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学品社
品社课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性[论文]
品社课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善于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人为本,精心引导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四个方面,就品社课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了探讨。
品社课教学氛围学习兴趣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共同打造一个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
一、善于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实物、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绘画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上课之始就能集中精神,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如学习《逛商场》一课,我这样进行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超市和商场,这些超市和商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方便。
”接着,就要对学生进行提问:“春天到了,棉衣都要换成春秋装了,如果我想买件春天穿的衣服,可以到哪去买、怎样买呢?”顿时,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抢答。
这时要抓住时机对这些回答进行一些必要的总结:“看来买东西的学问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逛商场吧!现在出发!”马上板书课题,学生个个兴致盎然。
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能够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以人为本,精心引导学生活动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
只有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才能真正领会,能力才能得以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
品社四大件说课
《“四大件”的变迁》说课一、说教材:《“四大件”的变迁》是品德与社会(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中第一课《春天的故事》中的一个主题。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体验活动、探究、主题模拟活动等学习方式感悟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以及千千万万建设者们为国付出、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为我国取得发展感到自豪和骄傲,并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发奋图强的爱国志向。
在此基础上,教材设置了《“四大件”的变迁》这一主题,让学生了解我国过去与现在“四大件”的变迁,初步形成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因此,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以此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说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四大件”的变迁,感受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2、通过具体事例,从中感悟社会的不断发展让我们的生活质素不断提高。
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发展感到自豪,并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1、根据音乐进行想象活动:播放《春天的故事》2、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什么?3、引出课题,板书:四大件的变迁(二)、走进小文的故事同学们,通过上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可是你们知道在新中国走过的半个世纪中,你们自己家里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我们的小伙伴小文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自己的家人,小文的家人讲述了生活中‘四大件’变迁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文的采访结果吧,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56页。
”1、阅读与讨论.请同学看看课本上的图,说说在小文的爷爷、奶奶年轻时,以及20多年前,家里的‘四大件’分别是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这些‘四大件’是家庭生活中必需的耐用品。
让品德之花在学生中绽放
让品德之花在学生中绽放初次拿到《品德与社会》课本时,便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这是一本怎样的课本,它要告诉我们什么?品德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到底有怎样的密切关系问……随着我对课本理解的深入,并以此为桥梁,与学生探讨交流的越来越多,我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现在仅就品社这门学科内容的丰富多彩与教学技巧来浅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1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一直以来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品社是一门小科,但在我的心中它却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单就《异彩纷呈说服饰》这一课就包括了泱泱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和其它各个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及风土人情。
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辅以育人,必会取得良好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做到在课堂上和学生和谐互动。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一些微笑,避免表情严肃,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想说而不敢说。
相反,课堂上教师多带些微笑,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质疑提问发表见解的学生,多给予鼓励,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就会进一步促进知识学习、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异彩纷呈说服饰》一课时,我课下让学生搜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材料,在上课时让他们畅所欲言,把搜集到的材料展示介绍给大家。
在学生充分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课外积累。
至此,我又让他们把我们汉族的节日单列出来,此时孩子们滔滔不绝徐徐道来,“你最喜欢哪个节日?”我又问。
孩子们彻底打开了话匣子,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我抓住时机接着说:“这些节日都是我们的老祖先留给予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孩子们陷入了思考之中。
其中有一个孩子的回答至今让我难忘,他说:“对这些遗产我们要好好地保护,要保护这些精神的,也要保护那些物质的,不让外国人来抢我们的、破坏我们的,我还要好好学习,同学们也要好好学习,让我们的祖国更强大。
”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突然爆发,我和孩子们一起热血沸腾。
到此,品德教育水到渠成。
2了解历史,反思自我,畅想未来在小学阶段虽然没有历史这门学科,但是品社教学却很好的填补了这一空白。
挖掘学生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开展品社教学与实践
方 丹 ( 上 海师 范 大学康城 实验 学校 2 0 0 0 0 0 )
资源 的基本功能是 提供学生获 取理性知 识即 间接 经验的基本途 径 , 如图书 、 广播 、 电视 、 音 像资料 、 博物馆 、 网络等等 。 实践资源的基本功 能是为学生提供活动与实践 的空间 . 目的主要 在 于为学生提供 实践 、 体验 的机会 , 既可 以让 学生获得认知 . 同时又能确保学生获得实践技 能与体验 . 获得直接经验 常见的实践资源包 括家庭 、 户外 、 商场 、 工厂企业 、 社区组织 、 公交
所学 的知识 . 使其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知识技 能、 情感 与态度价值观等 挖掘生活资源开展
教学有多种途径与方法 ( 一) 引入 日 常经验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时借助于生活资源 . 进行一些 活动 . 使活动 和教学有机结 合 . 就能
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方式可以是采 访 、 调查 、 辩论 、 表演等 , 让学生 自己调查 、 自己画 、 自己说 、 自己表现 , 在活动中成长 . 让课堂充满 活力 。 如 在教 《 我 们都 是 上海 人 》 这 一课 的时 候, 对于城 市 中的民工 话题 . 学 生议论 纷纷 。
车、 旅游场所等 二、 挖掘学 习资源 开展教学的方法途径
◆ 教 学 研 究 令
挖掘学生生活 中的学 习资源 , 开展品社教 学与实践
摘要 :学生生活 中的学 习资源可 以划 分
为认知资 源与实践资源 两种基 本类型 教师 可以通过如 下途径或方 法挖掘 学生的 学习资 源. 开展 品社课 教学 : ; l 入 日常经验激发 学生 学习兴趣 .利用专 门的 生活 资源引导 学生加
怎样上好品社课
怎样上好品社课《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
实施新课程,首先是一个教学理念上的创新。
我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中最突出的一点感受就是:与我以前教了多年的思想品德课不同,新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一改过去“事例”加“道理”的陈旧、滞后、说教式的旧貌,把教材仅仅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师生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去感受、体验、提升,去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在内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
课程要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简而言之,就是用无痕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
之所以称为无痕的活动,是指这种回归生活的活动,可以极其自然地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它不同于过去那种外加的、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也要求我们要转变相应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与合作的全新的教育观念。
五年级品社教学内容综合度很高,涉及到历史、地理、社会等人文学科。
如何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确实是一大新的挑战。
一、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铺垫我觉得,不论哪门课程,教师应提前做好有关知识的铺垫,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较全面整体的把握,比如讲授到宝岛台湾、香港、澳门一内容时,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它们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风俗民情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在世界上的深远影响,还应从鸦片战争开始近代史实、历史人物、事件等等,让我们的孩子们了解我们的屈辱史,以激发爱国,护国的热情。
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关注时势、国内外大事等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性的合作学习,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选题、自主开展研究,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怎样让品社课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教 意 义很 强 的课 在 这 种 交 流 探 究 中化 作 了阵 阵暖 流 . 每个 孩 让
子 沉 浸 在 爱 的 阳 光 里 社 会 生 活 是 儿 童 将 来 要 面 临 的 主 要 生
品德与社会课来 源于生活 . 不是简单地再 现生活 . 但 而是 高 于 生 活 的 教 学 就是 要 让 学 生 在 学 习 中领 悟 生 活 的 真 谛 因
学设 计 从 小 处 着 手 . 先 分 了 四个 小 组 . 组 设 置 一 个 主 题 . 首 每 一 个 “ 宝 箱 ” 箱 子 里 的 宝 贝 形形 色色 、 百 。 五花 八 门 , 有市 政 府 送 给
孩 子 们 的 图 书 借 阅 卡 . 药 品 说 明 书 . 不 同 口 味 的感 冒药 . 有 有 有
生 . 信 他 们 一 定 会 学 得 更好 相
实 的看 法 和 观点 . 于学 生 陈 述 的 观点 . 师 要 及 时 给 予 肯 定 对 教
”+ “。 。 +一一 + *— 一 十 一+ 一 “ + 一+ 一+ 一十 一+ 一十 -+ -+ 一 + 一+ 一+ 一+ -+ 一+ 一+ - 十 一+ 一+ 一十 一 + -+ 一+ - + -+ - + 一+ - +
获 得 的体 验 也 不 深 教 师 只有 让 学 生 在课 堂上 掌 握 了本 领 和技
能 . 有 效 地 指 导 他 们 的生 活 . 们 才 会 觉 得 这 门 课 程 有 趣 又 并 他
同 学 们 。 些 数 字代 表 着 什 么 呢 ? 果让 你 猜 . 能 大 家永 这 如 可
远 也 猜 不 到 . 是 一组 和 战 争 有 关 的数 字 接 着 教 师 解 读 数 据 : 这 3 0年 . 人 类 近 5 0 0 在 0 0年 的历 史 上 . 正 和 平 的 时 间 只 有 短 短 真 的 3 0年 :0亿 是 在 战 争 中 死 去 的人 口总数 : 0 7 4万 亿 , 仅 是 第 仅 二 次世 界大 战 给 人 类 造成 的经 济 损 失 在这 些 沉 甸 甸 的 数字 面 前 . 想 说 些 什 么 ? 鼓 励 学 生 充 分 你 发 . 啊 ! 师和 同 学 们 的感 受 是 一 样 的 此 时 . 们 每 个 人 . 是 老 我 都 存心 底 呼 唤 , 呼唤 t 么 ?和平 !板 书课 题 《 f 我们 爱 和平 》 同学 ,
点化·整合·吸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有效资源利用“三诀窍”
在 信 息 瞬 息万 变 的 今 天 ,我 们 要 注 意 时刻 吸 纳 一
些 客 观 的 传媒 资源 , 根 据 教学 内容 加 以 选 择 利用 。同 并
时 要 注 意培 养 学 生 自觉 吸 纳 有 益 信 息 的 良好 习惯 。
如 , 教 学 《 部 大 开发 》 在 西 一课 , 是 这 样 有效 吸 纳 我
生 3 西 部 的 风 景 非 常 美 丽 , 从 电 视 中看 到 过 。 : 我 ( 随 机 出 示 图片 ) 师
如 ,家 里 来 了 客 人 》 课 , 创 设 了 这 样 的 生 活 情 《 一 我 境 : 果客人突然 到你家 , 会如何接待呢 ? 怎么说 , 如 你 该 怎 么做 呢 ? 先 把 学 生 分 成 四 组 , 首 围成 一 圈 , 别 以 “ 分 爷 、 爷 奶 奶 来 我 家 ” “ 爸 妈 妈 的 同 事 来 我 家 ” “ 伙 伴 来 、爸 、小 我家 ”“ 生人 来我家” 个情景 , 学 生分组 讨论; 、陌 四 让 接 着 选 几 组 进 行 表 演 , 他 同 学 进 行 评 议 。在 说 说 、 演 、 其 演 评 评 等 丰 富 多 彩 的 实 践 活 动 中 ,学 生 不 仅 懂 得 了怎 样 的 行 为 才 是 文 明友 好 的 , 且 在 多 次 的 角 色扮 演 中 , 而 学 生 接 待 客 人 的 行 为发 生 了变 化 , 到 了 礼 貌待 人 。 做
题 , 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
三、 胆开放 , 大 吸纳 传 媒 资 源
我 们 应 有 意 识 地 开 展 调 查 、 观 访 问 、 会 服 务 等 参 社
活 动 ,让 学 生 走 进 社 会 大 课 堂 ,积 极 参 与 社 会 生 活 实 践 , 生 活 中 筛 选 出课 程 素 材 , 而 激 活 我 们 的 品 德 课 从 从
走进生活,回归生活,让品社课“活”起来
但没想到个 别学生提得挺好 的——我们应该 怎 样计算放在 静电场中 的试探 电荷所具有 的能量 的大小? ( 基 本 上 就 是 我 预 先 设 计 好 的 问题 ) 我问他为何会想起这个 问题 ,该学生的回答是上 节课 的电场强度得出是为 了求其力 ,而没有涉及 到能量方面 ,故而想 到得。接下来学生开始讨论 了一会 ,没统一的结论 ,也没有具体的讨论 目的 和讨论方 向。部 分学生开始 泄气 了。为 了保持 学生 的激情和兴趣 ,我在课件上打出几个问题。 学生 又 “ 叽 叽喳 喳 ”开 了。 问题 l :一个处于电场中的试探电荷可能具 有哪些能量呢? 问题 2 :静止在 电场 中的试探 电荷有能量
走进生活, 回归生活,让品社课 活, , 起来
动 ”是 激 活 的 启 动 点 学 生 是 学 习 的 主 体 ,学 生 的 品 德 和 社 会 性发展 ,不是一个依靠
问题 3 :静电力做功有哪些特点? 学生 在 讨 论 出 1 , 2问题 后 ,在 问题 3中 居然 有 近半数 的同学 想到联系重力做 功特点去分析 和讨论 。我想他们可能是预习过 的 . 之后请小组 长 ( 开学初班主任指定的 ) 代表发言问题并提了 以下两个问题 。 ①分析试探 电荷在匀强电场中沿 直 线从 A到 B电场力做 功的大小问题 。②分析 试探 电荷沿折线从 A到 M、再从 M到 B电场力 做功 的大小 。 此 时 有 学 生 冒出 这 个 问 题 : 分 析 试 探 电荷 E 在 沿 任 意 曲 线 从 A到 B 电场 力 做 功 的大小问题 。马上有 人给予解决 。之后 我让学 生总结 :通过上面三个问题 ,你能够得到什么结 论? 讨论 到此 ,我请 同学 自己整理好要点 ,准 备引导他们进人第二个知识点 。 问题 1 :电场力做功的过程中伴随着怎样 的 能量转化? 问题 2 :如何衡量被转化的电势能的大小? 问题 3 :电势能和重力势能有哪些相同点? 以上 三个问题学生 能够很 快地解决。我提 出一个疑问:寻找一个物理量 ,用来描述电场本 身对 电势能 的影 响。并请 学生 自己提 出分解 问 题 ,大致有两个问题 , ① 电势能的大小与哪些 因 素有关 ? 问题② 以正电荷为例 ,电势能的大小与 电场 有着怎样 的关 联?负的试探 电荷呢?之后 学生也在积极的讨论 中完成 了本节的重点 ,而之 后 的随堂训练 中,学生 也做得很好 ,已经基本 上把概念搞清晰了。我也有 了初试成功的喜悦 , 并 深 吸 了 口气 。 写这篇 文章 目的是希望在 注重 素质教育的 今天 , 希望本文能对学生的探究及分析问题能力 生 的创新 能力 ,培养和提 高学生各种 能力 的 同 时 ,让学生学会深入地去挖掘 ,对学生来讲能提 高 自已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使学生能积极参 与教师 的教学活动 ,从而 提高学生 的学 习主动 性和积极性 ,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 的发挥和施展 , 培养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适应高考的 需求 。 对于老师 , 希望能引起大家对 “ 三位一体” 的问题化学习的思考 , 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 甚至更高效。
《品德与社会》走进生活的探索与实践
“ 耳不 闻窗外事 , 两 一心 只读圣 贤书” 这是传统学 习封 闭 ,
性 的生 动 写 照 。它 造 成 学 生学 习负 担 重 、 致 学 生 缺 乏 学 习 的 导 兴 趣 , 重 知识 传 授 而忽 视 人 文 性 等 等 。究 其 原 因 在 于 传 统 教 注
程 中 , 师 必须 树 立 正确 的学 生 观 , 出 的素 质 教育 的主体 性 。 教 突
转变学生学法 , 古人有 “ 举一反三” 之说。 教学 时, 我们必 须
注 重 树 立 正 确 的 “ 题 ” 导 , 清 教 材 编 写 的 意 图 , 发 学 生 例 指 弄 激
的学 习积 极性 。
总之 , 小学语 文教学与素质 教育有着密切 的关系 , 把素质
教 育 贯 穿 于 整 个 小 学 语 文 的 教 学过 程 中 , 会 推 动 小 学 语 文 教 将
学 的发 展 。
样的训练 , 改变教学观 点, 增强训练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切实
《 品德与社会 》 走进生活的探 索与实践
简称 “ 社 ” 教 学 成 为 无源 之 水 、 本 之 木 , 固 了品 社 课 堂 的 品 ) 无 凝 教 学 结 构 和 教 学 内容 。 品社 课 堂 失 去 了新 鲜 的 活 力 。那 么 如 是 何 才 能 让 品 德 与 社会 教 学 走 进 生 活 , 向 “ 活 化 ” 道 路 , 走 生 的 让
・
8 ・
小 学 生 ・ 学 实 践2 l 年 4月 第 4 L t eL a n rMa a i e A r 0 1 No 4 教 01 期 il er e t g z 。 p i2 1 。 . n l
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电教直观演示, 提高课堂有效性。 比如教学四年级 《安全教育你我他》, 利用幻灯片展示课前准 备的有关违规、发生交 通事故、酒后驾驶等不 遵守交通规则的图片, 以及最近发生交通事故 的数字,让学生通过看 图片或了解这些天文数 字,真正认识到交通安 全的重要性。
三、生活体验充盈课堂,提高课堂的 有效性。
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衡量课堂教学 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小学阶段的《品德 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有效 地促进孩子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途径。 如何让思品课永远地充满活力、焕发生机, 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生活 知识,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得到最优的 发展是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关于提高小 学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有几点看法。
一、课前收集资料,提高课堂有效性。 让学生上有准备的课,打有准备的“仗”。 自然信心十足,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必然 明显。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多民族的家庭》 时,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周围没有其他民族的 人。对于我们祖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甚少。 于是课前我布置让学生上网或到图书室查阅有 关各民族的资料,以便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 了解。我县提出的十六字教学法在此充分体现,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现在的品社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
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儿童的发展水平。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
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了不同的个体性格。
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
1.激发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
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
2.丰富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讨论是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小组,可以全班;可以随机,可以专门安排。
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二、生活性的教学内容1.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课程目标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
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学时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2.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学生的认识和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
便民走进社区工作总结(共3篇)
便民走进社区工作总结(共3篇)篇:走进生活学品社走进生活学品社【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中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某些思品与社会,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方法,力求使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生活。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走进生活结合实际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
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在品社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
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
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
“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
苏州市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论文评比揭晓
苏州市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论文评比揭晓为了总结我市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教改经验,作好省级教研课题的准备,我院组织了苏州市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论文评比活动,经过评委认真、公平的评比,现将评比结果揭晓如下。
一等奖:张家港合兴小学顾建英合理创新教材,提高教学有效性张家港市梁丰小学蒋静雅有效-品德教学的价值追寻常熟实验小学颜红英关注状态,给学生以心灵滋补常熟商城小学吴卫良追寻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太仓市陆渡小学吴惠娟从《品生》课中的活动教学着手,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太仓市新毛小学陆瑛走进《品生》课程中的“童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昆山裕元实验学校朱小敏关注“留白”期待更多精彩昆山石牌中心小学孙冬琴浅谈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昆山培本小学郁美娟情境生活设计拓展吴江市七都中心小学张征红道德,体验在多样的生活情景中吴江盛泽镇南麻中心唐妹在观察中评价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柳志英回归生活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吴中实验小学黄晓燕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实现有效品德教学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叶红对有效品德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朱玉娟让品生课走进有效性教学的“服务区”平江区敬文实验小学潘娜贴近儿童生活,增进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效性平江区敬文实验小学尤志华小学思品“活动化”教学的探索沧浪区实验小学周烨把握原则凸现亮点——有效实施《品德与生活》活动的思考沧浪区教育局教研室徐丹在体验中成长——使品德课教学更有效的点滴实践经验金阊区彩香实验小学许缨“对话策略”在品德课中的有效运用金阊区留园中心小学江萍此时无声胜有声园区第二实验小学索春燕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园区娄葑第三中心小学吴英用“名人”、“名言”涵育童真、童心新区白马涧小学邱立琦追求真实有效的品德课堂新区实验小学陈敏“小”体验,大“收获”二等奖: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谢芳营造生态课堂拓展作业范畴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张家港塘市小学潘晓晴回归生活,让品德课教学更有效张家港市城北小学强燕蒋敏红打造绿色课堂,润泽学生心灵-反思当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张家港市实验小学蒋秋华奏响活动三部曲,提升思品课堂实效常熟大义中心小学朱丽霞张静从“习惯”的养成,谈《品德与生活》的有效落实常熟徐市中心小学沈艳评价,给了学生什么常熟星城小学金钰提高课堂实效--有机开发课程资源常熟周行学校祁静在品德教学中实践“知行合一”的有效性太仓市陆渡小学孙瑜充分利用教材,引领一年级小学生走进《品生》太仓市陆渡小学刘燕从“坐中学”到“做中学”--谈《品生》的有效教学太仓市城厢镇一小胡莉英发挥教师的角色功能,增强品德学科的有效性太仓市城厢镇一小沈玉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品生》之课外延伸教育的尝试太仓市鹿河小学张承智关注儿童生活提高德育实效昆山西塘街小学张玉燕联系生活,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昆山第一中心小学沈虹开展有效活动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昆山中华园小学余海华感受生活,走进《品德生活》课堂余海华昆山巴城中心校张亚萍多媒体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的有效性运用昆山裕元实验学校沈雪芳合理运用教材提高课堂效率吴江芦墟二中心小学袁云美实践体验,让“知”与“行”共奏和谐乐章吴江芦墟二中心小学吴芳撩开你的“神秘”面纱吴江八都中心小学王建卫让情感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如花绽放吴江八都中心小学费惠珍有效性:品德课教学的“命脉”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沈玲芳打开《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大门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顾华《挖掘校园文化环境资源,加强品德有效性教学》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柯延凤提高《品德与社会》常态课有效性的简便策略吴中区叶圣陶实验小学顾伟芳课堂生活化教学活动化——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有效性初探吴中区木渎中心小学吴春芳“活”出特色,谨防作“秀”——论品德新课堂活动化教学有效性的透视与反思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沈芳走进课堂,走进生活相城区北桥小学吴小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相城区教育局教研室金静华优化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有效性相城区东桥小学王琴华浅谈如何提高品德教学中对话引导的有效性平江区东中市实验小学王萍浅议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平江区大儒菉葭巷中心小学戴昀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平江区桃坞中心小学王夏军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合理利用教学素材和资源,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平江区桃坞中心小学石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有所知、学有所悟、学有所为平江区勤惜小学王霁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几点看法沧浪区胥江中心小学赵来喜有效性的品德教学应体现的五种特性沧浪区草桥小学吴敏开发品社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沧浪区实验小学傅心琦浅谈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沧浪区南环中心小学诸旸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生活金阊区城西中心小学许正卫抓“有效教学”,做“有效教师”金阊区三元实验小学张红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金阊区虎丘一中心刘育敏整合文本与生活资源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性金阊区外国语学校张琳琳也谈品德课堂活动的有效性金阊区外国语学校谢宏宇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园区娄葑第五中心小学束会琴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实现《品德育生活》教学有效性策略园区星港学校沈松明四步走,奏响品德教学的“有效曲”园区星海学校金怡“体验”,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的重要途径园区娄葑第二中心小学周素芳讲故事——提高课堂效率的灵丹妙药新区枫桥实验小学冯飘香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新区横塘中心小学金玉娟在活动中求实效新区白马涧小学陈虹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新区实验小学罗红构建理想课堂,享受求知乐趣苏州市实验小学黄立宇谈谈品德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三等奖:张家港塘桥中心小学魏荣汪惠娟活动,让品德课堂焕发春意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匡慧娟信息技术为课堂添彩张家港市南沙小学黄亚妮细节成就完美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朱玮娟推开课堂的窗沐浴生活的阳光张家港市泗港小学鞠婷婷散布阳光,体验幸福张家港市乘航小学叶丽霞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品味生活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学李向红充分挖掘思想品德导行潜能,提高品德教育有效性常熟报慈小学郭静霞科学使用评价,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常熟海虞中心小学郑芝萍有效德育课堂探微常熟赵市中心小学王淑兰教学中的“和谐”三部曲常熟沙家浜中心小学黄宝元让《品德与社会》形成“五化”常熟实验小学端木旖玲小智慧,大精彩--用评价打造有效的品德课堂常熟商城小学李勤芳“评”出一片新天地常熟报慈小学任美娟推进体验性学习,构建实效的思品课堂太仓市新区三小胡丁红浅谈教师如何提高《品生》教学的有效性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王敏秋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太仓市浏家港小学张海瑛多元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太仓市城厢镇四小季燕琴以生为本,让品德课更有效太仓市城厢镇一小胡婷婷追求有效见彩虹-发挥教师地位和作用提高品教有效性太仓市南郊小学李智英优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太仓市鹿河小学薛红梅对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昆山周庄中心校汤荣先品德课教学宜宽严有度昆山司徒街小学王亚英让思品课"活"起来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潘艳以趣促其效昆山第三中心小学茅惠芳品德教育--点燃孩子的心灵之光昆山陆家中心校俞敏亚思品课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策略昆山国际学校陆友松关注课程资源,创造教材价值昆山高科园小学严素嫣加强道德情感教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吴江北库中心小学潘芳让学生“动”起来,实现“活”的教育吴江芦墟实验小学查春晓追求“真、实、活、乐”的品德课堂吴江芦墟实验小学顾嫣红“灵动”、“充实”、“高效”吴江梅堰实验小学朱凤“真”情流露,“真”心表达吴江庙港实验小学曹雯提高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吴江开发区天和小学钱一欢回归生活,立足活动吴中区郭巷中心小学朱银霖提升品德教学有效性之我见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李明霞在品德与生活中构建活动性的教学模式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沈剑峰“主动参与”——和孩子一起走进多元化的世界吴中区叶圣陶实验小学邹文珍课堂虽小,有容乃大——浅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李瑛浅谈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许庆华融入社会生活活化品德教学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蔡建新有效运用媒体成就精彩课堂——试谈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运用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胡明珍体验——为学生道德的生成创设自我发展的空间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尤兰芬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城区黄埭小学陈建栋加强情感体验,促进身心发展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奚岚让品德与生活同行相城区阳澄湖小学凌惠琴如何使《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高效化相城区阳澄湖小学奚迎春向着生活出发平江区善耕中心小学俞卫红贴近学生生活追求教学实效平江区敬文实验小学张莹构建有效的品社课,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建构平江实验学校分校王苏霞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平江区东中市实验小学秦亚美把课堂“生活化”让教学具“有效性”平江区金门中心小学高骏真善美的启蒙平江区齐门小学宋扬浅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有效性教学平江区大儒菉葭巷中心小学吴美芳开拓创新空间,提高教学效益沧浪第一新城实验小学欧道琪体验活动——提高品德课有效性沧浪区实验小学刘倩巧用多媒体提高小学品德课的效率沧浪第一新城实验小学张瑾品德学科“主体参与”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沧浪区湄长小学董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提高有效性新探究沧浪区实验小学金晓婧新课程中将小学品德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研究沧浪区平直实验小学宣钰灵浅谈背景音乐在品德课中的作用沧浪区姑胥小学曹妍从三点浅谈提高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金阊区彩香实验小学李霞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金阊区彩香实验小学陆蔚青《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金阊区实验小学张惠芳小学晨会课的有效性探究金阊区城西中心小学纪文艳浅谈提升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金阊区城西中心小学沈叶飞在实践中感受生活金阊区虎丘第二中心小学朱建兰教学组织形式变革让品德教学更有效园区星港学校曹忠华开放式教学——让思品课“活”起来园区星港学校杜倩让教养之花在活动中绽放——品德教学中活动预设的缺失与对策研究园区星海学校朱兢有用的有效的——浅谈品社教学中有效的情景创设园区星海学校琚琤品德与生活有效性评价初探园区娄葑第三中心小学姚春秀从孩子“知行不一”反思德育的有效性园区娄葑第一中心小学沈芳云如何让活动更具实效——浅谈《品德与社会(生活)》活动的设计新区浒墅关中心小学朱军来浅谈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区枫桥中心小学张丽秋对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新区敬恩实验小学项菊梅挖掘补充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新区新升实验小学谈关英寻找一分钟的价值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楼靖怡也谈品德学科的回归。
浙教版品社五下《走进新时代》说课稿
浙教版品社五下《走进新时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走进新时代》是浙教版品社五下的教材,本课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特征和挑战,以及如何适应和推动新时代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认识新时代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
教材内容涵盖了新时代的社会变革、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新时代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学生对于新时代的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浓厚兴趣,但对于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新时代的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新时代的社会变革、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了解新时代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新时代的社会变革、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思考新时代的问题,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新时代的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素材、小组合作工具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新时代的特征和挑战,引发学生对新时代的好奇心和兴趣,导入本课。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新时代的社会变革、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新时代的问题和挑战,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案例分析: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深入思考新时代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走进生活 贴近学生 品读品德与生活
和 学 生 分 组 实验 ,通 常都 是 老 师 演 示 学 生 看 、老 师 讲 学
生 听 .学 生 分 组 实 验 则 是 学 生按 教 材按 部 就 班 . 照方 抓 药 . 现教 材 中既 定 的实 验 现 象 和 结果 学 生 不 需要 思 考 再 提 问 . 生 也 很 少 有 思 考 和 质 疑 的 时 间及空 间 而新课 程 学 理 念下 的科学 实验探 究教学 是 以一个 问题或 主题 为 中心 . 教 师启 发学 生质疑 、 出问题 . 生独立 思 考 、 提 学 独立 发现 和提 出 问题 实验 的方案 多样 . 果也 不是 唯一 的 . 结 学生有 足够 的思 维 时间及 空问 五、 引导 学 生对 问题 进 行 口头 和 书面 表 达 学 生 提 出 问题 的能 力 是 逐 步 发 展 的 学 生 发 现 问 题
为 基础 . 以促 进 学 生 良好 品 德 形 成 和 社 会 性 发 展 为 目标 . 综 合 课 为 课 程 以
形 态 即在 品 社 课 中想 生 活 。 生 活 在
看 录像 、 听音 乐等 手段 . 为学 生 创造 一
个 生动 、 象 的教 育情 境 . 他 们在 课 形 使
一
中想 品 社 教 科 书 的编 写 把 儿 童 当 做
后 .教 师 应 启 发 学 生 把 自己 的发 现 以 问题 的 方 式 表 述 出
序 渐 进 的探 索 性 问题 . 过 连 续提 问 . 导 学 生 去 发 现 问 通 诱 题、 分析 问 题和 创造 性 地 解决 问 题 。 这种 方式 下 , 师 以 在 教 问 题 为 引子 , 学生 带着 问题 去 学 习 . 而 激 发 学 生 的 创 让 从
的注 意 力 . 学 生 尽 快 进 入 最 佳 的学 使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附开题报告)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的研究,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把教研重点放在了“探索德育课程生活化”这一研究主题上,开题以来,我们三处学校将本学科活动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紧紧地联系起来,力求通过主题化的研究来带动教学上一系列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课程改革新设置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与以往的思想品德及社会课程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新的课程标准是从学生生活领域来设计的,并把其作为新课程的生长点。
学校课程、现实生活和当今世界正被国际化与信息化重新诠释。
而作为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导渠道——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还未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服务,不能圆满达成教育的本质要求——人的社会化,使学生能积极面对现状适应生活,努力认识社会创造生活,切实遵守法规享用生活。
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形成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矛盾,它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严重“外灌”、目标抽象化与工具化。
现实中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
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
为了让学生能在生活中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诗意地栖居在生活中,我们决定开展《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意义1、通过课题研究,改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的现实,努力提高德育实效,使学生为不断成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道德性的一代新人。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注重“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注重“生活化”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必须而且只能是学生的社会生活。
在这样的平台和基础之上,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良好的品德是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是从社会生活里人们的互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
它本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随着生活的发展还在不断地产生着变化。
因此,我们说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人生的课程,是我们社会生活的缩影。
“社会”走向“品德与社会”是发展趋势。
所以帮助学生参与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
品社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要依据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要求我们要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从学生生活取材,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使品德养成教育成为小学生的自觉要求。
让小学生“亲历过程——体验情感——规范行为——自悟道理”,促使学生品德心理的健康发展。
因而,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下面从“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地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一、创设平台,使教学“生活化”新课程标准强调:品德与社会是学生社会化的启蒙教育课程。
它有计划、生动活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参与、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突出民族精神的培养,为学生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品德与社会还处于模糊状态,对于周遭的环境与氛围都还不是很在意。
所以我们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平台,使教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让品社教学真正回归于学生生活实际中。
如在教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消除隐患防事故》这一课时,我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即以学生社会生活为主线,学习有关社会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从实际生活中去寻找材料、感悟真情、发现问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生活学品社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某些思品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方法,力求使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生活。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走进生活结合实际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
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在品社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
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
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
“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
而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
观察总会遵循一定的角度,这样又容易造成主观观察与现实生活的落差。
因此,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全面地观察、带着思考的观察是良好的对生活观察习惯的重要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
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的找秋天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秋天,学生从学校里的树叶变黄了、天气凉了……进而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稻子成熟了;水果多了;农民忙绿了;螃蟹肥了;蛐蛐唱歌了;秋风伴奏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养成。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
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
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
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
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
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三、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
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
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如在《珍爱生命遵守规则》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组织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视频》让他们从一些鲜活的事例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
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
即: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品社课堂,让儿童走进社会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