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简体版)分析
古代汉语1通论期末复习全面内容
![古代汉语1通论期末复习全面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434de43fe4733687e21aa32.png)
通论期末复习(一)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音序排列法{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音字母顺序(词诠)、平水韵106韵(经籍籑诂)}、部首笔画排列(说文解字、辞源、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编码排列法(四角号码)。
2.字典注音方法: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反切法(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3.字典分类:查字音字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中华大字典、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词语典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经籍籑诂)、查虚词及特殊词语(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古代汉语虚词通释;诗词曲语辞汇释)(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古今基本一致(鸡牛)、古今差别大(该—完备;应当、抢—突过,撞;抢劫)、古今同中有异(勉:勉励,鼓舞→+规劝,劝解;给:供应→给予;)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的扩大(菜:素菜、睡:坐着打瞌睡)、词义的缩小(宫:房屋→帝王宫殿、公共活动场所;瓦:陶土烧制的器物→盖屋的瓦片)、词义的转移(汤:开水→食物加水煮成的汁液;荤:有辛味的蔬菜→肉食)3.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古褒今贬(复辟:失位的君主复位→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爪牙:得力帮手→党羽和帮凶)、古贬今褒(锻炼:玩弄法律陷害别人→通过实践使思想觉悟,工作能力提高)、古中性今褒(祥:吉凶的征兆、预兆→吉祥)、古中性今贬(谣言:民间的歌谣谚语→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吹嘘:替人宣扬→说大话)4.古今词义轻重的差异:古轻今重(恨:遗憾,不满→怨恨,仇恨;诛:责备→杀)、古重今轻(怨:怨恨,仇恨→埋怨;感激:感动奋发→感谢)5.古今名物制度不同:尺、秋阳(夏阳)、饭、馒头(包子→面团)(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词本来的意义,但不一定是原始的意义。
抓本义求引申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研究方法(理:治玉→纹理→条理,规律→道理)2.辨别本义的依据:字形分析、古书的证据(书证)3.词的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d84a26565ce0508773213ca.png)
古代汉语一.名词解释1、疏P674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例如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2、衍文P678“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3、句读P682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4、纪事本末体P708所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某一专题的材料集中到一块,便于读者了解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
首创这种体裁的是宋代的的袁枢,他根据《资治通鉴》编了《通鉴纪事本末》,全书共有239个专题,如第一卷的三个专题是:“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
5、引用P876引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
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事、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6、代称P879代称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
常见的代称分三种(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2)用泛称代特称。
(3)用特称代泛称。
7、并提P880并提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如:耳目聪明。
8、互文P882互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互用同义词。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434d98471fe910ef12df866.png)
古代汉语第二册1、园圃: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偏义复词。
偏向于园(果园)2、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同音或近音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3、假借字产生的两种情况:1,本无其字的假借;2,本有其字的假借。
4、注解古书的工作始于汉代。
5、疏,正义: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叫做疏或正义6、集解或注解:一部重要的古代汉语,注解的人非常之多,后人把各家的注解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
例:何宴注《论语》集解。
7、犹:使用这个述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关系。
8、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述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的关系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关系。
例如:《论语·季氏》、《论语·为政》。
9、古书上常有异读的情况,异读有时只表现声调上的差异,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词义的词性的不同。
例如: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
10、古书中改变字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与词性的方法叫破读。
11、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词语用来指明古书中多出的文字现象。
12、脱文:简称脱,也叫脱字,这个词语用来指明古书中脱落了的文字现象。
第三册1、中央官制: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邢部;工部2、宋代科举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考经义不考诗赋。
3、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4、唐代武则天时武举开始,后沿用至清代。
5、号是一种别名,除名字以外的一种个人称呼,别号、字号、绰号、谥号、年号、庙号6、封建皇帝在谥号之前还有庙号,如:太祖;高祖;世祖……7、避讳:所谓避讳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回避,结果往往造成语言上的若干混乱。
8、避讳的分类:(1)从等级制度出发,避同树樽。
(避君讳、避亲讳)(2)从述信得观点出发,避凶就吉。
(3)从文明的礼貌出发,避俗就雅。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56f537958fafab069dc028d.png)
通论——字典辞书一、文史工具书的编排方式(一)部首编排法: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归为一部,这个共同的偏旁就是部首。
部首按笔画的多少为先后次序。
同部首的字也按字的笔画多少的先后次序排列。
(二)音序排列法:音序排列法是按汉字的读音来编排所收的字词的。
古代字典辞的音序排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传统36字母的顺序编排。
一种是按《广韵》韵部或平水韵韵部韵的顺序编排。
(三)号码查字法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四角号码检字法由王云五发明,1925年5月出版《号码检字法》。
二、主要工具书(一)《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
正文十四篇书末“叙”和目录为一篇,共十五篇。
收字以小篆为主,兼收古文、籀文、重文。
据《叙》载,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合计10516个。
体例:一是按小篆的形体,把9353字分成540部;二是于每一篆下先释义,再分析字形结构。
(二)《康熙字典》用十二地支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加上书前凡例、等韵、总目、检字及书后的补遗、备考等六卷,凡四十二卷。
全书正文共收字47035个。
按《字汇》《正字通》体例立部首214个。
体例:于单字下先注音释义,注音:依次列举《唐韵》、《广韵》等前代韵书的反切,并标注直音;释义:解说字的本义、别音别义,并于每一义项下面列举书证。
有所考辨就在释文末用“按”字表示。
主要特点:一是收字多,超出了以前的任何一部字书;二是注重解形和注音;三是义项收录完备;四是引例十分丰富,例句出处明确。
五是确定了后世字典辞书的部首数量与基本编排方式。
(三)《汉语大字典》按部首排列,设200个部首,共收汉字56000个,是目前我国收字最多的字典之一。
先列楷书字形,然后收列能够反映形体流变、源流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
释义:古今兼备以古为主,义项排列一般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义项下面尽可能征引文献为证。
大学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总结(完整版,自己整理)
![大学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总结(完整版,自己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8d9165316fc700aba68fc30.png)
词汇1词:一定语音形式与一定词汇意义相结合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2词汇:语言中所有的词及固定短语的总汇。
词划分1实词:与虚词相对,有实在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在一定语言环境里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现代汉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等。
古汉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数量词2虚词:与实词相对,不具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表一定语法关系的词。
现汉语:介词连词助词语气。
古汉语: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古今词汇和古今词义:古今词汇:1古用今废词:a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词:皇帝b因认识事物的改变:祠: 春祭2新产生的词3古今传承词:a古今义同词:自然现象名称亲属称谓肢体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相同b古今义异词4古今词义差异(针对古今传承词)①变化幅度:变化大: 涕:古眼泪,现鼻涕。
变化小: 勤:古辛劳与逸对,今勤快与惰相对②变化结果1词义扩大: 睡2词义缩小:汤:古泛指热水开水3词义转移:行李:使者—衣物4感情色彩变化.贿:财物,中性—贬义5词义局部变异:谢:道歉(常用义)感谢(非常用义)词的本意和引申义:词义、义项1词义:语言中的词所表示的意义2义项:一个词所表示意义的分列项目。
单义词多义词1单义词:只有一个意义的词2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
词义系统:多义词的各义项及各义项之间构成的关系构成词义系统。
词义构成: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即造字时期的意义:鄙本义:边邑。
引申义:本义上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朝:本义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类型:近引申、远引申基础义:词众多义项中直接派生出引申义的意义。
朝:早晨→朝见→朝廷→1朝代2朝向3朝拜假借义:因本无其字,用依声托事方法所产生的意义:景:日光(本义)影(假借义)词义引申途径:1延展引申:将原词义中与新事物有相似点的某一特征突出延展,赋予它新的特点而派生出的意义:隆:山的高处→一般高→事业兴隆。
2条件引申(社会和自然条件):钱本义农具→货币。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95c63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d.png)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一、是非判断1.“其”为第三人称代词,可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定语。
()2.“故中御而从齐侯”的“从”译作“跟随”。
()3.“鱼,我所欲也”中的“所”字结构是“所欲”。
()4.“从左右,皆肘之”的“肘”译作“用肘碰撞”。
()5.“而”可表顺接,也可表逆接。
“任重而.道远”的“而”是表示逆接。
()6.“蛇出於其下”的介词“於”译作“从”。
()7.“许子以釜甑爨”中,“以”的介词宾语是“釜甑”。
()8.“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的“以”用如“而”。
()9.“有智有愚”的“有”充当主语,译作“有人”。
()10.“奉觞加璧以进”中的“奉”意思是“献”。
()11. “粟者,民之所种”的谓语是“民之所种”。
()12.“民之所种”的“所”丧失了称代性。
()13.“台”、“卬”属对称代词。
()14. “其”无论做主语还是做定语,皆暗含一个结构助词“之”。
()15.“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中的“莫”是否定副词。
()16.“杀之,置诸畚”的“诸”译作“之”。
()17.“夺其所憎”中“夺”的宾语是“其”。
()18.“邴夏御齐侯”的“御”是“为动词”,译作“替……驾车”。
()19.“郑周父御佐车”与“邴夏御齐侯”结构相同,皆属为动用法。
()20.“辞多类似而.非”的“而”表顺接关系。
()21.“左右以君贱之”中“以”的介词宾语是“君”。
()22.“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的“集”可译作“成功”。
()23.“押韵”的“韵”包含韵头、韵腹和韵尾。
()24. 近代黄侃将上古声纽的数量定为二十个。
()2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的“之”的功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6.“今或闻(扶苏)无罪,二世杀之”的“或”充任全句主语。
()27.“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的前置宾语为“寡人”。
()28.“昭王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的“其”为语气副词,译作“还是”。
()29.“岂不榖是为”的介词宾语是“不榖”。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4b502e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36.png)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语言,它是现代汉语的前身。
在古代,汉族常用汉语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
以下是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内容。
1. 关于古代汉字
古代汉字主要有两个来源: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壳或兽骨上的文字,而金文是刻在铜器上的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不断演变,形成了现代汉字。
2. 古代汉语的语法
古代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
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古代汉语的主谓结构不如现代汉语那么严格。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候并没有固定的主语和谓语,而是由上下文来决定。
3. 古代汉语中的文言文和白话文
古代汉语分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形式。
文言文是古代文学、历史书籍等正式场合所使用的语言,语法结构精细、措辞高妙,往往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理解。
白话文则是口语化、表达直白的汉语,适用于非正式场合和日常生活交流。
4. 古代汉语的成语和俗语
古代汉语的成语和俗语丰富多彩,其中一些还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
例如,“一马当先”、“画龙点睛”、“井底之蛙”等等。
5. 古代汉语的发音
古代汉语的发音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音节是现在已经不存在的。
例如,“儿”字的发音是“兒”、“那”字的发音是“乸”。
总之,理解古代汉语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学习和复习,我们仍然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示。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ea1cc94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3.png)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学习古代汉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我们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为了更好地复习古代汉语,以下是一些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基础知识复习1. 语法规则: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古代汉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例如“兼语”、“动宾结构”等。
复习时可以结合语法书籍进行学习,同时多做一些语法题目进行巩固。
2. 词汇积累: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繁杂,包括了很多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的词汇。
复习时可以结合古代文献进行词汇积累,同时注意掌握一些常用的古代词汇,例如“吾”、“尔”、“乃”等。
3. 字形认读:古代汉语的字形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有些字在形状上有较大的差异。
复习时可以通过查阅字典、阅读古代文献等方式进行字形认读的练习,提高对古代汉字的识别能力。
二、文献阅读古代汉语的复习不仅仅是对语法、词汇的掌握,还需要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古代文献:1. 《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涵盖了从夏朝到汉朝的历史。
通过阅读《史记》,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事件、人物等方面的知识。
2.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了风、雅、颂等不同的篇章。
通过阅读《诗经》,可以了解古代社会风貌、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
3.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阅读《论语》,可以了解古代儒家思想、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三、练习题目在复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做一些练习题目可以帮助巩固所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练习题目:1. 古代汉语中的“兼语”是指什么?举例说明。
2. 解释古代汉语中的“动宾结构”。
3. 阅读一段古代文献,尝试理解其中的句子结构和词义。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题纲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题纲](https://img.taocdn.com/s3/m/50119da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b.png)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题纲一、古代汉语概述1.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2.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3.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与区别二、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1. 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概念2. 古代汉语的声母演变3. 古代汉语的韵母演变4.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三、古代汉语的词汇1.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2. 古汉语词汇的分类3.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方式4. 古汉语词汇的演变四、古代汉语的语法1.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型2. 古代汉语的词类3.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4.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五、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 比喻2. 拟人3. 排比4. 对偶5. 反问六、古代汉语的文体1. 诗歌2. 散文3. 小说4. 戏剧七、古代汉语的文献1. 经典文献的分类与特点2. 经典文献的阅读与理解3. 经典文献的翻译与注释八、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方法1. 古代汉语的学习技巧2. 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3. 古代汉语的学术资源九、古代汉语的现代应用1. 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2. 古代汉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3. 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十、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建议1. 重点内容的回顾与总结2. 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3. 考试技巧与答题方法4. 复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结束语:通过本复习题纲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古代汉语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古代汉语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和热爱,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763e7f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8.png)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古代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字文化的载体和瑰宝。
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和词汇知识。
下面,本文将介绍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和阅读技巧,帮助同学们进行期末复习。
一、词汇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其中许多词汇和现代汉语有相同或相似的意义,但也有大量的生僻词汇和专有名词需要掌握。
在学习词汇时,需要注意每个字的发音和意义。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读音和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此外,还需要了解一些词语的多义性和引申义,以便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语法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则和用法。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语法知识点:1. 漢語的“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字符,描寫了漢字的造字原則。
2. 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但古代汉语中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常常不固定,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3. 古代汉语中没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需要通过上下文来判断。
4. 句子中动词和宾语之间有很多补语的形式,如:定语、状语、补语、宾语补足语等,需要注意它们的功能和词序。
三、阅读技巧阅读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也是考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以下是几个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1. 掌握常用词汇和语法规则,增加阅读的速度和流畅度。
2. 根据句子和段落的结构来理解文章的含义,注意每个字的含义和用法。
3. 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古文、诗歌、传记等。
4. 阅读时注意理解整个文章的意思,而不是仅仅关注句子的组成和字的含义。
五、结论古代汉语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词汇量、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
通过多练习,掌握这些知识点,就能够熟练地阅读古代文献,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简体版)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简体版)](https://img.taocdn.com/s3/m/ab2c787d0975f46526d3e14f.png)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简体版)15 |文员审查材料1,简答题1。
谈谈汉字的特点2。
简述汉字的演变过程3。
许慎《说文解字》前言中的六书是如何解释的4.浅谈六书理论的贡献和局限5.简要解释表意文字和形声字的区别6。
形声字的六种基本结构形式是什么,并举例说明7.如何理解形声字的形式(意义)?8.表意文字和部首有什么异同?9。
为什么形声字是创造人物最有效的方式?10。
分析下列汉字的形式和结构,并简要说明它们的形式和意义关系:人,谢、高、达、史、车、责、文、任、易、兴、、莫、曲、何、、简、付、简11。
简要说明复杂字符和简单字符之间的对应关系12。
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明汉字变体形式的差异13.哪三种情况不能视为汉字的变体,请举例说明14.什么是一般休假?用词传递虚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5.用一个词来做假货和用一个词来做假货有什么区别?例如?16.古代和现代的字符是什么?古今汉字的特点是什么?17.古今汉字出现的原因是什么?18.童嘉文字和古今文字有什么区别?19。
什么是文献学原则的部首,什么是标引原则的部首,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199199参考答案:1991。
谈谈汉字的特点个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单词都是形式、声音和意义的统一。
汉字是以象形文字为基本成分的表意文字汉字结构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和表音三个阶段:(1)表意阶段:表意阶段的汉字主要是直接描绘外来物具体形象的象形文字,有些直接来源于编年史图片。
(2)表意阶段:一些相对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很难通过象形和指法形成文字。
人们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文字(或指法文字)来形成表意文字,汉字进入表意阶段(3)音意结合阶段:表达形式和意义的词语只能通过图像或抽象图形符号来表达,而不能表达词语的发音因此,每个单词的发音都必须一个接一个地记住。
单词的功能是用声音记录单词。
因此,这些词的使用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人们创造了一种在表意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基础上结合声音和意义的方法。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35682d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8.png)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是为学生在准备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时提供一些帮助和支持的资料,以便学生能够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与复习。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包括关于古代汉语的历史、文字、文化、思想、语法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时要求具有一定的历史意识,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历史,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和学习古代汉语。
其次,学生要学会掌握古代汉语文字,并能够辨别和拼写古代汉语文字,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文字,更加准确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
此外,学生还应该学习古代汉语文化,了解古代汉语文化中不同文化场景下使用的汉字和词句,从而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化。
另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古代汉语的思想,以及古代汉语的语法。
学习古代汉语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文本,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文本中的思想内容。
学习古代汉语的语法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还包括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和试题,以及有关古代汉语期末考试的试题分析和解答。
这些练习题和试题可以帮助学生检测自己在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期末考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72d143683c4bb4cf7ecd18c.png)
古代汉语期末考资料一、分析字的形体结构(10%)要求:分析下面字的形体结构,并简要说明其形义关系,请指出其造字法。
或者写出下列文字的古文字形体,并用六书理论逐一分析其构造方法。
Eg木:独体象形字,像树木之形。
象形。
或者亦:XX(古文字打不出来,只能用XX表示)指事。
从“大(人)”;两点为指事符号,表示腋的部位。
二、解释以下划线实词的意思(10%)要求:来自文选实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量词、数词等),古今义有差别。
Eg厉王虐,国人谤王。
谤:(句中义)议论指责。
(今义)诽谤污蔑。
三、解释以下常见虚词的意思(10%)要求:在课件上有,比较常见的虚词(介词、助词、连词、叹词等)Eg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于: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
第一部分:课件上的虚词——1、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等。
2、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语气副词、指代性副词等。
3、介词:(1)“于”(於、乎)的用法①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从”、“到”,这种介词结构作补语。
②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在”、“从”、“到”,这种介词结构通常作补语或状语。
③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向”、“跟”、:“给“、“对于、”这种介宾结构,常作补语或状玉器。
④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
这种介宾结构常用在形容词后面,作补语。
(2)“以”的用法(3)“为”的用法(4)“与”的用法4、连词:“而”的用法、“则”的用法、“以”的用法、“与”的用法。
5、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衬音助词。
6、兼词(1)叵:等于“不可”。
——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2)诸:等于“之于”或“之乎”。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
公伐诸鄢。
《左传·隐公元年》)(3)盍:等于“何不”。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ad250e5b8f67c1cfad6b843.png)
古代漢語期末複習参考資料題型:一、填空(20分)范围:文体、古音、常用工具书二、单选(10分)范围:修辞三、古书注解(三小题15分)四、古音(10题10分)五、标出诗歌的平仄和拗救(15分)六、标点翻译(35分)一、注疏1.《十三经注疏》考点朝代+作者+书名:《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尚书》(伪孔传、唐孔颖达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易》(三国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左传》(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谷梁传》(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三国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西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2.其他古注书籍:东汉: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注》;三国三国南北朝: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吴韦昭《国语注》唐: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3.关于名词解释(1)衍文: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字,也叫衍字。
(2)脱文: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3)疏:(4)传:(5)笺:4.关于注疏术语: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其后,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细微的差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叫做”谓: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后面的话往往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大致相当于“是指”、“是说”貌、之貌:被解释的词在其前,一般用在动词和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解释的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其意义是“……的样子”犹:被解释的词在其前,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释本义。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34edc435cc22bcd126ff0cc4.png)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知识回顾:一、修辞格的判断1、引用一引言、引事(季膺登龙门、盖棺事定、苏秦尘暗旧貂裘)、引文(商旅不行、逝者如斯、荒唐之辞、落霞孤釐)一明引、暗引2、譬喻一明喻、隐喻一博喻3、代称一特征代事物、泛称代特称、特称代泛称一乘坚驯良、乘坚驯肥、乘奔御风一绿肥红瘦一送君南浦(送别之地的泛称)4、并提一耳目聪明(耳聪目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亭午不见曦,夜分不见月)一句话说的是两个意思5、互文一两句话说的是一个意思一古人所说的互文包括为避免行文重复而使用同义词6、夸饰一夸张7、倒置一不是倒装一碧梧栖老凤凰枝8、委婉一避讳、谦辞、敬辞等9、省略实战演练: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式: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黄允等,此皆良实。
(诸葛亮《出师表》)并提:“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并提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代称:“良实”本都是形容词,这里指代贤溪诚实的人,是以事物特征代本体。
2.将军身被坚执锐。
(《史记-陈涉起义》)代称:“坚”代“坚固的铠甲",“锐”代“锐利的武器”,是以性质代本体。
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洛阳伽蓝记.王了坊》)(难句)对偶:即“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对“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互文:“鳏寡”与“茕独”、“不闻犬豕之食”与“不见牛马之衣”文义互相补充。
引用:改引堇仲舒语:“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语见《汉书?食货志上》。
譬喻:“犬豕之食”比喻食物粗劣,“牛马之衣”比喻衣着粗劣破旧°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乂薄从上奔,恐卒然不可为讳。
(司马迁《报任安书》)委婉:“不测之罪”,这里指死罪;“不可为讳”,这里指任安被处死刑。
省略:“仆乂薄从上雍”句省略述语“之(到……去)”,即“仆乂薄从上之雍”。
5.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文心雕龙?情采》)代称:“轩冕”代称官爵,“皋壤”代称隐者居住之地。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a6838e24431b90d6d85c763.png)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重点参考,但是每个学校的考点不同,仅供参考古代汉语重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单元:《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游天都》第二单元:《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晏婴论季世》、《孙膑》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第一单元(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古代汉语的时限,19____年5月4日之前称古代汉语,“五四”是下限,上限无法确定。
2、字典辞书排列汉字的方法a按音序排列。
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如《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c按号码排列。
如《四角号码新词典》3、《康熙字典》的作者是张玉书和陈廷敬,采用直音法和反切法的注音方法。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来注音。
反切法可以避开生僻字,方法有效,是古代的主要注音方法。
直音法简明准确,但难以避开生僻字,还有互注。
4、工具书:刘淇(清)《助字辨略》王引之(清)《经传释词》杨树达(近人)《词诠》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汉字的发展演变阶段: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古代汉语》期末知识点归纳
![《古代汉语》期末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d5d7c5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4.png)
《古代汉语》期末知识点归纳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使用的是古代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古代汉语》这门课程期末考试之前,我们需要对其中的一些主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以便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
一、文言文的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它具有古老、规范、庄重、简练、含蓄等特点。
2.文言文的基本组成:文言文通常由字、词、句和篇章四个层次组成。
3.文言文的词汇特点:文言文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词义多义且抽象,有许多独特的词义和用法。
4.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比较复杂,包括六书、修辞、句法等方面。
二、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1.主谓结构:主语和谓语是文句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主语通常位于句首,谓语位于句尾。
2.宾语结构:宾语通常位于谓语动词之后,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的动名词、动词的不定式等。
3.定语结构:定语表示对名词的修饰,通常位于被修饰名词之前。
4.状语结构:状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环境、方式、时间等,通常位于谓语动词之前或句末。
5.补语结构:补语是补充谓语动词的成分,可以是名词、形容词、副词等。
三、古代汉语的六书:1.象形:以物象形为根据的文字。
2.指示:以指示事物的方位、位置、顺序等为根据的文字。
3.指事:以指示事物的属性、性质、类别等为根据的文字。
4.会意:通过组合象形、指示、指事等文字来表示事物的意义。
5.形声:通过组合形和声两个部分来表示事物的意义。
6.转注:通过借用已有的字词来表示新的意义。
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比较不同事物来表达其中一种意义。
2.夸张:夸大描述事物的实际情况来表达一种感受或情绪。
3.反复:在文章中多次使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4.排比:通过多个并列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一种对比或强调的效果。
5.倒装: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的位置颠倒,强调主语或达到修辞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文员复习资料一、简答题1.谈谈汉字的特点。
2.简要说明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3.许慎《说文》序里关于六书是如何解说的,举例说明。
4.谈谈六书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5.简要说明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区别。
6.形声字的基本结构形式有哪六种,举例说明。
7.如何理解形声字的形(意)符?8.意符和部首有何异同点?9.为什么说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式?10.分析下列汉字的形体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形义关系:人、解、高、大、诗、车、责、闻、刃、亦、星、虎从、莫、取、及、锡、见、斧、看11.简要说明繁简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12.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13.有哪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举例说明。
14. 什么是通假?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5. 用字通假与造字的假借什么区别?举例说明?16. 什么是古今字?举例说明古今字有哪些特点?17.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8. 通假字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19.什么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什么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二者的关系怎样?参考答案:1.谈谈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汉字是一种以象形字为基本构字部件的表意体系文字。
汉字结构的发展,经历了表形、表意和音义结合三个阶段:(1)表形阶段:表形阶段的汉字,主要是直观描拟外物的具体形象的象形字,它们有的是直接从记事图画脱胎而来的。
(2)表意阶段:有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用象形、指事难以造字,人们就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在一起表示,形成了会意字,汉字进入了表意阶段。
(3)音义结合阶段:表形和表意的字,只能用形象或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示语词的含义,而不能表示语词的读音。
因此,每一个字的读音,必须一个一个地死记。
而文字的作用,就是记录有音的语词,因此,这些字在使用上和发展上,就受到很大局限。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人们就已经造好了的表形、表意字为基础,创造了音义结合的造字方法,汉字进入了音义结合的阶段。
2.简要说明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大篆和小篆)、六国文字——隶书(古隶——今隶)——楷书——草书——行书3.许慎《说文》序里关于六书是如何解说的,并解释为现代汉语。
许慎对六书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说:象形,就是画出实物的形状,线条笔画随着物体的轮廓而曲折变化。
日()表示太阳,月()表示月亮。
太阳总是圆的,月亮有亏缺的时候。
象形字体现了事物的特征。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意思是说:初视字的形体,便可以辨识其结构,仔细观察分析才可以了解所表达的意义。
“上”和“下”就是这一类的字。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说:比并几个字的形体,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新造字的意向,“武”和“信”就是这样的会意字。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说:形声,是以表事类的字为形,取比拟读音的字为声,相互结合起来构成新字。
“江”和“河”就是以水为形,分别以“工”和“可”为声构成的。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意思说:假借,语言中有某个词,但没有表示这个词义的字,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寄托所写词的意义。
令和长就是这一类字。
4.谈谈六书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六书说”抓住汉字“表意”这个根本特征,基本上反映了汉字构造方式的客观实际,对通过字形的分析来理解本义,对把握字义的演变线索,对创造新字,都有重大意义。
可以说,“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同时,也应看到其局限性:第一,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
第二,“六书说”不够明确,历代的理解虽说大体相近,但也有不少歧异之处。
5.简要说明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区别。
(1)形声字只能由两部分组成,且有一个偏旁与字音有关,会意字则没有具有这一功能的部件。
如:鸿:从鸟江声;逐为会意字,而追为形声字;初(用刀裁衣),本义为裁剪,是会意字。
鸣:会意,鸟张口叫。
集:会意,好多鸟聚集在树上(实际是的简写);涉:,会意,渡水过河。
问、闷、闽、闻,均为形声字,分别从口、心、虫、耳,门声;闺、阔、阅则均从“门”。
闯、间、闰则均为会意字。
春、夜、秋、风等均为形声字。
(2)形声字的意符表示字义的类别(即意义范畴),而会意字的构件则是凭借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来表示字义。
“柳”形声字,形符“木”的功能在于表示“柳”是一种“木”;故橘、橙、梨、柿、梅、杏、李、桃等均为形声字。
“休”会意字,“木”的功能在于与另一构件“人”结合起来记录字义。
都:者声,邑,表边邑,即阝为意符。
术:从行术声,行本义是道路。
习:繁体:习。
本是一个会意字,上面“羽”表鸟的翅膀,下面是“日”,本来是小鸟在太阳下练习飞翔。
《说文》:“数飞也。
从羽,白(自)声。
鸟拍翅频频练飞。
6.形声字的基本结构形式有哪六种,举例说明。
左形右声江河梧桐快慢右形左声鸠鸽胡期额颈上形下声草藻雾露箕管下形上声婆娑案架臂臀外形内声国圃阁闺里裹内形外声闻闷辩辩鳯凰7.如何理解形声字的形(意)符?一般来说,形声字的形符并不具体地表示该形声字的意义,只是表示这个形声字意义所属的范畴,也就是说只是表示某一类事物或行为的共性。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意符的三个方面:第一,意符是表示形声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的,因此它和假借义没有关系,和引申义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试”,《说文》:从言式声,当用讲,这个意义和意符言字所表示的意义范畴之间的关系,实在难以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宁愿说其本义可能早已消失了。
第二,从掌握意符辨认本义来说,我们要注意后起的形声字,后起的形声字的所谓“意符”,不一定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如“悬”,我们可以理解为“从心县声”。
但是悬挂的意思和心有什么联系呢?其实,悬本作县,《说文》说:“县,系也;从系持”(倒首),是一个会意字。
金文更能说明问题,其字形像木上以系悬系着一个人头。
由此可知,“县”的本义是悬挂,假借为州县的县。
后起的“悬”字从心,其实是无义可取的。
第三,有些意符由于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
如彳是小步的意思,辵是乍行乍止的意思,所以“彳辵足走”等意符有时可以相通。
这就产生了一些异体字,如:征、徯蹊、踣,等等。
又如“言口欠”三个意符也比较相近,所以咏咏、啸啸、欣欣成为异体字。
言和心又有相通之处,所以又写作悖。
8.意符和部首有何异同点?形声字部首与意符的关系:形声字的意符可以说都是部首,但不能说部首都是意符,因为汉字除了形声字外,还有会意字、象形字、指事字,它们都有部首。
因此,意符只针对形声字,而部首是针对所有的字形。
9.为什么说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式?由于形声字不但表义,而且表音,同活的语言联系密切,因此,形声字的生命力极强,音义结合的造字方法的能产性也最强。
10.分析下列汉字的形体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形义关系:人、解、高、大、诗、车、责、闻、刃、亦、星、虎从、莫、取、及、锡、见、斧、看人:独体象形字,像人体之形。
象形。
解: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分解牛的肢体。
会意。
高:甲骨文作“ ”,像楼阁层叠之状。
会意。
大:像人正面站立之形,本义为大人。
象形。
诗:从言寺声,其意义与说话有关。
形声。
车:像车之形。
象形。
责:从贝朿声,其意义与钱财有关。
形声。
闻:从耳门声。
其意义与耳朵有关。
形声。
刃:刀口上的短线为指事符号,表示刀刃的部位,指事。
亦:后写作“腋”,“大”下的两点为指事符号,表示腋的部位。
指事。
星:从晶省,生声。
表示天体。
形声。
虎:像老虎之形。
象形。
从:从二人,表示一个人跟着一个人走。
会意。
莫:从日从茻,表示太阳落在草丛中。
会意。
取:从又从耳。
又为手的变形,表示取得。
会意及:从人从又,表示从后面赶上。
会意。
锡:从金易声。
其意义与金属有关。
形声。
见:从人从目,突出人的眼睛,表示看到。
会意。
斧:从斤父声。
表示与斤有关。
形声。
看:从目从手。
表示看的动作。
会意。
11.简要说明繁简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1)绝大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
(2)原来的几个繁体字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简化后成了一个字。
(3)原来的几个繁体字在意义上没有关系,因读音相同或相近,用一个字来代替。
12.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1)造字方法不同形成的异体字,(2) 形声字形符不同形成的异体字,(3)形声字声符不同形成的异体字,(4)形声字形符、声符都不同形成的异体字,(5) 偏旁的位置不同所形成的形声字。
13.有哪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举例说明。
第一、有些字,虽然在某一些意义上经常相通,后代的读音也相同,但不能看作是异体字。
如“置”和“寘”。
第二、有些字,虽然自古同音,但意义的广狭不同,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这也不能看作是异体字。
如“游”和“游”。
第三、还有些字意义上根本就没有关系,表示的是不同的词,虽然文献中常常混用,也不能看作是异体字。
比如“修”和“修”。
14. 什么是通假?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古书中使用汉字时,常常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种不用本字,而用另一个字代替本字使用的现象就叫通假。
1、本有其字,依声托事2、本字和通假字在意义上没有联系15. 用字通假与造字的假借什么区别?举例说明?用字的通假是“本有其字,依声托事”,即语言中有表示某个词的的专用字而不用,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使用,如“四之日其蚤”,语言中有表示“早晨”的“早”,却使用“跳蚤”的“蚤”表示“早晨”的“早”。
造字的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语言中没有表示某个词专用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这个词。
如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专用字表示,就用表示“日且冥也”的“莫”来作无定代词用。
16. 什么是古今字?举例说明古今字有哪些特点?用字写词时,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而意义相关、古代作甲,后代作乙的一组字,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
古今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条:其一、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古字产生在前,今字产生在后。
其二、从词义上看,古字义项较多,往往包含着今字的义项;今字义项较少,往往是古字众多义项中的一项。
其三、从字形上看,今字往往以古字为基础,加上区别意义的形符或者加上声符构成,如“支肢、责债、莫暮”等(加形符),“食饲”;或改换古字的形符,如“说悦、错措、赴讣”等。
17.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古今字的产生主要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古今字;一个是文字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18. 通假字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①时间上: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在产生时间上有先有后,二者之间属“历时”关系;而本字与通假字是一种“共时”关系,是同一时期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互相替代现象。