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
2022届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余秋雨选有答案
2022届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余秋雨选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真正的创造余秋雨有一种误解,以为创造的美名只属于那些偏重于主体心灵抒发的艺术家。
他们泼辣放言,随心所欲,塑捏万物,很有“创造者”的气概。
另一些艺术家则只知认真收集素材,老老实实地创作。
你去问他们是不是在创造,他们多半会谦恭地说自已只是写身边实事,一点也不会创造。
人们往往把前者称为伤感的、浪漫的艺术家,而把后者称为素朴的、写实的艺术家。
创造,似乎是前者的专利。
这种误解应澄清。
浪漫派的创造也受客观自然规律的羁縻,写实派的勤奋也处处涌现着主观创造的精神。
真正的艺术,不管它们偏倾的形态和所在流派是如何不同,都必然是主客两方结合的结果。
有的理论家以为浪漫派即主观派,写实派即客观派,为求两方统一而主张两种艺术流派的结合。
对主客两方已结合的成果再来一个结合,会把第一度结合所结成的不同形态的果实拉平,就像“亲上加亲”式的结合,很容易造成退化。
每个作品兼备两个侧重,也就没了侧重,没有侧重就没有个性,没有艺术世界的丰富性和创性。
既然我们不赏同“亲上加亲”式的二度结合,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第一度结合上。
事实证明,为了创造出优良的作品,必须加强结合的力度,既提高主体心灵的品位,又加重客观世界的厚度,造成主客观“两强相遇”的态势。
一切萎弱的艺术作品不是没有结合,而是结合的强度不够。
见落花而感叹人生,见流水而惋惜时间,当然也能写出一些精巧漂亮的作品,但让我们听一听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大不一般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中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悠久的古迹,是一派苍茫的天地;诗中宣泄的主体心灵则是历史的远眺,人生的俯瞰,生命的太息!辽远的客体与苍浩的主体心灵遇合,使得短短几句诗成了中国文化史册上的喤喤钟声。
相比而言,许多不成功的作品的症结也容易找到了。
有的作品,自我意识过于裸露,而所裁取的容观世界却猥屑不足道,甚至破残得不可信,它们只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一件蔽体之衣,当客观世界失去了力度,心灵的力度也无从支撑。
余秋雨《30年的重量》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
30年的重量余秋雨①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
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②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
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
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
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③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
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
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
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
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
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
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
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
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⑤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
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
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
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
废墟余秋雨阅读答案
废墟余秋雨阅读答案《废墟》余秋雨原文阅读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
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
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
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
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着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
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
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
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
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
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
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
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
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
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
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
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
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
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
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
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壮士余秋雨阅读答案
壮士余秋雨阅读答案《壮士》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壮士呢?我们去了解一下吧。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壮士》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壮士》阅读原文罗布泊一场铺天盖地的沙暴终于过去了,余纯顺准备起身,但突然用手捂住了胸口。
他立即领悟,时间到了。
那好,脱去衣服,回到四十多年前来到世上的模样,然后抬起头来确认一下方向,面对东方,面对上海,靠着灼热的沙丘,躺下。
时间到了。
时间果真到了?自从八年前开始走上探险之路,他已无数次地想象过死亡,但从来没有想象到死亡来得那么快,毫无先兆,毫无预告。
什么也来不及想了,只觉得一团热浪翻卷几下,很快把自己裹卷住了。
最后睁开一下眼睛,眯缝着看着前方。
什么也看不见,又什么都看见了。
远处是自己无数的脚印,而远处的远处,则隐隐约约是黄浦江畔外滩的剪影。
一个月前顺便回去了一次,去与故乡告别,现在才知道是上天的安排。
此时此刻,我正在听他的一个录音,那是一个月前他匆匆来去时与一群上海大学生的谈话。
他分明在说:欧洲近代的发展,与一大批探险家分不开,他们发现了大量被中世纪埋没的文明。
在中国,则汉有张骞,唐有玄奘……现在,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是阿根廷的托马斯先生,而他已经年老。
中国人应该超过这个纪录,这个任务由我来完成。
于是,我选择了孤独,选择了行走。
我已走了八年,还会一直走下去。
在那远天之下,有我迟早要去的地方……——听着这些语言我十分惊讶,录音机里掌声阵阵,我想,一个长年孤独地跋涉在荒漠野岭间的灵魂,怎么会驮载着这般见识、这般情怀!他,究竟应该算是什么样的人呢?大地已有定论。
据说,不管走到哪儿,他听到最多的声音是:“请停一停,壮士!”直到最后树立在他告别人世的沙丘上的那块纪念木牌,立牌者仍然毫不犹豫地重复了这个古老的称呼:壮士。
临时找来的木牌,一小罐鲜红的油漆,先放在地上,一笔一画写成这个以“壮士”开头的墓碑,然后竖起,大家一起用力,深深地插进沙漠,让沙漠的肌肤接受一次强烈的针灸。
在这个拒绝生命的地方,从此有了一个有关生命的标杆。
余秋雨《莫高窟》阅读理解
余秋雨《莫高窟》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高窟余秋雨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
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尊的和尚来到这里。
他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与西边的晚霞遥遥对应。
当时的乐尊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
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中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尊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
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亲人;还有迟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
我不禁对着这堵山坡疑惑: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第三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
游客各种各样。
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
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
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
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
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
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
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
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比之于埃及金字塔、印度桑奇大塔、古罗马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层累性。
别国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
而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阅读答案(1)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阅读答案(1)余秋雨简介余秋雨,原名刘康,1946年出生于杭州,祖籍浙江金华,旅居美加台港多国。
曾就读于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后任教于南开大学英外系,现为自由撰稿人。
余秋雨是一位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的知名学者、作家和译者,其作品广受欢迎。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阅读答案一、主旨概括《重峦叠嶂间的田园》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作者的旅行体验,向读者展现了中国乡村的美丽和中国农民的智慧,同时也探讨了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二、文中亮点1.生动的描写——作者使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如“山前的大雁”,“稻田中的金色”,“霞光中的翠竹”,通过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优美的风景和美丽的景色。
2.自然景观的阐述——本文中作者讲述的中国乡村自然景观,包括风景、物产和文化等各方面内容。
通过这样的手法展示了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3.对中国乡村的探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许多中国乡村的现状,展示了中国乡村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农业现代化、城乡差距、乡村治理等问题。
4.对中国农民的尊重——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勤劳表示了极大的尊重与赞扬。
文章中,作者从自身身份的角度出发,又讲述了作者在农村中听到的许多奇妙的故事。
三、文章的亮点1.手法多样——文章中通过对乡村生活的介绍、对文化内涵的展现、对当地环境的描述等多方面展开叙述,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2.文笔优美——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份舒适和神韵。
从众多的生动的描写中,可以想见作者一定有着优美的文笔和鲜活的实践感受。
3.背景独特——作者通过在美国生活的异乡经历,使得她能够将自己在中国乡村中的旅行体验,融合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与阅历中。
四、启示作用本文通过展示中国乡村的孕育力,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乡村的多种面貌,以及中国乡村在现代生活中的巨大潜力。
我们要意识到,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中国农民,认识到中国乡村文化的珍贵和民间文化的传承。
生命是一树花开原文(余秋雨)
生命是一树花开原文(余秋雨)图片发自简书App生命的旅途中,有许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许多故事看着看着就淡了,有许多梦做着做着就断了。
人生,原本就是风尘中的沧海桑田,只是,回眸处,世态炎凉演绎成了苦辣酸甜。
花季的少年却成为自我的屠杀者。
少年的内心就像一棵稻谷,一压就弯了。
“自杀”的口号可以成为许多少年的座右铭,似乎只要拥有了这个词语,你的任何要求都可以满足,你就可以成为世界的中心。
任性着,脆弱着,许多人践行了自杀,在一个不懂得生命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年龄走向了黑暗。
生命是一树花开。
这一树花开或枝繁叶茂,繁花似锦;或枯枝败叶,零零星星。
不管你是那种,生命只属于你自己,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从来都与别人无关。
但一个孩子用“自杀”这种幼稚的行为结束自己的生命,即是一种幼稚的行为,即是一种伤害父母的表现,父母给予生命,你却不珍惜。
生命,是一树花开,却败在了自己的手上。
生命只有一次,你应该追寻自我内心想要的生活,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人生,总会有许多无奈,希望、失望、憧憬、傍徨过了,才知甜蜜。
我们不能一遇到困难就败下阵来。
日本的川端康成选择了自杀,中国的海子选择了自杀,他们苦苦追寻的意义,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会儿?生命是一树花开,他们可以开得更绚烂。
中国的学生受不了学习的压力,受不了父母的一点批评,他们就选择自杀,如此轻生。
将生命,父母置于何种地步。
面对着每年自杀数目的增多,我们不禁寒心。
图片发自简书App名家名篇:余秋雨:生命是一树花开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
日子,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
很欣赏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场虚妄。
其实,经年过往,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这场虚妄里跋涉?在真实的笑里哭着,在真实的哭里笑着,一笺烟雨,半帘幽梦,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不是不寂寞,只是不想说。
于无声处倾听凡尘落素,渐渐明白:人生,总会有许多无奈,希望、失望、憧憬、彷徨,苦过了,才知甜蜜;痛过了,才懂坚强;傻过了,才会成长。
余秋雨阅读附答案
余秋雨阅读附答案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
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
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
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
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
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
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
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和诗境,却不存在。
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已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
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
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已,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
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翁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已,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余秋雨《三个目标之后》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
余秋雨《三个目标之后》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三)记叙文阅读(13分)三个目标之后余秋雨很多年前,我收到美国企业家贝林写来的一封信。
他邀我做他的顾问。
他是世界级的富豪,主持着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专为各国残疾人提供轮椅。
他说,他出身贫苦,逐渐致富,曾为自己提出三个阶段的目标。
第一阶段是“多”,即追求钱多、厂多、房多、车多、雇员多;第二阶段是“好”,即在多的基础上淘汰选择,事事求精,物物求好,均是名牌,或比名牌还好;第三阶段是“独”,即在好的基础上追求唯一性,不重复别人,也使别人无法模仿自己。
他很快完成了求多、求好、求独这三个目标。
本应满足了,他却深感无聊。
当无聊笼罩了生命,他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就不再有一丝骄傲。
他对我说:“当我完成这一切时,还不到六十岁。
家里没有人要继承我的产业,我今后的日子就失去了目标。
一度,我甚至不想活下去了。
”他继续告诉我,终于有一天,一个六岁的越南残疾女孩救了他。
那天他顺手把专机上的一台轮椅推给这个无法行走的女孩,女孩很快学会操作后,双眼闪现出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光亮。
贝林先生在那种光亮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第二个救了他的是一位津巴布韦青年。
那天,这位青年背着一位残疾的中年妇女,用了两天时间穿越沙漠来到他面前。
贝林先生问:“这是你母亲吗?”青年回答:“不是。
”“是你亲戚吗?”“不是。
”“你认识她吗?”“不认识。
”“那你怎么把她背来了?”“她听说有人在这里发轮椅,就让我背她过来。
”青年回答。
这个青年说,他要回到出发的地方,把这两天耽误的时间补回来,随后,他就转身大步走了。
看着他的背影,贝林先生心头一震。
这个津巴布韦青年一看就非常穷困,帮了不认识的人一个大忙,却不要任何回报。
贝林先生说:“我居然到六十岁才明白,慈善的事,早就可以做了,我也可以早一点摆脱无聊。
慈善,是一种寻找人生意义的自我救赎。
”我为贝林先生自传的中文版定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译名——为富之道。
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秋⾬《重峦叠嶂间的⽥园》阅读练习及答案余秋⾬《重峦叠嶂间的⽥园》阅读练习及答案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那么⼀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是⼩编整理的余秋⾬《重峦叠嶂间的⽥园》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原⽂及题⽬ ①如果把陶渊明归⼊魏晋名⼠⼀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曹操晚了⼆百多年。
他出⽣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基本⼀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细加对⽐,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虽然喜欢⽼庄却还不够⾃然,在⾏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然观念有距离了。
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上残留着太多都⾢贵族⼦弟的⽓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的视线,⽽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步回归⾃然个体,回归僻静的⽥园。
②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化⼈格基本上是与军事⼈格和政治⼈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极端的⽅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奇丽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的视线之外过⾃⼰的⽣活。
③安静,是⼀种哲学。
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的独⽴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量⽴誓找回⾃我,并确实作出了奋⽃的⼈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个,那就是安静。
④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在安静处也⽆时⽆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园。
读余秋雨散文的心得体会(精品8篇)
读余秋雨散文的心得体会(精品8篇)读余秋雨散文的心得体会篇1读秋雨散文,就如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个人情感。
秋雨的心是年轻的,他的心又是迟暮的。
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
因此他的人生应是美丽的。
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
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
他追寻的心中的“阳关雪”,他对对待敦煌文明隐没的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个无力回天的王道士。
历史的失落该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
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
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儿童的心情,方有正视历史的勇气初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着作,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
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而一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太浮浅,甚至落入俗套。
在上节课谈到写作风格问题,于是还是想起了余秋雨,也参考了诸多对余秋雨写作风格的评论,也略加自己的一点浅见。
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母亲的禅阅读答案余秋雨
篇一:母亲的禅阅读答案余秋雨感情本身也是非常复杂的,里面掺杂了各种喜怒哀乐,快乐只占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就是这一点点快乐就让无数的人趋之若骛,因为那种快乐是真实的,是痛快淋漓的,是回味无穷的。
为了这种奇妙的快乐,我们需要做多么大的付出和牺牲啊!所以请珍惜!篇二:母亲的禅阅读答案余秋雨妈太要求体面了,即便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服装永远干净,表情永远典雅,语言永远平和。
妈妈已经失去意识。
我俯下头去叫她,她的眉毛轻轻一抖,没有其他反应。
按照电视剧的模式,她的眼角会流出一滴热泪。
但没有。
妻子说,如果真有眼泪,证明她还很清醒,而这种清醒就是痛苦。
作为子女,千万别对老人做最后的情感索取。
至今记得,年轻的妈妈坐在床沿上,告诉我什么是文言文和白话文。
她不喜欢现代文言文,说那是在好好的头发上扣上一顶老式瓜皮帽。
妈妈在文化上实在太孤独,所以把自己幼小的儿子看大了,当作了谈心者。
到我七岁那年,她又把扫盲、记账、读信、写信这些事全都交给了我。
妈妈把这些重任交给我时同我做了一个交换:今后我的全部家庭作业都由她做。
蔡医生询问我妻子,妈妈一旦出现结束生命的信号,要不要切开器官来抢救,包括电击。
妻子问:抢救的结果能恢复意识吗?医生说:那不可能了,只能延续一两个星期。
妻子说,要与我讨论。
但她已有结论:让妈妈走得体面和干净。
我的意见就是妈妈自己的意见,这是身上的遗传在发言。
妈妈太要求体面了,即便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服装永远干净,表情永远典雅,语言永远平和。
到晚年,她走出来还是个漂亮老太。
为了体面,她宁可少活多少年,哪里在乎一两星期。
大弟弟松雨守在妈妈病床边的时间比我长。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他完全是在妈妈的手臂上死而复生的。
那时的农村几乎没有医疗,年轻的妈妈抱着奄奄一息的婴儿,一遍遍在路边哭泣、求人。
终于,遇到了一个好人,又遇到了一个好人。
活下来,太偶然了,我们都无数次命悬一线。
因此,我必须再一次肃立,为妈妈已经无感的躯体深表敬意。
余秋雨《乡关何处》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乡关何处余秋雨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看来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
被谁遗弃?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
在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在空间上,眼下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我的家乡在哪里呢?②我想一个早年离乡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
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
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
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结果终于傻傻地问自己家乡究竟在哪里。
③置身异乡的体验非常独特。
乍一看,置身异乡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东西,原先的自我一定会越来越脆弱,甚至会被异乡同化掉,其实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想,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
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简直成了一种可怖的循环,结果,一生都避着故乡旅行,避一路,想一路。
异乡的风物会加重游子思乡的愁绪,但乡愁越浓越不敢归去,只能在逃避与思念之间反复循环。
④我想,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
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
⑤前两年著名导演潘小扬拍摄艾芜的《南行记》,最让我动心的镜头是艾芜老人自己的出场。
老人曾以自己艰辛瑰丽的远行记述震动中国文坛,而在镜头上他已被年岁折磨得满脸憔悴,表情漠然地坐在轮椅上。
画面外歌声响起,大意是:妈妈,我还要远行,世上没有比远行更让人销魂。
余秋雨《垂钓》阅读附答案
余秋雨《垂钓》阅读附答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余秋雨《垂钓》阅读附答案垂钓余秋雨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
余秋雨《西湖梦》阅读答案
余秋雨《西湖梦》阅读答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余秋雨《西湖梦》阅读答案余秋雨《西湖梦》阅读答案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余秋雨《黑色的光亮》阅读理解及答案余秋雨黑色光亮
余秋雨《黑色的光亮》阅读理解及答案余秋雨黑色光亮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16-19题。
(15分)黑色的光亮余秋雨中国,有过一种黑色的哲学。
世人又将之称为“显学”。
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但是,这两大显学,却不能长久共存。
墨子熟悉儒家,但终于否定了儒家。
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无差别的“兼爱”,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
他认为,儒家的爱,有厚薄,有区别,有层次,集中表现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亲疏差异,其实最后的标准是看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此核心还是自己。
这样的爱,是自私之爱。
他主张“兼爱”,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爱他人就像爱自己。
《兼爱》篇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这话讲得很明白,而且已经接通了“兼爱”和“非攻”的逻辑关系。
是啊,既然“天下兼相爱”,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呢?墨子的这种观念,确实碰撞到了儒家的要害。
儒家“仁爱”的前提和目的,都是礼,也就是重建周礼所铺陈的等级秩序。
在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成平的了,何来尊严,何来敬畏,何来秩序?但在墨家看来,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平的,只有公平才有所有人的尊严。
在平的世界中,根本不必为了秩序来敬畏什么上层贵族。
要敬畏,还不如敬畏鬼神,让人们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督察之力,有一番报应手段,由此建立秩序。
儒家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到今天仍难于走出。
当然,不彻底的仁爱终究也比没有仁爱好得多,在漫无边际的历史残忍中,连儒家的仁爱也令人神往。
更不奇怪的是,上层社会终于排斥了墨家。
这种整体态度,倒不是出于误读。
上层社会不会不知道墨家的崇高地位和重大贡献,例如,就连早已看穿一切的庄子,也曾满怀钦佩地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就连统治者视为圭臬的法家,也承认他们的学说中有不少是“墨者之法”;甚至,就连大家都认为经典的《礼记》中的“大同”理想,也与墨家的理想最为接近。
余秋雨《笔墨童年》阅读练习及答案
笔墨童年余秋雨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
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
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
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
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
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
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
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
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
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
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
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
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
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
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
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
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
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
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
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都江堰余秋雨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苦难的民族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寒风在颓壁残垣间呼啸,夕照旷野溶成一气,让人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浓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输送汩汩清流。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提供庇护和濡养。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它,就是都江堰。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
本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趁便看一眼吧。
从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
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忽然,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
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
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急流浩荡。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
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这里的水却不同,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众目睽睽。
【初中散文阅读】余秋雨《闲读梧桐》阅读赏析及阅读答案
【初中散文阅读】余秋雨《闲读梧桐》阅读赏析及阅读答案原文阅读闲读梧桐余秋雨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原文阅读阅读梧桐余秋雨梧桐在我们住的大楼前面。
在花园和草地的中心,它在拐弯处日夜注视着我们。
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橡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
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
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一天,我母亲从北方写信说:寒潮来了。
注意保暖。
晚上,他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半夜里有一阵阵狂风呼啸,敲着窗棂。
我从一个深沉的梦中醒来,听到冷雨像原始的打击乐一样从空荡荡的台阶上滴落下来。
所以我没睡。
我想起了我的家书,母亲谈到的家谱,以及祖父的厄运。
我祖父是当地有名的教育家。
他毕生致力于桑梓的教育,并放弃了几次雇佣高级人才的机会。
然而,在那些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意屈服于非人道的酷刑,在一个寒冷多雨的冬夜自杀。
我没有机会见到他,但我从舅舅家的黑镜框里看到一张严肃的脸。
我不敢说画家的技艺有多高,但我坚信那双眼睛是神圣的。
每次我站在它面前,我心中总有一种情感的嬗变,它默默地与我的心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
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
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
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余秋雨”作品感悟
认识余秋雨并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从他的文字,而是因为喜欢黄梅戏、喜欢马兰开始的。
因为对于当代文化名人总觉得有点华而不实,所以也不喜欢看他们的东西,余秋雨也在其中。
由于马兰,我阅读了余秋雨的东西,一读便变改了我多年的看法。
余秋雨绝不是华而不实的一位,他写的东西,有内涵,有深度,有文化,有思想,有穿透力……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世界文化之旅。
读它,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中东,认识了伊斯兰教,认识了阿拉伯人,了解了金字塔文明以及与金字塔相关的历史变革,了解了与楔形文字相关的巴比伦文明,这些文明经过战火的轰炸,经过风吹日晒雨打,经过外族人的强奸,经过外文化的冲击,有的丢失难寻,有的支离破碎,有的濒临绝迹……
战火停歇后的伊拉克,生活资料极其缺乏。
印象最深的是学习用品,一块橡皮需要4美元。
可怜的孩子们没有学习用品,不能像我们孩子们一样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伊拉克的孩子们渴望学习的眼睛眨在余秋雨在文字中,眨在我的心里,留在永远的记忆里。
现在,十年过去了,不知道当时的状况是否改变,也许这一切已经彻底改变了,也许还在继续……
水比油贵是西亚的特别之处,这里蕴藏这这个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石油,油质好,油层浅,易开采。
很多国家如沙特、科威特、伊朗、伊拉克等国的经济命脉就是石油出口。
而这一地区河流稀少,除了孕
育古代埃及文明的尼罗河和孕育巴比伦文明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外几乎是无流区,热带沙漠气候又使这里干旱少雨而蒸发旺盛,水资源及其缺乏。
在这里,加10美元的汽油,可以让越野车跑上一整天,而买一瓶矿泉水则需要3美元……
这些知识让作为地理老师的我如获至宝,讲西亚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脱口便说,太生动和有趣的东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对西亚自然环境的理解与记忆。
《中国文脉》则利用充足的史料和故事生动的讲述了中国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缘由。
从《诗经》开始,中国的方块文字就开始流传在田间民巷,有泥土的芬芳,有花草鱼虫的灵性,有人民大众的积极参与,这与西方带着血腥的文化传承的土壤有天壤之别,所以巴比伦文明消失了,埃及文明衰落了。
中国文化之所以星火相传是因为有一条硕大柔韧的文脉,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阶段无论战争还是和平,总有一些人在捍卫汉文化、发展汉文化、融合汉文化、传承汉文化。
屈原、孔孟、三曹、竹林七贤、东晋王谢、初唐中唐晚唐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们、宋朝的苏东坡陆游欧阳修们,明清的罗贯中曹雪芹们……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英雄,他们是中国文化的那根永远不会折断的筋。
我们在感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时候,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余秋雨的是文化干将,同时是几家大学的教授,也是名师。
阅读余秋雨,可以让我更加丰富,同时对我的教育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杨振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