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魅力
新颁部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作了明确的诠释,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给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复归带来了福音。
人文是什么?《辞海》、《现代汉语词典》都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涵盖面可谓大矣。语文教育当然属于人文教育。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体现人文情怀,以人生目的、理想、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方面,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激活语文教学,唤醒学生人格,使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性更趋向完美。
一、构建课堂,表情达意,诱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理想的课堂是生命相随,心灵相约的地方,是尽显人文情怀的地方,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寻求真理、分享知识、创造、成功的地方。因此,构建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讲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三自然段时,有这么一句话“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我除了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进行朗读,读出溪流声随着山势的变化外,我还让学生利用这一句式进行说话训练。一位学生不假思索的说:“天边的火烧云时而像战马,时而像公鸡,时而像小绵羊,时而像孔雀。”面对学生造的“黄金例句”,要说他错吧,他也没错,要夸
他造的好吧,岂不鼓励学生浅尝辄止?于是,我进一步启发道:“在这个句子前加上一个总起句,再让‘战马’、‘公鸡’、‘小绵羊’、‘孔雀’生动起来,比如‘呼啸奔腾的战马’.....动动脑筋,老师相信你一定能造出精彩的句子。”在我的启发下,孩子把句子改成“天边的火烧云变化多端,时而像呼啸奔腾的战马,时而像引吭高歌的公鸡,时而像温顺可爱的小绵羊,时而像色彩斑斓的孔雀,让人眼花缭乱,美丽极了。”我喜不自禁,脱口而出:“太精彩了!这个句子你可以申请专利,专利号为001号。”继而,我对全班说:“这个句子林宏已经申请了专利,其他同学就不能用这个句子,否则就是侵权行为。”“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情感的刺激下,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造出了许多具有灵气、个性飞扬的句子。这次偶尔的教学片断让我领悟到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维,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用一种建议性的口吻给学生一些启示。语文课堂正是有这样的人文性的包容与启发,学生才能在语文王国里学的快乐,演绎更多的精彩。
作文教学应充满人文性
作文教学应充满人文性
作文是一个人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是语文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也应是作者生活、观念、情感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大体表现为思维模式化,内容空洞化,思想陈旧化,不能体现人文观念和价值。因此,当务之急,在作文教学中应充满人文性。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人文情怀
很多学生认为作文难写,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写作的素材。学生是否真的元材料可写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学生们平时不注意观察,不善于观察,不留心生活周围所发生的故事所致。
其实,大自然五彩斑斓,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因此,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思想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观察能力。这种观察,不等于观看,它不仅是一种视觉活动,而且是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综合的特殊形态,是有目的地认识某一对象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明确每次的观察目的,并授之一定的方法,如全面观察、局部深入观察、细致比较观察、直接体验等。通过观察,接触了实际,作文时才有话可说。同时,要求写观察笔记,写出事物特征和自己的主观感受,然后根据观察笔记选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让学生自拟题目作文。
二、命题要具有开放性、发散性
在作文训练中,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回归。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在作文命题上开放,要选择那些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好说的文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开放教师命题特权,指导学生自由命题;另一方面教师命题时少出一些命题作文,而应以半命题或话题作文为主。选材面相应地拓展了,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地有创造性地去发挥,这样,学生的作文兴趣也就提高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人文情怀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人文情怀的培养
【摘要】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工作最有利于实施人文教育,唤起人文精神,点燃人性的良知。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学过程又是加强学生道德修养,提升文化品位,促进素质教育的阶梯。所以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语文课充满人文情怀。【关键词】人文情怀语文教学人文精神一、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倡导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关爱,它给人的是热情。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商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人们的生活需要已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满足,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却感到精神上的空虚,由此延伸出一些精神疾病,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的病态。究其根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在青少年时代就缺少追求,精神世界呈现出苍白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与我们的教育越来越缺少人文情怀是密切相关的。审视今日教育,其价值取向之偏颇在于过度地为实用和功利而教育和受教育。学校偏重于科学教育,疏忽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关怀;重视教会学生生存的手段,疏忽引导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漠视人的个性,功利因素成为主导面,人成为社会的工具,教育则成为创造工具的手段。时代呼唤着新教育,要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教育应该更多地考虑个体的人和人的自身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应在语文教育中多提倡人文情怀的渗透。尤其部分学生精神家园迷失、人文关怀淡薄、行为方式失范,还产生校
园暴力、网上犯罪等现象,这些不仅反映了校园科学精神的不足,也证明了人文精神的失落。重建学生的价值理性、呼唤人文关怀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使毎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中学语文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何淼
人文情怀是人文精神的内核,表现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生命尊严价值的维护,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活中,我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才能使现代中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浓厚的人文情怀。努力将一批批学生培养成有仁爱之心、善良之心、感恩之心的人,把他们培养成热爱生命、积极进取、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人。因此,我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一、关注教材文本,培养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最直接的是要通过课本向学生传输知识和情感,教材中有许多内涵丰富、文质兼美的文本,它们如同一座宝库,能使学生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比如,在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努力用超越痛苦的、顽强的、积极的生命意识来引导学生,希望他们也能像作者一样走进地坛,走进海德格尔所说的“神性的世界”,获得心灵的皈依、灵魂的超越。再如冯友兰先生《人生的境界》一文,是一篇有关哲学的学术论文,它包含了重要的文化内涵,巧妙地利用它可以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起到引导作用,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有积极作用。在讲到人生四种境界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你可以从自然界走来,你可以正处于功利境界,但你必须努力追求道德境界,而且把天地境界作为自己最高理想,使学生在灵魂深处树立一个标尺,自觉努力地使自己成为人生境界高尚的人。一篇课文能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认识高度,就说明他已经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
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和充满人文关怀
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和充满人文关怀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人文性,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精神气质、仁爱的情怀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生;课堂教学;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80-01
语文教学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作为学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高扬人文旗帜,教学中强化主体意识,注重文本的人文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还要从学生需要出发,正本清源,除尽铅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而把人文教育落实到实处。
《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首要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人文性,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精神气质、仁爱的情怀和欣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那么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呢?
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
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工具性是“舟”,人文性是“水”,在人文精神传承的长河中,舟水共存。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反思一: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 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 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 我以为: “教师在乎什么, 学生就发展什么。”(一)给学生一个“ 情感的课堂”。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 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 其基点就在于此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 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 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 , 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 创造“我要学”“我想学” 的积极教学气氛。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 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 教学当中的“情” 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 有了它,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二)给学生一个“ 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 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 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 的课堂, 实现“文本对话”、叫“生交流” 和“生生交流”(三)给学生一个“ 开放的课堂”。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 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 课学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 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让课堂充满人文情怀
“ 壮 大 ”上 ,就看 “ 我 ” 是 不 是 能 够 走 出 文 本 , 走 向 人 在 课 堂 上 。课 堂 教 学 中 ,我 们 就 可 以 利 用 文 本 蕴 含 的可 生
让 课 堂 充 满 人 文 情 怀
。李庆平
阅读 的 本质 是 占有 文本 ,丰富 文本 ,从而 发挥 文 本 源 ,也是指作者 “ 我 ”之外 的编 者意图资源 ,还 包括其他
精 神 对 人 成 长 的 促 进 作 用 。 文 本 解 读 非 常 重 要 ,一 切 语 文 读 者 解 读 的 成果 资 源 。
题 ,语 文 阅 读 即人 的阅 读 。 读 , 才 能 进 入 情 感 的 深 处 , 教 师 应 在 入 口处 , 巧 妙
从认识生活与社会 、体会人生的角度看 ,文本作者与教 引 导 。
材 编 者 的主 张 、见 解 、 情感 与 追 求 , 是对 各 种 事情 的解 释 ,
或 者 是对 社 会发 展 不 同阶 段普 遍存 在 的 “ 人 ” 的解释 。
度 上就是教 学 “ 研 究 ” 的 方 式 。 如 果 在 教 师 的 引 导 和 指 导 认识 文本世界 中作者的个性追求 、作品形象 ;二 是教师利
下,学生读 出了韵味 ,读 出了诗人的心情 ,读 出了学 生对 用文 本的教育价值 ,通过课堂 设置的教育冲突 、困惑等 , 这 首诗 的个性化 理解 ,甚 至读 出 了这首诗 的情 感变化 。当 实现 学生对 自我 的关照与解读 ,展示、调整 、深 化 自我价 朗读不再是课 文的简单呈现 ,而是学生 的再创造过程 时,
让语文教学散发人文光芒
钱梦龙 曾讲 过他 “ 最想说 的”也是 “ 根本 的 ,最关 紧要 ” 的 最
一
个话题 就是 “ 目前 的语 文教学基本上是 一种 ‘ 目中无人 ’的 那 么 ,如何 在高中语文教学 中培养学生 的人文精神呢?
一 .
教 育”, 这也是造成 当前语 文教育走不出 困境 的一个根 本原 因。
的 ,然 而对 于 学 生 的种 种 问题 , 当 老 师 们 感 到 束 手 无 策 时 ,往 往 会 采 用 批 评 的 方 法 ,结 果 情 况 越
世界 ,全 方位 、多层 次探讨 文本
内 涵 ,才 能 完 成 从 感 知 到 获 得 情 感 共 鸣 进 而 领 会 文 本 精 髓 的 飞 跃 ;学 生 与 教 师 对 话 ,在 问 答 交
教 师 要 深 入 发 掘 文本 中 的 人 文 精 神 资 源 。渗 透 人 文精 神
高 中语文 教材有 许多 文质兼美 的作 品 ,它 们或热 情真纯 , 或优美典 雅 ,或令人振 奋 ,或启人思索 。语文教 师要 充分利用 学科优势 ,合 理开发利用课 程蕴涵 的深 厚的人文精神 资源 ,启 发 学生 解读 文本 ,在 感 悟 、体验 中发 现 和形 成 自己独 特 的见 解 ,让学生在对 文本语言 的诵读 、品味 中,领悟人生 ,完善 人
态 ,爬 行也是 一种 生活状 态 ,但 有一点 是共 同的 :那 就是 身处 逆 境 ,不 能消极 颓废 ,而应 努力 寻 找 属于 自己的那份喜 悦 ,为世 界
重拾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情怀
业、 解惑也 ” 的古训似乎在 我们 这些教育者身上体现 得非常充分 ,: 是高尚或是平凡 , 或是广阔或是幽深 , 或是深沉或是透 明的作 者的 也很完美。为了突破考试 , 我们甚至扮演得像职业杀手一样 , 将知 一 精神 田园 , 让灵魂随着文字缔造的花朵 香飘 满园 , 以饱满 的热情 去 识分条分块 , 并且教给学生各个击破的方法技巧 , 在我们享受着成 : 咀嚼那 份精神上 的愉悦—— 与作 者一起经历伟 大的失败 、 美丽 的 就感 , 自以为重知识 、 重教书 的同时 , 却忽 略了——其实 我们正在 : 哀伤 , 共享智 慧光芒 的卓越辉煌 , 还有心灵上 空徐徐飘起 的那份诗
想尽办法 , 为的是能帮助学生拿到一个满意的分数。 在分数为先的 - 字是作者思 想情 感的载体 ,当学生感悟到 了作 者灵 魂的语言 , 那 教育机制前 提下 , 课堂, 理所 当然地变成 了主要 的习题 训练基地 ,: 么, 那些 印在教科书上的大大/ b l f , 的铅 字 , 就不再生涩 了。郑逸农 “ 题海 战术 ” 一度被那些 已经取得 “ 成功 ” 的师生们推崇 。 正所谓 “ 长 : 说: “ 语文精神说 到底 就是 丰富的情感 、 深厚的人文 , 就是心灵 的感 江后浪推前浪” , 后来者对此 战术 的研究热情 , 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 动、 思想的震撼 。 她是 天边飘逸 的彩云 , 她是水 中灵 动的白鸥 。” 语 语 文课 当然也不例外 。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被上成 了单纯 的技能 文是认知 , 更是一种感触 和感动 。当学生因为对文字 、 文学的畏惧
浅谈作文教学需强化人文情怀
浅谈作文教学需强化人文情怀
摘要:中小学生记叙文教学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应教导学生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思想认识。本文从鼓励学生关注生活、重视联系课文、开展趣味性作文课堂、重视以情动人等方面来淺析作文教学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人文情怀;关注生活;趣味课堂;以情动人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写作训练的重点,许多学生有多年的写作经验,却不能写出一篇语言生动、内容充实、情感真挚、主题明确,充满人文关怀的文章,原因何在?主要在于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缺少个人的实践经历,不能唤起自身情感体验。其次在于教师过多地关注写作技能,习惯让学生模仿套作,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应从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个人情感,让学生更多地关注人物命运、社会百态、世事沧桑的变化,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认识。如何让学生写出个性化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记叙文呢?
―、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写作回归真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去关注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事,才能让自己写作的素材真实而充满真情。真实是写作的灵魂,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无论生活经历丰富多彩还是平淡简单,这都是一种体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比如话题作文《一次相逢一次暖》,有位学生就选取自己前往水乡过节的经历,通过细腻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漂亮的水乡画,由情及人,使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这便就是选材回归生活获得的灵感。传统的记叙文教学更多注重作文的知识和技
巧,忽视了作文本身应当蕴含丰富的思想,体现自身人文素养,这是本末倒置的。新课程要求写作更多的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体现人文性。这就要求学生不是为考试而写作,而是通过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喜怒哀乐,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程度,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悟。泛泛而谈、任意拔高的作文只会让人看到虚伪空洞的灵魂,只有真实的记叙文才能培养我们真诚友善的人文素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生活即教育。”语文记叙文教学不仅传授的是写作本领,更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灵感,关注真实的社会生活,鼓励学生记录生活的真实片段,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独特感受,不伪装自己的真情实感。
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的教师应该更新观念、以人为本,让课堂教学充满人文的阳光。
一、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要有好心情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师生的心情是创造课堂气氛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教师。但在日常教学中,许多老师未能带着好心情去上课,只是按部就班地进入课堂,心静如水、无起伏、无跌宕、平铺直叙。倘若老师心情不好,稍不顺心,便对学生横眉怒目,学生则萎头缩脑,呆若木鸡。更有甚者,有的老师遇上心情不佳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无名之火便落到学生头上。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能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哪里还有兴趣、有心情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则更是无从构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也不例外,但关键是不能让不好的心情去影响教学。因此,每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都应想方设法,或控制、或调节、或转移、或释放,无论如何不要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烦恼带进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所有个人和家庭的烦恼与痛苦统统留在教室的门外。”用好心情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老师用自己的好心情去影响、感染、激发学生的好心情,共同创设愉悦和谐、自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并用和蔼可亲的教态、热情关怀的语言、亲切鼓励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肯定每一个学生,在好的心情中鼓励学生质颖、问难,协助学生标新立异,让课堂教学在师生的好心情中异彩纷呈、活力四射。
二、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造成师生不平等现象的因素很多,其重要一点是教师的观念陈旧。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用教师的爱去感染学生们的心灵,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你是爱他们的,尤其是对学习差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你,进而喜欢你所教的课,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教学,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倡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信任学生、不偏爱优等生、不冷落中等生、不歧视后进生,以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珍爱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平等中享受学生的童真童趣,与学生同乐同忧,和学生同学同研、同思、同创造,把我们的课堂营造成平等、民主、真诚、和谐、充满人情味的乐
吴正宪: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把人文情怀浸润于课堂当中的教育人
吴正宪: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把人文情怀浸润于课堂当中的教育人
话题:教师孩子教育学习
精彩导读作者:马楚涵有教无类是大爱,因材施教是智慧。有教无类是大爱,这是每位教师都应当拥有的教育情怀。我们要以同样的仁爱之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对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的特别关爱。“爱与尊重”是教育的核心。因材施教是智慧,这是每位教师都应当知晓的道理。说起教育工作,它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教育中有可以遵循的规律,我们只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就可行。复杂的是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个性的独立的人,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因此需要教师用心读懂每一个孩子,善待理解每一个孩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吴正宪简介】吴正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人大代表。本文整理自2015年8月初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由中国教育
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主办、校长会承办的临沂商城实验学校骨干教师暑期研修班。以下为吴正宪在研修班的口述实录:创设“人课合一”的人文课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让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感受教师职业生命的幸福,我们在探索的路上——1探索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世界上把14岁以下的孩子划分为儿童。我也喜欢把小学生称之为儿童。我是想时时提醒自己和教师们,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一般的学生,不是大学生,不是高中学生,而是小学生。也许24小时之前他们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24小时之后,他们背起小书包,成了一年级的小豆包。面对经历了这样一个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跨越的儿童们,我们需要用童心去感悟童心,用童心去理解童心。教育是相通的,不管是任教哪个学科、哪个年级的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共识:一是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有情感、有个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教师应该去尊重、理解、善待、读懂儿童。让所有的儿童,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儿童都能够有尊严的生活在集体中。二是我们面对的是发展中的孩子,他们既有潜力,但又不成熟。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儿童,开发儿童的潜能,儿童自己能做的,教师不替代,发挥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勇于悦纳儿童的“错误”,每个孩子在学习中都会出现问题,聪明的人不是不犯错,而是不犯重复的错误。教师应该包容儿童的错误,并积极引导。给所有的儿童尤其是犯过
抒写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论文
抒写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
[摘要]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工作最有利于实施人文教育,传播人文精神,焕发人性的良知;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学过程又是加强学生道德修养,提升文化品位,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阶梯。所以教师要以人文精神的构建为基础,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语文课充满人文情怀。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情怀素质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的重要价值。
人文教育倡导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关爱,它给人的是热情。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商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人们的生活需要已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满足,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却感到精神上的空虚,由此延伸出一些精神疾病,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的病态。究其根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在青少年时代就缺少追求,精神世界呈现出苍白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与我们的教育越来越缺少人文情怀是密切相关的。审视今日教育,其价值取向之偏颇在于过度地为实用和功利而教育和受教育。学校偏重于科学教育,疏忽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关怀;重视教会学生生存的手段,疏忽引导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漠视人的个性,功利因素成为主导面,人成为社会的工具,教育则成为创造工具的手段。时代呼唤着新教育,要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教育应该更多地考虑个体的人和人的自身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应在语文教育中多提倡人文情怀的渗透。尤其部分学
生精神家园迷失、人文关怀淡薄、行为方式失范,还产生校园暴力、网上犯罪等现象,这些不仅反映了校园科学精神的不足,也证明了人文精神的失落。重建学生的价值理性、呼唤人文关怀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使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草原》教学案例介绍
《草原》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在新大纲中有这样一点要求:要在读中使得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此,我作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听朗诵《敕勒川》,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
听了深情的朗诵,欣赏了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运用情境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
二、介绍作者,自然过渡
1、板书课题:草原
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三、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读生字词:(课件出示)
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
同行xínɡ:一起行路。同行hánɡ:行业相同,同行业的人。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作者:王世豪
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30期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孔孟儒家学说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的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表现的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执著的爱国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谦恭忍让、廉颇负荆请罪的高尚品行和爱国精神;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超然物外的洒脱;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一身傲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利他主义;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和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把学生带入意境,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凸现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顾名思义,首先要把学生当一个“人”来看,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充分的信任。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规范化的、单一的、一致化的课堂传授,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并发展人性,以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健康的人格。
浅谈关注生命,富有人文情怀的语文课
浅谈关注生命,富有人文情怀的语文课
发表时间:2013-07-09T10:29:09.78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周春
[导读]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青少年犯罪不只是经济上的原因,缺乏生命意识难逃其咎。
周春(雷波县卡哈洛乡中心校四川雷波 616550)
农村小学有些语文课堂里,师对语文人文情怀的理解有些偏颇,对语文教学中师生生命的体验有些漠视,师生的生命灵感与文本的灵魂在碰撞中擦不出思想的火花,富有人文情怀的语文课,不能成为亲近儿童生命状态的课,不能成为滋润儿童心灵成长的课,不能成为激发儿童情趣的课。如何关注生命,提倡富有人文情怀的语文课,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此观点供参考。
1.教学方法具有人文性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青少年犯罪不只是经济上的原因,缺乏生命意识难逃其咎。著名作家戴厚英遇刺身亡,歹徒竟是为了区区几百元钱,他们没有意识到生命的珍贵。目前,青少年因学业、家庭、感情及社会等因素而自残自杀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提倡对生命的尊重意识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种迫切需要。生命的价值应该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体。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会求知、做人、合作、创造、健身和审美,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成为文化延续和文化创造的使者,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尚的精神生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一代新人。《我与地坛》中的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他一度“失魂落魄”,但“荒芜”“并不衰败”的“园子”(地坛)终于使他醒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想通了,他终于“碰撞开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借此向学生灌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识。孙犁笔下的《黄鹂》说道,在太湖流域,“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且“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既如此,有什么理由戕害生命,人类不仅要爱护、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爱护、珍惜他人的生命,爱护、珍惜一切自然的生命。对生命的尊重又体现在对精神生命的尊重。读《论语》可以了解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对人类的智慧贡献,就可以理解儒家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生命;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是对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生命的追随。如果没有这样的对精神生命的尊重,人类只会出现文化的荒漠,人格品德的弱化,人文素质的退化,进而就可能是精神家园的荒芜。
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气息
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气息
作者:黄秋菊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37期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一门具有个体灵性的、浓郁的人文色彩的课程,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人格素质的最佳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理念,认真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发掘教材蕴涵的人文内涵,营造洋溢生命活力和智慧的氛围,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浓郁的人文情怀、睿智的人文智慧,提高生命质量。
一、超越文本,彰显人文关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是极具个性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机会,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的独特存在,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阅读结果,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超越文本,产生新的阅读创意,如教学《称象》一课时,在称赞曹冲真聪明、能想出这样绝妙的办法时,有位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我认为曹冲称象的办法并不是最好的。”我对于这突如其来的质疑,并没有漠然置之,而是敏感地把握这一个教学的契机,及时表扬该同学善思敢问,有独立创新的精神,鼓励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该生自信地说:“我认为可以就地取材,因为现场有那么多的文武百官,用人不是比用石头更方便吗?这才是最好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提出用沙,有的提出用水。听了学生的发言后,我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新颖、独特,看来你们比曹冲还聪明,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教师营造宽松的民主氛围,对学生独特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激起学生发表独到见解的热情,树立自信心,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桎梏,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超越文本,彰显个性,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发表时间:2020-01-08T17:37:37.793Z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6月总第170期作者:陈晖华[导读] 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沐浴人文情怀,让每一个学习的主体都能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幸福!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邓家乡中心完小331800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工具性是“舟”,人文性是“水”,在人文精神传承的长河中,舟水共存。社会的发展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语文课程标准》把人文性定位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同时也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在课标理念
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沐浴人文情怀呢?
一、阅读教学牵线,召唤人文情怀
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材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上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每一篇课文都寓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审美意义及哲理。语言文字是外衣,思想哲理是灵魂。阅读教学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和影响。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更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心灵感悟世界。借助语言文字这层外衣,深刻揭示课文中蕴含的情与理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点。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本体,该细嚼的地方要反复体验感受、细嚼慢品,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智慧的同时,更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反复品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这些文中的重点句子,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的喜爱之情,对破坏地球行为的愤怒之情就自然倾泻而出。课堂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世界、道德情操等人文素养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滋生,这种熏陶给予学生的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的滋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感受自然景观美,如《葡萄沟》的风情,《桂林山水》的神奇,《林海》的秀丽,《鸟的天堂》的奇异,《瀑布》的瑰丽壮观……来体会祖国的幅员辽阔、山河壮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还有像《童年的发现》、《鲁滨孙漂流记》、《鱼游到了纸上》等反映人物刻苦钻研的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人文素养,借助这类文本,能对学生的人格提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新教材中以主题单元的方式呈现的色彩美、声音美、星空美、季节美、想象美、家园美、和平美……这些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教材,教师只要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将学生引入文本所描绘的意境美、形象美之中,学生将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言:“当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时候,智慧与情感齐飞,知性共灵性一色。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将受到一次次独特的人文关怀。”
二、现实生活搭桥,唤醒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从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人文教育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也体现为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所以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应实现知、情、意的统一,充当生活与学习的桥梁。我在执教《我“写”感恩》习作指导课中,先让学生动手搜集有关感恩故事的名言警句,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恩”的意义。由于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衣食无忧,普遍认为父母给予他们的一切都属于理所当然,从来不知父母工作劳动的艰辛,不懂得如何感恩与回报。因此,我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切入,唤醒学生心灵深处久违的感恩之情,让他们在习作过程中激活回忆、燃起热情,孕育爱心和责任感,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鼓励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从事人文活动,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例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那些散发着美丽的人文素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平常事中发现不平常的良好习惯,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
语文的独特在于它的底蕴与潜力,在于它的生动与回味,在于它的震撼与烙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启迪智慧、感悟心智、培养个性、陶冶情感、塑造人格的根本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沐浴人文情怀,让每一个学习的主体都能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