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叙事语境下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_托尼_莫里森的小说_宠儿_中的黑人代际间创伤研究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的黑人代际间创伤研究黄丽娟陶家俊内容摘要:本文立足代际间幽灵创伤研究视角,分析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黑人代际间幽灵创伤造成的母爱之痛、两性爱之痛和姐妹爱之痛,揭示黑人小说叙事与黑人创伤历史、其它黑人的心灵自传和历史拷问之间的同质互文关系。
《宠儿》是对黑人创伤文化和历史的记载,在黑人代际间创伤愈合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它用创伤叙事方式来重述黑人悲悼创伤、建构自由黑人新的文化共同体的历史。
关键词:代际间幽灵创伤叙事悲悼《宠儿》作者简介:黄丽娟,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小说、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陶家俊,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人文研究所西方批评理论博士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小说和西方文论。
Title:The Unbearable Agony in Life:A Study of the Black Transgenerational Trauma in Toni Morrison’s Novel Beloved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generational phantom trauma studie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raumatic agony caused by maternal love,heterosexual love and sisterly love owing to black transgenerational phantom in Toni Morrison’s novel Beloved,revealing its homogeneous intertextu-al connection with black traumatic history,other black spiritual autobiographies and historical questionings.Beloved is an account of black trauma culture and history,having unique function and value in working through black transgenerational trauma.It retells the history of mourning trauma and constructing the new cultural communal bound among free blacks in the form of trauma narrative.Key words:transgenerational phantom trauma narrative mourning BelovedAuthors:Huang Lijua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110034,China),and a Ph.D.candidate at the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Her research areas include the English novel,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Email:huanglijuan_sy@yahoo.cn Tao Jiajun is profes-sor and Ph.D.supervisor at the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and dean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100089,China).His research areas include the English novel and Western critical theory.Email:taojiajun@bfsu.《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第五部小说。
论托尼-莫里森小说叙事艺术——关于《最蓝的眼睛》、《宠儿》和《苏拉》的一种解读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托尼?莫里森小说叙事艺术--关于《最蓝的眼睛》、《宠儿》和《苏拉》的一种解读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1105摘要托尼·莫里森(1931一)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因其卓越的创作才华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性。
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作家,莫里森是一位叙事艺术的大师。
在其创作的小说中,她总能成功地选择并运用最恰当的写作手法来服务小说的主题。
本论文选择莫里森的三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宠儿》和《苏拉》来研究该作家如何运用不同的叙事技巧来深化小说的主题。
本论文分五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莫里森生平成就以及其三部作品,即《最蓝的眼睛》、《宠儿》和《苏拉》。
第二章主要分析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运用的多重叙述声音及人物故事对比等手法,说明小说家如何通过特定的叙事手法表明审美标准本应是多元的一少部分黑人内化白人标准是极其有害的。
第三章讨论莫里森在《宠儿》中运用的哥特式叙事以及内心独白等手法,说明小说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揭示黑人在惨绝人寰的奴隶制下扭曲的心灵,并且指出只有当黑人相互袒露心灵才能治愈伤害。
第四章讨论小说《秀拉》中运用环形叙述和反讽等手法,说明小说家如何运用这些手法叙述一个叛逆的黑人女性成为黑人社区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的故事。
最后一章为结论,对以上章节所讨论的写作手法进行总结,说明在莫里森自己的小说中总能通过将叙述手法与小说主题有机结合起来,使叙事艺术很好地服务于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托尼·莫罩森,《最蓝的眼睛》,《宠儿》,《苏拉》,叙事艺术。
叙事策略AbstractToniMorrison(1931-)isthemostprominentandsuccessfulAfricanAmericanwomanwriterofthe20thcentury.ShereceivedtheNobelPrizeforliteraturein1993forherexcellentachievementsinwriting,andhasremainedthefirstandonlyAfricanAmericanwomantowinthisaward.Asagiftedwfiter’Morrisonisamasterwiththeartofnarration.Inhernovels,sheunfailinglyemployswritingtechniquesthatbestservehermessage.Inthisthesis,Itakealookatthreeofhernovels,namely,TheBluesteye,BelovedandSula,andexaminethewayinwhichMorrisonUSeSdifferentnarrativedevicestofacilitatethecommunicationofherthemes.Thisthesisisdividedintofivechapters.ChapterOneistheintroduction,whichincludesabriefsurveyofToniMorrison’Swritingcareerandherthreebooks,TheBluesteye,SulaandBeloved.ChapterTwoanalyzestwonarrativetechniquesusedinTheBluesteye.Theyaretheuseofmultiplenarrativeperspectivesandthepresentationofcontrastinglifestoriesinthenovel.Byemployingthesetwonarrativetechniques,Morrisonindicatesthestandardofbeautyshouldbedifferentindifferentpeople’Seyes.Itisharmfulforblackpeopletointernalizewhitebeautyastheonlystandard.ChapterThreediscussesthetwonarrativetechniquesinBeloved.ByemployingtheGothicmodeofnarrationandtheinteriormonologue,Morrisonshowsreadersthedistortedpersonalityandtraumatizedheartsofblackpeoplebroughtbyslavery.AndMorrisonalsoindicatesthatonlywhenblackpeopleopentheirheartstoeachotherCantheyfindtrueloveandhavetheirspirit"saved.ChapterFourgivesasurveyofthenarrativetechniquesexploitedinSula,whicharecenteredaroundtheuseofcircularstructureandirony.Byemployingthesetwonarrativetechniques,MorrisonshowsUSthatarebelliousblackwomancanbesupportivetohercommunityatthemostimpossibletimes.Throughirony,Morrisonalsoreinforcesthethemeofthenovel,whichis:appearancescallbedeceptive.ThelastchapteristheconclusioninwhichIcontendMorrisonisanarrativeartistwhosenovelsstandconsistentlyasacombinationofnarrativetechniquesandthematiccontents.AndIbelievethatthisresearchwillhelpnotonlytodeepenourunderstandingandappreciationofMorrison’Sfiction,butalsotosuggestanewwayofstudyinghernovels.Words:TolliMorrison,TheBluesteye,Beloved,Sula,artofnarration,narrativeKeystratigiesAcknowledgementsItisimpossibleformetocompletemystudyasanMAcandidateatSoochowUniversitywithoutthehelpofmanypeople.WangLabao,isthemostimportantAmongthosepeople,mysupervisor,Professorone.Hisconstantencouragementhasnourishedmeinmystudy.Hisinstructionandeachstageofthewritingprocesshavehonedmyresearchskills·Asastrictguidanceatmentoranddevotedscholar,hehassetagoodexampleformeandtaughtmethingsnotlimitedtoliteratureonly.1wishtoextendmysincerethankstohimforallthathehasdoneforme.MygratitudealsogoestOProfessorZhuXinfu,ProfessorXuQinggenandProfessormewithaclearandsystematicHongQingfuwhohavehelpedbyequippingitistostudyEnglishandAmericanliterature.PreciousadviceunderstandingofwhatfromProfessorZhuXingfuinparticularhasbenefitedmeimmeasurably.AndIammesomuchgratefultoProfessorSongYanfangwhosethought-provokinglecturestaughtaboutliterarytheory.Thewritingprocesswouldbemorechallenginghaditnotbeenfortheunfailingfrommygoodfriends.AndIalsowishtothankmyfamilyforunderstandingandsupporttheirunswervingconfidenceinmeandunconditionallove.ChapterOneIntroductionChloeAnthonyWofford,laterknownasToniMorrison,wasborninLorain,Ohio,onFebruary18,1931.Shewasthedaughterofashipyardwelderandareligiouswomanwhosanginthechurchchok.MorrisonhadasisterLoisandtwoyoungerbrothers,GeorgeandRaymond.HerparentshadmovedtoOhiofromtheSouth,hopingtoraisetheirchildreninallenvironmentfriendliertoblacks.DespitethemovetotheNorth,theWoffordhouseholdwassteepedintheoraltraditionsofSouthernAfricanAmericanandstoriesofChloeWofford’Schildhoodundoubtedlycommunities.Thesongsinfluencedherlaterwork;indeed,ToniMorrison’SoeuvredrawsheavilyupontheoralartformsofAfricanAmericans.AlthoughToniMorrison’Swritingisnotautobiographical,shefondlyalludestoherpast,”Mybeginningsarealwaysthere…Nomatterwhat1write,Ibeginthere….It’Sthematrixforme….Ohioalsooffersanescapefromstereotypedblacksettings.Itisneitherplantationnorghetto."(Watkins,1994:20)ToniMorrison’Swritingwasalsogreatlyinfluencedbyherfamily.HergrandparentshadrelocatedtoOhioduringthenationalmovementofblacksoutoftheSouthknownastheGreatMigration.Hermother’Sparents,AredeliaandJohnSolomonWillis,afterleavingtheirfarminAlabama,movedtoKentucky,andthentoOhio.Theyplacedextremevalueintheeducationoftheirchildrenandthemselves.JohnWillismughthimselftoreadandhisstoriesbecameinspirationforMorrison’S跖愕ofSoloman(1977).ChloeWoffordwasanextremelygiftedstudent,learningtoreadatallearlyageanddoingwellatherstudiesatanintegratedsch001.Morrison,whoattendedHawthorneElementarySchool,wastheonlyAfricanAmericaninher1stgradeclassroom.Shewasalsotheonlystudentwhobeganschoolwiththeabilitytoread.BecauseshewasSOaskedtohelpotherstudentslearntoread.Shefrequentlyworkedskilled,shewasoftenwiththechildrenofnewimmigrantstoAmerica.1ChloeWofford’Sparents’desiretOprotecttheirchildfromtheracistenvironmentoftheSouthsucceededinmanyrespects:racialprejudicewaslessofaprobleminLorain,Ohio,thanitwouldhavebeenintheSouth,andChloeWoffordplayedwitharaciallydiversegroupoffriendswhenshewasyoung.Inevitably,however,shebegantoexperienceracialdiscriminationassheandherpeersgrewolder.Shegraduatedwithhonorsin1949andwenttoHowardUniversityinWashingtonD.C.AtHoward,shemajoredinEnglishandminoredinclassics,andwasactivelyinvolvedintheaterartsthroughtheHowardUniversityPlayers.ShegraduatedfromHowardin1953withaB.A.inEnglishandanewname:ToniWofford(Tonibeingashortenedversionofhermiddlename).ShewentontoreceiveherM.A.inEnglishfromCornellin1955.AfterteachingforsometimeatTexasSouthernUniversity,shereturnedtoHowardUniversityandmetHaroldMorrison.Theymarried,andbeforetheirdivorcein1964,ToniandHaroldMorrisonhadtwosoils.Itwasalsoduringthistimethatshewrotetheshortstorythatwouldbek:omethebasisforherfirstnovel,TheBluesteye.In1964,shetookajobinSyracuse,NewYork,asanassociateeditoratRandomHouse.Theresheraisedhersonsasasinglemom,andcontinuedtOwritefiction.In1967,shereceivedapromotiontosenioreditorandgotamuch-desiredtransfertONewYorkCity.TheBluestEyewaspublishedin1970.Thestoryofayounggirlwholoseshermind,thenovelwaswellreceivedbycriticsbutfailedcommercially.Between1971and1972,MorrisonworkedasaprofessorofEnglishfortheStateUniversityofNewYorkatPurchasewhileholdingherjobatRandomHouseandworkingonSula,anovelaboutadefiantwomanandherrelationswithotherblackfemales.Sulawaspublishedin1973.Theyears1976and1977sawMorrisonworkingasavisitinglectureratYaleandworkingonhernextnovel,SongofSolomon.Thisnextnoveldealtmorefullywithblackmalecharacters.AswithSula,Morrisonwrotethenovelwhileholdingateachingposition,continuingherworkasaneditorforRandomHouse,andraisinghertwosons.SongofSolomonwaspublishedin1977andenjoyedbothcommercialandcritic,.al。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象征含义解析
托妮·莫⾥森《宠⼉》的象征含义解析2019-06-02⼩说《宠⼉》是美国⿊⼈⼥作家托妮·莫⾥森的代表作,讲述了⿊奴塞丝等在“甜蜜之家”的悲惨遭遇。
为了能够逃离痛苦的深渊,她不惜铤⽽⾛险踏上逃亡之路。
最终,逃亡的奴⾪仍旧没有能够摆脱奴⾪主的追捕,为了不让⾃⼰的孩⼦和⾃⼰⼀样遭受奴⾪主的迫害,塞丝毅然决然地杀死了⾃⼰的孩⼦。
多年来,成为⿁魂的孩⼦“宠⼉”返回⼈间向⾃⼰的母亲塞丝追讨性命。
在⼩说的结尾,⽣活在⿊⼈社区的妇⼥共同努⼒终于将“宠⼉”赶⾛,塞丝终于摆脱了折磨⾃⼰的⿁魂。
⼀、跨越时空的“宠⼉”“《宠⼉》出版的时间是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
虽然当时奴⾪制已经从法律上被废除了,但是它对⿊⼈造成的⼼理创伤却是巨⼤的。
在《时代》杂志邦妮·安杰罗对莫⾥森的采访中,她曾谈到美国⼈试图抑制有关奴⾪制的愿望。
根据莫⾥森的看法,在美国对⾮洲⼈和美籍⾮洲⼈奴役的那段历史是‘书中⼈物不想记忆的,我不想记忆的,⿊⼈不想记忆的,⽩⼈不想记忆的’。
”[1]正如出现在⼩说中的塞丝和保罗·D⼀样,对于这样⼀段不堪回⾸的历史,很多⼈选择了回避,即便是曾经遭受了严重伤害的⿊⼈群体也不愿意直接⾯对悲伤的过去。
但莫⾥森没有遗忘,她⽤⾃⼰⼿中的笔去直接记述了美国社会曾经上演的⼈间悲剧,迫使阅读⼩说的读者承认奴⾪制度曾经存在过,并且这⼀制度所产⽣的后继影响仍旧在美国社会中存在着。
为了能够让不愿意⾯对历史的读者接受⾃⼰的作品,莫⾥斯采取了全新的策略,这就是彻底改造“宠⼉”的⾯貌。
⼩说《宠⼉》所讲述的故事是以美国历史上真实发⽣的事件改编的,这是⼀段美国历史的⿊暗岁⽉,不仅在⿊⼈族群的⾁体和⼼灵中投下了阴影,也深深地打击了美利坚民族的灵魂。
在莫⾥森的笔下,“宠⼉”更多地被理解为⿁魂,但她的⾝上并⾮没有⼀丝⼀毫的⼈类特征。
我们认为正是由于作者将“宠⼉”描绘成为既具有⿁魂特征的存在,⼜似乎保留着⼈类特性,使得“宠⼉”不再是某⼀历史事件中被杀害的婴⼉,⽽是跨越时空的“宠⼉”。
从莫里森《宠儿》看黑人自我成长
从莫里森《宠儿》看黑人的自我成长摘要《宠儿》是托尼·莫里森长篇小说中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在这部小说里,莫里森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对一位生活在奴隶制度下的黑人妇女进行了详细的描绘——黑暗的压迫使得母亲做出了弑婴的行为,小说用艺术形式再现了人性的光芒。
本文以《宠儿》为例,通过分析奴隶制下黑人的悲惨命运以及奴隶制给黑人造成的心灵创伤来阐述黑人的成长过程,并分别从黑人身体自我成长、黑人社会自我成长和黑人心理自我成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促进读者对“黑人自我成长”这一主题的理解。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黑人自我成长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作为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对美国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秀拉》、《最蓝的眼睛》、《宠儿》曾多次获得多项大奖,其中《宠儿》更是以苦涩的诗意和紧张的悬念、如诗般的文字画面以及对黑人生活的真实描写,先后获得了种族关系图书奖、普利策奖和美国图书评论奖。
尽管莫里森顺利地读完了大学,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仍然很严重,而作为一名黑人作家的莫里森对这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编著黑人历史、讲述黑人文学就成了她毕生的事业。
《宠儿》作为黑人对奴隶制度的控诉,在这个诉说过程中,黑人忘掉了过去,在心灵创伤的愈合过程中实现了身体、社会和心理的自我成长。
莫里森在《宠儿》这部作品的叙事中采用多视角、空间错位、时序颠倒、语境变换、虚实相生和历史与神话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黑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重新构建。
一《宠儿》概况尽管《宠儿》是以小说的形式发表,但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却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莫里森作为一位黑人女作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古典文学以及小说的研究使得她曾担任过出版社的编辑,在一天上班的早上,她在简报上看到一则关于黑人妇女的报道,报道上讲述了一位黑人女奴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避免重复奴隶的悲剧亲手结束了孩子的生命。
《宠儿》文学分析——女性主义
关键词形象 作为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在《宠儿》中为我们讲述了塞丝 杀婴的故事,她塑造的不再是温良淑德的“家庭天使”,而 是在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下奋力抗争的“恶女人”,深刻地 体现了主人公的女性解放意识,也表达了作家自己的女性主 义立场。 相比较而言,祖母贝比・萨格斯是一个极为传统的美国黑人 女性,她也有着所有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她曾说过:“在 这个国家里,没有一座房子不是从地板到房梁都塞满了黑人 死鬼的悲伤。”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默默隐忍的女性,在“林 间空地”进行“布道”时,号召她的黑人同胞们热爱自己的 肉体,“比眼睛比脚更热爱。比呼吸自由空气的肺更热爱。 比你保存生命的子宫和你创造生命的私处更热爱,现在听我 说,爱你的心。因为这才是价值所在”。这种对身体的热爱 是对身体本能的爱抚和赞颂,是对黑人女性自身顽强生命力 的认知和感叹,更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
角度二:小说主题
小说一方面真实地再现了黑奴们在奴隶制下所 遭受的种种非人的待遇,而且深刻地揭露了这 些黑奴们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残与伤害,这些 伤害阻碍了他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 然而在作者看来,女性主义者还应献身于黑人 的民族事业,维护民族的整体性。所以小说不 单单停留在控诉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 压迫,而是从独特的角度写女性经验,在抨击 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或者主要反映 黑人妇女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斗争 ——主题 升华
创伤与生存论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觉醒
的叙述者 , 它在小 说 中 无 处 不 在 , 从 出 场、 在场到退 自始至终贯穿整部小说 , 小说中所有的叙述都源 场,
[ 5] 。故事中的 于并最终指 向 这 个 死 去 女 婴 的 鬼 魂 ”
丧失了 经麻木使塞丝像丧 失 了 她 的 肉 体 感 觉 一 样 , “ 想象力 、 记忆和情感 , 但是 , 塞丝后背的树形图案见 证了白人男性奴隶主对黑人女性肉体和自然母性的 践踏与蹂躏 , 也是她 为 捍 卫 孩 子 的 生 命 和 母 亲 的 尊
[ 1] 2 3 ‘ 。 ” 噢, 主啊 , 姑娘 ’ 说不出话来 :
白人女孩把疤痕比喻成一棵繁花盛开的樱桃 树, 保 罗 ·D 认 为 这 疤 痕 是 一 件 由 金 属 匠 饱 含 激 情 刻意制作的装饰品 , 祖母觉得这疤痕是一朵盛开的 蔷薇 。 但是 , 不论作 者 以 多 么 美 丽 的 辞 藻 来 描 写 这
收稿日期 : 2 0 1 2 1 0 2 1 * - -
疤痕 , 都无法令人忘记当初黑人遭受的压迫和痛苦 。 当时塞丝受到 “ 学校老师 ” 即奴隶主非人性的羞辱和 迫害 , 被其用皮鞭 打 得 皮 开 肉 绽 。“ 学校老师” 认为 于是像对待动物一样拿他们的 黑人属于劣等种族 , 身体做实验 , 并让自己的侄子们去吮吸塞丝的乳汁 , 用绳子测量黑人的头 、 鼻子和屁股 , 以证明黑人只有 普通动物的属性而没有人的属性 。 而作为黑人奴隶 的塞丝面对这种羞辱 , 实在不堪忍受 , 但又别无办法 。 长 期 的折 磨 使 得塞 丝 对痛 苦 似 乎丧 失 了 感 觉,
托尼 · 莫里森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黑 人女作家 , 也是 当 代 美 国 黑 人 文 学 的 代 表 作 家 。 托 尼 · 莫里森的作品大多从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实生 其小说 《 宠儿》 是一部反映美国黑人女性 活中取材 , 苦难的力作 。 小说叙述了黑人妇女塞丝为了让自己 在无奈与 的孩子不再重复自 己 做 奴 隶 的 悲 惨 命 运 , 绝望之际被迫亲手杀死了刚刚会爬的女儿宠儿 。 在 这部作品中 , 托尼 · 莫 里 森 将 奴 隶 制 度 下 黑 人 妇 女 所受的伤害通过表征身体创伤的 “ 疤痕 ” 和象征精神 创伤的鬼魂揭露出来 , 并通过祖母 、 塞丝以及丹芙这 探索了一条黑人女性的觉醒 三位女性的不断努 力 , 之 路, 批 判 了 万 恶 的 奴 隶 制, 肯定了美国黑人的 力量 。
黑人历史铸造的心灵永久的“墓碑”——《宠儿》心理创伤解读
美 国黑人作家托尼 ・ 莫里森因其作品 中发人深省 的 主题 , 技高一筹的叙 事策略和诗化 的语言而 于 19 成 9 3年 为第 一 位 获 得 诺 贝尔 文 学 奖 的 美 国 黑 人 女 作 家 。作 为 一 名黑人女作家 , 她对美 国文学 和世界 文学最 为重要 的贡 献体现在 : 她在作品 中为美 国黑 人 以真实 的有 血有 肉独 立 种族 的身 份 成 功 地 开 垦 了 一 片 独 立 的文 化 领 地 , 人 黑 在 其 小 说 中不 再 是 被 边 缘 化 失 语 的 低 等 民族 。她 凭 借 自 身 黑人 女 性 的生 活经 历 来 抒 写 美 国非 裔 种 族 的文 化 和 历 史, 积极探索黑人经受 的种族压 迫所带来 的巨大的种 族 创伤 , 以及为求得生存所作出的复杂而艰难 的生活抉择 。 《 宠儿》 则是一部充分体现 了作者写作意图的上乘之作 。 种族压迫下形成 的创伤使得受虐者变成施虐者
关键词 : 创伤 ; 史体验 ; 历 中心叙 事; 宏大叙 事
中 图分 类号 : l.7 I 2 o4 7 文 献标 识码 : A 所 有 黑 人 同胞 。 二 创 伤 的 体 现一 虚 无 与真 实 交 替 小 说 一 开 始 就 向读 者 展 现 了一 个 14号 社 区 的 所 有 2 黑 人 处 在 死 婴 魂 灵 出 没 的 阴 霾之 下 的状 况 。小 说 采 用 的 闪 回叙 述 能 让 渎者 感 受 到 塞 斯所 饱 受 精 神 创 伤 的 心 理 历 程 , 会使 得 塞斯 无 以 言 说 的 痛 苦 经 历 通 过 幻 象 再 次 展 它
生 。 ”
遭 受 了 莫 大 屈辱 创 伤 的塞 斯 成 为 了种 族 压 迫 下 的 受 害 者 和牺 牲 品 。强 烈 的无 助 感 和 无 力 感 吞 噬 着 这 样 一 位
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宠儿化作肉身
莫里森:“使其真实的目的在于使历史可能, 使记忆真实——如果有人走进你的家门,坐 在你桌边,你就不得不去思考,不管她们可 能是什么?”
宠儿的叙事功能
廖炳惠: “莫里森运用小说中被杀害的小孩的灵魂向 母亲质疑这种直接的叙事策略,使人置身于 暴力与种族歧视的机制下,观看人如何在行 为和抉择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伦理与道德责 任,并利用语言的反省,来加深我们对人的 限制,以及多种选择之可能性 深刻探讨。
莫里森的作品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因素。《所罗门之歌》 之歌中,派特拉平坦、没有肚脐眼的腹部;戴德一世的鬼魂; 奶娃与神话小说中寻宝人经历相似的自我发现之旅;取材于 黑奴传说的“飞回非洲的黑人”;《柏油娃儿》中来自非洲 的“柏油夫人”这些超现实因素及黑人传说和神话,为莫里 森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和魔幻色彩。莫里森的语言吸取了 黑人口头文学的传统,看似简单却幽默,机智。那是经过精 雕细琢之后又不留痕迹的文学语言。她的作品还随处可见色 彩和音乐的意想,语言的美感更是得到了加强。 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 埃利森和詹姆 斯· 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 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 ,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 陶。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 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 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里森更勇于探索和创新, 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
一、《宠儿》: 美国黑人历史的重写
LindaKrumholz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重新定义了美国历史。小说 中很明显具有历史的视角:莫里森通过非裔-美国奴 隶的行为和意识建构了历史,而不是通过白人主流 阶级的视角来建构历史。” “历史的方法论在《宠儿》中采用了另一种重要的 转变,即制造历史为作品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形 成了一个治愈心灵创伤的过程。” ——《〈宠儿〉评论文集》107页
《宠儿》读后感
《宠儿》读后感《宠儿》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小说,它是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环境,通过女黑奴塞丝携女逃亡的悲惨经历,展现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更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首先,这部小说的题材独特而深刻。
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一页,而莫里森通过塞丝的故事,将这一制度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与矛盾。
这种深入人心的题材使得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次,莫里森在小说中塑造的角色形象生动鲜明。
塞丝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她勇敢、坚定、充满母爱,但又备受折磨。
她的经历和悲惨命运令人痛心,但她的坚强和不屈精神也令人敬佩。
另外,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活的世界。
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为小说增色不少。
再者,这部小说的叙事风格独特。
莫里森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将塞丝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塞丝的内心世界,更深刻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挣扎。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这部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更让读者深刻反思人类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它呼吁人们要珍惜自由和平等,不断追求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总之,《宠儿》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文学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题材、生动的角色形象、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更让我们明白了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了解美国历史和文化、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一本重要书籍。
浅析《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与觉醒三稿
吉林工商学院毕业论文题目名称:浅析《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与觉醒院系: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专业:英语专业学生姓名:单琪学号:421009401003指导教师:金艳丽年月日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浅析《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与觉醒摘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
她的作品总会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作为黑人作家,她对种族歧视有着独到的个人见解。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
本篇论文就《宠儿》中三代黑人女性不同的成长经历进行论述,充分展现了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妇女在种族歧视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心路历程。
尽管成长的道路坎坷异常,但黑人女性们任然依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不断地努力,走出悲剧的命运,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
关键字:黑人女性;种族歧视;性别主义;悲剧;觉醒Abstract:Toni Morrison is the only Afro-American women writer who wins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American history. A deep sense of tragedy always immerse in her works. As a black writer, she has deep personal views on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Beloved is the most vocal and mature masterpiece of Toni Morrison. This paper mainly argues that the different growing experiences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black women in Beloved, and reveals the humble position of the black women and their difficult process of the growth under the oppressi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sexism. Despite the path of growth is full of thorns, black women still get rid of the tragic fate and gain awakening of self-consciousness depending on their strong willpower and continuous efforts.Keywords:black women;racial discrimination;sexism;tragic;awakening目录引言 (1)一、以贝比.萨格斯为代表的第一代女黑奴的悲剧 (1)(一)黑人女性的生存苦难 (1)(二)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 (2)二、以赛丝为代表的第二代女黑奴的成长 (3)(一)几经波折的反抗命运 (3)(二)自我意识的不断成长 (4)三、以丹芙为代表的第三代女黑奴的抗争 (4)(一)踏上自我救赎的道路 (5)(二)摆脱不被认同的命运 (5)结语 (6)参考文献 (7)致谢 (8)引言托妮·莫里森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性作家,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伤痛中愈合的天使——小说《宠儿》中黑人女性的创伤
第34卷第6期2015年12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4No.62015.12收稿日期:2015-08-31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大学优秀研究生硕士论文培优计划项目资金(Y1425037)资助成果作者简介:聂志兴,河南开封人,硕士生,主要研究英美小说和西方文论。
伤痛中愈合的天使———小说《宠儿》中黑人女性的创伤聂志兴(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要:文章以创伤视角分析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黑人女性所遭受到的创伤。
蓄奴制导致黑人群体间的种族创伤和个体创伤,黑人女性通过讲述自己的创伤试图将创伤进行修复、改良甚或复原。
小说重构了黑人女性种族创伤文化,复原了黑人女性创伤症状,同时也建构黑人自由种族文化。
关键词:创伤;种族创伤;创伤复原;《宠儿》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50(2015)06-0016-04引言作为当代美国杰出黑人女性作家的代表,托尼·莫里森的文学作品堪称以如诗如画的语言重构了美国黑人所经历过的种种创伤历史。
对莫里森来说,创作《宠儿》这部小说无疑是在向外界讲述黑人女性在饱受种族歧视和集体失语当中所遭受到的更为残酷的创伤事件。
这是一种作家有意识的愈合创伤痛苦记忆的行为,这也表达了莫里森对非裔黑人女性深受美国白人文化、白人男性和黑人男性霸权压迫的沉痛历史的深刻哀悼。
《宠儿》这部小说反映了在蓄奴制毒害下黑人母亲和女儿之间遭受到的母女创伤:黑人母亲为了不让女儿重走自己的老路,免受奴役之苦而采取极端的方式,从而导致母女关系破裂难以修复,母亲难以摆脱弑女的噩梦,女儿难以消除对母亲的误解和仇恨。
遭受创伤之后,势必要寻找创伤复原的方法,小说当中黑人母亲塞斯和女儿之间各自的心理创伤通过向倾听者讲述创伤和接受黑人群体的帮助等方法可以逐渐得到修复。
创伤理论下看小说《宠儿》中塞丝的创伤及复原之路
创伤理论下看小说《宠儿》中塞丝的创伤及复原之路作者:高鸣敏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06期[摘要]作为关国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五部小说《宠儿》反映的就是饱受摧残的黑人种族在奴隶制被废除后所经历的苦难。
这篇小说人物众多,结构复杂,莫里森以丰富的表达手法为读者表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宠儿》中女主人公赛丝的创伤表现进行分析,再深入剖析她内心创伤的恢复过程,进而窥探托尼·莫里森的写作思想以及作品中的黑人精神。
[关键词]黑人种族;《宠儿》;托尼·莫里森[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186-02《宠儿》是美国作者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问世给美国文学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部小说描写的是关于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它是美国黑人心中的伤疤,也是美国白人不愿提起的话题。
一、莫里森与《宠儿》托尼·莫里森是一位黑人女性作家,她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一经问世便广受好评,正如《最蓝的眼睛》一样,莫里森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将黑人女性与个人苦痛相结合,深切地表现了当时黑人在美国的处境及黑人追求人权平等的精神。
《宠儿》是莫里森的第五部小说,小说以美国废除蓄奴制后的重建时期为创作背景,表现了黑人在奴隶制废除后的时期内受到的打击与创伤。
《宠儿》的女主人公赛丝在受到了毒打、关押等肉体上的痛苦的同时,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即使在获得自由后,她也依然不能摆脱蓄奴制对她的摧残。
作者用蒙太奇的手法,用复杂的人物关系与叙事结构,吸引读者阅读,表达写作的主体思想,用不同处境的黑人的遭遇反映出奴隶制度对黑人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压迫。
二、文化创伤理论文化创伤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提出的,她所定义的文化创伤是“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热门最灾难事件的反应通常会推迟出现,并反复出现幻觉和其他一些无法控制的现象。
论《宠儿》多视角叙事的创作手法
论《宠儿》多视角叙事的创作手法鲜于静(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英语旅游文化系,北京100000)摘要: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作家,她的《宠儿》被公认为是她最好的作品。
《宠儿》写作手法别具一格,本文通过分析该小说多视角叙事的创作手法,来探讨其创作效果。
小说中多视角叙事模式使故事的讲述具有客观性、真实性、模糊性和重复性等特点。
多视角叙事呈现的真实画面有力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和人物的心灵创伤.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解放了读者的审美意识,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小说真正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宠儿》多视角真实模糊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作家,她的《宠儿》被公认为是她最好的作品。
在小说中,莫里森把笔触伸向奴隶制时期,以独特的创作手法挖掘_广那一段人们不愿提及但又时时影响着现在的历史。
《宠儿》写作手法别具一格,近年来一直是海内外学者评论的热点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该小说多视角叙事的创作手法.来探讨其创作效果。
一、《宠儿》多视角叙事的特色莫里森摒弃r传统的单一叙述视角.代之以多霭叙事视角。
传统的小说家一般或用“伞能角度”亦即作家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角度来叙述.或用书中主人公自述的口吻来叙述。
发展到亨利詹姆十与康拉德,他们认为“全能角度”难以使读者信服,便采用书中主人公之外的一个人物的眼睛来观察,通过他(或她)的话或思想来叙述。
福克纳又进了一步,分别从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的角度,让每一个人讲这方面的故事。
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法是传统小说中少见的。
莫里森运用多视角叙事模式,真实、客观地展现了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
小说《宠儿》中多视角叙事模式使故事的讲述具有客观性、真实性、模糊性和重复性等特点。
1.客观性和真实性小说中重要的事件不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声音一次性讲述。
而是由多人多次讲述。
视角的不断变化使风格不同、长短不一的片断最终拼出一幅完整而精彩的画面。
小说《宠儿》在两个层面展开,赛丝和丹芙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的现实生活组成了其中一个侧面,而发牛于约二十年前肯塔基州的种植园“甜蜜之家”的一系列事件则组成了另一个层面。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叙事文体分析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的叙事文体分析摘要:《宠儿》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最成功的小说之一,本文将从叙述学和文体学的接合面对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和人物话语表达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展现小说独特的文体艺术魅力。
关键词:《宠儿》叙事视角话语表达文体特色《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一经发表便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于1988年荣获普利策奖。
叙事文体学作为叙事学与文体学的交叉学科,兴起于二十世纪。
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之间的互补关系不仅表现在二者分别是从宏观层面对小说的内容和从微观角度对小说的形式进行研究,此外二者在研究对象上也存在着重合面,即叙事视角和人物话语方式。
本文通过从叙事视角和人物话语表达方式这两个方面对小说的叙述层面和话语层面进行分析,并讨论其产生的叙事文体效果。
一、《宠儿》中视角的叙事文体学分析视角是叙述学家和文体学家均颇为重视的一个领域。
“‘视角’一为结构上的,即叙事时所采用的视觉角度,它直接作用于被叙述的事件;另一为文体上的,即叙述者在叙事时通过文字表达或流露出来的立场观点,语气口吻,它间接地作用于事件。
”[2] 因此,结构上的视角是调节叙述信息和叙述距离的重要手段,而文体上的视角更注重通过语言特征上的变化体现视角的转换。
这正是叙事学家和文体学家关注的不同侧重点。
小说《宠儿》中对杀婴这一核心事件的叙述则采用内聚焦中的多重式内聚焦模式,即通过几个不同人物的眼光来描述同一事件。
具体表现是白人奴隶主的内视角叙事和主人公塞思的内视角叙事。
二、《宠儿》中人物话语的叙事文体学分析利奇在《小说文体论》中将话语分成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叙述话语五大类[2]。
《宠儿》中则大量采用了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
(一)自由直接引语如:“beloved you are my sister you are my daughter; you are my beloved you are mine you are mine you are mine...”这段人物的内心独白就采用了对话式直接引语的形式。
试用精神分析批评理论浅析《宠儿》
试用精神分析批评理论浅析《宠儿》本文用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分析《宠儿》丹芙的心理成长过程,通过揭示她经历的三个心理阶段--渴望爱、追寻爱、爱他人,来说明她的成长过程是在意识和无意识相互冲突的作用下,“本我”、“自我”、“超我”相互协调并最后获得平衡的过程。
标签:丹芙心理成长无意识“本我” “自我”《宠儿》是当代黑人作家莫里森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讲述了一位叫做赛丝的女黑奴为了避免自己的女儿沦为奴隶的命运,亲手用一把手锯将襁褓中的女儿杀死的故事。
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采取了她所擅长的多角度叙事法,对同一事件通过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来叙述,避免了一个人物的主观镜头而使叙事更加客观。
从这部小说中刻画的丹芙来看,整部小说可以说是丹芙从渴望爱、追寻爱到爱他人的成长过程。
她在渴望爱和追寻爱中迷失了自我,但最终找到了自我,学会了爱他人。
本文试图从心理分析批评的角度来分析丹芙的心理成长过程。
一、渴望爱—“自我”的调和阶段故事开始时,丹芙几乎与世隔绝,她只能依靠赛丝。
她渴望得到赛丝的爱,但她知道赛丝杀婴的往事,因此她的无意识里又有对赛丝的恐惧,而这份恐惧没有显现是因为她的“自我”“担负起了代表本我来适应外部世界的任务,并且维护外部世界的秩序。
”(Zhu Gang,2001:101)“在自我试图在本我和现实之间调和时,它经常会被迫去关闭无意识。
”(Zhu Gang,2001:102)她的“自我”关闭了她无意识中的恐惧。
当保罗来到时,丹芙对爱的渴望导致了她无意识中对保罗的怨恨。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和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
”(朱立元,2005:61)。
她对保罗的排斥。
一般情况下,无意识没有价值观念,也没有善恶之分,更没有道德观念(Zhu Gang,2001:100)。
但“本我”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
赶走保罗违背社会道德,不符合“快乐原则”,因此她的意识拒绝去赶走保罗,同时代表着道德标准的“超我”又压制了她想要赶走保罗的冲动,最终“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进行调和并发挥作用,选择按“现实原则”行事,让她接受了保罗已经到来的现实。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魔幻现实主义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宠儿》充满了光怪陆离的魔幻色彩。
本文试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剖析,以期能够找出魔幻现实主义对表达主题所起的意义以及它对莫里森艺术创作手法的影响。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神话原型荒诞象征叙事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出生于1937年,原名克娄·安东妮·沃福德。
在俄亥俄州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之后,莫里森在霍华德大学获得了英文学士学位,又在康奈尔大学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莫里森曾任霍华德大学的英文教授,之后又任蓝登书屋的编辑,主要负责黑人小说的编辑工作。
同时,莫里森本人也开始创作一系列作品。
自1972年处女作《最蓝的眼睛》问世后,她又先后发表了《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爵士乐》、《乐园》和《爱》等七部长篇小说。
1993年,她凭借这些构思独特的作品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性。
可以说托尼·莫里森是继兰斯顿·休斯、理查·德赖特和拉尔夫·埃里森之后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继承人。
《宠儿》发表于1987年,这部小说的问世标志着继赖特、埃里森之后的又一次黑人文学高潮的到来。
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不读《宠儿》,就无法理解美国文学”。
《宠儿》之所以具有如此不同凡响的影响力,是因为作者托尼·莫里森在创作过程中根植于本土文化,并把源于拉丁美洲文学中的精华——魔幻现实主义与美国黑人文学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在思想和艺术上把黑人小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
这一流派的作家执意于把现实投放在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使现实披上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了欧美现代派的手法。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作者:卞少辉薛波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11期摘要: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非裔女作家,曾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宠儿》是莫里森小说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背景下的黑人女作家构建黑人种族历史的新尝试,将黑奴制给黑人带来的身体、心里创伤描写的刻骨铭心。
本文尝试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进行研究和批评。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白人主流黑奴制非裔伦理关怀伦理诉求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87-01国外有的评论者和批评家对托尼·莫里森作品的研究从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展开;有的研究者聚焦于莫里森文本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及鲜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还有些研究从叙述话语、叙述策略和叙述结构来解读莫里森小说。
研究者不仅探讨了在叙事艺术上,莫里森与现代派作家如福克纳、伍尔夫、乔伊斯等人的关系,而且还注意到莫里森小说创作与西方后现代文艺思潮的密切关系。
由于莫里森的多重身份,文化也成了研究者们探析其小说的切入点。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较,国内对《宠儿》研究涉猎面也很广泛。
从内容上了看,国内研究者们关注的主题包括:作品的历史内涵、社会意义、女性主义和黑人文化。
另外,一些国内评论家运用新的理论和批评视角来探讨莫里森的作品推陈出新。
于是,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尝试对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进行解读。
1 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基础上融合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文学传统意义上的批评方法而非社会学意义上的批评方法。
我国著名文学伦理学专家李定清启发我们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四个层面将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加以应用。
2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在《宠儿》中的解读笔者试图在本论文中着重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三个层面对《宠儿》中的伦理因素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和分析,发掘莫里森的伦理思想及其道德原则,由此展现莫里森之于黑人民族乃至全人类人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贡献。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语言偏离现象
内外 学者对 其代表 作《 宠儿 》 的研究 在深 度和广度
上 都有 大 幅度的提 高 。研 究者 开始 运用各 种西方 文 学理 论 , 女性 主义 、 如 心理分 析 、 识流 、 意 叙事学
和黑人 文化研究 等 , 对其 进行 不 同层 次 的解 读 , 但 重 点仍 放在研 究其 叙 事 手 法 、 主题 寓 意探 讨 等 对 方 面 。虽 然也 有学者 对其 作 品的语 言特征进 行过 探析, 但对 其代 表作 《 儿 》 宠 的语 言偏 离 现 象 的分 析几 乎没 有 。本 文 拟 从 语 言偏 离 的概 念 出发 , 通 过 分析小说 《 儿 》 宠 中的 多 种语 言 偏 离 现象 , 断 不 超越、 突破 和 违背 传统 的语 言形 式 , 成 了语 义 、 形
Ab ta t La g a e d va i n i g a e p e o n n t a i l t st e ln u g o ms i t e mo ti p r a tf a u e o sr c : n u g e ito a hn u g h n me o h tvo ae h g a e n r s h s s a m o tn et r f En l h l e a y wo k .Th s p p r a ay e o t e ln u g e it n s r e n Mo rs n’ l v d t r u h vo a i g g i i r r r s s t i a e n l s s h W h a g a e d v a i e v s i r io SBeo e h o g i ltn o t et a i o a a g a e f r S u c a i g y I e e l h in o y a d me t lt a ma t e b a k s a e n h i e h r d t n lln u g o m n e sn l . t r v as t e g a t b d n n a r u h lc l v s a d t e r d - i s e d n s e d r swh c sc u e y t ev co s sa e s s e . n u d sp o l O p y mo e a t n i n t h r a c n a t n u e ih wa a s d b h ii u l v y tm a g ie e p e t a r te t 0 t eAfi n A— d o c me ia swh r t li h r i a ie o e rc n o a e s i n t e ma g n l d z n . l z Ke r s To i o rs n; l v d ; a g a e d v a i n f r g o n i y wo d : n r io Beo e l n u g e it l e r u d n M o o g
电影《宠儿》中的黑人身份解构叙事
美 国历 史 上 极其 残 忍 的奴隶 制 时期 , 是 一 段人 们
不 愿 提 及 的 过去 , 一 段 宁 可被 遗 忘 的过去 , 这 是 美 国 甚 至世 界历 史上 最黑 暗 的一 个 阶段 。蓄奴 制 和种族 歧 视 一直 是 困惑 美 国社会 的严 重 问题 。 但是 在 当代 的美 国文化 中 。 大 多数 文学 和 电影 作 品都 在 回避 奴隶 制 这
一
幅 画 面 广 阔 的 美 国社 会 平 面 图 , 它让 整 个 美 国听到 被 压 迫 、 被 遗 忘 的黑 人 的 声 音 。 本 文 旨在 通 过 探 讨 《 宠 儿》
中奴 隶 制 对 黑人 生 活世 界 的摧 残 , 升 华 黑 人 灵 魂 深 处被 压 抑 和 迫 害的 民 族记 忆 。
பைடு நூலகம்
关键 词 : 托尼 ・ 莫里森
《 宠儿》 碎 片 自由
中 图分 类号 : J 9 0 5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 — 3 3 5 9 ( 2 0 1 7 ) 2 4 — 0 1 6 9 — 0 3
托尼・ 莫里 森 ,美 国历史 上第 一 位荣 获诺 贝尔 文 学 奖 的 黑人 女 性 作 家 。 其主题各异、 风 格 多 变 的 作 品 为 她在 世 界 文坛 上 赢 得 了很 高 的声 誉 。发 表 于 1 9 8 7 年 的《 宠儿》 , 为 莫里 森 斩 获诺 贝尔 和普 利 策两 项 文学 殊荣 , 这 一部 奴 隶叙 事 的巅 峰 之作 真 实而 生动 地 描写 了位 于社 会 底 层 的 黑人 群 体 面 对 奴 隶 制所 做 出 的反
是谁” 这 ~ 问题 。人物 自我身 份不 确 定 的 内心 活 动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索 爱复 仇 、幻 灭 空 寂 的 宠 儿 也 是作 者 极 力 表 现 的 女 性 形
会 的最底层 , 是美国社会 中最沉默 , 最无助 的群体 。《 宠儿》 讲
述 了 女 黑 奴 塞 丝 怀 着 身 孕 只 身 从 肯 塔 基 的 奴 隶 庄 园 逃 到 俄
亥 俄 的辛 辛 那 提 , 奴 隶 主追 踪 而 至 。为 了不 使 儿 女 重 复 自己
创伤叙事语境下解读托尼 ・ 莫里森的《 宠儿》
郑 爽
( 皖西 卫 生 职业 学 院 护 理 系 , 安徽 六安 2 3 7 0 0 0 )
摘
要: 黑 人 女 作 家托 尼 ・ 莫里森流传于世的作品《 宠儿 》 , 叙 述 了女 黑 奴 塞 丝 为 了不 使 儿女 重 复 自 己做 奴 隶 的
己母 亲 与 男 友保 罗 的感 情 。在 宠 儿 面 前 ,塞 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次迷 失 了 自 我. 一心 想 着 补 偿 。 但 是 宠 儿 最 终 在 黑 人 女 同胞 们 嘹 亮 的歌 声 中 消失 得 无 影 无 踪 。 宠儿 无 疑 是 黑 人 女 性 为 确 立 自己 的 主体
意识 而 抗 争 的 最 佳 历 史象 征 。 代表着” 六 千 万 乃 至更 多 的 ” 网 黑 人 魂灵 及 那 段 不 肯 回 首 的 过往 。 最 后 是 走 出阴 影 、 成 熟 坚定 的
象。 宠儿 无 疑 是 最 具 象 征 性 意 义 的 人 物 。 被母亲杀死后 , 她 幻 化成鬼魂 . 以 一 个极 尽索 取者 的姿 态 出现 在 蓝 石 路 1 2 4号 。 她
先 后 吓 跑 了 两个 哥哥 , 间 接 害 死 了 自己 的祖 母 贝 比 , 离 间了 自
做 奴隶 的悲惨命 运 。她毅然杀 死 了 自己刚 刚会爬 的幼女宠
三、 创 伤 记 忆
《 宠儿》 以1 8 7 3年的美国重 建时期为背景 , 详 述了一段在
白人 压 迫 下 的 鲜 血 淋 淋 的 黑人 历 史 。 奴 隶 制 已伴 随着 1 8 6 3年
小说塑造了四位女性形象:塞思 的婆婆 贝比・ 萨格斯、 塞
丝、 塞 思 的 两个 女 儿 : 宠儿 和丹 芙 。这 几 位 黑 人 女 性 虽 然都 生 活 在 美 国社 会 的 最 底 层 , 饱受苦 难 , 但 是 她 们 对 命 运 不 同 的 处 理 方 式依 然 展 现 出 不 同 的形 象 特 征 。 贝 比・ 萨 格 斯 是 苦 难 最 重 也 是 觉 醒 最 迟 的黑 人 女 性 的代 表 。贝 比 ・ 萨 格 斯 自出 生就 成 为奴 隶 , 直到 6 0岁 时 , 才依靠 自 己儿 子 出卖 自己 的劳 力换 来些 许 “ 自 由” 。[ 1 ] ( P I 2 0 ) 萨格 斯 无 疑 是
丹芙。 将 宠 儿 冤 魂 驱离 、 化解的关键人物 , 无 疑 是 丹荚 。 不 仅 如 此. 丹芙还打开了“ 孤岛” 蓝石路 1 2 4号 与 外 界 联 系 的 大 门 , 突
破 封 锁 的藩 篱 。 丹 芙 无 疑 是 具 有 希 望 的一 代 黑 人 女 性 代 表 , 她 们主体意识强烈 , 不 沉 湎 于 过 去 悲 痛 的历 史 之 中 , 善 于 团结 , 以一 种 崭新 的姿 态 出现 在 历 史 舞 台 上 。
J u 1 . 2 0 1 4
第 1 1 卷 第 7期
o u ma l o f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v f o E c o n o m i c s ( H u m a n 逊塑 坠 曼 i 曼 璺 塑 !
! ! : . :
儿 。十 八 年 后 , 奴隶制早 已废除 , 而 被 她 杀 死 的 女 婴 还 魂 归 来, 和塞丝 、 塞思的婆婆 贝比 ・ 萨格斯 、 塞 丝 的 女 儿 丹 芙 以及
塞 丝 的情 人 保 罗 ・ D共 同生 活 在 蓝 石 路 1 2 4号 。 她 以 自己 的 出 现E t 夜 惩罚 母 亲 当年 的行 为 ,不 但 加 倍 地 向母 亲 索 取 着 爱 ,
悲惨 命 运 , 毅 然 杀 死 了 自己 的 幼女 宠儿 。十 八 年 后 , 奴 隶 制 虽 已废 除 , 但 宠 儿 还魂 归 来 , 不择 手段 地 扰 乱 和摧 毁母 亲
刚 刚回 暖 的 生 活 。 最后 塞 丝被 她 的 另一 个女 儿 丹 芙 和 一群 黑人 所拯 救 。本 文 通 过 创 伤 叙 事 语 境 解 读 该 小说 , 探讨 黑
于 没有 融 入 当地 黑 人 社 区 。 塞思遭到孤立。
《 宠儿》 创作 于 1 9 8 7年 , 是 依 据 真 实 故 事 为 灵 感 而 创 作 的 。在 以男 权 为 主 导 和 以 白 人 为 上 等 人 的 时代 , 黑 人 女 性 就
是 附属 品 , 她们 带 着 种 族 歧 视 和 性 别 歧 视 的双 重 镣 铐 , 在 社
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十八年后奴隶制早已废除而被她杀死的女婴还魂归格斯塞丝的女儿丹芙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d共同生活在蓝石路124现日夜惩罚母亲当年的行为不但加倍地向母亲索取着爱甚至纠缠和引诱包罗不择手段地扰乱和摧毁母亲刚刚回暖的生活
2 0 1 4年 7月
湖 北 经 济学 院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人 如 何 努 力 追 溯本 种 族 的 历 史 , 不 断抗 争 , 探 寻 未 来 出路 的 心路 历 程 。 关键词 : 形象 ; 历 史; 记 忆; 希 望
一
、
序 言
她 不愿 自己 的孩 子 再 遭受 与她 同样 的不 幸 ,遂 即 将 年 仅 两岁 的 女儿 杀 死 , 以极 端 自残 的方 式 反 抗 不 公 正 的 制度 。然 而 , 由
甚 至 纠 缠 和 引诱 包 罗 , 不 择 手 段 地 扰 乱 和 摧 毁 母 亲 刚 刚 回 暖
的 生 活 。经 过一 系列 的情 感 纠 葛 。 塞 丝 被 她 的另 一 个 女 儿 丹 芙 和 一 群 黑 人所 拯救 。通 过 创 伤 叙 事 语 境 解 读 该 小 说 , 通 过 分 析 小 说 中 几 位 女 性 形象 、 创 伤 的 记 忆 和 未 来 的希 望探 讨 黑 人如何努力追溯本种族的历史 。 不 断 抗 争 探 寻 未来 出 路 的 心 路历程 。 二、 女性 形 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