和影响经济活动布局的条件,并能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为高年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1.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2.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和能力;3.使学生掌握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活动全球化等方面的理论;4.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5.使学生能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辅以多媒体教学。

(四)实践环节无(六)本课程于其它课程的联系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分布与经济活动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第三章: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城市与城市体系城市化进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城市规划与管理第四章:产业布局与经济增长产业布局的形成与演变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跨国公司与全球产业重组第五章:交通与物流交通运输对经济的影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第六章: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的地理模式全球化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贸易政策与区域经济合作第七章: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活动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扩张与城市边界城市功能区划与经济活动布局第八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环境保护政策与应对措施第九章: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区域规划和决策的支持第十章:经济地理学的前沿领域和展望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趋势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新挑战新技术对经济地理研究的影响结语: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与意义培养学生的经济地理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参考文献:1. Adams, W. M., Aveling, R., Brockington, D., & Danks, F. (2004).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Science, 306(5699), 1146-1149.2. Castells, M. (201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John Wiley & Sons.3.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Basic books.4. Krugman, P. (1991). Geography and trade. MIT press.5. Storper, M., & Venables, A. J. (2004). Buzz: Face-to-face contact and the urban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4(4), 351-370.。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纲《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纲适⽤专业学时学分⼀、编写说明(⼀)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类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区位⼊⼿,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门分⽀学科,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等学校本科专业⽬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主⼲课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相邻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最直接服务的学科,同时关注着经济发展中⼈类⾯临的重⼤问题(如,PRED问题),因⽽成为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学科之⼀。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家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积极承担了诸如⼤河流域规划、铁路新⼲线的选线调查、国⼟资源开发、地区⼯业布局、城市规划与布局、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等多⽅⾯的研究任务,改⾰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跃和市场经济发展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更为⼴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地理学⽅法论的发展,使得本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相得益彰。

(⼆)本⼤纲制定的依据⑴根据本专业⼈才培养的⽬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⑵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制定;⑶考虑教学时间、专业⽅向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侧重点、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三)⼤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⑴本⼤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经济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书籍、杂志和相关⽹站的⼀些最新成果编制⽽成的。

⑵本⼤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经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实际学⽣的知识结构选定教学内容,同时要求同学们要紧紧结合具体的区域经济开发实践活动,理解和应⽤经济地理学主要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理论知识指导于具体的区域经济开发活动,注重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能⼒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互动。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7070102课程中文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考核方式:考试开课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4总学时: 72总学分: 4二、课程目的和任务《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四年制师范院校必修的基础课程。

《经济地理学》课程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绪论、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经济活动全球化。

对经济活动由区位(点)选择到区域(面)经济联系;由经济活动的组成单位企业(微观)到经济全球化(宏观)进行了全面分析。

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经济地理学》性质、研究方法、发展过程、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原理、理论及其空间过程进行学习、研究、探索,并通过典型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对具体经济活动进行考察、研究的操作方法和能力。

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培养学生传授《经济地理学》教学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并通过实证研究培养学生知识、实践的综合驾驭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2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3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1区位与区位理论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3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2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3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4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5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交通要素及其内涵2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3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2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3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4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5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2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3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4韦伯区位论的意义5理论与现实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2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3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4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5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1廖什的中心地系统2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1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2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2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3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1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2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3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位经济影响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1区域产业分类2区域产业结构模式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4、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1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2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3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4区域空间结构的形式与发展机制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因素2区域经济增长机制3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3梯度推移学说4中心—外围理论5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1空间相互作用理论2区域分工理论3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1区域经济差异概述2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十章经济活动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1经济全球化的形成2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3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1技术进步2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3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4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2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3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4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5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汽车工业1汽车及汽车工业2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第三节服务业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新的国际经济联系、新的国际分工体制第二节发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1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2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四.教学参考书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撰写人签字:李大勇系主任签字:。

经济地理学 ——大纲(宁大资环人文班)

经济地理学 ——大纲(宁大资环人文班)

绪论(发展、研究对象、体系)第一节发展一、20世纪以前三阶段:✧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经济地理学二、20世纪以来(壮大)(一)研究空间尺度变化1.企业区位2.区域经济的整体特点3.全球分工与合作4.不同空间尺度的差别与联系(二)研究企业组织变化1.主要研究客体的变化2.导致变化的原因3.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三)研究思维方式变化规范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多维转向第二节研究对象一、研究内容本教材观点1.经济活动内容:第一二三产业2.经济活动区位:静态、动态3.空间格局:区域内、外4.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环境条件(2)生产目的:“三大效益”(3)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4)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二、定义区域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空间结构、空间过程的机理、规律三、学科属性经济地理学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间的边缘学科。

第三节学科体系一、次级分支学科1.通论2.区域3.部门4.公司(企业)5.农户二、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地理学2.经济学3.自然科学4.技术学科第四节发展意义一、理论意义二、在经济发展中的实践意义1.指导经济活动区位合理选择2.提供区域政策发展咨询(区域经济增长/发展、区域开发、区域发展关系)3.对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理念提供建议(主体功能区划、世界重大问题的解决)4.区域差距诊断建议(贫富差距的空间格局)三、当前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2.全球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及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经济活动主体的区位与空间格局研究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一、经济活动二、经济活动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的基本概念三、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四、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五、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一节经济活动的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与活动过程(二)活动分类一、产业划分法二、按区位指向性特征分类三、按空间形态特征分类第二节区位条件、因子一、区位(内涵、分类)二、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成本因子:土地、能源、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技术与知识第三节交通第四节区域环境一、自然环境二、市场环境三、政策环境四、产业环境第三章区位论第一节区位论概述一、基本概念二、区位论发展经历阶段和主要特点第二节古典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1、理论前提2、形成机制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4、理论改进5、应用6、评价二、韦伯—工业区位论1、韦伯2、核心思想、基本观点3、集聚指向论4、确定合理工业区位的程序三、其他工业区位理论1.帕兰德区位理论2.胡佛区位理论3.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4.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理论5.普雷德行为矩阵第三节近代区位论一、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一)产生的背景(二)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应用(五)理论意义与存在的问题二、零售业区位论三、服务业区位论第四节现代区位理论及其应用现代区位理论:立足于国民经济发展,着眼于区域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

G0x018.经济地理学

G0x018.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全校任选课)学时:32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着重分析和研究人地关系、全球与地方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距等)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实务性。

本课程教学任务为:(1)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2)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了解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多要素,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5)掌握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熟悉经济地理学发展历程,掌握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与相邻学科关系,了解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企业、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的调查分析方法等。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熟悉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因素的作用。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本章重点和难点:熟悉有代表性的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了解其它区位理论。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内容,熟悉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第五章公司区位论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和空间演变模式,掌握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熟悉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以及公司区位选择对投资区的影响。

第六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区域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与联系,熟悉农村工业化进程及对农区发展的影响,熟悉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的内在联系。

经济地理学(德州学院)教学大纲.doc

经济地理学(德州学院)教学大纲.doc

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任务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运用多种理论思维和实践视野,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基本范畴,掌握经济活动的“区域综合、空间差别和空间分界”等空间性质,能够对社会经济的空间内涵与过程进行动态分析,熟悉学科的演化过程与发展特点,了解当代经济地理学的热点领域及其相关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的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五部分:■导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宏观尺度的经济地理学(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及其对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影响、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全球产业链与国际产业转移);■中观尺度的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的演化机制、产业活动的空间分布、产业集群与新产业区);■微观尺度的经济地理学(传统经济区位理论、基于金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的生产要素配置问题、制造业跨国公司发展及其全球性布局、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发展与布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在教学方式上,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理探讨与应用创新相结合。

金部课程设计为若干个匝要主题,每一主题先从相关概念定义入手,引出每一主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依据相关的核心内容逐层展开分析(包括不同论点的综述、权威观点的介绍、典型案例的比较等等)。

在实践环节上,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通过进行重要的主题讨论和富冇特色的主题实习,以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参考书目:l.Eric Sheppard and Trevor Bames(EDS.),2000,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Blackwell, Oxford3.吴传钧•中国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陈才.世界经济地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丁四保•区域经济学•北京:髙教出版社,2003.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1.平时成绩占30 %,通过兴趣小组、课程论文、课堂讨论、野外实习等形式评定。

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40332014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总学时:16 讲课:16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课程的地位:《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是典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学科,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选修课。

《经济地理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并能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而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地理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也使学生在人文、经济科学的素质方面有所提升。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全面了解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发展动向,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通过大量例证的讲授,使学生初步体验产业布局有关规律在实践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掌握经济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提高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深层理解,并能够对人类各种经济地理现象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高其专业素质。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本大纲是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而设计的,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法、手段相结合,以启发式讲授教学为主,同时适当配合课堂讨论、论文习作、课外阅读与调查、课内外作业等方法,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鼓励学生活学活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在有限的课时内以达到充实授课内容,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先修《世界经济概论》和《经济学》课程。

【地理】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地理】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关键字】地理《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本课程的目的:本课程通过对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及其研究方法与进展、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为高年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达到以下几点:(1)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2)把握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种要素和条件,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牢固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5)牢固掌握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7)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3、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结构本课程体系和内容以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安排,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总论;第二部分是第二至第六章,单区位企业一多区位企业一跨国企业的企业区位及空间组织分析;第三部分是第七至第九章,区域内、区域间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第四部分是第十至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第五部分是第十三、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新近理论研究。

4、教学方法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重在理论基础知识,以课堂讲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

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使学生分析经济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理论知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领域,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经济意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具备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实际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经济地理学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2. 熟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够分析经济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培养地理思维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敏感性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1.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学科特点1.2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和内容2.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2.1 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2.2 地理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2.3 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3. 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巧3.1 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3.2 统计分析和数理模型3.3 地理实地考察和案例研究4. 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4.1 区域经济地理学4.2 城市经济地理学4.3 农业经济地理学4.4 交通运输与物流地理学4.5 旅游地理学5. 经济地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5.1 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5.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5.3 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5.4 农业和农村发展5.5 交通运输和物流优化六、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后布置相关阅读和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研究。

七、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包括平时表现、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报告和论文等形式。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_李小建主编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_李小建主编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一、经济地理学概念与研究对象1、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研究对象;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即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于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

关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存在三种观点:观点一: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产业布局规律是一种社会现象。

观点二: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科学分支,因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环境,具体地说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

观点三: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因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发展受这三方面的因素所制约。

多数学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三、经济地理学的特性经济地理学的特性表现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地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

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性: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三层涵义,涵义一,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涵义二,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涵义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四、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经济地理学有两大分支:部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以特定的地域单位进行系统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如中国经济地理等。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一、思想方法:包括比较法、系统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010509Z10
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 Economic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教材、教学参考书:
1.李小建著. 经济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路紫著. 中国经济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杜德斌等编. 世界经济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此课程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基础课程。

经济地理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将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来分析人类经济活动打下一定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知识:了解经济活动的影响因素和条件,学习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动力因素及其区域影响,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
能力:具有收集经济地理统计数据、研究文献的能力;具有通过经济现象看到其背后经济地理学本质的能力;
素质:既能独立工作,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合作;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科学的工作心态。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财务知识)经济地理学大纲

(财务知识)经济地理学大纲

09100202 《经济地理学》学分:3 学时:48一、课程目的与要求1、目的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古典的农业区位理论和工业区位理论、近代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多区位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区位理论等,同时使学生掌握区域经济地理的相关理论,如区域经济结构与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理论以及经济地域系统理论等,以及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理论、经济地理研究方法和经济地理研究的新进展等理论内容。

2、要求(1)要求掌握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2)重点掌握古典的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和近代的中心地理论;(3)要求掌握多区位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区位理论;(4)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地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如区域经济结构与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理论以及经济地域系统理论等;(5)要求掌握经济活动全球化的相关理论;(6)要求掌握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理论新进展等。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1.绪论(2学时)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课程体系。

2.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4学时)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要素供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市场需求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交通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3.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4学时)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其它工业区位理论(理论假设、主要思想、实践应用)。

4.中心地理论(4学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5.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3学时)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企业空间演变模式,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6.跨国公司区位(3学时)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7.区域的结构与组织(4学时)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关系,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8.区域经济发展(3学时)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
课程代码:0508312
学分:2 学时:34
适用对象:本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专业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自然地理学
考试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着重分析和研究人地关系、全球与地方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距等)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实务性。

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2)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了解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多要素,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5)掌握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与经济地理学相关的书籍、期刊,撰写读书报告,并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辩论、讨论,以进一步清晰本学科的相关概念、范式和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总学时为34,其中讲课30,课堂讨论、专题分析4学时。

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书籍、期刊,撰写小论文。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熟悉经济地理学发展历程,掌握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与相邻学科关系,了解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企业、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的调查分析方法等。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
二、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
三、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熟悉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因素的作用。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熟悉有代表性的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了解其它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三、理论与现实
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二、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三、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胡佛的区位理论
二、区位的相互依存学
三、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内容,熟悉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二、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三、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
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
二、中心地的等级性
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
第五章公司区位论(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和空间演变模式,掌握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熟悉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以及公司区位选择对投资区的影响。

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和空间演变模式
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
二、企业的空间扩张
三、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四、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五、模式比较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第二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
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第三节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二、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征
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第四节公司区位选择对投资区的影响
一、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
二、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三、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六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区域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与联系,熟悉农村工业化进程及对农区发展的影响,熟悉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的内在联系。

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
一、区域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模式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三、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五、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六、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第二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
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一、技术与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第七章区域经济发展及空间组织(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熟悉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与经济区划的关联,熟悉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关系,熟悉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
二、经济区概述
三、经济区划概述
第三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二、梯度推移学说
三、中心-外围理论
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五、区际联系理论
第四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八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熟悉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历程,熟悉其影响因素,了解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

第一节发展历史及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一、技术进步
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
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
四、国际经济协调
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
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
第九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熟悉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带来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了解全球化与当地化的相互关系,了解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一、国际经济联系系统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
三、新的国际分工体制
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
一、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矛盾
二、本土化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
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
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
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
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录
(一)教材
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该书系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二)参考书
1、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迈克尔•波特[美],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3、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
4、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期刊:《经济地理》、《地理学报》、《人文地理》、《地理科学进展》、《Economic Geography》、《Regional Studies》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