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材内容说明.doc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 PPT精品课件冀教版
探究新知
(1)用计算器分别计算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银河队: (152+172+140+140+154+160+167+161+167 )÷9=157 (厘米)
探究新知
1.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 2.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 高吗? 3.个子最高的队员超出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 米? 4.个子最矮的队员低于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 米?
算一算:这辆长途客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81+82+87+86+84)÷5=84(千米)
答:这辆长途客车每小时行驶84千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励志学习的名言警句 1、在强者的眼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成功是努力的结晶,只有努力才会有成功。 3、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4、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5、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6、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7、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8、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9、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10、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11、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 12、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13、你可以这样理解impossible(不可能)——I'm possible(我是可能的)。 14、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15、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16、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17、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 18、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19、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20、天比昨天好,就是希望。 21、力的人影响别人,没能力的人,受人影响。 22、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 23、要自卑,你不比别人笨。不要自满,别人不比你笨。 24、面对机遇,不犹豫;面对抉择,不彷徨;面对决战,不惧怕! 25、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他就是个有价值的人。 26、超越自己,向自己挑战,向弱项挑战,向懒惰挑战,向陋习挑战。 27、不必每分钟都学习,但求学习中每分钟都有收获。 28、取时间就是争取成功,提高效率就是提高分数。 29、紧张而有序,效率是关键。 30、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课件)第1课时 认识平均数和求平均数
(2)冷饮店每个星期进一次货,下星期“小小”冷 饮店准备多少箱饮料比较合适?
答:下星期“小小”冷饮店准备140箱饮料比较合适。
(合理即可)
问题讨论
(教材P86)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 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会不会有危险?
小军不会 游泳啊!
答:游泳池的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而游泳池的最深 处一定比平均水深要深。虽然小军的身高高于游泳池 的平均水深,但还是会有危险。
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数量(个) 1 3 2 3 2 6 4
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1+3+2+3+2+6+4)÷7 =21÷7 =3(个) 答: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
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练一练
(教材P86 T1)
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
第一组
姓 名 投中6个
赵明
7个
哪组的成绩好?
第二组 姓 名 投中个数 刘 杰 9个 杨 立 8个 孙 梅 5个 王 丽 3个 丁 鹏 5个
算一算哪组投中 的球多……
怎样比较才公 平呢?
不公平,两个 组人数不一样!
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 个数就公平了。
(教材P86 T2)
2.“小小”冷饮店一个星期售出饮料的情况如下表:
星期
日一二三四 五 六
售出量(箱) 28 14 16 18 17 22 25
(1)平均每天售出多少箱饮料? (28+14+16+18+17+22+25)÷7=20(箱)
答:平均每天售出20箱饮料。
星期
日一二三四 五 六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认识平均数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 PPT精品课件冀教版
探究新知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可以怎样做?
拿出1支放 入此笔筒
拿出2支放 入此笔筒
探究新知
3支铅笔是这5个笔筒每个笔筒的平均支数。
探究新知
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每人投10 个。
每组有几人?每组同学进行投球,每人投10 个。
探究新知
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每人投10 个。
认识平均数及求 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 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
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
明问题的公平性。
探究新知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可以怎样做?
铅笔:15支 铅筒:5个
归纳 总结
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的所有数据之
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数叫这组数据
的平均数。
探究新知
亮亮把自己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 计。
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1+3+2+3+2+6+4)÷7
=21÷7 =3(个)
答: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
探究新知
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
巩固应用 2. “小小”的冷饮店一个星期售出饮料的情况 如下表:
(2)冷饮店每个星期进一次货,下星期“小小” 冷饮店准备多少箱饮料比较合适?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没什么好抱怨的,今天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之前的每一次选择买单。每做一件事,都要想一想,日后打脸的时候疼不疼。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21、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22、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23、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24、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 时间来定夺。 2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26、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过实力的原始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不要羡 慕那些总能撞大运的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遇上好运气。 27、时间只是过客,自己才是主人,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有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 生命才真正开始。 28、每个人身上都有惰性和消极情绪,成功的人都是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克服自己的惰性,并像太阳一样照亮身边的人,激励身边的人。
(精选)四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 PPT精品课件冀教版
探究新知 (2)用计算器分别计算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体重。
(红4星7+队3:5+45+54+53+51+56+56+53)÷9=50 ((银千4河8克+队5):8+40+42+50+56+52+50+45)÷9=49(千 克)
探究新知
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 有什么(2)班6个小组的同学植树情况 如下表:
巩固应用 2. 夕阳红敬老院有6位老人,它们的年龄分别是 75岁、82岁、94岁、85岁、77岁、91岁。他 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75+82+94+85+77+91)÷6=84(岁) 答:他们的平均年龄是84岁。
巩固应用 3. 一辆长途客车从出发站到目的地行驶了5小时, 下表中给出了这辆客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红星队: (153+138+153+163+165+158+166+168+158) ÷9=158(厘米)
探究新知 (1)用计算器分别计算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银河队: (152+172+140+140+154+160+167+161+167) ÷9=157(厘米)
探究新知
1.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 2.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 高吗? 3.个子最高的队员超出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 米? 4.个子最矮的队员低于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 米?
(1)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棵? (21+23+23+25+24+22)÷6=23(棵)
答:平均每个小组植树23棵。
2016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课件
巩固应用 2. 夕阳红敬老院有6位老人,它们的年龄分别是 75岁、82岁、94岁、85岁、77岁、91岁。他 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75+82+94+85+77+91)÷6=84(岁) 答:他们的平均年龄是84岁。
巩固应用 3. 一辆长途客车从出发站到目的地行驶了5小时, 下表中给出了这辆客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 1.数学抽象(符号意识、数感;几何直观、空间想象) 2.逻辑推理(推理能力、运算能力) 3.数学模型(模型思想、数据分析观念)
三、如何在数学教学评价中考查数学核心素养
教育质量监测的四个原则 1.不要求计算速度(速度的训练是课业负担重的主要原因) 2.监测内容蕴含的数学素养(概念、推理、计算、想象) 3.应当有一道开放题(超市的位置,加分原则) 4.说学生能懂的话(对可能性的理解)
探究新知 (1)用计算器分别计算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银河队: (152+172+140+140+154+160+167+161+167) ÷9=157(厘米)
探究新知
1.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 2.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 高吗? 3.个子最高的队员超出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 米? 4.个子最矮的队员低于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 米?
提到核心素养。明确要求:修改课程标准,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北师大研究小组定义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
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中数学课标修订组定义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
、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与 思维品质。
冀教版数学教案(四上)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8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85~86页例1、例2、例3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体会学习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PPT课件。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中,一开始就让学生参与移动铅笔的游戏活动,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然后通过设计的四个层次进行教学,既有对平均数的理解,又有对平均数的应用,还有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以及拓展练习。
这样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如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有的练习没有说完。
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
[再教设计]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鸣,和谐发展。
最后要精心设计练习。
第2课时求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87~88页例4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了解数据信息、估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在估计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会用“基数”法计算一组较大数据的平均数。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3课时 认识条形统计图
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3课时认识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第89~90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简单条形统计图、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的过程.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能根据数据特点用合适的方法求平均数.3、感受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直观性,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一是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如图表示简单数据,二是借助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示数的特点,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教材上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读图,说一说从统计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和交流,如果在交流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有关求“平均数”的问题或直接求出了平均数,教师要因势利导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在一次“保护环境”活动中三(2)、班第四组5名同学收集废旧电池数量如下.二、新知探索1.读上面统计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张红云收集了19枚,是最多的.议一议,上面两种表述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特点?使学生了解:用统计表表示数据,简单、明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直观、形象.2.求平均数,算一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枚?提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让学生用上节课求平均数方法计算.3.提出兔博士的问题,还有其他方法吗?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教材上呈现了三种算法.对于“移多补少”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出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交流.先求一共收集了多少枚,再除以总人数议一议:收集最多的比平均数多几枚,收集最少的比平均数少几枚三、巩固练习课后练一练第1、2题.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条形统计图有什么感想?板书设计:认识简单条形统计图、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能用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能根据数据特点用合适的方法求平均数.感受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直观性,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类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提供施展个性才华的空间,体验成功的数学通过学习统计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了解整理数据,收集数据,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处理数据,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知识.。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第8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1 平均数
3.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反之,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4.数据较大、较多时,可用计算器计算。
第五组同学的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294÷7=42(千克) 第六组同学的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5)÷8=320÷8=40(千克)
近代统计学之父
凯特勒是比利时的统计学家、数学家。1819年毕业于甘特大 学,1828年任布鲁塞尔大学教授,1841年任比利时中央统计委员会 会长,1851年任第一届国际统计会议主席。凯特勒被统计学界称 为“近代统计学之父”“国际统计会议之父”。
数量(个) 1 3 2 3 2 6 4
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弃多少个 垃圾袋?
一个星期丢弃塑 料袋的总个数。
一个星期的天数
平均每天丢弃多少 个塑料袋
(1+3+2+3+2+6+4) ÷7 =21÷7=3(个)。 答: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
3表示的是实际丢弃 塑料袋的个数吗?
“3个”表示的是一个星期平均每天丢 弃塑料袋的个数,不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 袋的个数。
①红星小学队队员的平均体重: (47+35+45+54+53+51+56+56+53)÷9=50(千克)。 ②银河小学队队员的平均体重: (48+58+40+42+50+56+52+50+45)÷9=49(千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冀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学会制作和解读条形统计图。
通过学习平均数,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集合的中心趋势,并能够应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而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则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图形解读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图表直观地理解数据。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来分析数据。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学会制作和解读条形统计图,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是数据集合的中心趋势,学生需要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其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求平均数的方法:学生需要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平均数。
3. 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和解读: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并能够通过图表来解读数据,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新课: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例,学会制作和解读条形统计图。
4. 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板书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2. 板书内容: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和解读。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求平均数的相关计算题。
2. 提高练习:通过实例,制作和解读条形统计图。
3. 拓展练习:利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来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会制作和解读条形统计图。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3课时认识条形统计图
第八单元均匀数和条形统计图第 3 课时认识条形统计图教课内容:教材第 89~90 页。
教课目标:1、结合详尽案例,经历认识简单条形统计图、用不一样的方法求均匀数的过程。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能依据数据特色用适合的方法求均匀数。
3、感觉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直观性,知道可以用不一样的方法求均匀数,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课重难点:一是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如图表示简单数据,二是借助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示数的特色,学惯用不一样的方法求均匀数。
教课准备:课件。
教课过程 :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教材上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读图,说一说从统计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和交流,假如在交流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有关求“均匀数” 的问题或直接求出了均匀数,教师要因势利导直接进入下一个教课环节。
在一次“保护环境”活动中三( 2)、班第四组 5 名同学采集废旧电池数目以下。
二、新知研究1.读上边统计图,你认识到哪些信息?张红云采集了 19 枚,是最多的。
议一议,上边两种表述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特色 ?使学生认识:用统计表表示数据,简单、了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直观、形象。
2.求均匀数,算一算,均匀每人采集了多少枚?提出求均匀数的问题,让学生用上节课求均匀数方法计算。
3.提出兔博士的问题,还有其余方法吗?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教材上表现了三种算法。
对于“移多补少”的方法,假如学生没有出现,教师可作为参加者与学生交流。
先求一共采集了多少枚,再除以总人数议一议:采集最多的比均匀数多几枚,采集最少的比均匀数少几枚三、牢固练习课后练一练第 1、 2 题。
四、全课小结经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条形统计图有什么感想?板书设计:认识简单条形统计图、用不一样的方法求均匀数。
能用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能依据数据特色用适合的方法求均匀数。
感觉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直观性,知道可以用不一样的方法求均匀数,加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年级数学上册八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计算平均数教案冀教版
计算平均数教学目标:1. 在读统计表、沟通信息、自主计算的数学活动中,经验进一步相识“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 通过详细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洁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详细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洁问题。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篮球运动是我校的传统运动,也是一个强项,屡屡获奖。
我们来看一下2003年某市举办了一次小学生篮球友情赛,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队员身高和体重的状况。
出示统计表。
学生视察统计表内容,回答:从表中,你了解到那些信息?(1)可以知道各组队员的身高和体重。
(2)两支球队里,张春光最高,是172cm。
(3)李斌最矮,是133cm。
(4)体重最重的是张春光,是58千克。
(5)李斌体重也最轻,只有35千克。
【讲授】解决问题,探究新知(一)活动一:求平均身高1.估计平均身高。
提出估计要求,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
2.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身高。
要求:(1)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两组队员的平均身高。
(2)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合作解决。
3.全班沟通计算结果。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身高总和÷总人数=平均身高)(身高后两位数的和÷总人数+100=平均身高)板书:红星队:(153+138+153+163+165+158+166+168+158)÷9=158(cm)银河队:(152+172+140+140+154+160+167+161+167)÷9=157(cm)(设计意图: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计算简洁数据的平均数,他们已不再是一张白纸。
在此环节放手请学生计算平均体重,充分信任学生自己的实力。
)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组织学生探讨两个问题。
重点使学生理解求出的平均身高不是每个队员的身高,某个队员的身高不能代表整个队的平均身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材内容说明(一)单元教育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白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
2、能探索分析解决求平均数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求平均数问题,并尝试解释方法的合理性。
3、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调查表,经历整理描述读书人数和用计算器估算读书字数的过程,获得估算的活动经验。
4、在用平均数和统计图分析、描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统计表、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二)单元教材说明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一方格表示一个单位)表示统计结果,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的基础上学习的。
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单元最后安排了“读书调查”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数量之间差别的一般比较。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等。
所以本单元把平均数贯穿在每一课的数学活动中。
“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套教材借助统计图直观表示数据的特点,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认识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
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1课时(教科书85页、86页),认识平均数。
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
例1,给出五个笔筒,分别有3支、4支、2支、5支、1支铅笔。
提出: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支数同样多,可以怎样做?兔博士提问:每个笔筒放几支?例1的目的是利用学生“同样多”的操作经验,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和平均数的意义。
例2,设计了“四(1)班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的事例,给出第一、第二两组同学的名单和每个人投中的个数记录。
其中,一组有4名同学,二组有5名同学。
兔博士提出:哪组的成绩好?引出学生的讨论。
教材呈现了学生讨论“怎样比较合理”的情境以及各种意见。
由亮亮的话“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就公平了”引出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蓝灵鼠说: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看一看。
教材以学生在黑板上板演的方式给出求两个组平均成绩的方法和结果,并通过聪聪的话给出问题的答案:第一组的成绩好。
例3,给出了亮亮家一个星期每天丢弃塑料袋的情况统计表,兔博士提出要求: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教材给出了求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并用丫丫的话给出了计算的方法。
然后提出“议一议”的问题: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最后,“问题讨论”设计了“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会不会有危险”的问题情境,同时大头蛙给出“小军不会游泳”的提示。
让学生了解“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意思,明白这个游泳池有的地方要比1米20厘米深。
“平均数”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意义不同的概念。
从概念的本质来看,“平均分”是除法运算,“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得到的结果。
从除法运算的结果看,以前除法运算中平均分的结果是问题的确切答案。
如,把15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5支。
这个“5支”是每个同学实际分到的支数。
而“统计”中平均数的结果是表示数据平均水平的一个统计量。
如,3个同学一共有15支铅笔,平均每个同学有5支,这个“5支”就不是表示每个同学实际都分到5支,而是一个平均数。
本节课计算“平均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和“平均每天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对学生来讲都不困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例1时,教师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真讨论“怎样做”的同时,实际动手分一分。
一方面回顾“同样多”和“平均分”的知识,另一方面,体会“把一组数据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例2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哪个组成绩好的理解,使学生感受用“平均成绩”比较的合理性,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初步学会根据平均数描述比较结果。
教学例3时,在学生自主完成计算的基础上,重点讨论“议一议”的问题,使学生了解求出的“3个”不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
同时,利用“问题讨论”的事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内涵和意义。
第2课时(教科书87页、88页),计算平均数。
教材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的小学生篮球比赛的事例,例4设计了“某市举办小学生篮球友谊赛,进行决赛的两支球队部分队员身高和体重如下”的情境,用表格给出了两个球队各9名队员的姓名、号码、身高和体重的信息,首先提出: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教材以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了表中的主要信息。
如:每个队员的身高都超过100厘米,张春光最高,是172厘米;李斌最矮,才138厘米,体重也最轻等。
兔博士提出要求:估计一下,哪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接着提出问题(1),用计算器分别计算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教材用学生交流个性化算法的方式给出了两种计算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一是用每个队队员的总身高除以总人数,二是根据所有队员身高都超过100厘米,先算出超过100厘米部分的平均数,再加上100厘米。
求出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以后,“议一议”提出了4个和两个球队队员平均身高有关的问题,从平均身高的实际意义和每个队员身高与平均身高的关系等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作用和意义。
问题(2),用计算器分别计算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体重。
学生完成计算后,兔博士提出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某个队员体重与本队平均体重的关系。
解答完例4的两个问题后,“说一说”提出:两支球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关系吗?通过两个球队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的比较,使学生感受体重和身高的一般关系,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最后,大头蛙提出:算出各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看一看。
利用本班各组同学的实际计算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身高和体重的关系。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数、会计算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借助比较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二是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
课堂活动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在学生了解两个球队队员身高、体重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提出兔博士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身高数据和自己的数感估计哪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并引出用计算器计算,使学生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第二,利用计算的结果重点讨论“议一议”的4个问题,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及其在描述某个队员个体身高中的作用。
第三,学生计算出两支球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用白己的语言描述每个队员的体重与本队平均体重的关系。
第四,让学生观察计算出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两组数据,回答说一说的问题后,再让学生分组计算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来验证上面的现象。
一方面丰富学生关于身高和体重关系的常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数分析、描述、说明问题的作用。
第3课时(教科书89页、90页),认识一格表示1个、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用不同方法求平均数。
教材选择了保护环境活动中收集废旧电池的事例,例5用文字和统计表给出在一次“保护环境”活动中,三(2)班第四组同学收集废旧电池的情况和每个人收集的数量。
用兔博士的话介绍:收集废旧电池的数据可以用下面的统计图表示,并给出了完整的统计图。
接着“议一议”提出:上面两种表示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特点?教材呈现了学生交流、讨论的情境以及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
聪聪说:用统计表表示数据简单。
红红说: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直观、形象。
丫丫说:这个统计图一格表示1枚废旧电池。
了解统计图的特征以后,教材提出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枚?首先给出先求总数再除以数据个数的一般方法,然后通过兔博士的话“还有其他方法吗”引出计算平均数的另外两种方法。
聪聪的方法:因为两个人收集的数量都是16枚,所以以16枚为标准,把比16枚多出的数量补到不足16枚的地方,即“移多补少”的方法。
丫丫的方法:以大家共同有的11枚为标准,先求出超过11枚部分的平均数,再加上11。
练一练两道题中的统计图都是一格表示2个单位。
本节课的学习有两个重点:一是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二是借助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示数的特点,学习用不同方法计算平均数。
教学活动中,首先要给学生读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时间,充分交流两种数据表示方式的特点,并在了解统计图特征的同时,体会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画图方法。
解答“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枚”的问题时,先让学生用上节课学习的一般方法计算,再让学生观察统计图,启发学生用其他方法计算。
除教材中给出的两种方法外,还可以让学生试着以10枚为标准,先算出超过10枚部分的平均数,再加10算出平均数。
练一练第1题,教师要给学生读图、交流数据信息的时间,并通过图中标出的数据,认识一格表示2本书,为第2题用统计图表示数据作准备。
第4课时(教科书91页、92页),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6选择了同学们到学校阅览室读书的事例,给出了“光明小学阅览室星期一至星期五读书人数”的统计图(一格表示5人)。
兔博士提出: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接着呈现了学生交流的情境以及应该了解的重要内容。
红红说:这个统计图一格表示5人。
亮亮说:星期五到阅览室读书的人最多。
然后再提出“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的要求。
教材给出了同学们提出的主要问题:(1)星期一到星期五一共有多少人到阅览室读书?(2)平均每天有多少人到阅览室读书?认识l格表示5人的统计图后,“试一试”选择了老年人参加各种娱乐、健身活动的事例,给出了“在老年活动中心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统计表”,提出“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的要求。
教材给出了完成一部分的统计图(一格表示4人),并用大头蛙的话“每格代表几人”提示学生先了解统计图的特征,再自己画图。
“练一练”共安排2道题,第1题,用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5本)表示给出的数据,并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