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甘草豉汤

合集下载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1、栀子豉汤: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2、栀子甘草豉汤:3、栀子生姜豉汤:栀豉原方效可夸,气羸二两炙甘加,若加五两生姜入,专取生姜治呕家。

栀豉原方效可夸,气羸二两炙甘加,若加五两生姜入,专取生姜治呕家。

栀豉原方效可夸,气羸二两炙甘加,若加五两生姜入,专取生姜治呕家。

栀豉原方效可夸,气羸二两炙甘加,若加五两生姜入,专取生姜治呕家。

4、栀子厚朴汤:朴须四两枳四枚,十四山栀亦妙哉,下后心烦还腹满,止烦泄满效兼该。

朴须四两枳四枚,十四山栀亦妙哉,下后心烦还腹满,止烦泄满效兼该。

朴须四两枳四枚,十四山栀亦妙哉,下后心烦还腹满,止烦泄满效兼该。

朴须四两枳四枚,十四山栀亦妙哉,下后心烦还腹满,止烦泄满效兼该。

5、栀子干姜汤: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救偏方,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需尽所长。

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救偏方,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需尽所长。

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救偏方,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需尽所长。

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救偏方,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需尽所长。

6、枳实栀子豉汤:一升香豉枳三枚,十四山栀复病该,浆水法煎微取汗,食停还藉大黄开。

一升香豉枳三枚,十四山栀复病该,浆水法煎微取汗,食停还藉大黄开。

一升香豉枳三枚,十四山栀复病该,浆水法煎微取汗,食停还藉大黄开。

一升香豉枳三枚,十四山栀复病该,浆水法煎微取汗,食停还藉大黄开。

7、栀子柏皮汤:里郁业经向外驱,身黄发热四言规,草须—两二黄柏,十五枚栀不去皮。

里郁业经向外驱,身黄发热四言规,草须—两二黄柏,十五枚栀不去皮。

里郁业经向外驱,身黄发热四言规,草须—两二黄柏,十五枚栀不去皮。

里郁业经向外驱,身黄发热四言规,草须—两二黄柏,十五枚栀不去皮。

沈绍功经验集除烦名方栀子豉汤类+...

沈绍功经验集除烦名方栀子豉汤类+...

沈绍功经验集除烦名方栀子豉汤类+...沈绍功经验集除烦名方栀子豉汤类(转载)发表者:赵东奇380人已访问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由栀子、豆豉2味组成。

清热除烦,专治热入胸膈证。

加炙草,名“栀子甘草豉汤”,加强益气缓急之力,善治短气;加生姜,名“栀子生姜豉汤”,加强止呕之力;去豆豉加厚朴枳实,名“栀子厚朴汤”,专治胸痞服满;去豆豉加干姜,名“栀子干姜汤”,专治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去豆豉加炙草、黄柏,名“栀子柏皮汤”,转治湿热黄疸而心烦;《金匮要略》以栀子、枳实、大黄组成“栀子大黄汤”,和胃除烦,治黄疸心中懊恼证。

沈绍功经验集回阳经方四逆汤类(转载)发表者:赵东奇540人已访问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由附子、干姜、炙草3味组成。

回阳救逆,为急救亡阳虚脱的代表方。

速救四肢厥逆而名“四逆汤”。

《伤寒论》加人参,名“四逆加人参汤”,以增强益阴补气之力。

回阳复阴,救治阳虚寒盛而阴液内竭证;倍干姜名“通脉四逆汤”,加强温中通脉之力,专治真寒假热证;去炙草,加葱白,名“白通汤”,加大温阳散寒复脉之力,专治阴盛浮阳证;再加人尿、猪胆汁,名“白通加猪胆汁汤”,系寒性反佐,即治呕逆,又防药物格拒;《伤寒六书》,合六君子汤再加麝香、肉桂、五味子,名“回阳救急汤”,即回阳救逆,又益气生脉,专治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证沈绍功经验集温通要方桂枝汤类(转载)发表者:赵东奇512人已访问桂枝汤出自东汉《伤寒论》,由桂枝、芍药、姜枣草5味组成。

辛温解表,调和营卫,专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和营卫不和,气血不调证。

为温通要方。

桂枝汤系张仲景所建的第一方,有多种加减变化:以桂枝汤加重桂枝用量,名“桂枝加桂汤”,增强温通心肾阳气,散寒平肝之力;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名“桂枝加芍药汤”,增强和营止痛之力,专治腹痛下利的太阴证;桂枝汤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汤”,专治太阳中风表虚证而见项背强;桂枝汤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汤”,治桂枝汤证而兼阳虚证;桂枝汤加大黄、倍芍药,名“桂枝加大黄汤”,专治桂枝汤证而兼腹痛拒按的气血积滞证;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增强降气平喘之力;桂枝汤加大芍姜量,再加人参,名“桂枝新加汤”,加强补气固表,养血通阳作用;桂枝汤和麻黄汤合方,减量名“桂枝麻黄各半汤”,解表发汗而不伤正,调和营卫而不恋邪,成为解表发汗轻剂;以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名“桂枝柴胡汤”,治太阳少阳并病。

医圣仲景治“虚烦”之栀子豉汤

医圣仲景治“虚烦”之栀子豉汤

医圣仲景治“虚烦”之栀子豉汤【组成】栀子淡豆豉【用法】先煮栀子,后纳豆豉,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宣郁热,除烦止躁。

【主治】外感热病气分轻症,表邪已罢,虚烦不得眠,甚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胸脘痞闷,饥不能食,舌苔薄黄腻,脉数。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失眠、反流性食管炎、小儿睡惊症等病症。

【临证加减】本方加甘草,治本方证少气者,名栀子甘草豉汤;本方加生姜,治本方证兼呕者,名栀子生姜豉汤;本方去豆豉,加枳实、厚朴,治本方证兼胸痞腹胀者,名栀子厚朴汤;本方去豆豉,加黄柏、甘草,治身热发黄者,名栀子柏皮汤;本方重用豆豉,加大黄,治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名枳实栀子豉汤;本方加大黄、枳实,治酒疸,心中懊侬或腹满热痛等阳黄,名栀子大黄汤;本方去豆豉,加干姜,治下后身热不去,微烦者,名栀子干姜汤;本方加黄芩、甘草、柴胡、乌梅、生姜、竹叶,治伤寒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名栀子乌梅汤。

【医案】刘渡舟医案:王x x,男,28岁。

病证始于外感,数日后,心中烦郁之极,整日坐卧不安,懊侬难眠,辗转反侧。

家人走近与其交谈则挥手斥去,喜独居而寡言,全家人为之惶惶不安。

询知大便不秘,但小便色黄,脉数而舌苔薄黄,这种情况张仲景称之为“虚烦”,治当清宣郁火。

方药:生山栀9克淡豆豉9克。

服药后不久,心胸烦乱反而更加严重,继而气机涌逆而作呕吐,伴随全身汗出。

家人惟恐服药有误,派人前来询间。

被告知服药后得吐而汗出,乃是气机调畅,郁热得以宣透的好现象,其病将愈,不用惊慌。

果如所言。

【按语】栀子豉汤以善治虚烦证而著称。

“虚烦’是一种证候名称,其病理特点为火热邪气蕴郁,而使胸膈气机阻塞不利。

“虚”是指无形火热邪气,‘烦”是指心烦主证。

“虚烦”并非一般的心烦,仲景称之为“心中懊侬”,形容其心中烦乱,难以名状,而又不能制止,无可奈何,往往使人坐卧不安。

由于是火郁气结,所以有时可兼见“胸中窒”, “心中结痛”或“心烦腹满”等气血郁滞不利的特点,可统称之为“火郁证”。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

(七)鼻衄案 一妇人,年七十余,鼻衄过多,止衄诸 方无效。余问其状,颇有虚烦之象,因作 栀子豉汤与之。四五日后,来谢日:服良方 忽已。(汤本求真医案《皇汉医学》)
按语:上焦有热,热扰胸隔,损伤阳络, 则心烦衄血,宜栀子豉汤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
(八)小儿夜啼案 龙某某,男,11个月,1983年10月4日 就诊。患儿入夜则躁动不安、啼哭一周余。 曾经他医用导赤散等治疗无效,因而来诊。 小儿除上述症状外,伴有纳减,大便正常, 小便赤而异臊,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紫 红。此属热扰胸隔证,治宜清热除烦。处 方: 山栀子4克,淡豆豉8枚。 2剂,诸症消失。(魏蓬春医案)
(六)心悸(病毒性心肌炎)案
现症:发热,心烦闷,心悸心慌,寐差纳呆,恶心呕吐, 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脉数。证属邪热内羁,热扰心窍,
治宜清宣邪热,宁心除烦。处方:
山栀子10克,淡豆豉15克,淡生姜3片,姜竹茹6克。3剂。 11月8日二诊:心烦、心悸、恶心、呕吐见减,仍纳差, 苔薄黄,脉稍数,守上方加鸡内金6克,怀山药15克。再 进2剂。 11月10日三诊:心烦、心悸、恶心、呕吐止,饮食渐增。 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予一味薯蓣饮调理善后。(魏蓬 春医案)
【临证思路】 现代临证,多用于外感热病气分轻证者,症见发热,心烦 不眠,胸闷不舒,甚则坐卧不安,舌红、苔微黄,脉略数。
亦用于神经官能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见本方证者。 叶天士运用栀子豉汤常在原方上出入加减,能阐发仲景余 蕴,发前人之未发,如以原方加郁金、瓜蒌皮、杏仁组成 苦辛轻剂,治疗范围也由虚烦不安扩大到脘闷不饥、咳逆 头胀、大小便难、身热、汗出、神蒙等,不但可治伤寒化 热,且可治暑、燥、风温等外感温病及内科杂病。同时, 叶氏又以本方加通草、赤小豆、连翘之类治疗湿温溺赤, 郁结发黄;胃气欠和、不饥能食、不寐者,加枳实、半夏、 广皮白,仿枳实栀豉法通降胃气。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

(八)小儿夜啼案
按语:患者系婴儿,不会诉说,医者难知 其患懊憹证,但联系到他医用导赤散无效, 小便赤而异躁,舌红、苔薄黄等一派热象, 且入夜则躁扰啼哭,应视之为热扰胸隔, 虚烦懊憹证,故投本方获效。
(九)食道炎案 某,素无胃病史,近因强食热物后,曾
吐血数口,旋即膈内巨痛,连及胃脘,食 入则膈巨痛加剧,脘痞嘈杂,懊憹不安, 不欲饮食,舌质红,苔薄黄,脉滑。用栀 子豉汤加味:炒山栀子9克,香豉9克,黄连 1.5克(药物泡服),蒲公英9克。连尝三剂, 膈痛全止,亦能进食。
(八)小儿夜啼案
龙某某,男,11个月,1983年10月4日 就诊。患儿入夜则躁动不安、啼哭一周余。 曾经他医用导赤散等治疗无效,因而来诊。 小儿除上述症状外,伴有纳减,大便正常, 小便赤而异臊,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紫 红。此属热扰胸隔证,治宜清热除烦。处 方:
山栀子4克,淡豆豉8枚。
2剂,诸症消失。(魏蓬春医案)
(五)胃痛烦呕案
郑某,胃脘疼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 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呕,辗转难卧,食 少神疲,历七八日。适我下乡防疫初返,过其门, 遂邀诊视。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 检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此本系宿食为患,初 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延多日,酿成 “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 对“心中懊憹”、“欲呕”二症,投以栀子生姜 豉汤:
(三)懊憹,服本方吐案
王某,患伤寒发热,数日后心中懊憹,坐卧不 安之证。患者心烦难耐,甚至家人近前也遭厌呵 斥,查其脉数,舌红,苔黄,逐断为火郁虚烦证。 与栀子豉汤原方服用,但对药后作吐的反应未向 病家交代。当晚,患者药后作吐,家人惊恐,疑 是方药有误,复邀诊视,见患者吐后已安睡。说 明情况,家人始得放心。

胡希恕经方理论证治经验【第十八章〈栀子豉汤类方〉】

胡希恕经方理论证治经验【第十八章〈栀子豉汤类方〉】

胡希恕经方理论证治经验【第十八章〈栀子豉汤类方〉】1、栀子豉汤方:(方剂组成)栀子 10 克,香豉 18 克。

(用法)以水四杯先煮栀子得二杯,内豉煮取一杯半,分温再服。

(方解)二物均属苦寒除热药,并均有解烦的特能,合以为方故治烦热而心中懊恼者。

第76 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注解:心中懊恼谓心中烦闷不可名状,实即心烦的剧烈意思。

经过汗、吐、下的治疗后,实邪虽去,但遗热未除,攻冲头脑,因使虚烦不得眠。

证之剧者,则更辗转反侧而心中懊恼,宜以栀子豉汤主之。

若上证而其人自觉虚怯少气者,则宜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上证而又见呕者,则宜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按:此所谓虚烦是对实烦而言,不要以为本方能治虚,本条所述,即炎症或充血而脑受刺激的剧烈证候。

第77 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注解:胸中窒,即指胸部的正中间有窒塞感,实即食道狭窄的自觉证。

发汗或下之,其人仍烦热并胸中有窒塞感者,栀子豉汤主之。

按:此证多有,但不定见之于发汗或下之后,即使有烦,然亦不甚明显。

患者主述胸中窒塞而烦闷者即是。

此与咽中如有炙脔的半夏厚朴汤证,常由于患者主述不清而易混淆,故问证必须精细。

胡老讲道:“昔时邻居老工人尹某,一日来告。

谓经过钡餐造影检查,确诊为食道憩室,请我治疗,因笑答食道憩室我未曾见过,请告所苦。

据述只觉食道阻塞,心烦不宁,因与栀子豉汤三服后,证大减,但食时尚觉不适,续服二十余剂,证全消失。

后再进行钡剂造影检查,未再见憩室形象”。

此案较奇,故附此以供参考。

第 78 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伤寒五六日,常为病传少阳而现柴胡证的时期,病不在里,故虽大下之后而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即胃下口处有结滞疼痛感,此亦因于误下,邪热内陷,因使该体部发炎的结果,宜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之太阳篇栀子豉汤类证

伤寒论之太阳篇栀子豉汤类证

伤寒论之太阳篇栀子豉汤类证【原文】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發汗吐下後,虛煩[1]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2],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3]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76)【词解】[1]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烦躁。

虚,非正气虚,指无实热结聚。

[2]懊憹:音奥挠(àonáo)。

烦闷殊甚,难以名状。

[3]少气:即气少不足以息。

【提要】辨吐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分析】发汗吐下后,有形之邪已去,余热留扰胸膈,可以出现心烦不得眠。

若病情较重,心中烦闷更甚,难以名状,卧起不安者,谓之懊憹,宜用栀子豉汤主治。

如兼短气者,为热邪损伤中气所致,可用栀子甘草豉汤。

若兼呕吐者,是胃气因热扰而上逆所致,则用栀子生姜豉汤。

本条“虚烦”之“虚”,不能理解为正气虚弱之虚。

观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和221条“阳明病……。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可以知道本证虚烦的涵义是胃中无物而空虚,惟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而烦,必心下柔软。

这与有形的实邪(如痰涎、水饮等)所致之烦,有本质区别。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条以有形之邪为实,无形之邪为虚。

另外,还应该看到,本条虚烦,系热邪内郁所致,辨证当属实证,故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以除烦。

【选注】《医宗金鉴》:未经汗下之烦多属热,谓之热烦;已经汗吐下之烦多属虚,谓之虚烦。

不得眠者,烦不能卧也。

若剧者,较烦尤甚,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也。

烦,心烦也;躁,身躁也。

身之反复颠倒,则谓之躁无宁时,三阴死证也;心之反复颠倒,则谓之懊憹,三阳热证也。

懊憹者,即心中欲吐不吐,烦扰不宁之象也。

因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所致。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太阳中篇》)【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 1梔子豉湯方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

中药栀子甘草豉汤加味用于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治疗效果评价

中药栀子甘草豉汤加味用于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治疗效果评价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7 V ol.(9) No.11 -86-中药栀子甘草豉汤加味用于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治疗效果评价An effect of the Zhizi Gancao Chi decoction on reflux esophagitis ofthe Ganwei Yure syndrome王东浪(丰顺县中医院,广东丰顺,514300)中图分类号:R32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11-0086-02证型:IBD【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用中药栀子甘草豉汤加味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0例,均分成两组。

对照组给予西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进行治疗,而试验组应用中药栀子甘草豉汤加味进行干预。

结果:对照组肝胃郁热型反流食管炎患者用药后出现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头痛头晕等不良状况例数均多于试验组,存在可见差异,P<0.05。

由两组肝胃郁热型反流食管炎患者治疗结果可知,试验组的食管黏膜恢复评分在各个阶段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

结论:中药栀子甘草豉汤加味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食管炎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食管黏膜破损,减少了不良状况的发生概率。

【关键词】反流食管炎;栀子甘草豉汤加味;食管黏膜;临床疗效【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efficacy of the Zhizi Gancao Chi decoction on reflux esophagitis of the Ganwei Yure syndrome. Methods: 10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50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meprazole enteric-coated capsul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Zhizi Gancao Chi decoction. Results: The adverse events such as nausea and vomiting, malaise, dizziness and other headach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fe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esophageal mucosal recovery sco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each stage, P<0.05. Conclusion: The Zhizi Gancao Chi decoction on reflux esophagitis of the Ganwei Yure syndrome shows a good effect,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esophageal mucosal lesion and reduce the chance of adverse condition.【Keywords】Reflux esophagitis; The Zhizi Gancao Chi decoction; Esophageal mucosa; Clinical efficacy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11.039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内,酸碱反流导致食管黏膜破损引发的疾病[1]。

栀子豉汤类证

栀子豉汤类证

栀子豉汤类证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升半,去渣,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此剂分两最小,凡治上焦之药皆然。

发汗吐下后,诸法俱用,未必皆误,而正气已伤矣。

虚烦不得眠,虚为正气虚,烦为邪气扰。

发汗吐下,实邪虽去,而其余邪,因正气不充,留于上焦,故阳气扰动而不得眠也。

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反复颠倒,身不得宁也;心中懊,心不得安也。

栀子豉汤吐之。

此非汗下之所能除者,吐之而痰涎结气,无不出矣。

按∶汗、吐、下之后,而邪未尽,则不在经而在肺胃之间,为有形之物,故必吐而出之,反复颠倒,心中懊。

摩写病状,何等详切,凡医者之于病患,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烦热且窒,较前虚烦等象为稍实。

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误治。

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

外内之邪,俱未解,结痛更甚于窒矣。

栀子豉汤主之。

按∶胸中窒,结痛,何以下用小陷胸?盖小陷胸症,乃心下痛,胸中在心之上,故不得用陷胸。

何以不用泻心诸法?盖泻心症乃心下痞,痞为无形,痛为有象,故不得用泻心。

古人治病,非但内外不失厘毫,即上下亦不逾分寸也。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胸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以上皆阳明本症,非因误治而得者。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汗多阳虚。

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即前以火逼汗,亡阳惊狂之意。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以前因用三法,未必合度,故病不解,各有现症如此。

舌上苔者,此句乃要诀,舌上有白苔,则胸中有物,而可用吐法。

否则,邪尚未结,恐无物可吐也。

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表邪未尽。

手足温,不结胸,无实邪。

心中懊,饥不能食,痰涎停结。

但头汗出,阳邪在上,欲泄不泄。

栀子豉汤主之。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上濡者,濡者,湿滞之象,非窒非痛也。

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类证第七十六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

二味药就能治失眠的栀子豉汤

二味药就能治失眠的栀子豉汤

二味药就能治失眠的栀子豉汤栀子豉汤药物组成很简单,一共两味药,一味是栀子,一味是淡豆豉,我们先看栀子的形状,它象一个大点的枣核形状,颜色是红色的。

临床上入煎剂时我们把它捣碎,栀子不是很硬,比较容易捣碎。

栀子,味苦,寒。

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这是《神农本草经》里对栀子的一个描述。

我们去学习一个中药,首先要了解它的性味,栀子是苦寒的。

刚才大家看它这个是红色,中医的藏象观里五脏的心也是红色,所以说栀子入心,能清心火。

淡豆豉,味苦,寒,无毒。

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淡豆豉,又叫香豉、豆豉。

因为在《神农本草经》里没有记载,所以我就摘了一段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的解释,《本草经集注》也是我们经常要参考的关于中药的书籍。

淡豆豉实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食物,南北方都有这种菜,在我们北方有一段时间流行一道菜,叫豆豉油麦菜,它实际上就是黑大豆。

栀子味道比较苦,但这个苦和黄连比起来还是差很多。

豆豉的味道很不错,就是一种食物的味道,嚼起来味道还是比较好。

单从口尝时有一丝丝甘味,也有一点苦味,这是口尝的味儿。

我们在药房的时候常用的中药可以口尝一下,体会一下。

豆豉的形状类似我们的肾脏,所以也有的医家说豆豉入肾,从脏腑辩证的角度有的医家说栀子豉汤可以沟通心肾。

我们理解这个药物还是要从气和味,从它的气味来进一步理解它的功效和应用。

豆豉这味药,它的性味,不同的医书描述都是有些差别。

我们说在《本草经集注》里说它苦、寒,一般是微寒。

主要还是这两个性味,还会有一些甘味,一些酸味,一些辛味。

我们说豆豉,最先想到的时在《肘后备急方》里有一个叫“葱豉汤”,就是葱白和豆豉。

如果通俗的理解可以说是一个麻黄汤的轻剂,作用类似麻黄汤,但比麻黄汤要轻很多,适用于感冒初起,怕冷、发烧,不是很重的情况下。

豆豉有解表的作用,因为它有一定的辛味,辛以发散,有解表的作用。

那我跟大家详细的讲栀子和豆豉,是让大家对栀子和豆豉的性味、功效有一个认识,然后我们来解条文,然后再来解这个方。

日本人用经方治病的医案——栀子甘草豉汤

日本人用经方治病的医案——栀子甘草豉汤

⽇本⼈⽤经⽅治病的医案——栀⼦⽢草豉汤第三⼗⽅——栀⼦⽢草豉汤太阳九⼗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中懊恼者,栀⼦豉汤主之。

若少⽓者,栀⼦⽢草汤主之。

若呕吐者,栀⼦⽣姜豉汤主之。

栀⼦⼗四枚⾹豉四两(60克),绵裹⽢草⼆两(30克)于栀⼦⿎汤内加⽢草⼆两,余依前法。

得吐者,⽌后服。

栀⼦⼗⼆枚⾹豉四两(60克),绵裹⽣姜五两(75克)于栀⼦⿎汤加⼊⽣姜五两,余依前法。

得吐,⽌后服。

发汗、吐、下,⼟败胃逆,君⽕不降,故虚烦不得卧眠。

剧则陈郁填塞,浊⽓熏⼼,故反覆颠倒,⼼中懊憹,栀⼦豉汤吐其瘀浊,则阳降⽽烦⽌矣。

若少⽓者,加⽢草以益⽓。

若呕者,加⽣姜以⽌逆也。

(原解)《长沙药解》⽢草:培植中⽓⽽补虚,泻⽕⽽消其郁满,调剂⽓⾎也。

⽣姜:温胃寒以降逆,荡胸中之瘀满也。

本条之呕者,是汗吐下后,中⽓之虚,胃⽓上逆之呕。

区别药后的瘀浊上涌之呕。

⽣姜温胃寒以降逆,浊⽓下⾏,清⽓上达,热清则瘀浊⾃能涌吐上出。

王晋三:栀⼦豉汤,吐胸中热郁之剂。

加⽢草⼀味,能治少⽓。

⽽诸家注释皆谓益中,⾮理也。

盖少⽓者,⼀如饮家之短⽓也。

热蕴⾄⾼之分,乃加⽢草载栀、⿎于上,须臾即吐,越出⾄⾼之热。

(《雪园古⽅选注?卷上》)汪琥:愚以少⽓者,乃热伤⽓⽽⽓促急,⾮真虚乏也。

加⽢草者,以⽢缓之义。

服汤后,宜徐徐吐之妙。

(《伤寒论辩证⼴注?卷四》)《实⽤经⽅集成》论;加⽢草者,上述两位⽼师说的都对,就是热壅胸膈⽽伤⽓,⽓不化津,瘀浊壅填塞,壅满胸膈,则更少⽓,加⽢草补中,以助栀⼦清热⽽化⽓,吐瘀⽽利⽓⾏⽓。

终于把这个少⽓病理,加⽢草的病理搞清楚了。

黄师解⾹豉,⼟湿胃逆,浊瘀凝塞,⾹豉扫浊瘀⽽开凝塞。

即然⼟湿,为何不⽤⼟湿之药,反以⾖⿎开塞⽽扫瘀。

⼟湿胃逆者,只中虚之义。

1⾆下长出的唾⽯——⼤塚敬节⼗五六年前的事情。

⼀位在锦丝街经营美容店的妇⼈,⼆三天前发现⾆头下⾯长出⼀个⼩⾆,疼痛,影响睡眠。

我想过去所说的重⾆⼤概就是指这种情况吧。

论药栀子、淡豆豉,析方栀子豉汤

论药栀子、淡豆豉,析方栀子豉汤

论药栀子、淡豆豉,析方栀子豉汤论药栀子、淡豆豉,析方栀子豉汤栀子豉汤出自仲景《伤寒论》,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其方为: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

药虽两味,却为历代医家所习用,故不可因其小而忽之。

今论药析方并转引相关数文如下:栀子功效:清热,泻火,凉血。

《本草备要》云: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主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②《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

③《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④《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⑤《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

⑦《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⑨《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药论选录】“山栀仁,苦寒,清心肺脾胃,治胸中懊憹而安眠卧。

疏脐下血滞而利小便。

泻三焦之火,使屈曲下行。

”(《本草害利》)“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

面赤酒疱皶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

其主赤白癞疮疡者,即诸痛疮疡皆属心火之谓。

疗目赤热痛及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者, 总除心、肺二经之火热也。

此药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诸证。

”(《本草经疏》)“栀子,主心烦懊憹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

矢数道明解读栀子豉汤,用于虚证,胸中气塞,心中懊恼者

矢数道明解读栀子豉汤,用于虚证,胸中气塞,心中懊恼者

矢数道明解读栀子豉汤,用于虚证,胸中气塞,心中懊恼者栀子豉汤作者/矢数道明组成:栀子3g,香豉4g以水300毫升,先煎山栀取200毫升,然后布包香豉加入之,再煎取100毫升,去渣分服2次服。

一般同煎之。

服后吐者,后一次可不服。

香豉乃黑大豆用特殊发酵方法炮制而成,若无中国原产者,用干燥之普通纳豆,或用大豆蒸后晒干代之。

应用用于虚证,胸中气塞,心中懊恼者。

本方主要用于卡他性黄疸、食管癌、食道狭窄、不眠症、口腔炎等;亦可应用于舌炎、咽喉炎、痔核、宿醉、汗吐下后之虚烦、咯血、吐血,下血、身热、心中懊侬、高血压病、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血脉症、心脏病、肺结核、肺炎、流行性黄疸、胆囊炎、冻疮、湿疹、干癣、疱疹、荨麻疹等;烦热、胃炎、胃酸过多症、胃酸缺乏症、胃痛、胃溃疡、夏日烦热不得眠者等。

临床以胸中烦热、不眠、出血、瘙痒、心下疼痛、口腔炎、食道狭窄、黄疸等为主症应用之。

目标以心中懊侬,身热为目标。

即所谓心胸中忧闷感,言不出明确症状,常不得眠。

身热不伴恶寒,自觉身热,但体温不高,或局限于身体某一局部,如主诉手足、颜面或肛门周围发热。

心下不甚坚硬膨满,但亦不软弱。

方解山栀子治胸中之烦热,香豉宽胸理气,除胃中虚热并有解毒作用;栀子有消炎镇静之效,香豉有镇静之功。

龙野一雄氏整理各种症状条文如下。

1、胸部症状:心中懊侬、心中结痛、心愦愦、胸中窒、喘。

2、神经症状:不得眠、谵语、烦、烦躁。

3、腹部症状:腹满、胃中空虚、客气动膈、不结胸、心下濡、饥不能食、口苦、舌上有苔。

4、全身症状:身热、恶热、烦热、燥、烦躁、惊恐、反复颠倒、身重、头汗出、手足温。

5、热症状:虚烦、烦热、烦躁、外热、咽燥。

此类反复诸症用山栀与香豉两味有良效。

此类症状,由于余邪郁滞胸间而虚烦者,此二味能解之。

加减栀子甘草豉汤:栀子豉汤加甘草2g,用于栀子豉汤证有急迫症者,如呼吸浅表,瘙痒剧者。

栀子生姜豉汤:栀子豉汤加生姜4克,用于栀子豉汤证有呕吐症者。

主治《伤寒论·太阳病中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功效主治

栀子豉汤功效主治

栀子豉汤功效主治
栀子豉汤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栀子鼓汤对身体具有多种有益的功效。

其不仅可以调节身体健康,还可以一定程度的治疗一些疾病。

同时,也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进而可以增强体质。

那么,栀子鼓汤具有哪些功效呢?
栀子鼓汤具有哪些功效呢?
1、去火清热
栀子鼓汤可以起到去火清热的功效。

由于冷热不均而导致感冒发烧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身体虚热、胸闷郁结、心烦不安、失眠多梦等相关的症状。

甚至可能出现坐卧不安、舌头发红、舌苔泛黄、脉相过缓的表现,而栀子鼓汤可有效缓解发热相关病症。

2、解毒凉血
栀子鼓汤具有适用于解毒降血热的功效。

身体内血热躁动,甚至出现吐血、尿血的症状,可以饮用栀子鼓汤可以有效缓解。

或者如果出现咽喉肿痛、眼睛赤红,由于身体中的热毒导致出现毒疮溃疡,也可以饮用栀子鼓汤用于缓解症状。

3、排湿解热
栀子鼓汤具有排湿解热的功效。

适用于体内肝胆湿热、郁结燥火、心烦易怒、胸痛口苦等症状,栀子鼓汤可以一定程度缓解以上病症。

栀子鼓汤还可以一定程度有效辅助治疗湿热黄疸或湿热下行而导致的热淋涩痛。

4、缓解身热便溏
栀子鼓汤在缓解身热便溏症状上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功效。

如果身体表现出久热不退、郁结攻心、心胸烦闷、失眠不眠症状,可以饮用栀子鼓汤用于一定程度缓解此症状。

并且,栀子鼓汤还具有缓解毒火赤燥、烦热谵语、腹痛腹泻、大便便溏的作用。

041?栀子甘草豉汤

041?栀子甘草豉汤

041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方义:此清解表里虚热兼补中气之方。

主治:心中懊依,虚烦不眠,兼气不足等证。

按:此系热邪伤气之轻证,如气伤较甚,体倦脉虚者,可酌加人参补气之品;若热邪较甚,口渴喜冷,宜酌加生石膏等清热之药。

药品:栀子二至三钱甘草一至二钱豆豉二至三钱煎服法: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禁忌症:用药大意:栀子、豆豉清表里之虚热,甘草补中气之不足。

按:本方之甘草有用生的,有用炙的。

对少气的治法,清热、补中都有一定价值,用时宜斟酌。

我的经验,生用较多。

类似方剂参考:栀子豉汤:此治心烦不眠、表里虚热之方。

谭杰中论述:【7.49】发汗后及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栀子干姜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栀子十四枚(劈)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劈)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棉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劈)生姜五两香豉四合(棉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那这个条文和内容呢,我们先看7.49条,那这个他写说"发汗后及吐下后",通常啊,你要这个人阴阳分裂啊,可能总要有一点伤到阳气或者是伤到津液的活动,所以可能是用了一些汗法啦,或者是吐下之后,用了吐法或下法,可能会伤到这个人。

那伤到之后呢,他开始有这个心肾不交的问题了,于是他呈现一个什么样的主证呢?他说"虚烦不得眠",然后呢,"若剧者",如果是严重的呢,会怎么样?会"反复颠倒,心中懊憹",这个看起来像农的字,念作恼啊。

那这个地方,我们的桂林古本写说"栀子干姜汤主之",而宋本的《伤寒论》是写"栀子豉汤主之",就是宋本《伤寒论》认为这个应该是栀子豆豉汤,而桂林本是认为是栀子干姜汤。

清热方之栀子豉汤

清热方之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方源】:《伤寒论》【组成】:栀子9克,淡豆豉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热病气分轻证,身热懊憹,心烦不眠,胸闷不舒,甚则坐卧不安,舌红苔微黄,脉稍数。

【方解】:方中栀子苦寒,清热除烦,《别录》谓其“疗心中烦闷”;豆豉苦寒,其性轻浮,宣散郁热,《别录》谓其治“伤寒头痛寒热……烦躁胸闷”。

二药相配,为清宜胸中郁热,治疗徐帆懊憹之良方。

【按语】:本方以发热,心烦难免、舌红苔微黄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食道炎、胃窦炎、阴囊炎、病毒性心肌炎、散发性脑炎、急性支气管炎、神经官能症、鼻衄等。

如外感热病,表邪未净者,加薄荷、牛蒡子;呕恶、苔腻、湿重者,加藿香、半夏;口苦苔黄,里热盛者,加黄芩,连翘;秋燥咳嗽,加桑白皮、杏仁、北沙参、贝母。

凡脾胃虚寒、大便溏者,慎用本方。

【附方】1、栀子厚朴汤(《伤寒论》)本方去淡豆豉,加枳实、厚朴构成。

功能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腹满。

2、栀子生姜豉汤(《伤寒论》)本方加生姜构成。

功能清热除烦止呕。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呕吐者。

3、栀子甘草豉汤(《伤寒论》)本方加炙甘草构成。

功能清热益气除烦。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少气者。

4、栀子干姜汤(《伤寒论》)由栀子、干姜构成。

功能清热和中。

主治伤寒下后,身热微烦,腹痛肠鸣下利者。

5、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本方加枳实、大黄构成。

功能清热除烦,攻下消积。

主治黄疸,心中懊憹,或有热痛;以及病后食腹、发热,大便不畅者。

6、枳实栀子豉汤(《伤寒论》)本方加枳实构成。

功能清热除烦,行气消痞。

主治病后劳复,身热,心下痞闷者。

7、连翘枳豉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本方加连翘,郁金、枳壳、桔梗、橘络、白豆蔻构成。

功能清热除烦,宽胸理气。

主治外邪初陷与心胸之间,心包气郁,虚烦不眠,汗吐下后,或心中懊憹,反复颠倒,胸腕苦闷,或心下结痛,起卧不安,舌上苔滑者。

栀子甘草豉汤---清热除烦,补益中气

栀子甘草豉汤---清热除烦,补益中气

栀子甘草豉汤---清热除烦,补益中气栀子甘草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香豉98 炙甘草6g 上3味,以水800ml,先煮栀子、甘草,至500ml,再下香鼓,煮取300ral,去滓,分2次服,温服工次。

(功效)清热除烦,补益中气。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气短者。

(临证加减)1.本方加丹参、玉竹、寸冬、生山药、茯苓治热扰胸膈。

2.本方加炒枣仁、合欢皮、郁金、桔梗、枳壳亦治热扰胸膈。

3.本方加川芎、苦酒治产后血虚气陷。

4.本方加苦参、黄柏治肛门周围瘙痒.5。

本方加枳实,旋覆花治噎嗝食不下.栀子生姜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香豉9g 生姜15g 上3味,以水800ml,先煮栀子、生姜,取500ml,再下香豉,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温服工次。

(功效)清热除烦,逐饮止呕。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呕逆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法半夏治栀子豉汤证兼有呕吐者.2.本方去香豉、甘草,栀子一味9g研碎,然后浸入少量的70%酒精或白酒中,浸泡30--60分钟,取浸泡液与适量的面粉和匀,做成4个如5分硬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压于患儿的涌泉穴(双)、内关穴(双),外包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

治小儿发热。

[中医杂志,1991,c12,:s2] 3.栀子粉外敷治小儿高热:用栀子粉、鸡蛋清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因流感、腮腺炎、风疹病引起的高热及夏季热,疗效颇佳。

用法:生栀子粉(过60目筛)10g,鸡蛋1枚,取蛋清与栀子粉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厚如3个5分硬币)摊于布上,按男左女右,敷于涌泉穴,包扎,约8小时/日,连用3日。

发热兼抽搐者,加敷内关穴。

[四川中医,1990,c10,:29~30-] 4.治扭伤:山栀子lOg(视面积大小加减剂量),加鸡蛋1 个(只用鸡蛋清)。

将山栀子捣碎用蛋清调和敷于患处.(外敷1 次,12小时内局部青肿、疼痛消失)。

5.本方加地榆炭治便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栀子甘草豉汤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音到,下同。

心中懊憹,上乌浩,下奴冬切,下同。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三十八。

[76]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

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两,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

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

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