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 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 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 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答案】(1)B(2)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
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
③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解析】【分析】(1)B项,“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错误,从诗中来看,两处所提到的琵琶声内容和情感是不相同的,第一次,“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第二次,“琵琶一曲肠堪断”,这是指宴会上的演奏,由“肠堪断”可知,此时的琵琶声应是哀婉动人的。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doc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杂诗(其四)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这首诗明显地学习屈赋。
B. 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
C. “时俗薄朱颜”二句,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
D. 这首诗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风格质朴刚健,有一种爽朗自然之美。
(2)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C(2)①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表达自得之情;②“时俗”二句,说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比喻自己不被重用,表达怀才不遇之愤;③“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逝,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解析】【分析】(1)C项,“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错,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意思是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此句是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而不是“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
故选C。
(2)“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
曹植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赋。
这首诗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时俗”二句,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
“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doc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浣溪纱(宋)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1)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________;一个字________,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试分析本词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追逐;“出”(2)①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
②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解析】【分析】(1)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追逐,描写出游人追逐画船的情景,表现出喧闹的场面。
“出”字描写出秋千时隐时现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欢快热闹的气氛,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
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
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
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
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
“人生何处似尊前”,人生什么时候能像饮酒一样惬意轻松,不必太多愁苦!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故答案为:⑴追逐“出”⑵①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
②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过菊江亭(1)于谦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咏菊曹雪芹(林黛玉)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2)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3)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①菊江亭:今位于安徽东至县东流镇滨江处,晋时属江西彭泽;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常来此植菊。
②欹:通“倚”。
③平章:品评。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首前两句写陶渊明在菊江亭的五棵柳树旁拄杖而行,从而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B. 第二首前两句写咏菊之人怀着无法摆脱的诗情,从暮到晓,绕着篱笆,靠着石头,吟咏菊花。
C. 两首诗所题咏的菊花,都与辞官归隐的陶渊明相关,都表达了对陶渊明高风亮节的赞颂之情。
D. 两首诗在题咏菊花的同时,写到“五柳”“一辞独擅晋文章”“陶令”,都属于引用典故。
(2)咏物诗往往会在物中寄托诗人的思想情感。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首诗中明确表达了诗人自己不喜欢无情之物的心态。
B. 第一首诗暗含了诗人对陶渊明能保持高风亮节的赞赏之情。
C. 第二首写诗人在吟咏菊花的过程中,用霜色来描摹菊之形。
D. 第二首写诗人月下吟咏菊花时,口里含有菊花清香的花瓣。
(3)阅读上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①菊花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两位诗人分别是怎样描写菊花的?②两首诗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A(2)B(3)①菊花描写:第一首诗“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
“黄花”即“菊花”,突出其颜色为璀璨夺目的黄色,赞美它芬芳高贵的节操。
第二首诗中“菊花”名称没有在诗中明确显现,“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
用“霜”借指“白色菊花”,暗示出其圣洁孤傲的品格。
②情感表达:第一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品格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第二首主要表达诗人自己自伤自怜和对孤傲品性的坚守,同时也对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给予可肯定。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
朝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
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D(2)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解析】【分析】(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故选D。
(2)“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译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以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隋]明余庆①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
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③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 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 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
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解析】【分析】(1)B项,“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
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
故选B项。
(2)诗歌注释说“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D(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分析】⑴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⑵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故答案为:⑴D;⑵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高中诗歌鉴赏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不是李白的作品?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将进酒,杯莫停。
答案:C2. 以下诗句中,描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答案:B二、填空题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深切忧虑。
2.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无限向往。
答案:1. 国家兴亡2. 理想生活三、简答题1. 请简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境。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象。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眺夕阳西下,黄河奔腾入海,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辽阔天地的无限感慨。
四、论述题1. 分析《静夜思》中李白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思乡之情。
答案:李白在《静夜思》中,仅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四句,便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诗中“明月”和“霜”的比喻,既形象又贴切,增强了思乡之情的表达。
而“举头”和“低头”的动作,更是生动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五、诗歌创作题1. 请以“春天”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
答案示例: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草探出头,花儿含笑。
阳光洒满大地,温暖如初,春风拂过,带走了冬日的寒。
结束语:诗歌鉴赏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更能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
通过本试题的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①(元)张可久②梅花浑似真真③面,留我倚阑杆。
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
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
老僧同醉,残碑休打④,宝剑羞看。
【注】①虎丘:江南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
秦始皇东巡时曾来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干将、莫邪、湛卢等宝剑。
②张可久,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多次担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
③真真:唐代美女。
④打:拓。
(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了雪中盛开的梅花美丽动人的姿态,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层次分明是这首元曲的特点。
试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1)比喻;拟人(2)全曲可分三层。
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
描绘出一幅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
②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
无情的历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
③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
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后的梅花红润娇艳仿佛仙女真真姣好的脸面,吸引我凭依着栏杆久久流连。
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
把梅花比喻成美女,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
(2)小令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虎丘雪后的美丽景色。
“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
把梅花比喻成美女,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
“雪晴天气”三句写眼前实景,“玉”、“冰”紧扣雪字来写。
“松腰”与“泉眼”可谓巧对。
泉眼为俗用的现成的词语,而松腰则显然是作者精心选择和锤炼的语言,虽有斧斫痕迹,但并不生硬晦涩。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经典试题(含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兵杜甫北庭①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②,元帅待雕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③波。
【注】①北庭:都护府名。
②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
③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气势。
B. 额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地。
C. 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
D. 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2)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2)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
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分析】(1)C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们出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主要写了战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
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就无所谓“战后的喜悦心情”。
故选C。
(2)本诗“斩鲸”,是斩首的意思。
“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定叛乱势力;“斩鲸辽海波”,是指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平定叛乱。
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题目、时代背景、注释等揣摩作者通过“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本诗的意思是:北庭都护府派遣的豪壮勇猛的战士,数量很多。
这支精干勇敢的部队过去无敌于天下,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会怎么样呢?安史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寇。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诉衷情晏殊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
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玉楼春无名氏东风杨柳门前路。
毕竟雕鞍留不住。
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
小楼画幕无重数。
听得楼边车马去。
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二句,面对烂漫春光,主人公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情态异常,“香阁浓睡”。
一“恼”字,承上贯下,使词意陡生顿挫。
B. “一春芳意”与“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
“牵系”既形象地表现了柳丝的特点,同时也是对“眉叶细,舞腰轻”的照应。
C. “柔情胜似岭头云”与“别泪多于花上雨”两句中,情是泪的内源,泪是情的外现,一情一态,两个比喻,对仗工致,且曲尽传神写照之妙。
D. “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上句变实为虚,抽象的感情成了可染可画的形象体。
下句既实又虚,“丹青”既指图画,也喻忠贞不渝之情。
(2)两首词在开篇都写到“东风杨柳”,请分别简析其中“柳”的形象、人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怎样的作用?【答案】(1)D(2)①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的作用。
②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所写之人是与远行之人在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留”毕竟留不住,对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
【解析】【分析】(1)D项,“上句变实为虚”错误,“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倘若能用画眉的黛粉将这缱绻情愫染到更深更浓的话,那我定把这忠贞情意的画图渲染到无法渲染时为止,上句变虚为实。
故选D。
(2)本题,《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先绘出一幅如画春景:东风吹温送暖,催引生机;杨柳因春风吹拂而萌发春意,虽未青青成阴,却染得人满眼春色;柳丝纤细,柳烟疏淡,似有若无,自有一种迷蒙意态;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翠意撩人,秀色可餐。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惜别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空,徒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将“愁”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表明了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
B. 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高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C. “燕辞归”与“客尚淹留”是反衬,用燕归反衬客留,从而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D. 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答案】(1)A(2)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解析】【分析】(1)A项,“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错误,原文几个愁的原因中,无法分析出“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根据题目《惜别》可知,最主要是因“亲友相别”。
故选A。
(2)“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作者融情于景,写出秋景的凄清;“离人心上秋”,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凄凉萧索,写出离人相别之愁苦;“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融情于景,含蓄写出自己功业无望的愁怨;“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抒发了作者羁旅漂泊的愁情。
考生据此容易作答。
故答案为:⑴A;⑵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
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
《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 《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
《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 《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 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B(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
《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
“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
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解析】【分析】(1)B项分析不当。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语都张伞”;“树头花落未成阴”,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
由此可知,《夜》诗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
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寡妇杜荀鹤①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②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③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①杜荀鹤: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
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②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③旋斫:现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抓住“衣衫”“鬓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的刻画出寡妇贫困痛苦的形象。
B. 颔联“犹”“尚”二字与尾联“任是”“也应”前后呼应,不管百姓如何困苦,横征暴敛依旧无处不在。
C. 此诗虚实结合:前三联虚处着笔,具体形象的写出寡妇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尾联谊感慨升华主题。
D. 颈联“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采用加倍强调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解析】【分析】(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
故选C。
(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麻苎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 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
故答案为:⑴C;⑵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doc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答案】(1)D(2)【示例1】指诗人自己。
①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②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①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②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解析】【分析】(1)D选项“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错误,由诗歌注释“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可知,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休闲时光。
但没有信息体现“归隐之情”。
故选D。
(2)“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
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注(唐)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㶚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此词相传为李白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写呜咽的箫声惊醒夜梦人,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情感基调。
B. 上片写闺情念远,由月色到柳色,由虚到实,道尽了离别之伤。
C. 下片写秋望伤时,咸阳古道、汉家陵阙勾连古今,抒兴废之悲。
D. 全词意境开阔,既有时序的跳跃,又有场景的转换,开阖有致。
(2)这首词的结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何妙处?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意象叠加(列锦)。
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
【解析】【分析】(1)B项,错在“由虚到实”,由月色到柳色,是由眼前照着楼台的月色回想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的悲伤情景。
应该是由实到虚。
故选B。
(2)“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使用了意象叠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从乐游原上远望咸阳古道的悲凉景象,引出秦娥眼前之所见,只有在肃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
诗人以景结情,将秦娥怀古伤今的弦外之音,表达得淋漓尽致,意境深远。
故答案为:⑴B;⑵①意象叠加(列锦)。
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一)一.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二.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8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 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又叫秋闱。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答:轻微、新鲜、清爽等。
(2)“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答: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其四)①白居易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注释】①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
B. 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
C. 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
D. 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
(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解析】【分析】(1)C项,“闲适的生活状态”错误。
从首句“自从委顺任浮沉”可知作者宦海沉浮,仕途失意;从颈联“不问”“皆慵”可知无聊和孤寂的生活状态。
“闲适”理解错误。
故选C。
(2)“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表层意思是,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
结合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可知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再联系颔联“灭除忧喜色”“消尽是非心”、颈联“唯耽酒”“只抱琴”都是表面上不问世事、故作旷达之语。
据此,本句表面上否定屈原行吟泽畔,不知天命,实则流露出自己被贬的苦闷和仕途的失意。
故答案为:⑴C;⑵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
(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其四)①白居易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注释】①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
B. 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
C. 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
D. 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
(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解析】【分析】(1)C项,“闲适的生活状态”错误。
从首句“自从委顺任浮沉”可知作者宦海沉浮,仕途失意;从颈联“不问”“皆慵”可知无聊和孤寂的生活状态。
“闲适”理解错误。
故选C。
(2)“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表层意思是,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
结合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可知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再联系颔联“灭除忧喜色”“消尽是非心”、颈联“唯耽酒”“只抱琴”都是表面上不问世事、故作旷达之语。
据此,本句表面上否定屈原行吟泽畔,不知天命,实则流露出自己被贬的苦闷和仕途的失意。
故答案为:⑴C;⑵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
(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屯田词①(唐)戴叔伦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②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注释】①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
这里指民屯。
隋以后,“屯田”又称为“营田”。
②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
(1)本诗依次叙写了屯田农民种麦、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期人民悲惨命运。
(2)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捕蝗;伐木(2)①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
②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
③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
④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解析】【分析】(1)这首诗开头四句写一些驻屯兵在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欢喜喜。
可是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
以下四句写种榖子的地方。
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桔茎。
于是出动全体老小去驱捕蝗虫,好容易把蝗虫赶走,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空洞洞地无衣无食。
禾是榖物的总称,小米、玉米、高粱、稻都称为禾,不过此处肯定不会是水稻。
以下四句叙述这些驻屯兵到了冬季,没有粮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
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谁知又被长官派去南山中伐木。
于是驾着牛车进山去,在霜重草枯的严寒气候里,牛都冻死了,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以上共十二句,四句一绝,每绝描写屯田兵士的一种艰辛的生活面。
于是用两句来做结束:边疆上的驻屯军历尽种种艰辛,何人知道?仰望南天,有家而归不得,只有眼泪簌簌地如雨水一般落下。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凸显出农民种麦子的过程。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写的是农民在捕捉蝗虫的操劳;“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突出农民伐木的艰辛。
(2)这首诗歌以第三人的具体身份陈述客观事实依据,展现出具体的叙述背景,叙述角度别致,客观冷静,充满理性。
在叙述具体事务的时候,突出时间顺序,先写种麦子,在紧接着写屯草,显得错落自然,层次清晰明了,诗歌中流露出内心的感受也是通过叙述来得出的,全诗饱含对农人艰辛的同情,突出生活的不易。
故答案为:⑴捕蝗;伐木⑵①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
②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
③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
④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
译文:春耕时节屯兵在戈壁滩上,老老少少欢欢喜喜地种麦。
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
庄稼还没成熟就闹了蝗灾,青苗被蝗虫吃尽仅剩桔茎。
驱捕蝗虫回到自己的屋子,袋子罐坛空洞洞无衣无食。
冬季移屯到靠近城市地方,谁知被官府派去南山伐木。
老老少少驾着牛车进山去,寒山霜重草枯牛都冻死了。
历尽种种艰辛又何人知晓?仰望南天簌簌眼泪如雨水。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①唐·柳宗元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②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注释】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
②莳:种植。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作者跟随崔中丞应邀造访郊外居住的卢少尹一事。
B. 首联点明郊居之地是在湘江岸边,四周无邻,渲染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
C. 古代称甘草为国老,浊酒为贤人,此处既写药、樽照应,又暗示崔中丞的身份。
D. 尾联自然高妙,语意双关,“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2)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D(2)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D项,“‘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错误。
“五禽戏”,后汉名医华佗创造的一种强身运动,因动作模仿五种禽兽的姿态而得名。
听说你还善于作五禽之戏,难怪出门时鸥鸟都与你亲密无间。
这里是指胸中没有机心的自然无为状态。
领悟了某种道理后,就可以锻炼形体、修身养性为已任,忘却机心,胸中坦荡,这样就真正地融人大自然。
而不是“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故选D。
(2)“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清泉萦回在浅浅的石滩上,高高的柳树也种植在周围;小路弯曲在青藤之间,时时有绿竹相衬。
写一路上的景色,泉、径、石、藤、高柳、绿筠,诸种景致都显示出一种田园雅趣,身处其中的诗人一行自然也觉得心清神爽,飘然尘外。
这两句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在如此环境中归隐田园、忘却尘世,也应该是必然的选择吧。
结合标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及注释内容“此诗是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等分析可知,诗中极力描摹卢遵摆脱尘网后的欣悦生活,虽然其居所清冷寂寥,但可以心无挂碍、悠然自得。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D;⑵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画面、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宋)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即淮河。
颍:颍水,淮河支流。
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 “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 “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 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