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财政改革30年:进程·经验·建议:改革开放30年浙江省财政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三十年财政改革体会总结与展望
改革开放三十年财政改革体会总结与展望财政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财政改革经验总结与展望肖鹏(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内容提要: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为主线,回顾了30年来我国在上述两大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总结归纳了我国30年财政改革取得成功五大经验: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同步进行,坚持走渐进式改革道路,改革中强化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财政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协调推进,预算管理内部的改革也需要坚持同步推进.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提出了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在财政体制,预算管理制度领域的进一步改革思路与措施.关键词:财政体制改革经验回顾展望1978年l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里,一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30年发展中财政体制几经变革,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并符合公共财政运行规律的财政管理体制,基本规范了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财政资金管理.30年改革成就有目共睹,本文通过对中国30年来财政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总结改革得失,并对新时期的财政管理和体制改革进行前瞻性描述.一,三十年来中国财政改革的总体回顾(一)三十年中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是明确各级政府间职责划分和财力分配.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财政体制于1980年,1985年和1994年进行三次重大调整.①①李燕:《政府预算理论与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75—77页.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从1980年起,国家下放财权,在预算管理体制上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俗称”分灶吃饭”体制.其基本内容是:按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支范围,收人实行分类分成,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调剂收入.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范围按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划分;地方的预算支出首先用地方的固定收人和固定比例分成收人抵补,有余者上缴中央,不足者从调剂收人中解决,并确定相应的调剂分成比例.若三项收入仍不足以平衡地方预算支出的,由中央按差额给予定额补助.中央与地方对收入的各项分成比例或补助定额确定后,原则上五年不变,地方在划定的收支范围内自求平衡.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经过1983年,1984年两步”利改税”改革后,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因此,中央决定从1985年起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其主要内容包括:按税种将收入分为中央固定收人,地方固定收人,中央和地方共享收人.按隶属关系划分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对不宜实行包干的专项支出,由中央专22地方财政研究/第l2期项拨款安排.按基数核定的地方预算收支,凡是固定收入大于支出的,定额上解中央,固定收入小于支出的,从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中确定一个分成比例留给地方,地方固定收人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全留地方仍不足以抵补其支出的,由中央定额补助.收入分配办法确定以后,一定五年不变,地方多收多支,少收少支,自求平衡.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财政”分灶吃饭”体制推行到1993年时,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下降至不足30%的水平,严重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加之原有体制中”基数比例法”并非处理政府间财力分配的规范做法,于是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在1994年启动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中央与地方收人划分,同时9i,5t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筹集收入;明确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和过渡时期的转移支付办法.(二)1998年以来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确立了中央与地方之间规范的事权与财力划分关系,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财政支出监管,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提上改革日程.年开始推行部门预算改革.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一个部门没有一个完整的预算,而是各部门的经费按功能分成若干类,同时编制多个预算分别向财政业务部门申报.由于经费管理渠道的分散,各类经费预算编报程序和编报途径各有不同,不可避免出现预算编报的时间不统一和编制内容, 形式不规范的问题,在资金使用上也无法统筹安排.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后,将一个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按照统一的编报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完整地反映出来,增强了预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自2000年财政年度开始,财政部开始推行中央部门预算改革,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经政府同意后提交立法机关,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预算.年”收支两条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200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 以综合预算编制为出发点,以预算外资金管理为重财政三十年点,以强调收支脱钩为中心,以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为保障,提出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的步骤与相关措施.以这个文件为指导,2002年财政部进步加大和深化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对中央部门区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或实行收支脱钩管理等办法.年国库管理制度的配套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整个财政管理的基础性改革, 贯穿于预算管理改革的全过程.2001年2月28日, 国务院第95次总理办公会议原则同意了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报送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确立了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改革的内容,配套措施及实施步骤. 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年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实施.2003年1月1日,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进人了全面推行阶段.政府采购制度实施以来,对于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廉政建设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二,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三十年的基本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体制,税收制度,预算管理的频繁变动,是与国家整体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治形势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财权在”放”与”收”,”集中”与”分散”之间屡经周折,税收制度适应宏观调控需要不断完善,预算管理适应财政资金规模增长不断规范,以上三大领域改革均反映了对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的探索与努力. (一)财政职能的转变必须与政府职责的转换同步进行在财政体制改革中,必须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处理好财政职能转变与政府职责转换的协调性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的财政包干制,事先确定中央和地方各自的预算收支范围,以及地方预算收支包干基数,地方依照基数收支包干,在划定的范围内,自求平衡.政府职能未能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划分含混不清.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传统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在地方财政研究/第l2期23财政三十年#l静|琳1¨拍|*j∞初步划分中央与地方各自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人.尽管为了使改革顺利推进,不得不保持了地方的既得利益格局,在存量上依然存在包干制的痕迹,但在增量的安排上,则倾向于向新的体制过渡,这标志着财政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二)财政体制改革必须与现实国情结合,走渐进式改革道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改革只能走渐进式的道路,以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减少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在改革的探索期,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有利于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带给企业,农村,农民和地方政府的重重束缚,逐渐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塑造多元利益主体,增强微观经济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活力.尤其是在改革初期,这对于打开改革的突破口至关重要.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后,则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内涵要求,明确政府放权让利的界限和度,走渐进式改革道路. (三)改革过程中必须强化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市场经济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时,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活动范围以弥补市场失效为界限.事实证明,符合这一要求,即可收到政策功能与机制作用双向协调,共同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但对于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加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改革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改革尚未创造出新增利益之前,改革的成本只能由财政来负担.另外,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是需要加强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因.无论从改革,还是从发展,稳定的角度看,加强以强大的财政实力为后盾的国家宏观调控,是保证改革成功的重要举措.(四)财政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协调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财政单兵推进的改革,需要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等领域改革的协调推进.进一步删顷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时,必须以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步推进为前提,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经营实体.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财政体制改革并非否定财政的调控地位,强化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财政职能的不健全和宏观调控的功能”缺位”,不仅极大地限制了财政政策的选择空间,同时又反过来对银行信用造成了一定的依赖,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五)财政支出管理改革也需要坚持同步推进原则财政支出管理领域的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预算支出管理的重要环节,为提高改革效果,也需要坚持同步推进的原则.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贯穿预算编制到资金支付的全过程,政府采购预算的细化编制是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前提,政府采购资金实行直接拨付是推行政府采购的制度保障, 同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整个财政管理的基础性改革,贯穿于财政预算执行的全过程. 因此,为提高财政支出改革的综合效益,相关支出领域的改革必须坚持同步推进,协调配套的原则. 三,中国未来财政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一)推动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进一步完善政府问财政关系改革不单纯是财政管理体制的自我完善,还受制于行政管理体制等相关领域改革以及诸多国情因素,因此,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1.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并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方案中,原则性地划分了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但在体制运行过程中,中央政府又通过一系列行政性法规对中央与省级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范围做了较为频繁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中央政府一直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而下级政府则比较被动.调整的结果则是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层层下移和财权财力的层层上移.这种频繁的,极不规则的变动,导致了地方政府的无所适从,也助长了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规范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看,中央(联邦)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都是首先以宪法或财政基本法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的,并与事权的大小相对应确定各级政府的财权和财力.2.推动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主要解决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财权划分的问题,而对于省以下各级政府之间财力划分的比例,规范等问题,却远未涉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省级政府多模仿中央与省级政府的财权划分比例, 24地方财政研究/第12期财政三十年处理省级政府与地市级政府的财力划分.而中国长期以来的官场政治”潜规则”,也使得下级政府在与上一级政府在财力划分比例,税种归属等问题上,根本不可能有与上级政府讨价还价的余地,被动的接受上级政府的财力分配.建议财政部总结归纳各地省以下财政体制框架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制定出一个相对统一的省以下的财政体制改革思路与方案,供各地参考使用,具体做法则由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改革的内容应包括省以下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财力分配,税种分配,转移支付的办法等内容.3.适当下放财权,形成政府间税权,费权和债权的合理配置.从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而言,地方政府是优于中央政府的.地方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特别是在向当地居民提供所需要的公共服务中,日益扮演着一个中央政府无法取代的重要角色,客观上要求赋予其在自行组织收入方面的灵活I生.税收,收费,举债作为政府取得收入的三种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没有开征新税种的权力和举债的权力,此两项权力全部由中央政府享有.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税收立法权是造成各地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可考虑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允许有条件的省级政府可以发行一定规模的地方债,使地方政府得举债行为合法化.4.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对于均衡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性,实现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建立起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必须从目标,机制,实施方法等方面来加以明确.进一步明确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导向,规范转移支付方式,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办法.(二)完善预算管理领域改革,推动预算法治化改革1.尝试编制中长期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中长期预算框架的基本功能在于建立中期财政约束基准,具体包括了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开支需求的预算决策.打破预算编制以一年为期限的局限,为政府全面掌握财政未来的走势提供了初步资料, 为财政政策的连续I生和稳定性提供保证.结合我国国情,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考虑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国家经济政策及发展目标,财政收支状况及发展趋势,分别政策性因素,经济性因素和管理性因素,对以后年度的收支预算进行分类分析预测,先试编两到三年的中长期部门预算框架,待时机进一步成熟后,再逐步延伸预测的前瞻陛.2.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推进部门支出绩效考评工作.随着效率观念的深人人心,公众也开始用效益的眼光来看待政府部门的活动,不仅关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数量,而且关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这就要求在今后的财政工作中更多的关注公共资源使用的影响和效果,在加强投人控制的同时,不断探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新途径.3.继续推进预算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在进一步完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改革.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可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思路,立足于中国国情,建立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财政财务状况,资金运行情况的政府会计管理体系,为财政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服务.4.修订预算法,强化政府预算的法治化功能.政府预算作为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其法治化程度的高低也反映了公共财政法治化,市场经济法治化程度的高低.在预算法修订中,强化预算范围的完整性,将预算外资金纳人到预算内管理,加强对年度预算超收资金的监督使用,试行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扩大部门预算绩效考评的范围,强化”无预算就没有财政活动”的理念.参考文献:[1]马海涛,肖鹏.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2).[2]杨志勇.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理论的回顾与展望.财经问题研究,2006(6).[3]贾康,白景明.中国地方财政体制安排的基本思路.财政研究,2003(8).[4]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姚洋,杨雷.制度供给失衡和中国财政分权的后果.战略与管理,2003(2).(6]吕炜.关于渐进改革进程中财政体制演进原理的思考. 管理世界.2003(10).(7]叶翠青.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3(73).【责任编辑寇明风】地方财政研究/第12期25。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30年的进程、经验与展望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30年的进程、经验与展望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30年的进程、经验与展望
一、财政改革的背景概述(一)财政改革的政治背景.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从此,一场追赶时代的新的伟大革命在中国大地展开.改革开放伊始,党中央提出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对经济体制逐步进行全面改革,并要求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财权为起点,以财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先行一步.
作者:郭代模杨舜娥作者单位:刊名:经济研究参考 PKU 英文刊名: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年,卷(期):2008 ""(50) 分类号:关键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由于目前许多人对未来财政可能出现的巨额赤字(2010年预算草案为1万500亿,实际肯定会突破)和恶性通货膨胀忧心忡忡,我觉得有必要先回顾历史,因为前三十年我们一直就是这么熬过来的。
我们30年的经验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1、1979年: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中央集权开始松动11届3中全会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绝大多数投资资金都来自于财政)引发严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外贸逆差增加(具体数据可上网查,)。
紫阳真人这时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1)、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这是导致今天产生诸侯经济的后果(这个背景我有一个专门讲分灶吃饭的帖子,可以到我的家园去找来参考)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大家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2)、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
1979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拨款管理的通知》,要求基本建设不能突破国家预算指标范围;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防止和制止拖欠贷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纠正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做法(这时各省都发明了许多钓鱼工程技术,许多技术今天还在使用)。
对引进的项目和1000多项未完工程,除保留必要的部分外,全部停建、缓建;对大部分非生产性项目也实行停建、缓建(所以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了政府治理危机的能力)。
同时,严格基建投资的审批手续,并将基建资金逐步改为有偿使用,强化了投资硬约束(这是后来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萌芽)。
这些措施把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每年的增长速度控制在10%—25%之间。
(3)、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
改革开放三十年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回顾与反思
分税 种 , 定 收 支 , 核 分级 包干 ” 制 体
从 17 年起 ,我 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 99
1 地方财政研究/ 0 . / 1 期 4 2 81 第 2 0 2
革滞 后 , 民营经济发展缓 慢, 致使财政增收乏力 , 财
财 政 三 十 年
政 资金 供 需 矛 盾 日益 突 出 。从 18 97年 到 19 9 3年 , 连续 7年 收不 抵 支 ,丹 东 市 累计 财 政 赤 字 已达 25 . 亿元 。财 政 体制 已到 非 改革不 可 的地 步 。 ( )94年 以 来的分 税制 财政 体 制 改革 二 19
创造了辉煌 的成就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
分 ,财税 体 制 改革 也 走 过 了艰 难 曲折 的发 展 道路 。
本 文通过对丹 东市 3 0年财政体制变化 的管窥 , 回 顾 地方财政体制 改革历程 ,总结改革 中的经验教 训, 反思发展 中的体制 弊端 , 希望有助于地方财政
设上来。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 , 财政体制进行
了重 大调 整 。 90年 辽宁 省对 市实 行“ 分 收支 , 18 划 分 级包干 ” 制 , 体 俗称 “ 分灶 吃 饭 ” 18 。 9 3年一 l8 94年 经 过两 步 “ 改税 ”丹东 市 的税 收 制 度 南过 去 计 划 利 ,
央石油 、 、 电力 石化 、 有色金属四部企业增值税 2%和 5 金融保 险营业税 上划省 ;中央下放的土地使用税 5% J , o  ̄ 省 耕地 占用税 3 %留市 , 0 土地增值税和国有
土地 有偿收人 省市 “ 五五” 分成 ; 上划 “ 两税 ” 量 中央 增 按 l. :3系数 返还地 方 的收人 中 , 0 省集 中 01 .部分 , 返 还市 0 . 分 ; 行年度 上 划 “ 2部 执 两税 ” 收人达 不到上 年 实际 收入则扣减 上年税 收返还基数 。 20 0 3年辽 宁省 对市 实行 新 的分税 制 体制 。 对 省
财政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 一、制度的定义
制度是指各种带有惩罚措施、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规范影响的规则。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柯武刚、史漫飞,商务印书馆,2004,P33
敏 • 二、制度的目的
独
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和乖僻 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 。——同上,P35
• 三、制度的起源
– 内在制度
廉
– 外在制度
尚
• 四、制度实施的惩罚的方式
– 正式制度
– 非正式制度
毅
公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信
内在制度
慎
• 内在制度是从人类经验中深化出来的。它体现着过去曾最有益 于人类的各种解决办法。其例子既有习惯、伦理规范、良好礼
敏 貌和商业习俗,也有盎格鲁-撒克逊社会中的自然法。违反内 独 在制度通常会受到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的非正式惩罚,例如,不 讲礼貌的人发现自己不再受到邀请。但是,也有各种执行内在 制度的正式惩罚程序。
支出制度
– 公务员加薪的无奈 – 政府采购制度:采购悖论 – 社会保障制度:贵族养老亦或居民养老? – 财政补贴:该补的补,不该补的乱补
财政政策:适度的与积极的?
毅
公
共
管
理
独
尚
公
学
院
信
慎
建言
• 原则:
敏
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
独
• 集权与分权处理:
一个饺子一张皮
廉
尚
• 制度与效率:
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设计、分步推进
毅
公
公
共
管
新中国财政体制变革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财政体制变革的回顾与展望引言新中国成立后,财政体制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规范运行、透明高效的财政体制,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财政体制变革的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新中国财政体制变革的历程1. 建国初期的财政体制改革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财政困难和经济恢复的巨大压力。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确保中央财政的集中统一。
其次,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统一调拨资源和分配财政收入,实现了对经济的有效管理和调控。
2.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财政体制变革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开放。
与之相应,财政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
首先,建立了税制改革的基本框架,逐步取消了原有的资产收益税、营业税等多个税种,取而代之的是以增值税为核心的新税制。
其次,推行了财政分权改革,将部分财政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增加地方财政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3. 市场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变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财政体制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体制改革更多地注重市场导向、效率和公平。
首先,加强了财政监管和风险预防,建立了健全的财政监督和审计制度,提高了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
其次,推进了税制改革,减少了税收负担,为企业和个人创造了更好的经营环境。
二、新中国财政体制变革的经验教训1. 政府定位与市场导向的平衡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平衡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市场的作用。
政府应该发挥好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
同时,要给予市场更大的决定性作用,使企业和个人能够自主决策,实现自我发展。
2. 财政分权与财政监管的协调财政分权改革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自主性的重要举措。
然而,也需要对地方财政进行有效监管和风险控制,防止财政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竞争。
因此,财政分权和财政监管需要相互协调,形成制度和机制的衔接。
财政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
模式及经济发展方式的 “ 两个转 变 ” 我们 必将实现 生产 , 力的极大解放 , 来 2 迎 1世纪中叶由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所
缔造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财政作为一个 国家政权 体 系
“ 以政控财 , 以财 行政 ” 的分 配 系统 , 服 务于 国家现 代 是 化战略的基本 目标 的。因此 , 在经 济社 会转轨 中正确 处
( 部分执笔人 : 本 贾 康 赵全厚)
财政 改 革 3 0年 的基 本 经 验 和 未 来 展 望
一
、
财政改革 3 O年 的 基 本 经 验
了积 极进取 、 勇于探 索 的不平 凡历程 。国家财 政正 是根
据经 济发 展对 于改革 的迫切 需要 , 针对 过去传 统体 制 的
弊端 , 从分配环节的下放财权人手 , 持续 进行了财政 分配
理好财政 问题 的基 点 , 立足财 政 而胸 怀全局 、 务 大 是 服
局, 把握财政 改革与通盘 改革 的内在 联 系及 改革与 发展 的不可分割性质 , 依照 党 的基 本路 线和 国家现 代化 的战 略 目标 , 坚定不移地探索 、 推进和深化财 政体制改革 。这 是由时代的客观要 求 、 政分 配的功 能定位 和 制度与发 财 展 的基本关 系所决定 的。 党 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 以来 , 国财 政体 制改 革走过 我
整体 配套改革要坚定不移 , 停滞和倒退 没有出路 , 只有深 化改革 , 才能完成财政服 务全局 的历史使命 。
( 财政改 革 的 内在 哲理 : 二) 必须 解放 思 想 , 贯彻 中
转轨 时代 , 这一转轨还远 没有结束 , 但其基 本路 径 已经 愈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
作者: 贾小雷
作者机构: 北京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北京市100044
出版物刊名: 新视野
页码: 62-64页
主题词: 改革开放;财政体制;演变
摘要:对于50年来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必须放到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加以理解和把握,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决定着财政体制的走向。
30年来中国财政体制变迁始于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继而是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下一步将致力于实现公民的基本权利与社会公共利益,人民普遍受益是评价和把握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标准,理解这一点就能明确改革的方向。
浙江改革开放的经验
浙江改革开放经验的思考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浙江人民积极探索、团结奋斗、创业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在这些辉煌、令人瞩目的业绩下,我们看到的是浙江人的智慧和浙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为什么浙江能在短短到30年内创造如此大的成就呢?30年来,浙江经历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从中得到的经验和启示又都有哪些。
正文30年前的浙江在中国东部沿海的各省中,浙江的自然条件并不好,陆地面积狭小,地形复杂,人均耕地居全国最末位、人均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倒数第三,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
甚至在30年前,浙江的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GDP还赶不上全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GDP,是一个发展明显落后的省份。
到1978年,浙江人均GDP为331元,只有当时全国人均GDP381元的87%。
不仅增长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低,而且从经济结构看,无论是GDP结构,还是就业结构,1978年浙江农业比重都比全国高出不少,而第二、三产业比重则不同程度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国际比较看,浙江农业增加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与当时的印度和低收入国家水平不相上下(详见表1)。
表1 经济结构的国内外比较(1978年,%)30年后的浙江30年后的浙江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五大跨越”: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形成了体制机制先发优势;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全省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省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
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浙江的综合实力,使浙江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迅速上升。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及原因摘要: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对这30 年支出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支出绝对规模逐年上升,财政预算收支占GDP 的比重则呈U 型变化。
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得出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与改革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源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财政支出;变化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年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体制变革使得财政体制的变动更为剧烈。
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 比重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有人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不存在一些人担心的问题。
(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1.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30 .96%,1995年降到最低点11.6%,以后逐渐上升,2002年上升到21.4%。
2003年估计这一比重达到21.6%。
2.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与预算外财政支出之和占GDP的比重的变化,必须联系国家对于预算外支出资金口径的调整来考察。
1993年国务院对1986年决定的预算外资金范围进行了调整,原来确定为预算外资金的国有企业留利和专项基金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而此项资金占预算外资金的比重一直维持在80%左右。
这就是说1978—1992年间预算外资金规模只有统计年鉴公布的预算外资金规模的20%,这样对1978—1992年间的中口径财政支出规模就可以用该期间占GDP的比重来计算。
199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对预算外资金的概念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将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地方财政部门掌管的预算外资金也纳入地方预算。
浙江改革开放经验
浙江的崛起摘要:举世瞩目、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的光辉历程。
30年来,浙江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团结奋斗。
创业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光辉成就。
浙江省经过改革开放后,从一个经济位于全国倒数之列的省份,一跃成为了经济全国前三甲的经济强省。
这不仅仅是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更是我们浙江人智慧的体现。
浙江在改革开放中真正崛起了。
关键字:改革开放光辉成就崛起改革开放前夜浙江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地域小省。
改革开放前,经济总量最小,是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省份。
从1952年到1978年20多年间,国家对浙江的投资总额为77亿元,人均410元,仅为全国水平的一半。
浙江人均占有铁矿石资源只有全国水平的百分之五和世界水平的百分之二点五,人均煤炭地质储量,只有全国水平的百分之零点八和世界水平的百分之零点四。
地理位置好,自然条件好,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之称的浙江竟然会落到了如此田地。
由于之前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经济不进反退,老百姓多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人杰地灵的浙江发展绩效与全国比较竟然相形见绌,历来富饶的省份却沦为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
这种令人难以满意的状况,使浙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但是仔细想来,浙江出现这种经济发展较慢的情况也不是一个偶然的情况。
要知道,再优越的条件,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促进和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也不能把优越的条件转化为经济的迅速发展。
所以,在铲除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之后,浙江人民正在急切的期待着一个伟人出现来带领我们走出困境,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
改革开放的开端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骨干,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政治方面的重大决策,党的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等,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中国财政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财政改革30年的路径与脉络
地 方财政 改革 3 O年 情况 的专辑《中 国地 方 财政 改革开放 3 0年 : 程 ・经验 ・建议 》 这 两个 进 ,
专辑 合在 一起 , 基本 可 以大致反 映 出中国财政 改革 开放 3 0年 的一个概 貌。 自2 0 0 8年 年初 以来 , 了很好地 回顾和 总结 中国改革 开放 3 为 0年 的成 就和 经验 , 本刊还 相
中国财政改革 3 0年的路径 与脉络
新 中国成立以来 , 我国通 过社 会主 义改造逐 步确 立
_ 计划 经济体 制。这 种制度可 以避免资 本主义制度下 因 j , 生产资料私有韦J 『生产 无政府状 态 和市场 竞争所 造成 的 、
财 政 分 权 体 制 的 实 施 , 为 宏 观 层 面 中 国 市 场 化 改 革 的 作
突破 口, 中央决 策层 出于战略 考虑 主动 向地方放 权让 是 利, 以缩小 国家干预范 围 、 逐步增强市场 的调 节作用 。如 果中央政府总是高度集 中经 济分配 权 力 , 么地方 和 那 业就缺 乏经 济活力与创 新动 力 , 也无法打 开 市场发 育的 空间。因此 , 我国经济改革 的第一阶段 , 以微观层面 的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地方会计管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地方会计管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一)摘要]从1978年到2008年(即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与此相适应,我国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也同样经历了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发展过程,并逐步确定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型”会计管理体制。
本文在剖析湖北省襄樊市会计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具体研究我国地方会计管理体制演变和发展历程,旨在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地方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使之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会计;管理体制;演变;发展一、何为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管理体制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介入会计活动,对会计活动进行干预、干涉、控制所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上的安排,以及据此所制定的一系列会计规范。
会计活动是由会计行为主体(会计人员)、会计行为客体(企业经济活动)、会计行为标准(会计规范)3个要素所构成的,因此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会计管理体制,其具体内容均由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会计规范管理体制及会计规范本身3部分内容构成。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一般包括对会计人员的资格的确认、工作职权的规范、会计人员的任免以及注册会计师资格的确认、执行业务的条件、范围和工作规则等。
会计规范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政府和会计职业团体在会计规范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上。
不同的国家、政府和会计职业团体在会计规范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和方式是不一样的。
会计规范是在会计领域内起作用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公认性、统一性、客观性、广泛适用性和反复适用性。
作为一种标准,它帮助会计人员解决如何工作的问题,为评价会计工作提供客观依据;作为一种机制,它是保障和促进会计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制约力量。
综观世界各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集中与立法管理型;另一种是自我管理型。
所谓集中与立法管理,是指政府积极参与会计活动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进行,而会计职业团体在会计活动的管理中不占主导地位,只起着协助政府管理会计活动的作用,如法国、日本、德国等。
30年回顾与展望_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成就与目标诉求_王保安
●纪念改革开放30年《财政研究》2008年第11期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发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在3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财政体制的改革是向规范的市场经济财政体制不断迈进的30年,是促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30年,是广大人民群众在财政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
一、30年财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1978年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我国的财政则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
在传统体制下,经济运行呈现高度的行政性指令状态,资源配置则采用行政性的计划安排;国民收入分配以低价收购农副产品和低工资为基础,财政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财务体制;财政收入由企业利润上缴形成,财政支出呈现“城市财政”特征,对城市大包大揽,对“三农”仅是农业生产有专项扶持渠道,地方和企业无财力自主权。
1979年,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我国的财政体制拉开了改革的大幕。
(一)前15年:艰辛探索改革方向。
为解决中央对地方、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问题,财政体制改革以“放权让利”为突破,先后经历了分级包干、分税包干和中央地方大包干财政体制三个阶段。
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
主要内容是,按照经济体制与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按照划分的收支范围,核定调剂收入分成比例、地方上缴比例、中央定额补助等收支指标,原则上5年不变;按照核定的指标,地方以收定支,自求平衡,多收可以多支,少收相应支少。
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缺陷明显,收支指标的核定缺乏客观性,“鞭打快牛”和“机会主义”并存,中央、地方“计价还价”的现象频繁发生。
实行分级包干体制期间,实施了国有企业“利改税”,国家财政收入由利税并重转向以税为主,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因此,1985年和1988年先后两次改革财政体制。
三十年财政改革:经验总结与未来挑战
摘要:我国三十年财政改革的经验主要是:我国财政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财政改革的方式主要是渐进式的,是在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逐步推进的;给各种经济主体以恰当的激励是财政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财政管理体系的变化有利于财政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财政改革步伐的快慢与体制改革目标的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改革领域的经验互相借鉴,互为促进;财政改革必须有全球视野。
经过30年的改革,财政体制建设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公共财政框架已经基本确立,现正处于进一步完善的阶段。
受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约束,财政改革仍面临一些挑战。
关键词:财政改革,经济主体,渐进式,体制改革目标,财政管理体系,宏观调控一、财政改革的经验(一)我国财政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政府推动的每个步骤的改革,都是在财政的配合下进行的。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以鼓励农业的发展,是以增加财政支出为前提的;政府对国营企业实行企业基金制和利润留成制以支持工业的发展,是以财政对国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前提的。
改革开放中,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财政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了“分灶吃饭”,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逐渐趋于稳定。
两步“利改税”促进了政府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的规范化,国营企业有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
“税利分流”改革是在明确区分政府的社会管理者身份与财产所有者身份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促进了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规范化。
价格体制改革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从来都是在财政的支持下进行的。
1978年,政策性补贴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99%;1980年,该比重上升到9.58%;在上世纪80年代,该比重一直维持在12%以上,政策性补贴给财政支出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正因为如此,价格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
从财政支持改革的角度来看,没有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没有国家财政能力的增强,改革将举步维艰。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摘要]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十而立”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练,已经昂首屹立于世界之林。
只有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理性回眸,我们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关键词] 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宝贵经验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历史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近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的伟大革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在这条风雨兼程的路上,中国从国民经济崩溃的边缘走向世界前列,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坚持了改革开放。
一、新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点是改革开放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动荡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
我国首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等地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
与此同时,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迁中释放出大量劳动力转移到新建的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国有企业,大大增强了经济活力和企业效率,并缓解了国有经济改革滞后的不利影响。
农村改革的不断成功,为国民经济的整体改革创造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市场环境。
在农村改革中提供的大量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也在打破人们的思想禁锢、摆脱传统思维定势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十二届三中全会将中国改革的中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
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进一步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30年:进程、经验与展望
(1)从1978年底、1979年初起,财政部门就开始研究税制改革问题,并确定为了配合贯彻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第一步先行解决对外征税问题。从1980年9月到1981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并公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时,国务院明确,对中外合资企业、外
(1)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同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国务院1986年发布的《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1994年1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至此,统一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推出。
(2)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工商税制改革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将其转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贯彻执行。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
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以上六个税收暂行条例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
Retrospect and Expectation of China's Fiscal and Tax System in the Past 30 Years 作者: 马海涛 肖鹏
作者机构: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页码: 1-6页
主题词: 财税体制 改革 经验回顾 展望
摘要: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税收制度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为主线,回顾了30年来我国在上述三大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总结归纳了我国30年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五大经验: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同步进行、坚持走渐进式改革道路、改革中强化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财税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协调推进、预算管理内部的改革也需要坚持同步推进。
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提出了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在财政体制、工商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领域的进一步改革思路与措施。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教训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教训作家狄更斯曾经这样描写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春天,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我们前面什么都有。
”狄更斯的哲言也正可以用来描述改革开放的中国。
从好的方面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因为有上层的决心、全民的支持,也因为遵循了解放思想、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的路线和策略,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保持了长期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稳定;给社会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多元的文化、初创的法治;给人民带来了言论自由、迁徙自由以及初步的信仰自由;如今,宪政民主、权力分立制衡、独立监督、新闻自由、公民社会、民众问责、行政公开、阳光财产、民主财政、人权及公民权力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从坏的方面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战略,没有理论,没有精心设计,没有失误矫正机制,除了经济之外也不主动学习发达国家的其他东西,所谓“不争论”、“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放任制度化的特权、腐败与道德堕落;尽管也反腐败,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但都是治标不治本,鲜有从制度出发解决问题的,有关方面也从来没提出过反特权。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强,正因为如此快速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问题和教训。
70多年前,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在我国,唯一真正值得宝贵的,是自然资源和人民大众。
”用这句话来来理解当前的中国也是恰如其分的。
在过去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如果说我们有什么真正没做好的,就是在自然资源、环境和劳动群众的权利和福利方面,索取的过多,给予的太少。
首先是环境污染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代价太大,资源过度消耗,为了谋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提高,不惜破坏人民的生存基础和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 为未 来进 一步 深 化我 国地 方财 政 改革提 出积极 而 富有 建 设性 的对策 与建 议 ,0 8年 3月 20
至1 1月《 经济研 究参考》 杂志面向全 国各省( 自治 区、 直辖市) 财政厅 ( 科研 所, 局) 举办 了
“ 中国地 方 财政 改革 3 0年 : 进程 ・ 经验 ・ 议 ” 文活 动。 从 收到 的文章 看 , 建 征 各地 都 坚 持 从 中国 改革开 放 和社 会 主 义建 设 的大 历 史 、 大背 景 角度 去 审视 、 总结 、 价 3 评 0年 来本 省 (自治 区、 辖 市) 直 的财 政 改革 , 出省情 , 现 特色 , 好 地 反 映 了各 自在体 制 、 突 体 较 政策 、 管理 等 财 政
~
年第 3期( 总第 20 23期)
一 … 一
~
锯一
钎 ~
童 ~ 考一 宪
研~
加
莘3 ■ 蔫 ● I . _ ¨ l
缱
编 者按
为 了 回顾 和 总 结 改革开 放 3 O年 来 中 国地 方 财政 改革 的 历 史进一些省份率先实施的具有前赡性的、 在地 方乃至全 国都有特色 、 有
影 响 的改革 试 点 经验 , “ 村 税 费 改革”、 省 管 县”、 如 农 “ “乡财 县 管 ”, 以及 “ 境 资 源 补偿 政 环 策 ”、 支持 国企 改革 政策 ” 。现 将 浙 江 、 “ 等 福建 、 津 、 南 、 天 湖 湖北 、 内蒙 古 、 疆 等 省 (自治 新 区、 直辖 市) 政 厅 ( ) 财 局 科研 所 提供 的材 料 , 辑 整理 成专 辑 , 行 刊发 。 其 他 省 区的稿 件 编 进 也将 根据 情 况 陆续 刊 出。浙 江省 、 建 省和 天 津 市 的情况 大致 反 映 了我 国东 部 地 区的地 方 福
财 政 改革特 点 , 南 省和 湖北 省 的情 况 大 致 反 映 了我 国 中部 地 区的地 方 财 政 改 革 特 点 , 湖 内
蒙古 、 新疆 的 情况 大 致反 映 了我 国西 部 地 区和 少 数 民族地 区的 地 方 财 政 改 革 特 点 , 而这 因
个 专 辑 的 内容 , 一定 意 义 上可 以大致 反 映 3 从 0年 来 我 国地 方 财政 改革 的 一个概 貌 。之 前 ,
针、 政策指引 下 , 省 委 、 在 省政 府 的正 确 领导 下 , 放 思 解
想, 与时俱进 , 开拓 创新 , 积极 探索 适合 区域经 济特点 和 形势发展变化 的生财 、 聚财 、 财之道 , 理 全省财政 收 支规 模不断扩大 , 收支结构逐步改善 , 财政改革 不断向纵深 推 进, 公共财政体 系框架 初步建 立 , 财政发 展 的持续性 、 协 调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强 , 财政 工作逐 步走上 了科 学化 、 规 范化 、 法制化 的发展轨道 , 省经济和社会 各项 事业 的 为全 全面 、 协调 、 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
推 进 我 国财 政领 域 的各 项 改 革和 中国公 共财 政体 制 的建设 有 着 积极 的意义 。 “中国地 方财 政 改革 3 O年 : 程 ・ 进 经验 ・ 议 ” 文 活 动 得 到全 国各 省 (自治 区、 辖 建 征 直 市 ) 政厅 ( ) 财 局 科研 所 的大力 支持 , 中国财政 学会 民族 地 区财政 研 究专 业委 员会 秘 书 长傅
志 华 同志 对 活 动 的举 办 提 出 了许 多 宝贵 的意 见和 建 议 , 此 一并 表 示感 谢 ! 在
锯钎 研宪每 20 年第3 总第20 期) 考 09 期( 23
{
改 革开 放 3 浙 江 省 财 政 改 革发 展 回顾 与 展望 0年
浙 江省 财政厅 课题 组
沐浴着改革开放 的春风 , 随着市场经 济的大潮 , 伴 浙 江省财政 事业走 过了辉煌 灿烂 的 3 0年发 展历程 。3 0年 来 , 省各 级财政 部 门和 广大财 政 干部 在党 的路 线 、 全 方
是加 大对基 础设 施建 设 投入 力度 , 实经 济发 展基 础。 夯
着力做好能源交通重 点建设 基金 、 预算 调节 基金 的征收 管理和国库券发行工作 , 为国家建设积极 筹措资金 , 争取 中央 国债专 项资 金支 持 , 用政府 外债 , 中力量 支持 利 集 “ 五大百亿 ” 工程等 一批 社会 急需 、 众欢 迎 、 群 代表 未来 制高点 、 可持续发展 的重点项 目, 极大地改善 了全省基础 设施 条件 和投资环 境。3 0年 来 , 省各级 财政 累计 用于 全 基本建设 的支出达 7 0亿元 , 当于新 中 国成 立后 前 2 1 相 8 年总和的 1 3倍。19 9 8—20 0 7年 , 同有关部门共 向中央 会
一
争取 国债专项资金 10 9 元 , 中 , 5 . 4亿 其 补助 5 . 8亿元 , 98
转贷 9 . 6 元 ;9 4年以来共向世界银行 、 1O 亿 18 亚洲开发银 行 、 国政府等举借 2 .2亿美 元政 府外债 , 外 34 有力促进 了
本刊 20 0 9年 第 2期 以专 辑 的形 式 编 辑 刊发 了财 政 部 财 政 科 学 研 究所 课 题 组 撰 写 的《中 国
财 政 改革 3 0年 : 回顾 与展 望》, 站在 全 国 的角度 , 总体 上 对 我 国 3 从 O年 来 的财 政 改革 进 行 了回顾 、 结和 展 望 。而 本专 辑是 更加 具体 、 总 更加 深入 地 反 映 我 国财 政 改革 的地 方情 况 , 是 对 《 国财政 改革 3 中 0年 : 回顾 与展 望 》 辑 的 一个很 好 的补充 。 应该 说 , 两个 专 辑 的 内容 专 这 比较全 面地 勾 勒 出一 幅 改革开 放 3 0年 来 我 国财 政 改革 波 澜 壮 阔 的历 史 画卷 , 于 进 一 步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