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合集下载

端午节来历的故事来源

端午节来历的故事来源

端午节来历的故事来源端午节来历的故事来源_端午节是怎么来的1.屈原投江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

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传说,有一条白蛇修炼了一千年,终于修成人形,化为美丽端庄的白娘子,另一条青蛇修炼了五百年,也化为富有青春活力的小青姑娘。

端午节简短介绍来历

端午节简短介绍来历

端午节简短介绍来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民间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或者户外放风筝、赛龙舟、吃粽子等。

那么,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呢?
传说,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大约在公元前278年左右。

在当时,中国处于战争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忠于国家,不愿意见到国家被侵略而投江自尽。

屈原的死讯传开后,人们不愿让他的身体被鱼虾噬食,于是纷纷下船打捞屈原的尸体,并在江边焚香祭祀他。

为了不让鱼虾吞食屈原的身体,人们还在江中投入了许多粽子。

后来,人们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示纪念。

这便是端午节的由来。

除了屈原的故事,端午节还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有关。

比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农事节日,也是夏季的节气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田间地头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

同时,端午节还是驱邪避疫的日子,人们会在家中挂上艾草和菖蒲,以驱赶疫病和邪气。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表达感恩和纪念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以祭祀先祖、祈求健康和平安。

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习俗范文

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习俗范文

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习俗范文一、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
端午节,又称龙船节、五月节、端阳节等,是中国传统节
日之一。

这一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有着2000多
年的历史。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农历五月的第一个节气节日,也是中国农历传统节令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最为广为人知的是和屈原有关。

相传,屈原是中国楚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因直言忠言得罪当时的政府,被流放至汨罗江。

据说,汨罗江受洪水侵袭,屈原绝望之际投江自尽,传说在五月初五这一天。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渐渐形成了龙舟竞渡、吃粽子、插艾叶等端午节的习俗。

除了和屈原有关,端午节在古代还有驱邪避瘟的民俗观念。

在古代,五月是疫病肆虐的季节,人们认为通过节日庆祝和预防措施可以驱赶瘟疫,祈祷家人平安健康。

因此,端午节也被视为重要的保平安之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不断丰富和发展,传
统的病邪观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重视亲情团圆、传承文化的意义。

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成为人们欢度节日的方式,也成为了代代相传的中华文化。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来历复杂丰富,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说,也有民俗文化的渊源。

在当今社会,虽然节日观念和习俗发生了变化,但端午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被人们传承和重视。

愿端午节的美好传统永远保留,再续千年风情。

端午的由来(简短)

端午的由来(简短)

端午的由来(简短)1.端午节的来历(简单一些)端午节的来历之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端午节的由来要短一些的,而且是要写楚原哦中国的端午节是屈原出现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节日。

因为在长江一带至今有“端午水”一说,也就是在端午节前后会有大暴雨导致的洪水。

古人认为洪水是河神发怒的结果,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等东西冲走,举行的一列祭祀活动,希望河神高兴,五谷丰登。

加上这时候一般是农耕的犁田、插秧季节,经常要在水里泡着,喝黄酒能有效去除风湿,相传黄酒是神仙赐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这段时间喝黄酒的习惯。

这些并不是纪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端午节这一说法,屈原投江更加让人们记住了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方式。

3.端午节的来历要很简短100字左右,不要超过150字,谢谢了~~~~~~ 端午节来历简介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

【导语】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初五,⼜称端阳节、午⽇节、五⽉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之⼀,并已被列⼊世界⾮物质⽂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忧考整理如下: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来。

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化、⼲⽀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中国古代的星象⽂化源远流长、博⼤精深,古⼈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套完整深奥的观星⽂化。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知⽆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五纬⼀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以定⽇⽉度。

”上古时代⼈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星⾠的运⾏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宿”,按东南西北四⽅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的“⾓、亢、氐、房、⼼、尾、箕”组成⼀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年四时周期相⼀致。

在传统⽂化中,⽅位和时间以及⼋卦是联系在⼀起的。

先天⼋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卦的乾位,即为“天”。

仲夏午⽉午⽇,苍龙七宿运⾏⾄正南中(乾)⽅位,是龙升天的⽇⼦。

苍龙群星⼀年四时的运⾏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正南中天⽅位,对应乾卦第五⽘“飞龙在天”。

在《易经》中,以⼋卦为基础⼜两两重合⽽构成六⼗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组成;⽘是要从下往上数,⽽阳⽘⼜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称“九五”;九五之⽘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既“得中”⼜“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吉之位。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得正”,为⼤吉⼤利之象。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端午节的庆祝活 动如挂艾草、喝 雄黄酒等,体现 了人们对健康、 平安的追求和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
汇 报 人 :
XXX
单击添加标题
端午节期间,各地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等, 这些活动不仅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还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
单击添加标题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在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 国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特色
起源:纪念屈 原,表达对先 贤的敬仰和怀

制作方法:糯 米、红枣、豆 沙等食材包裹 在粽叶中,用
绳子捆扎
寓意:团圆、 吉祥、幸福
吃法:蒸煮、 煎炸、烤制等,
口感各异
寓意:驱邪避疫,祈求平安 习俗起源:古代民间传说,艾草、菖蒲具有驱邪避疫的功效 习俗时间:端午节当天 习俗方式:将艾草、菖蒲悬挂在门口或窗户上,寓意驱邪避疫,祈求平安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X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 治家
投江自尽:屈原因政治失意, 投江自尽
纪念活动:人们为了纪念屈原, 举行各种活动
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 原而设立的节日
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因父兄被楚王杀害而投奔吴国
端午节起源:相传伍子胥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吴国人为了纪念他,将这一天定为端午 节
通过传承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端午节是中国的 传统节日,具有 深厚的文化底蕴 和历史背景
端午节的习俗如 赛龙舟、吃粽子 等,体现了中华 民族团结协作、 自强不息的精神

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一、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端午节的来历之二: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二、端午节的习俗1、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吃粽子: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插艾叶:在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传说唐代皇帝病中,梦见一个大鬼捉到一个小鬼,把小鬼吃了,大鬼自称钟馗。

醒后,皇帝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用来打鬼、驱邪。

端午节来历的故事

端午节来历的故事

端午节来历的故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

端午节的来历有着丰富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屈原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兼爱国诗人屈原,因忠言直谏而遭贵族排挤,最终被流放到湘江。

屈原在流放期间,感到国家的沦亡和人民的疾苦,于是写下了《离骚》等名篇,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后来,楚国被秦国侵略,屈原无法忍受国家的沦亡,悲愤交加之下,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人们纷纷划船捞水,投放粽子和饭团以哄鱼虾,还有的人在江中放火烧水,以驱赶水中的恶鬼。

这就是后来形成的端午节的龙舟赛和吃粽子的习俗。

另一个与端午节有关的传说是关于吴国爱国民族英雄伍子胥的故事。

相传伍子胥是吴国的大臣,他为了报父仇,辅佐夫差灭了越国。

但后来夫差听信谗言,将伍子胥流放,伍子胥为了国家的利益,忍辱负重,最终在越国灭亡后,回到吴国,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于五月五日划龙舟、吃粽子,以示纪念。

端午节的习俗源远流长,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爱国精神。

如今,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外,还有包粽子、饮雄黄酒、挂艾草等各种习俗。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在家中包粽子,举家团聚,亲手制作粽子,寓意着团圆和美好。

而吃粽子的习俗也成为了人们的传统习惯,粽子香气扑鼻,让人们回味无穷。

此外,端午节还有饮雄黄酒的习俗,雄黄酒有驱邪避疫的功效,人们饮用雄黄酒,祈求平安健康。

总的来说,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传统文化。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愿端午节的美好习俗和传统文化能够一直延续下去,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端午节的由来简介,山草香整理分享了11篇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

端午节历史演变篇一先秦时期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

“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

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

”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

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

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

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

《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端午节的来历及古诗词

端午节的来历及古诗词

端午节的来历及古诗词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由来
1,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2,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古诗词
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端午行》
叶适
仙门诸水,会流下瓦窰沟。

中有吊湘客,西城南北楼。

旗翻稻花风,棹涩梅子。

雨夜逻无骚音,绛纱蒙首去。

3、《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活动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活动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活动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起源非常久远,与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

这个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传统。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活动,让人们在这个节日中重温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端午节的历史起源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说,战国时期,楚国和吴国一直在互相攻伐。

楚国的诸侯子羡慕吴国的江东天下美女西施,于是这些诸侯就计划用粽子毒死吴国的国君夫差,夺取江东。

而在此时,楚国的大夫屈原舍弃了官职,返回故乡。

得知楚国要行刺国君,他倍感痛心,于是写下了《离骚》、《天问》等诗篇,表达了自己对国土沦陷的愤怒和悲痛。

他躯体虽在世界,心却与国同归。

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执行了绝食投汨罗江的绝命行为。

绝命的屈原死后,粽子被投入汨罗江,以奉祭湘江之神,祈求保佑国土。

端午节的起源就是与屈原的事迹和铭念有关。

后来,端午节才成为了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成为了一个民俗文化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风俗活动端午节的传统风俗非常丰富多彩。

这里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传统活动。

1、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最为传统的食品。

它是用粳米包裹着豆沙、肉、蛋黄、板栗等馅料,再用竹叶箔包好,蒸煮而成的。

人们认为吃粽子可以消灾避祸,也是缅怀屈原的一种方式。

2、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户外活动之一。

传说当年民众为了抢救屈原投湖身亡的马匹,在水上竞渡,以慰屈原。

而现在,龙舟竞渡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性质很强的运动。

每年端午节,全国各地都举行龙舟比赛,竞逐龙舟冠军。

3、穿香囊香囊是五月初五的一项传统娱乐活动,人们将艾叶、花朵、香料等材料放进布袋里,缝制成香囊挂在腰间。

人们相信穿香囊可以驱邪避疫,为个人带来好运。

4、挂菖蒲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习惯挂菖蒲,因为菖蒲是驱邪和消疫的草本植物。

人们相信挂菖蒲可以调养身体、驱邪避疫、祈求平安。

5、喝雄黄酒雄黄酒是端午节传统的饮品。

雄黄是一种天然药材,因有镇痛、解毒、消炎等功效,而被中医广泛使用。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11、端午节的由来简介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有一次秦国来打楚国,楚国很快就被打败了,国家就快没有了,屈原更加伤心,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搬着一块大石头投江了自尽了。

人们知道后,非常悲伤,为了不让鱼吃了屈原,就把竹筒里面装着粽子,扔到河里,鱼吃饱了就不会吃屈原了,粽子也就是这样来的。

端午节的由来2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尊重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传说

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传说

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传说端午节是中国的一项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开展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源远流长,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忠于国家,曾多次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屈原失宠被谗言陷害,不辞而别,独自一人流亡在江南的大江南岸。

在流亡期间,屈原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如《天问》、《离骚》等等。

尤其是《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颗明珠,成为后世人民敬仰和学习的典范。

然而,屈原的流亡生活并不顺遂,他痛心国家民族的沦落,四处宣讲教育,鼓励人民农民抵制外族侵略和压迫。

五年后,屈原因思乡之情而投汨罗江,以身殉国,离开了人世。

在屈原去世的时候,江水汹涌澎湃,人们都想把屈原的身体找回来安葬。

但是,屈原的身体下落不明。

传说屈原的精神在游荡不息,为了躲避鱼虾咬嚼,人们在江中抛入米饭和红枣,以此来喂饱屈原的魂灵。

后来,人们以屈原去世的日子为端午节,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同时也祈祷国家繁荣,人民安康,并在此日赛龙舟,善待百鬼等传统习俗,逐渐演变成为现代春季传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传说除了屈原的历史和形象,端午节还有许多传说,有些故事非常有趣。

1、屈原投江求仙传说在屈原还未身死,他曾游历到了白鹿洞人住的山中。

他想要获得长生不死的秘密,于是投江求仙。

当时白蛇精见到屈原的灵魂偶然游到白鹿洞,心里就非常舍不得他,为了守护他,就将他救回了白鹿洞。

但是屈原并没有吸取教育,他继续投江,最终猝不及防地离开了世界。

2、田忌赛马另外一个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是田忌赛马。

这个传说讲述了古代随着越王勾践不断的抵抗和反抗外族入侵,楚国的田忌有一天遇见了一个名叫“赛马”比赛。

当时,田忌约定三次赛马的策略胜负,最终赢了自己的团队。

通过这个传说,人们被告诫:在军队中,每个士兵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员,组成一个硬实力团队的力量胜过单个英雄,如何团结一致并协作效率不同凡响。

端午节庆祝方式

端午节庆祝方式

端午节庆祝方式
一、“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始于春秋时期,当时称为“五月节”。

传说,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屈原。

据史书记载,约前645 年,屈原因为抗议楚国政府的暴政,投
河自尽,在谷底安葬后,便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疫病应运而生,导致百姓疾苦。

天子下令人们把柴尽量搜集起来焚之,但是异常寒冷的五月,柴都被人们烧完了,又发现灾情并没有好转。

后来有一个蒙政府派来的节度使,他下令将所有的稻秆收集起来,焚烧时配以桂枝,这时屈原的魂魄就被带回人间转世为蛰虫,灾情便得到了控制。

二、端午节的庆祝方式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会以食用粽子、绕龙行礼、打赛龙舟、饮雄黄酒以及家家户户悬挂艾草等方式庆祝。

1、食用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有兰花粽、咸蛋粽、豆沙粽、红枣粽、枣仁粽等,它们有的甜,有的咸,有的香,有的辣,千变万化,口味的常多样,令人垂涎欲滴。

2、绕龙行礼:绕龙行礼是端午节的传统礼仪,一般由长辈带头,挨家挨户绕屋走,并用哨声齐齐叫“粽发”,表达对端午节的祝福和
期盼。

3、打赛龙舟:端午节时期,各地龙舟赛会此起彼伏,有的地方
还有“放龙”的习俗,增加了民众庆祝端午节的乐趣。

4、饮雄黄酒: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庆祝传统,它象征着生命力和活力,可以使人们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5、悬挂艾草:悬挂艾草也是端午节庆祝的重要方式,相传按照十六字真言的讲解,艾草具有灭邪驱病的功效,可以赶走病痛,让人健康快乐。

端午节的由来 简短50字

端午节的由来 简短50字

端午节的由来简短50字端午节是我们传统文化和习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古老的传说。

那么,你知道端午节的真正起源吗?端午节来历简短1.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的诗人、政治家。

因为主张变法,触犯了贵族大臣的利益,被排斥流放。

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之下跳进汨罗江,死了。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把他跳河的那一天定为端午节。

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带领吴军杀入楚国首都,将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报杀父杀兄之仇。

后又带领吴军灭越国,越国国王勾践将自身作为人质押在吴国,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

后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体沉于钱塘江中。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

3.纪念孝女曹娥:相传东汉时,曹娥的父亲在上虞投河自尽。

经过许多天的寻找,曹娥仍然没有找到他的父亲,所以在5月5日,14岁的曹娥跳入河中寻找他的父亲。

几天后,曹娥抱着他父亲的尸体从河里走出来。

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顺,后人把每年的5月5日作为纪念曹娥的节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主要有赛龙舟、端午、采药、挂艾草、中午喝水、洗草药、祭神祭祖、泡龙舟水、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扎五色丝线、戴香囊等。

划龙舟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非常流行。

它传到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性的比赛。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自古以来就流行于中国各地,成为中华民族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1.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2.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3.端午节有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的习俗也有多种:
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很流行,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

2.熙游避灾:古时称“游百病”,是古代北京人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上午要去天坛,仰仗天神之力以避毒瘴。

3.挂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4.佩长命缕: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

5.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不同地区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和东亚地区都广受欢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吃棕子的传统风俗,与纪念屈原有关。

传说屈原投江后,洹罗江附近的渔民闻讯立即驾渔舟赶来抢救。

为了尽快救到屈原的遗体,大家有的用木板、扁担作桨片,几个人划着一只船,争先恐后,沿江而下到洞庭湖,一直没有找到。

这里的人民耽心屈原的遗体被鱼吃掉,就用竹简装米丢在水里,让鱼去吃,免得伤害他。

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长沙有个叫区回的人,白天睡觉,梦见屈原对他说:“听说你要来祭我,我很感谢你。

可是,每年大家投在水中的祭米都给蛟龙抢吃了。

希望你用楝树叶把竹筒塞好,外面用五色丝线缠起来,因为蛟龙怕这些东西。


殴回就照他的话去做。

这大概就是五月五日——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包棕子的由来。

据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说:“世人作棕,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因此,每到端午,民间有吃棕子,划龙船的习俗。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