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信息化教学分析

合集下载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一体化教程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一体化教程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一体化教程教案教案标题: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一体化教程教学目标:1.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掌握常见的汽车发动机故障及其修理方法;3.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能够熟练进行汽车发动机的检修和维修。

教学内容:1.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汽车发动机的故障检修和维修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先引入一些与汽车发动机相关的实例或视频,让学生对汽车发动机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30分钟)1.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包括气缸体、活塞、连杆、曲轴、气门等重要部件的介绍;2.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包括四冲程循环、汽缸压缩、爆燃推动活塞等工作原理的讲解;3.汽车发动机的故障种类及其原因:包括缺火、烧机油、水温过高等常见故障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故障检修方法(40分钟)1.缺火的检修方法:包括点火系统检修、喷油系统检修等;2.烧机油的检修方法:包括曲轴箱通风系统检修、活塞环更换等;3.水温过高的检修方法:包括冷却系统检修、散热器清洗等。

四、实际操作(4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汽车发动机的拆装操作,熟悉发动机各个部件的名称和功能;2.学生根据故障表现,自行选择合适的检修方法进行实操,并记录下操作步骤和过程;3.老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指导和点评,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五、总结与展望(15分钟)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展望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方向。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掌握情况;2.督促学生完成教学中的笔记和记录;3.设计小组讨论或个人报告,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评估。

教学资源:1.汽车发动机相关的实物模型或图像资料;2.汽车发动机故障检修和维修的案例资料;3.教学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反馈:1.学生每节课的笔记和实操记录;2.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观感受和总结;3.学生的小组讨论报告和个人报告。

基于信息化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信息化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堂教学改革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Parts0引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明确指出,技术素养观转变,要从技术应用能力转向信息素养能力,要利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合作,将信息技术嵌入教学系统[1]。

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提倡线上加线下,课堂加课外的教学模式,包括利用各种智能平台,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和研究,而连接各个平台的关键纽带就是信息化[2]。

信息化教学的推进促进了教学的形式多样化,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为例,探讨教学改革中的遇到的问题和措施,并且对措施成效进行评价。

1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1.1课程的建设比较零散《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过多年的开课和建设,资源拥有量较为丰富,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教师上课的标配是PPT,再配上视频,然后剩下的时间是学生的随意动手发挥。

整个课堂的过程没有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规划,最突出的问题课程缺乏整体性,学生也不感兴趣。

1.2视频制作的过于单一很多学校和教师意识到课程视频建设的重要性,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但是之前的课程建设都是以教师操作,然后通过平台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观看。

其实视频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自学,更何况高职的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性都比较差。

1.3教师信息化水平较低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的信息化教学软件,很多软件的功能都十分的强大,可以做到跟学生很好的互动,但是很多教师不愿意去尝试,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

还有的教师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采用多种教学软件,最终导致学生安装很多软件,苦不堪言。

1.4考核模式单一目前的学生培养不应该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职业素养的培养。

所以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已经不合适,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核,单一的试卷考核,不仅不能全面的评价学生,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信息化助推课堂改革2.1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是课程进展的指南,针对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完整的课程体系[3],其中最重要的是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在课程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加入课程软件的使用,本课程在经历了一年多三学期课程的摸索下,最终选择使用学习通作为最终的课程辅助软件,同时引入前期建设的幕课平台,该幕课平台和学习通都是超星的产品,是相互联系的两个终端。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部分功能。

2. 培养学生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发动机的分类、机体、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气门、火花塞等。

2.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循环、混合气的形成、燃烧过程、排放控制等。

3. 发动机的维修方法:维修工具的使用、零部件的更换、故障诊断与排除等。

4. 发动机常见故障及维修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发动机零部件和维修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发动机常见故障及维修案例。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发动机的拆装和维修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和教学图片。

2. 发动机模型或实体发动机。

3. 维修工具和零部件。

4. 实验室设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构造和维修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发动机构造和维修的题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实践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室的操作技能和故障诊断能力。

4.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部分功能。

2. 第3-4课时:讲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四冲程循环。

3. 第5-6课时:学习发动机维修工具的使用和零部件的更换。

4. 第7-8课时:分析发动机常见故障及维修案例。

5. 第9-10课时:进行实验室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

2. 教学难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维修技巧和故障诊断与排除。

八、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检查教学设备和实验室设施是否齐全。

2. 课堂讲解:通过PPT和实体发动机,讲解发动机构造和维修方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信息化教学分析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信息化教学分析

0 5 0 0 0 0 石 家庄外 国语 学校、 刘 英
找 失 分 的原 因 , 总 结得 分 的 经 验 。还 可 以进 行 旁 批 ,把 自己的失 误之 处标 示 出来 , 以提醒 自己要及
时 改正 。
总之 ,若 想 提 高高 中物理 教 学成 绩 ,锻炼 学 生 物 理方 面 的思维 能力和 动 手 能力 ,就 需要 从激 发学 生 学 习物理 兴趣 、更 新教 学模 式 , 引导学 生学 会 反 思 、分 析和 总结 上做起 ,这样 才 能实现 高 中物 理教 学 的有 效性 。 因为这 样 ,学 生才会 真 正参 与到 教学 中来 ,他 们 学 习、动 脑 的时 间才会 得 到保 证 , 同时
2 教 学 策略
课程 注 重 学生 实践操 作动 手 能力 的培 养 ,本 文从 汽
车发 动机 构 造与 维修课 程 入 手 ,以 活塞组 的 选 配为
例 。对信 息化教 学进行 了详 细分析 。 关键 词 :发动机 ;活塞 组 ;信 息化 教 学
《 汽 车发 动机 构造 与 维修 》属 于汽 车 检测 与维 修技 术专 业 的核心 课程 ,提升 本课 程 的课 堂教 学效 果 ,有助 于提 高 学生 的专 业综 合 素质 。本 文依 托信 息化 教 学 的背 景 ,从 教学 分析 、教 学 策略 、教 学过 程 、教学 效果 等 四个方面 进行 了信 息化 教学 分析 。
也才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 物 理知 识 的理解 、 归纳和 应用 能 力 ,从而 提高 教 学

6 7・
要 注重 实体 的结 构特 点 、工作 原 理及 运行 的工作 环 境 ,进 行燃 油 供给 系 、润 滑系 、冷 却 系等 各个 系 统

分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信息化教学

分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信息化教学

分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信息化教学作者:姜伦来源:《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8年第05期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信息化教学在新式课堂上不断出现,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在信息化教学课堂中主要以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这门学科特别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本文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为基础学科,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寻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信息化教学;分析研究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示码:A0引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基础学科,学生通过对本课程进行学习,可以获得关于汽车发动机的构造、运动原理、维修和维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维修技能。

这对于学生以后继续深造或选择工作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今社会需要生产、建设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该课程应当在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力求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本文就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专业课程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应用。

1传统教学面临的现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对教育事业也不断提出新要求和新目标。

尤其在汽车维修方面,人们出行离不开交通,而最常见的交通方式为汽车,汽车安全直接关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对汽车维修技师的要求也逐渐提高[1]。

现阶段出现的主要矛盾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限制培养新型汽车维修人才的障碍。

2调整教育新模式《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基础学科,主要任务为培养汽车维修与维护方面的人才。

学校应根据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结合现代化信息教育方式,并充分考虑本课程的专业知识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技术的专业人才。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作用;(2)掌握发动机的常见故障及其维修方法;(3)熟悉发动机的保养与维护技巧。

2. 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拆卸和组装发动机主要部件;(2)能够诊断和修复发动机的常见故障;(3)能够制定发动机的保养和维护计划。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概述:介绍发动机的定义、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2. 发动机主要部件:(1)气缸体与气缸盖;(2)活塞与曲轴;(3)配气机构;(4)燃油系统;(5)冷却系统;(6)点火系统。

3. 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1)常见故障现象及原因;(2)故障诊断方法;(3)维修操作步骤。

4. 发动机保养与维护:(1)保养与维护的基本要求;(2)保养与维护的操作步骤;(3)保养与维护的注意事项。

5. 实践操作:(1)发动机拆卸与组装;(2)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3)发动机保养与维护。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构造、原理和维修方法;2. 演示法:展示发动机部件和操作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操作技能;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故障原因和维修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 发动机实物或模型;3. 工具和设备;4. 故障案例及解决方案。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践操作成绩: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发动机构造、故障诊断和维修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6课时,实践操作16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8课时:介绍发动机概述及主要部件;第9-16课时:讲解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第17-24课时:讲解发动机保养与维护;第25-32课时:实践操作,包括发动机拆卸与组装,故障诊断与维修,保养与维护。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3. 熟悉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4. 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

3. 讲解发动机的分类。

4. 讲解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5. 讲解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

6.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观察身边的汽车,了解其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第二章:发动机机体结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熟悉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和作用。

3. 了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2. 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3. 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直观演示法:展示发动机机体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实践。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发动机机体结构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3.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

4.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5.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观察身边的汽车发动机,了解其机体的安装位置。

3. 学习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第三章: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3. 熟悉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保养方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教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常见故障排除和维修方法;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结构;2.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汽车发动机的故障排除和维修方法。

三、教学步骤和方法1.导入:通过讲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引发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

2.授课: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结构,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演示:组织教师进行汽车发动机的拆装演示,让学生亲眼见到汽车发动机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

4.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践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汽车发动机实物,进行发动机的拆装和维修操作。

5.总结:学生根据实践活动的结果,总结汽车发动机的常见故障排除和维修方法。

6.评价:通过考试、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1.幻灯片和投影仪;2.汽车发动机实物;3.汽车维修工具和设备;4.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学习笔记和实践活动记录;2.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总结报告;3.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表现。

六、教学安排1.第一周:介绍并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第二周:进行汽车发动机的拆装演示和实践活动;3.第三周:学生小组讨论和总结报告;4.第四周:进行考试和评价。

七、教学建议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汽车发动机的拆装和维修操作;2.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和分享经验;3.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鼓励学生参与相关比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和能力。

浅谈中职汽修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堂教学

浅谈中职汽修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堂教学

65浅谈中职汽修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堂教学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 王 伟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堂教学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但是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却是每一个职高生都要参与的必修课,并且专业课知识掌握的深与浅直接影响其在专业深度和高度上的发展。

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后备军,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变得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作为专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学生专业知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安排好专业课课堂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成,这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详细安排,细致辅导,与实践相结合。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推广汽车发动机“实用化”教学内容作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堂教学,应该联系课本上的章节分布和实训课程安排,但一堂专业课课堂教学仅仅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教材中的知识原本就很枯燥,学生没有听课的兴趣,上课时昏昏欲睡,降低了专业课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此,笔者认为,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汽车维修企业中的实际案例,引入现实生活中与专业课原理知识相关的实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丰富了授课的内容。

例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中拆解安装气缸盖的教学内容,教材中讲解了气缸盖的分类、材料及拆装方法。

如果本节课就对学生讲这些,那么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让学生明白气缸盖的作用和结构,很难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

于是,在上课前,笔者搜集了相关气缸盖的动画图片及生产过程,让学生从根本上对气缸盖有了认识。

在上课过程中引入企业中经常要操作的一个项目,即更换气缸垫,通过教师正确的讲解与操作,让学生分成4组参与到更换气缸垫的学习中来,既让学生掌握了气缸盖拆装、结构组成等方面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一项实用技能,更换气缸垫。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堂的教学可以引入汽修厂的工作实例或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延伸专业课教学内容,既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又让学生学会了实用的汽车维修技能。

当然课堂教学还可以选择实际的车辆故障,然后根据故障在课堂上针对面前的实车进行实际的分析与探讨,直到最后将故障排除,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充实地上好每一堂课。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掌握发动机主要部件的结构与功能;(3)熟悉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

2. 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拆卸和组装发动机主要部件;(2)能够诊断和修复发动机常见故障;(3)具备一定的发动机维修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对汽车发动机维修工作的兴趣;(2)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职业素养;(3)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概述(1)发动机的类型及特点;(2)发动机的编号与分类;(3)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

2. 发动机结构与工作原理(1)发动机的组成部分;(2)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发动机的燃烧过程。

3. 发动机主要部件(1)气缸体与气缸盖;(2)活塞与活塞销;(3)曲轴与凸轮轴;(4)气门组与气门传动组;(5)冷却系与润滑系;(6)点火系与燃油系。

4. 发动机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1)维修工具与设备的使用;(2)发动机拆卸与组装顺序;(3)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4)维修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5. 发动机常见故障案例分析(1)发动机不能启动;(2)发动机异响;(3)发动机漏油;(4)发动机动力不足;(5)发动机油耗过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及维修方法;2. 演示法:展示发动机拆卸、组装及故障诊断过程;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操作技能;4. 案例分析法:分析发动机常见故障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探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条件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2. 实践场地:具备发动机拆卸、组装及维修的实训设备;3. 教材及辅助材料: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维修工具及设备、故障案例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纪律、课堂表现等;2. 实践操作成绩: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如拆卸、组装及故障诊断等;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发动机构造、维修方法及故障诊断的掌握程度;4.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协作能力。

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评价

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评价

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评价田浩(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阳441000)摘要:在中职教学改革中,引入信息化手段是必然选择。

基于此,文章以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入手,阐述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信息化的具体实践,并分析了相应专业课程信息化的教学评价。

关键词:中职院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信息化教学基金项目:课题编号-2018YB03。

作者简介:田浩(1982-),男,湖北襄阳人,讲师,研究方向:汽修。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职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为专业性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同时,现阶段,相关行业企业对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与需求质量均有所提升,要求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的改革。

由此能够看出,落实《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信息化是中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1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信息化的具体实践1.1教学分析对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来说,其教学对象为中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二年级学生。

相比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基础,掌握了部分汽车知识。

由此,能够确定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目标。

其中,制定的知识目标为:掌握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及其运行原理。

设定的技能目标为:了解汽车发送机拆装、常规保养以及检修的步骤,并能够在实践中熟练使用。

设计的素养目标为:具备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安全意识,且操作行为具有规范性。

在本文中,主要选取了配汽机构、曲柄连杆机构、冷却系及润滑系、燃油供给系为主题,落实了项目设计。

在这一过程中,教学重点为发动机构造及其运行原理;教学难点为发动机的拆装与检修。

1.2教学策略对于汽车发动机来说,其构件极为精密、内部结构也相对复杂,同时,保养及维修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相关人才熟练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结构,且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专业水平[1]。

中职汽修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设计

中职汽修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设计

中职汽修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o学生能够识别发动机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如气缸体、曲轴、连杆、活塞等。

o学生能够理解发动机常见故障及其诊断方法。

2.能力目标:o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发动机的基本检查和维护。

o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发动机实际维修中的问题。

o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发动机相关技术文档和维修手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o激发学生对汽车维修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o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确保维修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二、教学内容4.重点内容:o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和工作原理。

o发动机主要部件的结构和功能。

o发动机常见故障及其诊断方法。

5.难点内容:o发动机各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工作机制。

o故障诊断中的逻辑思维和推理方法。

6.教学进度和深度:o第一阶段:介绍发动机总体构造和工作原理(1课时)。

o第二阶段:详细讲解发动机主要部件及其功能(2课时)。

o第三阶段:发动机常见故障及其诊断方法(2课时)。

o第四阶段: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2课时)。

三、教学方法7.讲授法:用于介绍发动机总体构造和基本原理。

8.讨论法:针对发动机部件的功能和故障诊断进行小组讨论。

9.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故障诊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0.实验法:在实验室进行发动机部件的拆装和故障诊断实验。

11.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1.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

2.教具:发动机模型、拆装工具。

3.实验器材:发动机实验台、故障诊断设备。

4.多媒体资源:、教学视频、动画演示。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分配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2.课堂纪律: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如禁止玩手机、保持安静等,确保课堂秩序。

3.激励策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练习。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工作总结(精选)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工作总结(精选)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工作总结(精选)推荐浅谈《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摘要】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员获得汽车发动机基本结构、原理、维护和修理方面的系统知识,使学员具备对汽车发动机进行结构分析、检测、常规维护和修理的基本技能,是汽车维修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门专业课程。

学好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为学员后面将学到的专门化课程和毕业后从事汽车维修技术工作以及提高适应汽车工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高级技能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现状《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汽修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技术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学习在汽修专业中起到承前启后的连接和支撑作用,学生必须对这门课有了熟悉的了解,打好坚固的基础,才能对以后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器、汽车故障分析与诊断等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有更好的体会。

并且《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学习与岗位实际环境、学生职业素养与情感、学生成才志向相互呼应。

同时,该课程开设较早,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树立操作规范意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汽车运行与维修专业中专的教学中,之前都是通过《汽车构造》和《汽车维修》两门课程分别进行发动机的构造知识和维修知识的学习。

后来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的要求,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与整合。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为了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更快的找到工作岗位,如果学校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汽车发动机维修任务”为前提,以“汽车发动机系统、机构或维修”为线索,以工学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学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分析1.改进教学方法《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既有抽象的理论知识,也有复杂的操作技能和工艺。

汽车维修与一般的机械操作工不同,汽车维修完成一般的工作任务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对典型的故障判断排除方法进行学习,但是实际上碰到的更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在汽修专业起着很重要的连接作用,因此不能因为理论枯燥而荒废《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学习。

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践研究(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 545005)(罗平县职业技术学校,曲靖 655800)张仕有摘要:现代教育改革视域下,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面临更高要求,得益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在促进课程教学高效率开展的同时,可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来助力学生专业素养发展。

本文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阐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个性化学习;优化课程;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纵观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部分教师始终占据课堂主宰地位,并借助黑板讲解、书本阅读等传统手段进行课程教学。

教师习惯于以口头讲解、演示和示范等形式进行知识传授,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1]。

因缺乏互动和实践机会,学生极易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同时,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对复杂的发动机构造、维修技术无法全面掌握,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再加上课程教学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新工科背景下,作为汽修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要想实现高质量开展,需依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分析,借助信息化手段来提升教学质量,并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空间。

鉴于此,探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中的实践应用,对助力中职学生高素质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1 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优势现阶段《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供丰富、直观教学资源依托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教师可呈现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教学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发动机的构造和原理。

且多样化教学资源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为课程教学质量的高质量提供支持[2]。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汽车发动机结构与维修教学总结依据我校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在校教务科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对汽车专业机械识图课程进行了较大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1.“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分开进行,难以有机统一;根据机械识图课程直观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相对集中了一个月时间,进行“三位一体”的教学,即将汽车发动机的拆装实习、现场教学和课堂多媒体教学有机组合在一起,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同学们的认知规律,由老师指导,学生动手,由外到内,由表及里,逐个系统,逐个零部件地进行发动机的拆装,在分组拆装发动机的同时,老师现场讲解其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直观明了,学生轻松掌握;学生现场提问,现场得到解答,师生互动,既锻炼了同学“真刀实枪”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师生感情交流;对发动机一些复杂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全班集中进行多媒体教学,这样有分有合,有理论有实践,实践——理论——再实践,不断提高,现场即是课堂,多媒体课堂也在现场,灵活机动,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2.“五合一”的教学内容组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汽车发动机的构造与发动机原理分为二册,先讲“构造”,后讲“原理”,将一个有机整体割裂开来,导致讲“构造”时难以深入,而讲“原理”时,又枯燥乏味,而且以前所学的构造已经忘记,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本次调整,我们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合成一门课,相关内容有机穿插,有些系统是先讲构造,后讲原理;而有的是先讲理论,提出问题,再讲构造;还有的是构造、原理穿插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觉得有骨有肉;除此之外,我们还结合拆装发动机的机会,将后续的发动机修理运用课程中的发动机拆装、运用、调整中的部分内容也自然插入,花的时间不多,却起到很好的效果,使同学从结构、原理角度进一步理解汽车的正确使用大部分的同学取得汽车驾驶证,同时也巩固和深化了汽车发动机结构原理的学习;3.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传统的教学是班级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汽车发动机结构原理复杂,零部件多上万个零部件,学生人数过多,不便动手和学习,这次我们采用分组形式,5-8人一组,每组一台发动机,每个同学拆装部分零部件,相互间还可轮换,使同学对整机有较多的动手学习机会,实践证明,这种分组教学组织形式较适合本课程拆装和现场的教学;4.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由于发动机构造原理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老师现场对实物讲解外,在课堂讲课已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将现场无法讲清的现象、工作原理,用多媒体的方法展示和演示,直观形象,一目了然;我们化费了大量精力,制作了教学光盘2张,每次讲完课后,即将多媒体内容,全部拷贝到同学计算机内,以便同学课外自学;与此同时,我们还开通网络答疑,同学有问题,可直接通过校园网,向教师提出,获得解答;在网络中,还有提出思想方面的问题请求教师指导,加强了师生沟通,教书育人;5.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运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不应只局限本门课程,应以学生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所以上课中,我们让学生尽量联系已学过的物理知识、机械、电子等知识,进行发动机结构原理的学习,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同学进行自学提高,有意识留下问题,促进同学进行独立思考;为培养同学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一开始就要求每个同学结合课程,进行一个小制作或小发明创作;有的同学进行教具解剖,将一些难以看到内部结构的发动机零部件如液压挺杆进行解剖,促进了同学自学及动手能力,也方便了其他同学观察学习;有的同学根据拆装过程中专用工具缺少的问题,设计出发动机气门拆装工具和活塞环安装工具,既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又应用了学过的知识,发现了不足,得到老师的指导,还为解决实验室工具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思路;6.“理论+实践操作+创新”的考核和综合能力评价传统的学习成绩考核,过份注重期末的理论考试,不利于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次改革采用“理论+实践操作+创新”的考核方式进行评价;即理论考试笔试成绩占50%,实践操作占30%含平时的拆装,期末的师生面对面的实际操作考核和口试,平时作业、试验报告占10%,小制作、小发明创造占10%;这种考试方法促使了学生加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避免了考试作弊现象;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本次课程改革,总体是成功的,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有待改进;1.同学们在重视实际操作的同时,出现了忽视理论学习的现象,一些需要记忆的基本概念掌握不牢;今后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同时适当调整教学安排,放慢理论教学进度,增加理论教学比例;2.由于教学内容及方式变化比较大,原有的教材已不适应要求,需要重新编写,工作量大,经费也是个问题,请有关部门能给于支持和帮助;3.分组教学方式有利本课程教学,但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工作量成倍增加,希望学校有关部门能给于认可;。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

1.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功能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汽车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

1.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

图片:汽车发动机的图片。

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分类和性能指标的了解。

第二章: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件及其功能。

让学生掌握各个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

2.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件及其功能各个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各个组成部件的基本知识。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

2.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

实物:汽车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件。

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各个组成部件的理解。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各个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的掌握。

第三章: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知识。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方法。

3.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维修知识汽车发动机的保养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知识。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方法。

3.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

实物:汽车发动机。

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维修与保养知识的掌握。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维修与保养方法的掌握。

第四章: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技巧。

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

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

2019年第7期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夏建容(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阳441000)摘要: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工作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基于此,文章先分析了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专业课程;中职院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基金项目:课题编号-2018YB03。

作者简介:夏建容(1983-),女,重庆江津人,讲师,研究方向:汽修。

社会发展进程中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中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若能融入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则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因此,本文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分析了中职院校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造方法。

1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现状1.1教学方法保守中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教学保守。

课堂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理论教学,没有关注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转化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方法下,学生很难在此后的学习以及实践训练中实现身份上的顺利转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课堂教学有效性难以提升[1]。

1.2师资力量较弱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中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部分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但是对于信息化以及相关设备的运用不到位,而造成了信息技术和专业课程无法紧密结合的情况。

在这种发展情况下,教师组织教学的效率较差,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帮助与指导,很容易找不到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法。

1.3课程内容单一部分中职院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存在保守性特征。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工作总结(精选)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工作总结(精选)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工作总结(精选)本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工作总结,主要总结了我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教学方法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首先,我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案例,通过讲解和分析真实的故障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发动机构造和维修过程。

其次,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视频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和维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首先,他们熟练掌握了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能够准确地描述和解释各部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其次,他们学会了使用相关工具和设备进行维修和调试工作,并且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发动机故障。

此外,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良好的技能和安全意识,能够正确使用工具和仪器,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在本次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由于时间限制,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的个别指导,导致一些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错误。

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次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的时间,提供更多个别指导和辅导。

其次,一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强化练习。

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课堂上增加案例分析和练习题,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

总的来说,本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提高。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相信下次教学效果会更加出色。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及对策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及对策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及对策摘要:要开展好《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教学,就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设计、编排教学模式,细化教学各环节及职责,以任务驱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以任务驱动引领开展规模化教学,以学习目标为依据评价教学质量,以实操成绩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模式设计、编排教学是适应新形势教学改革和要求的必然结果,是翻转课堂,还课堂于学生的必然选择,是上好《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的较佳方案之一。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任务驱动法、汽车发动机、教学方法随着我校双高项目的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在内的很多课程面临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法,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才能体现新形势下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我校汽车维修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有效组织好、实施好该门课的教学,可以极大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意识形态,彻底的转变和颠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研究的目的通过研究,分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的现状,针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的现状,提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提出如何开展好《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的建议,在建议中阐述上好《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的方法和要求。

二、我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课程当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现状当前我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课程编排、设计以项目或模块为实训单元,以小组合作方式组织实施。

具体的实训组织编排是:三个同学合作实操,1人读流程,1人根据读的流程实操,1人辅助记录,即辅助实操同学完成实操,同时记录实操完成情况和出现的问题。

另外三个同学观察整个实操过程,目的是为接下来的实操做好准备,实训完成后两组互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信息化教学分析作者:梁金生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7年第30期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今天,探索专业课程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主要讲授和培养现代汽车发动机构造、工作原理、故障诊断、维修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培养,显然是达不到上述能力要求的。

为此,本文就针对信息化教学方法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构造;维修;信息化
1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训教学相互脱节,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1.1 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在传统教学安排中,习惯于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

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由于缺乏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对抽象的专业知识只能“死记硬背”、“似懂非懂”。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造成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信心,专业学习也就成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
现代汽车技术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

若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地把各子系统设置为各门学科课程进行教学,则各学科教学必将按各自的学科体系实施,各学科之间难以有机衔接,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协调。

1.3 不利于造就“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若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本位,强调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将容易使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1.4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是专科教学计划的压缩版,是学科型的知识体系,因此,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非所用,学非所需,知识与能力联系断裂,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1]。

2 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随着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深入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使学生接触到的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化手段,使课堂变得更活、学习效果更佳、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益更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前线上互动,充分用好教学平台
互联网的普及,结合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教学平台提供远程教学服务,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专业教学资源为核心,通过购买汽车发动机构造的教学软件,收集企业的真实案例,汇集教师多年的教学资料等充实资源库的内容,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将认知与实践、结构与原理有机结合,便于资源共享、课前教学任务下达、师生线上互动交流、课后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消除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为突破难点、答疑解惑提供有利条件,学生课余利用手机进入教学平台学习,丰富知识和技能,方便快捷,积极性高。

2.2 课上自主学习,常用教学仿真软件
学生在汽车发动机零部件认知与反复拆装实训中,很难人均一台,还有受实训场地和管理难度的制约,因此,汽车发动机教学仿真软件应运而生。

学生通过教学仿真软件的学习结构认知、工作过程或原理演示、模拟拆装实训、故障设置与排除操作,可以有效掌握汽车发动机构造的认知,熟悉发动机拆装的步骤和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故障排除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为到汽车车间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课上交流讨论,会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辅助教师上课的工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极强的共享性。

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汽车发动机构造呈现出动态效果,使静止图形活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使抽象难懂的工作原理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3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信息化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一份做案,主要是项目案例引入。

客户反映,发现冷却液温警报灯闪烁或水温表指针长时间在红区,打开发动机机舱盖,冷却液沸腾出现蒸汽,在此情况下,发动机动力明显不足。

针对此现象,教师将发动机冷却系相关教学资源上传教学平台,让学生参考教学资源和网上搜索,找出客户反映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教学平台上表达出个人观
点,学生可以在教学平台上相互讨论,教师及时加以引导,找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薄弱环节,结合发动机冷却系知识要点,准备一份学案。

课上学生根据学案内容,在机房运用仿真教学软件自主学习冷却系的作用、冷却方式、冷却系主要构件及作用,软件可以实现发动机冷却系的单独拆分,其结构组成一目了然,点击零部件能全方位观察,并有文字说明其作用或工作过程,正确装配后,能模拟冷却系动态的工作过程,把平常看不到的效果呈现出来,学生更容易接受。

教师巡回指导的同时督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部分享个人学习成果,形成一份发动机冷却系自学后的简易多媒体课件,为班级分享做好准备。

课上学生讲解,每组派一个代表,讲述通过学习对发动机冷却系的认识及对客户反映问题的解决方案,全班讨论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行性。

老师讲解,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指出不足之处,理清发动机冷却系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加深理解。

课上模拟练习,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思路明确后,再次在机房运用仿真教学软件模拟实训,包括工具的选用,检测仪器、仪表的使用,故障设置、故障检测、故障排除等,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设置故障,检验排除故障的能力,通过不断反复练习,使学生熟悉故障诊断流程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汽车实训车间进行实际故障检测与排除,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后通过学习与练习,再次分析客户反映的问题,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平台分别记录做案评价表、学案评价表、讲述评价表和练习评价表,综合各环节评价,得出发动机冷却系项目的考试成绩。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教学中,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国家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新常态下,教学模式的探索不应仅仅局限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时,教学过程应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且需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斌.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126-127.
[2] 范志丹.信息化教学设计初探—以《检修喷油器》实训教学为例[J].科技资讯,2016,14(15):98-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