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十四节气详解
中国24节气全释
中国24节气全释中国24节气是传统农历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这些节气分别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与气温、天候和农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全年24节气的释解既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1. 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季的开始。
立春之后,大地渐渐回暖,农事活动逐渐展开。
2. 雨水:雨水代表着冬天逐渐结束,春天临近。
此时,气温逐渐回升,雪融化成为雨水。
3.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气候由寒冷转暖。
4. 春分:春分标志着春季的正式来临,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春分之后,阳光逐渐增强,气温逐渐回暖。
5. 清明:清明节气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春季的重要节气。
此时,天气渐暖,万物开始复苏。
6. 谷雨:谷雨是表示播种后期降雨对庄稼生长的意义。
雨水充足,对青黄不接的庄稼来说是好事。
7.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进入了炎热的季节。
8. 小满:小满表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庄稼开始结实,但还没有完全成熟。
9.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谷类作物开始成熟。
10.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之后,天气逐渐转凉。
11. 小暑:小暑表示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炎热的天气开始到来。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最高,人们需要注意防暑。
13.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夜晚渐渐变凉,白天的温度逐渐下降。
14. 处暑:处暑表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炎热依然,但已经不像大暑那么热。
15.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天气开始转凉,露水开始出现在草木上。
16. 秋分:秋分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到来,昼夜平分,天气渐渐凉爽。
17. 寒露:寒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渐渐变冷,出现露水。
18. 霜降:霜降表示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天气逐渐寒冷,大地开始结霜。
农历廿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1、立春2月4日或5日。
斗指东北。
太阳黄经为315度。
是为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了春天,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雨水2月18日—20日。
斗指壬。
太阳黄经为330度。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3月5日或6日。
太阳黄经为345度。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
、动物将苏醒过来,所以叫惊蛰。
4、春分3月20日或21日。
太阳黄经为0度。
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
4月4日或5日太阳黄经为15度。
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开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在门口插上杨柳条。
6、谷雨4月20日前后。
太阳黄经30度。
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块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7、立夏5月5日或6日。
太阳黄经为45度。
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了夏天,万物旺盛。
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8、小满5月20日或21日。
太阳黄经为60度。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9、芒种6月6日前后。
太阳黄经为75度。
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
如晚谷、黍、稷等。
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的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10、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黄经为90度。
太阳在黄经90度“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
24节气风俗习惯
24节气24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将一年分为24个时期的术语。
它们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为基础,通常分为四季:春、夏、秋、冬,每季分为六个节气。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特征,与季节变化和农事生产密切相关。
以下是24节气的名称及其对应日期:春季:立春(2月3日或4日)雨水(2月18日或19日)惊蛰(3月5日或6日)春分(3月20日或21日)清明(4月4日或5日)谷雨(4月19日或20日)夏季:立夏(5月5日或6日)小满(5月20日或21日)芒种(6月5日或6日)夏至(6月21日或22日)小暑(7月6日或7日)大暑(7月22日或23日)秋季:立秋(8月7日或8日)处暑(8月22日或23日)白露(9月7日或8日)秋分(9月22日或23日)寒露(10月8日或9日)霜降(10月23日或24日)冬季立冬(11月7日或8日)小雪(11月22日或23日)大雪(12月6日或7日)冬至(12月21日或22日)小寒(1月5日或6日)大寒(1月20日或21日)每个节气都代表着不同的天气、气候和农事生产,如春分、秋分代表着昼夜平分,谷雨、小满代表着农作物的生长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24节气有着深刻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日和传统习俗的基础。
中国的传统节气分为24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分俗习惯和传统活动。
以下是每个节气的介绍:立春:立春是中国的传统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春卷、元宵等食品,同时也会在家里贴春联、放鞭炮、祭祖等。
雨水: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时天气渐暖,雨水也开始逐渐增多。
人们会祈求雨神降雨,同时也会在家里贴上“春联”,祈求一个好的新年。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
在这个节气里,天气开始变得温暖,万物复苏。
人们会吃上新鲜的春笋、喝上嫩茶,同时也会在家里贴“桃符”、“寿”字等。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这一天,昼夜长短相等,天气逐渐变暖,人们会在家里贴上“春联”、“寿”字等,同时也会祭祖、祈求好运等。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重要的时间划分方式,他们是农历中每个15天为一个节气,在农业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个节气代表着一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详细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春季节气1.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表示春天正式到来,人们开始备耕春耕。
2.雨水:雨水时节,春雨贵如油,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虫类开始活跃的时节,表示冬眠的生物开始苏醒。
4.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标志着昼长夜短,气候变暖。
夏季节气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正值春耕时节。
6.谷雨:谷雨时节,稻谷开始穗长,预示着夏季的到来。
7.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迅速。
8.小满:小满时节,麦田开始结实,表示五谷丰登的希望。
秋季节气9.芒种:芒种是夏收的开始,人们开始忙于收割农作物。
10.夏至:夏至时节,白昼最长,代表着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11.小暑:小暑是炎热的开始,人们需在炎热的天气中工作。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冬季节气13.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人们需开始准备过冬。
14.处暑: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气温逐渐凉爽。
15.白露:白露时节,晨起露水凝结,代表着季节由暖向凉的过渡。
16.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气候凉爽宜人。
冬季节气17.寒露:寒露是露水开始凝结成霜的时节,表示寒冷的气温即将到来。
18.霜降:霜降时节,气温骤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19.立冬:立冬是立冬节气开始,天气逐渐转冷,进入寒冷的季节。
20.小雪:小雪时节,气温开始骤降,表示初雪即将降临。
冬季节气21.大雪:大雪是入冬的最后一个节气,雪花飘落,预示着寒冷的季节即将到来。
22.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代表着北半球整个冬季的开始。
23.小寒:小寒时节,气温骤降,开始进入寒冷的季节。
24.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人们需做好保暖工作。
二十四节气解释说明资料
二十四节气解释说明资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节气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地球公转、太阳运行及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特征来确定的一年中的重要时间点。
这些节气分别标志着农事、气候、生活等方面的重要转折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意义。
下面将对二十四节气一一进行解释说明:立春: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农历年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寒冬结束,春天的气息开始充盈。
雨水:雨水时节,表示降雨增多,春雨贵如油,生长良田。
惊蛰:惊蛰正是春雷惊醒蛰伏在地下的万物,万物复苏的时刻。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候,阳气初动,大地回春。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处处闻哭声,也是一年中祭扫墓地的时候。
谷雨:谷雨时节,雨水滋润了播种的庄稼,促进了谷物生长。
立夏:立夏是夏季开始的节气,暑气渐生,万物茁壮成长。
小满:小满表示夏天麦类作物即将穗满为收获的时候。
芒种:芒种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稻穗成熟喷香如芒。
夏至:夏至为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标志着农作物生长达到巅峰。
小暑: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天气炎热,暑气袭人。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立秋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标志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
处暑:处暑时节,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渐感凉意。
白露:白露时节,天气渐冷,白露相降,露气凝为白滑之意。
秋分:秋分时分昼夜平均,万物成熟,秋收冬藏。
寒露:寒露时节,寒气开始凝结,露水结霜。
霜降:霜降时分,气象变冷,露结为霜,意味着冬天渐近。
立冬:立冬是冬季开始的节气,寒气逐渐增加,冷意渐浓。
小雪:小雪为冬季第一个节气,天气寒冷,降雪开始。
大雪:大雪时节,寒冷逐渐加重,降雪量增大,意味着冬天已深入。
冬至: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长,它也象征着阳气开始复苏,冬日将过。
二十四节气代表了中国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自然之美的赞颂,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丰富的节庆习俗和民俗文化。
每一个节气都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和记忆,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愿二十四节气陪伴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时节,感悟自然之道,亲近大自然的力量。
介绍24节气
介绍24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自然界变化而形成的一种计时方法,它以地球黄道带来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接触面的长短变化为基础。
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农历春季的开始。
立春表示阳气开始升发,万物复苏。
此时气温逐渐回升,天气渐暖,农民可以开始农闲之余进行农事活动,比如犁地、播种等。
雨水雨水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春季雨水的开始。
在这个时候,冰雪逐渐消融,气温回升,而且雨水逐渐增多,大地开始显露水气、植物开始生长。
这是农民田间地头几乎没有农活的时候,也是适宜人们进行旅游和室外活动的好时机。
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表示雷声开始出现,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
这时候温度还不是很高,但气温开始回升,阳光照射加强,农作物开始迅速生长。
此时正是农田需要除草施肥的好时机。
春分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也是春季的中点。
这是白天和夜晚持续时间相等的一天。
温度继续上升,阳光照射更加强烈,百花开始盛开,万物复苏。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清明时节,正是农民开始大规模的田间地头劳作的季节,农业生产进入最繁忙的时期。
此时气温回升较快,多数地区已由寒风转为和煦的阳光,是一年中最适宜户外活动的季节。
谷雨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
在这个时候,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小麦抽穗、玉米插秧等关键的农事时期。
此时气温温暖,土壤湿度适宜,是植物生长的黄金时期。
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意味着夏季的开始。
此时气温上升明显,人们的穿衣习惯开始转变为夏季的衣物。
玉米、豆类和其他夏季农作物也即将进入生长季节。
小满小满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表示五谷开始结籽。
在这个时期,气温进一步上升,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开始进入移植和除草的繁忙阶段。
芒种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意味着麦类等夏熟作物开始成熟。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开始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介绍24节气
介绍24节气中国传统的24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划分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时令变化和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化。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下面将逐个介绍这24个节气。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年的开始。
立春的意义在于告别寒冬,迎接春天的到来。
这一天,阳光开始变得温暖,春寒料峭的冬天即将过去。
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表明春天的降水开始增多。
雨水是预示着大地回春的节气,也是万物生长的开始。
惊蛰: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震动,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这一天,气温逐渐回升,大地开始回春。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表示昼夜平分,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春分是春天的正式开始,代表着万物复苏,大地回暖。
清明: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
清明时节,大地绿意盎然,人们会祭祖扫墓,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意味着雨水充足,谷类作物开始抽穗。
谷雨时节,大地湿润,万物生长势头强劲。
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代表着夏天的开始。
立夏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开始感受到夏天的炎热。
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意味着作物开始进入丰收期。
小满时节,农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人们开始忙于收割。
芒种: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芒种时节,各种农作物开始成熟,人们开始忙于耕作。
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
夏至时节,气温达到最高点,人们感受到了夏季的酷暑。
小暑: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开始。
小暑时节,气温持续升高,人们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暑措施。
大暑: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代表着夏天的酷热达到顶峰。
大暑时节,气温极高,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全方位解读二十四节气表让你轻松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全方位解读二十四节气表让你轻松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天文观测为基础,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代表着不同的季节与自然现象。
这些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标志,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全方位解读二十四节气表,帮助大家轻松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立春:标志着春天开始的节气。
立春之后,阳光逐渐增多,气温也开始升高,大地开始苏醒。
人们常说“立春吃腊八粥”,寓意着美好的新年开始。
雨水:这时天气开始变暖,降水增多。
雨水节气是春季汛期的开始,也是农田的重要灌溉时节。
人们还有吃雨水豆腐、吃雨水菜的习俗。
惊蛰:表示春雷开始响起,农田开始出现虫蛰的节气。
在这一天,中国传统文化中常有“养春龙”的习俗。
春分: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两个节气之一,表示白昼与黑夜相等。
春分节气过后,大地上的万物开始迅速生长,春天正式来临。
清明:是比较著名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清明时节人们有扫墓、踏青等活动,同时也是祭祖敬神的日子。
谷雨:表示秋冬口禾谷农作物即将成熟,也是种田的关键时期。
古代有“春耕谷播”的说法,谷雨节气一过,各地纷纷开始播种。
立夏:标志着春季结束,夏季开始。
万物生长迅速,气温逐渐升高,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
人们在立夏节气还有纳凉、吃新鲜水果的习俗。
小满:表示麦类谷物即将丰收,也是收穫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举行庆祝活动,如吃新麦、烧糍粑等。
芒种:芒种节气是夏季最早的节气,表示夏季作物开始成熟。
人们还有吃菜薹、吃糯米糍的习俗,预示着丰收的开始。
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两个节气之一,表示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夏至之后,白天逐渐变短,气温也开始升高。
小暑:小暑节气是夏季最早的闷热时段,天气逐渐炎热,人们容易中暑,需要注意降温,防暑降温是这个节气的重要习俗。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在这个节气中要注意避暑降温。
在很多地方,人们会吃凉茶等降暑的食物。
立秋:秋天的第一个节气,它标志着夏季结束,秋季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详解
二十四节气详解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人们根据太阳直射地球赤道位置的变化而设立的。
通过农历二十四节气,人们可以感知季节的更替,了解气候和自然现象的变化,从而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和生活节奏。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和特点。
立春:立春是农历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始。
大地融冰解冻,万物苏醒,阳光温暖,春风吹拂,万象更新。
雨水:雨水标志着春天的降临,天空阴沉,降水增多,雪水开始融化。
这个时候,江河湖泊开始回暖,水汽气温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震动,蛰伏的昆虫和动物开始苏醒。
农谚有云:“惊蛰打雷,鸡眉起画”。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季中点,也是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的一天。
此时阳光直射赤道,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
清明: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节日。
人们在清明节去扫墓祭祖,还会进行踏青游玩,感受春天的美好。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全年雨量最多的时期。
谷雨时节,小麦、油菜、青稞等农作物进入了关键生长期,此时雨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也是农谚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个时候气温渐高,草木茂盛,百花争艳。
小满:小满是表示农作物开始结实的节气。
小满时节,农田的庄稼开始结穗、结荚,进入了丰收的前奏。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小麦、大豆等作物开始成熟打穗结荚。
这个时候昼长夜短,气温逐渐攀升。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点,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此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状态,天空湛蓝,骄阳似火。
小暑: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进入酷暑时期。
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酷热盛夏。
此时气温最高,人们要注意避暑、防暑。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夏季的酷热逐渐消散,凉风习习,阳光变得柔和。
处暑: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离暑最后的一天。
此时夏热消退,凉爽之意临近。
二十四节气解释(精选)
二十四节气解释(精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农耕文化中对气候和农事的认识,代表了我国古老智慧的结晶。
1.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春季气候季节的开始,也是春节的结束,意味着春天的开始。
立春这一天,白天和黑夜是相等的,寓意着阴阳平衡。
到了这一天,大地开始苏醒,万物复苏,天气逐渐变暖。
人们迎春行春,祈福新年。
2. 雨水:雨水是降水量增多的时期,代表了春季降水量的开始。
雨水时节,天空灰蒙蒙的,雨水润泽大地,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春雷震醒了大地,春雨滋润了万物,带给人们生机勃发的希望和喜悦。
3.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代表着春天渐渐增强的气候特征。
惊蛰时节,万物开始苏醒,动物们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
而对于农业来说,也正是播种的好时机,预示着春天农事的正式开始。
4.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也是昼夜平分的时刻。
春分时节,昼夜变得更长,阳光更加充足,代表着春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候正是植物生长的黄金期,是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5. 清明:清明时天空明净,大地清爽宜人,清明节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节气通常代表着气候逐渐回暖,万物初长。
人们在清明节会踏青祭祖,感受春天的美好。
6. 谷雨:谷雨是指降雨后可以滋润谷物播种的时期,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这时候大地湿润,气温逐渐升高,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农民们会在这个时期抢抓农时,进行春耕春播。
7. 立夏:立夏是夏季气候的开始,代表着春季的结束。
气温逐渐升高,大地逐渐干燥,进入了一个新的季节。
这个时候正是许多农作物播种生长的好时机,也是春耕的结束。
8. 小满:小满时节,气温继续上升,大地渐渐进入夏天的状态。
这个时期农作物进入生长的黄金期,农民们要做好灌溉、施肥等工作,确保庄稼能顺利长势良好。
二十四节气讲解
二十四节气讲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按照太阳在地球上的运行规律,结合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间节点的划分。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特点,下面将对各个节气进行详细的讲解。
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就是立春节气。
立春是农历春季的起点,也是寒冬过去、迎接春天的象征。
雨水:雨水节气是指降雨量逐渐增加的时期,通常出现在每年2月18日或19日。
在这个时候,雨水开始显著增多,是农作物生长和蓄水的关键时期。
惊蛰: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在3月5日或6日出现。
在这个节气里,天气变暖,冰雪开始融化,昆虫从冬眠中苏醒。
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响起,寓意春天的到来。
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点,一般在3月20日或21日。
这个节气里,太阳直射位置在赤道,昼夜长短平均。
春分也是农历里一个重要的节日,被视为祭祖的日子。
清明:清明节气是指阳历4月4日或5日的时期。
在这个节气里,大地渐渐回春,清明节也是我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扫墓、祭奠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出现。
这个节气里,雨水充沛,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谷雨也是播种的好时机,农民们开始繁忙的田间劳作。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天的开始,通常出现在每年5月5日或6日。
在立夏之后,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进入丰收季节,人们也开始采取防暑措施,为夏天做准备。
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5月20日或21日出现。
这个节气里,农作物开始进入灌浆期,人们开始忙于田间劳作和收获。
小满的到来也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起来。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出现。
在这个节气里,田间作物进入抽穗期,特别是小麦和大麦,也是农民们最忙碌的时候。
夏至:夏至是一年阳光最长、昼长夜短的一天,在每年6月21日或22日出现。
夏至标志着夏天的正式开始,也是农民的丰收季节,各种作物开始成熟。
节气文化农历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习俗
节气文化农历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习俗节气文化——农历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习俗农历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二十四节气更是农历年的重要标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既体现了天文知识的深度,也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和习俗。
本文将重点介绍农历年的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关习俗,以展示中国人民对自然和时间的敬畏与热爱。
立春:春天的第一个节气农历年的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作为起点,这一天标志着春天正式开始。
立春是农民开始种植农作物的时节,人们会庆祝立春,祈求新一年的丰收和平安。
雨水:春天的转折点雨水标志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在此节气中,人们会祭祀雨神,以祈求雨水及时滋润农田。
惊蛰:春雷惊醒春天惊蛰是春雷初醒的时节,也是春季气温回升的转折点。
此时,农民大量播种作物,人们会举行祈福仪式,祈求农作物能够顺利生长。
春分:昼夜平分春分是春天的中分点,此时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人们信奉“春分雨三分”这一谚语,表示春分后的雨水对于农作物生长非常关键。
清明:扫墓祭祖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此时人们会扫墓祭祖,缅怀已故的亲人,也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时刻。
谷雨:播种谷类作物谷雨是播种谷类作物的最佳时机,人们会举行祭祀农神和种谷仪式,以祈求来年丰收。
立夏:夏天的开始立夏标志着夏天的正式开始,人们会庆祝立夏节,同时也是采摘水稻苗的关键时期。
小满:五谷丰收的预兆小满是五谷丰收的预兆,此时人们进行祭祀五谷神的仪式,表达对丰收的期望。
芒种:禾苗拔节的时节芒种是禾苗拔节的时节,也是农田管理的重要时期。
人们会举行拔节祭农仪式,祈求农作物长势喜人。
夏至:一年中白天最长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
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如龙舟竞渡和夏至观光等。
小暑:酷暑的开始小暑标志着酷暑的开始,人们会特别重视饮食和防暑,同时也是冰镇饮品的最佳时节。
大暑:酷暑盛期大暑是酷暑盛期,人们会采取各种方式消暑,如戴遮阳帽、洗冷水澡等。
农历二十四节气简介
农历二十四节气简介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太阳的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自转,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代表着不同的气候现象和农事活动。
下面将对这24个节气进行简要介绍。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始。
它标志着寒冬结束,天气渐暖,是农民耕作和农事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
雨水:雨水是指这个时期开始出现春雨,是春季水分补给的开始。
雨水节气对于农作物的生长非常关键,因为此时土地和植物都需要充足的水分。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万物开始复苏。
这个时候气温快速上升,是春季农事的重要时期。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间节气,是昼夜平分的时刻。
在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给地球带来了更长的白天。
春分节气对于种植作物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阳光充足,植物生长迅速。
清明:清明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最重要的两个传统节日之一。
此时气温回升,适宜春季农业生产。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已经逐渐升高,雨水丰沛,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非常关键。
谷雨节气通常是播种作物的最佳时机。
立夏:立夏意味着夏季的开始。
此时气温继续升高,降雨逐渐减少,对于农民来说是夏季种植作物的重要时期。
小满:小满是农历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小麦等夏季作物已经进入到拔节至抽穗的生长阶段。
此时昼长夜短,夏季农事活动进入到了白天的高峰期。
芒种:芒种是农历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农民纷纷进行夏熟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
此节气对水稻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夏至: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最重要的两个节气之一,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夏至过后,阳光照射的时间逐渐减少,气温也逐渐下降。
小暑:小暑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气温达到一年中的最高点。
小暑节气也是传统的吃凉茶、吃冷食的时候,以应对夏季高温。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非常炎热,是农民收割夏季作物的时候。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教你认识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
教你认识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立春: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春节就是立春这一天,民国时袁世凯颁令将春节定为农历正月初一,但生肖仍以立春日开始计算。
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前后,正好赶上六九,民间又有“春大六九头”的说法。
立春那一刻,将羽毛放在用钢钎插出的地洞上,羽毛会飞起来,表示地的阳气上升了。
立春之日人们还有吃春饼、咬萝卜的习俗。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主要是讲天气开始变暖了,“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雨水一般在阳历的2月19日前后,不一定降多大的雨,所以俗语才说“春雨贵如油”。
惊蛰:“惊”指的是雷声,“蛰”说的是冬眠的虫兽,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阳历3月5日左右,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地下的小动物们,虫卵孵化,万物复苏。
惊蛰时节肝阳之气上升,故宜食梨。
因为该节气与“二月二龙抬头”相近,在晋北地区还有吃面条、吃粉条的习俗。
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又称“日中”、“日夜分”,自该日起将一天天昼长夜短。
春暖花开,莺飞草长,谚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说。
春分也是插秧和植树的好时节。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5号前后。
清明时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自唐代起,民间就形成了祭祀祖先、踏青、插柳、放风筝的习惯。
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有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在阳历4月20日前后,这段时间多吃香椿可健胃、理气,提高免疫力。
南方则在这一天上树采茶。
立夏:夏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重要时间划分标准。
它们以二十四个特定的日子来表示一年中的季节变化和自然现象,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也对农事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立春:立春是农历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阳光开始逐渐增长,春天的来临。
这一时刻标志着春耕春种的开始,也意味着万物生长的希望。
二、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开始春雨多了,天气潮湿,并且气温在回升。
在这个时候,田地得到了更多的滋润,农作物开始发芽,对农田灌溉和作物生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惊蛰:惊蛰代表春雷始鸣,蛰伏于土中的昆虫受到了惊醒。
这一时节也意味着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大自然的生机逐渐复苏。
四、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标志着昼夜渐长,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
这一时节,气候温暖舒适,农作物的生长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
五、清明:清明节气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二十四节气。
在这一天,人们踏青祭祖的风俗格外盛行。
清明节气天气适合人们外出活动,同时,也提醒人们注意环境保护和祭扫先人的意义。
六、谷雨:谷雨节气是指田野中的播种阶段,也是雨水充沛的时候,有利于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营养吸收,对于确保丰收起着关键的作用。
七、立夏:立夏节气表示夏季开始,天气逐渐变热,农作物的生长进入到了旺盛的时期。
同时,人们也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护自己免受高温的侵害。
八、小满:小满节气是指夏季农作物开始进入到结穗期,谷物生长稳定,准备开始收获。
这个时节的天气湿热,适合谷物的生长。
九、芒种:芒种节气表示麦子的颗粒已经开始饱满,即将到达成熟的时刻。
这个时候,农民们开始收割春季的农作物,同时也要开始为夏季的作物做好准备。
十、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也是夏季的正式开始。
炎热的天气成为主导,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
十一、小暑:小暑节气是指天气进一步升温,炎热的夏季气温达到高峰。
这个时候人们需要注意避免中暑和防晒,保持水分摄取的平衡。
二十四节气释义
起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 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 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 分、秋分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在历法中地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 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
在古代,二十四节气被用来指导农事 活动,是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 ,二十四节气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医、 天文、历法等领域。
CHAPTER 03
夏季节气释义
立夏:夏季开始,万物生长
01
02
03
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 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 的正式开始。
万物生长
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雨水的 增多,各种植物开始进入 快速生长期,大地呈现出 勃勃生机。
农事活动
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 早稻插秧的季节,也是农 事活动繁忙的时期。
冬至:白昼最短,阴极阳生
冬至是冬季的重要节气之一,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过后,阳气开始逐渐回升,阴极阳生,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
小寒:天气寒冷但尚未到极点
小寒时节,天气已经非常寒冷,但尚未达到一年中最冷的 时期。
此时,人们需要注意保暖和锻炼身体,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饱满
麦类作物籽粒饱满
小满时节,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 已经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
熟。
降水增多
小满后,南方雨水渐盛,正如民谚 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需要 防范持续性、大范围强降水天气。
农事活动
小满时期,农民们要加强麦田的后 期管理,防治病虫害,确保小麦丰 收。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正文:农历二十四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一种独特的时间划分方式,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而来。
每个节气代表了一个特定时段的到来,也标志着农耕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变化。
下面我们将逐个介绍二十四个节气及其意义。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2月3日或4日。
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也是万物复苏的时刻,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祈求一年的丰收和平安。
雨水:雨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2月18日或19日。
雨水意味着春雨的到来,也是雨水的增多,气温回升的时候。
这时候人们会祭祀水神,祈求水的资源丰富。
惊蛰: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3月5日或6日。
惊蛰的意思是“万物苏醒”,在这个节气,动植物开始苏醒,昆虫开始活动,天气逐渐转暖。
人们也会在这一天祈求一年的好运和顺利。
春分: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标志着昼夜平分,日夜长短大致相等,也是春季的中心点。
这一天人们会祭拜太阳神,祈求万物生长和平安。
4月4日或5日。
清明也被称为“踏青节”,人们会前往墓地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谷雨: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4月19日或20日。
谷雨代表着雨水充足,是农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
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
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5月5日或6日。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温度逐渐升高,人们开始穿短袖和准备夏季的生活。
小满:小满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5月20日或21日。
小满意味着作物已经进入了生长的最快期,这个时候人们会祭祀五谷之神,祈求丰收和好运。
芒种: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6月5日或6日。
芒种的意思是庄稼开始长出穗,是稻谷生长的关键时期。
二十四节气详解
二十四节气详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历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与记载的产物。
这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标志着一年中重要的天文变化和气候特征。
以下将详细介绍每个节气的含义和相关习俗。
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它标志着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天气逐渐转暖。
立春之日,人们会祭祀神灵,祈求一年丰收和平安。
此外,还有吃春饼、放风筝等传统习俗。
雨水:雨水是指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的节气。
这一时期正值春耕备耕的时候,人们会进行一系列与农耕相关的活动,比如犁地、播种等。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它标志着阳气开始充盈,冷空气逐渐消失。
这一天,人们常常会进行驱除害虫的活动,同时也会有吃春笋的习俗。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也是一年中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清明:清明是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祀祖先,同时也会踏青赏花,感受春天的美好。
谷雨:谷雨是播种的最好时期,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五谷丰登。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上升,天气逐渐变热。
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驱邪,预祝夏季平安祥和。
小满:小满是农作物开始抽穗的时节,人们会进行一些与田间劳动相关的活动,比如修剪、浇水等。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这一天开始大麦成熟,人们会庆祝丰收,同时也会在田间祭祀五谷之神。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也是炎热的夏季的中分点。
人们会进行一些与消暑降温相关的活动,比如泡荷叶汤、吃饮食清淡的养生食品等。
小暑: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气温达到一年中的最高点。
人们会通过饮食调理来消暑,比如吃绿豆汤、西瓜等寒凉食物。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这一时期,人们会吃一些清凉解暑的食物,比如凉面、冰镇饮品等。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天的开始。
人们会进行一些与收获和准备秋季农作相关的活动,比如收割和储存粮食。
日历表中的二十四节气解析
日历表中的二十四节气解析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特定的节气,以便反映和适应中国农作物栽培和生活习惯的变化。
这些节气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对于农民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日历表中的二十四节气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节气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含义。
立春:立春是农历一年的开始,代表着阳气开始升发,气温逐渐回暖。
这一节气标志着寒冬过去,春天即将到来,人们在此之后开始耕种和春季生活。
雨水:雨水节气意味着雨水的开始增多,代表了天气转暖、农田开始解冻。
这个时候雨水开始滋润大地,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惊蛰:惊蛰节气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代表着冬眠的昆虫和动物开始苏醒,春雷开始响起,预示着春天的真正到来。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点,也是一年的分界点之一,白天和夜晚的时间相等,昼夜变化较快。
这一节气意味着春天的温暖正式到来,大地万物开始复苏。
清明:清明节气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在这个时候,人们会去祭拜祖先,扫墓,并悼念逝去的亲人。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天的黑暗已过去,春天的气息充满了大地。
这个时候,田间地头的作物开始渐渐成熟。
立夏:立夏意味着进入了夏季,天气越来越热,农田里开始有序地进行田间管理和收割。
小满:小满是农田里作物开始进入丰收期的节气,代表着农民们收获的开始。
这个时候,一年中的旱季也开始到来。
芒种:芒种节气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农田里作物成熟的高峰期。
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忙于收割和制作粮食。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的最长日,也是夏季的中点。
这个时候太阳直射地球最高,白天最长,代表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小暑:小暑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天气变得更加炎热,人们开始想方设法避暑。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天气酷热难耐。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代表着秋天的正式到来,气温开始回凉,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增大。
处暑:处暑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逐渐凉爽,人们在此之后开始准备秋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历二十四节气
节气起源
农历是阴阳合历,自从西汉太初历开始完整写入农历,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是农历(阴阳合历)标度太阳运动的成分,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历算家安照农历的规则,通过实际观测用天文算法计算的,和农历的阴历成分无关的,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气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本月的上半月中。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
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
二十四节气是中历确定月名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
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
西汉初年制定的《太初历》,二十四节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
后来,该历法经由西汉末刘歆改造而成《三统历》[4] ,又历经多个朝代的改进,基本形式没变。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0101立春、0201惊蛰、0301清明、0401立夏、0501芒种、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个节气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
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满、0502夏至、0602大暑、0702处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个中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现代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七言绝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口诀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农历二十四节气释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太阳过黄经三百一十五度春季开始,是为立春。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
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草木开始萌芽,农民开始播种。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立春过后,太阳黄经三百三十度的位置,是为雨水。
雨水本来是指冰雪融化成水。
农民历书说:“门指壬为雨水时,东方解冻,冻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雨水时节,正是万物欣欣向荣,草木萌生的时候。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雨水过后,太阳过黄经三百四十五度的位置,是为惊蛰。
约在公历每年的三月五日前后。
惊蛰伏中的昆虫。
这时节已经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共莺鸣叫、鸟儿高飞。
春雷是这节常见的自然现象。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太阳过黄经零度,是为春分。
春分是春天的中间。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
春分、芒种、小暑、冬至则处于各个季节的中间。
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上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清明节4月5号(扫墓)太阳过黄经十五度的位置时即为清明,约为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含有天气明朗、空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太阳过黄经三十度位置,农民布谷后望雨是为谷雨。
约为公历上四月二十日前后。
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这时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丰沛的雨水灌溉滋润,俗语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太阳过黄经四十五度位置,夏季开始是为立夏。
古谚有云:“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立夏是多雨的季节。
传说古代君王常在这一天到京城外迎接夏天。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小满太阳过黄经六十度位置是为小满,约为公历每年五月二十一日前后。
“小满”正当是农历四月中下旬,这时候田里的稻谷和麦子等农作物,渐渐结穗,看来丰实饱满的样子,就等待成熟。
庄稼人眼见辛勤与努力,即将有了丰收,于是把这个节气形容成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太阳经过黄经七十五度位置即为芒种,约为公历每年的六月五日前后。
这一节气,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天气相当炎热,麦类等芒作物成熟,大部分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
芒种接近端午节。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至有极的意思,这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
太阳过黄经九十度位置,是为夏至。
夏至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过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太阳过黄经一百零五度位置是为小暑。
小暑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太阳过黄经一百二十度的位置是为大暑,大暑是一年最热的节气。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太阳过黄经一百三十五度,秋季开始即为立秋。
立秋是节气迈入秋
凉的先声,因为大暑过后夏去秋来,时序到了立秋,表示酷热难熬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舒适的秋天就要来临了。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太阳过黄经一百五十度位置暑气渐消是为处暑,秋季已到,夏天的暑气将要慢慢消退了。
但有时也会热得如炎夏,即所谓的“秋老虎”,大概是夏季的回光返照,因此炎热程度不亚于盛暑,因此称为处暑。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太阳过黄经一百六十五度的位置是为白露。
约为公历的每年九月七日前后。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秋分:昼夜平分。
太阳过黄经一百八十度,太阳过赤道位置是为秋分。
秋分是象征季节变化的节气。
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一百八十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这时进入了凉爽的秋季,所谓的“一场秋雨一场寒”。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太阳过黄经一百九十五度,夜寒水气渐凝结成霜是为寒露。
约为公历的每年十月八日前后。
民谚常说:“寒露麦,霜降豆”。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太阳过黄经二百一十度位置是为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一般在公历每年的十月二十三日前后。
立冬:冬季的开始。
太阳过黄经二百二十五度,时序开始进入冬天,所以叫立冬。
古谚:“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
小雪:开始下雪。
太阳过黄经二百四十度位置,气候寒冷逐渐降雪为小雪。
约为公历每年的十一月二十二日的前后。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至有极的意思,这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
太阳经黄经二百七十度为冬至。
冬至日,刚好是太阳照射在南回归线上,所以北半球的日间最短,夜间最长。
冬至过了之后,太阳照射的光线又向北回转,渐渐接近北半球的地面,日间就渐渐加长,相对的夜间渐短。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太阳过黄经二百八十五度的位置是为小寒。
冬至过后,天气日趋寒冷。
小寒时节虽冷但还不算是最冷,所以就称为“小寒”。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太阳过黄经三百度气候严寒是为大寒。
时序已到了隆冬,天气变得非常寒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所以这个节气为“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