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伤仲永》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 (5)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5《伤仲永》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伤仲永学习导航1、联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2、顺畅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3、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一、沙滩拾贝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著名家家、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文题“伤”的意思是。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世隶.( )耕日扳.( )仲永环谒.( )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 )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二、浪里串珠4、解释下列多义词:⑴自: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⑵书:即书诗四句()未尝识书具()⑶然: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⑷去:一狼径去()西蜀之去南海()⑸之: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吾欲之南海()其邻人之父亦云()忽啼求之()5、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⑴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日:)⑵忽啼求之(啼:)⑶父异焉(异:)⑷父利其然也(利:)⑸稍稍客宾其父(宾客:)⑹从先人还家(先人:)⑺或以钱币乞之(或:)6、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B、忽啼求之C、余闻之也久D、或以钱币乞之7、下列“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8、火眼金睛!下面句子谁被翻译错了?选出来()A、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译: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B、余闻之也久译:我早就听说过这件事了。
C、稍稍宾客其父译: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D、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9、做个小翻译!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粗的词的意思。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 1.5 《伤仲永》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 1.5 《伤仲永》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 1.5 《伤仲永》教学设计5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教师: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
(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如何?(明确:伤。
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
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明确:(1)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
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由于文章中讲述了仲永由一个五岁就能作诗的神童最后成为普通人的故事,而且大部分同学都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所以,本文相对比较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读、品、悟,因此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理解课文。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字,疏通文章大意,以及文章体现出的道理。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懂得,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的道理。
2.激发学生珍惜优良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学案新人教版
2.注音.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称( ) 卒( ) 焉( ) 耶( )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3.点名朗读,师生评议.4.学生齐读课文.5.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三.合作探究.翻译下面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5)余闻之也久.(6)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三、课堂测试与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课文书上“研讨与练习”二、三题.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二、自主学习.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2.词类活用.①邑人奇之.奇:②稍稍宾客其父.宾客:②父利其然也.利:3.重点词语(1)世隶耕.隶:(2)未尝识书具.尝:(3)并自为其名.为:(4)指物作诗立就.就:(5)稍稍宾客其父.稍稍:(6)或以钱币求之.或:(7)环谒于邑人.环谒:(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9)泯然众人矣.泯然:(10)受之于天.受:(11)贤于材人远矣.贤:(12)得为众人而已耶.得:4.对文中的“之”“于”“其”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三、合作探究.1.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可加入自己的见解、评价.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四、课堂检测与作业.1.摘抄有关“天才”名言警句五条,并背诵.2.课外收集被人誉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秘.第三课时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二、自主学习.用原文填空.1.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2.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 ”;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 ”;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3.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 ,其具体做法是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 .三.合作探究.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4.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5.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四、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5.《伤仲永》
第一单元5伤仲永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认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字注音。
隶()焉()扳()谒()邑()泯()2.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父异.焉()(2)稍稍宾客..其父()(3)父利.其然()(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梳理下面古今异义的词语。
(1)或.以钱币乞之()(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得为众人..而已耶()4.辨析一词多义。
(1)于贤于材人远矣其受于人者不至也(2)之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不能称前时之闻5.翻译重点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二、整体感知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三、局部探究1.从哪些语句可以读出作者的哀伤与叹息?结合具体词句说一说。
2.为什么作者极力铺陈渲染方仲永的天资非凡?这是什么写法?3.作者仅仅为方仲永的遭遇而哀伤、慨叹吗?作者还在慨叹什么?4.《伤仲永》触发了你的哪些感想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力求观点有理有据。
四、拓展阅读请运用“题眼导读”的方法,认真阅读下面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谈谈对其寓意的理解。
父蠢子愚苏轼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子甚愚。
其父又不教。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
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艾子曰:“不须试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从布囊取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伤仲永【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聚焦】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难点突破】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关系,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才观?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走进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拓展链接】后天学习勤奋努力的名言名句①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爱迪生④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自主学习案】1.字音隶(lì) 扳(pā) 谒(yè) 邑(y ì)矣(yǐ)泯(mǐ) 称(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2.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②.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③.未尝识书具(“尝”同“曾”,曾经)3.一词多义其:①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②其文理皆可观者(代方仲永写的诗)③父利其然(这样)④其受之天(他)⑤如此其贤也(他的)之:①忽啼求之(代“书具”)②借旁近与之(代“仲永”)③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④余闻之也久(“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的”)⑥受之天(调节音节,无意义)于:①谒于邑人(引出对象)②于舅家见之(在)③贤于材人远矣(表示比较)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介词,从)然:①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②.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为: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②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自:①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①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②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宾客:①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贤:①.贤于材人远矣:(胜过,名词作动词) ②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有才能)4.古今异义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5.伤仲永王安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4、采用“归纳字词——疏通文意——理解中心——巩固练习”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5、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与德育:6、探讨仲永退步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5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1、文言文四步学习法2、归纳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完成四步学习法中的前两步2、完成相应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王安石笔下的这位神秘人物吧。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归纳学生预习中归纳,课堂上进行展示参考: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古今异义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为代词,此的意思;今为判断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为文采和道理;今为内容和条理。
3、一词多义: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于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之天: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其其诗以养父母:他的,代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写的诗,代词。
父利其然也:这样,代词。
其受之天也:他,代词。
4、词类活用: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伤仲永》学案(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整理
《伤仲永》学案(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整理一、学习目标1、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让同学自己利用课文解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重点)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的思想观点。
4、留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难点)二、自学提纲1、走近本文是朝代的,字,号他是个杰出的、、。
主要作品收录在《》。
2、唐宋八大家是那些?3、读课文、查解释,为下列字词注音、释义。
伤仲永:世隶耕:未尝识书具: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或以钱币乞之: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从先人还家: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不能称()前时之闻:复到舅家问焉:泯()然众人矣:泯然众人矣: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今夫不受之天: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4、依据解释翻译课文。
三、自主学习(要求老师走动巡察,教导指导)1、个人自主完成注音释词。
2、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翻译。
四、自学沟通展现1、简介--黑板展现2、疏理字词--黑板展现3、翻译课文--黑板展现五、老师小结六、附注第2课时一、自学提纲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受了哪几个阶段?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缘由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4、最终一段讲了什么道理?5、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具体?说说你的依据。
人教版语文七下1.5《伤仲永》学案
5伤仲永【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导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导学难点】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预习导学】1.走进作者:2.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线的词。
①未尝识书具()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从先人还家()3.给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注音。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②不能称()前时之闻③泯()然众人矣【合作探究】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⑤父利其然也()【拓展提升】5.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6.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父异.焉()(2).稍稍宾客..其父()(3).父利.其然也()(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5).邑人奇.之()第二课时【预习导学】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合作探究】2.翻译下列句子。
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翻译:(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伤仲永》教师寄语: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学习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zú)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5、“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四、合作探究、探究主题6、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7、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8、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五、迁移拓展9、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10、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
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⑴仲永啊,我想对你说⑵方父啊,我想对你说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六、当堂达标(一)、基础知识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伤仲永教学目的: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l~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题解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水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
惋惜之情。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
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
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孔融是一个小时了了,大时亦佳的人,而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中的方仲永却的确是一个小时了了,大而不佳的人,方仲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学了课文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探究生趣第一步,理解文意。
一、自读。
指导学生自读时,要求结合注释将课文基本读懂,标出读不懂之处,并将课下对重要的虚词或实词的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中的相关位置处。
二、朗读,可由老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方式。
朗读时做到不读错音,节奏分明,朗朗上口。
三、积累1.学生对课文字词由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提出全班讨论。
2.师生共同梳理要重点掌握的词语或学生不懂之处:[未尝识书具]未尝:不曾,识:认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 1.5 《伤仲永》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1.5 《伤仲永》教学设计
5《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教师: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
(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简介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我们欣赏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场生活及其道德底线;2. 能够理解、记忆本文,熟练掌握相关生词语和简单词语的使用;3. 能够运用中学语言文字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适当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能够面对新的生活场景,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记忆文中的情节与语言,掌握相关生词以及掌握简单词语的使用;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3. 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本词汇,如名词、动词等;2.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了解如何运用修辞提高文笔;3. 学习如何写出正确表达的文字。
四、教学方法1. 教师授课;2. 学生讲解;3. 分组讨论;4. 作业互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本文的故事背景是在明代,阐述了古代的一种执政方式,与现代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借鉴。
2. “伤仲永”中的“伤”意为丑化、谩骂,而“仲永”是某个鬼才官员的名字。
故事说的是,这位鬼才官员被陷害后,镇子上人们追着他辱骂,结果导致他的父亲终日悲伤,自杀身亡的故事,这其中涉及到了古代官场的黑暗面。
3. 教师通过自己的朗诵或者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们感受到这篇课文的气氛。
2. 课堂阅读1.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懂这篇课文的核心信息及其相关的生词、词语。
2. 跟学生们一起分析一些语言的深意也许能够起到加深对古文语言逻辑思路的认识及升华语文阅读的能力。
3. 课堂表述与思考1. 让学生们为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发表看法。
2. 引导学生们思考,如果自己是小说中的仲永,面对当时的社会,如何应对别人的辱骂、诋毁。
4. 写作1. 以本文中的一些情节为蓝本,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篇短篇小说。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旨。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 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
5. 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伤仲永》,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讲解。
2. 口头作文:评估学生在口头作文中的表达能力,给予鼓励和指导。
3. 读后感: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生动讲解、举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引导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口头作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和表达。
八、教学反思九、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加文言文阅读比赛或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5《伤仲永》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
5 伤仲永“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翻译这篇文言文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泯(mǐn) 称(chèn) 卒(zú)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某某某某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X。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某某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解释下面划线的实词。
《伤仲永》学案(人教新课版七年级下册)
5.《伤仲永》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1)给加点的字注音。
借旁近与.之邑.人日扳.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2)文学常识填空。
《伤仲永》选自,作者,字,号,(朝代)著名的家、家、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自译课文,圈画出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3.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课堂导学】第1课时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翻译。
3.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二、品味探究课题中“伤”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2课时一、整体感知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
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2.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二、品味探究1.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2.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3.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课后检测】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伤仲永》讲学稿
学习目的:
1、能讲述这个故事。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3、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莆,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文章写得很好。
被后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课文选自《监川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苏轼、苏绚、苏辙、曾巩、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
模块一:温故知新(独立完成)(8分钟)
模块二:自主学习(独立进行)(20分钟)。
模块三:交流研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精讲质疑)(30分钟)
模块四:教师精讲(认真听讲并记录要点)
河源中英文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随堂检测与反馈
检测内容:23、《伤仲永》班级:姓名: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仲永/生五年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不相同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下车引之
3、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旁近:邻居(的书具)
B、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族:团结族人。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文章阐述的道理。
D、泯然众人矣众人:一般人,普通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叙仲永之奇特,后写仲永之退化,先详后略,先抑后扬。
B、当父亲拉着仲永去求“利”的时候,也把仲永“拉”进了“众人”的行列。
C、本文以“余”所“闻”“见”为素材组织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本文通过仲永由神童变为“”众人过程,揭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5、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ān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yè
C、泯.然众人矣mǐn
D、不能称.前时之闻 chèn
6、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稍稍
..矣 D、忽啼.求之..宾客其父 B、复.到舅家 C、泯然众人
7、对“伤仲永”的“伤”正确的理解是()
A、中伤
B、受伤
C、哀伤
D、伤心
8、“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文理”的正确理解是()
A、文章的条理
B、文采和道理
C、文采和条理
D、文章的道理
9、“邑人奇之”中的“奇”的意思是()
A、奇妙
B、特别
C、以……为奇
D、奇怪
10、与“邑人奇之”一句中“之”的用法和意思完全一致的两项是:()()
A、忽啼求之
B、借旁近与之
C、传一乡秀才观之
D、余闻之也久
E、于舅家见之
F、不能称前时之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